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乌龟大规模人类繁殖技术试验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塘鳢规模化人繁技术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卢建超[1](2020)在《2龄大口黑鲈养殖性能和性腺退化研究》文中指出池塘养殖大口黑鲈有当年养成、年底上市和隔年养成、年中上市两种模式。年中上市的大口黑鲈商品鱼数量通常稀少,季节性的供不应求常使7-9月份成为大口黑鲈商品鱼高价位期。大口黑鲈年中高价位使养殖户愈加重视隔年养成模式。构建大口黑鲈隔年养成模式除了需要解决大规格苗种供给问题之外,还需要重点考虑性腺发育是否会严重降低生长速度和养殖性能等问题。目前对于后者鲜有报道。本研究以性腺发育至IV期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进一步圈养过程中生长性能、性腺退化吸收特征和养殖性能,以期为大口黑鲈隔年养成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在22.5℃~30.6℃水温条件下,养殖时间自4月12日至8月9日共计约120天。整个性腺变化过程从4月12日至7月9日共计约90天。研究结果如下:(1)精巢和卵巢的维持与退化均可分为三个阶段,性腺维持阶段、性腺退化阶段和退化完全,性腺退化又可分为退化前期和退化后期两个阶段。性腺指数在性腺维持阶段变化不显着(P>0.05),在性腺退化阶段急剧下降,性腺退化完全时降至最低。养殖过程中雄鱼的肥满度受精巢退化影响较小,精巢退化前后肥满度差异不显着(P>0.05);雌鱼肥满度卵巢退化前为2.834±0.098,退化完全时为2.655±0.061;雌、雄鱼脏体比、肝体比和肠脂比在性腺退化期结束后均有所下降,雌鱼脏体比从6.788%±0.853%降至4.240%±0.282%,肝体比从2.164%±0.139%降至1.394%±0.042%,肠脂比从1.757±0.103降至1.345%±0.204%;雄鱼脏体比从6.317%±0.653%降至4.732%±0.282%,肝体比从2.097%±0.132%降至1.332%±0.062%,肠脂比从1.730%±0.199%降至1.072%±0.096%;雌鱼脏体比、肠脂比和肝体比在性腺退化过程中均高于雄鱼(P<0.05)。雄鱼在养殖过程中含肉率受性腺影响不显着(P>0.05),性腺退化前期结束前的空壳增重率显着高于结束后(P<0.05);雌鱼含肉率和空壳增重率均明显受到性腺退化的影响,性腺退化过程中含肉率显着上升(P<0.05)。性腺退化接近完全时,含肉率逐渐稳定,并与雄鱼含肉率差异不显着。和雄鱼类似,雌鱼空壳增重率也受到性腺退化的影响且变化情况与雄鱼相似,但在性腺退化期结束前均高于雄鱼(P<0.05)。(2)相较于精巢,成熟卵巢维持期持续时间较长,至21 d(水温为23.0℃,日照时长为13.45 h/d)开始进入卵巢退化阶段,并持续65天。性腺退化阶段期间精巢组织学变化主要为精小囊的萎缩、退化以及结缔组织增生;而卵巢中Ⅳ时相卵母细胞和℃时相卵母细胞重新生成细胞核并将卵黄等物质完全吸收,退化完全后,除℃时相卵母细胞无其他时相的卵母细胞。(3)将平均体重为220.4 g±15.95 g的2龄大口黑鲈按50尾/m3和100尾/m3两种密度进行圈养,经4个月圈养至364.39 g±70.93 g和360.25±82.04 g,其生长速度未呈现密度和性别上的差异(P<0.05);50尾/m3和100尾/m3两种圈养密度隔年养成阶段的饵料系数和投入产出比均高于同一圈养密度当年养成阶段。在8月份大口黑鲈高价位(40元/kg鱼)情况下,50尾/m3和100尾/m3密度隔年圈养大口黑鲈的单位产品利润分别是7.22元/kg鱼和14.80元/kg鱼。综上结果表明,若有年中高价位保障,隔年养成大口黑鲈具有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骆小年,赵兴文,段友健[2](2020)在《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催产药物和剂量的选择是实现鱼类规模化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12目116种)催产药物种类、剂量等的使用情况,总结鱼类人工繁殖机理及催产药物使用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并指出新养殖种适宜催产药物、包埋缓释技术和基因调控等是未来催产药物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繁殖生产和科研提供参考。

王永利[3](2013)在《宁夏地区利用温棚池塘进行早期鱼苗培育的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中上游,渔业资源较为丰富,渔业发展水平在西北地区居首位。2011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21.5亿元。然而作为水产养殖基础的苗种,受宁夏本地苗种繁育、生产能力的限制,有近80%的苗种是从南方调运,由于缺乏对南调苗的有效监督、没有应对宁夏春季寒流天气的发塘适用技术、种苗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等原因,苗种生产远远不能满足水产养殖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宁夏渔业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寻找和探索适合本地气候、生产和资源条件的生产技术及养殖方法。本研究工作从2006年即开始资料搜集工作,并于2010年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研究试验,宁夏春季虽然频发寒潮,但“春暖快”是大趋势,经验证明,3月中、下旬在池塘上搭建塑料大棚,依靠太阳热能,一周之内,棚内池塘水温可达20℃以上,每年可延长鱼类生长期50天左右。技术熟练的单位,春季利用塑棚池塘可以培育三茬出乌仔,经济效益客观。利用塑棚池塘培育鱼苗技术经过四年多的试验和总结,在养殖技术、水质调节、投喂技术、防病治病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从而形成了成本低、效率高、易推广、效益好、具宁夏特色的苗种生产方式。主要研究进展和结论如下:1.通过塑料温棚培育苗种,可有效避免宁夏地区春季寒流等恶劣天气,可以大幅度提高水花养殖的成活率。2.延长鱼苗生长时间近50天,大大缩短养殖周期。3温棚池塘培育鱼苗,由于养殖空间相对较小,能够更有效的控制病害的发生,使得培育的苗种品种更优。4.温棚池塘高密度培育鱼苗产量高,3月中下旬到5月底期间,每亩可生产乌仔600万尾,实现6万元以上的纯收益。本研究工作提出的养殖技术,与我国渔业发达省区相比较,也许“微不足道”,但这些对策的确是紧密结合宁夏区情,通过多年的重复试验获取的,应属“适用技术”范畴,但对宁夏及我国北方渔业不甚发达的地区来说,是一项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养殖技术方式。

杨小猛[4](2012)在《草鱼苗种水族箱培育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草鱼是我国乃至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经济鱼类,但目前尚无经过选育的新品种。选择育种是鱼类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家系选育是最有效的手段。家系选育过程中对选育个体系谱关系的确定和准确跟踪非常重要。将不同家系混养,需要对所有家系的个体进行标记来把握系谱信息,而对幼小的鱼苗进行标记极为困难。将各个家系分开养殖可以保证系谱信息不混淆,单独饲养需要提供大量的池塘或网箱。本文比较了水族箱与池塘培育草鱼鱼苗的效果,研究了在水族箱中不同营养供给模式对草鱼鱼苗生长的影响、放养密度对草鱼鱼种生长的影响,以期探索草鱼家系选育中苗种培育有效的单独饲养方法。现将研究内容归纳如下:1.水族箱与池塘培育草鱼鱼苗效果的比较在室内用营养液(I)、卤虫(II)、浮游动物(III)和流水养殖(IV)4组方式于水族箱中培育草鱼鱼苗,并与池塘组(V)作对比。结果显示,IV组在体重和增重率上与V组无显着差异(P>0.05),III组次之,但显着高于I组和II组(P<0.05);成活率上,V组(62.5%)最高,III组(59.8%)次之,II组(18.9%)最低;在体型及体成分分析中,水族箱各组在肥满度与含脂量上与池塘组差异极显着(P<0.01)。结果显示草鱼鱼苗水族箱在中培育能获得较好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2.草鱼鱼苗不同培养模式的初步研究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将影响草鱼鱼苗生长的放苗密度(1000尾/m3、2000尾/m3、2000尾/m3)、流水时间(24h、12h、0h)、投喂次数(2次、3次、4次)和投喂量(D1:D2:D3=1:2:3,其中D1为放苗后1-5天每次投喂浮游动物量2万只,6-10天每次4万只,11-15天每次投喂浮游动物2万只和0#料5g,16-20天每次投喂0#料10g,21天-40天每次15g)设计成9种营养供给模式,对草鱼鱼苗的生长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每个模式设两个重复。以5日龄(0.0013±0.0002g)草鱼水花为实验对象,以鱼苗增重率与增长率为指标,进行为期40天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供给模式显着影响草鱼鱼苗的生长,其中体重与体长最优的为模式6(放苗2000尾、不流水、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D2),但该模式养殖成活率较低,仅14.7%。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水族箱培育草鱼鱼苗较为可行的营养供给模式为:放养密度为2000尾/m3,投喂量为放苗后1-5天每次投喂浮游动物量4万只、6-10天每次8万只、11-15天每次投喂浮游动物4万只和0#料10g、16-20天每次投喂0#料20g、21天-40天每次30g,每天20:00-8:00共12h流水,每天分别在11:00、14:30投喂1次。3.水族箱培育草鱼苗种的生长性能与养殖效果的比较在水族箱中用3种不同密度培育草鱼鱼种,并对其生长速度与养殖效果进行比较。在对草鱼苗种的养殖效果分析中发现:草鱼鱼种最低平均体长已达10.02cm,最小平均体重也达到了19.97g,这种规格已经可以将草鱼鱼种打上PIT标记放入池塘混养。说明水族箱培育方法可以用于草鱼家系选育中鱼苗和鱼种的培育。

夏小平[5](2008)在《鳡人工繁殖及苗种池塘培育技术初步研究》文中认为鳡(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属鲤科,雅罗鱼亚科,是中国江河湖泊中的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由于鳡所具有的优良特性和肉质鲜美的特点,其人工养殖受到广泛的重视。由于鳡资源的减少,解决大规模人工养殖的关键问题是解决苗种的来源。试验亲本来源于长江武汉金口江段及附属湖泊斧头湖、鲁湖的野生鳡,经6个月暂养或两年池塘驯养后,于2005年~2007年6月分5批共13组进行人工繁殖试验,首次对池塘强化培育的天然鳡进行不同催产剂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PG+HCG+LRH-A2明显较同类具有催产优势,产卵总量1240万粒,受精卵1003万粒,孵出水花523万尾。2年试验平均每组次产卵95.4万粒,受精77.2万粒,孵出仔鱼40.2万尾。初步探明了鳡人工繁殖的方法及规律,其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80%~100%、30.4%~88.5%、86.3%~88.8%,同时还对影响人工繁殖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出环鳡水花,直接投放于试验池塘,全长0.7~0.8cm的鳡仔鱼在5.0~10.6万尾/666.7m2的密度下,经过25~30d的培育,长至全长2.5~3.0cm,成活率为66.6~82.6%;同在池塘条件下,全长2.5cm的鳡苗以0.2~0.4万尾/666.7m2的密度经25d的培育全长达到6.5~8.0cm,培育成活率达85.0~88.3%,个体的体长增长迅速,个体差异在饵料充足时相差不大。鳡的快速生长与其摄食旺盛,主动性强密切相关。

陈永乐,刘毅辉,朱新平,吴光明[6](2005)在《褐塘鳢苗种培育试验》文中提出褐塘鳢稚鱼在6 2509 380尾/m2的密度下,经过3540 d的培育,鱼苗全长增长至约1.5 cm,成活率达22.25%39.06%;在池塘培育全长1.7 cm的褐塘鳢鱼苗(25尾/m2),经15 d鱼苗全长达3.24cm,培育成活率达80.4%。全长2.55 cm的褐塘鳢鱼苗投喂南美白对虾苗,经13 d培育,全长达3.57 cm,成活率达99.2%。本研究解决了褐塘鳢苗种培育难题,为规模化生产褐塘鳢苗种提供了可能。

张建全[7](2003)在《塘鳢规模化人繁技术试验》文中提出

刘丽丽[8](2010)在《半刺厚唇鱼的性腺发育及人工繁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us (Lissochilichthys) hemispinus)的性腺分化、性腺发育及其周年变化。在此基础上对野外捕获的半刺厚唇鱼进行驯养培育、人工繁殖和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了芳香化酶(P450arom)在性腺发育中的活性分布。性腺发育观察表明,4日龄仔鱼的腹腔上皮和靠近消化道的脏壁中胚层上分布着原始生殖细胞(PGCs);15日龄稚鱼生殖嵴形成;20日龄时原始生殖细胞迁入生殖嵴,形成原始性腺;40日龄幼鱼的性腺出现分化;60日龄幼鱼的性腺明显区分精巢和卵巢。半刺厚唇鱼的卵巢发育可分为6期,其中第1期只出现在发育的幼鱼中。性成熟后成鱼的卵巢年周期发育只经历Ⅱ-Ⅵ时期的变化,卵巢成熟系数在0.72%-6.66%之间变动。精巢的发育也分为6期,其中第Ⅰ、Ⅱ期只在幼鱼中出现。在精巢周年发育中几乎都生成数量不同的精子,精巢成熟系数在0.53%~3.63%之间变动。将捕获的野生半刺厚唇鱼在水泥实验池中驯养培育可以正常摄食、生长和发育,并达到性成熟。对驯养的半刺厚唇鱼进行4次人工催产,共得到25779粒卵和8217尾仔鱼,其中孵化率和出苗率分别为80.0%和43.8%。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激素效应时间为24-30h,受精卵经过62h发育,仔鱼脱膜孵出。仔鱼经过55-65d培育成全长25.0-35.0mm的鱼苗。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性腺检测P450arom的活性和定位。结果显示,P450arom主要在卵巢第Ⅱ时相卵母细胞的胞质和第Ⅲ时相卵母细胞的滤泡细胞层中表达;第Ⅳ时相卵中已检测不出。P450arom活性在卵巢发育的早期即Ⅱ、Ⅲ期最强;随着卵巢发育成熟逐渐减弱;在精巢中主要存在于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的细胞膜上,以及精小叶之间的间质中,精巢发育各期都有不同程度的P450arom活性。这些发现提示P450arom主要参与卵子的发生过程,在精巢发育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储张杰[9](2008)在《黄鳝性逆转调控途径的研究》文中提出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俗称鳝鱼、田鳗和长鱼等,它是一种淡水硬骨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已在中国中南部开展大面积的养殖。中国目前的养殖总产量已经达到18万吨,由于其生长快,成活率高以及对网箱养殖条件的适应性好,它被当作中国水产养殖的首选品种之一。鳝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价值高,具有滋补强身和药用功能,是人们喜爱的滋补水产品,深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中国的黄鳝养殖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养殖依然依赖捕捞野生苗种,随着养殖规模和捕捞强度的加大,野生苗种资源急剧下降,成功地解决黄鳝的人工繁殖技术将成为发展其规模养殖的先决条件。但黄鳝具有特殊的性逆转现象:它是一种雌雄同体鱼类,在其生命的早期发育阶段为雌性,产卵后变为间性个体,然后进入雄性阶段,在进行黄鳝苗种人工繁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黄鳝具有性逆转的特性,即刚成熟的个体为雌性,但随着黄鳝的生长和繁殖,又逐步转为雄性,使得在黄鳝繁殖群体中,雌性个体小,怀卵量少,繁殖力很低;亲鱼选配时,雌雄鳝的比例和大小还难以搭配协调,亲鳝难选,繁殖数量难以提高,极大地限制了黄鳝人工繁殖规模和水平,必须进行黄鳝性逆转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营养、外源性激素以及环境因子等,使用组织学、细胞学、内分泌学和放射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探讨黄鳝性逆转的人工调控技术,希望能够找到减少性逆转比例的途径,延长性逆转时间,大幅度提高黄鳝的怀卵量及繁殖力,解决黄鳝苗种的规模化繁殖的关键问题,而黄鳝性逆转调控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必将给黄鳝的人工繁殖和养殖带来新的突破,促进我国黄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1.黄鳝体长、体重、年龄与性比和怀卵量关系在湖北省汉川市汈汊湖水域,随机采取12个月的黄鳝样品,总数258尾黄鳝,雌性152尾,占58.91%;间性44尾,占17.05%;雄性62尾,占24.04%。在总体黄鳝标本中,其体长范围为9.4-76.8cm,其中雌性体长为9.4-60.5cm,平均体长为39.6cm,20cm以下全部为雌性;雌雄间体体长为27.1-63.3cm,平均体长为44.5cm;雄性体长范围为29.4-76.8cm,平均体长为51.63cm,其中70cm以上全部为雄性。雌性分布最多的区域是20-50cm,占雌性总数的93.42%,雌雄间体分布最多的区域是30-50cm,占间体总数的72.73%。雄性分布最多的区域是40cm以上,占雄性总数的75.81%。结果表明:在汉川市汈汊湖水域体长25cm左右是黄鳝性逆转的起点。其体重范围为0.48-753.60g,其中雌性体重为250g以下,平均体重为58.46g,23.70g以下全部为雌性;雌雄间体体重范围25.40g-206.30g,平均体重为76.45g;雄性体重范围为29.65-753.60g,平均体重为144.38g,其中250g以上全部为雄性。雌性分布最多的区域是20-100g,占雌性总数的75.00%,雌雄间体分布最多的区域是40-100g,占间体总数的70.45%。雄性分布最多的区域是100g以上,占雄性总数的72.58%。结果表明在汈汊湖水域体重25g左右是黄鳝性逆转的起点。其年龄范围为0-Ⅶ龄,其中Ⅱ龄以下雌性占92.17%,Ⅰ龄以下全部为雌性;雌雄间体年龄范围Ⅱ-Ⅴ龄,Ⅲ-Ⅳ龄占间体总数的70.45%,Ⅲ-Ⅳ龄为黄鳝性逆转的高峰期;雄性年龄范围为Ⅱ-Ⅶ龄,Ⅱ龄以下雄性只占其年龄段总数的2.00%,Ⅳ-Ⅶ龄占雄性总数的77.42%,其中Ⅵ龄以上全部为雄性。结果表明:黄鳝的性逆转的起点时间应该略早于Ⅱ周年。黄鳝怀卵量范围是41-1267粒/尾,20-30cm的体长段怀卵率最高,随着体长的增长,黄鳝的怀卵率急剧下降,绝对怀卵量以30-40cm体长段的黄鳝较高,平均怀卵强度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增长。由于大个体黄鳝怀卵率较少,但平均怀卵强度较大,如:60-70cm之间,怀卵率只有2.5%,但最大个体怀卵量达到1267粒/尾。2.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本实验从营养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的饲料蛋白水平(25%、35%、45%、55%)对雌性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试验鱼体长26.5±2.6cm,体重21.93±2.05g,试验鱼都为雌性(在繁殖季节挑选)研究发现黄鳝的性腺发育与饲料蛋白水平密切相关。在适宜的蛋白质水平的范围内,黄鳝的怀卵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升高,蛋白质25%的试验组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最低,只有390.67±58.71粒/尾,而45%的试验组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最高,达到1331.67±287.77粒/尾;但55%(663.00±71.86)试验组的怀卵量与35%试验组(736.33±49.52)的怀卵量无显着性差异。通过长时间投喂不同蛋白质组饲料对黄鳝的性逆转比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25%的蛋白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38.65±1.34%,17.61±1.47%;35%的蛋白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24.15±6.55%,11.20±1.45%;而45%的蛋白组只有7.61±1.43%和5.21±1.25%的黄鳝转为雄性和雌雄间体,有87.18±1.21%的黄鳝仍然保持雌性。55%的蛋白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14.21±5.52%,7.18±0.96%,其他三组雌性个体比例都少于45%的蛋白组,说明45%的蛋白质饲料能较好地维持黄鳝的雌性发育。通过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2)影响的研究表明: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在45%蛋白质含量范围内),雌鳝个体的E2水平显着升高,其中蛋白质45%的饲料组各月的E2水平最高。产卵前三个月蛋白质35%、45%的饲料组E2水平显着高于25%、55%饲料组,在6月四组的E2水平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35.05±46.15pg/ml、539.76±29.26pg/ml、944.5±449.25pg/ml、526.72±60.93 pg/ml,说明适宜的饲料蛋白质含量能够维持较高的黄鳝血清E2的分泌,而较高的E2水平是维持雌性发育的先决条件。试验表明:饲料蛋白含量(45%)能够较好地维持黄鳝的雌性发育,提高黄鳝的怀卵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黄鳝的性逆转。3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用鱼油作为脂肪源,按照添加后脂肪占饲料重量的5%、10%、15%的比例投喂黄鳝(蛋白质都是35%)12个月,结果表明:10%的鱼油添加量能够维持较高的E2的分泌,15%脂肪水平能促进黄鳝血清睾酮的分泌,5%脂肪水平能使睾酮值维持较低的水平。较高的饲料脂肪含量能使黄鳝的肝脏指数迅速升高,而4、5、6三个月的肝脏指数的降低,说明黄鳝的性腺发育在卵黄积累和卵细胞成熟阶段,需要大量动用肝脏中储存的营养物质和能量。15%的脂肪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30.52±3.66%,12.31±1.05%;10%的脂肪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26.46±2.12%,9.18±3.06%;而5%的脂肪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13.24±1.25%,6.37±1.64%,有80.39±1.65%的黄鳝仍然保持雌性。说明在蛋白质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饲料脂肪含量的升高黄鳝的性逆转程度上升,较低的脂肪饲料(5%)能较好地维持黄鳝的雌性发育。脂肪15%的试验组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最低,只有391.27±47.61粒/尾,而5%的试验组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最高,达到875.39±143.50粒/尾,但10%试验组的怀卵量与15%试验组的怀卵量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过高的脂肪含量对提高黄鳝的怀卵量是十分不利的,5%左右的饲料脂肪含量能够较好地维持黄鳝的雌性发育,并能够相应地提高雌鳝的怀卵量。4.外源丙酸睾酮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饲料中添加0mg/kg、10mg/kg和30mg/kg丙酸睾酮,投喂黄鳝12个月,结果表明:30mg/kg中有18.51%的雌鳝转变为雄黄鳝,高于0mg/kg、10mg/kg组14.81%的转雄比例,但三组的雄性和雌雄间体并无显着性差异,三组保持雌性的比例分别为74.07%、70.37%和70.37%,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不同的丙酸睾酮对雌性黄鳝的性逆转无显着的影响。5.外源戊酸雌二醇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外源戊酸雌二醇对雌性黄鳝性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以及延缓黄鳝性逆转的影响,试验鱼体长26.5±2.6cm,体重21.93±2.05g,它们都为雌性,用含不同浓度(0mg/kg,10 mg/kg,50 mg/kg)的戊酸雌二醇饲料投喂试验鱼12个月,试验鱼喂养在固定于池塘中的网箱(2m×1m×1.5m)。结果表明:黄鳝的性腺发育对不同的外源戊酸雌二醇反应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的戊酸雌二醇对黄鳝性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也存在差异,低浓度(10 mg/kg)的戊酸雌二醇对黄鳝的性逆转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然存在性逆转个体,雌雄间体和雄性个体分别为12.00±1.25%、10.05±0.85%。高浓度的戊酸雌二醇能促进血清雌二醇的分泌,降低睾酮的分泌,2龄试验鱼在经历12个月体重达到168.81±42.81g时仍然保持雌性,而对照组雌雄间体和雄性个体分别为16.90±1.35%,28.75±1.65%。并且已经性逆转的雄性个体的精巢发育完善,试验表明较高浓度(50 mg/kg)的戊酸雌二醇能延缓黄鳝的性逆转。6.外源复方炔诺酮对黄鳝生长及性逆转的影响饲料中添加0片/kg、10片/kg和30片/kg复方炔诺酮,投喂黄鳝12个月,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炔诺酮对黄鳝的体长和体重无显着性影响。高剂量能在4、5、6三个月降低血清E2和T的水平,性逆转比例低于对照组。7.生态环境胁迫—无栖息巢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试验开始第一个月无栖息巢组的E2水平急剧下降,自第二个月与对照组下降的幅度无显着性差异,无栖息巢组在第二年4月就达到其最大值618.18±30.05pg/ml显着高于对照组262.26±18.75 pg/ml,对照组在5月底才达到其最大值。本研究表明环境胁迫—无栖息巢能显着影响黄鳝血清E2的分泌,与对照组相比,开始时下降速度较快,至翌年比对照组整整提早1各月达到最大值。无栖息巢组的T值在翌年5月就达到最大值6.75±0.85 ng/ml,对照组的T值要推迟1个月才达到最大值5.25±0.31 ng/ml,研究表明无栖息巢能够显着影响黄鳝血清T的分泌。表现在秋季对睾酮的分泌产生抑制,早春迅速促进血清睾酮值上升。另外,不管是体长还是体重,有栖息巢都显着快于无栖息巢组。历经12个月,无栖息巢组有38.85±0.85%的黄鳝转为雄性,只有47.14±3.50%保持雌性;而对照组只有24.6±1.37%的黄鳝转为雄性,有61.18±2.31%的黄鳝还是保持雌性,两者的间性比例无显着性差异,说明环境胁迫—无栖息巢能显着促进黄鳝从雌性向雄性转变。在黄鳝性逆转启动的时间方面,通过1000多个性腺组织切片的证实,在雌性黄鳝卵细胞发育到第Ⅳ期,潜伏在雌性性腺生殖褶上的雄性原始精原细胞开始发育并逐渐形成精小囊,散布在卵细胞的间隙中间,也就是说在黄鳝排卵前雄性生殖细胞已经开始启动发育(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黄鳝的性逆转在产卵后才启动),同时卵母细胞从第Ⅳ期逐渐发育到第Ⅴ期。黄鳝产卵后,卵母细胞不断退化,位于生殖褶上的多个精小囊内的生精细胞发育成初级精母细胞,这时生殖囊内还可见到Ⅱ、Ⅲ时相的卵母细胞;随着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卵细胞的进一步退化,进入雄性发育阶段。并且,在鱼类性腺中首次发现了卵黄卵(Ⅳ期)和成熟精子细胞并存的现象。

邹杰[10](2014)在《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属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近海暖温水性底层鱼类,有海淡水生殖洄游习性,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海、黄海和渤海区域,是一种经济和营养价值很高的水产品。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暗纹东方鲀原先的生活、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长江水文条件逐年改变以及人为的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了野生暗纹东方鲀资源枯竭现象日益严重,间接导致养殖产量锐减、经济效益下降。因此,暗纹东方鲀的遗传改良、种质保护等工作迫在眉睫。本论文研究主要采用微卫星技术对上海、广州、江苏三个养殖区域的暗纹东方鲀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且对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进行筛选,不仅了解目前养殖的暗纹东方鲀种质资源情况,而且对今后的良种培育、遗传改良、种质提升、产量增高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本文首先阐述了鱼类遗传育种的技术及其当前的发展动态,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概况,探讨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鱼类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并明确了建立先进的鱼类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研究创新平台、提高鱼类遗传育种的效果和苗种质量对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归纳研究,对暗纹东方鲀的基础生物学、繁殖生物学、人工养殖技术、生态、毒素等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概述能够清楚的看到暗纹东方鲀的研究现状,结合研究技术和成果,可以更好的探究今后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有利于填补暗纹东方鲀的研究空白和深化科研研究价值。为了给养殖暗纹东方鲀分子辅助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微卫星标记分析技术,采用21对微卫星引物对广州(GZ)、江苏(JS)和上海(SH)三个养殖群体的暗纹东方鲀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可以成功扩增出具有一定多态性片段的微卫星位点共有19个。19个位点分析共得到12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范围从3到11,平均值是6.58,有效等位基因范围从1.7到7.8,平均值是4.5,平均观测杂合度范围从0.1556到1.0000,平均期望杂合度范围从0.3993到0.875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从0.3533到0.8577。三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由小到大依次为GZ、SH、JS群体。三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分别为0.0481、0.0617、0.0755,平均值为0.0808,可见发生遗传分化程度较小。GZ和JS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近(0.2039),GZ和SH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3508)。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GZ群体和JS群体聚为一类,SH为一类。分析表明结果不仅基本符合三个养殖群体的养殖环境,也反映出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另外,本文为了筛选与暗纹东方鲀生长相关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SSR结合BSA技术对于同龄孵化群体的同池养殖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利用85对微卫星引物对暗纹东方鲀生长快、慢两个基因池进行分析,共筛选到14对微卫星具有差异片段。然后分析这14个差异微卫星位点在两个基因池的暗纹东方鲀个体的差异条带,结果表明:位点TOP03、TOG01、fms15、fms75的生长慢组特有条带的出现率分别达到:63.33%、53.33%、33.33%和43.33%,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3、-0.346、-0.333和-0.423,与生长性状呈现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fms89生长快组特有条带的出现率为33.33%,相关系数(r)为:0.388,与生长性状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而验证实验结果只有位点fms15、fms75与生长性状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1和-0.384。经克隆测序得到了fms15的差异片段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与红鳍东方鲀同源性达到了98%,差别在于序列中有三个碱基发生置换(G-C、C-G、G-A)。说明该微卫星位点对于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有显着效应,可用于人工选育具有优良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为开展暗纹东方鲀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标记。

二、塘鳢规模化人繁技术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塘鳢规模化人繁技术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2龄大口黑鲈养殖性能和性腺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口黑鲈简介及养殖现状
    1.2 大口黑鲈养殖模式概况
    1.3 大口黑鲈的性腺发育和退化研究概述
        1.3.1 鱼类性腺发育相关研究
        1.3.2 鱼类性腺发育影响因子
        1.3.3 鱼类性腺退化相关研究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2龄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的形体指标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对象和养殖设施
        2.2.2 实验设计
        2.2.3 日常投喂和管理
        2.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长特征
        2.3.2 大口黑鲈性腺指数变化特征
        2.3.3 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肠脂比变化
        2.3.4 含肉率和空壳增重率
    2.4 讨论
        2.4.1 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的性腺指数变化特征
        2.4.2 性腺退化对大口黑鲈形体指标变化的影响
        2.4.3 性腺退化过程对大口黑鲈含肉率和空壳增重率的影响
第三章 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性腺退化吸收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对象和设施
        3.2.2 实验设计
        3.2.3 日常投喂和管理
        3.2.4 样品采集
        3.2.5 切片制作
        3.2.6 性腺发育分期及卵母细胞数量比的统计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2 精巢组织学变化特征
        3.3.3 卵巢组织学特征
    3.4 讨论
        3.4.1 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的性腺退化
        3.4.2 密度对大口黑鲈的性腺退化的影响
第四章 2龄大口黑鲈的养殖性能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对象和设施
        4.2.2 实验设计
        4.2.3 日常投喂和管理
        4.2.4 数据采集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2 养殖参数
        4.3.3 饵料系数
        4.3.4 效益分析
    4.4 讨论
        4.4.1 2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
        4.4.2 隔年养成的大口黑鲈饵料系数研究
        4.4.3 大口黑鲈隔年养成模式的经济效益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鱼类催产药物作用机理
2 中国催产药物研究历史及种类
3 经济鱼类催产药物和剂量使用情况
4 催产药物给药方式
5 催产药物配制与注射
6 未来鱼类人工催产药物和繁殖机理的研究方向
    (1) 新养殖种的适宜催产药物、催产剂量和注射次数的研究。
    (2) 包埋缓释技术。
    (3) 基因调控。

(3)宁夏地区利用温棚池塘进行早期鱼苗培育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宁夏渔业发展概况
    1.1 宁夏自然条件概况
    1.2 宁夏气候条件概况
        1.2.1 气候条件特征
        1.2.2 对渔业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
    1.3 宁夏渔业概况
第二章 宁夏水产苗种生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概述
    2.2 水产苗种发展历程
        2.2.1 起步阶段
        2.2.2 稳步发展阶段
        2.2.3 快速发展阶段
    2.3 宁夏水产苗种生产与管理现状
        2.3.1 苗种生产现状
        2.3.2 苗种生产管理现状
第三章 苗种生产存在的问题
    3.1 苗种生产技术落后 专业化程度不高
    3.2 苗种生产设施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老化
    3.3 外调苗种成活率低 养殖成本高
    3.4 水产科技人才严重匮乏 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3.5 水产良种苗种生产体系建设不完善
第四章 利用温棚培育水产苗种的实际意义
    4.1 理论基础
    4.2 现实意义
        4.2.1 提高水花成活率
        4.2.2 提前放养水花,延长了鱼种培育的生长期
        4.2.3 能够赢得市场,创造温棚养殖的高效益
        4.2.4 经济效益
第五章 温棚内外池塘的水温、水质对比
    5.1 试验方法
        5.1.1 水温测定
        5.1.2 水质测定
    5.2 分析讨论
        5.2.1
        5.2.2
第六章 温棚池塘早期鱼苗的培育技术
    6.1 实验条件与方法
        6.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6.1.2 试验池塘条件
    6.2
        6.2.1 池塘清理消毒
        6.2.2 注水
        6.2.3 水花放养
        6.2.4 水花的投喂
        6.2.5 水质的调节
        6.2.6 日常管理
        6.2.7 鱼苗出塘
    6.3 养殖结果与分析讨论
        6.3.1 养殖结果
        6.3.2 分析讨论
        6.3.3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草鱼苗种水族箱培育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鱼类苗种培育方式的研究进展
    1.1. 海水鱼类
    1.2 淡水鱼类
    1.3 展望
第二章 水族箱与池塘培育草鱼鱼苗效果初步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草鱼鱼苗不同培养模式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水族箱培育草鱼苗种的生长性能与养殖效果的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鳡人工繁殖及苗种池塘培育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文献综述
    1 鱼类人工繁殖的基本原理
        1.1 从脑水平诱导鱼类繁殖
        1.2 从垂体水平诱导鱼类繁殖
        1.3 从性腺水平诱导鱼类繁殖
    2 繁殖力
        2.1 绝对繁殖力与相对繁殖力
        2.2 影响繁殖力的因素
    3 鳡国内研究进展
        3.1 鳡生物学特征
        3.1.1 鳡分类地位与分布
        3.1.2 形态特征
        3.1.3 生活习性
        3.1.4 鳡的营养价值
        3.1.5 鳡的年龄与生长
        3.1.6 食性
        3.2 目前国内鳡繁养殖研究现状
        3.3 发展趋势
        3.3.1 研究力度加大,其基础及应用研究成果会相对集中出现
        3.3.2 鳡原种场或良种场会适时出现
        3.3.3 鳡无公害养殖将长足发展
        3.3.4 商品鳡深加工的发展,将使鳡消费从高端走向普及
        3.4 鳡后续研究的重点
        3.4.1 部分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将加大鳡基础与应用研究力度
        3.4.2 政府会在合适的地方建立鳡原种场或良种场
        3.4.3 制订鳡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
        3.4.4 开展鳡无公害养殖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第2章 鳡亲本池塘驯养技术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池塘条件
        2.1.1 湖边暂养池条件
        2.1.2 专用驯养池塘条件
        2.2 鳡亲本采集
        2.3 暂养
        2.4 运输
        2.5 驯养
        2.5.1 亲本放养量及搭配品种
        2.5.2 鳡饵料鱼品种
        2.5.3 鳡饵料鱼投喂量
        2.6 日常管理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运输成活率
        3.2 驯养成活率
    4 讨论
        4.1 亲本采集时捕捞方式对驯养成活率的影响
        4.2 正确的药物处理对提高鳡驯养成活率十分关键
        4.3 运输方式及效果
        4.4 充足的饵料鱼是保障鳡亲鱼体质和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4.5 规范的池塘管理可提高驯养成活率
第3章 鳡人工繁殖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亲鱼来源
        2.2 产前培育
        2.3 亲鱼的选择和不同配组方式
        2.3.1 亲鱼的成熟特征
        2.3.2 人工配组、自然产卵
        2.3.3 人工配组、人工催产、人工授精
        2.4 根据不同的产卵情况选择受精卵孵化方式
        2.5 孵化水体的溶氧要求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亲鱼损耗
        3.2 亲鱼配组及产卵方式与受精效果
        3.3 催产药物及配伍效果
        3.4 效应时间及孵化时间同其它鱼类比较
        3.5 孵化方式比较
        3.6 繁殖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影响鳡的人工繁殖客观因素
        4.1.1 鳡亲本的特殊性
        4.1.2 鳡催产的药物组合与剂量
        4.1.3 鳡卵的特点及与其相适应的孵化设施
        4.2 鳡的养殖前景展望
第4章 鳡苗种池塘培育试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鱼
        2.2 试验用池塘
        2.3 育成2.5—3.0cm鳡苗种的培育方法与管理
        2.4 育成6.0—8.0cm鳡苗种的培育方法与管理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鳡池塘培育的意义
        4.2 鳡苗种的食性变化
        4.3 鳡苗种的生长
        4.4 鳡的池塘培育效果
附:部分实拍资料图片
参考文献
致谢

(6)褐塘鳢苗种培育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1.2 试验用水泥池及池塘
    1.3 培育方法与管理
        1.3.1 鱼苗孵出至1.5 cm
        1.3.2 1.5~3.5 cm 以25尾/m2的放养密度将规格1.7
2 结果
3 小结

(8)半刺厚唇鱼的性腺发育及人工繁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鱼类性腺发育的研究
        (一) 原始性腺的形成与分化
        1、PGC的特征
        2、PGCs的迁移及原始性腺的形成
        3、性腺的分化
        (二) 性腺发育及性周期
        (三) 基因在配子发生中的作用
    二、鱼类的人工繁殖
        (一) 野生鱼的驯养和亲鱼培育
        1、人工催产
        2、受精
    三、激素和芳香化酶的作用
    四、光唇鱼的研究概况
    五、本文的研究设想,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六、预期的研究结果和科学意义
第一章 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us(Lissochilichthys)hemispinus]的性腺发育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3.1 性腺分化
        1.3.1.1 原始性腺的形成
        1.3.1.2 卵巢和精巢的分化
        1.3.2 性腺发育
        1.3.2.1 卵巢的发育
        1.3.2.2 精巢发育
        1.3.3 性腺发育的周年变化
        1.3.3.1 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
        1.3.3.2 精巢发育的周年变化
    1.4 讨论
        1.4.1 半刺厚唇鱼性腺分化的特点
        1.4.2 半刺厚唇鱼卵巢发育的特点及产卵类型
        1.4.3 精巢的结构特点
        1.4.4 精子发生的特点
        1.4.5 精巢发育和年周期变化特点
第二章 半刺厚唇鱼的人工繁殖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亲鱼的来源与培育
        2.2.2 人工催产
        2.2.3 受精、孵化及鱼苗培育
        2.2.4 不同pH和NaCl浓度对精子活力试验
        2.2.5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亲鱼培育
        2.3.2 精子活力测定
        2.3.2.1 精子在不同NaCl溶液中的运动时间及寿命
        2.3.2.2 精子在不同pH值溶液的运动时间及寿命
        2.3.3 人工催产及受精
        2.3.4 胚胎及仔稚鱼发育
        2.3.4.1 卵及胚胎发育
        2.3.4.2 仔稚鱼发育及培育
    2.4 讨论
        2.4.1 亲鱼培育
        2.4.2 精子活力的特点
        2.4.3 人工催产
        2.4.4 半刺厚唇鱼胚胎发育的特点
        2.4.5 胚后发育的特点
第三章 P450芳香化酶在性腺不同发育阶段中的活性和定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芳香化酶在卵巢发育中的活性和定位
        3.3.2 芳香化酶在精巢发育中的活性和定位
    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黄鳝性逆转调控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鳝的研究现状
        1.1.1 黄鳝的年龄与生长
        1.1.2 黄鳝的繁殖与胚胎发育
        1.1.3 黄鳝的营养与人工养殖
        1.1.4 中国目前的黄鳝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2 黄鳝性逆转的研究概况
        1.2.1 性逆转与形态学研究
        1.2.2 性逆转与生态学研究
        1.2.3 性逆转与生理学研究
        1.2.4 性逆转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1.3 鱼类性腺发育的研究概况
        1.3.1 原始生殖细胞
        1.3.2 性腺分化
        1.3.3 影晌鱼类性腺发育的因素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黄鳝体长、体重、年龄与性比及怀卵量关系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体长、体重和性腺的测定
        2.2.3 性别鉴定
        2.2.4 年龄鉴定
        2.2.5 怀卵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黄鳝的体长与性比的关系
        2.3.2 黄鳝的体重与性比的关系
        2.3.3 黄鳝的年龄与性比的关系
        2.3.4 黄鳝的怀卵量与怀卵强度
    2.4 讨论
第三章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类固醇激素的分泌性逆转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3.3.2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血清睾酮(T)的影响:
        3.3.3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肝脏指数的影响
        3.3.4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
        3.3.5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怀卵量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类固醇激素的分泌及性逆转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样品的处理与数据的测定
        4.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4.3.2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血清睾酮(T)的影响:
        4.3.3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肝脏指数的影响:
        4.3.4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
        4.3.5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怀卵量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外源丙酸睾酮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含量的丙酸睾酮对黄鳝血清雌二醇的变化影响
        5.3.2 不同含量的丙酸睾酮对黄鳝血清睾酮的变化影响
        5.3.3 不同含量的丙酸睾酮对肝脏指数的影响
        5.3.4 不同含量的丙酸睾酮对性腺指数的影响
        5.3.5 外源丙酸睾酮对黄鳝性逆转比例的影响
        5.3.6 不同含量丙酸睾酮下的性腺发育
    5.4 讨论
第六章 外源戊酸雌二醇对黄鳝性类固醇激素分泌以及其性逆转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品准备
        6.2.2 性类固醇激素的检测分析
        6.2.3 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器官取样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外源戊酸雌二醇对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6.3.2 外源戊酸雌二醇对血清睾酮(T)的影响:
        6.3.3 外源戊酸雌二醇对黄鳝性腺发育的影响:
    6.4 讨论
第七章 外源复方炔诺酮对黄鳝性逆转及生长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准备
        7.2.2 性类固醇激素的检测分析
        7.2.3 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器官取样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复方炔诺酮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7.3.2 复方炔诺酮对血清睾酮(T)分泌的影响:
        7.3.3 复方炔诺酮对黄鳝生长及性逆转比例的影响:
    7.4 讨论:复方炔诺酮对黄鳝性逆转比例和生长的影响
第八章 生态环境胁迫—无栖息巢对黄鳝性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以及性逆转的影响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材料准备
        8.2.2 性类固醇激素的检测分析
        8.2.3 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器官取样
        8.2.4 数据处理
    8.3 结果与分析
        8.3.1 无栖息巢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8.3.2 无栖息巢对血清睾酮(T)分泌的影响:
        8.3.3 无栖息巢对黄鳝生长及性逆转比例的影响:
    8.4 讨论
        8.4.1 长期环境胁迫-无栖息巢对黄鳝生长和性逆转比例的影响
        8.4.2 关于黄鳝性逆转的启动时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鱼类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
        1 选择育种
        2 杂交育种
        3 转基因技术
        4 多倍体
        5 单性化育种
        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7 展望
    第二节 暗纹东方鲀相关研究进展
        1 基础生物学
        1.1 形态
        1.2 年龄和生长
        1.3 行为学
        1.4 生理生化
        1.5 食性和营养
        2 繁殖生物学
        3 人工养殖技
        3.1 人工繁殖
        3.2 养成技术
        3.2.1 养殖方式
        3.2.2 混养和套养
        3.2.3 日常管理
        3.2.4 疾病
        4 生态学
        4.1 温度
        4.2 光照
        4.3 盐度
        5 毒素研究
        5.1 毒素检测
        5.2 控毒研究
        6 分子生物学
        6.1 线粒体基因
        6.2 生长激素基因
        6.3 其他基因
        7 遗传学
        8 加工流通
        9 问题和展望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三个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1.3 PCR 反应及电泳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微卫星 PCR 扩增结果
        2.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群体 Hardy-Weinberg 平衡分析
        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利用 SSR-BSA 技术筛选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检测
        1.2.2 BSA 基因池的建立及其 PCR 扩增
        1.2.3 筛选差异条带及个体 PCR 扩增
        1.2.4 生长性状差异条带分析
        1.2.5 验证生长性状差异位点
        1.2.6 差异等位基因片段切胶测序
    2 结果
        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2 BSA 基因池的差异条带筛选
        2.3 统计个体中带型的差异等位基因片段
        2.4 差异等位基因片段的 SPSS 相关性分析
        2.5 验证生长显着差异的微卫星位点
        2.6 差异等位基因片段切胶测序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及参与的论文
致谢

四、塘鳢规模化人繁技术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2龄大口黑鲈养殖性能和性腺退化研究[D]. 卢建超.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2]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J]. 骆小年,赵兴文,段友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01)
  • [3]宁夏地区利用温棚池塘进行早期鱼苗培育的技术研究[D]. 王永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3)
  • [4]草鱼苗种水族箱培育效果的研究[D]. 杨小猛.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 [5]鳡人工繁殖及苗种池塘培育技术初步研究[D]. 夏小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6]褐塘鳢苗种培育试验[J]. 陈永乐,刘毅辉,朱新平,吴光明. 水利渔业, 2005(06)
  • [7]塘鳢规模化人繁技术试验[J]. 张建全. 科学养鱼, 2003(01)
  • [8]半刺厚唇鱼的性腺发育及人工繁殖研究[D]. 刘丽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3)
  • [9]黄鳝性逆转调控途径的研究[D]. 储张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1)
  • [10]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筛选[D]. 邹杰.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


三农论文 鱼苗论文 池塘论文 畜牧业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学模型的大气污染等级区域划分系统
下一篇:以人为本、为民解难、促进民政全面协调发展——2004年全国民政局局长会议在京隆重召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