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河南省黑热病媒白蛉残留情况调查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河南省黑热病媒介白蛉残存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周正斌,李元元,张仪,李石柱[1](2020)在《2019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2019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疫情状况。方法收集2019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报告的疑似病例、重复病例以及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9年全国15个省(自治区)的72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66例,其中犬源型病例163例,野生动物源型病例3例,无人源型病例。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52例)、甘肃(43例)和陕西(34例)等3个省,合计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77.7%(129/166)。其中31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24例,其余41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42例。其中甘肃省舟曲县(16例)、陕西韩城市(16例)、山西阳泉市郊区(13例)和平定县(10例)为主要流行县,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33.1%(55/166)。甘肃省镇原县、山西省河津市、河南省龙安区、河北省邢台县为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6例。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为4月份,男、女病例数分别为114、 52例,性别比为1∶0.5。农民和学龄前儿童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高风险人群,报告病例数分别占总报告病例数的47.6%(79/166)和27.1%(45/166)。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主要分布于≥15岁年龄组(占85.7%),不同流行类型病例的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均见于0~2岁学龄前儿童(3例),犬源型病例主要见于≥15岁农民。结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流行态势,但流行区范围逐渐扩大,应加强内脏利什曼病监测。

周正斌,李元元,张仪,李石柱[2](2020)在《2015-2018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2015-2018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信息,剔除疑似病例、重复病例以及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1 194例,病例主要分布于新疆(669例)、甘肃(271例)和四川(79例)等3个省。其中73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 064例,其余104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130例。新疆伽师县(497例)和甘肃省舟曲县(94例)、宕昌县(49例)和武都区(71例)为主要流行县,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总病例数的59.5%(711/1 194)。2015-2018年,甘肃、山西、陕西和河南等4省共有9个县出现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5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发病高峰为10-11月,男女患者比为1∶0.7。婴幼儿和农民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高风险人群,分别占全部病例数的67.3%(803/1 194)和18.8%(224/1 194)。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主要分布于0~2岁年龄组(727例),不同流行类型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和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主要分布于0~2岁年龄组(557、 30例),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主要分布于≥15岁年龄组(198例)。结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流行范围逐渐扩大。

管立人[3](2009)在《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现状和对防治工作的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对内脏利什曼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部分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已告消除。目前,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西部6省(区)仍有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或散发,防治难度较大。为巩固成果,应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流行因素、媒介蛉种的生物学和防制、野生动物宿主、以及降低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等方面开展调查和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防治水平;同时,对已消除该病的省(市、区)进行监测,了解再度流行的潜在危险。

雒进才,孙卫科,吴彦领[4](2007)在《畜窑内喷洒百树得防制黑热病传播媒介中华白蛉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以15、20、30 mg/m2剂量的百树得水乳剂对畜窑墙面进行喷洒,喷洒后第1、2 d中华白蛉密度下降率在96.7%以上,喷洒后20 d下降率在94.8%以上,且各组间的密度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明畜室内墙面喷洒百树得防制黑热病传播媒介中华白蛉效果显着。

颜秋叶,贺丽君,雒进才,李东方,尚乐园[5](2006)在《氟氯氰菊酯畜窑内喷洒防制中华白蛉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氟氯氰菊酯畜窑内喷洒防制中华白蛉的效果,为有效控制黑热病的传播媒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5、203、0 mg/m2剂量的5%氟氯氰菊酯水乳剂对畜窑墙面进行喷洒,人工捕蛉观察喷洒前、后白蛉密度,解剖分类,用相关密度指数评价效果。结果3个剂量组喷洒后第1、2天窑内中华白蛉密度下降96.7%以上,喷洒后20 d下降率在94.8%以上,且各组间的密度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氟氯氰菊酯室内墙面喷洒防制中华白蛉效果显着。

雒进才,张可斌[6](2006)在《河南省陕县黑热病媒介白蛉调查》文中提出

雒进才,赵妞红[7](2005)在《三门峡陕县黑热病媒介白蛉调查》文中认为

颜秋叶,贺丽君,苏云普,李东方,刘辉,尚乐园,胡留安,罗进才,张波[8](2004)在《河南省黑热病媒介白蛉残存情况调查》文中认为

颜秋叶,尚乐园[9](2001)在《河南省1983-1999年黑热病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黑热病的发病及有关流行因素的变动情况。方法血清学结合病原学检查确诊病人 ,在代表地区调查媒介白蛉残存情况 ,抽样 LDT检测了解人群黑热病感染情况。结果 1 983 -1 999年全省发现 3例病人 ,1例为当地感染 ,2例输入 ;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 ;对1 6~ 2 5岁人群 LDT结合 IFAT抽样检测未发现有黑热病感染者。结论河南黑热病流行已经中止 ,基本消灭的成果是巩固的

颜秋叶,贺丽君,苏云普,朱新朋[10](1999)在《河南省1997~1998年黑热病监测报告》文中指出河南省于1958年达到基本消灭黑热病。其后散在的新发病例日趋减少。1984年以来,全省对黑热病进行了系统监测,未再发现新的感染病例。为了及时掌握我省情况,我们按照“黑热病流行已控制地区的监测工作(试行)方案”要求,于1997年4月至1998年11月开...

二、河南省黑热病媒介白蛉残存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黑热病媒介白蛉残存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质量控制
1.3 流行县和非流行县划分
1.4 流行区类型划分
1.5 数据分析
1.6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2 结果
2.1 地区分布
    2.1.1 基本情况
    2.1.2流行县和非流行县分布
    2.1.3 主要流行县分布
    2.1.4历史流行县复燃情况
2.2 发病时间分布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分布
    2.3.2 职业分布
    2.3.3 性别分布 3 讨论

(2)2015-2018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质量控制
    1.3 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县和非流行县划分
    1.4 统计学分析
    1.5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2 结果
    2.1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基本情况
    2.2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地区分布
        2.2.1 流行县与非流行县分布
        2.2.2 主要流行县分布
        2.2.3 历史流行区复燃的情况
    2.3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人群分布
        2.3.1 年龄分布
        2.3.2 职业分布
        2.3.3 性别分布
    2.4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发病时间分布
3 讨论

(3)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现状和对防治工作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历史回顾
2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现状
    2.1 新疆
    2.2 甘肃
    2.3 四川
    2.4 陕西
    2.5 山西2001年以来, 仅阳泉市和武乡县有零星内脏利什曼病例报告。
    2.6 内蒙古仅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有散发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 年发病人数1~3例。
3 对内脏利什曼病防治工作的展望
    3.1 对已消除内脏利什曼病的省
    3.2 新疆南部古老绿洲地带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3.3 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人和犬在山丘地带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上的作用研究
    3.4 荒漠地带内脏利什曼病动物宿主的调查
    3.5 关注利什曼原虫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合并感染病例
    3.6 国产葡萄糖酸锑钠对甘肃、
    3.7 开展对白蛉防制方法的实验研究

(4)畜窑内喷洒百树得防制黑热病传播媒介中华白蛉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杀虫剂
    2.2 实验分组
    2.3 喷洒方法
    2.4 效果观察
        2.4.1 白蛉密度观察
        2.4.2 蛉种分类
        2.4.3 效果评价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5)氟氯氰菊酯畜窑内喷洒防制中华白蛉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杀虫剂及喷洒器械
    2.2 实验分组
    2.3 喷洒方法
    2.4 效果观察
        2.4.1 密度观察
        2.4.2 蛉种分类
        2.4.3 效果评价
3 结果与讨论

(7)三门峡陕县黑热病媒介白蛉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点选择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
    2.1 分布
    2.2 场所与密度
    2.3 蛉种
3 讨论

(8)河南省黑热病媒介白蛉残存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点选择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
    2.1 白蛉地区分布
    2.2蛉种
3讨论

四、河南省黑热病媒介白蛉残存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J]. 周正斌,李元元,张仪,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05)
  • [2]2015-2018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分析[J]. 周正斌,李元元,张仪,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03)
  • [3]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现状和对防治工作的展望[J]. 管立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05)
  • [4]畜窑内喷洒百树得防制黑热病传播媒介中华白蛉效果观察[J]. 雒进才,孙卫科,吴彦领.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7(05)
  • [5]氟氯氰菊酯畜窑内喷洒防制中华白蛉效果观察[J]. 颜秋叶,贺丽君,雒进才,李东方,尚乐园.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05)
  • [6]河南省陕县黑热病媒介白蛉调查[J]. 雒进才,张可斌.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6(02)
  • [7]三门峡陕县黑热病媒介白蛉调查[J]. 雒进才,赵妞红.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5(05)
  • [8]河南省黑热病媒介白蛉残存情况调查[J]. 颜秋叶,贺丽君,苏云普,李东方,刘辉,尚乐园,胡留安,罗进才,张波.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4(06)
  • [9]河南省1983-1999年黑热病监测[J]. 颜秋叶,尚乐园.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2001(02)
  • [10]河南省1997~1998年黑热病监测报告[J]. 颜秋叶,贺丽君,苏云普,朱新朋. 疾病监测, 1999(04)


黑热病论文 利什曼病论文

上一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第一卷总目录
下一篇: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