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娟[1](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洪敏俐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临床收集洪敏俐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病例,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软件,分析洪敏俐教授治疗CVA的用药规律,以总结其治疗CVA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收集洪敏俐教授2020年01月至2021年02月期间,于漳州市中医院肺病科就诊的CVA病例,经过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整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软件,建立“医案数据库”和“方剂数据库”,对数据库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证候及所涉及的方剂、中药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方剂进行分析与聚类,进而发现潜在的核心组合,并组成新方。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203诊次,其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女性患者比例稍高于男性;在发病年龄上,以40-49岁年龄段居多。2.在对203诊次的症状分析中,咳嗽特点以夜间咳嗽为最多见,干咳次之;兼症以痰色白突出,其后为怕冷、口干、鼻塞、怕风、咽痒等。舌质以舌淡红、舌红、舌淡最为常见;舌苔以苔薄白、苔白、苔薄黄最为多见;脉象以弦、滑、细、沉为主。3.本次研究出现的证型有痰饮内停证、风寒恋肺证、邪郁少阳证、肺脾气虚证、痰热壅肺证、风盛挛急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4.本次研究涉及的中药共106种,频次在50次以上的有甘草、半夏、大枣、桂枝、白芍、黄芩、柴胡、茯苓、麻黄、五味子、白术、蝉蜕、党参、生姜、细辛。四气以温、寒、平多见,五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归经主要集中在肺经、脾经、胃经。药类有补虚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和清热药等。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出潜在新方8组,分别为(1)竹茹、枳实、僵蚕、姜黄;(2)白芍、桂枝、黄芪、薏苡仁;(3)白芍、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太子参;(4)茯苓、陈皮、白术、黄芪、防风;(5)藿香、厚朴、通草、淡豆豉;(6)山药、砂仁、扁豆、泽泻、牡丹皮;(7)五味子、麻黄、大枣、地龙、细辛、干姜;(8)黄芩、柴胡、细辛、太子参、干姜。结论:1、洪敏俐教授辨治CVA,证型以痰饮内停证、风寒恋肺证、邪郁少阳证、肺脾气虚证为主。2、洪敏俐教授治疗CVA多用甘草、半夏、大枣、桂枝、白芍、黄芩、柴胡、茯苓、麻黄、五味子、白术、蝉蜕、党参、生姜、细辛等。四气以温为主,其次寒、平,五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肺、脾、胃多见。药类以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和清热药等,并通过聚类分析得出8首新方。体现其用药上注重顾护正气,又强调祛邪,补中有消,散中有收,温中有清,宣降相宜。治法主要有健脾益气、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温化痰饮、和解少阳、清热化痰等。3、洪敏俐教授认为CVA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与患者素体虚弱密切相关,本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多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尤其以脾脏的虚损为主,痰饮为宿根,外邪为诱因,多从“虚、痰、风、邪郁少阳”论治。强调扶正固本,善从脾论治,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健脾化痰。其处方推崇经方,又博采时方,讲究方证相应,随症加减。
王建新[2](2021)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目前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本研究拟运用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方法学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南制定手册,系统检索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Cochran系统评价方法,参考当前最佳证据,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制定《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遴选出临床定位准确、疗效确切、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或专家共识意见高度支持的中成药,解决哮喘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中成药滥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规范化并推广中成药在成人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并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的产生。研究方法:1.形成指南制定小组:指南发起者中国中药协会建立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指导委员会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确立指南共识专家组成员、指南秘书处和指南专家顾问。2.指南选题:依据PICO(P:人群;I:干预措施;C:对比;O:结局指标)模式,确定指南范围、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本指南主要关注中成药对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优势。通过两轮调查问卷获取临床专家的意见并使用专家共识法完成临床问题的确立和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临床问题通过PICO进行解构,达成共识。结局指标分为关键结局(7-9分)、重要结局(4-6分)、不重要结局(1-3分),由指南小组组员进行打分并有效排序。3.中成药遴选:基于全面的数据库(《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等药品查询网站)检索和专家推荐意见进行中成药的筛选。4.证据获取与系统评价:制定高效准确的检索策略,运用网络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如果为质量较高的系统评价则直接利用,如果需要更新则在原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新。如需进行新的系统评价,则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指导手册进行。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结局指标相同、数据类别相同的RCT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中医药的特殊性,本指南充分考虑中医古典文献、中医教科书中推荐的中成药并将中医经典方药的汤剂文献也纳入到指南证据当中。5.证据质量分级:对于证据数量充足的中成药,采用GRADE方法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制定证据总结表和从证据到决策的框架表。证据数量不足、无法进行Meta分析的中成药由秘书组制作共识意见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根据GRADE方法,专家应在充分考量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间接性、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和3个升级因素(大效应量、剂量效应关系和负偏倚)基础上形成证据总结表,得出初步推荐意见。6.推荐意见形成与共识方法:指南共识小组成员基于当前最佳研究证据,考虑经济学因素、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公平性、可及性等因素就形成推荐意见。对基于临床证据水平的推荐意见采取1次或多次的专家共识法,对于某些中医传统经典名方和根据名老中医验方化裁的中成药,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1轮调查,形成推荐意见共识。研究结果:1.循证研究:共纳入10种中成药(循证证据支持:8种,专家共识推荐:2种),涉及研究文献69篇,包括13篇小青龙汤研究、32篇苏黄止咳胶囊、3篇玉屏风颗粒、2篇丹龙口服液相关、3篇平喘益气颗粒、喘可治注射液10篇、2篇固本咳喘胶囊、三拗片4篇,另有寒喘祖帕颗粒、止喘灵口服液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共识法纳入指南。2.指南推荐意见:(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遇寒受冷发作,咳嗽痰少或清稀泡沫痰,舌淡苔白(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推荐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极低质量,强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咳嗽,咳痰较重(寒哮证)的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白清稀、神疲乏力,怕风怕冷(气虚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低质量,弱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黄粘稠、烦热燥渴,舌红苔黄(热哮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以喘息,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多,痰黄粘稠,舌红苔黄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咳嗽,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期患者,如胸闷、咳嗽较重,兼见痰多,色白或黄白相间,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胸闷,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症状反复加重,怕风怕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肾虚挟痰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喘可治注射液(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丹龙口服液、止喘灵口服液或喘可治注射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3)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以出汗多,怕风怕冷,气短乏力,体弱易感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玉屏风颗粒(极低质量,弱推荐);以气短乏力,咳痰,食少,面色萎黄,手脚发冷,腰腿酸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固本咳喘胶囊(低质量,弱推荐);(4)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以咳嗽,阵发性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风咳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苏黄止咳胶囊(低质量,强推荐);以咳嗽声重,咳嗽有痰,痰白清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推荐联合使用三拗片(低质量,弱推荐)。3.指南质量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方面,本指南纳入的多数研究质量偏低,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证据水平,因此本指南推荐意见的质量等级较低,只有1项B级(中等质量)、4项C级(低质量)和3项D级(极低质量)。指南方法学方面,基于AGREE-Ⅱ工具的指南评价显示本指南的得分较高,范围与目的得分为96.3%、参与人员为75.9%、制定的严谨性为93.1%、清晰性与可读性为90.5%、应用性为16.7%、编辑的独立性为100%,全面评估方面均为建议使用。研究结论: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本指南的制定,将中成药治疗哮喘从经验用药发展为“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推荐。经专家共识后得出以下推荐意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证患者正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强推荐,极低质量)、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气虚寒哮证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弱推荐,低质量),热哮证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推荐痰热壅肺证患者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胸闷咳嗽痰多患者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肾虚挟痰证患者使用喘可治注射(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以上中成药(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推荐表虚自汗证患者使用玉屏风散(弱推荐,极低质量)、脾肾气虚证患者使用固本咳喘胶囊(弱推荐,低质量)。咳嗽变异性哮喘,推荐风咳证患者使用苏黄止咳胶囊(强推荐,低质量)、咳嗽声重有痰患者使用三拗片(弱推荐,低质量)。本指南基于循证方法,严格遵循指南制定方法学,但局限于低质量的临床研究和有限的证据,本指南推荐意见证据质量较低,且依赖于间接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因此本指南的推荐意见可靠性较低。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为中成药治疗哮喘提供有力的证据。
曾静[3](2021)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素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为儿童中药临床标准化试验设计提供方法学设计借鉴与指导,增加不同临床试验结果之间的比较的可行性,也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文献依据。2方法按照拟定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1991年-2020年的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同时手工检索专业资料、相关杂志以及互联网上的资料。将搜索到的文献导入Note Express文件管理软件进行筛重,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余下文献进行初筛和复筛,纳入人群为18岁以下,干预措施为中、西药药物治疗,改良Jadad量表评分≥4分,语种限定为英文或中文。3结果共检索出3746篇文献,纳入23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报告19篇,方案4篇。归纳、提炼出10个基本要素:(1)临床定位:23项研究中,以缓解咳嗽症状为主14项(60.87%),控制病情为主7项(30.43%),1项同时具备上述指标,预防典型哮喘为主1项(4.35%):(2)试验总体设计:22项研究均采用阳性药对照(95.65%),1项研究采用安慰剂对照(4.35%),3项包括安慰剂(13.04%);双盲设计3项(13.04%),单盲设计2项(8.70%),开放性设计2项(8.70%),未提及盲法16项(69.56%);多中心7项(30.43%),单中心16项(69.57%);1项研究进行样本量估算(4.35%);差异性检验22项研究(91.30%),优效性检验2项(8.70%)。(3)诊断标准:23项研究的西医诊断标准中,具有明确来源者20项(86.96%),符合者3项(13.04%),包括2007年、2008年、2009年及2013年版《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8项(40.00%)、1998年、2008年、2016年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13项(65.00%)、“2006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慢性咳嗽临床实践指导方针”1项(5.00%);15项国内中医药研究,4项具有明确中医诊断标准者(26.67%),《中医儿科学》、《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制订)》、《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各1项(6.67%);具有明确中医辨证标准者11项(84.6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项(33.3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制订)》2项(13.33%)、《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学》各3项(20.00%)、《中医内科学》、《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证候学研究》、《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各1项(6.67%)。(4)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23项研究均设计纳入标准,均符合的西医诊断标准23项(100%),符合中医诊断标准或中医辨证标准12项(52.17%),20项研究明确限定入选受试者年龄(86.96%);2项进一步限定病程2项(8.70%),5项规定诊前用药(21.74%),12项明确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52.17%),2项限定对基线咳嗽程度限定(8.70%);与病种相关18项(78.26%),与试验药物相关14项(73.68%),通用排除标准19项(82.60%);17项研究中提到脱落、失访例数(73.91%),15项描述脱落标准(65.22%);(5)干预措施:试验要药物为中药8项(34.78%),包括中成药4项(17.39%)、自拟中药汤剂4项(17.39%),中药联合化药7项(30.44%),化药8项(34.78%);治疗周期7天1项(4.35%)、2周2项(8.70%)、4周4项(17.39%)、8周5项(21.74%)、12周6项(26.09%)、16周、20周、24周各1项(4.35%);5项提及合并用药(21.74%)。(6)导入期与随访:1项研究设立导入期(4.35%),12项设立随访期(52.17%),2周1项(4.35%),4周、12周2项(8.70%),20周、24周及12个月各1项(4.35%),18个月2项(8.70%)。(7)有效性评价:以咳嗽严重程度为主要指标14项(60.87%),以疾病控制情况为主要7项(30.44%),同时以咳嗽严重程度及疾病控制情况两项为主要1项(4.35%),以典型哮喘发生率为主1项(4.35%)。(8)安全性评价:17项研究均选择不良反应/事件为主要观察指标(73.91%),均4项研究对实验室常规指标进行描述(17.39%)。(9)质量控制,4项研究对质量控制进行详细描述(17.39%),包括病例报告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每日登记表。(10)伦理学要求:12项签署知情同意书,13项研究说明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但均未提供伦理件批号说明。4结论本研究纳入文献质量较高,但基本以国内研究为主,少见国外文献,基本涵盖了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的基本要素,对儿童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具有一定借鉴价值,提高不同试验结果的比较的可行性,为儿童CVA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指南的制定提供文献基础。
李芳[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效性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Meta分析方法进行文献评价中药治疗儿童CVA的有效性。2.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用药规律,并收集患儿相关处方,总结郝瑞芳主任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及思路。方法:1.检索CNKI、VIP、万方及Pubmed等数据库,搜索中药治疗儿童CVA的RCT的所有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阅读筛选文献,最终选出与研究课题相符的文献,对这些数据开展Meta分析,并使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Review Manager5.4统计分析文献研究结果。2.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整理出郝瑞芳主任门诊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1例CVA患儿。整理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中药剂量等信息,并将其输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以图、表等形式展示研究结果。结果:1.Meta分析部分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共选出与条件相符的23篇文献,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3篇文献,涉及1495例患儿,其中中药组751例,西药组744例。纳入了23项文献研究,发现质量整体偏低,很多研究报告的信息不足、风险评估为未知;中药组与西药组在临床总有效率、咳嗽程度、总Ig E水平、复发率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在肺功能PEF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中药频次统计共涉及中药91味。用药频次≥100次的药物共30味,多为疏风散邪、解痉止咳、益气健脾、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之品,中药归经统计表明本病与肺、脾、肝三脏密切相关。2.用药规律部分(1)CVA的病因病机:本病病位主要在肺,病机为外感风邪,脾肺二脏受损,而肝气上犯于肺,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动,气逆而上,从而引发咳嗽。(2)用药规律:依据结果,处方中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五味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苦味药物;在归经上,主要为肺经,其次则是脾经、肝经;高频药物表现为疏风解表,清热宣肺,解痉止咳,健脾化痰的分布规律。用药频次反映出CVA从肺、脾、肝论治,治疗以宁肺、运脾、调肝为主。通过方药信息体现出郝瑞芳主任治疗儿童CVA从肺、脾、肝论治,处方药物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共奏祛风解痉,化痰止咳的诊疗思想。(3)常用药物组合:利用关联分析法对12组药物组合进行研究及总结,前十组分别是:(1)甘草,杏仁;(2)甘草,桔梗;(3)桔梗,杏仁;(4)甘草,桔梗,杏仁;(5)黄芩,甘草;(6)黄芩,杏仁;(7)黄芩,桔梗;(8)黄芩,甘草,桔梗;(9)黄芩,甘草,杏仁;(10)黄芩,桔梗,杏仁。(4)核心药物:甘草、杏仁、桔梗、黄芩、枳壳、芦根、蝉蜕、蜜麻黄、紫苏子、紫菀、百部、桑白皮、款冬花。(5)聚类处方:基于聚类分析共获得5首处方组合,分别为:C1:百部、蜜麻黄、杏仁、紫菀、白前、桔梗、蝉蜕、僵蚕、陈皮、甘草;C2:麻黄、杏仁、生石膏、连翘、芦根、桔梗、蝉蜕、地龙、甘草;C3:蜜麻黄、黄芩、桑白皮、瓜蒌、浙贝母、茯苓、桔梗、枳壳、僵蚕、地龙、甘草;C4:麻黄、桑白皮、黄芩、杏仁、款冬花、清半夏、紫苏子、僵蚕、地龙、甘草C5:北沙参、防风、麦冬、乌梅、五味子、桑叶、甘草。结论:1.经Meta分析显示,中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优于西药组,鉴于临床研究文献质量不高,存在一定发表偏倚,此结论具有局限性,需大样本、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或提出更适宜的中医药的证据体系。2.用药规律部分:本研究结果体现郝瑞芳主任对CVA的认识,通过数据挖掘结果综合分析,CVA的病位主要在肺、其次为脾、肝,CVA的病因病机为外感风邪,内伤脾肺,肝气犯肺,导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动,气逆而上,从而引发咳嗽。用药规律体现出儿童CVA从肺、脾、肝论治,处方药物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共奏祛风解痉、化痰止咳的诊疗思想;核心药物组合组成体现祛风与解痉同用、止咳与化痰并举的组合规律,高频药物以疏风解表,清热宣肺,解痉止咳,健脾化痰为主;聚类处方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辨证治疗,取得显着疗效。
齐东坡[5](2021)在《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常见证型及症状,探讨中医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检索近10年的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CVA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的文献提取作者、发表年代、题目、病例数、年龄、病程、症状、证型、方剂、中药组成等相关信息,并运用Excel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运用SPSS和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共纳入文献101篇,共涉及病例4501例;规范出证型30个,出现最多的是风邪犯肺证,其次为肺阴亏虚证和风痰袭肺;2.证素方面,病位证素出现最多的是肺,兼有脾和肾,肝较少见,而没有心;病性证素出现最多的是风,兼有痰、寒、气虚、阴虚、热等;3.涉及症状170种,出现较多的是咳嗽、咽痒、夜间加重、无痰或少痰、干咳等;4.高频症状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显示本病以风邪犯肺为主,兼有脾虚、气虚、阴虚,或夹寒、热、痰等表现;5.共涉及中药145味,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有甘草、麻黄、苦杏仁、蝉蜕、桔梗等;6.药物类别方面,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出现较多,并且止咳平喘药、补气药、清热解毒药、发散风寒药在各自类别中出现最多;7.性味归经方面温性药,甘味药、辛味药,归肺经、胃经和脾经药出现相对较多;8.根据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共现度较高的为麻黄、甘草,苦杏仁、甘草,苦杏仁、麻黄,核心药物组为甘草、麻黄、苦杏仁;9.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可聚为5类,其中第1、2、5类分别为三拗汤、二陈汤、止嗽散合玉屏风散的主要成分。结论:1.成人CVA的临床症状出现较多的是咳嗽、咽痒、夜间加重、无痰或少痰、干咳等;2.高频症状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显示本病以风邪犯肺为主,兼有脾虚、气虚、阴虚,或夹寒、热、痰等表现;3.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中药为甘草、麻黄、苦杏仁;4.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可聚为5类,其中第1、2、5类分别为三拗汤、二陈汤、止嗽散合玉屏风散的主要成分。
王祉嵛[6](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郭振武教授在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剖析在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中郭振武教授使用的临床处方,对郭振武教授在临床中的用药习惯、配伍特点及处方规律进行归纳整理与总结,从而进一步推进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创新。方法:收集郭振武教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国医堂及铁西门诊部治疗的咳嗽变异性患者85位的220例临床医案,共计220例中药处方,其中包含了80味中药。将病例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中,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的数据统计模块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进而统计85位患者的症状、证候;统计处方中的药物种类、四气、五味、归经;统计药物单品的使用频次;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通过设置聚类个数分析核心处方。结果:1.对收集到的85位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220例临床处方中,症状统计频次前10位分别为咳嗽、咳嗽夜间加重、咯痰、流涕、咽痒、喘促、咯黄痰、寐差、咳嗽运动后加重、咳嗽遇到过敏物后加重。证候统计依次为风邪袭肺、肺气郁闭、痰热内停、肺热津伤。2.80味中药的种类频次前5位:清热类、消食类、化痰止咳平喘类、解表类、补虚类。药物四气统计频次最多为:温性、寒性、平性。药物五味统计频次最多为甘味、苦味、辛味。药物归经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肺经、胃经、肝经。其中从肝论治作为郭振武教授学术经验中的独到之处,尤善用平肝、敛肝之品。3.80味中药使用频次的统计结果中显示,使用频次大于100的中药依次为:苦杏仁、麻黄、金银花、天麻、酸枣仁、金钱草、甘草、山楂、神曲、麦芽、川贝母、桑叶。4.80味中药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当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50,置信度设置为0.95时,结果:两味药物组合前3位分别为:“金银花、麻黄;金银花、苦杏仁;苦杏仁、麻黄”;三味药物组合前3位分别为:“金银花、苦杏仁、麻黄;金银花、天麻、酸枣仁;苦杏仁、天麻、酸枣仁”。5.220个处方中设置聚类个数为4时,出现的核心处方为:①苦杏仁,金银花天麻,金钱草,酸枣仁,麻黄;②酸枣仁,天麻,麻黄,苦杏仁,金银花,甘草;③苦杏仁,麻黄,金银花,金钱草,甘草,酸枣仁;④苦杏仁,金银花,麻黄,天麻,酸枣仁,甘草。结论:1.郭振武教授临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常以“三拗汤”为底方,临证加减用药。2.郭振武教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中肝木反侮肺金为重要因素,故临证多用平肝、敛肝之品。3.郭振武教授临证善用麻黄宣发肺气;善用杏仁肃肺止咳;善用天麻平肝降逆;善用酸枣仁收敛肝阴。
董文景[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王胜教授诊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数据挖掘技术为手段,梳理王胜教授辩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有效病案,试图总结出王胜教授辩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为今后辩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并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胜教授门诊163例,336诊次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案,通过安徽省中医院临床病例采集系统采集病案就诊信息,初步建立数据库,再应用安徽省中医院临床病例处理系统对数据库数据作规范化处理,对规范化后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如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进行分析,具体包括症状、舌脉象、证候、方药等分析。最后通过对王胜教授进行深度交流,对数据结果定性探讨,客观真实的体现王胜教授的临床经验。结果:本研究163位患者中女性患者110人,男性患者53人,以青壮年患者居多,病程较长,大多在1年内。336诊次中主要症状有夜间咳嗽、异味敏感、咳痰、干咳、遇冷风敏感,咽痒、打喷嚏、乏力、口干等出现的频次均?50次;舌淡红、苔薄白、舌红、苔白腻在336诊次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63%、52%、24%、21%;脉细,脉浮出现的频次均?100次。王胜教授运用核心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适应症夜间咳嗽、异味敏感、咳痰、咽痒、打喷嚏、乏力、舌体正常,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细。336例病案中,常见的证型有风伏肺络证、痰湿蕴肺证、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肝火犯肺证,分别占所有诊次的45%、13%、12%、12%、10%。王胜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用药较广泛,其中频次?100的药物共有18种,分别为:甘草、苦杏仁、蜜麻黄、僵蚕、枳壳、葶苈子、地龙、浙贝母、黄芩、蝉蜕、旋覆花、玄参、芦根、赤芍、瓜蒌、百合、乌梅、当归。王胜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药物分别以止咳平喘化痰药、解表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使用味数及总使用频次分别为13味、1615次;12味、714次;11味、817次;8味、982次。通过网络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王胜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核心方剂1首,核心药物组成:麻黄、苦杏仁、甘草、地龙、僵蚕、蝉蜕、浙贝母、玄参、黄芩、芦根、旋覆花、葶苈子、瓜蒌、赤芍、枳壳。结论:1.在病理因素方面,王教授认为:“风”、“虚”、“痰”为致病的重要因素。风为致病之主,认为“外风”、“内风”致病是CVA发生的主要原因;素体本虚是致病之本,应扶本固强,尤补肺、脾、肾为主;“夙痰”内生是CVA发病的始动因素。2.在病机方面,王教授认为本虚邪实贯穿CVA发展的始终,素体本虚,伏痰内生,复感外风,风痰夹挟伏于肺络,痰气相阻于息道,肺失宣降而咳。具有顽固性、阵发性、干咳的特点。3.将CVA根据不同的特点,分为风伏肺络证、痰湿蕴肺证、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肝火犯肺证等不同证型。4.在治法上,根据王教授多年临证经验以及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提出诊治CVA时应当分期论治,侧重不同,急性期以治风为第一要义,缓解期注重扶正,同补肺、脾、肾。在疾病的任何阶段,都应标本兼施、祛邪与扶正兼顾:以“宣肺祛风、调补脾肾”为治疗大法,兼清热化痰,行气化瘀;风、痰、气、瘀同治兼补虚。5.用药特色,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王胜教授诊治CVA的一组核心方结合随症加减规律,如下:主方:麻黄、苦杏仁、甘草、地龙、僵蚕、蝉蜕、浙贝母、玄参、黄芩、芦根、旋覆花、瓜蒌、赤芍、枳壳、葶苈子。随症加减:夜间咳嗽:常加用乌梅、五味子、当归、蛤壳等;活动后咳嗽:常加用南沙参、熟地、仙鹤草、白术等;流涕、喷嚏:常加用防风、白芷、辛夷、苍耳子等;痰多:常加用薏苡仁、半夏等。
马秀信[8](2020)在《益气健脾固肺颗粒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应用益气健脾固肺颗粒治疗肺脾气虚证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缓解期患儿,比较其与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儿童CVA开拓思路。方法:将60例符合肺脾气虚证的CVA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益气健脾固肺颗粒,对照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两组均治疗2月,并随访6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易患感冒、自汗、食少纳呆、腹胀、大便异常;次症:倦怠乏力、腹痛绵绵、面色萎黄)积分、呼气峰流速(PEF)和血EOS改善情况及随访6月CVA复发情况(复发次数、复发病程、复发病情),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治疗2月后组内比较,中医证候积分、PEF、血EOS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月后组间相比,在中医证候积分、血EOS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PEF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CVA复发情况,在复发次数、复发病情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复发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分析,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气健脾固肺颗粒可有效改善肺脾气虚证CVA缓解期患儿中医证候、提高PEF、降低血EOS及缓解CVA复发次数、病情,且无不良反应,与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相比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卫志颖[9](2020)在《运脾固本汤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脾肾亏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运脾固本汤对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脾肾亏虚型)的治疗效果,作出客观评价,并研究其是否能够预防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改善肺功能。方法:本研究将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脾肾亏虚型)的患儿6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口服运脾固本汤治疗,对照组吸入辅舒酮治疗,治疗2个疗程(4个周为一个疗程),观察6个月,对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峰流速)、治疗后发作情况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经过6个月的观察随访,在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发作情况及总有效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任何临床过敏现象及不良反应,而且心肌酶、肝肾功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运脾固本汤对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脾肾亏虚型)的患儿治疗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儿中医证候及肺功能(峰流速)情况,减少患儿发作次数,尤其在中医证候、减少疾病发作上明显优于辅舒酮治疗组。
何玉玲[10](2020)在《射麻止嗽汤治疗小儿慢性咳嗽(风伏肺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射麻止嗽汤治疗小儿慢性咳嗽(风伏肺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符合慢性咳嗽(风伏肺络型)的患儿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前对病例资料进行完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病情程度、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次要中医症状积分等情况。治疗组口服中药射麻止嗽汤,对照组口服孟鲁司特钠片,药物剂量根据年龄体重调整,连续服药三个疗程后观察对咳嗽程度、咳嗽次数、咳嗽时间、咳痰、咽痒不适、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的症状改善的情况,并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观察肺炎支原体转阴率的情况,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分析比较,并相应的结论。结果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并记录分析,具体结果如下所示: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次要中医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有降低,统计的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射麻止嗽汤和孟鲁司特钠片对治疗小儿慢性咳嗽(风伏肺络型)均有疗效;在单项症状积分上,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单项症状积分上均具有疗效。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统计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总体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治疗组主要、次要中医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统计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单项症状积分上,治疗组在主要中医症状中的咳嗽程度、咳嗽次数以及次要中医症状的咳痰、鼻痒鼻塞、流涕喷嚏的治疗上与对照组相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咳嗽时间以及咽部的改善情况上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上射麻止嗽汤对于改善各项中医症状的效果上更优。治疗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转阴率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腹痛、腹泻、呕吐等)来看,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比对照组的少,统计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射麻止嗽汤治疗小儿慢性咳嗽(风伏肺络型)的临床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数据采集前准备 |
| 2.2 临床资料采集方法 |
| 2.3 数据录入 |
| 2.4 数据挖掘工具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1.1 性别 |
| 1.2 年龄 |
| 2 症状分布情况 |
| 2.1 咳嗽特点分布 |
| 2.2 兼症分布 |
| 2.3 舌脉像分布 |
| 3 证型分布情况 |
| 4 用药规律 |
| 4.1 方剂分布情况 |
| 4.2 常用药物分布情况 |
| 4.3 高频中药药类统计 |
| 4.4 药物性味归经分布情况 |
| 5 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
| 5.1 根据关联规则挖掘的药物组方规律 |
| 5.2 药物组合关联 |
| 5.3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探析 |
| 分析与讨论 |
| 1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
| 2 一般数据分析 |
| 2.1 性别、年龄分析 |
| 2.2 证候分析 |
| 3 用药规律分析 |
| 3.1 常用药物分析 |
| 3.2 药类分析 |
| 3.3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 3.4 对药分析 |
| 4 新方分析 |
| 5 洪敏俐教授治疗CVA的临床经验总结 |
| 5.1 从“虚”论治CVA |
| 5.2 从“痰”论治CVA |
| 5.3 从“风”论治CVA |
| 5.4 从“邪郁少阳”论治CVA |
| 6 洪敏俐教授治疗CVA医案二则 |
| 6.1 风寒恋肺证案 |
| 6.2 寒饮伏肺证案 |
| 7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药诊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近20年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述评 |
| 一、前言 |
| 二、研究目的 |
| 三、研究方法 |
| 四、技术路线 |
| 五、文献综述结果与结论 |
| 六、文献质量评估结果与结论 |
| 七、讨论 |
| 八、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我国中成药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分析 |
| 一、前言 |
| 二、中成药的概念 |
| 三、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
| 四、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
| 五、中成药常见剂型与制备 |
| 六、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以连花清瘟胶襄为例 |
| 七、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 八、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 |
| 一、前言 |
| 二、研究方法 |
| 1. 临床问题 |
| 2. 中成药遴选 |
| 3. 文献检索 |
| 4. 纳排标准与资料提取 |
| 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6. 证据综合分析 |
| 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 8. 推荐意见形成 |
| 三、结果 |
| 1. 研究概述 |
| 2. 推荐意见及其证据描述 |
| 2.1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
| 2.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 |
| 2.3 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 |
| 2.4 咳嗽变异性哮喘 |
| 4. 指南质量评价 |
| 四、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课题组 |
| 附录2: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
| 附录3 常用产品使用临床情况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临床应用指南》常用产品临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 附录4 慢性持续续期中成药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成药的调查问卷 |
| 附录5 新增中成药及修改意见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中成药品种及修改推荐意见调查问卷 |
| 附录6 中成药筛选目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研究目的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 2.2 文献排除标准 |
| 2.3 检索策略 |
| 2.3.1 制定检索词及检索策略 |
| 2.3.2 检索数据库 |
| 2.4 文献筛选 |
| 2.5 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 |
| 3 结果 |
| 3.1 文献检索结果及筛选流程 |
| 3.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 3.3 试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分析 |
| 3.3.1 临床定位 |
| 3.3.2 临床试验总体设计 |
| 3.3.3 诊断标准与辩证标准 |
| 3.3.4 受试者选择 |
| 3.3.5 干预措施 |
| 3.3.6 导入期与随访 |
| 3.3.7 有效性评价 |
| 3.3.8 安全性评价 |
| 3.3.9 质量控制 |
| 3.3.10 伦理学要求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标准的差异及中成药应用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一中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效性的Meta分析 |
| 1.方法 |
| 2.结果 |
| 3 中药数据分析 |
| 讨论 |
| 研究二郝瑞芳主任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用药规律 |
| 1 目的 |
| 2 诊断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 操作流程 |
| 5 处理流程 |
| 6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王胜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数据挖掘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历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资料收集 |
| 2.2 数据导入 |
| 2.3 数据标准化 |
| 2.4 建立数据库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统计 |
| 3.2 适应症结果统计 |
| 3.3 中医证型分布统计 |
| 3.4 用药结果统计 |
| 3.5 核心方构成 |
| 3.6 随症加减规律 |
| 第二部分 讨论与分析 |
|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 1.1 男女比例 |
| 1.2 分段年龄 |
| 1.3 病程 |
| 1.4 咳嗽的时间规律 |
| 2 症状与舌、脉象的分析 |
| 3 证型统计分析 |
| 4 核心药物分析 |
| 5 随症加减分析 |
| 5.1 夜间咳嗽 |
| 5.2 活动咳嗽 |
| 5.3 流涕、喷嚏 |
| 5.4 咳痰 |
| 6 王教授治疗CVA的临床经验总结 |
| 6.1 病因病机 |
| 6.2 治法 |
| 7 典型病案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研究进展 |
| 1.1 名称来源 |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医药对CVA的治疗 |
| 2 现代医学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研究进展 |
|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2.2 现代医学对CVA的认识 |
| 2.3 西医治疗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选择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3. 纳入、排除与脱落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病例脱落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分组方法 |
| 4.2 治疗方案 |
| 5. 观察指标 |
| 5.1 一般情况 |
| 5.2 疗效指标 |
| 5.3 安全性指标 |
| 6. 疗效判定标准 |
| 7. 统计学处理 |
| 8. 研究结果 |
| 8.1 两组治疗前比较 |
| 8.1.1 性别分布 |
| 8.1.2 年龄分布 |
| 8.1.3 病程分布 |
| 8.1.4 个人及家族过敏史情况 |
| 8.1.5 两组治疗前主症积分比较 |
| 8.1.6 两组治疗前次症积分比较 |
| 8.1.7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 8.1.8 两组治疗前PEF、血EOS比较 |
| 8.2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 8.2.1 两组治疗2月主症积分组内比较 |
| 8.2.2 两组治疗2月次症积分组内比较 |
| 8.2.3 两组治疗2月主症积分组间比较 |
| 8.2.4 两组治疗2月次症积分组间比较 |
| 8.2.5 两组治疗2月中医证候总积分组内、组间比较 |
| 8.2.6 两组治疗2月中医证候疗效情况比较 |
| 8.2.7 两组治疗2月PEF、血EOS组内比较 |
| 8.2.8 两组治疗2月PEF、血EOS组间比较 |
| 8.2.9 两组治疗2月PEF疗效比较 |
| 8.2.10 两组随访6月CVA复发情况比较 |
| 8.2.11 两组随访6月CVA复发情况疗效比较 |
| 8.2.12 两组总疗效比较 |
| 8.3 安全性评价 |
| 8.4 病例脱落情况 |
| 讨论 |
| 1. 中医对儿童CVA的认识 |
| 1.1 病因病机 |
| 1.2 治疗 |
| 1.2.1 内治法 |
| 1.2.2 外治法 |
| 2. 西医对儿童CVA的认识 |
| 2.1 发病因素 |
| 2.2 病理机制 |
| 2.3 治疗 |
| 3. 立题思想 |
| 4. 方药分析 |
| 5. 疗效分析 |
| 6.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附表1 一般情况表 |
| 附表2 安全性指标 |
| 附表3 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 |
| 附表4 PEF、血EOS临床观察表 |
| 附表5 CVA复发情况临床观察表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临床资料 |
| (一) 病例来源 |
| (二) 诊断标准 |
| (三) 病例选择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分组方法 |
| (二) 治疗方法 |
| (三) 观察方法 |
| (四) 疗效判定标准 |
| 三、统计方法 |
| 四、数据分析 |
| (一) 治疗前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 (二) 治疗前两组患儿病情比较 |
| (三) 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四) 临床疗效比较 |
| (五)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一、中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的认识 |
| 二、西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的认识 |
|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二) 缓解期治疗 |
| 三、立题依据 |
| 四、方药分析 |
| (一) 组方分析 |
| (二) 单药分析 |
| (三) 现代药理 |
| 五、综合疗效评价 |
| (一) 治疗后中医证候分析 |
| (二) 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 |
| (三) 治疗后肺功能PEF值 |
| (四) 治疗后复发情况 |
| (五) 总疗效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从脾肾论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附录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