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如何配制花伤保护剂?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怎样配制花卉伤口保护剂?(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君,蔡平[1](2019)在《清漆保护古树名木伤口效果好》文中研究表明用双组分聚氨酯清漆涂刷保护古树名木枫杨、构骨、银薇、紫藤树干部的开放性大型伤口,收到了操作简单、经济安全、外表美观、保护作用持久、防腐效果好的结果。

程曦[2](2019)在《万寿菊黑斑病发病规律和抗病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万寿菊(Tageteserecta L.)是重要的观赏植物,也是用于提取叶黄素的功能花卉,在我国种植面积大、范围广,近年来对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显着作用。万寿菊黑斑病是万寿菊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花朵和茎叶,导致植株早枯、甚至死亡,造成减产等严重经济损失,已成为国内尤其是北京地区万寿菊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找到万寿菊黑斑病致病因子,短期内通过药剂防治和栽培管理手段防控黑斑病的发生;二、分子育种辅助传统杂交育种,加速抗病品种的获得。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及周边万寿菊主产区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对北京延庆地区黑斑病的系统调查和抗病栽培技术研究及药剂筛选,研究万寿菊黑斑病病原学、病害发生规律并探索综合防治方法;对筛选得到的万寿菊抗病种质和感病种质进行接种病原菌前后不同时期的叶片转录组测序,通过基于测序数据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基因表达趋势分析和关联性状的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万寿菊抗黑斑病候选基因,研究万寿菊抗黑斑病防御机理。本研究为万寿菊黑斑病的预测、合理防治和抗病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北京和河北的四个万寿菊主产区收集万寿菊黑斑病病样,通过对病原分离物的分离纯化、形态观察、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出引起北京及周边地区万寿菊黑斑病的病原微生物是万寿菊链格孢(Alternaria tagetica,以下简称AT菌),其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2)2012~2014年,以年份和前一年病害残枝的不同处理方法为因素,进行了前一年病害残枝的处理对来年万寿菊黑斑病发生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前一年的万寿菊病残枝上的孢子可以越冬,成为引起第二年黑斑病发生的病原菌来源,并且轮作可以在万寿菊黑斑病的防治中发挥作用。2013~2015年6月~9月,对延庆区四海镇的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日平均湿度和万寿菊种植区黑斑病病情指数进行了多元回归、通径分析和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筛选潜在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降雨量增加和温度降低为万寿菊黑斑病发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水肥栽培管理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滴灌的栽培方式能适当减轻万寿菊黑斑病的发生。田间药剂试验筛选到0.01%啶氧菌酯和0.025%啶酰菌胺为万寿菊黑斑病防治的最佳药剂。本研究成果可为田间万寿菊黑斑病的预测和合理防治提供参考。(3)2013~2015年对100份万寿菊属种质资源进行田间自然病圃黑斑病抗性评价,筛选出万寿菊抗病自交系种质Ts和感病自交系种质Ma进行万寿菊抗黑斑病机制研究。通过对万寿菊抗病基因型Ts和感病基因型Ma接种病原菌(A.tagetica)前后叶片表型观察、病情指数统计和扫描电镜观察,确立了进行转录组测序四个时期分别为Ts0、Ma0(接种前CK),Ts1、Ma1(接种后2、4、8、24h),Ts2、Ma2(48h)和Ts3、Ma3(75h)。基于不同比较组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葵花图分析和R基因功能注释结果,发现参与万寿菊抗病和感病两种基因型抗病调控的抗病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家族有AP2家族、DOF家族、EIL家族、ERF家族、HSF家族、MYB家族、NAC家族和WRKY家族等。R基因中,N家族、NL家族、RLP家族和TNL家族在两种基因型万寿菊接种AT菌前后不同时期均有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在万寿菊抗病调控中发挥了作用。在特有差异表达Unigene基因中,发现23个R基因。(4)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对基因表达进行趋势分析和与病情指数关联的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结果显示,Ts0时期到Ts3时期表达量持续下降的趋势基因富集在苯丙素生物合成、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糖类物质代谢和酸代谢等pathway中;Ts0时期到Ts3时期表达量持续上升的趋势基因富集在核糖体、真核生物核糖体生物合成和蛋白酶体等pathway中。AT菌侵染初期,抗病基因型Ts和感病基因型Ma的磷脂酶D基因PLDδ基因被激活表达,启动了植物材料对万寿菊链格孢的识别并进一步激活植物防御。接下来,抗病基因型Ts在AT菌侵染48h启动了抗病转录因子WRKY25基因的表达,在75h开始了乙烯应答因子EFR1基因和生长素IAA9基因的启动表达,并且晚期SA响应基因PR1基因在病原菌侵染75h表达量显着上升。感病基因型Ma中仅有茉莉酸JAZ基因在AT菌侵染24h内启动表达,并在48h表达量达到顶峰,响应病原菌侵染胁迫。WGCNA结果显示,在4个目标模块中筛选到11个抗病相关的Hub基因,包括茉莉酸途径抑制因子JAZ、生长素受体基因TIR1等。本研究为万寿菊抗黑斑病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李焰[3](2018)在《苹果树腐烂病和斑点落叶病植物源农药的筛选及制剂剂型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苹果产业的一步步扩大,果园病害问题日渐突显,尤其是苹果树腐烂病和苹果斑点落叶病。目前,用于防治苹果病害的化学农药毒性均较高,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探寻对环境无害的植物源药剂代替化学农药防治苹果病害已成为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植物源农药为试验材料,针对苹果树腐烂病和苹果斑点落叶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离体枝条烫伤接种法、离体叶片刺伤法和孢子萌发法等,测定植物源农药防治苹果病害的抑菌活性,并研究其生防制剂。结果如下:1.植物源农药室内毒力与离体防效测定不同植物源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和苹果斑点落叶病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防效作用,且均显着高于对照。丁子香酚对苹果树腐烂病的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43μg/m L;苦参碱次之,EC50为8.11μg/m L;小檗碱对苹果树腐烂病的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13.68μg/mL。乙蒜素对离体枝条的保护作用显着高于其他药剂,其保护效果最强,枝条病疤扩展面积最小,病疤面积仅占对照的12.23%。同时,丁子香酚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1.18μg/m L;乙蒜素次之,EC50为4.86μg/mL;小檗碱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32.18μg/mL。香芹酚对离体叶片的保护作用显着高于其他药剂,保护效果在5种药剂中最强,病疤扩展面积最小,为19.63 mm2。2.植物源农药作用机理不同植物源农药对苹果树腐烂病以及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分生孢子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丁子香酚对苹果树腐烂病以及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50分别为0.70μg/mL、1.53μg/mL;小檗碱抑制苹果树腐烂病菌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作用最差,EC50为28.23μg/m L、49.91μg/mL。3.植物源生防制剂工艺优化当表面活性剂、防腐剂和紫外保护剂分别为每100ml药液中十二烷基磺酸钠0.013g、山梨酸0.008g、糊精0.084g时,丁子香酚涂抹剂的抑菌率最高,达到97.06%,羟甲基纤维素钠为丁子香酚涂抹剂的最佳载体;当表面活性剂、防腐剂和紫外保护剂分别为每100ml药液中十二烷基磺酸钠0.021g、柠檬酸三钠0.035g、抗坏血酸0.035g时,香芹酚涂抹剂的抑菌率最高,为85.43%,羟甲基纤维素为香芹酚涂抹剂的最佳载体。

贾梦雪[4](2017)在《春石斛优良品种早期筛选、快繁及超低温保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春石斛(nobile-type Dendrobium)花色丰富艳丽、花姿优美、花期长,极具观赏价值,是重要的商品盆花。但目前在我国市场春石斛无论质量和产量与国外都有较大差距。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优良品种。目前国内春石斛新品种选育主要是待栽培3~4年开花后进行,周期长,优良品种不仅少,且以扦插为主的繁殖方法,繁殖系数低,远不能满足商业生产的需求。此外,由于栽培条件、市场需求及生产技术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又缺乏保存技术,企业投入高成本从国外大量引进的优良品种,尚未进行规模化生产就已消失,优良种质流失严重。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国内春石斛市场化生产,系统地开展春石斛优良品种快速筛选、种苗扩繁及优良种质保存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春石斛为试材,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春石斛优良品种早期筛选指标体系优化、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技术及其相关机理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成花品质是评价春石斛品种优劣的关键指标。单株型(仅1个开花枝)春石斛品种的一年生休止叶期扦插苗的株高、节长及茎尖腐胺(Put)含量与其三年生植株成花品质显着相关,可作为其优良品种早期筛选的指标;丛生型(多个开花枝)春石斛品种的一年生休止叶期扦插苗的节数、叶数、株高、根数、根粗及茎尖Put含量与其成花品质显着相关,可作为其优良品种早期筛选的指标。建立了2种类型春石斛的优良品种早期快速筛选技术。(2)建立了优良品种’森禾2006’的拟原球茎(PLBs)途径和丛生芽途径2种途径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增殖倍数可达5.1,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PLBs途径,适宜诱导培养基为1/2MS+0.5 mg·L-1 TDZ+2.0 g·L-1酸水解酪蛋白,增殖培养基为1/2MS+2.0 g·L-1酸水解酪蛋白,分化培养基为1/2MS+1.0 mg L-1 Kin+0.1 mg.L-1 NAA;不定芽诱导及增殖适宜培养基为1/2MS+0.1 mg·L-1 TDZ+1.0 mg·L-1 BA+0.5 mg·L-1 Kin+0.2 mg·L-1 NAA;适宜壮苗生根的培养基为 MS+0.5 mg·L-1 IBA+0.1 mg·L-1 NAA+100.0 g·L-1香蕉泥(BP)。培养条件为光照时间14 h·d-1,光照强度40 μmol·m-2·s-1,培养温度23±2℃。品种’森禾2002’同样适用。(3)初步建立了 ’森禾2006’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在超净工作台双目解剖镜下,切取长2~3 mm的茎尖(或3 mm的PLBs),转至含有0.3 M蔗糖的MS培养基中,4℃条件下,预培养1d(或2d);将预培养后的茎尖转移至装有loading溶液的200 μL离心管中,25℃下装载60 min(或40 min),中间更换1次loading溶液;吸去loading溶液,用预冷过的PVS2溶液,0℃下脱水40 min,更换新鲜PVS2溶液后,封口膜封口,迅速投入液氮冻存;需要扩繁时,将材料从液氮中取出,37℃水浴化冻60 s,常温下去装载20 min,中间更换1次unloading溶液,后进行恢复培养。冻后茎尖及PLBs的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成活率分别为79.2%和85.0%,但未能实现再生。(4)’森禾2006’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存活率下降的机理研究显示,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不同处理步骤对其存活率影响不同,茎尖存活率的下降主要发生在预培养、装载及解冻后,PLBs存活率的显着下降发生在预培养、装载、PVS2脱水及解冻处理后;活性氧(ROS)水平、抗氧化物质含量及氧化产物含量等研究结果显示,春石斛茎尖及PLBs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存活率降低与ROS引起的氧化应激造成的氧化损伤密切相关,但不同材料在超低温保存的不同阶段,引起氧化应激的主要ROS种类不同。(5)在导致’森禾2006’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存活率显着下降的关键步骤导入系列浓度的4种外源蛋白CAT、MDH、HSP70及PDH,研究对冻后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AT、MDH及HSP70 3种与抗氧化应激相关的蛋白对茎尖及PLBs冻后存活率的提高均起积极作用,茎尖及PLBs冻后存活率较对照最高可分别提高15.3%和18.9%,但适宜添加阶段及添加浓度因保存材料而异;而外源PDH对提升液氮冻后存活率无效。综上所述,本研究优化了春石斛优良品种早期筛选指标体系,缩短品种筛选时间2年,提高了筛选效率;建立了组织培养快繁体系,为优良品种大量繁殖提供了技术支撑;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损伤机制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导致茎尖和PLBs超低温保存损伤的重要因子,添加相关外源抗ROS蛋白是提高其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的可行途径之一。

陈士宁[5](2011)在《设施栽培芍药灰霉病和根腐病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为延长芍药的观赏时期,实现产业化生产,人们开始研究和利用设施栽培技术,设施中病害的预防和控制一直是薄弱环节。本文对设施芍药病害进行调查,并对其主要病害进行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针对主要病害进行了有效杀菌剂和抗病品种的初步筛选,为防治芍药病害,完善设施栽培技术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研究,共发现北京地区芍药露地病害19种,设施病害12种,其中7种病害在两种环境下都有发生。制定了芍药病害情况统计表和病害图谱。调查结果表明芍药品种在露地栽培环境下的抗病性不能作为其在设施中是否抗病的参考。2、设施栽培中发生严重的主要病害为芍药灰霉病和芍药根腐病,经鉴定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目,葡萄孢属,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芍药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镰刀菌属,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3、灰霉病的病原菌灰葡萄孢适宜低温高湿环境,生长发育适温为20℃,适宜pH值范围是pH3-5,光暗交替是其最佳光照条件,连续光照下不能产生孢子;根腐病的病原菌茄腐皮镰孢适宜高温高湿环境,生长发育适温为25~30。C,适宜pH值范围是pH6-10,光照对其生长和产孢影响不大;1%葡萄糖有助于两种病原孢子萌发;孢子萌发需要环境相对湿度>85%4、离体叶菌片接种法可明显区分病级,接种结果与自然发病情况一致,可用于灰霉病的抗性鉴定;离体茎秆菌片接种后发病迅速,病级区分不明显,不适合用于灰霉病的抗性鉴定。用离体叶片和活体茎秆菌片接种法对15个芍药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芍药活体茎秆和离体叶片对灰霉病的抗性具有显着相关性。对灰霉病综合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有‘大富贵’、‘胜桃花’、‘东京女郎’5、离体根段菌片接种不能作为芍药根腐病抗性鉴定的可靠方法。活体灌根接种和自然根腐病情显示对芍药根腐病抗性较强的品种为‘桃花飞雪’、‘东方红’。6、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对芍药灰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为45%咪鲜胺、70%代森锰锌、40%施佳乐、50%扑海因,对根腐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为70%代森锰锌和45%咪鲜胺,一定范围内药剂的浓度对其防治效果影响不大。本研究首次利用人工接种对芍药灰霉病和芍药根腐病进行了抗病品种的初步筛选,为芍药抗病育种提供抗病亲本,为种植抗病品种防治病害提供参考。初步筛选出防治芍药灰霉病和根腐病的有效杀菌剂,为生产中对症下药防治芍药病害提供可能。

张应红[6](2009)在《丽格海棠抗茎腐病的生物学研究及EMS诱导的突变体筛选》文中指出丽格海棠,学名Begonia×hiemalis,英文名Rieger begonia,别名玫瑰海棠,属于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是球根海棠(B.Tuberons)和野生秋海棠的杂交种。丽格海棠及其亲本球根海棠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商业化盆花种类。目前,高品质的丽格海棠盆花仍以进口为主,但由于丽格海棠的独特的生理特性造成盆花不耐运输,而且极易造成病原菌从伤口感染,导致品质严重下降。同时丽格海棠抗病性弱,极易感染多种病害,栽培难度大,因此加强丽格海棠品种的遗传改良和抗病生物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势在必行。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多种植物富含抗菌有效成分,进行生物农药的开发优势明显。如果能把农业有害杂草开发成生物农药,则是变害为利,将会大大的推动我国植物源农药的发展。本研究以丽格海棠为材料,通过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明确了引起本地丽格海棠茎腐病的病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EMS诱导的抗茎腐病突变体的筛选,壳聚糖生物肥料防治该病的初步研究,筛选了一部分具有高效抑制该种病原的植物种类,并对植物源农药防治丽格海棠茎腐病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为丽格海棠植物的遗传改良和抗病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柯赫氏法则和常规组织分离法相结合,分离鉴定出引起丽格海棠茎腐病的病原菌,为丝核菌中的立枯丝核菌(R.solani Kuhn),为后期的抗病突变体的筛选和抗病植物提取液的筛选奠定了基础。2、对EMS诱导的突变体进行了抗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茎腐病筛选,经两轮筛选在接种量为3片/株选择压下最终得到3株突变株,发病级数为0级,无明显病害特征出现。并且也产生了一定的形态变异,叶片颜色加深,叶脉变浅、变细,花朵变大,花瓣雄蕊化,花期改变。3、研究了壳聚糖肥料在提高丽格海棠的园艺性状和抗病性方面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和NPK的比例为36.3∶13.8∶18.8∶10时,在花期、花朵直径和开花数,POD在40d时酶活,PAL40d时比活力与其他处理有显着差异或与最高值的处理无显着差异,CAT和SOD活性在3个测定时期与其他处理无显着差异,茎腐病和灰霉病的发病率最低,分别为7.14%和0。4、对15种植物进行了超声波提取,研究了提取液对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抑制效果,结果筛选到3种中草药具有强烈的抑菌效果,分别是丁香、牡丹皮、花椒。在0.375g干样/100 mL浓度下,三者的抑菌率分别为90.59%、71.76%、55.29%。特别是丁香在0.125 g干样/100 mL浓度下仍然有80.25%的抑菌率,同时其他植物的抑菌率大大下降,并且很多种类表现出了负抗性。

张达威[7](2008)在《SeNHXⅠ基因表达载体构建与风铃花遗传转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浓度的NaCl可引起盐胁迫,进一步使植物的新陈代谢紊乱,包括K+/Na+比率的不平衡,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对植物组织造成伤害。而Na+/H+逆向转运蛋白可以促使Na+和H+的跨膜逆向运输,降低植物细胞中钠离子浓度的积累,抵御盐分胁迫,提高植物的耐盐性。对于植物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进行分子操作,有利于更深入的了解该基因,促进植物耐盐基因工程的发展.本研究课题以Na+/H+逆向转运蛋白家族中的SeNHX1为研究对象,使用了pBin121双元表达载体,pBin121含35S启动子片段,具有卡那霉素抗性和GFP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通过基因重组将SeNHX1与双元表达载体连接,获得pBin121-SeNHX1,所得到的表达质粒载体直接转入根癌农杆菌C58。实验的另一个方面是风铃花(Campanula medium)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由于前人在风铃花组织培养这一研究方面的空白,可以说我们对风铃花组培体系的摸索是创新的。通过尝试2,4-D,6-BA,NAA等激素的不同组合,筛选出了愈伤诱导培养基,芽分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的激素配比,最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风铃花组织培养体系,为下一步农杆菌侵染进行转基因操作奠定了基础。最后一个方面,运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使SeNHX1基因导入目标植物。对筛选出来的抗性植株进行初步的检测,包括荧光检测、PCR等方法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对照。通过初步的检测表明,SeNHX1成功导入风铃花中。

肖建国[8](2007)在《花木伤口保护剂配制法》文中研究说明花卉、林木、果树因修剪整形或病虫的危害,常留下一些伤口,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严重者会导致死亡。为避免伤口腐烂和染病,需用

汤正辉[9](2007)在《苦苣苔科植物的快速繁殖、离体保存及耐阴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种类繁多,除少数种类外,主要生长于热带地区。苦苣苔科是较大的科,全世界约150属,3700余种。其中有上百种美丽的观赏品种。该科植物多具有披满绒毛的叶片,整株植物外形多为莲座状,具有颜色鲜艳的管状或铃状花。各种苦苣苔常具有独特的开花习性。现今在墨西哥、西印度群岛以及中、南美洲等地区具有丰富的苦苣苔资源。许多重要的热带美洲苦苣苔种类,如大岩桐(Sinningias)、可伦花(Columneas)、喜荫花(Episcias)等均生长在这里。非洲的苦苣苔科植物资源并不丰富,但在东非的一小块区域却是各种艳丽的Saintpaulia的原产地,这种苦苣苔又称为“非洲紫罗兰”(African Violet),现已成为西方国家室内观赏花卉的重要品种。一、许多珍贵的苦苣苔科植物生长在亚洲,其中有芒毛苣苔、唇柱苣苔、半蒴苣苔和台闽苣苔等。中国有58属(其中27属375种特产我国),463种,均属苦苣苔亚科。人类活动使某一物种的中心分布区遭受破坏,只遗留下少数边缘分布区的种群,这些种群就处于“致危生境”中。我国很多苦苣苔种类为珍稀濒危物种,值得研究保护,许多品种可筛选开发成为观赏花卉。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是有效保护濒危物种的手段之一。以烟叶唇柱苣苔(C.heterotricha)、弄岗唇柱苣苔(C.longgangensis)和半蒴苣苔(H.subcapitata)为主要实验材料,运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苦苣苔植物的快速繁殖过程进行探讨。于盛夏采取植物嫩叶为外植体离体培养能得到最好的效果:MS培养基附加BA0.1~3.0mgl-1,NAA0.1 mgl-1,蔗糖30gl-1材料增殖快。通过本实验证明苦苣苔植物的叶片组织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当生长调节物质,尤其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适宜时,某些苦苣苔在3~4个月内可由一片叶子再生1000株以上的小植株。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培养了16种(共24个栽培种)苦苣苔科植物,栽培成活约1500盆(株)。某些种类,如烟叶唇柱苣苔、焰苞唇柱苣苔、菱叶唇柱苣苔、非洲紫罗兰和大岩桐等,已经开花。二、作者在近五年的研究过程中,在苦苣苔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苦苣苔叶片外植体的离体保存技术,实验结果如下:(1)建立了烟叶唇柱苣苔、焰苞唇柱苣苔、刺齿唇柱苣苔、半蒴苣苔、非洲紫罗兰、大岩桐等20余种苦苣苔一般保存及缓慢生长保存技术体系;(2)对3种苦苣苔的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表明:用液氮超低温保存苦苣苔植物叶片外植体是可行的。其超低温保存技术可采用的程序为:外植体诱导→室温自然干燥→冰冻保护剂脱水→液氮保存→基本培养基洗涤→固体培养基再培养。(3)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对3种苦苣苔叶片外植体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程序进行筛选、优化,建立了一套使用于烟叶唇柱苣苔、菱叶唇柱苣苔、半蒴苣苔外植体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程序,即继代培养20d的外植体→室温(22℃~25℃)干燥处理3d→2M甘油+4M蔗糖,室温(22℃~25℃)处理20min→0℃PVS4溶液处理20min→液氮冻存→40℃水浴化冻→1.2M蔗糖+MS基本培养基洗涤→转入MS培养基再培养。三、苦苣苔科植物许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许多是我国特有濒危物种,适宜在阴处生长,但其耐阴性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文对3种有代表性苦苣苔植物进行遮荫处理,研究光强对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解剖结构以及生物量方面的影响。通过人为控制光强,对焰苞唇柱苣苔(C.spadiciformis)、非洲紫罗兰(S.ionantha)和弄岗唇柱苣苔(C.longgangensis)在温室内全光照100%、50%、30%、10%条件下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绿素含量、叶片解剖结构以及生长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苣苔有较低的光补偿点(20μmol·m-2·s-1)和光饱和点(600μmol·m-2·s-1)。遮荫后的净光合速率明显大于全光下。研究了实际量子效率(Phi PSⅡ)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等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苦苣苔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遮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随光强的减弱叶绿素含量增加,而Ca/Cb值降低。与对照相比,遮荫条件下叶面积增大,叶色深绿,叶片厚度以及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小,维管束不发达,表现出阴生叶的特点。植物的光补偿点、饱和点以及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都是衡量植物耐阴性的重要指标,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与耐阴性关系紧密。3种苦苣苔的耐阴性从强到弱分别为非洲紫罗兰>焰苞唇柱苣苔>弄岗唇柱苣苔。本研究为苦苣苔科植物的快速繁殖、离体保存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龙超安[10](2005)在《酵母菌的分离、筛选以及对柑橘保鲜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柑橘果品安全(无毒)防腐保鲜是国内外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及果品贸易、柑橘产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非常重视无毒防腐保鲜柑橘的研究。由于研究手段和方法等问题,至今没有理想的成果投产。本研究旨在利用柑橘果实表面及柑橘根际土壤中的有益酵母菌,研究生物防腐保鲜,以菌杀菌,以菌抑菌,以生物制剂代替化学防腐保鲜剂,克服化学药剂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提高柑橘果品防腐保鲜效果,主要结果如下: 1.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从果园及柑橘果实伤口处中共分离和筛选了381株酵母菌(yeast)。经过离体和活体实验,筛选出一株能够有效防治柑橘采后青、绿霉病的拮抗菌株——34-9。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在确定属之后,根据属的具体特征选择与本属的鉴定有关的实验,进一步鉴定表明该菌株属于真菌门半知菌纲丛梗孢目,隐球酵母科,克勒克酵母属(Kloeckera)的柠檬形克勒克酵母(Kloeckera apiculata)。 2.菌株(34-9)在活体上对柑橘青、绿霉病的抑制效果评价 在25℃下,2×108 CFU/ml的菌株(34-9)的悬浮液能够完全抑制病菌孢子浓度为2×104个/ml时柑橘果实青霉病(Penicillium italicum Wehmer.)的发生,对柑橘果实绿霉病(Penicillium digitatum Sacc.)也有极好的抑制效果;当菌株(34-9)的浓度降低为2×107CFU/ml时,对柑橘青、绿霉病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但可以延缓病害的发生。 3.菌株(34-9)在柑橘果实伤口处的生长情况 菌株(34-9)在有无柑橘青、绿霉病存在的情况下均能迅速在柑橘果实伤口定殖,接种48h后,数量可增加20倍以上;在有病菌存在的情况下,24h后菌株(34-9)的数量就增加66倍。菌株(34-9)和病菌孢子的接种时间与防治的效果有关,先接种菌株(34-9)的抑菌效果显着地好于同时或后于病菌接种的效果。 4.菌株(34-9)与常规的果实采后处理措施的研究 菌株(34-9)能够与常规的果实采后处理措施如化学杀菌剂、低温冷藏条件相结合。菌株(34-9)与低浓度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等混合使用,可以达到高浓度杀菌剂的

二、怎样配制花卉伤口保护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配制花卉伤口保护剂?(论文提纲范文)

(1)清漆保护古树名木伤口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 处理对象和方法
    1.1 处理对象
    1.2 处理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果
    2.2 讨论

(2)万寿菊黑斑病发病规律和抗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万寿菊黑斑病和病原学研究
    1.2 分子生物技术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
    1.3 万寿菊黑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1.4 万寿菊黑斑病防治研究
        1.4.1 种子消毒
        1.4.2 苗床消毒
        1.4.3 苗期防治、带药移栽
        1.4.4 田间防治
    1.5 植物病原菌互作分子机理
    1.6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和转录组学研究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2 万寿菊黑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1.3 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形态观察
        2.1.4 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
        2.1.5 万寿菊苗期侵染保湿时间试验
        2.1.6 万寿菊苗期侵染接种浓度试验
        2.1.7 万寿菊苗期黑斑病病情调查方法
        2.1.8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色素万寿菊黑斑病表型
        2.2.2 病原鉴定
        2.2.3 万寿菊苗期侵染病原菌保湿时间确定
        2.2.4 万寿菊苗期侵染的接种浓度结果
        2.2.5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3 北京地区万寿菊黑斑病发病规律和抗病栽培技术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病害残枝的处理方法
        3.1.2 万寿菊黑斑病病情指数调查分级标准
        3.1.3 万寿菊黑斑病发病率的实地调查和气象数据记录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1.5 万寿菊主栽品种水肥栽培管理试验
        3.1.6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花朵叶黄素含量
        3.1.7 HPLC分析条件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3.1.8 花朵单株产量和亩产量统计计算方法
        3.1.9 药剂筛选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病残枝对次年发病率的影响
        3.2.2 北京延庆四海地区气象因子与病情指数关系的建模分析
        3.2.3 不同水肥处理、栽培方式对万寿菊花朵产量、叶黄素含量和黑斑病发生的影响
        3.2.4 2013-2015年万寿菊黑斑病田间药剂筛选
    3.3 讨论
    3.4 小结
4 万寿菊属抗黑斑病种质材料筛选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万寿菊属资源田间栽培
        4.1.2 万寿菊属资源田间自然病圃调查方法
        4.1.3 万寿菊属资源苗期人工接种菌系筛选
        4.1.4 万寿菊属资源苗期人工接种
        4.1.5 万寿菊属资源苗期调查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万寿菊属资源田间自然病圃病情调查
        4.2.2 万寿菊属资源苗期人工接种接种菌系筛选
        4.2.3 万寿菊属15份材料苗期人工接种病情调查
    4.3 讨论
    4.4 小结
5 万寿菊抗病基因型和感病基因型接种病原菌前后表型观察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万寿菊属两材料接种病原菌实验
        5.1.3 接种病原菌前后叶片表型观察和病情指数统计
        5.1.4 接种病原菌前后叶片扫描电镜观察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万寿菊属两材料接种病原菌后发病情况
        5.2.2 万寿菊两基因型接种病原菌前后叶片扫描电镜观察
    5.3 讨论
    5.4 小结
6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万寿菊属抗黑斑病基因型Ts和感病基因型Ma接种病原菌前后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万寿菊属抗病基因型Ts和感病基因型Ma接种病原菌实验
        6.1.3 Ts和Ma接种病原菌前后叶片样品的RNA提取
        6.1.4 cDNA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6.1.5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图
        6.1.6 样本的关系分析
        6.1.7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分析、GO分析和Pathway富集分析
        6.1.8 数据个性化分析
        6.1.9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测序名称样品
        6.2.2 测序数据分析
        6.2.3 基因表达统计
        6.2.4 分组间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2.5 Ts和Ma接种前后12个基因的基因表达量qRT-PCR验证结果
        6.2.6 不同比较组差异表达的抗病相关TF基因
        6.2.7 不同比较组差异表达的R基因分析
        6.2.8 不同比较组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维恩图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7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抗病基因型Ts和感病基因型Ma接种病原菌前后基因表达趋势分析
    7.1 材料和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万寿菊属抗病基因型Ts和感病基因型Ma接种病原菌实验
        7.1.3 Ts和Ma接种病原菌前后叶片样品的RNA提取
        7.1.4 cDNA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7.1.5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7.1.6 基因表达趋势分析流程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万寿菊抗黑斑病材料Ts的基因表达趋势分析
        7.2.2 万寿菊感病基因型Ma的基因表达趋势分析
        7.2.3 万寿菊抗病基因型Ts和感病基因型Ma的部分抗病相关基因的qPCR表达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8 万寿菊抗黑斑病的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8.1 材料和方法
        8.1.1 实验材料
        8.1.2 万寿菊属两材料接种病原菌实验
        8.1.3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
        8.1.4 模块划分和基因选择
        8.1.5 模块基因的功能分析
        8.1.6 核心基因(Hub Gene)的连通性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样本层次聚类树
        8.2.2 Power值曲线图(2.softPower.png/pdf)
        8.2.3 模块划分
        8.2.4 样本表达模式分析
        8.2.5 模块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8.2.6 核心基因共表达网络图
    8.3 讨论
    8.4 小结
9 结论和创新点
    9.1 全文结论
    9.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苹果树腐烂病和斑点落叶病植物源农药的筛选及制剂剂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源农药概况
        1.1 植物源农药定义
        1.2 植物源农药特点
        1.3 植物源农药发展历史
    2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2.1 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
        2.2 植物源农药分类
        2.3 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
        2.4 植物源农药常见药剂
        2.5 植物源农药应用前景
    3.苹果树腐烂病研究概况
        3.1 苹果树腐烂病的概述
        3.2 苹果树腐烂病的症状
        3.3 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
    4 苹果斑点落叶病研究概况
        4.1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概述
        4.2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症状
        4.3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植物源农药室内毒力与离体防效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源农药对苹果树腐烂病和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室内抑菌效果测定
        2.2 不同植物源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离体枝条保护作用
        2.3 不同植物源药剂对接种病原菌的离体叶片保护作用
    3.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源农药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干重的影响
        2.2 植物源农药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2.3 丁子香酚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菌丝形态的影响
        2.4 植物源农药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菌丝干重的影响
        2.5 植物源农药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2.6 植物源农药对苹果斑点病菌的菌丝形态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植物源农药生防制剂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丁子香酚涂抹剂的助剂筛选
        2.2 香芹酚涂抹剂的助剂筛选
        2.3 植物源涂抹剂的室内防效测定
    3.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1.结论
    2.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4)春石斛优良品种早期筛选、快繁及超低温保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1.1 植物品种早期筛选研究
        1.1.1 早期筛选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1.1.2 早期筛选的研究对象及目标
        1.1.3 春石斛品种早期筛选的近况
        1.1.4 多胺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2 春石斛种苗繁殖研究
        1.2.1 传统无性繁殖
        1.2.2 组织培养繁殖
    1.3 石斛属种质资源保存研究
        1.3.1 原地保存
        1.3.2 异地保存
        1.3.3 离体保存
    1.4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与ROS代谢相关的研究概况
        1.4.1 超低温保存中的氧化应激研究
        1.4.2 超低温保存中与ROS代谢相关的蛋白质表达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春石斛优良品种早期筛选指标体系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春石斛不同品种成花品质观测
        2.2.2 春石斛不同品种成花品质的量化评价
        2.2.3 不同成花品质的春石斛品种一年生扦插苗生长及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2.2.4 春石斛成株成花品质综合得分与其休止叶期扦插苗指标相关性分析
        2.2.5 春石斛品种早期筛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2.3 讨论
    2.4 小结
3 春石斛优良品种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森禾2006'茎尖诱导PLBs的适宜培养基
        3.2.2 '森禾2006'PLBs增殖的适宜培养基
        3.2.3 '森禾2006'PLBs分化的适宜培养基
        3.2.4 '森禾2006'不定芽诱导及增殖的适宜培养基
        3.2.5 '森禾2006'无菌苗壮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
        3.2.6 '森禾2006'无菌苗的移栽
        3.2.7 组培体系对其他品种的适用性
    3.3 讨论
    3.4 小结
4 春石斛优良品种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VS2溶液处理时间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后茎尖及PLBs存活率的影响
        4.2.2 Loading溶液处理时间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后茎尖及PLBs存活率的影响
        4.2.3 预培养时间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后茎尖及PLBs存活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玻璃化溶液脱水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4.3.2 预处理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4.3.3 装载处理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4.4 小结
5 春石斛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ROS诱导的损伤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春石斛茎尖及PLBs存活率的变化
        5.2.2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春石斛茎尖及PLBs中ROS水平的变化
        5.2.3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春石斛茎尖及PLBs中氧化产物的变化
        5.2.4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春石斛茎尖及PLBs中抗氧化物质的变化
    5.3 讨论
        5.3.1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各处理对春石斛茎尖及PLBs相对存活率的影响
        5.3.2 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存活率下降关键步骤的氧化应激状态分析
    5.4 小结
6 外源蛋白在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应用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外源CAT在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作用
        6.2.2 外源MDH在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作用
        6.2.3 外源HSP70在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作用
        6.2.4 外源PDH在茎尖及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作用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与创新性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设施栽培芍药灰霉病和根腐病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芍药病害的研究进展
        1.1.1 露地芍药病害的研究进展
        1.1.2 设施芍药病害的研究进展
        1.1.3 芍药病害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芍药科植物灰霉病的研究进展
        1.2.1 发病症状
        1.2.2 病原菌分离的研究进展
        1.2.3 灰葡萄孢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1.2.4 发病规律的研究进展
        1.2.5 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芍药科植物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1.3.1 发病症状
        1.3.2 病原菌分离的研究进展
        1.3.3 茄腐皮镰孢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1.3.4 发病规律的研究进展
        1.3.5 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抗病种质资源筛选技术研究进展
        1.4.1 抗病性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4.2 抗病种质材料筛选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北京地区芍药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时间
        2.1.2 调查地点和品种
        2.1.3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露地芍药病害调查结果
        2.2.2 设施芍药病害调查结果
    2.3 小结
    2.4 讨论
3 设施芍药主要病害灰霉病和根腐病病原的初步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病样采集
        3.1.2 病原菌分离
        3.1.3 纯化培养
        3.1.4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3.1.5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3.1.6 寄主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芍药灰霉病的病原鉴定结果
        3.2.2 芍药根腐病的病原鉴定结果
    3.3 小结
    3.4 讨论
4 芍药灰霉病、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菌落培养和孢子计数的方法
        4.1.2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和菌落产孢的影响
        4.1.3 pH值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和菌落产孢的影响
        4.1.4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和菌落产孢的影响
        4.1.5 湿度和营养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温度对灰霉病和根腐病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4.2.2 pH值对灰霉病和根腐病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4.2.3 光照对芍药灰霉病和根腐病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4.2.4 湿度和营养对灰霉病和根腐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3 小结
    4.4 讨论
5 芍药抗灰霉病品种筛选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病原菌
        5.1.2 供试芍药品种
        5.1.3 接种时间
        5.1.4 离体叶片抗性鉴定方法比较
        5.1.5 离体茎秆抗性鉴定方法比较
        5.1.6 参试芍药品种对灰霉病的抗病性鉴定
        5.1.7 病情统计方法
        5.1.8 抗病性评价标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离体叶片抗性鉴定方法比较
        5.2.2 离体茎秆抗性鉴定方法比较
        5.2.3 芍药不同品种对灰霉病的抗病性评价
    5.3 小结
    5.4 讨论
6 芍药抗根腐病品种筛选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离体根段不同接种方法对比
        6.1.2 参试芍药品种对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根腐病离体根段接种方法对比结果
        6.2.2 芍药不同品种对芍药根腐病的抗性分级
    6.3 小结
    6.4 讨论
7 设施芍药主要病害防治的初步探讨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病害发生环境条件的调查与控制
        7.1.2 不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防治灰霉病和根腐病的栽培措施
        7.2.2 芍药灰霉病的室内药剂筛选结果
        7.2.3 芍药根腐病的室内药剂筛选结果
    7.3 小结
    7.4 讨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丽格海棠抗茎腐病的生物学研究及EMS诱导的突变体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丽格海棠的生产状况
    2 植物茎腐病病原菌分离及防治研究进展
        2.1 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2.2 立枯丝核菌的分离
        2.3 茎腐病原菌致病机理研究
    3 花卉诱变育种
        3.1 我国花卉诱变育种的发展概况
        3.2 诱变育种技术及处理方法
        3.3 辐射诱变育种
        3.4 空间育种
        3.5 化学诱变育种
        3.6 EMS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4 壳聚糖抗病肥料在植物上的应用
    5 生物源农药的研究概况
    6 植物源抗病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丽格海棠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2 研究方法
        2.1 发病调查
        2.2 取材
        2.3 病菌分离
        2.3.1 病料采集与培养
        2.3.2 病菌初次鉴定
        2.3.3 病菌回接
        2.3.4 再分离
        2.3.5 病菌再次鉴定
        2.4 丝核菌细胞核染色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初次分离
        3.2 再次分离
    4 讨论
        4.1 病原菌的准确分离
        4.2 常规组织方法分离病原菌的可靠性
        4.3 对病原菌培养基的改进
第三章 抗病突变体的筛选
    1 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PDA培养基
        1.3 病原菌
    2 研究方法
        2.1 茎腐病病菌接种量的确定
        2.1.1 病原菌的活化培养
        2.1.2 菌碟的制作
        2.1.3 接种
        2.1.4 确定接种量
        2.2 初次抗病筛选
        2.3 复筛
        2.3.1 突变株的扩繁
        2.3.2 接种
    3 研究结果
        3.1 接种量的确定
        3.2 初次抗病筛选
        3.3 复选
    4 讨论
        4.1 应用EMS诱变对丽格海棠进行遗传改良的有效性
        4.2 嵌合突变体的分离、纯合是培育稳定突变体的基础
        4.3 在有效突变体筛选中选择压力的确定
        4.4 EMS诱导突变的方向性
第四章 壳聚糖生物肥料对丽格海棠园艺和抗病性状的影响
    1 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肥料
        1.3 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设备及用具
    2 研究方法
        2.1 组培苗的驯化
        2.2 实验设计
        2.3 各种指标的测定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2.3.2 生理指标的测定
        2.3.3 感染茎腐病和灰霉病的统计
        2.4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处理的壳聚糖肥料对丽格海棠形态指标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的壳聚糖肥料对丽格海棠抗病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发病率的统计
    4 讨论
        4.1 平衡施肥对花卉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4.2 壳聚糖对提高丽格海棠园艺性状和抗病性的有效性
        4.3 壳聚糖肥料增强植物抗病性的机理
第五章 丽格海棠抗茎腐病植物源杀菌剂的初步筛选
    1 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提取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培养基
    2 研究方法
        2.1 样品提取
        2.1.1 采样
        2.1.2 粉碎
        2.1.3 提取
        2.1.4 浓缩
        2.2 室内平板抑菌
        2.2.1 PDA培养基的配制
        2.2.2 含毒平板的配制
        2.2.3 接种立枯丝核菌
        2.2.4 结果记录
    3 研究结果
        3.1 丙酮提取
        3.2 80%酒精提取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SeNHXⅠ基因表达载体构建与风铃花遗传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抗盐碱现状与前景
        1.1.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1.1.2 盐胁迫的作用机理
        1.1.3 植物抗盐的生理基础
        1.1.4 植物耐盐的分子机制
        1.1.5 植物抗盐的研究前景展望
    1.2 植物耐盐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2.1 脯氨酸基因
        1.2.2 甜菜碱合成酶基因
        1.2.3 糖醇类合成基因
        1.2.4 Na~+/H~+逆向转运蛋白
    1.3 花卉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花卉
        1.3.1 组织培养
        1.3.2 花卉基因工程
第二章 SeNHX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Bin121-SeNHX1 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
        2.2.2 植物表达载体的PCR和酶切鉴定
    2.3 讨论
第三章 风铃花组织体系的建立及卡那霉素筛选压力的确定
    3.1 风铃花愈伤组织诱导和组织再生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试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讨论
    3.2 风铃花卡那霉素与头孢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3.2.1 试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2.3 讨论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的风铃花转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质粒与菌株
        4.1.3 培养基
    4.2 实验设计
        4.2.1 影响农杆菌转化因素的实验设计
        4.2.2 风铃花遗传转化及其步骤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农杆菌侵染效果
        4.3.2 重悬液的农杆菌浓度对抗性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4.3.3 侵染时间对风铃花叶片抗性愈伤诱导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4.3.4 共培养时间对抗性芽分化率的影响
        4.3.5 乙酰丁香酮浓度对风铃花叶片抗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遗传转化体的检测分析
    5.1 材料与试剂
        5.1.1 材料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荧光检测
        5.2.2 PCR检测
    5.3 结论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苦苣苔科植物的快速繁殖、离体保存及耐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格目录
图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苦苣苔科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试验方法
        2.2.3 组织解剖学检测试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烟叶唇柱苣苔(C.heterotricha)
        3.1.1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不定芽诱导分化的影响
        3.1.2 不定根的诱导及生长
        3.1.3 组织解剖学观察
        3.1.4 烟叶唇柱苣苔快速繁殖过程
        3.2 弄岗唇柱苣苔(C.longgangensis)
        3.2.1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不定芽诱导分化的影响
        3.2.2 不定根的诱导及生长
        3.2.3 组织解剖学观察
        3.2.4 弄岗唇柱苣苔快速繁殖过程
        3.3 半蒴苣苔(H.subcapitata)
        3.3.1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不定芽诱导分化的影响
        3.3.2 不定根的诱导及生长
        3.3.3 组织解剖学观察
        3.3.4 半蒴苣苔快速繁殖过程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苦苣苔科植物离体保存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方法
        2.2.1 苦苣苔科植物的常温保存及快速繁殖
        2.2.2 苦苣苔科植物的缓慢生长保存
        2.2.3 苦苣苔科植物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
    3 结果与分析
        3.1 苦苣苔科植物的常温保存与缓慢生长保存
        3.1.1 外植体接种时的消毒
        3.1.2 培养基和培养及保存条件
        3.1.3 生根培养和试管苗移栽
        3.1.4 苦苣苔科植物的缓慢生长保存
        3.2 苦苣苔科植物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
        3.2.1 苦苣苔科植物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程序的优化
        3.2.2 苦苣苔科植物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程序中关键步骤的确定
        3.2.3 超低温保存程序对苦苣苔科植物不定芽分化不同天数的适应性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苦苣苔科植物耐阴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植物材料
        2.1.1 培养条件
        2.1.2 扩繁、移栽及试验区环境情况
        2.1.3 遮荫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1 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
        2.2.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2.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4 叶片解剖结构的观测
        2.2.5 植株生物量的测定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 叶片光合特性的分析
        3.1.1 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比较
        3.1.2 光合—日变化比较
        3.2 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3.2.1 最大PSII光化学效率(Fv/Fm)
        3.2.2 实际光化学效率(PhiPSII)
        3.2.3 非光化学淬灭(NPQ)和光化学淬灭(qP)
        3.3 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
        3.4 叶片解剖结构分析
        3.5 不同遮荫处理植株的生物量比较
        3.5.1 不同遮荫处理下3种苦苣苔各生物量性状的平均表现
        3.5.2 不同遮荫水平下3种苦苣苔其他生长性状
    4 小结
        4.1 苦苣苔的耐阴能力
        4.2 遮荫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 遮荫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4.4 遮荫对生物量的影响
        4.5 植物的耐阴性指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苦苣苔科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1.1 苦苣苔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2 苦苣苔科植物的常规栽培与繁殖
        1.2.1 盆栽
        1.2.2 光照
        1.2.3 温度
        1.2.4 浇水
        1.2.5 繁殖
        1.3 苦苣苔科植物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2 植物离体保存方法
        2.1 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研究
        2.1.1 一般保存
        2.1.2 缓慢生长法保存
        2.1.3 超低温保存
        2.2 超低温保存理论基础
        2.3 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基本程序及影响因素
        2.3.1 植物材料的选择
        2.3.2 预培养(Preculture)或冷锻炼(Oold acclimation)
        2.3.3 装载(Loading)
        2.3.4 脱水(dehydration)或玻璃化(vitrification)
        2.3.5 冷冻(Freezing)和化冻(Thawing)
        2.3.6 去装载(Unloading)
        2.3.7 活体检测和再培养
    3 植物耐阴性研究进展
        3.1 植物耐阴性及其机理
        3.1.1 保持光量子最大的吸收能力
        3.1.2 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3.1.3 减少能量消耗
        3.2 叶绿素荧光效应
        3.2.1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过程
        3.2.2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
        3.3 国内植物耐阴性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情况

(10)酵母菌的分离、筛选以及对柑橘保鲜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物保鲜研究的必要性
        1.1 大力发展柑橘生产的需要
        1.2 提高柑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1.3 柑橘产业化生产的需要
        1.4 减少用于柑橘防腐保鲜药剂毒性的需要
    2 生物防治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2.1 生物防治的概念
        2.2 生物防治的研究现状
    3 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特点
    4 目前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及防治状况
    5 当前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热点
        5.1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5.2 菌种的复壮与保藏
        5.2.1 尽量减少传代
        5.2.2 菌种经常纯化
        5.2.3 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5.3 拮抗菌的抑菌机理
        5.3.1 依靠产生抗菌素抑制病菌的生长
        5.3.2 与病菌竞争营养和空间
        5.3.3 重寄生现象(真菌寄生现象)
        5.3.4 影响寄主抗性
        5.3.5 其它物质对拮抗效果的影响
    6 采后病害生物防治商业开发的可能性以及发展前景
        6.1 拮抗菌的商品化应用
        6.2 发展前景
第二章 酵母菌的分离与筛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从果蔬表面或根际土壤自然生长的微生物中分离
        2.1.1 从柑橘果实表面分离酵母菌
        2.1.2 从柑橘根际土壤中分离酵母菌
        2.2 从柑橘果实伤口分离酵母菌
        2.3 “in vitro”筛选实验
        2.4 从现有的酵母菌中筛选
        2.5 所有数据均采用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酵母菌分离结果
        3.2 “in vitro”筛选实验
        3.2.1 初选
        3.2.2 复选
        3.2.3 第二次复选
        3.2.4 酵母与病菌的活菌数
        3.3 酵母菌与青、绿霉菌的混合培养结果
        3.4 酵母拮抗菌的筛选
    4 讨论
第三章 酵母菌对柑橘采后病害的抑制效果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in vivo”实验
        2.2.2 菌株(34-9)抑菌效果的分析
        2.2.3 拮抗菌株抑菌浓度的筛选
        2.2.4 菌株(34-9)发挥效益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34-9)不同处理对柑橘青、绿霉病的抑制效果
        3.2 菌株(34-9)的不同浓度对柑橘采后青、绿霉病的防治
        3.3 菌株(34-9)的接种时间对柑橘青、绿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菌株(34-9)的鉴定及部分生理指标的测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无丝状营养细胞的培养形态
        2.2 丝状酵母菌的镜检
        2.3 掷孢子(Ballistoconidia)的镜检
        2.4 子囊孢子的镜检
        2.5 碳源同化实验-生长谱法
        2.6 氮源同化实验
        2.7 糖类发酵鉴定
        2.8 维生素需要量鉴定
        2.9 类淀粉化合物形成测定
        2.10 对高浓度D-葡萄糖生长的鉴定
        2.11 不同的培养基配方
        2.12 部分生理指标的测定
        2.12.1 耐乙醇能力测试
        2.12.2 致死温度测试
        2.12.3 生长曲线测试
        2.12.4 比生长速率的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学特征
        3.2 生理生化特征
        3.3 部分生理指标的测定
        3.3.1 耐乙醇能力
        3.3.2 致死温度
        3.3.3 生长曲线
        3.3.4 比生长速率
    4 讨论
第五章 K.apiculata在柑橘果实上的生长动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K.apiculata在柑橘果实伤口的繁殖速度
        2.2.2 不同处理的K.apiculata在果实伤口的生长速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K.apiculata在柑橘果实伤口的繁殖速度
        3.2 不同处理的K.apiculata在果实伤口的生长速度
    4 讨论
第六章 K.apiculata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K.apiculata产生抗菌素的研究
        2.2 K.apiculata与病菌竞争营养的检测
        2.2.1 K.apiculata在PDA上抑菌实验
        2.2.2 K.apiculata在PDB上的抑菌实验
        2.3 K.apiculata对病菌的直接作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拮抗菌产生抗生素的情况
        3.2 K.apiculata与病菌竞争营养的情况
        3.2.1 在PDA上对病菌的作用
        3.2.2 在PDB上对病菌的作用
        3.3 K.apiculata对柑橘青、绿霉病菌的直接作用
    4 讨论
第七章 K.apiculata在柑橘贮藏中的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2002年—2003年实验
        2.2.2 2003年—2004年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2002年—2003年实验结果
        3.2 2003年-2004年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八章 总讨论
    1.拮抗酵母菌对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应用
        1.1 应用于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酵母菌特点及种类
        1.1.1 拮抗酵母菌的特点
        1.1.2 拮抗酵母菌的种类
        1.2 拮抗酵母菌的作用机制
        1.2.1 竞争作用(营养、空间等的竞争)
        1.2.2 寄生作用
        1.2.3 诱导寄主抗性
        1.2.4 抗生作用
        1.3 拮抗酵母菌的商品化应用及发展前景
        1.3.1 拮抗酵母菌的商品化应用
        1.3.2 发展前景
    2.生物保鲜的安全性
    3.应用的方法
    4.预期的风险分析和效益分析
        4.1 风险分析
        4.2 效益分析
        4.2.1 经济效益分析
        4.2.2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创新点与下一步研究打算
参考文献
照片及说明
附录Ⅰ 酵母各属检索表
附录Ⅱ 酵母菌(34-9)急性检测报告
附录Ⅲ 论文及成果
致谢

四、怎样配制花卉伤口保护剂?(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漆保护古树名木伤口效果好[J]. 张玉君,蔡平. 现代园艺, 2019(21)
  • [2]万寿菊黑斑病发病规律和抗病机制研究[D]. 程曦.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7)
  • [3]苹果树腐烂病和斑点落叶病植物源农药的筛选及制剂剂型优化[D]. 李焰.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9)
  • [4]春石斛优良品种早期筛选、快繁及超低温保存研究[D]. 贾梦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5]设施栽培芍药灰霉病和根腐病的初步研究[D]. 陈士宁.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6]丽格海棠抗茎腐病的生物学研究及EMS诱导的突变体筛选[D]. 张应红.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7]SeNHXⅠ基因表达载体构建与风铃花遗传转化的研究[D]. 张达威. 天津大学, 2008(08)
  • [8]花木伤口保护剂配制法[J]. 肖建国. 农家科技, 2007(08)
  • [9]苦苣苔科植物的快速繁殖、离体保存及耐阴性研究[D]. 汤正辉. 四川大学, 2007(05)
  • [10]酵母菌的分离、筛选以及对柑橘保鲜的机理研究[D]. 龙超安.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万寿菊论文 黑斑病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配制溶液论文 灰霉病论文

上一篇:陕西省岐山县奶业发展现状调查
下一篇:浅谈体育与锻炼中学生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