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灿[1](2020)在《中学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教育也随之发生着变革,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物理学科中概念规律的建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文对中学物理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主要针对中学物理实验的设计开发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开展研究。首先阐述该课题的研究背景,指出物理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在物理教学和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接着梳理国内外关于物理实验和自制教具的文献与书籍,分析实验创新与改进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实习学校学生,了解实验教学的实施状况。结合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提出了研究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发展,利用常见的生活用品设计和制作出一批改进与创新实验,结合课程标准要求给出教学设计,然后在一线教学中实施。通过对实验教学改进实践后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两个班级几次考试成绩的分析,结果表明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些可行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的实验案例,希望为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能够在实验教学中切实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改进创新能力。
赵筱琪[2](2019)在《初中生物理问题认知能力的微格化训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应当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师在注重物理学科知识教学的前提下,还应加强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认知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们的认知能力是紧密相关的,提高了认知能力,可为解决问题指引正确的方向,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先从提高认知能力入手。微格化训练最初只用于培养师范生或者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技能,逐步向各个领域发展,被用来培训各种人才。基于微格化训练在各领域的成功,本论文尝试利用微格化训练提升初中生对物理问题的认知能力。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了课题的由来,介绍了微格教学与物理问题认知能力在国内外相关的主要研究动态,并论述了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第二部分是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介绍,给出了物理问题认知能力与微格化训练的概念,并论述了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微格化训练实践所依据的相关理论,涉及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第三部分是关于当前初中生物理问题认知能力现状的分析。首先借鉴微格教学法中“微格化”思想,将物理问题认知能力分解成阅读能力、情景想象能力、建模能力。然后根据测试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分析初中生物理问题认知能力中各项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是对物理问题认知能力微格化训练的实践。根据认知能力中各项能力特点编写了训练材料,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认知能力的微格化训练,经测验之后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及认知能力中各项能力得分率。结果反映:微格化训练后,实验班学生认知能力中各项能力均有提升,其中阅读能力提升最为显着,建模能力次之,情景想象能力提升幅度相对较少。说明微格化训练对提升初中生物理问题认知能力是可行而且有效的。归纳起来,本文对利用微格化训练提升初中生物理问题认知能力的思考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展望了后续工作。
周冬梅[3](2019)在《ARCS模型视角下初中科学微课程的设计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教育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这对微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微课程的设计中存在学习动机和学生互动较少的短板。ARCS动机模型由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四要素组成,这四个因素的内涵均与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有着密切关联,且ARCS动机模型重视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但国内对ARCS动机模型在基础教育中的研究不多。本论文以浙江省初中科学为研究对象,它是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理科课程,将综合学科思维贯穿于本论文的微课程设计步骤中,将ARCS动机模型与微课程设计模板相融合,形成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初中科学微课程的设计模式,选取初中科学教材中四类典型教学内容设计了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初中科学微课程,选取其中一个教案进行融合度分析,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本论文设计了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科学微课程教学案例,本论文的研究表明,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初中科学微课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较好的可行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往微课程设计时普遍存在的较少涉及如何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动机问题。通过对学生前后变化的分析,该类型微课程的实施效果良好,能够促进学生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学习。
程帅,孟卫东[4](2018)在《小物和小理的物理对话录(61)——在青藏高原上煮不熟食物吗》文中研究表明前言:小物和小理是2名普通的高中生,他们酷爱物理,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小物经常向小理提出许多刁钻而有趣的问题,了解他们的故事也能让你的物理达到新的高度.1对话录小物: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西藏的纪录片《冈仁波齐》,感觉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真的不容易.小理:哦?何以见得呢?
苏安良[5](2015)在《压力锅试题的解》文中提出压力锅试题涉及压力、压强、沸点和压强的关系、力的平衡、物态变化、热量计算、电路特点、电功、电功率、高温消磁等知识,因此备受中考青睐.压力锅有"明火压力锅"和"电压力锅"两种.压力锅试题一般采用等效法和推理法求解.另外,本文也对节能锅和双层锅问题进行了例举,以期提高同学们的知识视野.一、压力锅的原理和易熔片的作用例1日常生活中使用压力锅的主要作用是()(A)坚固耐用(B)缩短水沸腾时间
唐峻林[6](2013)在《中考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例:《生米煮熟饭》》文中研究指明一、案例主题:生米煮熟饭课题的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理念,注重与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在具体生活生产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问题。本课题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一样厨具——煮饭的锅为载体,将初中物理中的核心主干知识——力、热、电的知识综合整合起来,通过探究与锅有关的物理现象,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武际可[7](2010)在《高压锅的故事》文中研究指明据考证,早年有一个叫约翰·艾文莱的英国人曾在1682年4月12日的日记里,提到他吃过一顿美味,那是丹尼斯·贝平先生用一种特殊的炊具烹调的,连骨头都煮酥了。他所说的特殊的炊具,大约就是现在人们常用的高压锅,由于这种锅煮沸时锅内的压力较高,也被称为压力锅。不过,那个时代的高压锅做得不怎么
丰平,李根茂,葛东宇[8](2010)在《热丙三醇水溶液抗原修复方法》文中指出目的:利用丙三醇水溶液沸点高、性状稳定特点,用之作为热抗原修复液,以求提高热抗原修复温度,使抗原修复更充分,取得免疫组化显色更佳效果。方法:石蜡切片脱蜡到水,入热丙三醇水溶液中,于电热鼓风恒温箱中热抗原修复,接着按照热抗原修复后之常规免疫组化技术程序进行,并与微波热抗原修复和高压热抗原修复试验比较。结果:热丙三醇水溶液抗原修复的切片标本免疫组化显色清楚,效果比微波热抗原修复和高压热抗原修复的切片标本颜色更深。结论:用丙三醇水溶液做热抗原修复液,能使抗原在更高温度中修复,其免疫组化显色效果比微波热抗原修复和高压热抗原修复更好,技术程序也便利易行。热丙三醇水溶液抗原修复法是免疫组化技术创新,值得推广应用。
周芝兰[9](2009)在《高压锅安全性之我见》文中提出本文针对高压锅使用过程中屡有发生的安全事故,从高压锅的工作原理、安全性能、安全装置着手,提出了安全使用高压锅的几点建议和意见,以达到防范事故发生的目的。
陈仁政[10](2008)在《有趣的沸腾——“下油锅”和“无油烟”的骗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傻瓜面前常有骗子——中国谚语一个"神医"把手伸进沸腾的"油锅",手安然无恙。旁观者啧啧称奇,随即钞票进了"神医"的腰包……这是闹市上并不鲜见的一幕。"神医"的手真的能下"油锅"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
| 1.1.2 物理学科特点 |
| 1.1.3 实验教学的实际现状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2 中学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理论基础 |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2.2.2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
| 2.2.3 核心素养 |
| 2.3 中学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设计理论 |
| 2.3.1 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特点 |
| 2.3.2 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方法 |
| 2.3.3 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过程及步骤 |
| 2.3.4 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基本方向 |
| 2.3.5 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要求 |
| 3 实施学校情况调研分析 |
| 3.1 学生问卷的编撰与实施 |
| 3.1.1 调查目的 |
| 3.1.2 问卷的编制 |
| 3.1.3 问卷的实施 |
| 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对策分析 |
| 3.2.1 调查问卷内容及数据统计 |
| 3.2.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 3.2.3 实施学校物理实验教学调查总结及对策分析 |
| 4 中学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设计及制作案例 |
| 4.1 案例一大气压的存在与方向系列实验 |
| 4.2 案例二自制简易吸尘器 |
| 4.3 案例三动态气体流速与压强关系演示仪 |
| 4.4 案例四飘出来的窗帘与自己打开的门 |
| 4.5 案例五吹不下来的小球与逆流而上的乒乓球 |
| 4.6 案例六液体流速与压强演示仪 |
| 4.7 案例七草原犬鼠洞穴演示实验 |
| 4.8 案例八滑轮组实验模拟情境解决典型错题 |
| 5 中学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实践案例 |
| 5.1 基于典型错题的创新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
| 5.2 “寓教于乐”基于实验与情境体验的教学设计案例——以“大气的压强”为例 |
| 5.2.1 课时一大气压的存在与大小 |
| 5.2.2 课时二大气压与生活 |
| 5.2.3 课时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 5.2.4 教学反思 |
| 6 访谈与实践效果分析 |
| 6.1 实践效果分析 |
| 6.1.1 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
| 6.1.2 对学生思维与兴趣的影响 |
| 6.1.3 对学生与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 |
| 6.2 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 |
| 6.2.1 学生访谈 |
| 6.2.2 教师访谈 |
| 7 总结和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课题由来 |
| (一)提升初中生物理问题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
| (二)在初中实施微格化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 1.微格教学在国外的发展 |
| 2.物理问题认知能力国外相关研究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 1.微格教学在我国的发展 |
| 2.物理问题认知能力国内相关研究 |
| 三、研究内容 |
| 四、研究方法 |
| (一)文献研究法 |
| (二)访谈法 |
| (三)案例研究法 |
| (四)教育实验法 |
| 五、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 (一)物理问题认知能力 |
| 1.阅读能力 |
| 2.情景想象能力 |
| 3.建模能力 |
| (二)微格化训练 |
| 二、相关理论 |
| (一)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 |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三)成就动机理论 |
| 第三章 初中生物理问题认知能力的探讨 |
| 一、初中生物理问题认知能力现状的测试调查 |
| (一)测试目的 |
| (二)测试对象的选取 |
| (三)测试的实施 |
| (四)测试卷的编制 |
| (五)测试结果统计 |
| 二、初中生物理问题认知能力现状的访谈调查 |
| (一)访谈目的 |
| (二)访谈对象的选取 |
| (三)访谈内容 |
| (四)访谈结果 |
| 1.学生访谈结果 |
| 2.教师访谈结果 |
| 三、对测试结果与访谈结果的分析 |
| (一)阅读能力分析 |
| 1.阅读批注习惯 |
| 2.阅读图像图表语言 |
| 3.阅读文字语言 |
| 4.阅读符号语言 |
| (二)情景想象能力分析 |
| (三)建模能力分析 |
| 第四章 物理问题认知能力的微格化训练实践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样本 |
| 三、实验设计 |
| 四、研究材料编写要求 |
| 五、实施微格化训练要求 |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解题要求 |
| (二)教师讲解训练题的要求 |
| 六、物理问题认知能力的微格化训练流程及实例分析 |
| (一)阅读能力训练实例分析 |
| 1.图像题 |
| 2.图表题 |
| (二)情景想象能力训练实例分析 |
| (三)建模能力训练实例分析 |
| 七、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 (一)成绩统计分析 |
| 1.训练前成绩统计分析 |
| 2.月考成绩统计与分析 |
| 3.训练后成绩统计分析 |
| 4.各层段成绩统计分析 |
| (二)试题统计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一、结论 |
| 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
| 附录 B |
| 附录 C |
| 附录 D |
| 致谢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的目的 |
| 1.2.2 研究的意义 |
| 1.3 研究思路 |
| 1.4 研究方法 |
| 2 文献综述 |
| 2.1 ARCS动机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2 微课程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 3 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 |
| 3.1 动机理论 |
| 3.1.1 期望-价值理论 |
| 3.1.2 归因理论 |
| 3.1.3 自我效能 |
| 3.1.4 自我价值理论 |
| 3.2 ARCS动机模型 |
| 3.2.1 基本内容 |
| 3.2.2 亚分类 |
| 4 ARCS模型视角下初中科学微课程的设计研究 |
| 4.1 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设计的参考模型 |
| 4.2 初中科学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 |
| 4.3 ARCS模型视角下初中科学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 |
| 4.4 ARCS模型视角下初中科学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 |
| 4.4.1 教学案例一——《水的组成》(片段) |
| 4.4.2 教学案例二——《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解析》 |
| 4.4.3 教学案例三——《高压锅问题解决》 |
| 4.4.4 教学案例四——《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 |
| 4.5 ARCS动机模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以《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为例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研究结论 |
| 5.2 研究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1 对话录 |
| 2 小理的解释 |
| 2.1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
| 2.2 食物煮熟的原理 |
| 2.3 高压锅的原理 |
| 一、压力锅的原理和易熔片的作用 |
| 二、锅内压强和温度问题 |
| 三、锅盖和锅之间承受拉力问题 |
| 四、电压力锅问题 |
| 五、电饭锅的高温和保温问题 |
| 六、节能锅和双层锅问题 |
| 1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1 高压锅的工作原理 |
| 2 高压锅安全性能 |
| 3 高压锅的安全装置 |
| 4 巧选妙用高压锅 |
| 4.1 选购 |
| 4.2 妙用压力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