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山[1](2022)在《蹦极》文中提出一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说句实话,那天我真的觉得我到不了吉多,也完不成居华大使交给我的特殊任务。飞机再一次出现故障,这可是同一天同一个航班发生的第二次故障。第一次发生故障,机长把飞机开回了基比,紧接着是五个小时漫长的、折磨人的等待。谁也没有想到,再次上飞机后,故障又重新出现了。早上,我挥手告别到机场为我送行的驻基比使馆的同事,转身登上飞往另一个南陆岛国吉多的航班。
孙昊德[2](2018)在《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研究1844-1990》文中指出建筑摄影,作为最早的摄影题材,为建成环境中的内容,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形象”,成为一系列视觉的衍生物,使得建筑的意义得以被理解、传播和具化,进而在特定社会以及文化场域中,建构一个建筑的视觉文化体系。面对这一横亘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端和当下建筑实践和理论研究之间的议题,该研究立足于对建筑摄影本源性的思考:如何理解建筑摄影这一看似概念宽泛而具有明确范式的系统;“中国建筑摄影”如何在一个视觉文化体系中构建自己的历史框架;中国建筑的现代性与视觉如何相互作用。基于这些思考,本文首先为“建筑摄影”这一概念构建更为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即将其视作建筑学意义通过摄影的“视觉装置”,在特定场域内投射的“机制”,而不仅仅是一个图像的结果。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中国”,这一地理边界以及传播场域内的建筑摄影活动,挖掘建筑视觉文化建构主体从西方到本土的过渡。本文以摄影制产为线索,针对制产的特征转变,梳理出相应的历史断代,并深度挖掘特定历史时期,建筑摄影的视觉特征、表达维度、图像风格,以及同建筑学发展的互动机制。中国建筑摄影近代历史阶段,滥觞于1844年摄影术传入的历史原点,呈现从西方主体的经典观看,向科学以及本土现代性视觉建构的转型。随着1927年前后,中国现代建筑学与实践体系的建立、专业传播场域的设立以及中国社会的普遍的现代化,建筑摄影的制产模式呈现了根本的转向,并以此为契机,走入了现代的历史阶段。期间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摄影制产呈现出强烈的集体组织与意志,并发展出了相应的“形象-技术-意涵”的风格表达。以“文革”的结束与改革开放为契机,建筑摄影进入了语义扩张的表现时代,并终止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集体性制产模式的逐渐消解,以及技术与传播模式的更迭。在理论研究体系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大量一手资料的挖掘、口述的历史归纳、以及多渠道图像和文献整理,建立起建筑学与摄影学的交叉研究体系,进行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的断代与建构。同时,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中国建筑的视觉现代性议题,也为建筑摄影提出了一种研究方法的理论架构。
祁林[3](2014)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家庭“希望空间”:绵延与变形》文中研究指明主体在建构家庭空间的过程中,会按照理念生产一种"希望空间"。这种空间与日常生活"实践的空间"形成对照——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在这两个空间之中运作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普通家庭中"希望空间"的构成元素历经了领袖画像、相框、挂历、神龛等符号景观以及视觉装置的流变。这一流变过程折射出中国普通民众信仰结构的变化以及对理想生活追求的结构性变化,同时,也暗合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变迁的整体结构和历程。
罗莉苹[4](2015)在《中国台挂历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中国台挂历行业的萧条现状,详细分析了出现这一状况的内外原因,并为该行业如何走出困境提出多种解决对策。
梅生,李树峰,李德林[5](2015)在《一半在书房,一半在路上——对话摄影家梅生》文中研究表明时间:2014年12月地点:北京文字整理:段琳琳拍挂历,摄影换来金钱的物质体验李德林:喜欢上摄影,有什么机缘巧合吗?梅生:小时候喜欢玩儿,家里有一台苏联卓尔基相机,上中学时开始上手,不过就是拍个纪念照。后来当兵时做过宣传工作,拍过一些天天读大批判之类的照片。真正觉得摄影有点儿意义,是丙辰清明"四·五天安门事件",当时觉得那么大的事,可能
娄德龙[6](2013)在《建国后挂历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中提出挂历是一本连续的、标注了具体时间的图片日记,是一部“挂”在墙上的“历’史画卷。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激烈变化和跳跃发展的时期,社会发展速度快、时间跨度长、社会演变的原因复杂。建国后挂历的变迁,不是一个物品简单的变化,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记录和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是了解社会、研究历史的重要窗口。挂历是以年度为单位的,具有很强的时限性,无论图片及工艺多么精美,都不能跨年使用,所以必须年年更新,也因此挂历具有了其鲜明的特点:连续的日期、固定的时段、配上各个时期的图片。挂历本身只是一个记载日期的载体,其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但在中国,挂历却承载了太多的内容,甚至远远超过计时功能本身,它从特权阶层的专属产品,到红遍中国的家庭必备之物,再到迅速边缘化的鸡肋,其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那么突然、那么剧烈,那么彻底。本文立足研究新中国时期挂历的兴衰演变,以期见证中国政治体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意识形态、审美标准以及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发展。
杜文娟[7](2012)在《阿里 阿里》文中研究表明世界上没有哪片土地比这里更接近太阳世界上没有哪座雪山比这里更厚重苍凉世界上没有哪朵鲜花比这里更神奇妖娆世界上没有哪张笑脸比这里更灿烂阳光这里,就是千山之祖,万水之源的阿里这里,就是亘古无垠,圣洁神圣的阿里这里,就是人人向往,传说遍野的阿里这里,就是我深深爱恋魂牵梦萦的阿里
周南,俞晓兰,吴建业,张晓明[8](2010)在《挂历市场 从萧条中走来》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挂历以其实用价值和装饰效果曾经风光一时。然而,早在几年前,挂历就已经开始"失宠",今年的挂历市场命运又是如何?且看春节过后记者的实地采访。
胡玉兰[9](2010)在《关于挂历的温暖记忆》文中认为前几天去报刊市场,看见门口摆满了新年挂历。山水风景、时尚明星、动物花卉,应有尽有。我拿起一帧风景图,仔细地欣赏起来,先生见状,问:"你想干什么?不会是想买挂历吧?家里可没地方供奉这‘老祖宗’。"
张荣超[10](2009)在《张荣超日记1992-2009》文中研究表明1992年5月23日,晴天今天乡里布置工作,要求全乡要完成300吨油菜籽订购任务,全乡7000户种油菜,凡是春订合同上有油菜任务的,按每亩200斤交售,完不成订购任务的,每斤油菜籽罚5毛钱。县、乡考虑到农户食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二十七 |
| 尾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概述 |
| 1.1.1 信息时代的建筑摄影“困局” |
| 1.1.2 建筑摄影的“中国性” |
| 1.1.3 本土建筑学研究中系统性的建筑摄影历史理论研究亟待填补 |
| 1.2 研究对象 |
| 1.2.1 研究的议题——建筑的视觉性 |
| 1.2.2 研究的跨度——近现代 |
| 1.2.3 研究的场域——以“中国”为地理空间和传播上的限定 |
| 1.3 研究综述 |
| 1.3.1 以建筑学切入的研究 |
| 1.3.2 以摄影和图像学切入的研究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意义 |
| 1.6 研究框架 |
| 第2章 建筑摄影的制产、表达与意义 |
| 2.1 本章引论 |
| 2.2 以摄影制产为线索 |
| 2.2.1 意图:提供建成环境的可读 |
| 2.2.2 技术:前置的建筑摄影方法 |
| 2.2.3 媒介:摄影视觉的观看结构 |
| 2.3 以建筑摄影表达维度为切入 |
| 2.3.1 建筑表现 |
| 2.3.2 科学采集 |
| 2.3.3 建筑纪实 |
| 2.4 建筑的视觉性意义 |
| 2.4.1 空间和形象的视觉重构 |
| 2.4.2 建筑信息的文本化 |
| 2.4.3 建筑文化价值的形成 |
| 上篇:近代中国建筑摄影的启蒙与探索 |
| 第3章 建筑临摹:场景的祛魅与返魅(1844-1900) |
| 3.1 本章引论 |
| 3.2 建筑摄影的启蒙与影像殖民 |
| 3.2.1 成为科学性与客观性坐标系的建筑摄影 |
| 3.2.2 建筑摄影与欧洲城市场景 |
| 3.2.3 中国场景的初始建构与形象的“攫取” |
| 3.3 建筑摄影制产主体的雏形 |
| 3.3.1 固定的耕耘:中国早期照相业的形成 |
| 3.3.2 流动的纪实:独立及业余摄影师的实践 |
| 3.4 :中国场景再现的多元维度 |
| 3.4.1 菲利斯·比托:中国建筑场景的双向性格 |
| 3.4.2 约翰·汤姆森:社会调查视角下的时代图景 |
| 3.4.3 涌现的工业场景建筑摄影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建筑写真:建筑学的装置和观念(1900-1927) |
| 4.1 本章引论 |
| 4.2 本土摄影理论的滥觞与场景的“真”与“意” |
| 4.2.1 中国本土摄影理论萌芽与建筑摄影 |
| 4.2.2 城市场景的新视觉 |
| 4.3 成为建筑学装置的建筑摄影 |
| 4.3.1 小川一真:建筑科考摄影与制图的“一致性” |
| 4.3.2 恩斯特·鲍希曼:中国传统建筑“基因”与画意表现 |
| 4.3.3 奥斯瓦尔·喜仁龙:北京城墙研究与类型学摄影 |
| 4.4 科学考察中的建筑摄影制产 |
| 4.4.1 威廉·埃德加·吉尔:场景的嬗变与清末的新政建筑 |
| 4.4.2 爱德华·沙畹:人文科考的类型采集 |
| 4.5 本章小结 |
| 下篇:现代中国建筑摄影的成熟与更迭 |
| 第5章 建筑媒介: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斡旋(1927-1949) |
| 5.1 本章引论 |
| 5.2 建筑摄影的现代性制产 |
| 5.2.1 现代建筑纸媒与建筑摄影,以《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为例 |
| 5.2.2 建筑摄影在商业照相馆的成熟:“定妆照”与工程纪实 |
| 5.2.3 大众阅读中的建筑形象 |
| 5.3 中国建筑的民族性建构 |
| 5.3.1 梁思成:中国建筑“词汇”与“文法”的可读性 |
| 5.3.2 孙明经与庄学本: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科考与建筑摄影 |
| 5.3.3 郎静山:中国建筑场景的画意表达 |
| 5.4 建筑摄影的“新视觉” |
| 5.4.1 中国建筑现代性争辩中的建筑摄影 |
| 5.4.2 黑白影社与金石声:上海的现代都市场景 |
| 5.4.3 霓虹、夜景与现代 |
| 5.4.4 室内建筑摄影与日常的现代性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建筑纪实:技术理性与集体叙事(1949-1976) |
| 6.1 本章引论 |
| 6.2 建筑摄影的集体性制产 |
| 6.2.1 建筑设计的集体转向与建筑摄影 |
| 6.2.2 建筑摄影的专业化传播场域 |
| 6.2.3 建筑摄影读者的强化 |
| 6.3 科学采集与功能性建筑表达 |
| 6.3.1 首都建设前期的街景拍摄调查 |
| 6.3.2 图纸化的摄影表达与工程纪实 |
| 6.4 建筑摄影的集体叙事 |
| 6.4.1 ―建筑设计十年”,建筑形象制产的巅峰 |
| 6.4.2 集体创作的高潮——人民大会堂的建设纪实 |
| 6.4.3 工业的跃进与技术“革命”的崇拜 |
| 6.4.4 现代城市的影像纪实与记忆锚点 |
| 6.5 本章小结 |
| 第7章 建筑表现:建筑语义的扩张(1976-1990) |
| 7.1 本章引论 |
| 7.2 建筑摄影制产的市场化转向 |
| 7.2.1 建筑设计的企业化改制与建筑摄影 |
| 7.2.2 当代建筑纸媒与建筑摄影的多元化探索 |
| 7.3 建筑表现与彩色建筑摄影 |
| 7.3.1 建筑表现:新语境的催化剂 |
| 7.3.2 建筑摄影媒体的色彩革命 |
| 7.4 建筑摄影语义的扩张 |
| 7.4.1 建筑摄影与建筑批评 |
| 7.4.2 建筑摄影与当代设计思潮 |
| 7.4.3 建筑摄影与怀古主义 |
| 7.5 本章小结 |
| 第8章 结语 |
| 8.1 研究结论 |
| 8.1.1 提出一种建筑摄影的理论研究体系 |
| 8.1.2 中国建筑摄影近现代历史的断代 |
| 8.1.3 中国建筑的视觉现代性的建构 |
| 8.2 问题与不足 |
| 8.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一 建筑摄影师访谈录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二家族主义的消失: 家庭成员照片的空间旅程 |
| 1. 家族观念的表征———相框 |
| 2. 家族概念的变形和消失 |
| 三绘画装饰的辩证功能 |
| 1. 领袖画像的消失 |
| 2. 时尚与古典: 墙壁视觉装饰的辩证意蕴 |
| 四临时性与装置性的希望空间 |
| 1. 神符 |
| 2. 临时性的神圣空间的设定 |
| 五结语 |
| 一、台挂历行业的现状 |
| 二、原因分析 |
| (一) 过分依赖公款消费。 |
| (二) 电子产品的冲击。 |
| (三) 消费者审美的变化。 |
| 三、台挂历行业的发展对策 |
| (一) 创新出版形式。 |
| (二) 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
| (三) 面向收藏。 |
| (四) 积极开展营销。 |
| (五) 拓展海外市场。 |
| 拍挂历,摄影换来金钱的物质体验 |
| 放下摄影,攻读国外摄影大师的原版作品 |
| 建立一个概念,完成一个体系,寻找一种方法 |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 影像要求: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 |
| “写得比说得好,说得比拍得好”? |
| 书房是思想的卧床,路上是生命的天堂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概述 |
| 1.1 课题缘起及介绍 |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 1.3 考察的时间和范围 |
| 1.4 研究的方向及工作方法 |
| 1.5 预期成果及意义 |
| 第二章 挂历的形成及特点 |
| 2.1 挂历的形成 |
| 2.2 挂历的特点和功能 |
| 2.2.1 挂历的特点 |
| 2.2.2 挂历的功能 |
| 2.3 挂历的类别和形式 |
| 2.3.1 挂历的开本 |
| 2.3.2 挂历的材料 |
| 2.3.3 挂历的装订方式 |
| 2.3.4 挂历的类别 |
| 2.3.5 挂历的形式 |
| 第三章 建国后挂历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 3.1 建国前的挂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 3.2 建国初期(1949-1965年)的挂历 |
| 3.3 文革时期(1966-1976年)的挂历 |
| 3.4 鼎盛时期(1977-1999年)的挂历 |
| 3.5 挂历的衰落(2000-2009年)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市场探况:传统挂历依然遇冷 |
| “挂历在哪里有卖?” |
| ■挂历市场:曾经的“明日黄花”? |
| ■个性化挂历:在市场中突围 |
| ■期待在创新中复兴 |
| 链接: |
| ■当艺术品与挂历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