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张园园,范蓓蕾,董敬民[1](2021)在《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少年型青光眼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少年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院眼三科晚期青少年型青光眼40例(66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成两组:A组,19例(33眼),接受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除术;B组,21例(33眼),接受小梁切除手术。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视野及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视力、平均视野缺损值(MD)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眼压均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1周、1、3、6及12个月眼压A组低于B组(P<0.05)。两组术中及术后均无脉络膜上腔出血、低眼压性黄斑水肿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除术是治疗晚期青少年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赵文凤,赵军梅,唐桂兰,张书平[2](2021)在《高强度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晚期青光眼的初步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高强度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的降眼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8年1月就诊的各种类型晚期难治性青光眼32例(33眼)行高强度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年。结果术后眼压不同程度下降者28眼,有效率为84.85%(28/33)。且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术后1个月大部分患者眼压下降不明显,术后3个月疗效显着。结论初步认为高强度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是一种无创、有效、安全的降眼压方法。
曹伟倩[3](2021)在《三种睫状体功能减弱性手术降眼压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青光眼是世界第二大致盲因素,是一组进行性视神经疾病,常常表现为视乳头结构改变和视野缺损。青光眼造成的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具有不可逆性,难治性青光眼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难度大、治疗效果不确定,疾病带来的疼痛、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常常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困扰。本文比较了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睫状体冷冻术三种不同术式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评估了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指导临床合理运用,为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样的选择。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近绝对期和绝对期难治性青光眼105例(106眼),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实施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组)54例(55眼),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31例(光凝组),睫状体冷冻术(冷冻组)20例,进行效果比较。计数资料如术前基线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率(%)描述数据特征。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比较组间、时点的差异及组间与时点的交互效应,时点精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结果:UCP组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45.12±8.26)、(28.69±10.08)、(22.45±7.33)、(20.34±5.03)、(19.31±4.67)及(19.55±4.12)mm Hg(1mm Hg=0.133k Pa);光凝组为:(44.95±10.60)(27.63±9.05)、(23.76±8.92)、(20.81±5.02)、(19.97±4.90)及(19.77±4.77)mm Hg;冷冻组为:(45.20±7.44)(22.60±7.30)、(21.30±8.03)、(22.20±7.05)、(22.85±6.39)及(23.15±4.67)mm Hg;3组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3组之间各时间点的眼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的疼痛等级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3组之间术后疼痛等级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者UCP组26眼(47.27%),光凝组22眼(70.97%),冷冻组17眼(85.00%)。术后末次随访UCP组视力提高者4眼,光凝组及冷冻组无视力提高者。结论:1.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睫状体光凝术、睫状体冷冻术三种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降低眼压,但三者之间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变化无统计学差异。2.三种手术方式均可以减轻眼部疼痛,在术后的早期,UCP对眼部疼痛的缓解效果要明显优于睫状体光凝术及冷冻术,尤其是术后第一天,UCP组的疼痛等级评分要远低于另外两组。3.U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好。
张瑞雪[4](2021)在《Phaco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不同分型、不同分期、不同术前PAS范围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本院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62例62眼(PAC患者26眼、PACG患者36眼);PACG患者按HPA视野缺损程度分期分为早、中、晚期;并按受试者PAS范围的不同进行分组。术前使用2-5种降眼压药,均由同一术者行单纯Phaco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降IOP药物使用、视野、RNFL等指标。结果:患者年龄68±8.91岁,男性14眼,女性48眼,术后平均随访13.1±5.5个月:所有患者视力均提高(P<0.001),IOP显着下降(P<0.001),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也明显减少(P<0.001),ACD较术前加深(P<0.001),手术前后视野MD(P=0.973)及RNFL(P=0.2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C和PACG患者术后各指标变化的差值无统计差异;早期PACG患者术后IOP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中、晚期(F=3.519,P=0.041);术前不同PAS范围的患者组间术后视力变化(X2=0.139,P=0.987)、IOP的下降值(F=0.260,P=0.854)无明显差异,且术后IOP控制效果与术前PAS情况无统计相关性。所有受试者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Phaco对PAC及PACG患者均能发挥提高视力、控制IOP的作用,并且能够延缓PACG患者视野缺损及RNFL渐进性降低;对于PACG早期患者的疗效优于中、晚期PACG患者;不同房角粘连程度的PAC/PACG患者可以选择Phaco治疗,但必须密切随访。
耿文慧[5](2020)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野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进展的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患者视野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变化规律,分析视野损害进展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探究不同程度基线视野缺损时RNFL厚度变化趋势,为临床上更有效的利用视野及RNFL随访POAG患者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9月到2018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眼科就诊的POAG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研究对象共39例77眼,根据其基线视野缺损的严重程度,按照HAP分级标准分为三组:轻度组(21眼)、中度组(18眼)、重度组(38眼)。所有研究对象均依次进行:(1)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检查;(2)Octopus 900全自动视野计检查;(3)Goldman压平眼压计测眼压:进行先右后左双眼连续三次测量,选取平均值作为当次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若同日连续测量≥2次,IOP>21mmHg,则研究对象出组;(4)充分散瞳后眼底检查;(5)应用海德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视盘周围环形RNFL切面的平均厚度。以上检查均每3个月1次,测量并记录研究对象的IOP、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值及RNFL厚度,共随诊18个月。视野损害进展的相关因素研究首先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进而对多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程度基线视野缺损时RNFL厚度变化研究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视野损害进展的相关因素研究:RNFL厚度无变化患者与视野损害进展无关(P>0.05);厚度进一步轻度变薄与视野损害进展有关(P<0.05);厚度进一步明显变薄与视野损害进展显着相关(P<0.05)。基线视野缺损程度与视野损害进展有关,其中与轻度基线视野缺损相比,中度基线视野缺损与视野损害进展相关性更(P<0.05);与轻度基线视野缺损相比,重度基线视野缺损与视野损害进展的相关性无明显差异(P>0.05)。2、不同程度基线视野缺损时RNFL厚度变化研究:(1)基线视野缺损程度不同的三组间,其RNFL厚度变化大小不一;(2)不同组内平均RNFL厚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具体方程式分别如下所示:y轻度=84.604-0.088x轻度;y中度=68.059-0.082x中度;y重度=48.495-0.015x重度;(3)为了进一步验证不同组内平均RNFL厚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进行了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发现不同组内的平均RNFL厚度变薄趋势不同(y’轻度=-0.031+0.089x’轻度;y’中度=-0.093+0.085x’中度;y’重度=-0.058+0.017x’重度)。结论:1、随访期间RNFL变薄程度与视野损害进展相关;中度基线视野缺损与视野损害进展相关性最大,轻度次之,重度最小。2、RNFL厚度随时间变化近似线性;不同基线视野缺损患者RNFL厚度变化的速度不同,轻度变薄最快,中度次之,重度最慢。3、轻度基线视野缺损患者,RNFL变薄快,随访可主要依靠RNFL等结构性检查;中度基线视野缺损患者,与视野损害进展相关性最大,RNFL变薄相对缓慢,随访可依靠规律的视野及RNFL检查;重度基线视野缺损患者,RNFL变薄最慢,与视野损害进展相关性最小,随访主要借助其他高级别结构性检查。
许丹[6](2020)在《青光眼晚期青白联合术后视功能变化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青光眼晚期患者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phaco-trabeculectomy,Phaco-Trab)后早期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视力、视功能、结构参数的变化。方法纳入2019.06-2020.01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诊断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晚期患者共22例28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月。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2周、1月、3月的最佳矫正视力、IOP、并发症,术后1月、3月复查视野包括Humphrey视野分析仪(Humphrey visual field analyzer,HFA)24-2程序(HFA 24-2)以及10-2程序(HFA 10-2)的平均缺损值(mean deviation,MD)、模式标准差值(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PSD),术后3月通过相干光学断层扫描仪复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杯盘比(cup-disc ratio,C/D)、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并与术前进行对比。MD值变化程度(ΔMD)为术后3月视野MD值与术前MD值的差值。IOP波动值为术后随访眼压的标准差。结果患者术前平均IOP为24.61±7.38mm Hg,术后1天、1周、2周、1月、3月患者的平均IOP分别为18.61±7.05mm Hg、18.25±6.08mm Hg、17.10±5.50mm Hg、15.30±4.00mm Hg、14.60±3.78mm Hg,其中术后1周、2周、1月、3月IOP与术前IOP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2周、1月、3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1±0.23、0.25±0.2、0.38±0.22、0.42±0.29、0.51±0.27、0.63±0.28,与术前相比,术后1天患者视力下降(P=0.001),术后3月患者视力提高(P<0.001)。患者术前平均HFA 24-2 MD、HFA 24-2 PSD、HFA 10-2 MD、HFA 10-2 PSD分别为-24.21±5.44d B、7.85±3.26d B、-21.11±8.86d B、8.68±3.86d B,患者术后1月、3月HFA 24-2 MD、HFA 24-2 PSD、HFA 10-2 PS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月HFA 10-2 MD为-19.21±9.42d B,与术前相比显着提升(P=0.005)。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前HFA 24-2 MD(b=0.244,P=0.039)、术前HFA 10-2 MD(b=0.755,P<0.001)与术后3月HFA 10-2 MD正相关,眼轴长度(b=-0.205,P<0.01)与术后3月HFA 10-2 MD负相关。术前C/D、眼轴长度是HFA 10-2ΔMD的独立影响因素(b=-0.356,P=0.003;b=-0.509,P=0.001)。术前HFA 24-2 MD与术后3月HFA 24-2 MD正相关(b=0.923,P<0.001)。术后IOP波动值是HFA 24-2ΔMD的独立影响因素(b=-0.493,P=0.008)。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月RNFL厚度增加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C/D变小(0.88±0.07 VS 0.85±0.07,P=0.012),术后3月GCC厚度增厚(64.89±11.41μm VS 71.43±10.43μm,P<0.001)。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晚期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早期IOP明显降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中央10°视野有所改善,GCC厚度增厚。2、术前MD与术后3月MD正相关。IOP波动值是HFA 24-2 MD值变化程度的的独立影响因素。眼轴长度与术后HFA 10-2 MD负相关,眼轴长度、术前C/D是HFA 10-2 MD值变化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3、针对晚期青光眼患者Phaco-Trab术后,我们应重点关注10°范围内视野、GCC厚度的随访。
邓亦雯[7](2020)在《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晚期难治性青光眼的初步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与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晚期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因难治性青光眼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24名24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组,12例12眼;睫状体冷冻术组,12例12眼;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进行眼痛评分,观察患者术前眼压及眼痛评分情况,随访患者术后1天、3天、术后2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及眼痛评分,分别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观察术后结膜充血情况、有无角膜水肿等眼表反应,利用超声微生物显微镜(UBM)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睫状体的形态。采用IBM-SPSS23.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CP组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48.9±9.9mmHg、25.2±7.3mmHg、21.0±6.4mmHg、19.7±4.9mmHg、17.2±3.5mmHg、17.8±6.7mmHg,每个随访节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值分别为:6.676、7.944、8.945、10.442、8.949,眼压下降幅度分别为:48.5%、57%、59.7%、64.8%、63.6%。睫状体冷冻术组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45.8±8.1mmHg、34.8±6.1mmHg、27.9±7.9mmHg、25.3±6.9mmHg、23.7±6.3mmHg、22.7±8.1mmHg。每个随访时间节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值分别为:7.908、10.402、9.064、7.926、7.535,下降幅度分别为:24%、39%、44.7%、48.3%、50.4%。两组组间术前与术后各个随访点的眼压对比,p值分别为:0.401、0.002、0.028、0.006、0.123。UCP组每个随访节点的平均眼痛评分分别为:7.8±1.5、1.6±1.4、0.9±1.2、1.1±0.9、0.4±0.9、0.3±1.1;术后每个随访节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值分别为:10.559、12.130、13.251、13.007、11.619;睫状体冷冻术组各随访节点平均眼痛评分分别为:7.3±1.4、7.8±1.3、5.7±0.9、2.8±0.7、1.3±1.3、0.8±1.9,术后第1天p值为0.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047,其余随访节点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43、10.340、9.936、7.257;UCP组与睫状体冷冻术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2周的眼痛评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值分别为:-11.947、-11.238、-5.256;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组的12眼中有1例出现伴有眼压降低的脉络膜脱离,点状浅层角膜炎4例,结膜充血7例,角膜水肿2例,球结膜水肿1例,术后眼压失控1例。睫状体冷冻术组的12例患者12眼中,出现点状浅层角膜炎3例,角膜水肿8例,结膜充血12例,球结膜水肿12例,术后眼压失控3例。两组患者中,术后3个月的UBM检查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睫状体未见明显萎缩,葡萄膜巩膜通道也未见明显开放。两组患者眼压与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其中UCP组:r=0.918,p=0.000;睫状体冷冻术组:r=0.564,p=0.000;结论:UCP和睫状体冷冻术对于晚期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均能有效的降低眼压、缓解眼痛,在术后的早期,UCP对眼痛的缓解效果要明显优于睫状体冷冻术,U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睫状体冷冻术少。UCP能够安全有效的降低眼压,缓解眼痛,且术后耐受性、舒适性要优于睫状体冷冻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吴云超[8](2020)在《青光眼结构与功能检查在病程分期诊断与随访中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通过比较青光眼功能与结构损伤检测指标进展的快慢,评价青光眼不同病程分期结构与功能损伤各指标的诊断效能;同时建立数模获得以神经节细胞层厚度为基础的一种新的青光眼结构损伤分级系统,并评估其临床运用价值。[方 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8月至2020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的154例(男性70例,女性84例)303只眼,所有患眼均接受可靠的标准自动视野计检测(SAP)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将SAP检测所得的平均缺损(MD)同OCT检测所得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及黄斑部神经节细胞层厚度(GCL)等弥漫性缺损参数,在H-P-A分级法的基础上,对患眼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期;将SAP检测所得视野中的上、下方<2%,<1%及<0.5%缺损位点数数同OCT检测所得的上、下方平均RNFL及黄斑区上、下方平均GCL等局部缺损参数,在USP-GVFSS分级法的基础上,对患眼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期。并对以上OCT及SAP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在视野GSS2分级系统及OCT-RNFL GSS分级系统的基础上初步得出适合国人青光眼的GCL进展的分级系统——OCT-GCLGSS分级系统,进一步比较和验证OCT-GCL GSS分级系统与视野GSS2分级系统、OCT-RNFL GSS分级系统的关联性及差异,进而评估其对青光眼进展分析的应用价值。[结 果]本研究共纳入154例(男性70例,女性84例)303只眼的OCT和视野检查结果,其中RNFL+VF检查198只眼,RNFL+GCL+VF检查105只眼。1、对于弥漫性缺损指标,在青光眼病程全程分析中:平均GCL的变化率快于平均 RNFL(P<0.05)及 MD(P<0.05),平均 RNFL 的变化率快于 MD(P<0.05);青光眼病程早期分析中,平均GCL、平均RNFL及MD变化率情况与全程分析一直致(P<0.05);在青光眼病程中期分析中,平均RNFL的变化率快于平均GCL(P<0.05)及MD(P<0.05),而平均GCL与MD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在青光眼病程晚期分析中,平均GCL的变化率快于RNFL(P<0.05)及MD(P<0.05),而平均RNFL与MD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2、对于局部缺损指标,在青光眼病程全程分析中:上象限RNFL的变化率与上象限GCL相当(P<0.05),而下象限RNFL的变化率快于下象限GCL(P<0.05);青光眼病程早期分析中,上象限RNFL的变化率远慢于上象限GCL(P<0.05),而下象限RNFL的变化率快于下象限GCL(P<0.05);在青光眼病程中期分析中,下象限RNFL的变化率远快于下象限GCL(P<0.05),而上象限RNFL与上象限GCL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在青光眼病程晚期分析中,上象限RNFL的变化率远慢于上象限GCL(P<0.05),而下象限RNFL与下象限GCL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P>0.05)。3、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对于区分青光眼视野损伤早、中期,平均RNFL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优于平均GCL(P<0.05),上、下象限RNFL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优于上、下象限GCL特异性(P<0.05);而在区分青光眼视野损伤中、晚期,平均GCL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优于平均RNFL(P<0.05),上、下象限GCL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优于上、下象限RNFL(P<0.05)。4、OCT-GCLGSS青光眼分级系统:根据GCL缺陷定位(上方局部、下方局部或弥漫性)并通过线性回归方程得出两条直线用以区分上方局部、下方局部及弥漫性损伤;基于Mills视野分级法中MD值的六个等级(0~5级)划分法,通过非线性回归方程产生4条曲线,区分出1~5级;OCT-GCLGSS青光眼分级系统、视野GSS2分级系统及OCT-RNFL GSS分级系统在青光眼各时期具有各自的最佳适用性。[结 论]在青光眼病程的早期及晚期,GCL检查指标的变化情况要优于RNFL的指标,可作为早期及晚期青光眼结构进展的首选观测指标。在青光眼病程的中期,RNFL检查指标的变化情况要优于GCL的指标,可作为中期青光眼结构进展的首选观测指标。OCT-GCLGSS分级系统尽管缺乏边界值与0级以及0级与1级的分界线,但已初步具备青光眼分期及随访功能,可在GCL指标对应的早期及晚期青光眼进行有效的青光眼进展分析。
车慧欣[9](2020)在《滋阴明目汤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并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2.基于补益肝肾、活血行气、滋阴明目法应用滋阴明目汤治疗肝肾阴虚证型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研究,评价其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3.观察滋阴明目汤对SD大鼠慢性高眼压(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re,EIOP)模型眼压、视网膜结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凋亡及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的影响,求证滋阴明目汤对青光眼视神经病变保护,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临床研究,将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03例103眼依据中医证型分为肝经实热型、脾虚湿盛型、肝肾阴虚型三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组病程、眼压(intraocular pressre,IOP)分布规律及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p RNFL)、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层(ganglia cell complex,GCC)厚度、视盘区血管密度、黄斑区血管密度的变化规律。2.临床研究,滋阴明目汤治疗肝肾阴虚证型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病变,对照组给予腺苷钴胺片口服,疗程4周后通过观察证候积分、视野、p RNFL、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和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GCLIP)厚度以及视盘区、黄斑区血管密度等相关指标评价临床疗效。3.实验研究,采用前房磁珠注射建立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滋阴明目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连续灌胃4周并监测大鼠眼压变化,于4周末电生理检测后处死大鼠,观察滋阴明目汤用药对慢性EIOP大鼠IOP、ERG、视网膜及视神经形态结构变化、RGCs计数和星型胶质细胞计数变化与RGCs凋亡的影响。结果:1.三组中医证型原发性青光眼早、中、晚期构成比比较,在肝肾阴虚组的21眼中青光眼晚期患者占60.00%,肝肾阴虚证型组与其它两组比较,GCC、RNFL、视野MD、视盘区血管密度、黄斑区血管密度结果均低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滋阴明目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眼压、视野MD值、黄斑区GCIPL、视盘区血管密度、黄斑区血管密度及证候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视力及p RNFL厚度用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造模后IOP明显升高,与基础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滋阴明目汤对大鼠慢性EIOP模型视功能损害的干预作用如下:轻度降低眼压、有效改善ERG a波、b波及Ph NR波形振幅,HE染色视网膜、视神经结构形态、RGCs计数、星型胶质细胞计数与RGCs凋亡的表达有效恢复,以高剂量组最明显。结论:1.肝肾阴虚证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多为病变晚期,视神经病变损害重,血管密度最少,不同病程视神经损害改变与肝经病证存在密切相关性,其中医证型有从肝经实热证至脾虚湿盛证向肝肾阴虚证发展的趋势。2.滋阴明目汤治疗肝肾阴虚证型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病变全身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2.14%、改善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提高视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3.采用前房磁珠注射建立大鼠慢性EIOP模型成功,滋阴明目汤可以有效地减少RGCs凋亡,保护大鼠视神经结构与功能。
尹文惠,李素霞,董春晓,冯莉娟,刘敏,王欣,史伟云[10](2020)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继发性青光眼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发生继发性青光眼的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行PKP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60例(60眼),根据发病时间、发作次数、术前有无青光眼病史对术后发生继发性青光眼患者进行分组。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组间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早期青光眼、术后青光眼多次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 PKP术后继发性青光眼患者60例(60眼),随访(16.0±11.0)个月,总发生率为10.5%(60/573)。术后早期青光眼发病率为6.1%(35/573),主要诱因包括术后严重前房炎症及虹膜粘连19例,浅前房5例,其他11例。35例患者中药物治疗21例,联合手术治疗14例,以小梁切除术为主,共8例,最终眼压控制率为71.4%(25/35)。术后晚期青光眼发生率为4.4%(25/573),激素类药物诱发15例,周边虹膜前粘连6例,其他4例。单纯药物治疗21例,眼压控制率72%(18/25)。不同发病时间组间前房积脓、青光眼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98,P=0.009;χ2=4.000,P=0.046);术前有青光眼者术后青光眼发作频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7,P=0.023)。术前严重的前房积脓是术后早期继发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青光眼病史是继发性青光眼多次发作的危险因素。结论严重的角膜感染、青光眼病史、糖皮质激素药物使用是PKP术后青光眼发生的影响因素。PKP治疗的不同时期继发性青光眼防治重点不同,单纯药物和手术治疗对眼压控制均有效且无明显差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引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个人简历 |
| 2.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
| 3.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综述 难治性青光眼手术治疗的发展历程与回顾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
| 1.1 PACG解剖学的危险因素 |
| 1.2 PACG房角关闭的机制 |
| 1.3 PACG的遗传学因素 |
| 2 PACG的治疗进展 |
| 2.1 药物治疗 |
| 2.2 激光治疗 |
| 3 Phaco治疗PACG的研究 |
| 4 总结 |
| 5 本研究创新性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主要仪器 |
| 1.2 药品 |
| 1.3 人工晶体 |
| 1.4 研究对象 |
| 1.5 诊断标准 |
| 1.5.1 PAC诊断标准 |
| 1.5.2 PACG诊断标准 |
| 1.6 纳入标准 |
| 1.7 排除标准 |
| 1.8 术前资料 |
| 1.9 手术过程 |
| 1.9.1 术前准备 |
| 1.9.2 手术步骤 |
| 1.10 术后随访 |
| 1.11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术前资料 |
| 2.2 视力 |
| 2.3 眼压 |
| 2.4 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 |
| 2.5 前房深度ACD |
| 2.6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 |
| 2.7 视野 |
| 2.8 不同PAS范围的术后评估 |
| 2.8.1 视力 |
| 2.8.2 眼压 |
| 2.9 并发症 |
| 3 讨论 |
| 3.1 PACG视神经损伤的机理 |
| 3.2 Phaco治疗PAC/PACG的机制 |
| 3.3 PAC与 PACG患者手术疗效比较 |
| 3.4 早、中、晚期PACG患者术后疗效观察 |
| 3.5 不同房角粘连范围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分析 |
| 3.6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选择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前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和材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 1.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 1.2 试验器材与试剂 |
| 2 试验方法 |
| 2.1 研究方法 |
| 2.2 检查项目 |
| 2.2.1 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检查 |
| 2.2.2 视野检查 |
| 2.2.3 眼压测量 |
| 2.2.4 眼底检查 |
| 2.2.5 OCT检查 |
| 3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视野损害进展相关因素 |
| 2 不同组间平均RNFL厚度变化 |
| 讨论 |
| 1 视野损害进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
| 2 RNFL厚度变化呈线性 |
| 3 不同程度基线视野缺损时RNFL厚度变化趋势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对象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排标准 |
| 1.3 仪器 |
| 1.4 诊断标准 |
| 1.5 术前检查 |
| 1.6 手术步骤 |
| 1.7 术后处理 |
| 1.8 手术疗效标准 |
| 1.9 统计学分析 |
| 2.结果 |
| 2.1 眼压 |
| 2.2 视力 |
| 2.3 视野 |
| 2.4 结构 |
| 2.5 视野与结构相关性 |
| 2.6 并发症 |
| 3.讨论 |
| 3.1 视野 |
| 3.2 结构 |
| 3.3 眼压 |
| 3.4 视力及并发症 |
| 3.5 不足之处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晚期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一般资料 |
| 2.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2.2.2 UCP组及睫状体冷冻术组纳入标准 |
| 2.2.3 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组及睫状体冷冻术组排除标准 |
| 2.3 主要仪器及器材 |
| 2.4 研究方法 |
| 2.4.1 全身检查 |
| 2.4.2 眼科基本检查 |
| 2.5 手术方法 |
| 2.5.1 术前准备 |
| 2.5.2 探针尺寸的选择 |
| 2.5.3 UCP组手术步骤 |
| 2.5.4 睫状体冷冻术组手术步骤 |
| 2.5.5 术后护理 |
| 2.6 术后随访数据收集 |
| 2.7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
| 3.2 两组共24例患者24眼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眼压对比 |
| 3.2.1 两组患者眼压的组内对比 |
| 3.2.2 两组患者眼压的组间对比 |
| 3.3 两组共24例患者24眼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眼痛评分(NRS疼痛评分法)对比 |
| 3.3.1 两组患者眼痛评分的组内对比 |
| 3.3.2 两组患者眼痛评分的组间对比 |
| 3.4 两组共24例患者24眼术后并发症情况 |
| 3.5 两组患者术后睫状体形态变化 |
| 3.6 两组患者眼压与眼痛评分的相关性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第6章 不足之处与展望 |
| 6.1 不足之处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OCT相关技术在青光眼发病机制研究中的新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
| 资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 滋阴明目汤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一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机制的研究 |
| 综述二 以证候为基础的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治疗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手术方法 |
| 1.2.2 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 |
| 1.2.3 资料收集 |
| 1.2.4 分组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结果 |
| 2.2 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相关因素分析 |
| 2.2.1 不同发病时间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 2.2.2 不同发作次数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 2.2.3 有无术前青光眼病史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 2.3 治疗效果及转归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