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梅[1](2021)在《延安市某三甲医院近五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3474例病例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2016年-2020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剖宫产术后再妊娠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再次妊娠间隔时间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希望为剖宫产术后有继续妊娠意愿的妇女提供有关妊娠间隔的指导,获得更好的母儿结局。方法:通过我院病案浏览器,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三个产科病区住院进行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再妊娠的单胎妊娠孕妇病例,通过病历已书写病史来回访患者的不同妊娠间隔时间及妊娠结局。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3474例研究对象按再次妊娠间隔时间(N)分为五组:N≤1年、1<N≤2年、2<N≤5年、5<N≤10年组、N>10年。通过浏览器详细记录孕妇的年龄(<35岁、≥35岁)、孕周、孕次、体重指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记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不包括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情况;胎盘异常情况(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新生儿不良结局(早产儿、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将数据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总结数据的特征及随年份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是构成比。结果:1.不同妊娠间隔时间的孕妇人数对比:本研究最终纳入有完整病历的3474例孕妇。其中N≤1年组18人,约占0.52%;1<N≤2年组211人,约占6.07%;2<N≤5年组1540人,约占44.33%;5<N≤10年组1394人,约占40.13%;N>10年组为311人,约占8.95%,见图1。2.五组产妇一般资料分析:五组产妇在年龄上,1<N≤2年组平均年龄最小,为(27.98±3.50)岁,N>10年组平均年龄最大,为(35.58±3.43)岁。可见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生育年龄在逐渐增长。其中<35岁有2731人,约占78.61%;≥35岁有743人,约占21.39%。且在1<N≤2年组<35岁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大(约94.79%),N>10年组>35岁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大(约64.63%)。五组产妇在2<N≤5年组平均孕次最少,为(2.68±0.85)次,在N>10年组平均孕次最多,为(3.26±1.08)次。N<5年孕妇的孕次基本保持稳定。五组产妇在N>10年组平均孕周最小,为(37.81±2.68)周;妊娠间隔时间小于10年中,其中1<N≤2年组平均孕周最小,为(38.12±1.19)周。N<10年孕周基本保持稳定。五组产妇在1<N≤2年组平均BMI最低,为(27.04±3.20)kg/m2,在N>10年组平均BMI最高,为(28.14±3.40)kg/m2。N<5年孕妇BMI基本保持稳定。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产妇年龄在增长,孕次较多,孕周偏小,体重指数偏高。见表1。3.五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N>10年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共发生32例,发病率最高,为10.29%,包括7例妊娠期高血压,12例子痫前期,13例重度子痫前期;5<N≤10年组共发生103例,发病率为7.39%,包括31例妊娠期高血压,37例子痫前期,35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N≤5年组发病率为5.78%,包括29例妊娠期高血压,43例子痫前期,1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1<N≤2年组发病率为2.37%,包括2例妊娠期高血压,3例子痫前期。从图二中可以得知,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五组产妇在1<N≤2年组患GDM的发病率最高,为7.58%,除<1年组因病例数极少,其余组GDM的发病率基本趋于一致。见图2及表2。4.五组产妇胎盘异常发病率比较:前置胎盘共发生62例(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24例,完全性前置胎盘19例,边缘性前置胎盘6例,部分性前置胎盘13例,其中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5例,子宫切除1例),其中小于1年组胎盘异常0例。1<N≤2年组前置胎盘有11例,发病率最高,为5.21%,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3例;5<N≤10年组共发生28例,发病率为2.01%,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11例;2<N≤5年组发病率为1.36%,包括凶险性前置胎盘10例,其中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行子宫切除1例;N>10年组发病率为0.64%;五组产妇胎盘早剥38例,1<N≤2年组胎盘早剥有9例,发病率最高,为4.27%;5<N≤10年组发病率为0.44%。五组产妇胎盘粘连在2<N≤5年组和5<N≤10年组的发病率较低,分别为0.45%和0.50%;在1<N≤2年组和>10年组的发病率分别为0.95%和0.96%。五组产妇胎盘植入的发病率在1<N≤2年组最高,为1.42%,其余组的发病率均较低。且五组产妇中胎盘异常情况在1<N≤2年组发生率最高,为11.85%(25/211);在2<N≤5年组较低,为3.18%(49/1540)。见表3。5.五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的比较:N≤1年组孕妇共纳入18例,因例数较少,未发现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完全性子宫破裂4例。1<N≤2年组孕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率分别为:8.53%、1.90%、9.95%、0.00%;2<N≤5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6.63%、1.82%、10.84%、0.06%;5<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9.90%、1.58%、9.40%、0.22%;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12.54%、2.89%、12.86%、0.00%;其中N>10年组孕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发病率均最高,分别为12.54%、2.89%、12.86%。2<N≤5年组孕妇胎膜早破发病率最低,为6.36%,小于2年且大于5年胎膜早破的发病率在逐渐呈上升趋势;产后出血和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率在妊娠间隔时间大于1年且小于10年间无明显变化。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率在各组均最低,且在妊娠间隔时间小于2年内未发生,考虑可能与剖宫产术后2年内再次妊娠者在孕早期已终止妊娠有关。见表4。6.五组孕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的比较:N≤1年组孕妇共纳入18例,发生1例巨大胎儿,因例数较少,未发现有其他不良结局发生。1<N≤2年组孕妇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胎儿、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的发病率分别为:11.3%、0.47%、2.37%、2.84%、0.00%,早产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胎儿窘迫;2<N≤5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2.66%、1.23%、4.74%、1.23%、0.26%,巨大胎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与胎儿窘迫的发病率均较低且一致;5<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4.73%、1.36%、3.80%、2.15%、0.22%,早产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巨大胎儿;N>10年组孕妇上述发病率分别为:8.03%、0.00%、4.50%、0.64%、0.64%,早产儿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巨大胎儿。其中早产儿在2<N≤5年组的发病率最低,小于2年且大于5年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与胎膜早破的发病率趋势一致;巨大胎儿的发病率趋势在妊娠间隔时间大于5年后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的发病率随着年份变化无明显特征。不明原因的胎死宫内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见表5。7.五组孕妇分娩方式的比较:本研究共纳入3474例患者,其中选择再次剖宫产的有3364例,占96.83%;选择阴道分娩的有110例,占3.17%。见表6。结论:1.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与妊娠间隔时间的长短有关。本研究显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2~5年内母婴并发症较少。因此,建议剖宫产术后有继续妊娠意愿的妇女在妊娠间隔2~5年内再次妊娠能获得更好的母儿结局。
李姝欣[2](2021)在《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产结局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HDP是全球范围内母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不能及时辨判、干预,会对母儿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目前HD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清晰阐明,已有研究表明孕前BMI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不良是HDP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较多关于孕前BMI和GWG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但是针对HDP孕妇的研究结果很少。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通过对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试图分析孕前BMI和GWG对HDP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以指导HDP孕妇进行孕前BMI及GWG管理以改善HDP母婴妊娠结局。研究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间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排除双胎及多胎、孕前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子宫畸形等共计520例病例,胎儿死亡27例,新生儿共493例活产新生儿。根据WHO的BMI分类将本研究中的520例HDP孕妇分为4组,分别是孕前BMI过低组(BMI<18.5kg/m2)、孕前BMI正常组(18.5≤BMI<24.9kg/m2)、孕前BMI超重组(25≤BMI<29.9kg/m2)、孕前BMI肥胖组(BMI≥30kg/m2)。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Medicine,IOM)修订的GWG标准:孕前BMI过低的GWG为12.518.0kg,孕前BMI正常GWG为11.516.0kg,孕前BMI超重为7.011.5kg、孕前BMI肥胖为5.09.0kg。将GWG分为3组,达到IOM标准的定义为GWG正常组,未达到IOM标准的为GWG过少组,超过美国IOM标准的为GWG过多组。以不同孕前BMI或GWG分组。1、比较HDP发病率、疾病分类、以及BMI及GWG分布情况。2、以不同孕前BMI及GWG分组,分别比较HDP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孕产史、孕期并发症/合并症、妊娠结局、新生儿的出生情况、活产新生儿的身高、体重、胎儿死亡的分析,住院化验。应用SPSS 23.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若表格资料期望数小于5,则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计算。当P<0.05是视为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年来HDP发病率有所增加,单胎孕妇HDP发病率也有所增加。2、单胎HDP中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率较高。3、不同BMI组之间孕次、产次、流产史、IVF、住院天数、GWG增长量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GWG组之间IVF、孕前BMI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的HDP孕妇有GWG过多的倾向。4、不同BMI组的HDP分类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WG组的HDP分类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组组内均是子痫前期和重度子痫前期分布较多。BMI过少组及BMI过多组里子痫前期和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率均高于正常组。5、不同BMI组在妊娠期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血脂异常、合并其他内科疾病、胎膜早破、胎盘异常、胎位异常上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GWG组在早产、妊娠期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血脂异常、胎膜早破、胎盘异常、胎位异常、脐带异常上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不同BMI组在分娩孕周分布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GWG组在分娩孕周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GWG各组分娩孕周均主要集中于≥28周。7、不同BMI组在在产后出血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肥胖组产后出血率最高(P<0.05)。不同GWG组在分娩方式、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上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WG的增加,剖宫产率呈增加趋势。8、不同BMI组在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儿的死亡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GWG组在新生儿窒息分类、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儿畸形上有的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9、不同BMI组及GWG组活产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及身长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死亡的胎儿中88.89%经自然分娩,分娩时孕周在≤24周占66.67%,其中88.89%分娩体重<1500g。本研究中死亡胎儿分布的孕周全部小于33+6周,孕前BMI肥胖与胎儿死亡有相关性(P<0.05)。胎儿死亡与GWG过少有相关性(P<0.05)11、不同孕前BMI组在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小板、BNP、D-二聚体、ALT、AST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D-二聚体、ALT、AST、TBA的值随BMI增加有增加趋势。白蛋白、血小板随BMI增加有下降趋势。12、不同GWG组在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小板、BNP、D-二聚体、碱性磷酸酶、ALT上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WG正常组白蛋白、血小板最高,过少组的白蛋白、血小板最低。GWG过少组的乳酸脱氢酶、BNP、ALT、碱性磷酸酶中位数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1)2019-2020年我院HDP发病率呈增长趋势。(2)单胎HDP孕妇发生孕前肥胖、GWG过多的可能性较大。(3)孕前肥胖的单胎HDP孕妇发生GWG过多可能性较大。(4)单胎HDP孕妇中孕前肥胖、GWG过多与HDP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5)单胎HDP孕妇中孕前超重或肥胖与HDP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6)单胎HDP孕妇中孕前肥胖和GWG过多与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生存在相关性。(7)单胎HDP孕妇中孕前低体重和GWG过少与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存在相关性。(8)单胎HDP孕妇中孕前BMI和GWG与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有相关性。(9)孕前肥胖和GWG过少与单胎HDP孕妇胎儿的死亡有相关性。(10)孕前BMI及GWG与单胎HDP孕妇的BNP和D-二聚体数值存在相关性。
葛凡[3](2021)在《以Robson十分类法为基础对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以Robson十分类法为基础,联合剖宫产手术指征,对我院2015-2019年剖宫产率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影响剖宫产率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措施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住院分娩、且分娩孕龄≥28孕周、活胎、非因胎儿畸形引产的1785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所有受试者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分娩孕龄、产次、临产方式、胎位、胎儿数量、引产指征、剖宫产手术指征等。应用Robson十分类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分组(分为第1-10组),同时对剖宫产手术指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各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分布情况。最终所有数据使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标准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5-2019年内我院总剖宫产率从53.4%下降至41.9%,但总体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五年内初产妇剖宫产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5-2019年内我院阴道助产技术使用率(阴道助产产妇例数/经阴道分娩产妇总例数)仅为0.1%。3、第1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自然临产组)和第2b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临产前剖宫产组)产妇构成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a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引产临产组)产妇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产妇构成比变化无统计学差异。4、第2b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临产前剖宫产组)剖宫产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剖宫产率变化与该组剖宫产率变化相关性最大(r=0.995,P<0.05)。5、单胎头位足月有剖宫产术分娩史组(第5组)产妇人群中剖宫产术分娩产妇构成比在26.4%-39.7%之间,对剖宫产率贡献最大;单胎臀位妊娠组、多胎妊娠组、单胎斜位或横位组(第6、7、8、9组)产妇人群构成比相对稳定,对总剖宫产率变化影响不大;单胎头位早产组(第10组)剖宫产术分娩产妇构成比为10.6%(877/8264),该组首要剖宫产手术指征为剖宫产术分娩史。6、引产失败及剖宫产术分娩史作为剖宫产手术指征其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巨大儿、脐带因素构成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人群特征的产妇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差异明显。2、为控制剖宫产率,临床重点监测对象主要包括三类产妇,即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组、单胎头位足月有剖宫产术分娩史组及单胎头位早产组;阴道助产及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是目前产科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3、联合应用Robson十分类法及剖宫产手术指征分类法对于往后不同地区、不同医院间剖宫产率的研究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郭橄榄[4](2021)在《初产妇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及胎儿结局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探讨初产妇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及胎儿结局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围产期女性产前心理问题对母儿的不利影响,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孕期心理宣教工作和母婴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2020年3月1日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待产的初产妇共1109例,入院时向其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后采取自愿参与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和自测爱丁堡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本研究调查问卷由课题组编写,包含年龄、孕前体重、文化程度、婚姻情况、是否吸烟饮酒、收入情况、孕次、产次、孕周等。根据EPDS评分结果进行分组,其中EPDS评分≥10为研究组,共305例;EPDS评分<10为对照组,共804例。采用SPSS23.0软件包进行研究资料分析,运用t检验、?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初产妇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及胎儿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组孕妇平均年龄为(27.10±2.89)、身高为(161.75±4.82)、妊娠前体质指数(BMI)为(20.24±2.54)、孕周为(278.01±9.29)、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6.6%、高中及中专13.4%、大专及以上80%,其中经济基础水平较低孕妇20%、中等经济基础水平孕妇占43.9%、高收入孕妇家庭占36.1%,此次为第3次妊娠的妇女5.9%、第2次妊娠占24%、首次怀孕占70.1%;非抑郁组孕妇平均年龄为(27.30±2.82)、身高为(162.14±4.73)、妊娠前体质指数(BMI)为(20.55±2.52)、孕周为(278.51±7.60)、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4.7%、高中及中专9.8%、大专及以上85.5%、经济基础水平较低孕妇占21.8%、中等经济基础水平孕妇占41.2%、高收入孕妇家庭占37%、第3次妊娠的孕妇占4.1%、第2次妊娠占20.8%、首次怀孕占75.1%。两组妊娠初产妇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305例与非抑郁组804例的中转剖宫产[33例(10.8%)vs56例(7.0%),P=0.035]、胎盘早剥[6例(2.0%)vs 3例(0.4),P=0.023]、产后出血[28例(9.2%)vs 38例(4.7%),P=0.005]、新生儿转儿科[11例(3.6%)vs 10例(1.2%),P=0.010]、早产[12例(3.9%)vs 13例(1.6%),P=0.020]、胎儿窘迫[40例(13.1%)vs 70例(8.7%),P=0.028]等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产钳助产、产时感染、新生儿体质量、身长、胸围、新生儿1 min Apgar、5 min Apgar评分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初产妇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及胎儿不良结局与产前抑郁密切相关(OR>1,P均<0.05)。结论: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及胎儿不良结局存在相关性。患有产前抑郁的初产妇,其非自然分娩率、产时并发症、新生儿转儿科及早产风险增加,应及早对妊娠期女性进行心理筛查和心理干预,以期降低孕期不良情绪导致的母婴危害,充分保障分娩的安全。
方甜[5](2019)在《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长现状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了解孕妇孕期体重管理的知识、态度、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了解医务人员对孕期体重管理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并探讨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改善孕期体重管理的效果,促进母婴身心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基于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蚌埠市三家医院住院待产妇530名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孕妇体重管理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采取整群抽取的方法,对产科100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医务人员对孕期体重管理情况调查表。用Excel2016软件对数据录入,用Spss21.0软件分析。运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等。结果:1.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孕前体质指数正常者为355例(67.0%);孕前低体重为62例(11.7%),其中孕期体重增长不足16例(25.8%)、增长适宜31例(50.0%)、增长过度15例(24.2%);孕前正常体重共355例(67.0%),其中孕期增长不足64例(18.1%)、增长适宜162例(45.6%)、增长过度129例(36.3%);孕前超重共87例(16.4%),孕期增长不足4例(4.6%)、增长适宜19例(21.8%),增长过度64例(73.6%);孕前肥胖共26例(4.9%),孕期增长适宜6例(23.1%)、增长过度20例(76.9%),组间差异显着(P<0.05)。2.孕妇体重管理知识平均分为(4.01±2.08)分,居住地、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孕次不同,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为主要影响因素;孕妇体重管理态度平均分为(42.80±4.84)分,居住地、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孕次及分娩经历不同,态度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分娩经历、职业为主要影响因素;孕妇体重管理行为平均分为(33.38±6.83)分,在不同的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工作、家庭月收入、分娩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体重管理态度、体重管理知识、受教育程度为主要影响因素。3.医务人员孕期体重管理知识平均分(7.00±3.39)分;态度平均分为(42.08±5.11)分,在不同的职称和是否经过培训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管理行为平均分为(25.36±7.85)分,在不同的工作时间及是否经过培训这两方面具有显着差异(P<0.05)。4.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不同,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妊娠期并发症、剖宫产率、软产道裂伤及切口血肿在不同孕前体质指数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产程、Apgar评分、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在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孕妇孕前体质指数正常者比例较低;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很不理想,增重不当比率较高;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孕前体质指数相关,孕前超重或者肥胖发生孕期体重增长过度的可能性越大。2.孕妇体重管理知识了解程度较差,多元回归显示受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影响;态度良好,多元回归显示受分娩经历、受教育程度、职业影响;行为一般,多元回归受体重管理态度、体重管理知识、受教育程度的影响。3.医务人员孕期体重管理知识的了解较差,与职称和是否经过体重管理培训相关;体重管理态度较积极,也与职称和是否经过体重管理培训有关;体重管理行为一般,受工作时间的长短和是否经过体重管理培训等影响。4.孕前体质指数与妊娠期并发症、新生儿体重、巨大儿、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软产道裂伤和切口血肿及剖宫产率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巨大儿在不同孕期体重增长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并发症、软产道裂伤和切口血肿、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总产程、Apgar评分、剖宫产率在不同孕期体重增长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钟梅[6](2017)在《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及分娩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在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5年以来经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和分娩结局的临床资料统计整理的基础上,分析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比变化,比较不同产程中转剖宫产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为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及选择中转剖宫产的最佳时机提供理论依据,以期达到降低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率和改善不良分娩结局的目的。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5年期间的34777例住院分娩产妇,将其中843例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针对其中转剖宫产率、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不同产程中转剖宫产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12年至2016年分娩总数逐年增加,2013年剖宫产率最高为53.13%,2015年最低为40.89%,平均剖宫产率为45.88%;2012年和2016年的中转剖宫产率分别为5.24%和3.56%,两者相比呈下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5年期间以胎儿窘迫为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一直居于第一位或第二位;以产程异常为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由第一位下降为第三位;以社会因素为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一直居于第三位或第四位;以相对头盆不称为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其他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顺位无变化。3.第二产程中转剖宫产的产妇其胎头娩出困难率、子宫切口延伸率、子宫收缩乏力率、产后出血率、术后发热率、腹部切口感染率均明显高于第一产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第二产程中转剖宫产新生儿的窒息率明显高于第一产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总剖宫产率、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率均呈下降变化,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胎儿窘迫是中转剖宫产重要手术指征之一,以相对头盆不称为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呈上升变化。降低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率,需关注胎儿窘迫和相对头盆不称手术指征。3.第二产程中转剖宫产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第一产程。因此,尽量避免在第二产程中转剖宫产,若需第二产程中转剖宫产应加强预防产后母婴并发症发生的措施。4.加强对孕期、分娩时的管理;严格把握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产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尽最大努力降低中转剖宫产率和改善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7](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任晓贞[8](2014)在《剖宫产与阴道助产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和阴道助产术对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足月妊娠临产时发生胎儿窘迫的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阴道助产术,观察组使用剖宫产术,比较2组病例中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妇发生胎儿窘迫现象原因。结果对照组的正常率(50.91%)显着低于观察组的正常率(7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278,P<0.05);对照组的重度窒息率(9.09%)显着高于观察组的重度窒息率(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380,P<0.05)。对照组产妇发生胎儿窘迫现象的主要因素为过期妊娠(25.45%)和羊水过少(20.00%),观察组产妇发生胎儿窘迫现象的主要因素为胎膜早破(27.27%)和脐带缠绕(23.64%)。结论当足月妊娠临产的胎儿出现窘迫时,需要根据孕妇状况恰当的选择剖宫产术或阴道助产术,同时做好分娩前的抢救工作,可有效的提高缓解胎儿窘迫症状的成功率,提高母亲和胎儿存活率。
陈爱妮[9](2011)在《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80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而行剖宫产术诊断的准确性及手术的合理性。方法:对80例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者占剖宫产总数的16.0%;两组胎心率重度异常、胎心率轻度异常伴羊水Ⅰ~Ⅲ度、胎心监护异常伴羊水Ⅰ~Ⅲ度的Apgar两种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x2=3.941、4.123、7.211、10.123、4.154、4.231,P<0.05或<0.01);A组胎儿窘迫相关因素及合并高危妊娠者明显高于B组(x2=3.89,P<0.01)。结论:提高胎儿窘迫的诊断符合率,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周晓琴,陆培新[10](2008)在《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416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探讨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而行剖宫产术诊断的准确性及手术的合理性,降低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方法对1993年10月至2003年10月间416例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者占剖宫产总数的20.90%,居首位。术前术后胎儿窘迫诊断符合率较低,表明对胎儿窘迫存在有诊断过度的问题,提示有一部分不合理的操之过急的剖宫产存在,缺乏合理性,诊断标准欠妥当。单纯根据胎心率或羊水情况诊断胎儿窘迫欠妥当,而胎心监护仪准确度亦有一定局限性。结论诊断胎儿窘迫尚需多方面其他因素综合判断,采用产前多项指标联合监测及产时全程监护方法,探索医学规范的评判标准,结合孕妇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提高胎儿窘迫的诊断符合率。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内容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第二章 结果 |
| 2.1 不同妊娠间隔时间的孕妇人数对比 |
| 2.2 五组产妇一般资料的分析 |
| 2.3 五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 |
| 2.4 五组产妇胎盘异常情况发病率的比较 |
| 2.5 五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
| 2.6 五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
| 2.7 五组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五组产妇人数及一般资料的分析 |
| 3.2 五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 |
| 3.3 五组产妇胎盘异常情况发病率的比较 |
| 3.4 五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
| 3.5 五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病率的比较 |
| 3.6 分娩方式的比较 |
| 3.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间隔时间对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前言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对照表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综述 |
| 2.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概述 |
| 2.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诊断 |
| 2.3 子痫前期发病高危因素与发病机制 |
| 2.3.1 高危因素 |
| 2.3.2 发病机制 |
| 2.3.3 HDP的治疗 |
| 2.3.4 HDP的终止妊娠的时机、指征 |
| 2.3.5 HDP的终止妊娠的方式 |
| 2.3.6 产后及哺乳期血压的管理 |
| 2.4 孕前体质指数与HDP相关 |
| 2.4.1 孕前体质指数标准 |
| 2.4.2 孕前体质指数对HDP的影响 |
| 2.4.3 孕前BMI与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
| 2.4.4 孕前BMI对胎儿的影响 |
| 2.5 孕期体重增长与HDP相关 |
| 2.5.1 孕期体重增长标准 |
| 2.5.2 GWG对HDP的影响 |
| 2.5.3 GWG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
| 2.5.4 GWG对胎儿结局的影响 |
| 小结 |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 3.2 临床资料 |
| 3.2.1 一般资料及孕产史 |
| 3.2.2 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 |
| 3.2.3 母儿结局 |
| 3.3 研究方法 |
| 3.4 统计方法 |
| 第4章 结果 |
| 4.1 2019-2020 年产科HDP资料的一般描述 |
| 4.1.1 2019-2020 年间HDP、单胎HDP孕妇占比 |
| 4.1.2 单胎孕妇 HDP 疾病分类构成比 |
| 4.1.3 不同孕前BMI分类占比 |
| 4.1.4 不同GWG分类占比 |
| 4.2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 4.2.1 不同孕前BMI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 4.2.2 不同GWG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 4.3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HDP分类比较 |
| 4.3.1 不同孕前BMI组HDP分类比较 |
| 4.3.2 不同GWG组HDP分类比较 |
| 4.4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比较 |
| 4.4.1 不同孕前BMI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比较 |
| 4.4.2 不同GWG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比较 |
| 4.5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分娩孕周比较 |
| 4.5.1 不同孕前BMI组分娩孕周比较 |
| 4.5.2 不同GWG组分娩孕周比较 |
| 4.6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分娩情况的比较 |
| 4.6.1 不同孕前BMI组分娩情况的比较 |
| 4.6.2 不同GWG组分娩情况的比较 |
| 4.7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
| 4.7.1 不同孕前BMI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
| 4.7.2 不同GWG新生儿结局比较 |
| 4.8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活产新生儿体重及身长的比较 |
| 4.8.1 不同孕前BMI组活产新生儿体重及身长的比较 |
| 4.8.2 不同GWG组活产新生儿体重及身长的比较 |
| 4.9 不同孕前BMI及GWG组胎儿死亡情况分析 |
| 4.10 不同孕前BMI组及GWG组化验检查比较 |
| 4.10.1 不同孕前BMI组化验检查比较 |
| 4.10.2 不同GWG组化验检查比较 |
| 第5章 讨论 |
| 5.1 HDP的发生率 |
| 5.2 HDP的构成情况 |
| 5.3 HDP的孕前BMI及GWG分布情况 |
| 5.4 不同孕前BMI及GWG组一般情况 |
| 5.5 孕前BMI及GWG过多与HDP严重程度 |
| 5.6 孕前 BMI、GWG 与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
| 5.7 不同孕前BMI、GWG组分娩情况 |
| 5.7.1 分娩孕周 |
| 5.7.2 分娩方式 |
| 5.7.3 产后出血 |
| 5.7.4 新生儿结局 |
| 5.8 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 |
| 5.9 胎儿死亡分析 |
| 5.10 不同孕前BMI及GWG组化验分析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资料收集 |
| 2.2.2 相关定义 |
| 2.2.3 质量控制 |
| 2.2.4 伦理审查 |
| 2.2.5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产妇基本情况及产科相关特点 |
| 3.2 Robson十分类法各组产妇特征构成比变化 |
| 3.3 Robson十分类法各组剖宫产率比较 |
| 3.4 Robson十分类各组产妇剖宫产率变化 |
| 3.5 剖宫产术分娩产妇的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 3.5.1 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 3.5.2 单胎头位足月经产妇无剖宫产术分娩史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 3.5.3 单胎头位早产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 3.6 剖宫产手术前后巨大儿预测准确率变化 |
| 3.7 引产产妇的引产指征变化 |
| 第4章 讨论 |
| 4.1 基本情况分析 |
| 4.2 产妇人群特征分析 |
| 4.3 产妇剖宫产率变化整体分析 |
| 4.4 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整体分析 |
| 4.5 Robson十分类各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分层分析 |
| 4.5.1 控制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组剖宫产率 |
| 4.5.2 控制单胎头位足月经产妇组剖宫产率 |
| 4.5.3 控制高危妊娠组剖宫产率 |
| 4.6 展望与不足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头位分娩评分法 |
| 附录二 Bishop宫颈成熟度评分法 |
| 附录三 新旧产程标准的比较 |
| 综述 Robson剖宫产十分类法的应用研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调查方法 |
| 2.3 调查内容 |
| 2.3.1 基本信息 |
| 2.3.2 产前抑郁测评方式 |
| 2.3.3 观察指标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两组初产妇临床一般资料比较 |
| 3.2 两组研究对象分娩方式的比较 |
| 3.3 两组研究对象产时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3.4 两组研究对象胎儿结局的比较 |
| 3.5 两组研究对象的多因素综合回归 |
| 4 讨论 |
| 4.1 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
| 4.2 产前抑郁与初产妇产时并发症的关系 |
| 4.3 产前抑郁与胎儿结局之间的关系 |
| 4.4 本研究的优势 |
| 4.5 本研究的不足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本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产前抑郁研究进展及干预措施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现有研究不足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意义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调查对象 |
| 2.2 调查工具 |
| 2.3 调查方法 |
| 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 2.5 质量控制 |
| 2.6 操作性定义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 3.2 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现状 |
| 3.3 孕妇体重管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 3.4 医务人员孕期体重管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 3.5 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并发症、分娩结局的关系 |
| 4 讨论 |
| 4.1 一般资料 |
| 4.2 孕妇体重管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及影响因素分析 |
| 4.3 医务人员孕期体重管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 4.4 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并发症、分娩结局的关系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7 致谢 |
| 8 附录 |
| 附录A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和核心概念 |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 附录C 调查工具 |
| 附录D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
|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
| 结果 第三章 |
| 讨论 第四章 |
|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发表的文章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新生儿窘迫术后疗效对比 |
| 2.2 2组产妇发生胎儿窘迫的影响因素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