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1](2021)在《S3307和DTA-6对绿豆源库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绿豆抗旱耐贫瘠、生育期短、适应性强,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籽粒具有高蛋白、低脂肪、药食同源的特点,是现代功能性食品开发的重要资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产量的形成影响,本试验以绿豆品种“冀0816毛-3”和“安绿7号”为材料,在始花期(R1)叶面喷施烯效唑(S3307)和胺鲜酯(DTA-6),比较分析了绿豆叶片、荚壳和籽粒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植株干物质积累状况,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生育性状、同化物积累、源库器官生理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S3307处理降低了绿豆植株株高,DTA-6处理增加了绿豆植株株高,两者均可缩短主茎节间长,增加植株抗倒伏能力。S3307和DTA-6处理促进了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提高了各器官干物质转运能力,干物质向主茎叶片的分配比例增加,向分枝叶片和茎秆的分配比例下降,后期干物质向荚壳和籽粒的分配比例增大。(2)S3307和DTA-6处理显着增加了绿豆叶片叶绿素含量,S3307对叶绿素的调控效果优于DTA-6。与不喷调节剂的对照相比,调节剂处理的绿豆叶片蔗糖、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鼓粒中期有所降低,鼓粒后期有所升高。调节剂处理的安绿7号叶片淀粉和总糖含量增加,而调节剂处理的冀0816毛-3叶片淀粉和总糖含量在鼓粒前期降低,后期升高。调节剂处理后两品种叶片总氮含量均高于对照。S3307和DTA-6处理增加了绿豆鼓粒后期荚壳叶绿素含量,增加了荚壳蔗糖、还原糖和总氮含量,调节剂处理后绿豆荚壳可溶性糖、淀粉和总糖含量在鼓粒中期低于对照,后期高于对照。(3)S3307处理增加了绿豆多数测定时期籽粒蔗糖含量,DTA-6处理增加了鼓粒后期籽粒蔗糖含量,降低了中期蔗糖含量。S3307和DTA-6处理增加了籽粒总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和总氮含量,降低了鼓粒中期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同时增加了冀0816毛-3还原糖含量,降低了安绿7号籽粒还原糖含量。(4)S3307和DTA-6处理提高了绿豆单株结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各处理单株荚数均显着高于对照。在两年试验中,S3307和DTA-6处理后绿豆产量均较对照显着增加,2019年DTA-6的增产效果优于S3307,2020年S3307的增产效果优于DTA-6。S3307和DTA-6提高了籽粒粗蛋白含量,降低了籽粒粗脂肪含量,提高了籽粒功能营养成分黄酮和总酚含量,其中S3307处理的籽粒粗蛋白含量与对照差异显着,各处理籽粒粗脂肪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DTA-6对绿豆籽粒功能营养成分的调控效果优于S3307。综合分析表明,始花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改善绿豆株型,缩短节间长,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强干物质运输和分配能力。S3307处理显着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增加叶片同化物生产能力,扩大了“源”;DTA-6处理显着增加了单株荚数和荚粒数,扩大了“库”容,提高了库活力。可见,植株生长调节剂通过扩源增库,增强源库间的物质运输与分配,进而实现增产提质。
宫磊[2](2019)在《五谷丰素和玉黄金配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玉米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其集“粮经饲”于一体的特性使其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人民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全国最大,通过提高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率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可以增强玉米抗逆性,调节玉米内源激素水平,使其生理生化过程得到改善,从而起到增产增效的效果。本研究供试品种为吉龙1号和天农九,选用五谷丰素和玉黄金两种生长调节剂,五谷丰素采用浸种处理,玉黄金在玉米拔节期叶面喷施,以蒸馏水浸种和蒸馏水喷施为对照,探究这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对玉米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光合与衰老生理以及抗倒伏和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五谷丰素浸种可以提高玉米苗期株高、叶面积、茎粗,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发育。使用五谷丰素浸种处理后,吉龙1号与对照相比株高变化不显着,叶面积增加12.1%,茎粗增加32.9%;天农九与对照相比株高增加37.2%,叶面积增加31.6%,茎粗增加21.4%;天农九浸种效果总体优于吉龙1号。2.五谷丰素浸种处理与对照相比可以提高玉米苗期SOD、POD酶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其抗逆性,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值,增强了叶片光合作用的能力。吉龙1号使用五谷丰素浸种SOD酶活性提高了 4.6%,POD酶活性提高了 4.3%,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7.1%,叶片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 4.6%,SPAD值增加了 8.2%。天农九使用五谷丰素浸种SOD酶活性提高了 12.8%,POD酶活性提高了 3.5%,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10.0%,叶片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 6.2%,SPAD 值增加了 0.4%。3.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可以提高玉米拔节期以后各个生育时期的SOD、POD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叶片叶面积、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值,增强了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能力,延缓叶片衰老。4.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对玉米授粉后苞叶面积、含水量及脱水速率影响较小。5.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玉米的茎粗有所增加,株高和节间长度有所缩短,其中吉龙1号处理株高降低了 4.0%,节间长度除第1节不明显其余各节分别缩短了 5.4%、19.6%、29.1%、7.0%、12.2%,茎粗增加了 11.2%。天农九处理株高降低了 5.5%,节间长度除第3节不明显其余各节分别缩短了 10.5%、5.4%、22.1%、12.8%、24.5%,茎粗增加了 12.4%。增强了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弯折强度,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天农九处理效果要优于吉龙1号处理。6.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提高了玉米授粉后的百粒干鲜重,吉龙1号处理百粒鲜重增加了 8.81%,百粒干重增加了 1.01%。天农九处理百粒鲜重增加了 4.96%,百粒干重增加了 2.68%。在收获时增加了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减少了秃尖长和空秆率,提高了玉米产量。吉龙1号处理产量提高了 7.0%,天农九处理产量提高了 7.3%。
刘柏宏[3](2018)在《玉米杂交种瑞玉16的适应性评价及扩密降高增效配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是评价一个品种推广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为此,本研究以玉米杂交种瑞玉16参加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其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以期明确其推广潜力和优势推广区域。玉米品种的合理密植是各项增产栽培措施中是最经济有效且易于推广应用的,但伴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会导致玉米株高的增高继而造成倒伏,因此在增加种植密度的同时应用化控技术降低玉米株高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文分区研究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不同密度下对瑞玉16的应用效应,以期找出瑞玉16在不同区域的最佳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相结合下的配套栽培技术方案。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处理A,设4个水平,A1,42850株/hm2;A2,50000株/hm2;A3,57150株/hm2;A4,64300株/hm2。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副处理B,设4个水平,B1,清水;B2,胺鲜·乙烯利;B3,羟烯·乙烯利;B4,萘乙酸·乙烯利,在不同密度下分别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浓度进行喷施。试验于2016年度在四川雅安和2017年度在四川雅安、双流进行。其研究结果主要有:1、瑞玉1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561.3 kg/hm2,比对照川单14号平均增产11.8%,增产点率100%;2年高稳系数平均值为77.46%,比川单14高7.50%;其稳定系数bi值2年都较稳定且趋近于1,充分表明该品种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是一个高产稳产型品种。当环境指数在4500-12000kg/hm2之间,瑞玉16比对照川单14均有较高幅度的增产,尤其在7500-12000kg/hm2之间,2年的增产幅度均超过10%,这表明瑞玉16适宜种植范围广,具有良好的生产潜力和推广应用价值,尤其是在高水平的玉米种植区域优势更明显。2、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株高和穗位高不断增高,表现为A4>A3>A2>A1,且差异显着;田间倒伏率表现为A4>A3>A2>A1;穗长、穗行数和百粒重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产量变化表现,在雅安为A2、A3>A4>A1,在双流A3>A2、A4>A1,综合来看,瑞玉16的密度为50000-57150株/hm2,产量最高。3、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均能显着降低瑞玉16的株高和穗位高,B2处理株高和穗位高在雅安平均降低2.79%和6.88%,双流降低2.68%和6.12%,B3处理分别降低3.27%、7.43%和2.65%、6.57%,B4处理分别降低3.18%、7.92%和2.41%、4.93%;均可降低田间倒伏率,其中B3处理倒伏率最低,雅安和双流平均倒伏率分别为5.94%和5.41%;且增加穗下第4和第5节间茎粗,并通过增加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从而显着增加产量。4、密度和生长调节剂互作结果表现为:对株高和穗位高,在A1、A2密度下,B2处理降矮效果最好,A3、A4密度下B3处理降矮效果最好;对倒伏率影响的规律与株高和穗位高大体一致;低密度(A1)下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显着下降,中高密度(A2、A3、A4)下,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增加;雅安地区,2016和2017年A2B2处理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9653.6kg/hm2和9518.0kg/hm2,2017年双流地区A3B3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9482.1kg/hm2。综上,瑞玉16在不同生态区的扩密降矮优化方案为,在以雅安为代表的盆周山区,最适种植密度为50000-57150株/hm2,配合施用胺鲜·乙烯利,产量最高,2016和2017年分别可增收681.2元/hm2和592.6元/hm2;在以双流为代表的平原地区,最适种植密度为57150株/hm2,配合施用羟烯·乙烯利,产量最高,可增收448.3元/hm2。这为瑞玉16的增密和化控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持。
王霞[4](2016)在《六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抗倒伏能力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近年来,我国对玉米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生产上主要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来提高玉米产量,与此同时,倒伏也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最大障碍。本试验以农禾518、美豫5号和滑玉12为试材,研究了传统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矮壮素、玉喜(胺鲜酯+乙烯利)和以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为主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普矮特、玉米伴侣、水稻小胖墩对玉米抗倒伏能力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试验结果表明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抗倒性相关指标的影响如下:在3个玉米品种上施用玉喜、乙烯利、玉米伴侣三种药剂能显着降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以及穗位系数等,而普矮特、矮壮素和水稻小胖墩处理后的这三个指标,与CK差异并不显着。蜡熟期测定的推抗力大于开花期测定的推抗力,推抗力与距地40cm茎粗呈正相关,抗折力与穗下节间茎粗呈正相关。在3个玉米品种上,各处理的推抗力、抗折力、距地40cm茎粗、穗下节间茎粗等表现均好于CK。上述指标以玉喜、乙烯利、玉米伴侣等3个处理表现最好,与CK差异显着;普矮特、矮壮素和水稻小胖墩对农禾518和美豫5号在抗折力和穗下节间茎粗量指标显着大于CK,这3种药剂处理的滑玉12的抗折力、穗下节间茎粗及在三个品种上其他力学特性上,与CK差异不显着。在美豫5号、滑玉12上,玉喜、乙烯利和玉米伴侣处理的基部3-6节的长度显着短于CK;在美豫5号上玉喜、玉米伴侣处理的3-6节茎粗显着大于CK;在农禾518上,乙烯利处理的3-6节茎粗显着大于CK。在对3个玉米品种气生根、粗纤维、灰分含量的影响上,除普矮特、玉喜处理的滑玉12的气生根条数少于CK外,各处理的表现均好于CK,尤其以玉喜、乙烯利和玉米伴侣的表现最好。(2)试验结果表明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灌浆过程相关指标的影响如下:施药后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距离施药时间越长,各处理与CK的差异越小。施药后的叶绿素含量在三个品种上的表现稍有出入,但呈现的整体规律极为相似。在对收获前一周的叶绿素的影响上,玉喜、玉米伴侣处理使农禾518的叶绿素含量显着小于CK,普矮特、水稻小胖墩处理使滑玉12的叶绿素含量显着大于CK,其余处理则与CK差异不显着。棒三叶面积和较CK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除了普矮特外,其余处理与CK差异均不显着。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3个品种玉米的百粒重和终止生长量的影响呈现出的规律相同。在3个品种上普矮特、水稻小胖墩处理的百粒重和终止生长量大于CK,乙烯利、玉米伴侣处理的两指标小于CK。(3)试验结果表明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如下:矮壮素和水稻小胖墩处理的3个品种在穗长、秃尖长、穗粗、行粒数和穗粒数等指标上的表现均显着好于CK;而乙烯利和玉米伴侣两种药剂处理的效果则相反。在三个品种的所有处理中,除玉喜处理的美豫5号的千粒重极显着大于CK外,其余均与CK差异不显着。6种处理中,玉米穗粒重和产量呈现相同的规律,但是在3个品种上的表现略有差异。在农禾518上,普矮特、矮壮素、水稻小胖墩处理的产量显着高于CK,乙烯利、玉米伴侣处理的产量显着低于CK。在美豫5号上,水稻小胖墩处理的产量显着高于CK。在滑玉12上,普矮特处理的产量显着高于CK,玉米伴侣处理的产量显着低于CK。在3个品种上,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淀粉含量,除乙烯利处理显着降低美豫5号的淀粉含量外,其余各处理与CK差异均不显着。在对3个品种玉米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上,各处理与CK差异均不显着。
王晓琳[5](2012)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影响效果研究》文中指出以稀植大穗型玉米杂交种辽单526、辽单145和辽单527为试材,研究了金得乐、吨田宝、康美、乙烯利和康丰利等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喷施时间和不同喷施浓度对玉米的光合特性、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影响。一、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喷施时间效果研究1、试验设计本试验试材为3个玉米品种、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种植密度为4000株/亩,5种植物生长施用时间采用3个处理:6叶、9叶、12叶;浓度按照植物生长调节剂厂家推荐的浓度标准。2、形态指标影响和对照相比,喷施吨田宝、乙烯利和康丰利降低了辽单526株高和穗位。喷施金得乐、吨田宝、乙烯利和康丰利增加了辽单526茎粗,缩短其茎基部节间长度。和对照相比,喷施除康美外的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了辽单527株高和穗位,而康美却增加了辽单527茎粗,缩短其茎基部节间长度。和对照相比,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均降低了辽单145株高和穗位,金得乐还增加了辽单145茎粗,缩短其茎基部节间长度。3、光合速率及叶面积指数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提高辽单526、辽单145、辽单527灌浆期穗位叶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12展叶期,乙烯利处理下,辽单526穗位叶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达到了最高值。6展叶期和9展叶期,康丰利处理下,辽单145叶面积指数和穗位叶光合速率分别达到了最高值。6展叶期,金得乐处理下,辽单527穗位叶光合速率达到了最高值。4、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测产结果表明,在本实验选用的5个植物生长调节剂中,康美、金得乐适期喷施显着提高参试品种的产量。在9展叶期喷施康美,可以显着地提高辽单526产量,增产达15.5%;在6展叶期喷施康美,可以显着地提高辽单145产量,增产达15.5%。在6展叶期喷施金得乐,可以显着地提高辽单527产量,增产达16.6%。二、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量效果研究1、试验设计本试验3个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均为4000株/亩,喷施时期为9叶期,5种植物调节剂施用量设计为6个浓度梯度处理:对照、20ml/亩、25ml/亩、30ml/亩、35ml/亩、40ml/亩。2、形态指标影响在除康美外的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辽单526、辽单145、辽单527株高和穗位随喷施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吨田宝处理下,辽单526茎基部节间长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乙烯利和康丰利处理下,辽单145茎粗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茎基部节间长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金得乐和康丰利处理下,辽单527茎基部节间长随喷施浓度的升高而降低。3、光合速率及叶面积指数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量的增加,辽单526、辽单145、辽单527灌浆期穗位叶光合速率先增大后减小。4、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测产结果表明,喷施20ml/亩的康美,可以显着地提高辽单526产量,增产达13.9%。测产结果表明,喷施35ml/亩的康美,可以显着地提高辽单145产量,增产达21.0%。测产结果表明,喷施25ml/亩的康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显着地提高辽单527产量,增产达17.9%。
赵燕[6](2010)在《我国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以产量为主线,从玉米播种时期、种植密度、施肥、灌溉、化学控制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的研究进展。
龙步清,衡彪,田波[7](2009)在《维他灵2号在玉米上的化控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控高产栽培技术是利用化学物质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控制作物生长发育,实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一条有效途径。2006年始,引进玉米专用生长调节剂维他灵2号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着的增产效果。试验表明,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维他灵2号,具有降低穗位,促进气生根发生,强壮茎秆,增加果穗结实率,提高千粒重的效果,尤以2000mg/L的浓度喷施增产效果最为明显,超过2000mg/L增产幅度反而下降。
李薇[8](2008)在《中药—壳聚糖复合型种衣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选用自行配制的中药-壳聚糖复合型种衣剂,是由苦参、川楝、黄柏等中药复配物经过多次提取、净化、浓缩制成1mg/mL中药原液,再分别取此中药原液0.1 mL、0.2mL、0.3 mL、0.4 mL、0.5 mL定容到100 mL,用0.1%的壳聚糖溶液作为成膜剂分别制成种衣剂1号、2号、3号、4号、5号,对主栽品种丰禾10号玉米种子进行包衣,以不包衣种子为对照(CK)。通过发芽试验、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中药-壳聚糖复合型种衣剂对玉米种子活力、幼苗素质和生理特性、幼苗田间表现、产量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发芽试验表明:种衣剂处理提高了丰禾10号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并缩短了平均发芽时间。种衣剂1号、3号、4号显着提高了壮苗率,种衣剂2号、3号显着增加了根长,同时各种衣剂处理均可以促进玉米幼苗须根数的增多,而根冠比随着种衣剂中药浓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变化。从总体上看,种衣剂2号、3号、4号对丰禾10号玉米具有较好的壮苗效果。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种子幼苗的生理指标的影响不同,种衣剂2号、4号显着提高了玉米幼苗胚乳中的淀粉酶活性,而种衣剂1号、4号显着提高了幼苗的根系活力,种衣剂2号、5号显着提高了幼苗叶绿素含量,同时5个种衣剂均降低了胡萝卜素含量;除了种衣剂3号,其它种衣剂处理的玉米幼苗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处理,除了种衣剂2、4号显着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其它种衣剂处理对丙二醛含量几乎没有影响。盆栽试验表明:在玉米幼苗的三个时期,种衣剂1号、2号、4号对苗高的影响显着,而不同种衣剂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玉米幼苗的茎粗,尤其是1号、2号和5号。种衣剂1号、2号处理显着增加了幼苗的叶面积。除了种衣剂5号,其它种衣剂处理的幼苗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不同处理的玉米幼苗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生育进程均成上升趋势,种衣剂3号、5号上升幅度较大。种衣剂1号在三个时期可溶性糖含量始终高于对照。除了种衣剂1号,其它处理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v”形变化,即先降低再升高,而种衣剂3号、5号CAT活性始终高于对照处理。玉米幼苗三叶一心期,对照处理的玉米幼苗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低,但随着生育进程,各处理的变化趋势不同,但总的来看种衣剂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OD活性。本试验与发芽试验结果都证明种衣剂处理降低了幼苗叶片中丙二醛含量,说明中药-壳聚糖复合型种衣剂可以降低植物的脂膜过氧化。大田试验表明:种衣剂处理提高了丰禾10号玉米种子的出苗率和成苗率,同时在苗期降低了幼苗的虫害率,提高了幼苗根系活力,达到较好的壮苗效果。种衣剂3号、5号显着提高了幼苗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各种衣剂通过增加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减少秃尖等经济性状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而种衣剂2号、3号、4号增产效果明显,增幅分别为7.8%、7.9%和11.2%;同时,玉米蛋白质含量随种衣剂中药浓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种衣剂1号、5号处理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种衣剂1号、3号处理的淀粉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而种衣剂处理的玉米耔粒赖氨酸含量与对照处理无显着差异。综合以上3个试验可以看出,中药-壳聚糖复合型种衣剂包衣能提高玉米种子活力,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明显,玉米籽粒营养品质也得到改善;而种衣剂4号无论从种子活力、幼苗素质还是产量、品质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包衣效果。由于种衣剂中的中药成分和成膜剂壳聚糖都是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制剂,因此可以作为生态农业的辅助措施加以应用。
高波[9](2008)在《乙烯利对寒地高产玉米群体结构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化控技术在寒地高产玉米群体调控中的应用,2005-2007年在东北农业大学植物类试验实习基地,开展了延缓剂(乙烯利、多效唑、矮壮素)筛选,不同品种(谷玉19、丰田6号和平安18,平展型品种:绿源208、四单19、通单24和屯玉88)乙烯利效果试验、二因素(乙烯利浓度和种植密度)饱和设计试验。通过对玉米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和产量品质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玉米抽雄前喷洒乙烯利(450ml/hm2)显着降低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玉米的株高,7个品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但是品种类型间株高降低幅度存在差异,平展型玉米株高的降低幅度要大于紧凑型玉米。株高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2.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随乙烯利浓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干物重也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3.乙烯利(450ml/hm2)对各品种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数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吐丝期和乳熟期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都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4.抽雄前喷洒乙烯利(450ml/hm2)使各品种的穗粒数略有下降,而穗长、穗粗、和粒重等均有增加,除个别品种外多数未达到差异显着。产量也表现出相同趋势。5.乙烯利可以有效调节玉米的群体结构,在喷洒少量乙烯利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密度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平安18和四单19的产量最优组合分别为乙烯利浓度150ml/hm2,种植密度72665株/公顷(产量8480.4kg);乙烯利浓度150ml/hm2,种植密度58776株/公顷(产量8273.8kg)。6.浓度为450ml/hm2的乙烯利对不同品种的蛋白含量和脂肪含量几乎没有影响,在淀粉含量方面品种间反应不一。
刘洋,张志英,王红军,赵洪浪[10](2007)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其防倒伏措施》文中指出黄淮海地区主要以夏玉米为主,近年病毒病发生严重,加上气候条件影响玉米结实率,导致倒伏等,严重影响了玉米高产性能的发挥,本文介绍了黄淮海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其防倒伏措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背景 |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作物源库关系研究 |
|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源的调控 |
|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的调控 |
| 1.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 1.5.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供试品种 |
| 2.1.2 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 |
| 2.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
| 2.2 试验设计 |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3.1 田间调查项目 |
| 2.3.2 干物质测定 |
| 2.3.3 生理代谢指标测定 |
| 2.3.4 籽粒品质测定 |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 第三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农艺性状及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1.1 植株株高 |
| 3.1.2 主茎茎粗 |
| 3.1.3 其他农艺性状 |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 3.2.1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 |
| 3.3.2 茎秆干物质积累 |
| 3.2.3 叶片干物质积累 |
| 3.2.4 荚壳干物质积累 |
| 3.2.5 籽粒干物质积累 |
| 3.2.6 干物质分配规律 |
| 3.2.7 干物质转运规律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源器官生理特性的影响 |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 4.1.1 叶片叶绿素含量 |
| 4.1.2 叶片蔗糖含量 |
| 4.1.3 叶片还原糖含量 |
| 4.1.4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 |
| 4.1.5 叶片淀粉含量 |
| 4.1.6 叶片总糖含量 |
| 4.1.7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
| 4.1.8 叶片总氮含量 |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荚壳生理特性的影响 |
| 4.2.1 荚壳叶绿素含量 |
| 4.2.2 荚壳蔗糖含量 |
| 4.2.3 荚壳还原糖含量 |
| 4.2.4 荚壳可溶性糖含量 |
| 4.2.5 荚壳淀粉含量 |
| 4.2.6 荚壳总糖含量 |
| 4.2.7 荚壳可溶性蛋白含量 |
| 4.2.8 荚壳总氮含量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库器官生理特性的影响 |
| 5.1 籽粒蔗糖含量 |
| 5.2 籽粒还原糖含量 |
| 5.3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
| 5.4 籽粒淀粉含量 |
| 5.5 籽粒总糖含量 |
| 5.6 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 |
| 5.7 籽粒总氮含量 |
| 5.8 小结 |
| 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6.1 产量 |
| 6.2 籽粒品质 |
| 6.3 小结 |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 7.1 讨论 |
| 7.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农艺性状及同化物积累的影响 |
| 7.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源库器官生理特性的影响 |
| 7.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7.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生长调节剂作用机理 |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作用 |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的作用 |
| 1.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抗逆相关酶的影响 |
| 1.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
| 1.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抗倒性的影响 |
| 1.4.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含水量及脱水速率的影响 |
| 1.4.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籽粒的影响 |
| 1.4.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
| 1.4.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及功效 |
| 1.5.1 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使用方法 |
| 1.5.2 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功效 |
| 1.6 本试验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
| 2.2 田间设计 |
| 2.3 试验管理 |
| 2.4 测定指标 |
| 2.5 测定方法 |
| 2.6 数据分析处理软件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五谷丰素对玉米苗期的影响 |
| 3.2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 |
| 3.2.1 五谷丰素对玉米三叶期植株形态的影响 |
| 3.2.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 |
| 3.2.3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叶面积变化的影响 |
| 3.3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 3.3.1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间SOD酶活性变化 |
| 3.3.2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间POD酶活性变化 |
| 3.3.3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 3.4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 3.4.1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 3.4.2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
| 3.5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 3.5.1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及茎粗的影响 |
| 3.5.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节间长度的影响 |
| 3.5.3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影响 |
| 3.5.4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茎秆弯折强度的影响 |
| 3.6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玉米授粉后含水量和脱水速率的变化 |
| 3.6.1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授粉后玉米苞叶面积变化 |
| 3.6.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玉米授粉后含水量变化 |
| 3.6.3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授粉后脱水速率变化 |
| 3.7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
| 3.7.1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授粉后百粒重干鲜重变化 |
| 3.7.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影响 |
| 4 讨论 |
| 4.1 五谷丰素浸种处理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
| 4.2 玉黄金喷施前五谷丰素对玉米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 4.3 玉黄金喷施后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 4.4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 4.5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籽粒含水量和脱水速率的影响 |
| 4.6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
| 4.7 试验创新点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玉米的重要地位 |
| 1.2 玉米品种的丰产稳产适应性评价 |
| 1.2.1 玉米品种丰产稳产适应性评价的重要性 |
| 1.2.2 玉米品种丰产稳产适应性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
| 1.3 玉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
| 1.3.1 玉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
| 1.3.2 玉米常规配套栽培技术因子研究 |
| 1.4 玉米化控技术研究 |
| 1.4.1 玉米化控技术及应用 |
| 1.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抗倒性的影响 |
| 1.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 1.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
| 1.4.5 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效应 |
| 2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 3 供试材料与方法 |
| 3.1 供试材料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瑞玉16的丰产稳产适应性评价 |
| 3.2.1.1 Eberhart-Russell法 |
| 3.2.1.2 高稳系数法 |
| 3.2.2 扩密降矮增效配套技术研究 |
| 3.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瑞玉16的丰产性分析 |
| 4.2 瑞玉16高稳系数分析 |
| 4.3 瑞玉16的稳产性分析 |
| 4.3.1 瑞玉16各参试点的环境指数 |
| 4.3.2 瑞玉16稳定性参数估算 |
| 4.4 瑞玉16优势推广区间分析 |
| 4.5 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瑞玉16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 4.5.1 对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 4.5.2 对穗下茎粗的影响 |
| 4.5.3 对倒伏率的影响 |
| 4.6 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瑞玉16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 4.6.1 对产量的影响 |
| 4.6.2 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
| 4.6.3 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
| 4.7 经济效益分析 |
| 5 讨论与结论 |
| 5.1 瑞玉16的丰产稳产性 |
| 5.2 密度对瑞玉16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 5.2.1 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 5.2.2 对产量及产量性状影响 |
| 5.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瑞玉16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 5.3.1 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 5.3.2 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 5.4 密度和生长调节剂互作对瑞玉16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 5.4.1 密度和生长调节剂互作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 5.4.2 密度和生长调节剂互作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 5.5 瑞玉16在不同生态区的扩密降矮优化方案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化学调控技术在玉米上的应用 |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抗倒性的影响 |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抗倒性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仪器和试剂 |
| 2.1.2 供试材料 |
| 2.1.3 试验方法 |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农禾518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 2.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美豫5号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 2.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滑玉12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 2.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3个玉米品种倒伏率的影响 |
| 2.3 结论与讨论 |
| 第三章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影响玉米籽粒灌浆因素的作用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仪器和试剂 |
| 3.1.2 供试材料 |
| 3.1.3 试验方法 |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3个玉米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3.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3个玉米品种棒三叶叶面积和的影响 |
| 3.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3个玉米品种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
| 3.3 结论与讨论 |
| 第四章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仪器和试剂 |
| 4.1.2 供试材料 |
| 4.1.3 试验方法 |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农禾51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4.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美豫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4.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滑玉1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4.3 结论与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结论 |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5.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主要研究思路 |
| 第二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时间效果研究 |
|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 2.1.1 供试材料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时间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
| 2.2.2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时间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 2.2.3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时间对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2.2.4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时间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2.3 小结 |
| 2.3.1 辽单 526 |
| 2.3.2 辽单 145 |
| 2.3.3 辽单 527 |
| 第三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量效果研究 |
| 3.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 3.1.1 供试材料 |
| 3.1.2 试验设计 |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量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
|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量对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3.2.4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浓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2.5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施用时间对产量的影响 |
| 3.3 小结 |
| 3.3.1 辽单 526 |
| 3.3.2 辽单 145 |
| 3.3.3 辽单 527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研究现状 |
| 1.1 播种时期方面 |
| 1.2 种植密度方面 |
| 1.3 施肥技术方面 |
| 1.3.1 肥料种类。 |
| 1.3.2 施用时期。 |
| 1.3.3 施用方法。 |
| 1.4 灌溉技术方面 |
| 1.5 化控技术方面 |
| 2 差距与不足 |
| 3 趋势与展望 |
| 3.1 推广高产抗病杂交种 |
| 3.2 增加种植密度 |
| 3.3 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
| 3.4 科学灌溉, 提高水分利用率 |
| 3.5 扩大覆膜面积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试验设计 |
| 1.2.2 试验方法 |
| 1.3 田间管理 |
| 1.3.1 田间管理 |
| 1.3.2 大田施肥 |
| 1.3.3 移栽规格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玉米不同生育期喷施维他灵2号对植株性状 及产量的影响 |
| 2.1.1 株高 |
| 2.1.2 玉米气生根 |
| 2.1.3 玉米茎基粗 |
| 2.1.4 玉米产量性状 |
| 2.1.5 玉米产量 |
| 2.2 不同浓度维他灵2号对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 的影响 |
| 2.2.1 株高 |
| 2.2.2 气生根 |
| 2.2.3 茎基粗 |
| 2.2.4 产量性状 |
| 2.2.5 产量 |
| 2.3 维他灵2号在不同地点的增产效果 |
| 2.4 维他灵2号在玉米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
| 2.4.1 塑造理想的丰产株型 |
| 2.4.2 营造健壮的营养体 |
| 2.4.3 促进生殖生长 |
| 2.4.4 增强抗倒能力 |
| 2.4.5 提高经济效益 |
| 3 小结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2 种子包衣概述 |
| 1.2.1 种子包衣的概念 |
| 1.2.2 种子包衣技术研究进展 |
| 1.3 种衣剂概述 |
| 1.3.1 种衣剂的概念 |
| 1.3.2 种衣剂的分类 |
| 1.3.3 种衣剂的组成 |
| 1.3.4 种衣剂的作用机理 |
| 1.3.5 种衣剂在农业上的应用 |
| 1.4 壳聚糖特性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
| 1.4.1 壳聚糖的特性 |
| 1.4.2 壳聚糖在农业上的应用 |
| 1.5 中药农药 |
| 1.5.1 植物源杀菌剂 |
| 1.5.2 植物源杀虫剂 |
| 1.5.3 中药农药的特点 |
| 1.6 中药种衣剂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供试种子 |
| 2.1.2 供试种衣剂 |
| 2.2 试验设计 |
| 2.2.1 室内发芽试验 |
| 2.2.2 盆栽试验 |
| 2.2.3 大田试验 |
| 2.3 各项指标测定方法 |
| 2.3.1 种子活力和幼苗素质 |
| 2.3.2 淀粉酶活性测定 |
| 2.3.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 2.3.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 2.3.5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 2.3.6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 2.3.7 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的测定 |
| 2.3.8 根系活力的测定 |
| 2.3.9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 2.3.10 玉米品质的测定 |
| 2.4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1.1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 |
| 3.1.2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素质的影响 |
| 3.1.3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胚乳中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 3.1.4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 3.1.5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3.1.6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CAT、POD 活性和MDA 含量的影响 |
| 3.2 盆栽试验中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2.1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素质的影响 |
| 3.2.2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3.2.3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 3.2.4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3.2.5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叶片 CAT、POD 活性、MDA 含量的影响 |
| 3.3 大田试验中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田间表现的影响 |
| 3.3.1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种子田间出苗率、成苗率的影响 |
| 3.3.2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种子田间幼苗病害率和虫害率的影响 |
| 3.3.3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田间幼苗素质的影响 |
| 3.3.4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田间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3.3.5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田间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 3.3.6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田间幼苗游离脯氨酸的影响 |
| 3.3.7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
| 3.3.8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经济性状的影响 |
| 3.3.9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 3.3.10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种子活力的效应 |
| 4.2 盆栽试验 |
| 4.2.1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素质的影响 |
| 4.2.2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 4.3 大田试验 |
| 4.3.1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田间表现的影响 |
| 4.3.2 不同种衣剂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2.1 关于光合作用与高产关系的研究 |
| 1.2.2 关于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
| 1.2.3 关于玉米群体调控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
| 1.2.4 关于玉米化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
| 2 试验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 2.1 试验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2.1 玉米生长发育调查 |
| 2.2.2 节间长度和根系的调查 |
| 2.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 2.2.4 考种测产及玉米籽粒品质的测定 |
| 2.3 预备实验 |
| 2.4 正式试验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乙烯利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1.1 乙烯利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
| 3.1.2 乙烯利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势的影响 |
| 3.1.3 乙烯利对玉米雌穗发育的影响 |
| 3.1.4 乙烯利对玉米根系数量的影响 |
| 3.2 乙烯利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
| 3.2.1 乙烯利对玉米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3.2.2 乙烯利对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 3.2.3 乙烯利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 3.3 乙烯利对玉米群体源库性状的影响 |
| 3.3.1 乙烯利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3.3.2 乙烯利对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 3.3.3 乙烯利对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 |
| 3.3.4 乙烯利对不同品种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 3.4 乙烯利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3.4.1 乙烯利对不同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4.2 乙烯利浓度和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
| 3.4.3 乙烯利对不同品种品质的影响规律 |
| 4 讨论 |
| 4.1 关于乙烯利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 |
| 4.2 乙烯利对玉米源库性状的调节规律 |
| 4.3 乙烯利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 选择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 |
| 2 玉米地块的选择 |
| 3 种植方式 |
| 4 耕整地块, 施足基肥 |
| 5 适时播种, 合理密植 |
| 6 加强田间管理 |
| 6.1 苗期管理 |
| 6.2 穗期管理 玉米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壮秆、大穗、粒多。 |
| 6.2.1 重施攻穗肥 |
| 6.2.2 科学排灌 |
| 6.2.3 防治病虫害 |
| 6.3 花粒期管理 |
| 6.3.1 巧施粒肥 |
| 6.3.2 灌水与排涝 |
| 7 化学除草 |
| 7.1 播后处理 |
| 7.2 苗期 |
| 7.3 中后期 |
| 8 防止倒伏 |
| 9 适时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