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MesPGN中药治疗气阴两虚辨证的意义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气阴两虚辨证在MesPGN中医治疗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满君[1](2021)在《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病是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激素治疗停药后极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病具有一定优势,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本研究第一部分从循证学证据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确切疗效和对其预后及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梳理总结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和在肺结节病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观察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疗效和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通化方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方法1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Meta分析方法,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随访有效率、复发率、肺功能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erum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SACE)。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三焦的论述,系统梳理三焦形质、功能及辨证相关内容。其次重点论述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最后阐述该理论在肺结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根据此理论创立“通化方”为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3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适用于少见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病情进展或复发的Ⅱ期肺结节病患者,予以通化方加减治疗,疗程6个月,随访期为6个月。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SACE水平将其分为SACE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中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及SACE与上述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疗效评价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和随访前后的综合疗效、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通化方的安全性。4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取“通化方”及肺结节病的作用靶点,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并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靶基因蛋白进行数据挖掘,最后通过对核心靶点基因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出通化方作用于肺结节病的疗效机制。与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探讨其有效性。结果1 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8个RCTs,均以英文形式发表。结果显示:治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FVC、DLCO高于对照组(P<0.05),FEV1和SACE在两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2理论研究:三焦形质是争论焦点,三焦功能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焦主气化和主水液方面。三焦辨证在湿热病及其他复杂疾病治疗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认识肺结节病,提出三焦为人体器官的被膜、包膜、淋巴、间质组织等脏腑间联系的四通管道,三焦郁滞不通则气机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护卫精微,津液和血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痰瘀互结形成结节,并以膜性四通管道为途径流窜全身,治疗当疏利三焦。导师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通化方作为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3临床研究:3.1一般资料:治疗前共入组3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4例,31例患者平均年龄56.97±1.07岁,平均病程为1.91±0.06年;肺外系统病变包括皮下结节、眼部侵润、双侧腮腺肿大;肺浸润HRCT评分上肺区和中肺区肺浸润HRCT评分高于下肺区(P<0.05)。3.2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完成SACE检测的共26人,其中SACE升高者有12例,正常者有14例,SACE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浸润HRCT评分与胸部HRCT总分升高,理化检查中淋巴细胞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SACE水平与肺浸润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P<0.05)。3.3临床疗效比较:①综合疗效分析:通化方加减治疗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6.7%,随访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3.6%,随访期间有效率与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降低(P>0.05)。②胸部HRCT 比较: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淋巴结肿大有效率高于肺浸润有效率(P<0.05)。③肺浸润类型及程度分级比较:肺浸润类型包括肺结节影、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治疗与随访前后,三种类型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与磨玻璃影的HRCT评分降低(P<0.05或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HRCT评分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三者HR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与随访前后患者肺浸润HRCT评分均分为轻度组和中度组,两组所占比例在治疗与随访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理化检查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SACE、血沉降低,淋巴细胞升高(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P<0.05);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三个阶段比较,SACE、血沉、淋巴细胞所占异常比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共16例完成肺功能检测,肺功能通气类型以弥散伴小气道功能减低所占比例最高,未进行治疗和随访后疗效比较。⑥中医证候比较:全组与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气阴亏虚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比较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湿热蕴肺组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或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阳气亏虚组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⑦中医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与随访6个月3个阶段比较,中医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有效率升高(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有效率未见差异(P>0.05)。⑧中医各症状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脘腹胀闷症状积分降低(P<0.05);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胸闷、皮下结节、乏力、咳痰、口干咽燥、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大便溏泄症状积分均见降低(P<0.05)。⑨不良反应: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metalloproteinase 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CASP3)、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ligand 2,CCL2)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通化方主要干预Hepatitis B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IL-6、MMP9、CASP3、CCL2 基因,Th17 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相关靶点蛋白与机制,故证实了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有效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远期预后及复发未见益处,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肺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降低疾病活动性与严重性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通过随访发现对远期预后较好,降低复发率,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同样证实了通化方的有效性。

王彦彦[2](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张雪莲[3](2020)在《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统计分析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慢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进行六经归类,总结慢性胃炎的六经辨证分型特点,为临床从六经论治慢性胃炎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采集并统计分析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四诊信息,对其证候进行六经辨证分型分析,应用SPSS20.0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病程、饮食偏好、主症、兼证、舌脉象、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0例CG发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1.35;发病年龄从18-76岁之间,以41-65岁的中年人为多见,约占63.3%,大多数患者病程≤1年,约占60.0%;发病患者的职业以工人为多见,约占30.8%,其次为退休人员,约占28.4%,职员约占20.8%;患者的饮食偏好以辛辣饮食为多见,约占32.5%。2.CG临床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肝胃不和证,约占38.3%,其次为脾胃虚弱证,约占35%;临床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约占58.3%,其次为反酸(32.5%)、嗳气(31.7%)、胃脘胀闷(25.0%);而胃脘疼痛又以隐痛为多见,约占25.0%,其次为胀痛,约占18.3%;常见中医兼证主要为胸闷、头晕、口干、寐差、大便溏、心悸、乏力等;临床常见的舌质是红舌(56.7%)、淡红舌(24.2%);常见的舌苔为薄白苔(30.8%)、薄黄苔(24.2%)、黄腻苔(21.7%);常见的脉象为弦滑脉(15.8%)和弦脉(13.3%)。3.120例CG患者的六经辨证分型表现以单经病为多见,约占71.7%,其次为两经合病,约占26.7%,三经合病仅占1.7%。在单经病变中,以少阳病为多见,约占20.8%,其次为太阴病,约占18.3%;两经合病以太阳少阳病为多见,约占7.5%。将慢性胃炎的六经证型拆分为单经形式,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少阳病,约占44.2%,其次为太阴病25.0%、少阴病24.2%、阳明病24.2%、太阳病20.8%、厥阴病5.8%。表明慢性胃炎多有少阳病表现,与少阳密切相关,这可为慢性胃炎从少阳论治提供客观参考依据。结论:1.慢性胃炎的发病以女性为多见,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年龄、职业及饮食偏好有关。2.慢性胃炎六经证型分布中,以单经病多见,其次为两经合病,慢性胃炎患者的单经病变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3.慢性胃炎病程较短者以阳经单经病为主,病程较长者以阴经两经病为主。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主要以少阳病多见,脾胃湿热证以阳明病多见,脾胃虚弱证以太阴病多见,胃络瘀阻证以厥阴病多见,胃阴不足证以少阴病多见。5.慢性胃炎可从少阳论治。

陈锦华(CHAN Kam-wa)[4](2019)在《基于德尔菲共识法香港地区糖尿病中医证型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据统计,2017年全球约有8.4%人口患有糖尿病,当中约一半未被确诊。糖尿病环球医疗开支占总医疗开支的11.6%,造成9.9%的总死亡率。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中最加重病人及医疗系统负担的并发症,约发病于25-40%的糖尿病人口,流行于2%-3%的总人口。中医药在亚洲地区广泛应用。由几个不同研究组在不同地域而相近时期进行的聚类分析可见,不同地域的病人具有不同组合的证候。然而,现行文献综訹大多以叙说式手法将既往文献综述,欠缺系统性荟萃,以及较少对糖尿病证候的自然规律作回顾及比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方法众多,没有统一标准。在各个糖尿病相关的临床指引或研究之中,所提及之常见证型不一。而在个别证型之中,其主要诊断证候亦存在异同,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及研究带来额外的不确定性。同时,具南方地域特色的辨证分型方案亦有待补充。中医学的其中一个优势在于确立了一个通过多年反复临床使用及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理论上能更仔细分隔开不同机理及病情变化的病人,并在现代医学基础上提供更个体化的疾病处理。然而,过往数百年均有学者提出废医存药,只承认中药的疗效而否定中医学以辨病机及辨证论治为基础的独特诊断体系。在糖尿病的具体处理中,中医辨证理论与西医辨证在临床上的协同效应未明,有需要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提供相关研究数据作支持。目的:本研究旨在归纳、分析及总结糖尿病的辨证分型;继而建立具南方地域性及学术代表性的糖尿病临床辨证专家共识,并借此普查香港地区糖尿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并对中医辨证的实用性给予循证支持。方法:1.系统性文献荟萃1.1从六个中英文数据库中纳入所有与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相关的临床型文献,文献的研究方法学不受限。1.2在第一阶段筛选,主研究者先利用搜索策略关键词于六个数据库中撷取文献标题及摘要,通过筛选文献标题及摘要剔除不适用的文献。1.3在第二阶段筛选,经标题及摘要筛选的文献被列出并撷取全文作详细审阅,再剔除不适用的文献并附上剔除理据。1.4从纳入的文献中纪录所有中医相关辨证的证型,并以文献类型、糖尿病或其不同并发症分类,以叙说分析法分析有关辨证方法的内容;对采用类聚法以及隐结构法等具有客观证型分析数据方法学的文献分开独立讨论。2.德尔菲法专家共识2.1立意抽样邀请十位来自不同地区,涵盖中医经典、方剂学、糖尿病专科、内科专科的专家教授加入小组进行不记名形式的专家共识。2.2在第一阶段中,从现行有关糖尿病的临床指引、文献以及经典古藉中撷取及归纳糖尿病相关的证型及其症候,并将所有具复合性的症候分拆成单一症状或体症而形成基础问卷。2.3在第一合回共性分析,十位专家各自以1-9分(Likert scale)评核不同体征或症状对诊断该证型的重要性,并对各证型中的症候作出增补。共识定义为2/3大比数共识,达到共识而得到7至9分的项目定义为共性重要,达到共识而得到1至3分的项目定义为共性不重要,皆从问卷中移除。2.4在第二合回共性分析,专家再次评核第一阶段中未达成共识及新增的项目,并确认第一回合的共识结果。2.5在第一回合或第二回合达到共识的项目成为主要诊断依据;未能达到共识而平均分超过6.7或于敏感性测验中具达到共识可能性的项目成为次要诊断依据。3.横断面研究3.1抽样调查1087位香港地区糖尿病病人的症状及体症,利用专家共识所得的结果分辨1087位糖尿病病人的中医证型。3.2利用其中302位同时兼有生物化学指标信息的糖尿病病人的中医证型及生物化学指标建立回归分析统计模型。3.3回归分析使用了四个模型(传统中医辨证、传统西医生物化学结合流行病学辨证、传统中医结合流行病学辨证,以及传统中医—传统西医生物化学—流行病学结合辨证模型),观察其对肾小球滤过率差异的解释能力。成果:1.文献回顾结果1.1共171篇文献文献纳入作数据撷取,包括1篇文献荟萃、41篇临床试验研究、1篇队列研究、9篇病例系列讨论、6篇资料探勘研究、37篇叙说型文献综述研究、44篇横断面研究、5篇研究设计书及1篇学位论文。1.2所有文献合共涉及74个中医证型,由几个基于客观分析方法的研究结果总括而言,糖尿病本病较多出现的自然症候群有脾肾气虚、肝肾阴虚、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阳虚血瘀证、胃热炽盛、胃热滞脾、肺热津伤、阴虚夹瘀以及阴阳两虚。1.3糖尿病肾病为最多中医辨证相关研究的糖尿病并发症。1.4从糖尿病本病于不同地区相若年份进行调研的症候及证型可见,南北两地的证型类聚及分布不一,北方略多出现气阴两虚类聚的证型及病人,而南方略多出现肺胃热类聚的证型及痰湿热互结的病人。同样,糖尿病肾病的证型类聚在南方偏向于痰湿,而在北方偏向于阴虚。可见糖尿病及其并发证的分类及分布皆具一定地域性。2.专家共识结果2.1十位来自不同地区,涵盖中医经典、方剂学、糖尿病专科、内科专科的专家教授同意加入小组进行不记名形式的专家共识。2.2从《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研指导原则》、《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份》、《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及《中医症状学研究》撷取了十一个证型,包括痰湿热互结、湿热困脾、肝胃郁热、胃肠湿热、脾虚胃热、上热下寒、阴虚热盛、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及血瘀脉络2.3为十一个证型的主要及次要诊断依据,制定了具南方地域性的专家共识。3.横断面研究3.1血瘀阻络为香港地区最常见的中医证型(63.7%),其次为肝肾阴虚(43.5%)、气阴两虚(27.6%)及湿热困脾(20.4%)。湿热痰类证型(湿热困脾、痰湿热互结、胃肠湿热)合共37.8%。3.2单纯传统西医生物化学结合流行病学辨证只可以为糖尿病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提供百37.1%的解释;而单纯传统中医辨证亦只具相若的解释能力。传统中医—传统西医生物化学—流行病学结合辨证模型在结合所有指标的情况下能对糖尿病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提供最佳的解释能力,达67.3%。结论:文献荟萃总结了糖尿病中医辨证相关的文献,分析了客观存在的证候分布及类聚,显示了南北方的不一,为继后相关研究建立基础;利用德尔菲专家共识法继承现有的临床引指及研究,深化及拓阔了各个临床指引对糖尿病的辨证,令糖尿病于南方地区的中医辨证更全面及具体,为香港地区糖尿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作首次系统性普查;并利用横断面研究及简单的回归模型,展示了中医辨证在西医辨证的基础上能有效提高对肾小球滤过率差异的解释能力,以循证方法支持了中医辨证的重要性以及中医协作的优势,并利用临床数据支持了证型诊断专家共识的实用性。

孙蓓蓓[5](2019)在《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1-3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1-3期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观察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免疫炎症及肾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最终评价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对CKD1-3期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整理近几年现代医学对CKD1-3期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的有关研究,整理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脏病早中期的病名、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的有关研究,整理导师何立群教授关于慢性肾脏病1-3期的诊治体悟,总结并探寻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选择符合CKD1-3期西医诊断标准、分级标准及中医辨证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风湿证/血瘀证/湿热证的患者共213例,按照GFR水平不同分为CKD1-2期组114例和CKD3期组99例,各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予中医辨证论治,对照组予科素亚,疗程共24周。观察各组治疗8周、16周、24周后的疗效指标(24hUpro、尿MA/Cr、Scr、BUN、GFR、血Alb)、中医证候积分和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血常规、粪常规+隐血、肝功能、血钾、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观察各组治疗0周、24周免疫炎症、肾纤维化指标(尿 TGF-β1、尿 IL-6、尿 IL-10、血 FN、血 LN、血 Col Ⅲ、血 CD4+、血 TRF)的变化情况。结果:第一部分:本虚标实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病机,虚实共存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状态,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主要治则。第二部分:1.CKD1-2期组:治疗组随治疗时间延长,24hUpro、尿MA/Cr呈下降趋势(P<0.01),肾功能稳定(P>0.05);治疗组在降低24hUpro、尿MA/Cr方面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在肾功能保护方面疗效与对照组相近(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2.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7.9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CKD3期组:治疗组随治疗时间延长,24hUpro、尿MA/Cr、Scr呈下降趋势(P<0.05),GFR 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组在降低 24hUpro、尿 MA/Cr、Scr、升高GFR方面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7.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第三部分:CKD1-2期组和CKD3期组在治疗24周后,治疗组尿TGF-β1、尿IL-6均明显下降(P<0.05),尿IL-10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在降低尿TGF-β1、尿IL-6、升高尿IL-10方面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1.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降低CKD1-3期患者24hUpro、尿MA/Cr水平。对CKD1-2期患者,中医辨证论治与科素亚在稳定患者肾功能方面疗效相近;对CKD3期患者,中医辨证论治可显着降低Scr水平、升高GFR水平,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2.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有效改善CKD1-3期患者临床症状。3.中医辨证论治,随治疗时间延长,可有效降低CKD1-3期患者尿IL-6、尿TGF-β1水平,升高尿IL-10水平,改善肾脏免疫炎症状态,延缓疾病进展,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患者尿IL-6、尿TGF-β1,升高尿IL-10密切相关。

刘艺[6](2019)在《简约标准化辨证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前期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经验制定简约标准化辨证方案,应用该方案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探讨其在改善患者症状、生活质量、生存周期等方面较单纯应用西药的疗效优势,以评价简约标准化辨证的有效性。研究方法:选取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肺病科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简约标准化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然后记录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卡氏(KPS)评分、实体瘤大小、癌胚抗原(CEA)、无进展生存期等。研究成果:1、KPS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9个月分别比较,KPS评分水平较治疗前皆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3个月与治疗9个月比较,KPS改善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9个月后KPS评分上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9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EA:两组患者经组内与组间比较,CEA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体瘤疗效评价: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9个月后实体瘤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无进展生存时间: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约标准化辨证可提高患者体力情况,改善临床表现,降低中医证候评分,保持瘤体稳定,增加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可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新方法。

韩维哲[7](2019)在《六经辨治结合中医适宜技术对社区2型糖尿病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课题以六经辨治体系以及中医适宜技术相结合的整体观理念为立足点,评价应用六经辨治体系结合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社区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的疗效,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医疗水平,结合中医药相关技术,提高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方法:在社区中心选择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且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计560人,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其中治疗组297例,对照组263例,两组均采取以健康生活方式为初级干预措施并服用降糖药来控制血糖,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六经辨治经方结合中医适宜技术(针灸疗法等),1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分别观察患者中医证候及相关实验室化验检查结果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价以六经辨治指导下的中药结合中医适宜技术方案干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分析。结果:在研究过程中部分患者因迁徙或依从性等原因,导致治疗组患者数据脱落7人,对照组患者数据脱落6人,最后纳入分析研究的患者547例,其中治疗组290例、对照组257例。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研究前在性别、平均年龄、血压、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等指标上差异,经统计学方法检验,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存在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数据统计显示纳入治疗组患者主要有6种中医证型,按照类别分为厥阴病之寒热错杂证、阳明病之胃肠湿热证、太阳病蓄血证、太阴病之脾虚湿盛、少阳病之肝郁气滞、阳明热盛合气阴两虚证。部分患者辨证为少阴病,但多病情危重,难以接受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故不纳入本研究范围内,未纳入本研究数据统计及进行研究相关的干预治疗。3.将符合上述6种证型的患者分为6组,均为治疗组。选择未进行中药治疗和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同理,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指标结果,分别进行对比组,结果提示: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患者经中医伤寒经方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后,观察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提示总有效率:太阴脾虚湿盛证78.85%、太阳蓄血证78.26%、阳明胃肠湿热证83.33%、厥阴寒热错杂证84.09%、少阳肝郁气滞证75.93%、阳明热盛兼气阴两虚证84.78%,对照组(64.59%)。将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经中医伤寒经方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后,治疗组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社区2型糖尿病人群呈现出六经辨证的6类常见证型(少阳病之肝郁气滞证、太阴病之脾虚湿盛证、太阳病之蓄血证、阳明病之胃肠湿热证、厥阴病之寒热错杂证、阳明病之热盛兼气阴两虚证)。分别采用四逆散、理中汤、桃核承气汤、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竹叶石膏汤等6个经方配合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良好。2.2型糖尿病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六经辨治,使用中医经方结合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血糖和提高了本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3.六经辨治体系结合中医适宜技术对于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是有效的,为2型糖尿病的社区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临床思路。

王转[8](2019)在《简约标准化辨证在治疗肺腺癌中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简约标准化辨证在治疗肺腺癌中的疗效评价。方法:将入选的48例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简约标准化辨证治疗,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阶段疗效评价指标(中医证候、目标病灶、无进展生存期、生存率、肿瘤标志物CEA与CA125、KPS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缓解临床症状、稳定肿瘤病灶、延长生存期、改善体力状况及生存率方面比较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降低血清CEA与CA125水平方面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简约标准化辨证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力状况,稳定瘤体,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为中医中药更好的指导肺腺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可行的思路方法。

付茜茹[9](2019)在《糖尿病辨证失范及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一、文献研究目的:揭示糖尿病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为其中医辨证的规范化提供方法和思路。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统编《中医内科学》教材等权威文献的糖尿病辨证;检索20142018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中糖尿病中医辨证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明确指出权威文献辨证之间、学术界辨证之间、权威文献辨证与学术界辨证之间,糖尿病(消渴)辨证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本病中医辨证的规范化提供方法和思路。结果1.权威文献比较中,《标准》与《原则》中DM辨证差异显着,累计共有阴虚热盛证、胃燥津伤证、肾阴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浮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血瘀脉络证9证;《指南》所收录的5证均承袭了《标准》与《原则》;加上《中医内科学》特有的肺热津伤、气阴亏虚2证,权威文献累计共得11证。《原则》与《指南》是目前临床普遍参考的辨证标准。《中医内科学》参照次数中等水平,《标准》作为参考的研究较少。2.以2型糖尿病为例考察中医临床辨证,分为辨主证与兼证。主证包括权威文献中阴虚热盛证、胃热炽盛证、肾阴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浮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血瘀脉络证、肺热津伤证、痰(热)互结证10证,另新增27证;频次位于前10的证中,脾虚湿盛证、肝郁气滞证、湿热血瘀证、肝胃郁热证未收录进权威文献。兼证包括《指南》中痰浊、血瘀两证,多了瘀、浊瘀、气滞血瘀、气阴两虚4证。结果显示临床上客观存在3种辨证模式:完全依从权威文献、在权威文献基础上有所变通、自行灵活推出新证。3.以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为例考察症状构成,结果气阴两虚证共得59种症状,包含了权威文献气阴两虚证的所有症状,另新增34种症状;阴虚热盛证共得40种症状,包含了权威文献阴虚热盛证的所有症状(苔薄黄除外),另新增18种症状。两证新增的症状中,或同症异名、或与本病证无直接关系、或繁冗重复,这种不规范的症状增加,可能是导致自拟证出现的原因。结论:1.糖尿病中医辨证标准复杂多样,且互有差异;有证出多门的现象,在临床执行上缺乏约束力。2.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辨证五花八门,离散程度较大;各证所属症状繁杂,与所属症状对应关系不符,证与症状表述也不规范;部分证与症状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3.做好相关部门的整合协调、重视DM所属症状的规范化、统一证名,规范辨证、开展前瞻性DM辨证规范研究是建立规范化标准的思路和方法。二、实验研究目的:揭示黄芪、葛根有效组分配伍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通过研究糖尿病模型大鼠胰腺糖脂代谢、炎症反应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2(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探讨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按照血糖因素及析因实验设计方案,将146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10组,即(1)正常组,(2)模型组,(3)金芪降糖片组(1.47 g·kg-1),(4)黄芪黄酮组(0.039 g·kg-1),(5)黄芪皂苷组(0.104 g·kg-1),(6)葛根黄酮组(0.036g·kg-1),(7)黄芪黄酮+黄芪皂苷组(0.143 g·kg-1),(8)黄芪黄酮+葛根黄酮组(0.075g·kg-1),(9)黄芪皂苷+葛根黄酮组(0.140 g·kg-1),(10)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组(0.179 g·kg-1)。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大鼠按46mg·kg-1标准1次性腹腔注射(ip)2%链脲佐菌素溶液(STZ)进行造模。造模第7天,尾静脉取血检测大鼠随机血糖水平,血糖≥16.8 mmol·L-1视为实验性糖尿病模型大鼠。造模同日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10 m L·kg-1,各组连续给药30天。分别于给药前、给药第7天、第30天,血糖仪检测血糖水平;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水平;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胰腺胰岛素(INS)、脂联素(APN)、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5(IL-1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 PCR)检测胰腺脂联素受体1(Adipo R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2(Akt2)、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m RNA表达;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黄芪葛根有效组分配伍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药效学指标的影响。1.1对DM模型大鼠血糖的影响造模前,各组实验大鼠血糖无显着差异(P>0.05);造模7d后,与正常组比较,各造模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造模30天后,与模型组比较,仅黄芪黄酮组分能显着降低DM模型大鼠血糖水平,黄芪皂苷、葛根黄酮未见显着作用,各组分配伍组血糖亦未见显着变化。1.2对DM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CHO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对于血清TG水平,除3组分合用外,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及组分两两配伍均有显着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血清CHO水平,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及各组分配伍均有显着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对DM模型大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NS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黄酮组、葛根黄酮组的INS水平增加(P<0.05)。黄芪皂苷对INS水平无显着作用,与黄芪黄酮配伍虽存在交互作用,但未能显着增加模型大鼠INS水平。其余配伍组INS水平均显着升高,且存在交互作用。以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促INS水平效果最优,亦优于组分单用。2.黄芪葛根有效组分配伍调节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分泌的药效机制2.1对胰腺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APN水平以及Adipo R1、AMPK、PPAPαm RNA表达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均能提升胰腺Adipo R1、PPAPαm RNA表达,但对APN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仅黄芪黄酮能显着调控胰腺AMPK m RNA表达。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以及3组分配伍均能显着升高胰腺APN水平(P<0.05),但配伍之间无显着交互作用。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能协同调节胰腺Adipo R1 m RNA表达;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能协同调节胰腺Adipo R1、PPAPαm RNA表达;3组分合用能协同调控PPAPαm RNA表达。其中,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是提高Adipo R1 m RNA表达的最优组合;3组分合用是调控PPAPαm RNA表达的最优组合。2.2对胰腺炎症相关指标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IL-12、IL-15、TNF-α及p38MAPK m RNA表达升高(P<0.05)。对胰腺IL-15、TNF-α、p38MAPK m RNA的调控,黄芪、葛根各个组分配伍均存在显着交互作用(P<0.05);对胰腺IL-12的调控,仅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存在交互作用(P<0.05)。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是降低胰腺IL-12、IL-15、p38MAPK m RNA表达的最优组合;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是降低胰腺TNF-α水平的最优组合。2.3对胰腺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IRS2、PI3K、Akt2 m RNA表达降低,Gsk3βm RNA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胰腺IRS2、Gsk3βm RNA的调控,黄芪、葛根各个组分配伍均存在显着交互作用;对胰腺PI3K m RNA的调控,仅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存在交互作用;对胰腺Akt2 m RNA的调控,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及3组分合用存在交互作用。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是调控IRS2、Gsk3βm RNA表达的最优组合;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是提高PI3K m RNA表达的最优组合;3组分合用是调控Akt2m RNA表达的最优组合。结论:1.黄芪与葛根有效组分配伍能不同程度促进INS分泌,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是促进INS分泌的最优组合。2.黄芪与葛根有效组分配伍促INS分泌的机制,可能与缓解胰腺脂毒性、抑制炎症反应、改善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3.组分配伍调节INS分泌时,黄芪黄酮多发挥主要效应;组分配伍协同调控的作用靶点,既存在一致性,又各有侧重;药物配伍对靶点的调节效应,既有协同,亦有拮抗作用,亦或各自为用。

王沐瑶[10](2019)在《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消渴病,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范畴。在全球的疾病杀手排行榜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排名第三。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还在以不可遏止的趋势上升,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而消渴病痹症作为消渴病并发证之首,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以同样的发病趋势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中医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的优势,一:通过中药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以降低和稳定血糖,甚至部分初发消渴病患者经过中药调理可以不予以西药降糖,摆脱药物治疗。二:降低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消渴病痹症的诊疗过程中的优势。刘敏教授从事临床实践三十余年,并长期潜心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及运用研究,擅长六经辨证,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了解部分近现代中医家治疗消渴病和消渴病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经验和消渴病痹症的西医研究进展以启发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思路。2.通过收集刘敏教授发表过的文章和临床诊治糖尿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案,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梳理、总结出刘敏教授在六经辨治理论体系指导下治疗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临证特点和思路、遣方用药的特点和个人经验用药的心得。希望刘师的经验得以传承,指导后辈医者更好地诊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并树立起中医学子对中医药文化的信心。这对祖国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课题研究包括文献资料研究和临床回顾性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研究即文献综述,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及藏书,以“消渴病”、“糖尿病”、“六经辨证”、“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词条进行文献搜索、筛选和收集。该部分又分为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和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中医研究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家经验等角度去全面认识消渴病及消渴痹症。现代医学研究主要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和方法及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去论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即病例回顾性研究,通过拍照的形式收集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刘敏教授门诊就诊的已确诊为DM和DPN患者每次就诊的情况,包括当天的问诊资料,处方用药和特殊医嘱。经过整理照片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DM患者一共646例,共就诊次数1633次,符合纳入标准的DPN患者一共115例,筛取有效方182个。将所有患者均参照伤寒论“首辨阴阳,六经辩证”及本院内分泌科诊疗规范,进行分型统计频次。DM患者仅进行简单的统计学处理,着重对DPN患者的就诊情况(方药)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即中药功效权值分析,再结合平时门诊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更好地分析总结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临床经验及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上尚未发现的治疗特点,尤其是用药经验。结果:如表1所示,一共纳入646例DM患者,就诊次数共计1633次,除了六经辨证,还有湿热证和血瘀证。频数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少阳证(483)、少阴证(470)、太阴证(255)、太阳证(255)、阳明证(58)、厥阴证(42)、血瘀证(31)、湿热证(14)。如表2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常用的方剂有桂枝类方(40)、柴胡类方(40)、真武汤(37)、理中汤(9)、归脾汤(9)、四妙散(5)、益气聪明汤(5)等,从六经归类来看主要集中在太阳病(53)、少阳病(40)、少阴病(39)、太阴病(34),厥阴病很少见,几乎没有阳明病(疾病发展到后期,阴阳俱损)。如表3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常用药物有27种,将表中药物进行分类其中桂枝汤中的桂枝、炙甘草及赤芍调和营卫的药所用最频繁;其次是当归、黄芪、制附子、黑枣、红参、茯苓、白术、干姜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的药;再者是牛膝、独活、木瓜、羌活、葛根祛风湿,通经络的药;黄芩、柴胡、半夏、党参等和解少阳,畅达疏机的药;牡蛎、龙骨、酸枣仁敛阴潜阳,养心安神的药;天麻、川芎祛风活血止痛的药;最后是白芍、甘草敛阴缓急止痛的药。按照刘师处方用药的经验生姜也应该是高频药物之一,但由于生姜是鲜品,一般口头医嘱,叮嘱患者自加适量生姜一起煲药,故在表中未体现出来。符合DPN要求的方剂182个,录入药物138个,总结药物功效97种。方剂功效的权值热图显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类方高表达的功效分布,热图从深到浅分别为补心、补脾、补气、止痛、化饮、温经、散寒、化痰等46个功效。功效网络图显示的功效组合共15组,其中第7组:a93截疟-a94杀虫和第8组:a86治心悸-a97开窍与药物网络图相关性不强,其余13组均与热图表示的功效重合。药物网络图显示的药对大组合共18组,小组合33组,药对之间的功效有相须、相使的作用,其中第16组:B4红参-B39人参,在临床上一般不同用,可相互替代使用。功效组合及药对组合整合后主要有七大组,1.补肝肾、收敛固精;2.温补中焦;3.祛风通络;4.行气通络;5.清虚热、凉血消痈;6.活血化瘀;7.祛湿利水。每个大组下面再细分为相应的亚组,共14个。每个亚组下有对应的代表药物,具体药物见表6。结论:基础方的频数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图表分析显示刘师对消渴病痹症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一直在演变,从对消渴病的阴虚燥热和气阴两虚的滋阴清热或益气养阴法到温阳祛湿通络法,再到温阳益气祛湿通络法。高频药物实质上代表的是基础方的运用,而基础方代表着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最核心的思路,即六经辨证。方剂的定性定量研究可以弥补主观用药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研究发现新的药对,比如本次研究中图3的分组和表6里的代表药物便有一些新的药对出现,而且药效针对性强,尽量做到精准用药,这样同用既可以加强药效,也可以减少副作用,予以传统的组方用药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思路。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其实与消渴病一脉相承,遵循《内经》的“治病求本”,善用经方扶正气,而经方短小精悍,疗效显着,有一两拨千金之能。刘师用方功效集中而且平和,注重顾护先后天之本,即脾肾的阳气,谓固本培原也。但刘师治病也不拘泥于经方,而是选择对患者最优的效方治疗。刘师亦遵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治则,注重脉症结合,从脉和症两个方面来治疗消渴病痹症。在基础方即经方的基础上,结合脉症灵活加减药物,还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和病人的体质差异选用相对平和的药物,而少用温燥的补益性药物,注重“以通为补”。刘师在治疗消渴病痹症时善用柴胡剂和行气药,注重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和三焦通利;诊治过程中看舌按脉,注重腹部和趺阳脉的触诊,细问睡眠与二便情况,以先调理睡眠和脾胃为重。刘师还强调外治法的重要性,自拟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的外洗方,用于临床表现麻木疼痛的患者。

二、气阴两虚辨证在MesPGN中医治疗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阴两虚辨证在MesPGN中医治疗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结节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名探讨
        2 病因
        3 病机
        4 中医药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结节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4 诊断
        5 治疗
        6 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意义及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
    前言
    研究一 三焦理论演变
        1 三焦形质的演变
        2 三焦功能的演变
        3 三焦辨证
        4 小结
    研究二 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
        1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形质
        2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生理功能
        3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病因病机
        4 治疗原则
        5 小结
    研究三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
        1 从三焦理论认识肺结节病基本病机
        2 姜良铎教授论治肺结节病
        3 通化方的由来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研究一 肺结节病相关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通化方有效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三 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及PPI网络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四 靶点基因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纳入研究资料提取表
病例报告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纳入结果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一、何梦瑶
        二、刘渊
        三、何守愚
        四、潘名熊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一、吕楚白
        二、吕安卿
        三、谢泽霖
        四、郭梅峰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一、罗氏妇科
        二、蔡氏妇科名家
        三、其他妇科名家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一、访谈方式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第二节 访谈名家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一、采访题目
        二、采访时间地点
        三、采访目的
        四、访谈概要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实验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1.2 病因学研究
        1.3 慢性胃炎的诊断
        1.4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2.1 命名
        2.2 病因
        2.3 病机
        2.4 中医辨证分型
        2.5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2.6 六经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3 六经辨证分型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采集
        3.2 辨证分析
        3.3 调查内容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1.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表1)
        5.1.2 职业分布情况(表2)
        5.1.3 病程分布情况(表3)
        5.1.4 饮食偏好分布情况(表4)
        5.2 临床症状分布情况
        5.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表8)
        5.4 中医舌脉象情况(表9、10、11)
        5.5 六经辨证结果分析
        5.5.1 六经辨证分型具体分布情况(表12)
        5.5.2 单经及多经证型分布情况(表13)
        5.5.3 拆分后六经病变分布情况(表14)
        5.5.4 病程与六经分型分布情况(表15)
        5.5.5 病程与单经分布情况(表16)
        5.5.6 中医与六经分布情况(表17)
        5.5.7 中医证型与单经分布情况分析(表18)
    6 讨论
        6.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饮食偏好)分析
        6.2 临床症状分布情况分析
        6.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6.4 六经辨证分型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胃炎临床资料收集表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应用六经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德尔菲共识法香港地区糖尿病中医证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糖尿病的研究及循证概况综述
    1.1 糖尿病的定义及诊断
    1.2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1.3 糖尿病的研究及最新治疗概况
    1.4 中西协作治疗糖尿病的循证概况
    1.5 糖尿病中医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概况
    1.6 糖尿病自然证候群的循证概况
    1.7 中医辨证与专家共识法
    1.8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荟萃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文献纳入准则
        2.2.3 文献搜寻方法
        2.2.4 数据采集及分析
    2.3 结果
        2.3.1 文献搜寻结果
        2.3.2 文献标题及摘要筛选结果
        2.3.3 收纳文献概览
        2.3.4 糖尿病本病辨证文献综述
        2.3.5 糖尿病并发病的病辨证文献综述
    2.4 讨论
        2.4.1 文献特点
        2.4.2 文献研究方法与证型分布的相关性
        2.4.3 文献质量评价
        2.4.4 证型及症候的地域性
        2.4.5 方法学建议
        2.4.6 局限性
        2.4.7 阶段性成果及应用
第三章 德尔菲两回合式专家共识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方法
        3.2.1 专家小组成立
        3.2.2 基础问卷设计
        3.2.3 形成共识过程及共识定义
        3.2.4 统计学分析及敏感性测试
        3.2.5 稳定性及可重复性测试
    3.3 结果
        3.3.1 基础资料搜集
        3.3.2 第一回合基础问卷
        3.3.3 第一阶段共识结果
        3.3.4 第一阶段敏感性测试-统计方法测试
        3.3.5 第二阶段共识结果
        3.3.6 第二阶段敏感性测试-统计方法测试
        3.3.7 第二阶段敏感性测试-缺失值处理
        3.3.8 德尔菲法专家共识糖尿病辨证结果总结
    3.4 讨论
        3.4.1 方法学基础
        3.4.2 现行指南及基础问卷
        3.4.3 共识过程、敏感性及稳定性测试
        3.4.4 共识结果与现行各指南比较
        3.4.5 局限性
        3.4.6 阶段性成果及应用
第四章 中西医辨证分布与糖尿病肾病程度的相关性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设计
        4.2.2 纳入/排除条件
        4.2.3 样本采集及数据收集
        4.2.4 数据分析
        4.2.5 伦理考虑
    4.3 结果
        4.3.1 病人背景资料
        4.3.2 糖尿病的证候分布及单变量关联性
        4.3.3 糖尿病的辨证回归分析模型
    4.4 讨论
        4.4.1 纳入人群及基本证型分布
        4.4.2 不同辨证的模型
        4.4.3 局限性
        4.4.4 阶段性成果及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1-3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1-3期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现状
        1.2 病因及危险因素
        1.3 发病机制
        1.4 治疗现状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脏早中期的认识
        2.1 本病病名的认识
        2.2 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本病治则治法的认识
        2.3.1 辨证论治治疗
        2.3.2 分阶段治疗
        2.3.3 经方专方治疗
        2.3.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2.3.5 单味药治疗
        2.3.6 中成药治疗
        2.3.7 减少西药不良反应
        2.3.8 其他治法
    3 导师何立群教授关于慢性肾脏病1-3期诊治体悟
        3.1 从脾论治
        3.2 从肝论治
        3.3 从肺论治
        3.4 从瘀论治
        3.5 擅用大方
        3.6 擅用药对
    4 结论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1-3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脱落标准
        1.3.4 终止标准
        1.3.5 病例的脱落及处理
    2 治疗方法
        2.1 伦理及知情同意
        2.2 样本量估算及试验分组
        2.2.1 样本量估算
        2.2.2 试验分组
        2.3 治疗方案
        2.3.1 基础治疗
        2.3.2 治疗组治疗方案
        2.3.3 对照组治疗方案
        2.4 药物来源
        2.5 疗程
        2.6 观察指标
        2.6.1 中医证候积分
        2.6.2 疗效指标及GFR计算公式
        2.6.3 安全性指标
        2.6.4 主要实验仪器名称
        2.7 疗效标准
        2.7.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2.7.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2.7.3 安全性评价
        2.7.4 不良事件判断标准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1.1 一般情况比较
        3.1.2 蛋白尿轻重分布情况
        3.1.3 中药组方应用分布情况
        3.1.4 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情况
        3.1.5 中医兼证与蛋白尿之间的分布情况
        3.2 疗效评价
        3.2.1 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3.2.1.1 24小时尿蛋白定量疗效比较
        3.2.1.2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疗效比较
        3.2.1.3 血肌酐疗效比较
        3.2.1.4 肾小球滤过率疗效比较
        3.2.1.5 血尿素氮疗效比较
        3.2.1.6 血白蛋白疗效比较
        3.2.1.7 治疗前后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3.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2.1 中医主证组内积分比较
        3.2.2.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3 不良反应
    4 结论
    5 讨论
        5.1 本研究立项依据
        5.2 组方用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2.1 组方用药分析
        5.2.2 现代药理研究
        5.3 疗效分析
        5.3.1 中医证型疗效分析
        5.3.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疗效分析
        5.3.3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疗效分析
        5.3.4 血肌酐疗效分析
        5.3.5 肾小球滤过率疗效分析
        5.3.6 血尿素氮疗效分析
        5.3.7 血白蛋白疗效分析
        5.3.9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免疫炎症、肾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及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试验分组及治疗方案
    2 观察指标
        2.1 尿白介素6、尿白介素10测定
        2.1.1 标本收集
        2.1.2 试剂制备
        2.1.3 标本测定
        2.2 尿TGF-β_1测定
        2.2.1 标本收集
        2.2.2 试剂制备
        2.2.3 标本测定
        2.3 血纤维连接蛋白、血转铁蛋白、血层黏连蛋白、血CD4~+、血胶原Ⅲ测定
        2.3.1 标本收集和标本测定
        2.4 使用仪器及设备名称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尿白介素6疗效比较
        4.2 尿白介素10疗效比较
        4.3 尿TGF-β_1疗效比较
        4.4 血纤维连接蛋白疗效比较
        4.5 血转铁蛋白疗效比较
        4.6 血层粘连蛋白疗效比较
        4.7 血CD4~+疗效比较
        4.8 血胶原Ⅲ疗效比较
    5 结论
    6 讨论
        6.1 尿白介素6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6.2 尿白介素10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6.3 尿TGF-β_1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6.4 血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6.5 血转铁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6.6 血层粘连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6.7 血CD4~+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6.8 血胶原Ⅲ水平变化的意义及疗效分析
        6.9 慢性肾脏病与尿IL-6、IL-10、TGF-β_1之间的关系
    7 问题与展望
创新点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认识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3 伦理批件

(6)简约标准化辨证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 疗效评价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卡氏评分结果对比
        3.2 两组中医证候改善率结果对比
        3.3 两组血清CA结果对比
        3.4 两组实体瘤改善率结果对比
        3.5 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对比
讨论
    1. 选题意义
    2. 何为简约标准化辨证
        2.1 理论来源
        2.2 优势与意义
        2.3 总结
    3. 祖国医学对肺癌的研究现状
        3.1 肺癌的基本病机
        3.2 肺癌证型分布
        3.3 肺癌方药
    4. 立证及用药组成
    5.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肺癌证型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论文着作

(7)六经辨治结合中医适宜技术对社区2型糖尿病干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前言
理论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2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3 六经辨证治疗消渴病的文献研究
        3.1.六经辨治学说中消渴病的基本描述
        3.2.六经辨治体系中对消渴病的病机分类
        3.3.基于六经辨治体系消渴病的治则及方药运用
    4.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一般资料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研究前两组间一般资料情况对比
    2.2 治疗组六经证候统计
    2.3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2.4 治疗前后各组血糖指数比较
    2.5 治疗前患者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比较
    2.6 治疗后患者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疗效比较
    2.7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8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讨论
    3.1 中医理论探析糖尿病
    3.2 六方治疗糖尿病分析
    3.3 中医适宜技术与糖尿病
    3.4 研究结果分析
    3.5 本研究的缺陷与对策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六经辨治学说中消渴病的基本描述
    2 六经辨治学说中对消渴病的病机分类
    3 基于六经辨治学说对消渴病的治则及方药运用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简约标准化辨证在治疗肺腺癌中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简约标准化辨证
    4.观察项目与方法
        4.1 安全性指标
        4.2 不良反应
        4.3 疗效评价指标
    5.数据统计方法
    6.统计结果与分析
        6.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比较(见表 2)
        6.2 两组患者治疗后目标肿瘤病灶变化比较(见表 3)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见表 6-1;表 6-2)
        6.6 无进展生存期 PFS 比较(见表 7;图 2)
        6.7 生存率比较(见表 8)
讨论
    1.肺癌临床治疗现状
        1.1 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2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简约标准化辨证治疗
        2.1 简约标准化辨证的内涵与研究基础
        2.2 简约标准化辨证的临床意义
        2.3 简约标准化辨证的临床疗效
    3.研究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癌中医方药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9)糖尿病辨证失范及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文献研究 糖尿病中医辨证规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二、实验研究 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 黄芪葛根组分配伍干预糖尿病大鼠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消渴病的中医研究
        1.1.1 消渴病名的来源
        1.1.2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1.1.3 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其他论述
        1.1.4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1.1.5 六经辨证的应用
        1.1.6 小结
    1.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
        1.2.1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概念简述
        1.2.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治疗
        1.2.4 小结
    1.3 消渴痹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性
        1.3.2 DP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3.3 DPN诊断研究进展
        1.3.4 DPN的预防和治疗
        1.3.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资料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中止研究标准
    2.3 方法
        2.3.1 简单的频数分析
        2.3.2 双层频权剪叉算法
    2.4 建立数据库
        2.4.1 一般资料的频数分布表
        2.4.2 方剂-药物数据库
        2.4.3 药物-功效数据库
        2.4.4 方剂-功效数据库
        2.4.5 方剂功效权值和阈值的确定
        2.4.6 构建网络图和热图
    2.5 结果
    2.6 讨论
        2.6.1 刘敏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2.6.2 跟诊体会
        2.6.3 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概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气阴两虚辨证在MesPGN中医治疗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满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D]. 张雪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德尔菲共识法香港地区糖尿病中医证型规律研究[D]. 陈锦华(CHAN Kam-w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1-3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孙蓓蓓.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简约标准化辨证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评价研究[D]. 刘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六经辨治结合中医适宜技术对社区2型糖尿病干预的临床研究[D]. 韩维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8]简约标准化辨证在治疗肺腺癌中的疗效评价研究[D]. 王转.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糖尿病辨证失范及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D]. 付茜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D]. 王沐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糖尿病论文 消渴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医论文 气阴两虚论文

上一篇:俄罗斯畜牧业的两项最新成就
下一篇:热能利用对空气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