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鑫[1](2019)在《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congenital first branchial cleft anomaly,CFBCA)是发生于头颈部的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该病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鳃弓和第二鳃弓未正常融合,导致鳃器上皮残留、鳃沟闭合不全所致,占所有鳃裂畸形的1%-8%[1],常于儿童期发病,主要表现为Pochet’s三角区(颏下、舌骨和乳突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无痛性肿物、反复肿痛流脓,耳道溢液等[2]。Olsen等[3]根据鳃裂畸形的特点将第一鳃裂畸形分为三类:囊肿型、窦道型、瘘管型。Work等[4]依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将第一鳃裂畸形分为两型:I型:起源于外胚层,是膜性外耳道复制,表现为发生于外耳道中部并经常向耳后沟方向延伸的病变,这些病变位于面神经之上,平行于外耳道,最终止于中鼓室水平的骨板。显微镜下这些病变多表现为囊肿,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形成角蛋白,没有软骨,可有或没有皮肤附属器。II型:是膜性外耳道和耳廓的异常复制,包含来源于外胚层的皮肤和来源于中胚层的软骨,病变多位于下颌角以下,以窦道为主。病变向上进入腮腺,经过面神经的外侧、内侧或分支间,止于膜性外耳道下方,中耳正常。该病临床上少见,目前部分医院对于该病的认识不足、治疗不规范,术后复发率高。耳内镜检查、瘘管造影、B超、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目前该病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为主。由于该病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目前面神经解剖+第一鳃裂瘘管/囊肿切除术被倡导[5],必要时部分切除同侧腮腺组织,若病灶累及外耳道,需切除部分外耳道皮肤或软骨。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的逐渐认识和术前对该病的充分评估,该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前明显降低。目的:回顾性分析86例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病例资料,探讨第一鳃裂畸形的发病特点及其与面神经、外耳道的解剖关系,从而指导手术,减少并发症。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86例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病例。统计患者性别、病变部位、发病年龄、病程、临床症状、是否有感染史及其切开引流史、是否有手术史、术前及术后检查结果、术前病灶的位置、术中所见病变组织与面神经的关系、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是否有复发。进而统计分析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的发病特点,相关术前检查的优缺点,瘘管或囊肿与面神经的关系,手术方案的选择,术后复发的原因。结果:86例第一鳃裂畸形中男性病例46例,女性病例40例,左侧51例(59.30%),右侧35例(40.70%),无双侧病变病例。发病年龄160岁,平均发病年龄16.36岁;病程为0.5月408月,平均病程为49.12月。未成年人(小于18岁)59例(68.60%),成年人(大于或等于18岁)27例(31.40%)。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物者25例(29.07%)、反复肿痛流脓者61例(70.93%),外耳道溢液者8例(9.30%)。61例既往有感染史,其中45例既往采用过切开引流治疗感染,最多切开引流达10次,平均切开引流1.9次/例;5例有感染症状者取脓液培养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既往曾行第一鳃裂瘘管/囊肿切除术;30例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20例术前行CT检查,60例术前行MRI检查,15例术前行耳内镜检查,8例发现内瘘口。按Olsen分型,囊肿型27例,均位于耳后,瘘管型36例、窦道型23例,病变位于下颌角及以下区域者17例、位于耳周者42例。所有患者均于炎症静止期行瘘管/窦道、囊肿完整切除术,术中可见病变组织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分之间者30例,其中病变位于下颌角以下区域者11例,位于下颌角以上区域者以上者19例。伴外耳道闭锁、听力下降者2例,伴中耳畸形者1例,伴小耳畸形者1例。术后复发8例,其中6例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分支间,2例位于面神经浅面,且术前均有反复感染史。术后出现轻微面瘫者5例,出现涎腺漏3例,出现外耳道狭窄2例,出现伤口感染2例。术后病理结果均符合鳃裂畸形诊断,被覆鳞状上皮且含有皮肤附属器及软骨组织者30例,被覆鳞状上皮、不含皮肤附属器及软骨组织者56例,即Work II型30例,Work I型56例。结论: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较少见,常于儿童期发病,以左侧较右侧多见,几乎都发生于Pochet’s三角区(颏下、舌骨和乳突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常表现为无痛性肿物、反复肿痛流脓和耳道溢液等症状。按Olsen分型可分为囊肿型、窦道型、瘘管型;按Work分型可分为Work I型和Work II型。Work I型以囊肿型为主,Work II型以瘘管/窦道型为主(P﹤0.05)。病变位于下颌角以下的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年龄较小的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患者,病变组织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分支间的可能性较大(P﹤0.05)。病变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分支间且术前反复感染者,术后复发的几率较位于面神经浅面者大(P﹤0.05)。炎症静止期完整切除瘘管或囊肿及其周围病变组织是目前治愈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最有效的方法。术前根据病变的部位及相关辅助检查,可以预判第一鳃裂畸形与面神经的关系,从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案。若囊肿或瘘管位于腮腺外侧,且走行较短,可于外瘘口处做一梭形切口,将外瘘口包括病变组织在内一并切除。若囊肿或瘘管位置较深累及腮腺,且走行较长,术中需常规解剖面神经,必要时可使用面神经监护仪,从而避免伤及面神经主干。病变累及外耳道时,邻近的外耳道皮肤与软骨也需要一并切除,术后注意预防外耳道狭窄。这样既能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又能降低面神经损伤和术后复发的几率。
孙志迪,任强,柴健[2](2019)在《腮腺涎瘘临床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腮腺是人体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颜面两侧皮下,耳前下方,位置表浅,外伤易致腮腺受损。腮腺属纯浆液性腺,浆液性腺泡是浆液性细胞构成,分泌物较稀薄。深浅两层筋膜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浅面筋膜比较致密,与腮腺连接紧密,能完好的包绕腺体。因腺体损伤可致唾液不经腮腺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皮肤表面形成涎瘘。腮腺是最易发生涎瘘的唾液腺,原因多以腮腺腺体损伤为主[1]。1 病因腮腺区手术、外伤、炎症损伤等均可致腮腺涎瘘。1.1 手术损伤
江瑾[3](2014)在《腮腺浅叶及部分切除术后单纯负压加压预防涎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涎瘘为腮腺病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结合绷带加压包扎1周时间,已经成为腮腺术后预防涎瘘的常规方法。本研究着重于评价在腮腺浅叶及部分切除术中应用单纯负压引流预防涎瘘的临床价值,并根据术后引流量、引流天数与涎瘘的关系,寻找最佳的拔管时机。方法:不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切除的腮腺疾病病人194例,分为传统加压组(82例)和单纯负压组(112例):腮腺部分切除术病人103例,传统加压组(50例)和单纯负压组(53例)。传统加压组病人拔除引流管后继续加压包扎,单纯加压组病人拔管后不再加压包扎;记录术后涎瘘情况,分别对比两种术式中两组涎瘘率的差异,同时分析单纯负压组引流量、引流天数与术后涎瘘的关系。结果:两种术式中,传统加压组涎瘘率与单纯负压组涎瘘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术式的单纯负压组,引流天数与涎瘘率对比均无明显相关(P>0.05);对于腮腺浅叶切除术引流量少于20m1与(20-30)ml对比术后涎瘘率差异显着,而腮腺部分切除术中引流量在(0-10)m1与(20~30)ml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负压引流能代替传统拔管后继续加压包扎预防涎瘘,从而避免了因绷带加压包扎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另外,在评估拔管时机时,引流量比引流时间更重要,在腮腺浅叶切除术后,引流量小于20ml可作为最佳的拔管时机;而在腮腺部分切除术,要求引流量小于10ml。预防涎瘘不采用加压包扎,治疗涎瘘采用加压包扎可作为一项共识进行推广。
高福磊[4](2014)在《CT引导下聚桂醇注射治疗兔VX2肝肿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包括肝切除术、血管介入、放化疗、局部消融等单一或者联合治疗。经皮穿刺化学消融术因为操作简单、费用低、副作用小而常常应用于肝癌患者中,其中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已证实了其有效性,但是存在需要反复多次治疗、副反应大等缺点影响了其临床价值。聚多卡醇(乙氧硬化醇)是目前欧美国家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新型硬化剂,国产相似药物为聚桂醇。目前主要应用于静脉曲张、血管畸形、内痔、子宫肌瘤、睾丸鞘膜积液、肺大泡、囊肿性疾病等,且已有研究报道其可使家兔正常的肝脏细胞变性、坏死,在体外能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迁移,但是其能否像无水乙醇一样可以经皮穿刺化学消融肝癌组织尚无报道。因此我们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后行经皮穿刺注射聚桂醇旨在研究其在治疗肝脏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材料和方法用开腹种植法建立了34只兔VX2肝肿瘤模型,2周后行16排CT平扫及增强扫描,随机分为3组,A组为聚桂醇组,B组为无水乙醇组,C组为生理盐水组,然后在CT引导下对VX2肝肿瘤行消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1天、治疗后1天、3天和7天抽血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变化,观察并记录实验兔的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术后7d后再次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处死动物,计算各组肿瘤体积(肿瘤体积=ab2/2a、b分别为肿瘤最大层面的长径及短径)、肿瘤生长率(肿瘤生长率=[术后第7天肿瘤的体积-术前肿瘤的体积)/术前肿瘤的体积*100%],并观察三组兔子的病理学变化。结果34只实验兔实施了VX2肝肿瘤建模手术,30只实验兔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证实了其成功建立了VX2肝肿瘤模型,建模成功率为88%。2只实验兔于建模过程中死亡,考虑实验兔对于麻醉药品耐受性的个体差异有关;2只实验兔于建模14天后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时未见肿瘤形成。3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A组、B组及C组实验兔治疗前的体重及肿瘤大小分别为(2.35±0.13)kg、(2.35±0.12)kg、(2.32±0.13)kg,(814±588.6)mm3、(904.5±549.4)mm3、(876.7±533.4)mm3,各组间体重及肿瘤体积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实验兔均成功施行CT引导下穿刺治疗。各组实验兔治疗前ALT、AST、 BUN、Cr之间差异无统计差异(P值均>0.05),各组实验兔治疗后1天、3天、7天ALT水平均升高(P<0.05),治疗后1天、3天AST水平均升高(P<0.05),治疗后7天恢复至治疗前水平(P值>0.05);各组BUN及Cr水平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天各组实验兔的体重及肿瘤体积分别为(2.26±0.13)kg、(2.13±0.11)kg、(2.35±0.2)kg,(2306.4±1286.6)mm3、(2812.8±1560)mm3、(9122.9±9189.6)mm3。A组、C组实验兔术后的体重与B组实验兔术后的体重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实验兔术后的肿瘤生长率与C组实验兔术后的肿瘤生长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穿刺兔VX2肝肿瘤内注射聚桂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副反应更小。
秦桂芝[5](2011)在《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给68例通过临床和辅助检查诊断的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给予普萘洛尔,1.0~2.0mg/kg/d,分2-3次口服,每月复诊1次观察和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的变化等,并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按4级评分法对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68例随访3-13个月,疗效:Ⅰ级8例,Ⅱ级:13例,Ⅲ级:29例,Ⅳ级:13例。68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但均未有1例完全消褪。结论1.小剂量普萘洛尔(1~2mg/kg/d)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首选治疗药物,治疗的剂量及疗程宜个体化,服药、停药时宜逐增、逐减。2.婴幼儿难治性血管瘤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皮损不能完全消退,局部可出现疤痕、色脱等,所以诊断一旦明确,宜尽早治疗,必要时可结合局部治疗去除残余病变组织。第二部分普萘洛尔影响HUVEC-12细胞分泌VEGF的胞内信号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普萘洛尔对HUVEC-12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分泌VEG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血管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以离体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12)为模型,用浓度分别为16ug/ml、8ug/ml、4ug/ml、2ug/ml、1ug/ml、0ug/ml(空白对照)的普萘洛尔干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cultural supernatants, CS)中VEGF的浓度。用MTT法检测VEGF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建立阳性系统,在此基础上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普萘洛尔干预后p-JNK(磷酸化的JNK)和p-P38(磷酸化的P38)的表达.结果1.不同浓度普萘洛尔组的细胞毒作用在细胞毒实验中HUVEC-12细胞在接受不同浓度的普萘洛尔干预后,MT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普萘洛尔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浓度普萘洛尔组CS中VEGF的浓度普萘洛尔干预组CS中VEGF的浓度在16ug/ml,8ug/ml,4ug/ml, 2ug/ml, 1u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下降(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普萘洛尔浓度为8ug/ml时下降最明显。3.不同浓度的VEGF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影响在细胞增殖实验中HUVEC-12细胞在接受为40ng/ml,20ng/ml, 10ng/ml,5ng/ml,2.5ng/ml的VEGF干预48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EGF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当浓度为20ng/ml时最为明显(P<0.001)。4.普萘洛尔干预组中p-JNK和p-p38的表达:p-JNK和p-P38信号均先增强后减弱,P-Jnk在普萘洛尔浓度为1ug/ml表达最明显,而P-P38在普萘洛尔浓度为4ug/ml时表达最明显,在普萘洛尔浓度为16ug/ml时两者都有下降。结论1.普萘洛尔对静脉内皮细胞分泌VEGF有抑制作用,在浓度为8 ug/ml时对静脉内皮细胞分泌VEGF的抑制作用最明显。2.P38、JNK激酶在普萘洛尔影响HUVEC-12细胞分泌VEGF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普萘洛尔高浓度时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细胞的胞内JNK和P38信号转导,降低VEGF的增殖效应从而促进血管瘤的消退。
胡铁霞,何三纲,周杰[6](2010)在《腮腺切割伤2例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腮腺位置表浅,面部外伤时极易造成腮腺及面神经的损伤而导致涎漏和面瘫。涎漏使局部皮肤潮红、溃烂,影响伤口愈合。面瘫引起面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生理及精神上的创伤,今年来,我们收治2例腮腺切割伤病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苏波,孙世尧,杨保全,刘雨[7](2008)在《腮腺切割伤1例临床治疗体会》文中认为腮腺瘘在涎腺疾病中较为常见。腮腺瘘指涎液自非导管系统流至面颊皮肤外或口内。损伤是腮腺瘘发生的主要原因。腮腺及其导管位于面颊部皮下,因表浅而易受到损伤。腮腺瘘据瘘口位置分为腺体
付皓[8](2008)在《截径(挂线)隧道式对口浮线引流术治疗高位后蹄铁型肛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和评价截径(挂线)隧道式对口浮线引流术治疗高位后蹄铁型肛瘘的术式优劣及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高位后蹄铁型肛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20例采用截径(挂线)隧道式对口浮线引流术,对照组20例采用弧形切缝(挂线)内口引流术。观察两组病例的疗效、手术操作性、术后反应及并发症、伤口愈合情况、肛门功能及随访半年内的复发情况等,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结果进行分析,以α=0.05为水准进行双侧检验。结果:试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第2-4天疼痛、切口水肿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愈合时间上明显优于试验组(P<0.05);而在术后当天疼痛、排尿障碍、术后继发感染、肛门功能、疗效及随访复发情况等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从总体疗效的加权评分来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截径(挂线)隧道式对口浮线引流术在治疗高位后蹄铁型肛瘘上,不仅能达到了根治肛瘘和良好地保护肛门功能的有机统一,而且在术式上有明显的优势如可操作性强,损伤小等,并且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证明了截径(挂线)隧道式对口浮线引流术是治疗高位后蹄铁型肛瘘的优良术式。
孔旭辉,鲍学礼,黄永久,储九圣,汪羽,赵小军,马兆鑫[9](2007)在《先天性第一鳃裂瘘14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总结14例先天性第一鳃裂瘘的诊治经验,提高手术切除第一鳃裂瘘的安全性和治愈率。方法对1986年9月~2005年10月本科收治的14例第一鳃裂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适当的瘘管示踪方式探查其走行,作Y形切口,切除或外翻腮腺浅叶,先找出面神经主干,再分离瘘管,处理内口时切除部分外耳道软骨。结果14例均一次手术治愈,随防1~19年,失访2例,其余无复发。结论术前明确诊断,充分暴露面神经干,完整切除瘘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周新明[10](2005)在《经心包纵隔内关闭残端治疗支气管胸膜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总结经心包纵隔内关闭支气管残端治疗支气管胸膜瘘的经验。 方法 2000年9月至2003年11月,3例肺切除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的病人采用经心包纵隔内关闭支气管残端加胸壁开窗引流治疗。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剪开心包,向两侧牵开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显露隆凸,游离支气管残端并关闭。胸壁开窗,胸腔开放引流。待胸腔干燥,渗出较少,二次手术关胸。 结果 3例患者均存活,术后1~2周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支气管残端闭合良好。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5天、28天、29天关胸,分别随访38、14、5个月,支气管胸膜瘘及脓胸均无复发。 讨论 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是威胁病人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处理困难,复发率高。经心包纵隔内关闭支气管残端避免了在感染的、纤维化的支气管处关闭瘘口,重新关闭处位于清洁的纵隔内,解剖清晰、操作简单,降低了支气管胸膜瘘的复发率。但也有诱发纵隔炎、喉返神经损伤、牵拉血管时引起血压降低等危险。胸壁开窗引流避免了胸廓成形术对病人身体造成的巨大创伤。 结论 该手术方法安全,操作简单,复发率低,适用于全肺切除术后、瘘口直径大于0.5cm、保守治疗或其它方法无效的支气管胸膜瘘,可在临床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随访 |
| 3 典型病例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先天性鳃裂畸形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 病因 |
| 1.1 手术损伤 |
| 1.2 外伤及炎症损伤 |
| 2 预防 |
| 3 临床表现 |
| 4 治疗方法 |
| 4.1 抗胆碱药物治疗法 |
| 4.2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法 |
| 4.3 放射疗法 |
| 4.4 经典传统治疗法 |
| 4.5 外科手术 |
| 4.6 其他 |
| 5 结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临床材料 |
| 1.3 方法 |
| 1.4 诊断标准 |
| 1.5 统计学分析 |
| 第二章 结果 |
| 2.1 腮腺浅叶切除术后涎瘘情况 |
| 2.2 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涎瘘情况 |
| 第三章 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图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四、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附图 |
| 第二部分 普萘洛尔影响HUVEC-12细胞分泌VEGF的胞内信号机制研究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 1 临床资料 |
| 2 讨论 |
| 2.1 腮腺瘘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
| 2.1.1 形成腮瘘原因 |
| 2.1.2 治疗方法 |
| 2.2 面瘫病因及治疗方法 |
| 2.2.1 面神经损伤常见的原因 |
| 2.2.2 治疗方法 |
| 3 腮腺瘘的预防与进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2.临床资料和方法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3 纳入病例标准 |
| 2.4 排除病例标准 |
| 2.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 2.6 随机分组 |
| 2.7 治疗方法 |
| 2.7.1 术前准备 |
| 2.7.2 麻醉方法 |
| 2.7.3 手术方法 |
| 2.7.4 术中注意事项 |
| 2.7.5 术后处理 |
| 2.8 观察和评价标准 |
| 2.8.1 手术操作性 |
| 2.8.2 术后并发症 |
| 2.8.3 术后恢复情况 |
| 2.9 疗效评定标准 |
| 2.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2.11 总体疗效评分 |
| 2.12 统计方法 |
| 3.结果 |
| 3.1 手术操作性比较 |
| 3.2 术后并发症比较 |
| 3.3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 3.4 疗效比较 |
| 4.讨论 |
| 4.1 中西医对蹄铁型肛瘘的认识 |
| 4.1.1 祖国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 4.1.2 现代医学对蹄铁型肛瘘的认识 |
| 4.2 本术式的临床特点 |
| 4.2.1 理论基础 |
| 4.2.2 术式特点 |
| 4.2.3 本术式的优点 |
| 4.2.4 本术式的缺点 |
| 4.3 结果分析 |
| 4.3.1 疗效分析 |
| 4.3.2 手术操作性分析 |
| 4.3.3 术后并发症分析 |
| 4.3.4 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分析 |
| 4.3.5 术后肛门功能及随访复发分析 |
| 5.结论 |
| 6.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附录:综述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胚胎与解剖学 |
| 3.2 诊断和鉴别诊断 |
| 3.3 手术要点 |
| 3.3.1 尽管有报道囊腔内注入乙醇等硬化剂及其他非手术方法治疗鳃裂囊肿, |
| 3.3.2 面神经的处理: |
| 3.3.3 腮腺浅叶的处理: |
| 3.3.4 外耳道瘘口的处理: |
| 一、中文摘要 |
| 二、英文摘要 |
| 三、引言 |
| 四、正文 |
| 临床资料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五、综述 |
| 正文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