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初探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叶求财[1](2020)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是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的典型应用,既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提高其学习的成就感和体验感,又能有效支持教师教学决策,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目标。通过国内外的文献研究和教学一线调研,发现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评价策略、模式等研究还不多,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存在评价的方式单一、评价的主体同一、评价的结果处理不佳、评价的作用发挥不足和评价的反馈不及时等五大问题。本论文顺应新时代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的潮流,综合运用教育技术学、小学数学教学法等理论和方法,在摸清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LT-LD-LE”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试行上述方案,修缮评价方案,提炼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策略。本论文围绕“LT-LD-LE”设计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案,在研究中将上述方案应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评价中,开展了近两个月的准实验研究,检验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案对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数学学习兴趣的作用。并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量化数据、描述统计和t检验等方法验证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案实施效果,对实践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案对学习者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提升作用不明显;能提高学习者的课后学习兴趣,但对课堂学习兴趣的提升不明显。本论文通过对研究问题、实践环节和结论进行反思,提炼出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四大策略:策略一,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关注学习目标与在线学习资源的一致性、整合对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评价;策略二,聚合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基于网络学习空间联通利益相关者、重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评价引导;策略三,展现可视化的评价结果,包括梳理网络学习空间的评价功能、科学整理并呈现在线学习数据;策略四,提供丰富性的评价反馈,包括优选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内容、反思在线学习数据的有效性、强化及时性评价反馈的积极作用。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程明喜[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史美芳[4](2019)在《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观察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本文中简称为“课标”)对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要求之下,电子书包作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发展的产物已逐渐融入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能否有效和熟练的使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教学,其判断标准成为现如今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研究问题:(1)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2)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案例观察与分析;(3)提出使用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观察量表的建议。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对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对全国范围内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视频资料进行观察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先采用德尔菲法对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观察量表的观察指标进行设计,再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观察量表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筛选和权重的确定,最后得到可适用于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的观察量表;使用该表对视频资料案例中小学数学教师使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教学的情况给予观察、分析和评价。研究结论:(1)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统计学方法构建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观察量表,保证了观察量表的科学性;观察量表的设计能够对教师使用电子书包的情况科学客观地评价。(2)选取三个课堂教学视频,通过观察量表对视频中授课教师使用电子书包的情况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进一步的检验了本研究观察量表的可行性。通过本观察量表得到的结果,可清晰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电子书包的使用情况,对改进教学方面的建议更具针对性。建议:观察者在使用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观察量表前对被观察教师进行一定的信息调查,以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及观察结果提出有效的教学改进建议;在课堂观察前对被观察班级进行学情分析,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及观察结果提出建议,做到因材施教。

李晨晨[5](2019)在《基于APP软件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阅读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除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外,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也开始慢慢进入教学中,电子化阅读能力也将成为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很多专家学者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开始研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相融合,以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目前,多数专家学者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方面,多数使用的是电子书包、网络平台、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利用APP软件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本研究通过了解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化时代为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新的路径,分析APP软件的优势,提出应用基于APP软件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利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探究基于APP软件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有效性。首先,通过文献梳理,了解APP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信息化环境下语文阅读研究的现状,分析语文阅读能力构成要素和测评点,提出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评量表,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其次,通过设计研究工具,编制语文阅读测试题,对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进行现状调研,分析目前小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接着,通过对专家学者在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方面的研究,以现状调研和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本研究基于APP软件的小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推荐丰富的阅读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受、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开展多样化评价。最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在小学五年级开展准实验研究,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多方面的测试,验证了研究假设,通过利用基于APP软件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结束后,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为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顾王卿[6](2019)在《中国数学探究研究的综述与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教育部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明确将“数学探究”作为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以来,我国教育研究者对数学探究展开了大范围的研究,涉及数学教育的各个方面,数量庞大而缺少系统的梳理.本文旨在对我国近十五年来有关数学探究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辅以调查研究,以期总结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与实践的不足,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相关研究者的深入研究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和教材内容的补充提供建议.本文首先在文献占有和粗略阅读的基础上,确定了元分析的分类方向:研究的内容与领域,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其次再细读文献,将其中研究的内容与领域分为七个方面:数学探究的概念与价值,数学探究与数学课程,数学探究与数学教学,数学探究与数学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探究教学,数学探究的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将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个方面.然后,结合研究的内容与领域的各个维度,对江苏三地的部分中小学一线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与访谈研究,了解目前一线初等数学教育教师对数学探究及其实施的观点,并与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我国有关数学教育中数学探究的各维度研究各有其特点和趋势;(2)数学探究的各维度研究在关注程度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3)目前我国一线数学教师对教育教学中数学探究的认识和操作与数学探究研究的结果和趋势基本吻合.但就当前国内数学探究研究的整体而言,已有成果缺乏多层次的系统研究,研究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研究质量亟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广度有待拓宽;(2)研究深度有待拓展;(3)缺少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紧密合作.最后,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

黎慧娟,杨国超[7](2016)在《《网络环境下小学各学科分层教学实验研究》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要求各学科实验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设置不同的层次教学,利用分层教学法将认知水平相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根据不同认知水平实施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评价研究法,构建有学科特点的分层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运用分层互动教学策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教学指导,使网络环境下的评价不再局限于班级授课的课堂,而是能深入到学生学习的每个细小环节,体现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精神。

李庆英[8](2013)在《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探究教学是当今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环境下的探究教学存在着创设情境不合实际、探究过程形式化等问题。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探究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由于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研究较少,一线教师对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探究教学还存在很大困惑。本研究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归纳出网络环境下数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从模式实施的对象上来看,中学生多,小学生少;从模式的内容上,忽略了科学探究以外的教学环节;从模式的类型看,主要是按照知识类型分类,没有时间阶段分析;讲模式流程的多,策略说明不够细致等。本研究依托“网络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数学)”,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等理论的支持下,对大量网络环境下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分析,首先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模式”。按照实施现场的不同(课内、课内外结合、课外),将该模式分为“课堂探究”子模式、“综合与实践”子模式和“课外延伸”子模式。然后从深度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小学数学知识特点,对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探究前的准备策略、情境创设策略、探究问题设定策略、自主探究策略、巩固练习策略、思维拓展策略、总结提升策略等七大教学策略。本研究是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发,结合当前的问题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各个策略的特点、意义、使用范围和案例给出相对明确的说明。因此研究结论可以帮助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更准确的把握数学探究教学的内涵,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提供具体的方法与途径。

兰海燕[9](2011)在《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东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很快地成为了与电视、广播、报刊齐名的第四大媒体。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正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同时,网络也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实践适应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科学完备的教学体系,更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述其根源,首要的就是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建构主义理论、数学教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新课程改革理论、创新理论以及混合式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数学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为政策依据,运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学科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尝试学习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探究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实践研究。并对三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比较、总结和归纳得出了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优势因素及制约因素。同时,在专题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通过与东师理想软件公司的合作,建立了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课件系统与适合小学数学学习的专题网站,并对数学学习网络建设的价值进行了阐述。其次得出了实践结论:其一,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绩效更高。其二,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师生发展空间更大。同时,阐述了小学数学学科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在实践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及改进意见和建议。

张思琦[10](2016)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成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代的发展对学习者所具备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倡导以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变传统“三中心”的局面,提升学生的高水平思维与多元能力。然而传统数学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培养,与新课标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典型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核心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能够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在传统课堂环境下,未能与核心课程整合、探究活动时空受到限制、资源内容不够丰富等也成为制约项目式学习实施的重要因素。近年来,web2.0工具、在线学习平台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教学环境的搭建也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提供条件。在技术的驱动下,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丰富、开放等特点能够弥补传统项目式学习实施的不足,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本研究旨在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从国家课程项目式重构的视角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模式,并在小学数学学科进行课程设计与实证研究,为今后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应用提供指导与建议。在理论层面,丰富与发展了项目式学习与核心课程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并立足于网络环境为项目式学习活动流程的设计提供范例。在实践层面,基于数学学科的项目设计展示,可以为一线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提供教学实践的方法指导。论文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文献研究、模式构建、教学实验、成效分析、总结反思五个阶段。在文献研究阶段,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当下项目式学习实施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未能与核心课程、核心知识内容有效融合是制约项目式学习推进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模式构建阶段,笔者提出国家课程项目式重构的理念,并通过分析网络环境对项目式学习的支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活动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核心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模式,并结合项目式学习的基本实施步骤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流程设计。在教学实验阶段,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五年级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依托创意树网络学习平台安排学习活动与学习资源,并在农林下路小学进行实施。在成效分析阶段,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从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两个方面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效进行分析,同时验证模式的有效性。在总结反思阶段,结合师生访谈、课堂观察内容进一步总结影响项目式学习成效的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策略。本研究对项目式学习成效的分析涵盖标准化考试成绩、学习态度、问题解决能力及协作学习能力四个维度。最终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在学习态度方面,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相较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学习者数学学习态度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后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测试结果表明,项目式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明显高于传统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能力方面,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项目式学习者的协作学习能力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协作学习能力得到显着提升。总体来说,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的学习成效优于传统教学。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创新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1.2 学习评价是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1.3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现状
        1.2.2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现状
        1.2.3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核心概念界定
        1.6.1 网络学习空间
        1.6.2 学习评价
        1.6.3 数学学习评价
第2章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现状
    2.1 调研设计与实施
        2.1.1 调研目的
        2.1.2 调研对象
        2.1.3 访谈设计与课堂观察设计
    2.2 结果呈现与分析
        2.2.1 教师访谈内容与分析
        2.2.2 学生访谈内容与分析
        2.2.3 课堂观察内容与分析
    2.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3.1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方式单一
        2.3.2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同一
        2.3.3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结果处理不佳
        2.3.4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作用发挥不足
        2.3.5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反馈不及时
第3章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案
    3.1 网络学习空间的简介
        3.1.1 小盒学生
        3.1.2 小盒老师
    3.2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案的设计目的
        3.2.1 解决当前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2.2 探索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策略
    3.3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案的设计内容
        3.3.1 学习任务模块
        3.3.2 学习数据模块
        3.3.3 学习评价模块
    3.4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案的实施步骤
        3.4.1 学习任务发布
        3.4.2 学习数据整理
        3.4.3 学习评价实施
第4章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实践
    4.1 基本情况
        4.1.1 教学对象
        4.1.2 课程
        4.1.3 实施环境
    4.2 准实验研究设计
        4.2.1 研究思路
        4.2.2 研究假设与变量
        4.2.3 研究步骤
    4.3 实践过程
        4.3.1 实践阶段的设计
        4.3.2 学习评价方案的应用
        4.3.3 学习评价方案的应用实例
    4.4 数据收集与处理
        4.4.1 基础知识掌握水平数据的测量与分析
        4.4.2 学习兴趣数据的测量与分析
    4.5 研究结果
        4.5.1 基础知识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4.5.2 学习兴趣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4.6 结果讨论
        4.6.1 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分析与讨论
        4.6.2 数学学习兴趣的分析与讨论
第5章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策略
    5.1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5.2 聚合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5.3 展现可视化的评价结果
    5.4 提供丰富性的评价反馈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表(教师)
附录B 访谈表(学生)
附录C 课堂观察表
附录D 课堂观察提纲
附录E 调查问卷
附录F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课标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及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电子书包、信息化教学、数字化教学的研究
        (二)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三)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四)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内容、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电子书包
        (二)小学数学新授课
        (三)课堂观察
    二、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戴尔经验之塔
        (四)多元智能理论
        (五)德尔菲法
        (六)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
    一、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观察量表指标的构建
        (一)指标建立的基本原则
        (二)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初步确定
        (三)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四)指标筛选结果分析
    二、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观察量表权重的建立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观察量表的确定
第四章 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案例观察与分析
    一、观察活动的准备
        (一)观察量表二级指标介绍
        (二)观察基本步骤
    二、案例分析
        (一)《认识钟表》课堂教学案例介绍与分析
        (二)《平移与旋转》课堂教学案例介绍与分析
        (三)《平行四边形面积》课堂教学案例介绍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APP软件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1.1.2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3 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4 信息化时代为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新的路径
    1.2 问题陈述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阅读能力
        2.1.2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2.1.3 APP
    2.2 研究现状
        2.2.1 APP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2.2 阅读能力相关研究
        2.2.3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评量表
        2.2.4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研究现状
3.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工具的设计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访谈提纲的设计
        3.1.3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测试卷
    3.2 调查设计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阅读能力结果分析
        3.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4 小学生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原因分析
4.基于APP软件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4.1 理论基础
        4.1.1 情境认知理论
        4.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1.3 多元智能理论
        4.1.4 对话理论
    4.2 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相关研究
    4.3 基于APP软件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4.3.1 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4.3.2 推荐丰富的阅读资源
        4.3.3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4.3.4 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受
        4.3.5 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
        4.3.6 开展多样化的评价
5.基于APP软件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实验研究
    5.1 “考拉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分析
        5.1.1 语文阅读类APP的对比分析
        5.1.2 “考拉阅读”APP的功能分析
        5.1.3 “考拉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优势
        5.1.4 “考拉阅读”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5.2 实验方案设计
        5.2.1 实验假设
        5.2.2 实验变量
        5.2.3 实验模式
        5.2.4 实验对象
        5.2.5 实验研究工具
    5.3 实验实施
        5.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同质性分析
        5.3.2 实施过程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学生阅读能力对比分析
        5.4.2 学生阅读兴趣对比分析
        5.4.3 学生阅读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5.4.4 相关性分析
        5.4.5 家长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5.4.6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5.5 实验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主要工作
        6.1.2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学生调查问卷
    附件2:家长调查问卷
    附件3: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4:小学语文阅读测试题
致谢

(6)中国数学探究研究的综述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2章 研究方法和框架
    2.1 研究方法
        2.1.1 元分析法
        2.1.2 调查研究法
    2.2 研究框架
第3章 数学探究的研究综述——内容与领域角度
    3.1 数学探究的概念与价值
        3.1.1 概念界定
        3.1.2 数学探究的教育价值
    3.2 数学探究与数学课程
        3.2.1 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探究
        3.2.2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探究
        3.2.3 数学探究与数学课程的研究小结
    3.3 数学探究与数学教学
        3.3.1 数学探究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
        3.3.2 数学探究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3.3.3 数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3.4 数学探究教学的研究小结
    3.4 数学探究与数学学习
        3.4.1 数学探究与数学认知
        3.4.2 数学探究在数学学习中的呈现方式
        3.4.3 数学探究学习的研究小结
    3.5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探究教学
        3.5.1 信息技术在数学探究教学中的价值
        3.5.2 信息技术在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3.5.3 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探究教学的研究小结
    3.6 数学探究的评价
        3.6.1 数学探究的评价标准
        3.6.2 数学探究的评价方式
        3.6.3 数学探究评价的研究小结
    3.7 数学探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3.7.1 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3.7.2 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3.7.3 数学探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小结
    3.8 数学探究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
        3.8.1 中国数学探究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
        3.8.2 中国数学探究研究文献的内容分布
        3.8.3 中国数学探究研究文献的作者情况
        3.8.4 数学探究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结果
    3.9 小结
第4章 数学探究的研究综述——方法与手段角度
    4.1 数学探究研究所用方法的概念界定
    4.2 数学探究研究所用方法的统计分析
        4.2.1 整体概况
        4.2.2 趋势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有关数学探究的调查研究
    5.1 调查结果及分析
        5.1.1 问卷结果
        5.1.2 问卷结果分析
    5.2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5.2.1 访谈结果
        5.2.2 访谈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1 关于数学探究的教师问卷
附录2 关于数学探究的访谈提纲
致谢

(7)《网络环境下小学各学科分层教学实验研究》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目的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三、研究假设
四、核心概念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分层教学理论
    3. 最近发展区理论
    4. 协作知识建构理论
二、相关研究成果
    1. 分层教育在国外的发展
    2. 分层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3. 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研究过程
    1. 研究概述阶段
    2. 理论探讨阶段
    3. 模式设计阶段
    4. 策略改进阶段
    5. 效果评价阶段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行动研究法
    3. 准实验研究法
    4. 评价研究法
三、技术路线
    1. 语文学科:基于内容的目标分层学习
    2. 数学学科:基于练习的网络动态分层
    3. 信息技术学科:基于协作的分层创作练习
    4. 英语学科:基于目标的任务分层学习
    5. 科学学科:基于问题的分层探究学习
    6. 音乐学科:基于创造的网络隐性分层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层互动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使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
    1. 分组策略
    2. 教学目标分层设计策略
    3. 分层指导策略
    4. 分层评价策略
三、开发分层专题学习网站,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的分层教学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提高课堂效率
四、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机制,提高与规范教学研究的方法,使科研工作常规开展
    1. 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和智能图
    2. 立足校本培训,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3. 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实现科研常规化
一、课题研究结论分析
    1. 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的信心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5. 教学中可以做到面向全体
二、课题研究获奖和成绩
    1. 借助跨越式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科研成果
    2. 不断创新探究,全国、省、市、区多媒体软件大赛屡获佳绩
    3. 善于成果收集,定期参加全国成果征集大赛
    4. 科研显特色,连续两届参加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5. 成果辐射,连续两届参加穗港澳资讯科技教育应用大会
一、研究局限
    1. 未能做好学习资源的分层设计,网络资源不够丰富
    2. 未能更科学地搜集实验数据,做好数据分析
二、后续工作

(8)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传统环境下数学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
    1.1.1 创设情境不合实际,降低学生的探究兴趣
    1.1.2 探究过程形式化
    1.1.3 巩固练习效率低
    1.1.4 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1.5 班级成员较多,分享交流时间不足
    1.1.6 评价随意化,缺乏真实性、针对性和真情
    1.1.7 探究教学备课复杂,浪费时间
1.2 网络环境下数学探究教学的优势
    1.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2.2 问题引导,跟踪自主探究
    1.2.3 分层练习,及时反馈
    1.2.4 丰富素材,拓宽思维
    1.2.5 网络平台,集体分享交流
    1.2.6 评价主体多元化,提高学生探究的成就感
    1.2.7 资源共享,节约备课时间
1.3 研究现状
    1.3.1 探究教学的起源、概念与其他教学的关系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问题提出、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1.4.1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
    1.4.2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
    1.4.3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5 研究的路线、方法和依托的工作
    1.5.1 研究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依托的工作基础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支持
2.1 理论基础
    2.1.1 数学教学相关理论
    2.1.2 深度教学理论
    2.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2.2 相关支持
    2.2.1 跨越式教学平台
    2.2.2 认知工具
    2.2.3 网络资源 3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模式
3.1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概述
    3.1.1 核心概念界定
    3.1.2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3.2 “课堂探究”子模式
    3.2.1 “课堂探究”子模式的构建思路
    3.2.2 “课堂探究”子模式概述
    3.2.3 需注意的问题
3.3 “综合与实践探究”子模式
    3.3.1 “综合与实践探究”子模式的构建思路
    3.3.2 “综合与实践探究”子模式概述
    3.3.3 需注意的问题
3.4 “课外延伸”子模式
    3.4.1 “课外延伸”子模式的构建思路
    3.4.2 “课堂补充探究”子模式
    3.4.3 “数学日志”子模式
3.5 子模式之间的时间分配
    3.5.1 第一阶段(1~3 年级)各子模式之间的时间分配
    3.5.2 第二年段(4~6 年级)各子模式之间的时间分配 4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
4.1 探究前的准备策略
    4.1.1 挖掘探究教学的素材
    4.1.2 相关认知工具的培训
    4.1.3 教学中渗透探究方法
    4.1.4 收集探究主题相关素材
4.2 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策略
    4.2.1 情境创设的作用及策略
    4.2.2 情境创设策略分析
    4.2.3 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4.3 网络环境下的提问策略
    4.3.1 策略概述
    4.3.2 探究问题策略分析
    4.3.3 提问的注意事项
4.4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策略
    4.4.1 策略概述
    4.4.2 各自主探究策略分析
4.5 网络环境下的练习巩固策略
    4.5.1 策略概述
    4.5.2 各练习巩固策略分析
    4.5.3 练习巩固注意事项
4.6 网络环境下的拓展迁移策略
    4.6.1 策略概述
    4.6.2 各拓展迁移策略分析
    4.6.3 拓展迁移注意事项
4.7 网络环境下的总结提升策略
    4.7.1 策略概述
    4.7.2 网络打写总结评价策略 5 总结与反思
5.1 研究成果
5.2 研究局限
    5.2.1 模式与策略的应用局限
    5.2.2 研究方法的局限
    5.2.3 研究内容的局限性
5.3 今后的努力方向
    5.3.1 扩大研究的样本数量
    5.3.2 进行深度长期的跟踪研究
    5.3.3 加强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效果研究
    5.3.4 数学探究教学效果及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东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教学、教学模式与数学教学模式
    2.2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发展
    2.3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
    3.1 小学数学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实践
    3.2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尝试学习教学模式
    3.3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3.4 网络环境下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第四章 教学案例及分析
    4.1 教学案例
    4.2 数学学习网站的建设实践与应用价值
    4.3 小学数学学科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分析
    4.4 制约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变化及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
        1.1.2 项目式学习受到广泛关注
        1.1.3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1.2 问题的提出
        1.2.1 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2.2 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与数学学科的联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问题与反思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情境认知理论
        2.1.3 多元智能理论
        2.1.4 活动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项目式学习
        2.2.2 数学学习成效
        2.2.3 问题解决能力
第3章 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模式设计
    3.1 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分析
        3.1.1 网络环境对项目式学习的支持
        3.1.2 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特点
    3.2 国家课程项目式重构的方法
        3.2.1 国家课程项目式重构的意义
        3.2.2 国家课程项目式重构的流程
    3.3 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构建
        3.3.1 理论基础
        3.3.2 目标倾向
        3.3.3 实现条件
        3.3.4 操作程序
        3.3.5 效果评价
    3.4 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流程分析
        3.4.1 确定项目
        3.4.2 制定计划
        3.4.3 活动探究
        3.4.4 作品制作
        3.4.5 成果交流
        3.4.6 总结评价
第4章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
    4.1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前期分析
        4.1.1 学习者分析
        4.1.2 学习内容分析
        4.1.3 学习内容项目式重构设计
    4.2 项目式学习目标与问题设计
        4.2.1 学习目标修订
        4.2.2 驱动性问题设计
    4.3 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
        4.3.1 确定项目
        4.3.2 制定计划
        4.3.3 活动探究
        4.3.4 作品制作
        4.3.5 成果交流
        4.3.6 总结评价
    4.4 学习环境设计
        4.4.1 学习资源设计
        4.4.2 学习工具设计
    4.5 项目式学习评价设计
第5章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成效分析
    5.1 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应用的准实验设计
        5.1.1 准实验研究目的
        5.1.2 准实验对象
        5.1.3 准实验研究假设
        5.1.4 准实验中变量控制
        5.1.5 准实验实施程序
        5.1.6 研究工具
    5.2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成效分析
        5.2.1 学生数学测验成绩分析
        5.2.2 学生数学学习态度调查结果分析
        5.2.3 学生协作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5.2.4 学习者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分析
    5.3 实验结论
    5.4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影响因素及实施建议
        5.4.1 项目式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5.4.2 项目式学习的实施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策略研究[D]. 叶求财.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观察研究[D]. 史美芳.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5]基于APP软件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 李晨晨.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中国数学探究研究的综述与反思[D]. 顾王卿. 苏州大学, 2019(06)
  • [7]《网络环境下小学各学科分层教学实验研究》研究报告[J]. 黎慧娟,杨国超.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6(S1)
  • [8]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研究[D]. 李庆英. 江苏师范大学, 2013(01)
  • [9]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东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为例[D]. 兰海燕. 延边大学, 2011(05)
  • [10]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成效研究[D]. 张思琦.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小论文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上一篇:“Pre-S1”挑战传统乙肝检测
下一篇:大学生校外住宿调查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