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羽[1](2020)在《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经历了1978年至1984年的发展开拓期、1985年至1999年的发展活跃期和2000年至今的发展探索期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从其社会生活剧的创作可看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从其名着改编和名人事迹改编类作品的创作可看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表达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从其英模戏的创作可看出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特殊贡献和其对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巨大突破。对时代价值的追求贯穿了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的始终:创作团队引领着豫剧现代戏的创作风尚;现代化和戏曲化是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自觉追求;新时期豫剧现代戏较好地走近了新时代的戏曲观众、走向了新时期的戏曲市场。
林琳[2](2020)在《中国独幕话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独幕话剧为研究对象,通过观照其短小精悍的戏剧结构、灵活多变的创作方式,并对其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数次创作高峰进行整体把握和具体分析,试图归纳总结其形成创作高潮的原因以及在特定时代与政治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在结构上,本文根据中国独幕话剧半个世纪以来在剧本创作、剧作家群体、观演方式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轨迹进行系统的梳理,纵轴上以“五四”时期、抗战时期和建国后“十七年”这三次独幕剧的创作高潮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作家作品、艺术特征为考察对象,避免将独幕剧依附于中国话剧史的年代划分做单纯的“史”的阐述,而是遵循其独有的创作规律,佐证其探索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气质。具体如下:“五四”时期的独幕剧扮演着“引领”和“开创”的角色。胡适的《终身大事》是中国戏剧向现代转型的标志之一。从创作角度来说,独幕剧人物关系简单、情节单一,创作门槛相对较低、易于把握,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窥探现代话剧创作门径的现实选择。因此,独幕剧成为五四知识分子涉足现代戏剧创作首选的文体。我国话剧运动的先驱田汉、丁西林、欧阳予倩、洪深等人都是由独幕剧开启自己的创作生涯的。这个时期诞生了《获虎之夜》、《压迫》、《回家以后》、《好儿子》等经典独幕剧作品。由此,独幕剧发挥其开创引领作用,成为五四戏剧文学的主导形态,并在艺术上日臻成熟,出现喷涌之势。抗战阶段的独幕剧与时代同频共振,并呈现出强烈的“探索”和“实验”精神。这一阶段独幕剧的兴盛有其客观现实的演出适用性原因。就地取材、集体编写和移动演出是抗战独幕剧特有的创演方式。抗战演剧队时时巡回于农村、战地、街头进行宣传教育,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演出形式,如活报剧、街头剧、茶馆剧等等。抗战初期,演出次数最多的街头独幕剧莫过于“好一计鞭子”,即《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它们随着演剧队进入街头巷尾,在广场上、田野里甚至牲口棚边上演,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创造出新型的观演关系,开拓了中国话剧前所未有的全新演剧形式。建国后“十七年”掀起了又一个独幕剧创演的高潮,这个时期属于独幕剧的关键词是“创新”和“突破”。由于应时的需要、生活积淀的有限以及文艺领导部门的支持,一大批年轻的业余作家加入到独幕剧创作的队伍中,改变了创作主体以职业作家为主的状况;建国初期诞生的一批以妇女自由解放为题材的独幕剧和“第四种剧本”中以《新局长到来之前》、《葡萄烂了》为代表的独幕讽刺喜剧则突破了当时戏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思想内容雷同、角色形象只有“英雄人物”和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的局限。这种探索与突破为中国戏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经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社会问题剧日渐衰弱而引发的戏剧危机,中国实验戏剧揭开新的历史篇章,这是剧作家们为戏剧探寻出路而大胆创新的结果。但早在1979年谢民创作的独幕剧《我为什么死了》和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合作的独幕剧《屋外有热流》中,打破传统形式的实验就已拉开了帷幕。可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最后一批带有实验性质的独幕剧是它在走向衰败之前的最后一次绝唱。综上所述,独幕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了三次创作上的高峰,而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话剧艺术的整体衰弱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仅在高校的戏剧教学领域继续发挥作用。其短小精悍、轻便灵活的特质和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政治形态、社会生活的宣传功能似乎也已被小品等其他小型戏剧样式所继承甚至取代。然而,回顾其曾经有过的辉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独幕话剧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始终拥有先锋者的姿态,站立在话剧艺术创新开拓的前端,它以自身特有的探索实验精神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意识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又引人深思的一笔。在当今剧坛每况愈下的创作景况下,回顾中国独幕话剧曾经的荣耀,呼唤独幕剧创新探索的精神和“重场戏意识”,恐怕对当今中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杨仁静[3](2017)在《法国动画的艺术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从文学、哲学、音乐、政治等方面综合探讨法国动画的艺术特征。学术界已存在的关于法国动画特征的研究较少,大多是针对某一种特征进行说明,未曾有对整个法国动画特征研究相关的文献。法国动画是世界动画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动画的发源地,更是全球动画多样化的一个体现,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趣味使得它的地位不可动摇,对它的研究也迫在眉睫。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交叉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对法国动画的艺术特征做出分析,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动画个案来进行说明分析。对法国动画艺术特征的研究打破了学界已有的研究法国动画特征的单一性局面,列举的法国动画囊括了自19世纪末期到2017年的具有代表性的动画,为学者尽可能地展现一个全面的、多角度的法国动画。同时对法国动画艺术特征的总结研究有助于大家更好地解读和欣赏法国动画,体会到它的有趣之处,并且为其他国家的动画发展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提倡动画产业多元化发展。
苏兴莎[4](2016)在《影像的力量: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与好莱坞电影关系密切。好莱坞电影集商业和文化两种属性于一身,它不仅参与了美国价值观的塑造,也参与了美国价值观的传播,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已有一定研究,但目前鲜有对这一课题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本文以相关史实资料和电影文本为基础,结合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述20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在美国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中的作用,并总结可为中国电影借鉴的经验。论文主要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指出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对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研究的相关成果,发现其中有待丰富的研究空间,阐释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第二部分,论文的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是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演进。美国历史是好莱坞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好莱坞电影从不同侧面、多种角度折射着美国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并展现着其时代关注。当今,新媒体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融合成长,好莱坞电影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媒体对于电影业如同一把“双刃剑”,加之其单向输出的特点,好莱坞电影面临着新挑战。第二章剖析了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和文化内涵。好莱坞有着丰富的类型片传统,在不同的划分标准下,好莱坞电影的类型也多种多样。现实中,好莱坞不同类型片中所阐释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在西部片中,我们既可窥见美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又能感受到其中包含的个人英雄主义等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在恐怖片、惊悚片和动作片等类型片中,常涉及暴力、性和享乐等潜在的负面元素,这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第三章阐释好莱坞机制。好莱坞机制是一种兼有多维性和灵活性的独特运作模式。首先,好莱坞电影专业灵活的制作与生产机制历经考验,满足了不同时期影业发展的需求,是好莱坞电影制作和能产性层面的有力保证。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好莱坞在全球市场已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正在从美国的好莱坞变成世界的好莱坞。好莱坞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其成功策略备受关注。其次,奥斯卡奖寻求商业、艺术和政治间的微妙平衡,好莱坞与美国政府在互动中实现了共赢。由于奥斯卡奖和美国政府的助力,好莱坞实现了其影像的全球性扩张,把美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销到全球各地。第四章分析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价值观的塑造。美国价值观的形成与美国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它是在多元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兼容多民族特征,同时也是深受北美大陆自然人文环境影响的一种价值理念体系。美国梦是好莱坞电影展现的重要主题,镜像中的美国梦彰显了美国人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有效建构和表达了各式美国价值观念,并在现实中极具教化影响力。美国电影与价值观是相辅相成,互相构建的关系。美国主流价值观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第五章探讨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在美国价值观众多的传播渠道中,好莱坞电影成效卓着,是传播美国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好莱坞利用跨民族、跨国界的题材,吸纳其中优秀素材的养分,然后用其纯熟的制作手法和美式思维来包装电影并将其推向世界;这种“拷贝”策略获得了商业利益和美国文化传播力的双赢。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很高,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对立和冲突,好莱坞电影在海外受到或多或少的抵制,但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价值观的传播作用依然是无可替代的。第三部分,结论。主要概括了好莱坞电影塑造和传播美国价值观的成功模式,分析了几点好莱坞电影可为中国电影借鉴的成功之道:1.内容为王:讲述美国成功的故事。2.全球取材,世界共享。3.创新驱动的产业和文化机制。
李建柱[5](2014)在《基于新经济增长点的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核心问题在于研究: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这一发展战略上所存在的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经济和非经济的多重制约因素,以及为摆脱上述问题而应该采取的可行对策。根据这一研究设想,全文六章分别解决了研究背景、理论基础、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制约因素、国外经验借鉴和本地应对措施等六大问题。导论认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是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是保存、传承、创新关东特色地域文化的可行之举,也是增强东北地区文化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必将对区域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方式、区域经济文化综合竞争力,乃至区域特色文化文明的保存和传承等产生长期、持续而显着的影响。第2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现代西方思想家的若干文化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南,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同时,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特殊语境和特殊指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当代西方思想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本理论、文化权利理论、思想市场理论等新观点,应深入研究上述文化理论的科学内涵,大胆吸收其理论精华,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第3章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梳理了东北地区文化产业从萌芽到繁荣的历史。东北文化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现代印书馆和新式报纸,其后经过民国初期、伪满洲国时期、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等五大发展阶段,形成了表演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动漫游戏等四大优势产业部门,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区域新经济增长点奠定了产业基础。第4章将产业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引入到对制约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生长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分析中,认为制约东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文化因素;既有体制性问题,也有制度性缺陷;既有自然地理区位原因,也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该章主要讨论了自然地理区位、人才队伍、资本、文化体制、投融资渠道等五大制约因素,创造性地论述了文化产业观念和文化产业环境两大因素。东北特殊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特殊的文化品格,这种包容开放、多元一体的关东文化品格属于典型的北方文化涵养出来的文化品格,它正面表现为诚恳直爽、热情泼辣、幽默风趣的文化性格;反面则表现为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过度粗放的缺陷,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这种具有双重性的文化品格衍生出了一些错误的文化产业观念,例如“文化技术化”思维、“文化泛经济化”思维,文化管制思维等,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上述认识误区。针对当前东北地区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保守氛围,在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和创意阶级理论创始人佛罗里达观点的启发下,本文分析了文化环境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作用,提出科学理想的文化产业环境应该具有“自由宽松、包容开放、竞争激励”的特征。受上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过程中面临如下五大问题。一是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产业法规不健全;二是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竞争力不强;三是文化产业产品链条不完整,价值链条低端化;四是文化产业还存在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和农村、骨干大型文化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之间的三大发展不平衡现象;五是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第5章探讨了文化产业强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培育文化产业的举措和启示。日韩两国政府在健全政府文化职能机构、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开拓海外文化市场等方面,美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开放思想市场等方面的做法,都为东北地区振兴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第6章尝试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合理对策。东北地区要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首要之举在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力边界,确定双方各自的职责角色,坚持发挥政府的先导性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防止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过度干预和不当干预,发挥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金融杠杆作用,引导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有序进入文化产业资金紧缺的环节,同时要提高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防控文化产业风险,防止文化资源浪费。第三,东北文化产业要超越其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关键还在于多出文化艺术精品,实现文化作品的商业化、产业化。第四,要逐步推进文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规模,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和结构,发挥对外出口特殊区域对文化开放的支持作用。
吴春集[6](2014)在《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分论”的方式进行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电影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和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背景和现状进行分析,论述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析决定电影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综述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产业竞争力和国家(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弗洛里达的创意阶层理论、马特尔美国文化竞争优势理论、Allen J.Scott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理论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其理论意义及存在的缺陷或不足;其次,对电影产业竞争力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特殊规律;第三,提出决定国家(区域)电影产业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即“电影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模型”:电影创意阶层与成长环境、技术资本等其他资源条件、国际/国内/区域电影市场需求、同业竞合和产业集群、相关支持产业、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并分析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结合上海电影产业实际案例,分析六大因素与电影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及其相关性。结合上海、北京、洛杉矶等区域的电影产业发展情况,分别研究六大因素在上海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表现,探讨它们影响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机理及过程。这部分在论述中国电影创意阶层产业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中国电影企业成长的体制之困、电影创意企业的独特市场竞争格局、上海电影需求市场的特点和贡献、如何定位看不见但又无处不在的政府角色、如何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巨大作用等问题上,有较为独到的见解。相关的论述详细结合了中国的特殊国情,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特殊规律。第四部分:对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进行理论总结,指出行政体制、政策、垄断格局、对创意的不尊重是构成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发展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确立上海属地审查制度;建设多元竞争产业格局;借助国有资源建设上海电影产业助推平台;促进企业、市场、政府、社会力量、教育科研的全方位合力等举措是关键。
莫·海德,辛媛媛[7](2013)在《失踪》文中认为1布里斯托尔重案调查组探长杰克卡弗里在弗罗姆市中心用10分钟查看了罪案现场。他跨过路障,越过不断闪烁的蓝色警戒灯,穿过警戒线,绕过挤成一团看热闹的人群——都是些周六下午来购物的人,手里拎着购物袋,拼命想看上一眼那些手持刷子和证据袋的证据组工作人员的取证过程。到达案发地点之后,他在那里站了好久,周围地面上是斑斑油迹,以及被丢在地下停车场的购物车。他竭力想要
王旭东[8](2013)在《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认为档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珍贵的社会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资源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利用使其服务于人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实现档案蕴藏的文化价值,能够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强化档案馆文化功能,更有助于社会文化发展与繁荣,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在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最高决策,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成为主要国民经济部门的条件下,充分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理应成为档案事业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展的新方向。基于这个背景,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档案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借鉴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关注社会文化发展方向,观察文化产业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中涉及的主要概念、类型、意义,阐述了面临的障碍与困难,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方式,并对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对策和办法。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正文共五章:第一章:“档案文化资源概说”。主要分析了档案的文化价值,在分析“文化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档案文化资源”的定义,对其资源特性、类型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与意义”。主要给“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定义界定,说明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客体,对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在各个层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第三章:“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制约因素和档案馆面临的‘文化危机”’。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阻碍因素、不足和问题。并着重对档案馆正在经历的“文化危机”的具体表现和肇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内容”。主要从公益性开发利用与产业性开发利用两个部分提出了具体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及内容。在公益性开发利用方式中,讨论了以档案馆为首要主体的编研、展览、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产品开发、社会教育等开发利用方式。在产业性开发利用方式中,主要对档案馆的文化商品开发活动,对文化产业部门进行档案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第五章:“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主要针对第三章所分析的各种阻碍因素和第四章的开发利用需要,认为应当加强档案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整合、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从观念、资源、信息化、制度、机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档案界围绕档案与文化进行了为时甚久的讨论,但至今罕见专门以“档案文化资源”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主题的研究,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档案学研究者、实践者对这个问题的共同关注,以便更好地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使档案文化资源这一文化富矿能服务于我国的文化战略,服务于公众的文化需求。
丁立义[9](2013)在《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意产业园区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国家萌发的创意产业,业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璀璨明珠。创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如今在神州大地亦是风起云涌。创意产业将世界经济发展推向新的起点,创意经济时代业已来临。各国对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热,极大地推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今,集群化、园区化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对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园区化创业产业理论发展,对我国创意产业园区化发展模式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立足于共生理论,融合创新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创意产业理论等研究成果,系统地论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揭示了人性相通规律、情感相通规律、审美相通规律、文化认同规律和社会文化融合规律,提出了“文化共生”理论是人类文化发展理论的创新阶段,共生繁荣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秩序。共生理论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进一步深入论证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共生的基本判断,探索了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形成动因与机理,并对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框架和八项共生要素进行了详尽地解析。重点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共生行为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外共生行为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构架,并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共生绩效、共生关系与效率进行了评价。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区域社会的空间关系的五种关系类型,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共生的首要条件是产业集聚化。进一步揭示了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治理机制,设计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治理制度框架,分析了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在制度构成与外在制度构成。在借鉴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给出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制体系设计和制度安排,为加快中国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发和建设给出了思路性建议。最后以辽宁本溪市文化产业园区为例,综合运用前文研究成果,着重研究了本溪山麓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共生模式与发展政策。
施王欢[10](2012)在《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动词转类名词,即动词不经过任何词形上的变化,而直接用于名词词性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名用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然而,现有的研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大多数研究只是集中于个别转类现象的解释上,没有形成一个动词转类名词的语料库来进行系统研究,即观察充分性不足;二是大多数研究缺乏对动转名词在不同体裁中的分布频率方面的描写,即描写充分性不足;三是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单一角度或理论,缺乏跨学科的、系统的、全面的解释,即解释充分性不足。基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交代动词名用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阐释研究步骤和框架。第二章:动词名用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章将动词名用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汉语“名物化”讨论时期、“NP的VP”构式的讨论时期和多角度研究时期,并指出局限性。第三章:介绍如何利用现代汉语词典(CCD)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来建设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语料库以弥补前人观察充分性的不足。转类词的判断标准和语料的收集整理过程是本章中心。第四章:从动转名词的总体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体裁中的频率分布特征两方面来描述动词转类名词的分布特征以弥补前人描写充分性的不足。第五章:从功能类型学视角出发全面解释动转名词的本质、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弥补前人解释充分性的不足。根据类型学的标记理论,本章提出名词动用实质上是一种标记现象。同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为指导,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发现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发展历程 |
| 第一节 豫剧现代戏发展历程分期 |
| 一、豫剧现代戏发展历史回溯 |
| 二、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发展历程分期 |
| 第二节 1978年至1984年:豫剧现代戏的发展开拓期 |
| 一、整体风貌 |
| 二、代表作品 |
| 第三节 1985年至1999年: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活跃期 |
| 一、整体风貌 |
| 二、代表作品 |
| 第四节 2000年至今: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探索期 |
| 一、整体风貌 |
| 二、代表作品 |
| 第二章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继承、发展与突破 |
| 第一节 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
| 一、在主题内容上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
| 二、在艺术样式上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
| 三、在整体风格上对豫剧审美品格的继承 |
| 第二节 表现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
| 一、名着改编与名人事迹改编类的豫剧现代戏 |
| 二、在艺术特征上对表现领域的拓展和延伸的回应 |
| 三、跨文化改编的豫剧剧目 |
| 第三节 现代戏创作的突破 |
| 一、豫剧“英模戏”的特殊贡献 |
| 二、“公仆三部曲”的四个维度 |
| 三、其他豫剧“英模戏”的创作突破 |
| 第四节 中原文化底蕴的回归 |
| 一、豫剧现代戏和中原文化 |
| 二、演绎豫剧史和中原地域文化的相关剧目 |
| 三、中原文化背景下相关剧目的舞台创造 |
| 第三章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的当代价值追求 |
| 第一节 创作团队引领风尚 |
| 一、豫剧现代戏创作团队 |
| 二、创作团队对豫剧现代戏创作的引领作用 |
| 第二节 对现代化与戏曲化的追求(文学、表演、音乐) |
| 一、文学创作的时代追求 |
| 二、表演语汇的时代追求 |
| 三、音乐设计的时代追求 |
| 第三节 戏曲市场与社会价值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动机与背景 |
| 二、研究现状与目的 |
| 三、创新点与价值 |
| 第一章 “五四”启蒙的引领和开创 |
| 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转型 |
| 一、西方戏剧的传播 |
| 二、传统旧戏批判 |
| 三、“爱美剧”运动的兴起 |
| 第二节 “五四”独幕剧发展概述 |
| 一、中国现代话剧文本创作的“终身大事” |
| 二、独幕剧译介引领先河 |
| 三、创作群体的“跨界”探索 |
| 第三节 开创性的剧作和剧作家群体 |
| 一、“娜拉剧”的创新探索与演变升级 |
| 二、丁西林开创独幕剧“喜剧范式” |
| 三、“融西贯中”的剧作家群体 |
| 第二章 为抗战服务的实验与开拓 |
| 第一节 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黄金时代 |
| 一、蓬勃开展的戏剧运动 |
| 二、戏剧理论建设的丰收 |
| 三、积极推进戏剧民族化方向 |
| 第二节 抗战独幕剧的特色 |
| 一、“急就章”和“排头兵”:与时代同频共振 |
| 二、街头剧的衍生:探索多变的演剧形式 |
| 三、抗战演剧队:创作和观演方式的开拓 |
| 第三节 探索试验性的创演案例 |
| 一、于伶和抗战“报道剧” |
| 二、《好一记鞭子》:应时而作的创新与探索 |
| 第三章 建国后“十七年”的突破与爆发 |
| 第一节 新中国话剧生存土壤 |
| 一、“工具论”指导下的话剧创作 |
| 二、苏联戏剧观的影响 |
| 三、戏剧的“四次创作浪潮” |
| 第二节 “十七年”独幕剧发展概述 |
| 一、紧扣时代脉搏的独幕剧创作 |
| 二、全民开启独幕剧的“全盛时代” |
| 三、独幕剧创作主体的转向 |
| 第三节 创新突破的代表剧作 |
| 一、突破与发展:女性题材独幕剧特色 |
| 二、先锋与探索:独幕讽刺喜剧特色 |
| 第四章 最后的挽歌:新时代的沉寂与延展 |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话剧生存图景 |
| 一、文革后的喷发 |
| 二、独幕剧在困境中求索创新 |
| 第二节 独幕剧的微光与流变 |
| 一、最后的实验与探索 |
| 二、独幕剧与戏剧小品之辨析 |
| 结论 呼唤独幕剧精神 |
| 第一节 呼唤独幕剧精神之“与时代同频共振” |
| 一、有灵感缺灵魂:当代中国话剧的突出问题 |
| 二、中国话剧应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
| 第二节 呼唤独幕剧精神之“重场戏意识” |
| 一、重场戏:优秀剧作的重要元素 |
| 二、道阻且长:训练重场戏意识 |
| 第三节 呼唤独幕剧精神之“创新探索实验之光” |
| 一、纸醉金迷:中国话剧发展之痛 |
| 二、探索和创新:中国话剧前行之核心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 一、作者简历 |
| 二、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言 |
| 1.1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 1.4 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 第二章 法国动画发展历程及其政策分析 |
| 2.1 法国动画发展历程 |
| 2.2 国家政策对法国动画发展的影响 |
| 第三章 法国动画的艺术特征分析 |
| 3.1 法国动画对文学哲学领域启发式借鉴的艺术特征 |
| 3.2 法国动画具有富有深刻哲理、而非简单对立的艺术特征 |
| 3.3 法国动画讲求自然主义、偏爱二维动画效果的艺术特征 |
| 3.4 法国动画具有偏爱手绘风格的艺术特征 |
| 3.5 独特的音效处理方式是法国动画的艺术特征之一 |
| 3.6 法国动画有着把艺术性和多元价值结合的艺术特征 |
| 第四章 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 四、文章结构与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演进 |
|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的历史沿革 |
| 一、美国电影初创期(1891-1931) |
| 二、经典好莱坞时期(1932-1966) |
| 三、新好莱坞时期(1967-1989) |
| 四、当代好莱坞时期(1990年以后) |
|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的历史塑造与时代关注 |
| 一、好莱坞电影的历史塑造 |
| 二、好莱坞电影的时代关注 |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好莱坞电影面临的挑战 |
| 一、观影方式改变带来的挑战 |
| 二、单向式输出带来的挑战 |
| 小结 |
| 第二章 好莱坞电影的类型 |
|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分类 |
| 一、电影类型 |
| 二、好莱坞电影类型划分 |
| 三、不同类型好莱坞电影中的文化内涵 |
|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中的“正能量”:以西部片为例 |
| 一、西部片中的传统英雄 |
| 二、西部片中的当代英雄 |
| 三、美国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变迁 |
| 第三节 好莱坞电影中的负面元素:暴力、性与享乐主义 |
| 一、血腥的暴力 |
| 二、泛滥成灾的性 |
| 三、享乐的消费主义 |
| 小结 |
| 第三章 好莱坞机制 |
|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的制作与生产机制 |
| 一、大制片厂制与明星制 |
| 二、独立电影 |
| 三、数字好莱坞 |
|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策略 |
| 一、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 |
| 二、好莱坞电影全球化的成功秘籍 |
| 第三节 奥斯卡奖:竞争平台与精神殿堂 |
| 一、奥斯卡奖的前世今生 |
| 二、奥斯卡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 |
| 第四节 好莱坞与美国政府的互动:共谋与双赢 |
| 一、好莱坞与华盛顿的关系 |
| 二、华盛顿对好莱坞的扶持 |
| 三、好莱坞对华盛顿的回报 |
| 小结 |
| 第四章 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塑造 |
| 第一节 美国价值观的形成与内涵 |
| 一、价值观的定义 |
| 二、美国价值观的内涵 |
| 三、美国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与特点 |
| 第二节 美国价值观的灵魂:美国梦 |
| 一、美国梦 |
|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梦 |
| 三、美国梦的吸引力 |
| 第三节 案例分析:好莱坞经典影片对美国价值观的塑造 |
| 一、历史题材片 |
| 二、现实题材片 |
| 三、动画题材片 |
| 四、科幻题材片 |
| 五、经典作品改编影片 |
| 小结 |
| 第五章 好莱坞电影与美国价值观的传播 |
|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对美国价值观的传播 |
| 一、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历程:以民主观念为例 |
| 二、好莱坞电影:美国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 |
| 三、好莱坞电影与其他民族价值观的互动 |
| 第二节 好莱坞电影的海外传播:潮流背后的抵制 |
| 一、早期的抵制(1946年以前) |
| 二、冷战时代的抵制(1946-1990) |
| 三、后冷战时代的抵制(1990年以来) |
| 第三节 好莱坞电影:美国软实力的助推器 |
| 一、软实力的概念 |
|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软实力建构 |
| 三、好莱坞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
| 四、好莱坞电影对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启示 |
|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表格目录 |
| 插图目录 |
| 第1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价值 |
| 1.3 研究成果述评 |
| 1.3.1 研究现状 |
| 1.3.2 研究成果评价 |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 1.5 研究方法 |
| 1.6 本文创新点 |
| 第2章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概述 |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 2.1.1 文化产业 |
| 2.1.2 经济增长点 |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理论 |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思想 |
| 2.2.2 列宁文化革命思想 |
| 2.2.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
| 2.2.4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 |
| 2.3 西方学者关于文化资本和文化软权力的理论 |
| 2.3.1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
| 2.3.2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学说 |
| 2.3.3 科斯的思想市场理论 |
| 2.4 几点评论 |
| 第3章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
| 3.1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
| 3.1.1 清末和民国前期(—1931 年):东北文化产业的萌芽 |
| 3.1.2 伪满洲国时期(1931—1945):虚假繁荣表象下的扭曲发展 |
| 3.1.3 解放战争与建国初期(1945—1955):由灰烬走向繁荣 |
| 3.1.4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56—1978):文化生产的全面非商业化 |
| 3.1.5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7):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重新起步 |
| 3.2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
| 3.2.1 表演艺术产业 |
| 3.2.2 广播影视产业 |
| 3.2.3 新闻出版产业 |
| 3.2.4 动漫游戏产业 |
| 第4章 东北地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
| 4.1 面临的问题 |
| 4.1.1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配套规制不完善 |
| 4.1.2 产业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不强 |
| 4.1.3 产品链不完整;价值链低端化 |
| 4.1.4 存在业态、区域、市场主体三大不平衡 |
| 4.1.5 发展动力不足:文化消费、文化贸易和区域增长极 |
| 4.2 制约因素 |
| 4.2.1 自然地理区位与历史文化资源 |
| 4.2.2 区域文化品格与产业发展误区 |
| 4.2.3 人力资源储备与人才成长环境 |
| 4.2.4 高新技术与创新能力 |
| 第5章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 |
| 5.1 日本 |
| 5.1.1 日本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
| 5.1.2 日本内容产业崛起背后的密码 |
| 5.2 韩国 |
| 5.2.1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
| 5.2.2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的支撑措施 |
| 5.3 美国 |
| 5.3.1 美国版权产业发展概况 |
| 5.3.2 美国促进版权产业繁荣的举措 |
| 5.4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 5.4.1 突出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是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前提 |
| 5.4.2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克服文化产业资金瓶颈的必由之路 |
| 5.4.3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提供文化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
| 5.4.4 推动国际文化贸易是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渠道 |
| 第6章 东北地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对策选择 |
| 6.1 明确政府和市场权力边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 6.1.1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 |
| 6.1.2 要协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
| 6.2 创新投融资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
| 6.2.1 完善投融资相关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
| 6.2.2 畅通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主体结构 |
| 6.2.3 提高文化资产监管水平,防控文化产业投融资风险 |
| 6.3 注重创意特色融入,打造区域文化产业精品 |
| 6.3.1 为文化产品提供先进的“内容”来源 |
| 6.3.2 将东北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成创意特色 |
| 6.3.3 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
| 6.3.4 培育特殊产业技能人才 |
| 6.4 推动文化开放,使区域文化走出去 |
| 6.4.1 提高东北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市场份额 |
| 6.4.2 加强集聚区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 |
| 6.4.3 创新东北文化产业对外合作模式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 |
| 1.1.1 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首推电影产业竞争力 |
| 1.1.2 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
| 1.1.3 上海乃至全国提升电影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
| 1.2 选题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实践意义 |
|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 1.3.1 分析框架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 1.4.1 主要创新 |
| 1.4.2 存在不足 |
| 第二章 电影产业竞争力理论依据 |
| 2.1 电影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
| 2.1.1 产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
| 2.1.2 电影产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
| 2.2 区域电影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理论依据 |
| 2.2.1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 2.2.2 弗洛里达的创意阶层理论 |
| 2.2.3 马特尔的美国文化竞争优势理论 |
| 2.2.4 Allen J.Scott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理论 |
| 第三章 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决定因素 |
| 3.1 电影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判断标准 |
| 3.2 决定区域电影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
| 3.2.1 电影创意阶层与成长环境 |
| 3.2.2 资本/技术/机会及其他生产要素 |
| 3.2.3 电影产业同业竞合和产业集群 |
| 3.2.4 区域/国内/国际市场需求 |
| 3.2.5 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 |
| 3.2.6 互联网/传媒/相关支持产业 |
| 3.2.7 总结 |
| 第四章 上海电影产业现状分析 |
| 4.1 上海电影影响力现状 |
| 4.1.1 京沪两地影片艺术影响力对比 |
| 4.1.2 京沪两地影片票房影响力对比 |
| 4.2 上海电影产业制片和发行现状 |
| 4.2.1 京沪两地电影公司数量对比 |
| 4.2.2 京沪电影公司质量即影响力对比 |
| 4.2.3 京沪电影制片业现状 |
| 4.2.4 京沪两地电影企业发行情况对比 |
| 4.3 上海电影院线与放映表现 |
| 4.3.1 全国前十院线比较 |
| 4.3.2 京沪两地放映市场总票房比较 |
| 4.3.3 全国排名前十城市影院建设比较 |
| 4.3.4 全国排名前十城市影院市场繁荣度比较 |
| 4.4 上海电影核心创意人才现状 |
| 4.5 上海电影产业其他产业环节发展现状 |
| 第五章 电影创意阶层和成长环境 |
| 5.1 社会环境的问题 |
| 5.1.1 好莱坞为创意阶层营造的环境 |
| 5.1.2 上海社会环境的宽容悖论 |
| 5.2 教育环境的问题 |
| 5.2.1 上海电影专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
| 5.2.2 北京电影专业教育的优势 |
| 5.2.3 纽约和洛杉矶的电影专业教育 |
| 5.2.4 上海亟需发展专业电影教育 |
| 5.3 产业环境的问题 |
| 5.3.1 入职环境 |
| 5.3.2 发展平台 |
| 5.3.3 人性化的血汗工厂 |
| 5.3.4 艺术家老板 |
| 第六章 电影生产资源 |
| 6.1 电影资本 |
| 6.1.1 好莱坞的电影资本积聚 |
| 6.1.2 北京的电影资本集聚 |
| 6.1.3 上海推动的电影资本集聚 |
| 6.2 电影技术 |
| 6.3 影视拍摄基地 |
| 6.4 电影产业的发展机会 |
| 6.4.1 自由竞争——寡头垄断的机会 |
| 6.4.2 院线影院终端扩张的机会 |
| 6.4.3 资本集聚的机会 |
| 6.4.4 技术变革的机会 |
| 6.4.5 政策变革的机会 |
| 6.4.6 其他生产资源 |
| 第七章 企业战略、同业竞合和产业集群 |
| 7.1 上海电影集团的体制之困 |
| 7.1.1 我国电影企业竞争概况 |
| 7.1.2 上海电影企业竞争概况 |
| 7.1.3 上影集团的国企之困 |
| 7.1.4 上影的制片再起步 |
| 7.2 上海电影企业的同业竞合 |
| 7.2.1 永乐之殇 |
| 7.2.2 上海电影企业的竞合格局 |
| 7.2.3 老总的生意 |
| 7.3 上海电影企业的竞合破局 |
| 7.3.1 北京电影产业的竞合现状 |
| 7.3.2 上海电影企业的竞合破局 |
| 7.4 上海电影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 |
| 7.4.1 北京的电影产业集群 |
| 7.4.2 上海电影产业集群建设 |
| 第八章 区域/国内/国际需求市场 |
| 8.1 上海电影需求市场与全国需求市场比较分析 |
| 8.1.1 上海的观众文化层次更高、对西方文化接受能力更强 |
| 8.1.2 上海的观众消费能力更强 |
| 8.1.3 上海的观众更开放 |
| 8.1.4 上海的观众消费更理性、成熟 |
| 8.1.5 上海观众对电影的参与度更高、更活跃、更年轻 |
| 8.1.6 上海观众对电影品牌较为敏感 |
| 8.1.7 上海电影需求市场和全国相同之处 |
| 8.2 中国电影国际需求市场的现状 |
| 8.3 上海需求市场之于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意义 |
| 8.3.1 面向世界的本土创作 |
| 8.3.2 多元创作格局才能满足观众全方位的电影需求 |
| 8.3.3 鼓励上海电影的价值观探索 |
| 第九章 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 |
| 9.1 上海电影产业的政府政策 |
| 9.1.1 上海电影产业政府政策管理的核心问题 |
| 9.1.2 上海电影产业政府政策管理的努力 |
| 9.1.3 上海电影产业政府政策管理的不足 |
| 9.2 北京的政府作为和政策支持分析 |
| 9.2.1 高层支持,定位清晰 |
| 9.2.2 配套政策反应迅速 |
| 9.2.3 充分利用政策,开放接纳整合全球电影产业力量 |
| 9.3 其他地区的政府作为和政策支持分析 |
| 9.3.1 台湾:辅导金助推大师起步 |
| 9.3.2 法国着力扶持青年导演和中小制作 |
| 9.3.3 伦敦政府为振兴电影产业的做法 |
| 9.4 社会力量助推电影产业发展 |
| 9.4.1 美国借助社会和市场力量撬动电影市场 |
| 9.4.2 北京电影节助推北京电影产业再上台阶 |
| 9.4.3 其他电影社会力量对电影产业的推动 |
| 9.4.4 上海社会力量助推电影的障碍 |
| 9.5 释放政策和社会力量助推上海电影产业 |
| 9.5.1 谨慎使用政策 |
| 9.5.2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 |
| 第十章 互联网/传媒和其他相关支持产业 |
| 10.1 互联网产业 |
| 10.1.1 互联网产业对电影产业的改变 |
| 10.1.2 上海发展互联网产业的问题 |
| 10.1.3 迎接互联网产业对上海电影产业的颠覆 |
| 10.2 传媒产业 |
| 10.2.1 传媒产业对电影产业的传播平台价值 |
| 10.2.2 传媒产业之于电影产业的依附平台价值 |
| 10.3 动漫游戏产业 |
| 10.3.1 较少涉及意识形态得以充分发展 |
| 10.3.2 民营企业主导产业发展 |
| 10.3.3 充分利用平台资源优势 |
| 10.3.4 上海拥有较好的受众群基础 |
| 10.4 演出产业 |
| 第十一章 结论 |
| 11.1 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问题综合分析 |
| 11.1.1 行政制约是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
| 11.1.2 北京发展电影产业的综合优势 |
| 11.1.3 上海电影产业发展自身需要正视的四个问题 |
| 11.2 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对策分析 |
| 11.2.1 确立上海属地审查制度和电影产业发展政策服务体系 |
| 11.2.2 大力发展民营电影企业,为多元竞争格局创造条件 |
| 11.2.3 借助国有资源建设上海电影产业助推平台,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 |
| 11.2.4 加大基于文化产业视野的电影制片人的培养力度,促进企业、市场、政府、社会力量、教育科研的全方位合力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 64 |
| 65 |
| 66 |
| 67 |
| 68 |
| 69 |
| 70 |
| 71 |
| 72 |
| 73 |
| 74 |
| 75 |
| 76 |
| 77 |
| 78 |
| 79 |
| 80 |
| 81 |
| 82 |
| 83 |
| 84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 二、课题研究现状 |
| 三、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 四、研究方法 |
| 五、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档案文化资源概说 |
| 第一节 档案与文化 |
| 一、文化 |
| 二、档案的文化价值 |
| 第二节 档案文化资源的概念、特性及类型 |
| 一、档案文化资源的概念 |
| 二、档案文化资源的特性 |
| 三、档案文化资源的类型 |
| 第二章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主客体及意义 |
| 第一节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 |
| 一、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分析 |
| 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
| 第二节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客体 |
| 一、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主体——档案馆 |
| 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其他主体 |
| 三、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客体 |
| 第三节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
| 一、有利于充分实现档案文化价值 |
| 二、有利于档案馆融入社会,参与国际文化事业 |
| 三、有助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 |
| 四、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
| 五、有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
| 第三章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制约因素和档案馆的“文化危机” |
| 第一节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
| 一、主观因素 |
| 二、客观因素 |
| 第二节 档案馆的“文化危机” |
| 一、档案馆文化身份难以获得认同 |
| 二、档案馆对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不显着 |
| 三、档案馆缺乏清晰的文化定位 |
| 第四章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内容 |
| 第一节 档案文化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
| 一、加强编研,探索新的编研方式 |
| 二、改进展览方式,贴近社会文化主题 |
| 三、围绕档案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
| 四、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
| 五、进行社会教育 |
| 六、其他开发利用方式 |
| 第二节 档案文化资源的产业性开发利用 |
| 一、档案馆与“档案文化产业” |
| 二、档案馆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开发利用 |
| 三、产业部门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
| 第五章 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
| 第一节 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与改革 |
| 一、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
| 二、建立档案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整合机制 |
| 三、探索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革新 |
| 四、推动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机构建设 |
| 第二节 提升档案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
| 一、观念建设 |
| 二、善用资源 |
| 三、信息化建设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导言 |
| 1.1 选题背景 |
| 1.1.1 实践背景 |
| 1.1.2 理论背景 |
| 1.2 研究的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实践意义 |
| 1.2.3 研究假设 |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1.4 本文创新点 |
| 第2章 创意产业 新型产业园区的产业主体 |
| 2.1 创意产业的内涵 |
| 2.1.1 创意内涵 |
| 2.1.2 产业的内涵 |
| 2.1.3 创意产业内涵 |
| 2.2 创意产业的界定与构成 |
| 2.2.1 国外创意产业的界定与构成 |
| 2.2.2 国内(境内)创意产业的界定与构成 |
| 2.2.3 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界定 |
| 2.3 创意产业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
| 2.3.1 创意产业的特征 |
| 2.3.2 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理论综述 |
| 3.1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理论综述 |
| 3.1.1 共生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
| 3.1.2 基于创意生成机制的研究 |
| 3.1.3 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
| 3.1.4 基于区域作用的研究 |
| 3.1.5 基于创意产业园区的研究 |
| 3.1.6 基于发展模式的研究 |
| 3.1.7 小结 |
| 3.2 国内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理论综述 |
| 3.2.1 基于人性及社会本质规律的研究 |
| 3.2.2 基于文化共生的研究 |
| 3.2.3 共生理论在企业和区域经济领域 |
| 3.2.4 基于产业集聚研究的探索 |
| 3.2.5 基于创意产业园区理论研究 |
| 3.2.6 小结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状况与比较 |
| 4.1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状况 |
| 4.1.1 创意产业园区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
| 4.1.2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
| 4.1.3 小结 |
| 4.2 中国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 |
| 4.2.1 产业园区的起步与发展 |
| 4.2.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
| 4.2.3 中国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特征 |
| 4.2.4 中国创意产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 4.2.5 小结 |
| 4.3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
| 4.3.1 各国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
| 4.3.2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经验及启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关系、机理与模式选择 |
| 5.1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关系的引入及合理性 |
| 5.1.1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关系的引入 |
| 5.1.2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关系概念界定 |
| 5.1.3 共生环境的描述 |
| 5.1.4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基本原理 |
| 5.2 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机理 |
| 5.2.1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动因 |
| 5.2.2 创意产业园区的共生机理 |
| 5.3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模式选择 |
| 5.3.1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要素 |
| 5.3.2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类型的比较 |
| 5.3.3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框架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创意产业园区共生行为模式与绩效评价 |
| 6.1 创意产业园区内共生行为模式 |
| 6.1.1 创意产业园区内产业共生条件 |
| 6.1.2 创意产业园区内共生单元的共生界面 |
| 6.1.3 创意产业园内产业群落的共生单元的共生行为分析 |
| 6.2 创意产业园区外部共生行为模式 |
| 6.2.1 创意产业园区外部共生行为模式研究理论路径 |
| 6.2.2 基于社区主义的创意产业园区外部共生空间关系类型 |
| 小结 |
| 6.3 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共生绩效与效率分析 |
| 6.3.1 创意产业园区内产业共生结构评价 |
| 6.3.2 创意产业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共生绩效分析 |
| 6.3.3 产业集群的“行为—结构—绩效”分析 |
| 结论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治理机制与制度安排 |
| 7.1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治理机制 |
| 7.1.1 创意产业园区治理的委托代理关系 |
| 7.1.2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治理的博奕分析 |
| 7.2 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治理制度框架设计 |
| 7.2.1 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内在制度构成 |
| 7.2.2 共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外在制度构成 |
| 7.2.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内在制度构成 |
| 7.3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规制及政策体系设计 |
| 7.3.1 从认知到战略 规制建设的逻辑起点 |
| 7.3.2 为智力资本注入健康成长基因 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 |
| 7.3.3 科学发挥“有型与无形之手”作用 规制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 |
| 7.4 本章小结 |
| 第8章 共生创意产业园区实证研究 |
| 8.1 本溪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优势 |
| 8.1.1 本溪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 8.1.2 本溪市山麓文化聚集区条件分析 |
| 8.2 本溪市山麓文化聚集区共生空间格局与布局 |
| 8.2.1 创建中国·本溪世界山麓文化聚集区的宏观思考 |
| 8.2.2 中国·本溪世界山麓文化聚集区共生定位 |
| 8.2.3 共生空间布局设计 |
| 8.3 本溪市山麓文化聚集区共生要素分析与模式设计 |
| 8.3.1 共生要素分析 |
| 8.3.2 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共生环境综合评价 |
| 8.4 本溪山麓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共生模式与发展政策 |
| 8.4.1 共生模式构建 |
| 8.4.2 共生发展政策框架设计 |
| 8.4.3 建立山麓文化共生共生制度安排与长效发展机制 |
| 8.4.4 发展政策 |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 9.1 本文总结 |
| 9.2 不足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Acknowledgements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Contents |
| 1 Introduction |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 1.2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
| 1.4 Research Procedure |
| 1.5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
| 2 Literature Review |
| 2.1 The First Period |
| 2.2 The Second Period |
| 2.3 The Third Period |
| 2.4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y |
| 3 Data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
| 3.1 About the Tools Used in Data Couection—CCD and CCL |
| 3.1.1 About the CCD |
| 3.1.2 About the CCL |
| 3.2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Deverbal Nouns Library |
| 3.2.1 About the Instruction of CCL |
| 3.2.2 About the Collection and Standards of Deverbal Nouns |
| 4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everbal Nouns |
| 4.1 General Description of Deverbal Nouns |
| 4.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everbal Nouns in Different Genres |
| 4.2.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Newspaper and Magazine |
| 4.2.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Literature |
| 4.2.3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Drama |
| 4.2.4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Practical Writing |
| 4.2.5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Translated Works |
| 4.2.6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Television and Movie |
| 4.2.7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Network Literature |
| 4.2.8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Historical Biography |
| 4.2.9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 Spoken Chinese |
| 5 A Functional Typological Study of Deverbal Nouns |
| 5.1 Typology and SFL |
| 5.2 Markedness Theory of Typology and Deverbal Nouns |
| 5.2.1 Markedness Theory of Typology |
| 5.2.2 Deverbal Nouns of Markedness Theory |
| 5.3 Context Theory of SFL and Deverbal Nouns |
| 5.3.1 Context Theory of SFL |
| 5.3.2 Deverbal Nouns of Context Theory |
| 6 Conclusion |
| 6.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Dissertation |
| 6.2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
| Bibliography |
| Appendix 1 The Distribution of Deverbal Nouns in Nine Genres |
| Appendix 2 The Information of Deverbal Nouns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