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利,齐大胜,张潇月,谷子林[1](2014)在《栽培技术对皇竹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皇竹草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生长快、适应性强、分蘖性强等特点,不仅可作为动物的饲料,还广泛应用于造纸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栽培技术对皇竹草的产量和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育种筛选、前茬作物、种植密度、施肥、刈割及越冬管理的影响。文章对皇竹草的特性及栽培技术作以综述。
熊艳平[2](2007)在《百喜草在湖北省的引种栽培及开发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湖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缺少草本植物材料的现状,选择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及牧草——百喜草为引种植物材料。以气候相似性原理为基础,分析了湖北省同种源区江西省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差异,并对百喜草的适宜性范围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湖北省引种百喜草切实可行。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百喜草区域性试验、百喜草繁殖栽培技术、开发利用技术、引种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百喜草适宜在湖北省生长,其中以鄂西山地和鄂东南山地为百喜草的最适栽培区。2.百喜草在湖北省的适宜播种期为4~6月份,生长期为4~10月,播种时种子处理方法以温水(50℃~60℃)浸泡1d效果最好;百喜草的鲜草产量一般在18~60t/hm2之间。3.作为一个外来植物,百喜草的引种与栽培完全可以由人为控制,不会产生外来物种入侵风险。4.百喜草具有较强的保持水土、改善林地小气候、改良土壤等功能,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同时百喜草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又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在全省退耕还林工程中可大力推广应用百喜草。5.百喜草的主要栽培利用方向应是林下经济开发,同时提出了坡地银杏+紫穗槐生物篱+百喜草、坡地板栗+百喜草、果树(柑桔、脐橙等)+百喜草、杜仲+百喜草、速生丰产用材林下种植百喜草等5种优良的百喜草林下开发模式。
曹仲华[3](2007)在《西藏农区箭筈豌豆与一年生禾草混种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藏自然条件严酷,海拔较高,冷季长,牧草生长期短。由于其独特的环境条件,适宜人工种植的牧草品种较少,一年生的牧草品种更少。即使适宜栽培的品种,由于其栽培技术的不同,其牧草产量和质量差异较大。为探求适合当地的一年生牧草混播技术,作者于2006年3-7月在西藏山南地区草原站农场开展了箭筈豌豆与一年生禾本科牧草混种效应的研究。本研究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西藏农区气候进行了3项试验研究:①选择箭筈豌豆与丹麦“444”燕麦和当地品种藏青320春青稞混播,进行田间栽培试验研究;②不同播种比例处理,对箭筈豌豆与丹麦“444”燕麦混播进行产量、质量及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③不同播种比例处理,对箭筈豌豆与春青稞混播进行产量、质量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本试验选取了箭筈豌豆、丹麦“444”燕麦与春青稞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0种人工草地种植模式(V:100%箭筈豌豆+0%丹麦“444”燕麦;VA1:70%箭筈豌豆+30%丹麦“444”燕麦;VA2:50%箭筈豌豆+50%丹麦“444”燕麦;VA3:30%箭筈豌豆+70%丹麦“444”燕麦;A:0%箭筈豌豆+100%丹麦“444”燕麦;V:100%箭筈豌豆+0%春青稞;VH1:70%箭筈豌豆+30%春青稞;VH2:50%箭筈豌豆+50%春青稞;VH3:30%箭筈豌豆+70%春青稞;H:0%箭筈豌豆+100%青稞),通过观测,获取混播牧草的株高、产量、营养成分及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变化等参数,通过多重比较与回归分析法,探讨箭筈豌豆与丹麦“444”燕麦和春青稞混播适宜的比例,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为西藏混播人工草地建植提供科学依据,达到为当地及同类地区牧草生产服务的目的。主要结果如下:1、箭筈豌豆与春青稞混播,因春青稞籽实及鲜干比较低(1.7:1),使箭筈豌豆与春青稞组合各混播处理平均干草产量较箭筈豌豆与丹麦“444”燕麦高27.83%。2、混播各处理间以VH3干草产量(1.05kg/m2)最高,在混播中随着禾本科播种比例的增加,干草产量随之增加,说明禾本科在混播牧草产量上占据主导地位。3、混播各处理间以VA1营养品质最好,粗蛋白含量(10.48%)和粗脂肪含量(3.38%)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3.8%)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6.66%)最低。4、不同混播比例间的牧草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Ca和P含量差异显着(P<0.05);随着箭筈豌豆在混播中的比例增加,粗蛋白、粗脂肪、Ca和P含量随之增加,而NDF、ADF含量降低,说明豆禾混播可改善牧草品质。5、混播可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0.95%~7.7%、5.1%~32.46%和1.2%~26.33%,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其增加幅度与箭筈豌豆在混种的比例趋势相关。6、箭筈豌豆与春青稞或与丹麦“444”燕麦混播,在同一条件下,为获得较高的干草产量和较好的营养品质,不同播种比例中均以50%箭筈豌豆+50%禾本科为佳,其产草量及饲草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都相对较高,NDF和ADF含量较低,钙磷比例接近3∶1,在一个较为合适的比例范围内。7、该混播比例适合在西藏山南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杨伟坤[4](2006)在《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河北省畜牧业发展迅速,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然而作为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的饲草产业才刚刚起步,科技水平和生产方式明显滞后于畜牧业的发展,满足不了现代畜牧业的巨大需求,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随着畜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优质饲草的短缺日益成为河北省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高效饲草产业体系的建立成为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促进河北省饲草产业的顺利发展则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本文采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学层面对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河北省饲草的供给和需求,饲草产业发展的动因,饲草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布局,草业产业化经营及支撑体系的构建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河北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本研究对于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全文按照背景分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对策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逻辑顺序展开。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作为背景分析。其中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内容框架和创新点。第二章是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分析。首先阐述国内外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发展趋势,其次分析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最后总结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作为基础研究。第三章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阐述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以及草业系统工程理论,上述理论不仅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给予了具体的技术支持。第四章是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分析。首先对饲草供给与需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次对河北省饲草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同时指出优质饲草的严重短缺日益成为限制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优质高效人工饲草地是饲草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最后,对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这些因素共同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饲草供给与需求的变动和饲草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发展。第五章是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指出生产推动和需求拉动是河北省饲草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优化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草业势在必行。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作为应用研究。第六章是河北省饲草业的发展模式与区域布局研究。首先对四个主要发展模式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对饲草产业进行了
谭向荣[5](2003)在《农区优质高产速生牧草——冬牧70黑麦及其栽培技术》文中认为 冬牧70黑麦,系禾本科黑麦属一年生作物,原产于美国。1997年引入陕西,现已大面积推广,并成为关中农区奶肉畜集中产区最好的冬春季牧草,由于其优质高产速生,被称为农区“冬春青绿饲料之王”。
周青平[6](2003)在《高寒地区一年生禾豆饲草混播群落内部组分及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环境条件,适宜人工种植的牧草品种较少,即使适宜栽培的品种,由于其栽培技术的不同,其牧草产量和质量差异较大。为了充分挖掘牧草的生产潜力,作者于2001~2003年开展了“高寒地区一年生禾、豆牧草混播群落内部组分及其调控的研究”。 本研究针对青海省环湖地区、柴达木岔地、青南地区和东部农业区四大生态区域,分别进行了3项试验研究:(1)选择4种一年生禾本科牧草和4种一年生豆科牧草,搭配成若干个混播组合处理,进行田间栽培试验研究;(2)不同播量处理,进行草层结构与生物量积累试验研究;(3)不同生态区域最适播种时期筛选的试验研究。 通过观测,获取各个混播群落内各品种的生长发育、营养成分、生物量等系列参数;采用层次分析(AHP)和通径分析法,探讨一年生禾、豆牧草混播品种组合的优化模式,草群结构状况、种间竞争特点、生物量积累速度以及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最适播种期等,期望探索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达到为当地及同类地区牧草生产服务的目的。 1.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追踪同类研究信息,认为:在青藏高原建立优质、高产的一年生禾、豆牧草混播群落是饲草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和发展方向,十分必要。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关于禾、豆混播种类组合、搭配比例、草层结构和适宜播种期等问题的研究,在混播草地研究领域处于前沿。 2.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一年生禾草与豆科牧草混播群落的生产性能、营养成分和植物学特性均有良好表现。禾本科牧草在单播条件下,开花期干草产量和粗纤维产量分别为6953kg/hm2和1496kg/hm2,抽穗—初花期粗蛋白质产量为489kg/hm2。本研究16个混播组合中,最低干草产量为9000kg/hm2(T5~T8,即青稞与豆科牧草混播群落),最高为21000kg/hm2(T9,即甜燕麦+毛苕子混播群落),粗蛋白质产量为636.5~3004.8kg/hm2,粗纤维产量1323~1773kg/hm2。混播群落干草产量远高于单播禾草的产量。禾、豆牧草混播群落在茎叶比、鲜干比、根长、根重等方面均优于单播禾草。所有这些良好表现,得益于种间竞争和共生互利,提高了对太阳能和土壤养分等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物质积累过程。 3.不同禾、豆科牧草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物候期、群落季相、层片结构、茎叶比、干鲜比、含水率及根量的空间配置对营养成分含量、土壤肥力和牧草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对这些性状量化后作为评价禾、豆混播组合的指标。根据不同的指标可以筛选出不同的最佳组合,但是为了防止片面性,预防出现极端值,故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价,并参考各个单项指标,评选禾、豆混播的最佳组合。 4.采用层次分析法并参考各个单项指标对供试禾、豆牧草混播组合评价结果是:甜燕麦+西牧880箭答碗豆(T,0)与黑麦草+豌豆(T4)为长生育期的最佳混播组合;青海444燕麦+西牧880箭答碗豆为短生育期的最佳混播组合。前两者适宜在青海环湖地区和柴达木地区推广,后者拟在青南地区种植,也可在青海东部农业区复种。 5.在确定最佳搭配组合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播量的试验。用同一燕麦播种量(l 35kg/lm12)与不同箭答碗豆播种量(75kghan,一45kg小1112)搭配混播,以及用同一箭髻碗豆播种量(56.25kg月11112)与不同燕麦播种量(16s.75kg/hmZ一67.5kg八lm2)搭配混,分别与单播燕麦和单播箭答碗豆进行比较,其生物量具有以下特点和变化规律: (l)单播燕麦的鲜、干草产量非常显着的低于所有混播草群和单播箭害碗豆草群的产量。 (2)单播箭答碗豆的鲜、干草产量次低,其中干草产量极显着的低于所有混播草群、高于单播燕麦草群的产草量。 (3)在混播配比中,当燕麦的播种量确定后,混播草群的最高产草量是与箭答碗豆最小播量相搭配的草群产草量;相反,当箭薯碗豆播种量确定后,混播草群的最高产草量是与燕麦最大播量相搭配的草群产草量。这两种组合中禾、豆比例完全一致,均为l:3,但前者总播量低(18okg加rnZ),产草量高(ssookg小mZ),后者总播量高(225kg/hmZ),产草量低(8300kg彻rnZ)。因此,燕麦与箭答碗豆混播的最佳配比应该是3:1,且以燕麦/箭警碗豆=135:45为好。 (4)在青藏高原,燕麦与箭答碗豆混播草群生物量增长速度有明量的阶段性,且以6月底至7月底为生物量积累的关键时期。一般来说,无论单、混播的草群在苗期株高生长和生物量增长都较慢,到禾草拔节、豆草分枝以后明显加快,豆草比禾草滞后约15d,单播比混播滞后10d左右。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幼苗期的主要营养器官(根、叶)发育欠完善(根、叶数少,叶面积指数小,叶绿机尚未完成结构分化,光合酶系统活性弱等)功能较差;二是混播草群种间竞争机制促进生长:三是禾、豆共生互利机制。 (5)采用相对生物(RYT)和竞争率(CR)分析燕麦与箭警碗豆混播种间竞争结果,在6月30日前后和7月28日前后,RYT>l表明在这两个时期燕麦和箭薯碗豆占有不同生态位,利用不同资源,具有良好的共生互利关系。在6月16日前后只有豆科草比例最低的草群(T4)RYT>1,7月28日前后只有燕麦比例最高的草群(T6)RYT<1,表明在这两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皇竹草的特性 |
| 1.1 生长特性 |
| 1.2 营养特性 |
| 2 栽培技术对皇竹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2.1 育种筛选 |
| 2.2 不同前茬作物 |
| 2.3 种植密度 |
| 2.4 施肥 |
| 2.5 刈割 |
| 2.5.1 刈割高度和刈割方式 |
| 2.5.2 刈割频率 |
| 2.6 越冬管理 |
| 3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百喜草的特性 |
| 1.2.2 营养器官的研究 |
| 1.2.3 百喜草繁育栽培技术 |
| 1.2.4 百喜草的施肥效应 |
| 1.2.5 百喜草的抽穗结实 |
| 1.2.6 百喜草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研究 |
| 1.2.7 果园植生草 |
| 1.2.8 百喜草在食用菌栽培方面的应用 |
| 1.2.9 饲料、饲养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研究内容 |
| 2 研究区概况 |
| 3 研究方法 |
| 3.1 技术路线 |
| 3.2 材料与研究方法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百喜草引种可行性及区域性试验 |
| 4.1.1 湖北省引种百喜草可行性分析 |
| 4.1.2 百喜草引种区域性试验 |
| 4.2 百喜草繁殖及栽培管理技术 |
| 4.2.1 百喜草繁殖技术 |
| 4.2.2 田间管理技术 |
| 4.3 百喜草引种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 |
| 4.4 百喜草开发应用技术 |
| 4.4.1 退耕还林及林下经济开发 |
| 4.4.2 百喜草边坡绿化及水土保持栽培技术 |
| 4.5 百喜草高效利用技术 |
| 5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 |
| 1.1.1 西藏天然草地利用现状 |
| 1.1.2 西藏人工草地现状 |
|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1 人工草地 |
| 1.2.2 人工混播草地 |
| 1.3 在西藏开展此项研究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
| 1.4 开展此项研究的主要科学价值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生物量 |
| 2.2 牧草品质 |
| 2.3 种群结构 |
| 2.4 生物固氮 |
| 2.5 混播比例 |
| 2.6 适宜刈割利用期 |
| 2.7 草地施肥 |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 3.2 供试品种简介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供试材料 |
| 3.3.2 播种时间与方法 |
| 3.3.3 试验设计 |
| 3.3.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 3.3.5 数据分析 |
| 第四章 结果分析 |
| 4.1 箭筈豌豆与丹麦“444”燕麦混播 |
| 4.1.1 牧草的发育 |
| 4.1.2 株高 |
| 4.1.3 产草量 |
| 4.1.4 营养品质 |
| 4.1.5 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
| 4.1.6 小结 |
| 4.2 箭筈豌豆与春青稞混播 |
| 4.2.1 牧草的发育 |
| 4.2.2 株高 |
| 4.2.3 产草量 |
| 4.2.4 箭筈豌豆与春青稞按不同比例混播的营养品质 |
| 4.2.5 箭筈豌豆与春青稞按不同比例混播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 4.2.6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本文所用缩略词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导论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饲草产业发展研究 |
| 1.2.2 关于饲草产业发展的经济研究 |
| 1.2.3 草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研究 |
| 1.2.4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 1.3 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
| 1.3.1 饲草、草地和草原 |
| 1.3.2 产业 |
| 1.3.3 饲草产业 |
|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 |
| 1.4.1 基本思路、框架结构与内容布局 |
| 1.4.2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
| 1.5 主要创新点 |
| 2 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
| 2.1 世界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
| 2.1.1 世界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
| 2.1.2 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饲草产业发展概况与特征 |
| 2.1.3 世界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
| 2.2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
| 2.2.1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
| 2.2.2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
| 2.3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概况 |
| 2.3.1 河北省饲草资源概况 |
| 2.3.2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 2.3.3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
| 2.4 本章小结 |
| 3 饲草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 3.1 新增长理论 |
| 3.2 新制度经济学 |
| 3.3 产业布局理论 |
| 3.4 博弈理论 |
| 3.5 草业系统工程理论 |
| 3.6 本章小结 |
| 4 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分析 |
| 4.1 饲草供给分析 |
| 4.1.1 饲草供给总量及其区域布局 |
| 4.1.2 不同饲草产品的品质结构及比较 |
| 4.1.3 饲草的投入产出分析 |
| 4.2 饲草需求分析 |
| 4.2.1 国内外饲草市场需求的基本概况 |
| 4.2.2 河北省畜牧业发展概况 |
| 4.2.3 河北省饲草需求的定量分析 |
| 4.2.4 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对比分析 |
| 4.2.5 河北省饲草市场需求预测 |
| 4.3 影响河北省饲草供给与需求的因素分析 |
| 4.3.1 自然环境因素 |
| 4.3.2 经济发展因素 |
| 4.3.3 畜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 |
| 4.3.4 消费因素 |
| 4.3.5 市场效益因素 |
| 4.3.6 制度因素 |
| 4.3.7 技术因素 |
| 4.3.8 资本因素 |
| 4.4 本章小结 |
| 5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动因 |
| 5.1 发展饲草产业是农业发展到新阶段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 |
| 5.2 发展饲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
| 5.3 发展饲草产业,可确保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 |
| 5.3.1 从“食物安全”的高度认识“粮食安全” |
| 5.3.2 实施草地农业系统,确保食物安全与粮食安全 |
| 5.4 发展草业综合效益显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 5.4.1 发展草业可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 5.4.2 发展饲草产业可提高大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
| 5.4.3 发展草业社会效益巨大,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
| 5.5 发展草业有助于提高农业的外汇贡献和市场贡献 |
| 5.6 草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 5.7 本章小结 |
| 6 河北省饲草业发展模式与区域布局 |
| 6.1 饲草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及其类型 |
| 6.1.1 饲草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
| 6.1.2 饲草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 |
| 6.2 河北省饲草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其分析评价 |
| 6.2.1 天然草地改良利用模式 |
| 6.2.2 林(果)草间作模式 |
| 6.2.3 人工饲草地建设模式 |
| 6.2.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
| 6.3 河北省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配置 |
| 6.3.1 河北省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
| 6.3.2 河北省饲草产业的区域布局与模式选择 |
| 6.3.3 典型案例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7 河北省饲草产业化经营分析 |
| 7.1 草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探讨 |
| 7.1.1 草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
| 7.1.2 草业产业化内涵和要素构成 |
| 7.2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分析 |
| 7.2.1 草产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
| 7.2.2 草业产业化是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
| 7.3 草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运行模式 |
| 7.3.1 主要组织运行模式 |
| 7.3.2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绩效评价 |
| 7.4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 7.4.1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7.4.2 典型案例分析 |
| 7.5 本章小结 |
| 8 河北省草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
| 8.1 政府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
| 8.1.1 进行该博弈分析的前提条件 |
| 8.1.2 河北省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
| 8.2 基于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草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深入分析 |
| 8.2.1 基本面的深入分析 |
| 8.2.2 博弈模型中重要环节的分析 |
| 8.3 博弈模型分析中假设前提条件的释放 |
| 8.3.1 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是实现草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
| 8.3.2 实现草业产业化的金融制度创新探讨 |
| 8.3.3 技术进步(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 |
| 8.4 构建合理机制化解饲草种植过程中的意外风险 |
| 8.5 本章小结 |
|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 9.1 主要结论 |
| 9.2 对策建议 |
| 9.2.1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
| 9.2.2 河北省饲草产业发展的对策 |
|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附:发表文章 |
| 1 冬牧70黑麦的主要特点 |
| 1.1 营养丰富 |
| 1.2 产草量高 |
| 1.3 短期速生,产草时间早 |
| 1.4 饲用价值高,经济效益好 |
| 1.5 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
| 2 高产栽培技术 |
| 2.1 播前准备 |
| 2.2 播期、播量 |
| 2.3 播种方法 |
| 2.4 田间管理 |
| 2.5 利用时期 |
| 2.6 留茬高度 |
| 2.7 饲喂方法及喂量 |
| 2.8 种子生产 |
| 2.9“冬牧70黑麦+优质饲用玉米”种草养畜模式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 前言 |
| 1.1 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 |
| 1.2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
| 1.3 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此项研究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
| 1.4 开展此项研究的主要科学价值 |
| 2 文献综述 |
| 第二章 高寒地区一年生禾豆混播群落品种优化组合的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材料及来源 |
| 2.3 小区设计、播种及田间管理 |
| 2.4 观测项目 |
| 2.5 综合评价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牧草的生育时期 |
| 3.2 植株高度与生长速率 |
| 3.3 禾豆混播群落的生物量增长速率 |
| 3.4 禾豆混播草层结构 |
| 3.5 不同混播处理的鲜干比和茎叶比 |
| 3.6 粗蛋白含量 |
| 3.7 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的含量 |
| 3.8 草产量 |
| 3.9 禾豆混播地下生物量、根长、根瘤数的变化 |
| 3.10 禾豆混播各处理的土壤营养状况 |
| 3.11 经济效益分析 |
| 3.12一年生禾、豆牧草混播优化组合的综合评价 |
| 4 结论 |
| 第三章 箭筈豌豆与燕麦混播的草层结构及生物量积累动态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试验设计 |
| 1.3 观测项目 |
| 1.4 种间竞争率的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产草量 |
| 2.2 鲜干比 |
| 2.3 茎叶比 |
| 2.4 株高与生长速率 |
| 2.5 生物量增长率 |
| 2.6 燕麦、箭豆种间竞争力变化 |
| 2.7 草丛结构 |
| 2.8 蛋白质产量 |
| 2.9 单播及混播草地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 |
| 2.10 燕麦、箭豆混播群落地下生物量、根系及根瘤菌的变化 |
| 2.11 混播的经济效益 |
| 3 结果 |
| 第四章 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播种期对禾豆混播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 前言 |
|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处理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生态类型地区不同播期的混播牧草发育阶段 |
| 3.2 不同生态类型地区不同播期的混播牧草植株高度 |
| 3.3 不同生态类型地区混播饲草发育阶段积温的变化 |
| 3.4 不同生态类型地区不同播期的混播牧草的产草量 |
| 3.5 不同播期的混播牧草的粗蛋白质产量 |
| 3.6 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播期在收获期牧草的营养成分 |
| 3.7 禾豆混播复种的试验研究 |
| 3.8 禾豆草混播复种试验 |
| 4 结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