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西舒敏与过敏性鼻炎3号——感冒常伴有过敏性鼻炎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喜舒敏与过敏性鼻炎之三——感冒往往伴有过敏性鼻炎(论文文献综述)

逄冰,赵林华,刘文科,宋斌,周毅德,于晓彤,何丽莎,王涵,顾成娟,沈仕伟[1](2018)在《仝小林“新病机十九条”阐释概要》文中指出针对当代疾病的特点,仝小林教授提出"新病机十九条",故对其"新内经十九条"简要释意。虽言病机实则比病机的内容更加丰富,论述了病因病位等内容,如皆属于"膜、神、髓、脾、络"均可归属于"病位",皆属于"燥、伏"等可归属于"病因"。条文或依照临床经验对疾病传统病机、治法进行新的思考,如感冒的病机病位、脏腑风湿论、凉燥郁火的病机、顶焦神系与髓系的理论以及过敏性疾病、慢性炎症急性反复性发作疾病、脏纤维化的治疗等;或可反映当代老年病、慢性病、多代谢紊乱性疾病(脾瘅)、心理性疾病与医(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如脾瘅、老年性抑郁症、癔病、神志性疾病等。以上诸条多是对疾病规律的精要概括,在临床运用时可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加以运用。

杨涛[2](2017)在《田从豁“形神并调”学术思想及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田从豁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研60余年,具有高深的中医理论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工作中一直继承传统针灸的精华,并与时俱进,探索针具、针法的创新。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和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田从豁教授临证将中西医知识有机地结合,强调诊疗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擅长应用不同刺激量针法调整局部形态、不同穴组及刺灸法结合调理整体神机治疗临床疾病。本文正文主要包含“形神并调”学术思想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1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以研究田师学术思想,继承其学术经验为目的。通过研习论着、医理学习、跟诊带教、验案分析、主题讲座及专题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整理了田师学术传承道路,总结了田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并着重分析田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应用特点,提炼田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的针刺方法经验及临床选穴,阐述其应用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索性提出田师“形神并调五部八法”的观点,并在临床中验证应用。1.1田从豁教授学术成长道路田师在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深入学习了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前辈朱琏教授、高凤桐教授的经验,同时又融汇有中南地区及北京名医家的针灸技法,精研中医典籍,结合自身多年实践,遵循针灸理论和针刺方法并进之路,将调整直观获得的局部病变与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形神并调”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1.2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基本内容形神的含义争议很多,田师认为“形”是指中医四诊所获得的脏腑经脉形体孔窍的形态结构资料,主要是指眼睛能够看到,手可以触摸到的肉体,具体到针灸操作上指针尖到达的部位,包括有皮、肉、脉、筋、骨。认为“神”在针灸临床中含义广泛,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需将其分成若干部分,才能有的放矢。比如“五藏神”之神专指五脏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安神”之神则是指精神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等。田师强调形、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生理状态下形神俱存、协调一致,病理状态时产生不同形变或神变,二者可相互影响;另外对人体而言,神可御形,强调精神因素对健康有巨大的影响。田师在针灸临床治疗时,通过调形,修复局部组织的病变;通过调神恢复脏腑经脉气血的协调。二法共用,形神并调,达到“形与神俱、高度协调”,以保持健康。针灸调形的原则为不破不立,调神的原则为调治求衡,这个理论是田师多年积累形成的针灸学术精华。田师临床“调形”先要审查形病的特点,再在局部施以治疗。即针对不同部位的病症,首先要看或扪循,找到具体的病变所在,视其位置、大小、深浅、软硬,寒热情况,采用不同的针具和刺灸法。一般皮肤表面的病变选用毫针围刺或火针点刺,粘膜的病变选用钩针挑刺,皮下包块的病变选用毫针齐刺或旁针刺,血脉的病变选用三棱针点刺或火针点刺,筋病选用毫针恢刺,骨病选用毫针短刺。取穴的部位在病变所在及周围组织,不拘泥于腧穴。在临床治疗中,田师第一步强调“守神”,认为这是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守神”既包括守医者之神,也包括守患者之神。他强调针灸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技艺,旺盛的工作精力,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日常应锻炼“心力”,达到临床时能够灵活有效地控制针刺手。接诊患者时,心态平和,耐心和蔼。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平心静气,专心致志,轻柔敏捷,一丝不苟。施针时要求医者精神专注,随着针入人体,医生之神也随之而入,方可细致体查针下感觉,同时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田师同时强调,患者要配合医生,有效互动。田师临床“调神”,强调精神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因此重视“安神”、“畅神”、“益神”等法的选用,选穴上多取头部腧穴。另外田师还强调五脏神的特殊作用,重视背俞穴的使用。同时田师重视督脉、任脉对神的调整作用,重视腹部、背部腧穴的使用。在“调神”时重视操作手法和针感,要求尽量气致病所,但总体针感要舒适。1.3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临床应用田师治疗过敏性鼻炎时以形神并调为针灸治疗特色。局部形变治疗以泻法驱邪为主,针对鼻粘膜肿胀,选用鼻通穴;针对鼻周围的肿胀范围,选取不同组穴。全身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的神变治疗以通经固本为法,经脉以调理督脉、手太阴和手阳明经气血为主,加用调理脏腑及培补元气之法。方法有针刺、艾灸、贴敷治疗。同时强调治疗时守神安神,并且重视医生和患者的日常调养。调形主张针至病所,作用点在鼻粘膜和周围的皮下组织,手法以合谷刺为主,行捻转泻法。调神方面先要确定病变涉及的经脉或脏腑,同时重视调整脏腑功能和元气的功能。在治疗的主次安排上,急性期先调形,后调神,缓解期以调神为主,兼以调形。医者在平时需要练习用针的协调性。田师在咳喘症的治疗中认为中医药的优势在于缓解临床症状,该病的病位考虑在肺经、任脉为主,病变影响的部位在咽喉及胸部。针刺调形以局部腧穴天突,定喘为主,调神以安神定志、宽胸理气、疏肝解郁为法。在咳喘的急性期一般针药罐并治,病情稳定后可针刺、艾灸及贴敷治疗一段时间,发挥各自特色,共治顽疾。田师针灸治疗皮肤病特点鲜明,强调医患互动,形神并调,针对皮肤局部病损,不破不立,选用火针、皮肤针或毫针围刺以调形;调理全身,重视气血通畅以调神;同时顾护脾胃,扶正固本。田师针灸治疗痹症,针对疼痛的局部,采用关节三针以调形治疗,即取疼痛关节的头部及颈部两侧的部位进行针刺,针尖到达的部位为骨膜或筋骨之间。调神注重调五藏神强壮脏腑功能,或者取脐周四穴以培元壮骨。同时考虑加用灸法或贴敷治疗以壮阳气,除寒湿。田师治疗月经病时,认为该病病位在小腹部,冲任失调是基本的病机,针刺调形以局部腧穴关元、归来为主,调神强调调理脏腑功能,培元固本,理气解郁。再根据兼症不同加减腧穴。田师临床常见脑病主要有中风、痫症、发育迟缓。田师强调这三类疾病的病位在髓海,病变与督脉任脉功能失调或失养相关,同时涉及到不同的相关经脉,临床症状多样,治疗复杂棘手。根据症状的具体部位而调形,如有肢体运动障碍的选取局部阳明经的腧穴,有吞咽困难的选用咽喉部的腧穴,有语言障碍的选用舌下针刺或廉泉穴。调神则注重调整督脉功能和治疗脏腑功能虚损,一般取督脉、任脉、脏腑俞穴,同时重视头部腧穴的应用。1.4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临床探索通过对田师临床诊疗思路、取穴特点、针刺手法的深入思考,提出“田氏针灸形神并调五部八法”学术观点,并在临床中加以运用,逐步有了自己的实践体会。在跟诊过程中,逐步领悟到,田师运用调形、调神的针灸思路,广泛治疗临床各科疾病。针对不同疾病,诊治思路上病症结合,并辨清病变部位,使用一些针对局部作用很强的针灸疗法和组方,包括针对皮、肉、脉、筋、骨的调形,常用针具为毫针、火针、皮肤针、三棱针,常用术式为围刺,点刺等;也经常应用一些固定的组穴进行调神的治疗,将其归纳为八种方法,即“通督益神法”、“调五藏神法”、“培元固神法”、“阴阳平神法”、“理气畅神法”、“镇静安神法”、“益智宁神法”、“开窍醒神法”。这些是田老临床的基础针灸方案,掌握这些要点,运用得当,则理法清晰,以简御繁,事半功倍。因此提出“调形五部”和“调神八法”组成的“田氏针灸形神并调五部八法”的学术观点,阐述其腧穴组方、针灸操作及应用范围。并将“田氏针灸形神并调五部八法”应用到自己的临床中,治疗湿疹、乳腺增生,获得良好的疗效。总之,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内容丰富,针灸临床应用特色鲜明,值得推广学习。2形神并调法治疗持续性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2.1目的将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应用于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中,采用常用具有局部调形,同时加具有通督理气等调神作用的腧穴,明确形神并调法治疗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2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单盲法(盲评价者)、对照的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门诊,以及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内一科门诊的患者96例。时间自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按照SAS软件所产生的随机方案进行分组,针灸治疗组48例,西药对照组48例。诊断标准按照“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ion asthma,ARIA)”诊疗指南2008年修订本(WHO编写)对于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治疗组穴方:上迎香(双侧)、迎香(双侧)、四白(双侧)、印堂、上星、尺泽(双侧)、列缺(双侧)、合谷(双侧)、大椎。针刺得气后,将3*1cm的艾段点燃,放置于大椎穴的针柄上,点燃端距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为2-2.5cm。20分钟后起针。隔日治疗1次,一周3次。共计12次,时间4周。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每天1片,时间4周。疗效评价:在疗前、疗后2周、疗后4周、随访3个月、6个月时进行鼻部症状总分(Total Nasal Symptoms Scores,TNSS)和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otal Non Nasal Symptoms Scores,TNNSS)评价。在疗前、疗后4周、随访3个月、6个月时进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量表(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价。数据处理及统计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有专人核查数据并录库。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基线的可比性、疗效评价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计量资料数据,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者用组间t检验,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相齐者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用校正t检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非参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2.3结果治疗组41例,对照组45例完成实验。2.3.1主要疗效指标评价:鼻部症状总分(TNSS)评价两组治疗后在不同观察时点TNSS评分及单项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和氯雷他定片均能够缓解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鼻部症状。并且随着疗程增加,TNSS评分逐渐降低。随访结果说明在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均有一定的后续效应。组间比较:疗程和随访结束后,两组改善TNSS及单项评分方面疗效相当。治疗2周时,针灸改善患者TNSS的疗效优于氯雷他定片(P<0.05)。结束治疗后3个月内,针灸改善患者TNSS的后续疗效优于氯雷他定片(P<0.05);治疗2周时,针灸改善患者鼻塞、流涕、鼻痒症状评分优于氯雷他定片(P<0.05)。结束治疗后3个月内,针灸改善患者鼻塞症状评分疗效优于氯雷他定片(P<0.05)。2.3.2次要疗效指标评价:鼻炎伴随症状总分(TNNSS)评价两组治疗后在不同观察时点TNNS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和氯雷他定片均能够缓解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伴随症状。并且随着疗程增加,TNNSS评分逐渐降低。随访结果说明在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均有一定的后续效应。组间比较:2周和疗程后,针灸改善患者TNNSS评分的疗效优于氯雷他定片(P<0.05)。结束治疗后6个月内,针灸改善患者TNNSS评分的后续疗效优于氯雷他定片(P<0.05)。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量表(RQLQ)评价两组治疗后在不同观察时点RQLQ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和氯雷他定片均能够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随着疗程增加,RQLQ评分逐渐降低。随访结果说明在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均有一定的后续效应。组间比较:2周和疗程后,针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优于氯雷他定片(P<0.05)。结束治疗后6个月内,针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分的后续疗效优于氯雷他定片(P<0.05)。2.3.3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共纳入的96例病例均未出现晕针、晕灸、局部疼痛、皮肤灼伤等不良反应。2.4结论(1)治疗4周时及6个月随访的疗效证实:针灸形神并调法可以改善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鼻部症状,表现出与一线推荐药物氯雷他定片的疗效等效性。(2)治疗2周时及3个月随访的疗效证实:针灸形神并调法可以改善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鼻部症状,表现出较氯雷他定片的疗效优势。(3)针灸形神并调法可以改善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鼻部伴随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表现出较氯雷他定片的全面优效性。(4)治疗2周疗效证实,针灸形神并调法治疗持续性过敏性鼻炎起效迅速。(5)针灸形神并调法治疗持续性过敏性鼻炎安全性好,无副作用。

孙晓雨[3](2016)在《过敏性鼻炎辨证失范和复方玉屏风颗粒干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借助古代方剂数据库和现代中医临床文献,揭示过敏性鼻炎与相关中医病症古今证治规律,确定首选和常用的药物与药对;筛选出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中药小复方。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复方玉屏风颗粒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动物的干预效应,为治疗过敏性鼻炎小复方的优化及作为候选药物用于新药研发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1过敏性鼻炎辨证规范化的研究通过考察权威文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不同版本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并利用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结合临床各家的辨证分类,揭示过敏性鼻炎辨证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2复方玉屏风颗粒干预过敏性鼻炎的药效学研究实验将8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中阳对照组、西阳对照组、复方玉屏风颗粒低剂量组、复方玉屏风颗粒中剂量组、复方玉屏风颗粒高剂量组。分组后先对除空白组外的其他各组大鼠实施过敏性鼻炎模型造模。造模主要分三个阶段——基础致敏、强化致敏与激发阶段。造模成功后,对各组的大鼠打喷嚏、流鼻涕抓搔鼻部的现象观察30min,并记录下来。之后对中阳对照组、西阳对照组、复方玉屏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药,所有治疗组连续给药14d。在分组前、造模后与给药结束后分别将大鼠称重,计算出造模期间大鼠体重的改变(造模后体重-造模前体重)与治疗期间大鼠体重的改变(给药结束后体重-造模后体重)。给药治疗结束后,首先对每组大鼠打喷嚏、流鼻涕、抓搔鼻部等症状观察30min并记录。然后将大鼠禁食一夜,于隔日将大鼠处死,取材。所需主要标本主要为大鼠双侧鼻黏膜与大鼠血清。使用乙醚将大鼠麻醉后,用手术刀切开大鼠胸腔,将主动脉血管充分暴露,用采血针将大鼠血液采入离心管,静置一段时间后高速离心,取上层血清备用。采血结束后,使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将鼻黏膜剥下后放入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24h制作石蜡切片。数据均采用spss 17.0处理,以?x±s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揭示过敏性鼻炎辨证规范和临床辨证存在问题和成因全面比较权威文献对过敏性鼻炎建立的辨证标准,剔除重复后,实得肺虚感寒证、肺虚邪袭证、肺气虚寒证、肺脾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亏虚证、肾虚证、肾阴虚证和肺经伏热证9证。学术界又将本病辨证毫无节制地扩展到43种。而所辨诸证的症状构成同样纷繁复杂,混乱无序。过敏性鼻炎肾阳亏虚证所属症状竟然高达57个,出现大量与疾病无关的虚拟症状。过敏性鼻炎辨证规范和临床辨证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抵消了本病辨证诊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2药效学实验证明小复方的干预效应2.1复方玉屏风颗粒对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在灌胃治疗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的打喷嚏、搔鼻的情况分别观察30min,并计数打喷嚏、搔鼻的次数,满足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其中复方玉屏风低剂量组的喷嚏、搔鼻次数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复方玉屏风中、高剂量组、辛芩颗粒组、氯雷他定组由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说明复方玉屏风中、高剂量组、辛芩颗粒组、氯雷他定组对改变AR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的治疗效果较为显着。2.2复方玉屏风颗粒对模型大鼠鼻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由鼻黏膜石蜡切片可以看出,空白组鼻黏膜无肿胀,黏膜光滑,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鼻黏膜较为肿胀,且有炎性浸润。小复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病理形态相去不远,肿胀程度与水肿都较为严重。中剂量组则明显好了很多,但是也伴有微细管破裂。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的鼻黏膜组织形态接近空白组,但是还有轻微的炎性浸润。说明AR发病时,会因黏膜肿胀引起鼻塞不通等鼻部症状,而炎性反应也会引起鼻涕大量增多等相应症状。经过治疗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并未完全与空白组相同。2.3复方玉屏风颗粒对模型大鼠血清IgE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空白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血清Ig E浓度有显着差异,Ig E作为临床血液检测确定AR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由提呈细胞将过敏原提呈后,增加Th2细胞的分泌因子,从而诱导B细胞分化合成。故AR模型大鼠中的Ig E明显高于空白组大鼠。经过给药治疗后,氯雷他定组、复方玉屏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的血清Ig E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说明各治疗组给药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大鼠血清Ig E含量的作用。虽然从数值来看,辛芩颗粒组中的血清Ig E含量比模型组要低,但经统计软件比较,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辛芩颗粒对降低血清Ig E含量并无治疗意义。2.4复方玉屏风颗粒对模型大鼠血清组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的血清组胺含量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说明AR对机体血清组胺含量的改变有影响。组胺是血清免疫球蛋白Ig E,经由血液循环,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后,释放的特异性炎症因子。各治疗组经治疗后,氯雷他定组、辛芩颗粒组、复方玉屏风颗粒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以上四组对通过抑制组胺分泌达到控制鼻部变应反应的治疗效果显着。玉屏风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有差异,与空白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低剂量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不能使模型大鼠血清组胺的含量降低至正常大鼠的水平,说明其治疗效果不及高、中剂量组。2.5复方玉屏风颗粒对模型大鼠血清IL-4的影响空白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血清IL-4含量有明显的差异,证实了AR模型大鼠会因变应原的刺激,促使TH2细胞释放IL-4等炎症因子。统计结果显示,氯雷他定组、辛芩颗粒组与复方玉屏风高、中剂量组对抑制大鼠血清IL-4的分泌具有治疗作用,其中氯雷他定组、辛芩颗粒组与复方玉屏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说明这三组的治疗效果比较显着。比较均值,氯雷他定组是降低IL-4疗效最好的组别。结论:1过敏性鼻炎辨证失范非常严重,导致临床辨证高度离散,丧失了规范化、标准化和客观化,本病辨证论治经验也难以取法。鉴此,应当对通过全面考察甄别,剔除与本病无关的虚拟症状和借以抽象出来的虚拟证,进而建立完整、客观、统一以及权威的过敏性鼻炎辨证标准。2药效学实验证明,通过文献研究结合临床筛选出的复方玉屏风颗粒,能够降低模型大鼠在AR发病期时的鼻部症状,缓解发病时的痛苦;高剂量组的鼻黏膜肿胀程度减轻,生理形态接近空白组,说明复方颗粒在改变组织形态方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发病时Th2细胞分泌的炎性介质如血清Ig E、血清组胺、血清IL-4,经治疗后程度降低,接近空白组水平,说明小复方具有恢复Th1/Th2平衡的作用机制,有效降低炎性介质的分泌,减弱对鼻黏膜及神经的刺激,从而抑制过敏性鼻炎的发作。综上说明复方玉屏风颗粒对过敏性鼻炎有治疗作用,为今后归纳总结用药规律并有机筛选小复方提供了实验依据。

孙超贤[4](2016)在《自拟外洗方治疗婴儿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拟外洗方治疗婴儿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资料和方法:本研究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开展,病例采集时间:2015年01月至2016年03月,纳入60例符合观察条件的婴儿湿疹(湿热浸淫证)的患儿。使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组:治疗组:(1)将自拟外洗方:(黄连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金银花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5g)加水2000ml,武火煎沸后再文火煎30min,取过滤液备用,待感温凉后用软毛巾或纱布反复蘸洗皮损处,每次10-15分钟。对于渗液明显者,渗液处可用无菌纱布蘸取药水拧干后湿敷于患处,3-5分钟后再按前法湿敷,如此反复3-5次,每天1次,以1周为1疗程。(2)皮损干燥后将0.05%地奈德乳膏涂抹患处,轻揉片刻,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对照组:温清水清洗患儿患处,待皮损干燥后,将0.05%布地奈德乳膏涂于患处,进行观察治疗,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观察疗程结束后两组患儿临床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评判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21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治疗后临床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两组间治疗后临床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证明自拟外洗方治疗婴儿湿疹(湿热浸淫证)疗效显着。且经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较治疗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不良反应,适合临床使用推广。

刘思溟[5](2014)在《对60例中医辨证为热证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在综述了变应性鼻炎的古代文献、现代中医学及西医学研究和治疗进展的基础上,探讨变应性鼻炎中医热证病因病机及主要辨证分型,尝试用辨证论治思路治疗变应性鼻炎。方法:调查地点: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诊室调查对象:变应性鼻炎患者时间: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在调查的患者中选取60例中医辨证为热证的患者。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并对患者进行四诊资料的收集,并加以辨证,对证型和体征进行分析。结果:在60例病例中属于湿热证24例(湿热蕴脾证12例,肝胆湿热证11例);实热证26例(肺经伏热证15例,肺胃热盛证10例);虚热证10例(肝郁肾虚证7例,阴虚血热证2例);其他证型3例。在本次临床研究所采集的60例病例中,鼻粘膜水肿色淡的10例,黏膜水肿色淡红或基本正常的24例,黏膜色偏红或红,伴有散在出血点的21例,色暗红2例,3例患者双侧黏膜颜色存在差异。60例患者中,鼻粘膜水肿明显的有28例,水肿不明显的有32例。结论:通过本次观察,变应性鼻炎目前临床上存在相当一部分热证患者,其分布较为集中在本次观察的三大类(湿热证、实热证、虚热证)内,并且患者的证型多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单纯从传统四个标准证型进行论治难以满足临床,因此认为应加强对变应性鼻炎中热证的重视,注意详细全面问诊,于病变初期重视祛邪祛风,辨证方面重视全身整体辨证,在脏腑辨证无法满足的时候要更广阔的应用诸如六经辨证的多种辨证方法,抓住主证兼顾兼证,拓展诊疗思路,灵活应对临床工作,以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冯晓鹏[6](2014)在《影响婴幼儿喘息预后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现代医学及中医对婴幼儿喘息的研究现状,通过回顾性分析导师门诊婴幼儿喘息患儿病例,研究婴幼儿喘息患儿痊愈或缓解的年龄分布,分析痊愈及缓解集中年龄段的中西医症状特点及规律,探讨运用中医临床表现结合哮喘预测指数预测婴幼儿喘息预后转归的可行性,为婴幼儿喘息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理论支撑。方法: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对目前中西医关于婴幼儿喘息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婴幼儿喘息研究的问题,为临床研究提供基础。临床研究部分: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导师门诊收集的婴幼儿喘息病例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并判定每例病例哮喘预测指数,记录其喘息控制的主要措施、中医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危险因素等,通过电话回访方式,记录目前控制情况(如已治愈,则记录其治愈年龄)等,将上述信息输入计算机,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其痊愈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分析哮喘预测指数的准确度、治疗干预对喘息的影响,研究痊愈集中年龄段的病情特点、中医证型分布等,得出结论。结果:(1)痊愈年龄主要集中在3岁左右、6-8岁、11-14岁年龄段;(2)503例哮喘预测指数阴性患儿中,痊愈患儿356例,占70.77%;147例在14岁后仍有哮喘症状,占29.22%;329例哮喘预测指数阳性患儿中298例发展为哮喘,占90.58%;痊愈患儿31例,占9.42%。说明哮喘预测指数的准确性较高。(3)中医症状及疾病史与婴幼儿喘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经R×C表卡方检验,首次喘息后年喘息次数、哮喘家族史、吸入过敏史、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喘嗽、痰液、汗出、面色、饮食、大便、小便这几个方面的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医症状及疾病史在痊愈集中年龄段分布存在差异,根据中医症状及疾病史预测婴幼儿喘息的预后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4)中医证型:在y≤3岁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以肺脾气虚证为主。在6岁≤y<8岁年龄段肺脾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例数较多,占总例数的37.61%和35.78%,肺肾阴虚证相对较少,占总例数的26.61%。在11岁<y≤14岁年龄段中,脾肾阳虚例数较多,占总例数的38.28%,肺脾气虚和肺肾阴虚相对例数较少,分别占总例数的28.13%和33.59%。说明三个痊愈集中年龄段中中医证型分布有区别,根据中医证型预测婴幼儿喘息患儿预后有一定的可行性。(5)中医、中西医结合及西医三种治疗方法对婴幼儿喘息痊愈影响分析,经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种治疗方法之间两两比较,除中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外,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是否长期规范治疗对婴幼儿喘息痊愈的影响,经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婴幼儿喘息痊愈方面要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是否长期规范治疗不能影响婴幼儿喘息的痊愈。(6)未愈患儿喘息控制的主要相关因素及措施是及时对症治疗、避免感冒,分别占96.18%和90.11%;说明及时对症治疗及避免感冒有助于喘息的控制。(7)中医、中西医结合及西医治疗三种治疗手段在病情控制上,经Ridit分析,95%置信区间有重叠,说明三种治疗手段均可控制喘息发作,但控制程度差别不明显。长期规范治疗与未长期规范治疗对病情控制上,经Ridit分析,95%置信区间无重叠,尚可认为是否规范治疗在病程控制情况上不同,说明长期规范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控制。结论:(1)婴幼儿喘息患儿的痊愈与年龄存在相关性,主要集中在3岁、7岁、13岁左右;(2)哮喘预测指数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婴幼儿喘息的预后有指导意义;(3)根据中医临床症状和证型结合哮喘预测指数预测婴幼儿喘息患儿预后有一定的可行性,能为指导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值得进一步研究。(4)及时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及西医治疗对病情控制均有较好的疗效,坚持长期规范治疗优于未长期规范治疗,说明及时的对症治疗和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对哮喘患儿是非常必要的。

卢桐[7](2013)在《自拟疏风清肺止咳方治疗急性咳嗽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美国1991年一项调查发现咳嗽是呼吸科患者就诊的第一原因,每年门诊次数多达3千万。我国最新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年版)》选择根据咳嗽患者发病的持续时间,将咳嗽分为以下3类:急性咳嗽,即持续时间小于3周;亚急性咳嗽,即持续时间3至8周;慢性咳嗽,即持续时间8周以上。相对于慢性咳嗽和亚急性咳嗽,急性咳嗽是最为多见,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慢性咳嗽和亚急性咳嗽的直接病因。急性咳嗽病因主要可以分为呼吸系统疾病和非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中又存在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目前急性咳嗽的治疗的基本原则多以对症处理为主,而在治疗中的重点是明确引起咳嗽的主要病因,并根据引起咳嗽的主要病因进行对症治疗。但如果严重频繁的咳嗽或干咳剧烈影响已经影响病人的休息和睡眠时,可以适当给予患者镇咳治疗。原则上强力镇咳禁用于痰多病人的治疗。在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时可用选用祛痰药。若明确存在细菌感染时,如血象白细胞增高或咯脓性痰伴体温超过38.5度者,可以选择应用抗生素治疗。在未得到病原菌阳性结果之前,可以尝试经验性选用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治疗。还可以对症应用抗过敏治疗。当患者伴随支气管痉挛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药物治疗。也正是由于治疗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使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出现。古代中医记载并无“急性咳嗽”之名,根据急性咳嗽病程定义,更接近古代中医“外感咳嗽”。咳嗽是指肺气失司,宣降失常,而引起肺气上逆,或伴咳吐痰液的一系列肺系表现,既是多种疾病常所包含的症状,也是自已独立存在的病证。《素问·咳论》中记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首见咳之名,直至金代刘完素才明确以有声无痰的病者称为咳,而谓有声有痰者称为咳嗽。而临床表现则多咳声与咯痰并见,故一般通称咳嗽。病因病机不外乎外感邪气,或脏腑内伤相互影响,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中医中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治疗急性咳嗽多采用“宣通肺气,疏散外邪”的方法,因势利导,.驱邪止咳。本临床研究的目的与方法:本研究观察中药治疗对急性咳嗽症状的改善情况。选择宣武中医医院门诊急性咳嗽患者8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随机分为疏风清肺止咳方组(治疗组)40例,可愈糖浆(复方磷酸可待因糖浆)组(对照组)40例。治疗1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咳嗽症状自我感觉模拟评分、咳嗽咯痰消失时间、中医症状遗留情况积分及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与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7.5%、72.5%,(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咳嗽症状积分均改善明显(P<0.05),二者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疗效相当。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咳嗽、咯痰、咽痛、身热、咽痒、咽干、鼻塞、恶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咳嗽、咯痰、咽痛、身热、咽痒、咽干、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咽干、咯痰、身热、咽痛、鼻塞、恶风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与组治疗组咳嗽、咽痒积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咳嗽消失时间,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相当。治疗组与对照组咯痰消失时间比较,治疗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咳嗽症状自我视觉模拟积分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遗留症状积分,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安全性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自拟疏风清肺止咳方治疗急性咳嗽风热犯肺证安全有效。

郭海英[8](2009)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分析及矫正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邯郸市小学生学习障碍现状的调查,对全省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出现率、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发现:(1)河北省邯郸市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障碍的出现率为16.5%,该调查结果略高于其他同类研究。(2)在小学前三年表现出学习障碍人数随年级增长而增长的趋势;性别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男生逐渐多于女生。(3)小学生学习障碍的产生与母亲生育年龄过大或过小、孕期营养不良及不正常的情绪状态、早产、非正常分娩方式等有一定的相关。同时父母的学历对学习障碍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母亲方面,如学习障碍学生的母亲具有小学、初中学历的比率显着高于学业正常学生,而具有高中、大学学历的比例却显着低于学业正常学生。但是父亲各方面因素对儿童的影响较小。(4)引起小学生学习障碍的自身原因主要是轻微脑损伤、视力、听力障碍、独立性问题、情绪问题和学习习惯等。(5)相关研究的结果表示出,过小的年龄与身体方面的不良影响存在显着相关,而高龄怀孕与心理方面的问题存在显着相关;孕期营养不良、非正常情绪、早产等因素严重影响胎儿的健康,也影响到出生后孩子的身体素质;非自然分娩方式则会造成儿童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并导致儿童上学后在学习品质和习惯上的不足。在充分分析形成学习障碍的各方面原因后,研究者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矫正对策,主要内容有:(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关注学习障碍学生;(2)根据不同的学习障碍类型,在专业的教育矫正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缺陷矫正;(3)对待不同的学习障碍学生,教师要改进教学策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4)有必要制订个别教育计划,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变化;(5)改善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加强课外心理辅导;(6)教学、评估、辅导等各个部门紧密沟通,建立新型教学评估体系,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7)做好家庭教育宣传辅导,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全面配合,努力改善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和生存环境。

白立群[9](2008)在《复方美沙芬解热镇痛镇咳抗炎作用的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复方美沙芬(含对乙酰氨基酚、氢溴酸右美沙芬、盐酸伪麻黄碱和马来酸氯苯那敏)在动物模型的解热、镇痛、镇咳、抗炎等作用。方法:1、复方美沙芬解热作用的研究:(1)以啤酒酵母致热家兔模型,观察对乙酰氨基酚(174.8mg/kg)和复方美沙芬(50 mg/kg,100mg/kg,200mg/kg)的解热作用;(2)以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大鼠模型,观察对乙酰氨基酚(174.8mg/kg)和复方美沙芬(50mg/kg,100mg/kg,200mg/kg)的解热作用。2、复方美沙芬镇痛作用的研究:以醋酸刺激引起小鼠疼痛模型,观察对乙酰氨基酚(174.8mg/kg)和复方美沙芬(25mg/kg,50mg/kg,100mg/kg)的镇痛作用。3、复方美沙芬镇咳作用的研究:(1)以氨水诱发小鼠咳嗽模型,观察氢溴酸右美沙芬(4mg/kg)和复方美沙芬(25mg/kg,50mg/kg,100mg/kg)的镇咳作用;(2)以枸椽酸诱发豚鼠的咳嗽模型,观察氢溴酸右美沙芬(4mg/kg)和复方美沙芬(25mg/kg,50mg/kg,100mg/kg)的镇咳作用。4、复方美沙芬抗组胺作用的研究:以组胺引起大鼠兰染皮肤的面积和吸收值为指标,分析马来酸氯苯那敏(0.5mg/kg)、复方美沙芬(25mg/kg,50mg/kg,100mg/kg)的抗组胺作用。5、复方美沙芬抗炎作用的研究:以醋酸诱发小鼠腹腔炎症模型,比较对乙酰氨基酚(174.8mg/kg)和复方美沙芬(50mg/kg,100mg/kg,200mg/kg)对小鼠腹膜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复方美沙芬100和200mg/kg口服灌胃对啤酒酵母致热家兔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与剂量呈依赖关系;200mg/kg口服灌胃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大鼠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25,50和100mg/kg能剂量依赖性地减少醋酸引起小鼠扭体次数,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复方美沙芬25,50和100mg/kg能剂量依赖性地减少氨水诱发小鼠咳嗽次数;50和100mg/kg能减少枸橼酸诱发豚鼠咳嗽次数,因此具有明显镇咳作用。25,50和100mg/kg能缩小组胺引起大鼠兰染皮肤的面积,降低吸收值;50,100mg/kg和200mg/kg具有降低醋酸引起小鼠腹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因此复方美沙芬还具有明显抗炎作用。结论:复方美沙芬具有明显解热、镇痛、镇咳及抑制炎症反应作用。

李捧花[10](2007)在《辨“病”用药》文中指出很多人一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的症状,很可能会去药店选购感冒药。而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患的是急性鼻炎,这些患者在自行服用感冒药后的两三天内,可能会感觉鼻塞、流鼻涕的症状见好,但过了六七天,鼻塞、流鼻涕症状会再次出现,甚至引起发烧,这时患者

二、喜舒敏与过敏性鼻炎之三——感冒往往伴有过敏性鼻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喜舒敏与过敏性鼻炎之三——感冒往往伴有过敏性鼻炎(论文提纲范文)

(1)仝小林“新病机十九条”阐释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诸型感冒、太卫胃表皆属于膜
2 诸脏沉疴、屡感加重皆属于痹
3 诸温内发、有表无表皆属于伏
4 诸疹痒喘、嚏涕窍塞皆属于敏
5 诸狂躁癫、痰瘀火毒皆属于神;诸颤瘫痿、腰脊难挺皆属于髓
6 诸扑抽哑、查无实变皆属于癔
7 诸颓抑郁、易感易疲皆属于霾
8 诸屑肤燥、窍干肢凉皆属于燥
9 诸火郁阻、肤灼窍热皆属于脾
1 0 诸脏纤化、久病久痛皆属于络
1 1 诸寒湿郁、久治不愈皆属于瘀
1 2 诸结癖瘤、菱形发病皆属于郁
1 3 诸汗尿多、神耗阴伤皆属于散
1 4 诸呆迟弱、四道虚损皆属于老 (老年病)
1 5 诸病缠绵、入络累脏皆属于慢 (慢病)
16诸糖脂酸、上溢中满皆属于浊 (多代谢紊乱性疾病)
17诸眠焦躁、烦倦压抑皆属于心 (心理性疾病)
18诸病乱投、百药杂陈皆属于医 (医源性、药源性疾病)

(2)田从豁“形神并调”学术思想及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1 形神理论源流及各家观点
        1.1 形神理论的历史发展
        1.2 形神理论的各家观点
        1.2.1 有关“神”的争议
        1.2.2 形神理论的应用现状
    2 过敏性鼻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1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2.1.1 古代医学文献研究
        2.1.2 现代中医文献研究
        2.2 过敏性鼻炎西医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
    1 田从豁教授学术成长道路
        1.1 习名师之验
        1.1.1 朱琏教授
        1.1.2 高凤桐教授
        1.2 汇众家之术
        1.3 循理法之路
        1.4 修形神之道
    2 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基本内容
        2.1 形神含义
        2.2 形神的关系
        2.2.1 生理上形神俱存、高度协调
        2.2.2 病理上变化不同,互为因果
        2.2.3 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巨大
        2.3 “形神并调”的治疗原则
        2.3.1 调形的原则—不破不立
        2.3.2 调神的原则—调治求衡
        2.4 “形神并调”的治疗特点
        2.4.1 “守神”为先,医患互动
        2.4.2 局部调形,针法各异
        2.4.3 整体调神,舒适针感
    3 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临床应用
        3.1 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应用
        3.1.1 田从豁教授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特点分析
        3.1.2 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体会
        3.2 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临床治疗咳喘病的应用
        3.3 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临床治疗皮肤病的应用
        3.4 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治疗痹证的应用
        3.5 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治疗月经病的应用
        3.6 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治疗脑病的应用
    4 田从豁教授“形神并调”学术思想临床探索
        4.1 “田氏针灸形神并调五部八法”提出
        4.2 “田氏针灸形神并调五部八法”应用简述
        4.2.1 调形五部
        4.2.2 调神八法
        4.3 “田氏针灸形神并调五部八法”应用体会
        4.3.1 应用“田氏针灸形神并调五部八法”治疗湿疹
        4.3.2 应用“田氏针灸形神并调五部八法”治疗乳腺增生
第三部分 形神并调法治疗持续性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计算
        2.2 研究方案设计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评价指标
        2.5 评价时点
        2.6 安全性评价
        2.7 数据整理及统计方法
        2.8 质量控制
        2.9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完成情况
        3.2 数据基线分析
        3.3 疗效评价
        3.4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病因病机分析
        4.2 现状分析
        4.3 腧穴组方及操作分析
        4.4 结果分析及形神并调法的指导意义
        4.5 创新点
        4.6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思考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总结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过敏性鼻炎辨证失范和复方玉屏风颗粒干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过敏性鼻炎辨证失范考察研究
    范围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复方玉屏风颗粒干预过敏性鼻炎的药效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过敏性鼻炎现代研究进展与中医药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自拟外洗方治疗婴儿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1.4 终止试验标准
        1.5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药物组成及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研究结果
    2 不良反应
    3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对婴儿湿疹的认识
    2.自拟外洗方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3.西医对婴儿湿疹发病机理的认识
    4.西医对婴儿湿疹的治疗现状
    5.本临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A: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B:病例报告表

(5)对60例中医辨证为热证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古代中医对鼻鼽的认识
    综述二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综述三 针灸及其他中医外治法防治变应性鼻炎的概述
    综述四 变应性鼻炎西医的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变应性鼻炎患者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6)影响婴幼儿喘息预后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部分
    1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喘息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喘息病因及发病机理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喘息临床诊断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喘息临床治疗的认识
    2 中医对婴幼儿喘息的认识
        2.1 古代中医对婴幼儿喘息的认识
        2.1.1 病名
        2.1.2 病因
        2.1.3 病机
        2.1.4 证治分类
        2.2 现代中医对婴幼儿喘息的认识
        2.2.1 中医内治法
        2.2.2 中医外治法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中医症候分型标准
        2.2.4 婴幼儿喘息临床治愈标准
        2.2.5 婴幼儿喘息(哮喘)控制分级标准
        2.2.6 哮喘预测指数判定标准
        2.2.7 纳入标准
        2.2.8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观察指标
        2.3.2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痊愈患儿的临床分析
        3.2.1 痊愈年龄分布情况
        3.2.2 哮喘预测指数对婴幼儿喘息预后的准确度分析
        3.2.3 中医症状及病史对婴幼儿喘息痊愈的相关性分析
        3.2.4 痊愈集中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
        3.2.5 治疗干预对婴幼儿喘息痊愈的影响分析
        3.3 未愈患儿的临床分析
        3.3.1 缓解哮喘发作的相关因素及措施
        3.3.2 不同治疗手段与病情控制的关系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
        4.2 痊愈年龄
        4.3 治疗干预
        4.4 哮喘预测指数
        4.5 中医症状、疾病史及证型预测婴幼儿喘息预后的探讨
        4.6 缓解哮喘发作的措施
        4.6.1 及时对症治疗及避免感冒
        4.6.2 避免过敏原及冷空气
        4.6.3 情绪安抚
        4.6.4 适量运动
    5.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自拟疏风清肺止咳方治疗急性咳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急性咳嗽的现代医学认识
    1 咳嗽的分类
    2 急性咳嗽的流行病学调查
    3 急性咳嗽的临床特点
    4 急性咳嗽的治疗
    5 分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咳嗽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家的认识
        1.1 咳嗽的病位
        1.2 咳嗽的分类
        1.3 咳嗽的病因
        1.4 病机
        1.5 急性咳嗽主要证候类型
        1.6 治疗原则
        1.7 治疗
    2 现代医家的认识
        2.1 咳嗽的病位
        2.2 咳嗽的分类
        2.3 急性咳嗽的病因病机
        2.4 急性咳嗽的主要证候类型
        2.5 治疗
        2.6 名家专论
    3 分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及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表 急性咳嗽临床调查表

(8)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分析及矫正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概念界定
    1.1 学习障碍概念简介
    1.2 具有代表性的学习障碍定义
    1.3 学习障碍定义中的共同要素
    1.4 对学习障碍定义的认识和思考
    1.5 本研究概念界定
2 研究现状综述
    2.1 欧美学习障碍研究现状
    2.2 我国学习障碍研究现状
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 问题的提出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假设
5 研究方法和工具
    5.1 研究方法
    5.2 研究工具
    5.3 研究对象
6 研究过程
    6.1 准备阶段
    6.2 研究阶段
7 结果与分析
    7.1 小学生低年级学习障碍的出现率
    7.2 引起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外部生理环境因素
    7.3 引起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内部因素
    7.4 学习障碍内外成因关系分析
8 讨论
    8.1 关于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出现率
    8.2 关于引起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外部因素
    8.3 关于引起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内部因素
9 矫正建议
    9.1 专业机构的矫正对策——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缺陷矫正
    9.2 学校教育矫正对策
    9.3 家庭教育矫正对策
10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儿童学业不良调查诊断表
附录二: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

(9)复方美沙芬解热镇痛镇咳抗炎作用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一.复方美沙芬的解热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复方美沙芬的镇痛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复方美沙芬的镇咳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复方美沙芬的抗组胺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五.复方美沙芬的抗炎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流行性感冒病原学治疗及对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喜舒敏与过敏性鼻炎之三——感冒往往伴有过敏性鼻炎(论文参考文献)

  • [1]仝小林“新病机十九条”阐释概要[J]. 逄冰,赵林华,刘文科,宋斌,周毅德,于晓彤,何丽莎,王涵,顾成娟,沈仕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02)
  • [2]田从豁“形神并调”学术思想及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D]. 杨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3]过敏性鼻炎辨证失范和复方玉屏风颗粒干预效应研究[D]. 孙晓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3)
  • [4]自拟外洗方治疗婴儿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观察[D]. 孙超贤.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3)
  • [5]对60例中医辨证为热证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观察[D]. 刘思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影响婴幼儿喘息预后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冯晓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7]自拟疏风清肺止咳方治疗急性咳嗽的临床观察[D]. 卢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S1)
  • [8]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分析及矫正对策研究[D]. 郭海英. 河北师范大学, 2009(S2)
  • [9]复方美沙芬解热镇痛镇咳抗炎作用的药效学研究[D]. 白立群.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10]辨“病”用药[J]. 李捧花. 中国药店, 2007(03)


中医论文 花粉症论文 哮喘的症状论文 婴幼儿哮喘论文 儿童咳嗽论文

上一篇:Arrow+gardblue管经皮穿刺治疗肾囊肿
下一篇:木贼治疗小儿鼻衄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