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1](2021)在《腹股沟疝患者的手术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腹股沟疝是临床普通外科常见的疾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在我国外科手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大环境下,不同类型的腹股沟疝需采取对应的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达芬奇机器人疝修补术等,均能取得一定的手术效果。
张磊[2](2021)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对比组及研究组,各40例。对比组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研究组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比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比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比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比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2.50%低于对比组的1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股沟斜疝患者采取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虽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是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更具优势,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较低,可作为推荐术式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胡晓宇[3](2021)在《TAPP术后沙袋局部压迫预防血清肿的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腹腔镜腹膜前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TAPP)术后局部沙袋压迫与未行局部沙袋压迫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术后血清肿程度的评定、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舒适度的变化,进一步探讨TAPP术后沙袋局部压迫预防血清肿的价值,为减少TAPP术后血清肿的发生提供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住院行TAPP手术的97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APP术后是否使用500g沙袋压迫治疗将97例腹股沟疝患者分为压迫组(A组,n=52),非压迫组(B组,n=45)。术前比较两组患者年龄、BMI、腹股沟疝分类、便秘病史、高血压、腹股沟疝分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基本资料并记录。术后采集以下数据并记录:1术后复查腹股沟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分析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术后第7天和术后1个月血清肿的发生率和血清肿的积液量;2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患者术后6h、24h、3个月疼痛评分变化情况;3评估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患者术后6h舒适程度。将收集的临床病例资料和术后采集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导入Excel表格中,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高血压、腹股沟疝分类、腹股沟疝分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肿的发生率为51.9%vs 62.2%,术后1个月为25.0%vs 33.3%,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肿积液量为23.43±5.10ml vs24.28±5.89ml、术后1个月为14.28±1.73ml vs 16.16±3.18ml,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术后6h、24h、3个月疼痛评分为:5.37±1.38 vs 4.49±1.01、2.56±1.21 vs 2.04±0.90、0.50±0.70 vs 0.56±0.50,其中术后6h、24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压迫组与非压迫组术后6h舒适度优占比5.8%vs 22.2%,舒适度良占比60%vs 71%,舒适度差占比34.6%vs 7.1%,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非压迫组相比,压迫组在减少血清肿发生和加速血清肿吸收方面无明显差异。2沙袋局部压迫可能加重患者术后疼痛,给患者带来不适,影响患者早期下床活动。3综上所述,不推荐TAPP术后常规沙袋压迫预防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的形成。图0幅;表4个;参157篇。
张立明[4](2021)在《腹股沟疝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腹股沟疝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好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中老年男性或长期便秘者。根据腹股沟疝的不同类型,患者临床表现也不完全相同,但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腹股沟疝修补术是普通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进行2 000万次疝气修补。根据EHS指南,腹股沟疝的推荐治疗方法是无张力技术:Lichtenstein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TAPP)和完全腹膜外(TEP)方法。由杜鲁克于1992年首次实施的TEP疝修补术是目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三项领先技术之一。这项技术最重要的优点是无需打开腹膜即可微创进入,从而降低腹部器官损伤的风险。此外,TEP方法有助于缩短恢复时间,减少术后疼痛和提前出院。本文的目的是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比较,提出TEP方法。本文对腹股沟疝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腹股沟疝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志英[5](2021)在《经腹腹膜前修补术与李金斯坦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探讨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李金斯坦术(Lichtenstein)在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中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发生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成人腹股沟疝选择合适的术式及对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 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自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成人原发性单侧腹股沟疝患者共163例。按照患者的自主意愿分为TAPP组(n=92)和Lichtenstein组(n=71);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分为术后非慢性疼痛组(n=133)和术后慢性疼痛组(n=30)。TAPP组应用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自粘补片15cm×09cm(COVIDIEN);Lichtenstein组应用外科补片 13cm×09cm(COVIDIEN)。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测定所有患者术后第1、2、3天的疼痛评分。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NRS疼痛评分、血清肿、术口感染、术后慢性疼痛、术后复发、术后其他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等指标。以术后慢性疼痛为因变量,比较临床相关因素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术后慢性疼痛的相关危险因素。[结 果]1.163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术中副损伤及麻醉意外。TAPP组术中发现对侧隐匿疝2例并同时予修补。2.TAP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分别为:(121.03±38.97)min、(7.42±4.45)ml、(4.04±1.68)天、(7.20±2.60)天、(12755.91±2325.15)元,与 Lichtenstein组的(79.58±24.68)min、(9.15±6.38)ml、(5.39±2.41)天、(8.48±3.24)天、(9270.52±2054.98)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的术后第1、2、3 天 NRS 疼痛评分分别为:3.71±1.53、2.77±1.21、1.76±0.88,显着低于Lichtenstein 组的:5.30± 1.57、4.10±1.54、3.03±1.30,且 TAPP 与 Lichtenstein 两个组在术后第1、2、3天各个时间点之间的NRS疼痛评分均逐天减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3.随访期间,TAPP组与Lichtenstein组均无术后复发病例,TAPP组的总体并发症、术后慢性疼痛、轻度皮下气肿、血清肿、术后尿潴留、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分别为:29.3%(27/92)、17.4%(16/92)、9.8%(9/92)、5.4%(5/92)、1.1%(1/92)、1.1%(1/92),无术口感染、术后麻木感和异物感发生;Lichtenstein组的总体并发症、术后慢性疼痛、血清肿、术口感染、术后尿潴留、术后麻木感、术后异物感的发生率分别为:38.0%(27/71)、19.7%(14/71)、16.9%(12/71)、8.5%(6/71)、1.4%(1/71)、1.4%(1/71)、1.4%(1/71);TAPP组与Lichtenstein组除了在血清肿、术口感染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外(P<0.05),在其余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术后慢性疼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生术后慢性疼痛与疝囊长径和术后住院天数相关,而与性别、年龄、疝分型、术后急性疼痛、病程、手术时间等因素无关。疝囊长径≤6.7cm的患者发生术后慢性疼痛的风险高于疝囊长径>6.7cm 的患者(OR=4.737,95%CI:1.793~12.513),P=0.002;术后住院天数>4天的患者发生术后慢性疼痛的风险高于术后住院天数≤4天的患者(OR=2.463,95%CI:1.053~5.764),P=0.038。[结 论]1.TAPP术与Lichtenstein术相比,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急性疼痛轻微等优点,保证疗效的同时并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能使患者更早地恢复到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也存在手术时间长、住院费用高、可能出现皮下气肿等缺点。2.TAPP术易发现隐匿疝,并可同时修补,能降低短期内患者再手术的风险。3.较小的腹股沟疝是发生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因此,应重视术前的沟通,使患者充分知情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尽可能改善术后患者报告的结局。
刘振明[6](2021)在《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中将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称作腹股沟区,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缺损部位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即为腹股沟疝,俗称为"疝气"。腹股沟疝是临床中常见的男性普外科疾病,女性患者较少。腹股沟疝发病率在1%~5%,发病后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且运动或咳嗽后症状加重,若病情迁延可继发引起感染性休克、全身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就目前的研究,尚未发现可治疗该病的药物,因此手术治疗是腹股沟疝的唯一选择。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临床调查的方式就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腹股沟疝流行病学特征为切入点,现将临床中使用或曾经使用过的几种腹股沟疝手术术式、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主要就传统前路张力修补术、低张力疝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和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四种主要术式特点进行阐述。
黄立言[7](2021)在《生物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的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评估生物补片在腹股沟疝患者术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手术方式均为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术。采用对照试验的方法,依据术中使用补片材料不同可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共20例,采用生物补片。对照组共20例,采用合成材料自固定补片。对比分析2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及出院时间、术后早期疼痛、伤口感染及血清肿、阴囊血肿、术后慢性疼痛、睾丸萎缩、术后复发等多个指标。结果: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2组患者在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手术时间上长于对照组,根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早期疼痛方面、试验组在术后第1、3天疼痛模拟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对2组患者随访1~12个月,2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切口愈合不良、术后复发、睾丸萎缩等相关严重并发症。在血清肿、术后慢性疼痛及异物感方面对比,生物补片在血清肿方面发生率高于自固定补片,在异物感及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方面低于自固定补片。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总发生上两种补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使用生物补片是安全有效的,其并发症发生率与合成材料自固定补片无明显差异。
汪煜[8](2021)在《腹股沟疝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手术)、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approach,TAPP)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approach,TEP)的临床疗效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以明确哪种手术方式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204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204例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三组(Rutkow组、TAPP组、TEP组),每组68例。Rutkow组、TAPP组、TEP组的患者分别接受Rutkow术式、TAPP术式、TEP术式。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相关指标(术后炎症因子、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腹膜前/补片前间隙引流管引流量)、术后近期并发症(血清肿、血肿、切口或补片感染、术后急性尿潴留)发生情况、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疝复发率、住院费用和术后住院时间。本研究中测定的炎症因子为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归纳数据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研究过程中有18例患者脱落,最终完成本次研究全程的患者共186例,其中Rutkow组58例,TAPP组65例,TEP组63例,各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以下各项数据均按照Rutkow组、TAPP组、TEP组的顺序进行介绍,不再赘述。手术时间:各组数据依次为(52.16±7.72)min、(66.31±6.94)min、(49.25±9.66)min,P<0.001,成对比较得TAPP组长于Rutkow组(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utkow组和TE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切口长度:各组数据分别为6.22(5.75,6.84)cm、2.03(1.92,2.26)cm、2.18(2.00,2.38)cm,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长于TAPP组(P<0.01)和TEP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和TEP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74)。术中出血量:各组数据分别为(31.98±12.10)ml、(25.15±10.04)ml、(19.68±9.15)ml,P<0.001,两两比较得Rutkow组多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TAPP组多于TEP组(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24小时CRP:各组数据依次为0.62(0.37,0.89)mg/L、0.71(0.41,0.96)mg/L、0.76(0.27,1.03)mg/L,P=0.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小时CRP:各组的数据依次为16.20(10.57,19.02)mg/L、11.83(8.48,14.68)mg/L、10.38(8.11,12.61)mg/L,P<0.001,成对比较得出Rutkow组高于TAPP组(P=0.002)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和TEP组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09)。术后72小时CRP:各组数据依次为13.21(7.45,20.36)mg/L、8.18(4.56,11.10)mg/L、7.52(2.85,9.54)mg/L,P<0.001,成对比较得Rutkow组高于TAPP(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和TE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7)。术前24小时IL-6:各组数据依次为2.77(1.93,3.23)ng/L、2.91(2.30,3.16)ng/L、2.85(2.26,3.47)ng/L,P=0.4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小时IL-6:各组数据依次为33.57(29.66,35.93)ng/L、24.06(21.78,25.62)ng/L、19.88(18.61,21.38)ng/L,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高于其他两组TAPP(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高于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小时IL-6:各组数据依次为17.75(13.09,20.87)ng/L、13.23(11.68,14.97)ng/L、10.78(9.39,12.20)ng/L,P<0.001,Rutkow组差值高于TAPP组(P=0.001)及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高于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苏醒即刻VAS评分:各组依次为3.00(1.75,4.00)分、3.00(1.50,4.00)分、3.00(2.00,4.00)分,P=0.7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 VAS评分:各组依次为5.00(4.00,6.00)分、4.00(2.50,5.00)分、4.00(2.00,5.00)分,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的评分大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与TE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8)。术后72h VAS评分:各组依次为4.00(2.00,5.00)分、3.00(2.00,4.00)分、3.00(1.00,4.00)分,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可得Rutkow组的评分大于TAPP组(P=0.011)和TEP组(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与TE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ADL评分:术后第1天ADL评分:Rutkow组、TAPP组、TEP组依次为65(65,65)分、70(65,75)分、70(65,80)分,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的ADL评分高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与TEP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6)。术后第2天各组ADL评分分别为70(70,70)分、85(85,85)分、85(85,85)分,术后第3天各组ADL评分分别为90(80,90)分、95(90,100)分、100(95,100)分,术后第2天和第3天各组比较的差异与术后第1天一致。术后腹膜前/补片前引流管引流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各组分别为(70.55±26.44)m L、(77.32±23.12)m L、(83.56±24.82)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成对比较得TEP组的引流量高于Rutkow组(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与Rutkow组(P=0.132)和TEP组(P=0.15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天各组患者的引流量分别为(37.48±14.98)m L、(42.60±14.41)m L、(40.63±17.75)m L,各组患者之间成对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99);术后第3天各组患者的引流量分别为(16.48±8.92)m L、(17.91±8.69)m L、(19.56±7.18)m L,各组患者之间成对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7)。术后近期并发症:三组患者共26人出现术后近期并发症,并发症例数为26例,三组患者各项并发症比较的差异分别为血清肿(P=0.566),血肿(P=0.117),切口感染(P=0.003),术后急性尿潴留(P=0.906),Rutkow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TAPP组和TE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和TEP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切口感染外的其他三项并发症,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合计人数进行成对比较,Rutkow组的并发症人数多于其他两组(P=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与TEP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慢性疼痛及疝复发:所有患者中仅Rutkow组出现了2例术后慢性疼痛和1例疝复发,术后慢性疼痛(P=0.096),疝复发(P=0.3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各组数据分别为(7625.71±493.59)元、(10850.33±587.50)元、(10039.78±615.80)元,P<0.001,差异有统计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费用低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TEP组的住院费用低于TAPP组(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各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数据依次为7.00(7.00,8.00)d、4.00(4.00,5.00)d、4.00(4.00,4.00)d,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时间长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与TEP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1.相比较于TAPP和TEP,开放式的Rutkow手术有着住院费用较低、操作相对简单的优点,其缺点在于手术切口较大、炎症反应较重、术后急性疼痛较重、并发症较多以及住院时间较长。2.相比较于Rutkow手术,TAPP和TEP有着切口较小、术后炎症反应较轻、术后疼痛较轻、并发症较少和住院时间较短的优点,而缺点在于住院费用较高和操作较复杂。3.相比较于TAPP,TEP的操作可能更为复杂且学习曲线可能较长,但其在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炎症反应等方面均优于TAPP,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式。
褚孟楼[9](2021)在《乙状结肠癌疝入右侧腹股沟致难复性斜疝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乙状结肠癌疝入右侧腹股沟致难复性斜疝的发病特点、诊断及相关治疗方式等,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减少漏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乙状结肠癌疝入右侧腹股沟致难复性斜疝病例资料,同时通过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检索国内外与本个案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该类疾病的诊治方法。资料:患者男性,主因“右侧腹股沟肿物60余年,进行性增大3年,疼痛半月”入院。查体:右侧阴囊明显肿大,阴囊内似可触及一肿物,平卧时肿物不能还纳至腹腔。完善相关术前检查,胸腹部CT(本院2020-09-24)提示:右下腹壁肌肉连续性欠佳,右侧腹股沟区可见直肠、乙状结肠及周围血管(包括肠系膜下动脉)疝入,乙状结肠壁增厚,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明显强化,周围脂肪间隙不清。影像诊断:乙状结肠壁增厚,符合癌表现;右侧腹股沟疝。患者诊断明确,查无明显手术禁忌后于2020-09-28行腹腔镜探查中转开腹根治性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直肠端端吻合+右侧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1天顺利出院。术后病理分期:乙状结肠癌(T4N0M0)Ⅱ期。患者随访至2021年3月1日,未见腹股沟疝复发及肿瘤复发转移。结果:共搜集到符合条件的文献37篇,共包含4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4~95岁,中位年龄72岁,其中27例(60.0%)患者于术前已确诊,其中依靠CT诊断15例;X线诊断4例。疝内容物主要包括乙状结肠肿瘤35例(77.8%),盲肠肿瘤5例(11.1%),横结肠肿瘤3例(6.7%),升结肠肿瘤2例(4.4%)。其中28例有详细手术记录,其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2例(7.1%)、腹腔镜联合开腹4例(14.3%)、单纯开腹手术22例(78.6%)。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其中采用腹股沟切口联合腹股沟切口15例(53.6%);单纯采用腹股沟切口7例(25.0%);单纯采用腹部正中切口2例(7.1%);单纯采用腹部旁正中切口2例(7.1%);采用右侧腹部脐下横切口1例(3.6%);采用左髂窝横向切口1例(3.6%)。结论:腹股沟疝内容物为结直肠肿瘤临床相对少见,容易漏诊和误诊,CT是主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梁卫春[10](2020)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6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患者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35.2±7.4)min、住院时间(5.3±1.2)d和下床活动时间(2.4±1.2)d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5.1±2.5)分和(7.6±4.2)分,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缓解术后疼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传统疝修补术 |
| 1.1 Bassini修补术 |
| 1.2 Shouldice修补术 |
| 2 无张力疝修补术 |
| 2.1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
| 2.2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 |
| 2.3 网塞加平片修补术 |
| 3 LIHR |
| 3.1 TEP |
| 3.2 TAPP |
| 4 达芬奇机器人疝修补术 |
| 5 小结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对比组 |
| 1.3.2 研究组 |
|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 1.5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
|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
|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 2.4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研究对象 |
| 1.1.1 一般资料 |
| 1.1.2 入选标准 |
| 1.1.3 排除标准 |
| 1.2 手术相关资料及围手术期患者管理 |
| 1.2.1 术前准备 |
| 1.2.2 手术方法 |
| 1.2.3 术后处理 |
| 1.2.4 压迫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3.1 血清肿的临床评定 |
| 1.3.2 疼痛评分 |
| 1.3.3 舒适度 |
| 1.4 随访 |
| 1.5 统计学处理分析 |
| 1.6 结果与分析 |
| 1.6.1 两组腹股沟疝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
| 1.6.2 两组腹股沟疝患者术后评价指标 |
| 1.7 讨论 |
| 1.7.1 腹股沟疝的诊断及治疗 |
| 1.7.2 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的成因 |
| 1.7.3 血清肿的诊断及治疗 |
| 1.7.4 压迫沙袋对腹腔镜腹股沟疝术后血清肿的影响 |
| 1.7.5 压迫沙袋对腹腔镜腹股沟疝术后疼痛及舒适度的影响 |
| 1.7.6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 1.8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第2章 综述 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 |
| 2.1 腹股沟区解剖及疝成因 |
| 2.1.1 先天性因素 |
| 2.1.2 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缺陷 |
| 2.1.3 胶原代谢异常 |
| 2.1.4 后天性因素 |
| 2.2 腹股沟疝的分型 |
| 2.2.1 传统腹股沟疝分型 |
| 2.2.2 国际上常用的腹股沟疝分型 |
| 2.3 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 |
| 2.3.1 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 |
| 2.3.2 无张力疝修补术 |
| 2.4 疝补片的材料简介 |
| 2.4.1 不可吸收疝修补材料 |
| 2.4.2 可吸收疝修补材料 |
| 2.4.3 复合疝修补材料 |
| 2.5 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常见并发症 |
| 2.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1 传统疝修补术 |
| 2 无张力疝修补术 |
| 3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 |
| 4 展望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修补术与李金斯坦修补术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 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 |
| 2 前路张力修补术 |
| 3 低张力疝修补术 |
| 4 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 |
| 5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 |
| 6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腹股沟疝补片的应用及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 |
| 2.资料与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综述 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及修补材料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病例报告 |
| 临床分析 |
| 检索结果汇总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腹股沟疝内并发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
|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
| 2.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