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北部湾沿岸珍珠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北部湾沿岸珍珠文化的第二次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环北部湾沿岸珍珠养殖的历史与现状——环北部湾沿岸珍珠文化研究之二(论文文献综述)

廖国一,欧冬梅[1](2021)在《明代合浦珍珠采捞、商贸的历史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合浦珍珠采捞、商贸具有悠久历史,而明代是合浦珍珠采捞、商贸的鼎盛时期。在珍珠采捞管理方面,明朝相较于之前的朝代,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指派珠池太监参与珍珠采捞与商贸。珍珠商贸主要是为进贡与民间贸易,两种贸易方式共同带动了明代合浦经济及周边区域的发展。明代合浦珍珠采捞、商贸对明代经济社会、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王晶[2](2021)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成为世界各国竞逐的角力场。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复兴之路究竟该以何作为科学的价值引领?近代以来,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在探讨海洋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沿用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这表明中国学术界在海洋研究领域缺乏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质疑否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或海洋文明,并依循西方海洋文化或西方海洋文明范式来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甚至还以此来指导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事实上,中国海洋文化有其自身发展历程与独特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其底蕴、梳理其源流、探寻其从发轫之初一直延续至今的价值基因,既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亟需面对的问题,也是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的时代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合浦海上古丝路文化底蕴深厚”,合浦及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所孕育的合浦海洋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为其提供了典型样本。合浦海洋文化是指自西汉为加强岭南地区政治军事统治而设立合浦郡以来,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汉民族、岭南地区少数民族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各民族之间通过内河、近海、陆路等途径,在交通贸易、生产交流、文化交往等具体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开放包容、和合交往为核心价值的一种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合浦海洋文化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海外文化汇聚合浦交融而成,合浦当地出土的各种古代器物是这种文化融合的主要标志。同时根据这些古代器物可以推断,“合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辐射至东南亚、南亚各地区与各民族。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或文明的一般原理,审视汉代合浦郡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融合。为此,在论述展开的过程中,按照“器物—符号—价值”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的方法、跨学科研究与跨地域研究相结合等方法,通过梳理源流、勾勒轮廓、抽象符号、挖掘价值、凝练精髓、总结规律,重新探讨合浦海洋文化过去已经贡献什么、现在及未来能够贡献什么等问题,以此揭示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不仅在于论证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末就已经逐步发展出海洋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尝试突破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主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学术观点方面,提出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与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与“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合浦海洋文化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了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等新观点;二是学术思想方面,探讨构建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作为科学评价体系、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挖掘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基于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及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海陆一体始源价值基因的基础性意义;三是研究方法方面,形成了“器物—符号—价值”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范式。综上,通过深入挖掘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揭示其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所蕴涵的价值基因,由此对以合浦海洋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进行话语重构与价值重塑,从而树立中国海洋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为当前的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价值基础与理论支撑。

李建平[3](2021)在《广西边疆文化分布范围与类型——广西边疆文化研究之一》文中研究表明广西地区历来被视为中国的边疆省份,这里滋生着特殊的文化形态——边疆文化。边疆文化指的是由边疆地理和政治因素产生、与国家核心文化区有明显的文化景观差异并具有一定边疆特征的文化。广西边疆文化主要分布在陆域边疆和海域边疆两大区域,一般指的是南部濒临陆域边境和海疆的百色、崇左、防城港、钦州、北海五市相关县区内带有边疆特质的文化,具体类型有民族文化、山水文化、土司文化、边关文化、边贸文化、海洋文化等。

毛明霞[4](2020)在《南流江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文中指出南流江的航运发展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秦汉时期的经营,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魏晋以来,随着中外交流逐渐增加,以南流江为通道的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明清时期,由于海禁政策的实施和南流江泥沙淤积,南流江对外的功能逐渐减弱。本文将日益丰富的考古遗存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对南流江的航运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考古学观察。以航运交通为线索,较系统地复原南流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探讨南流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等问题。本文分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回顾学界对南流江航运及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对南流江流域内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主要河道、生态环境及区位条件进行概述。第三部分:结合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分析南流江航运的发展。认为南流江的航运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岭南的开发,南流江内河航通道开始形成,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魏晋至唐宋时期南流江的内河航运和沿海地区的航海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走向衰落,南流江由江海联运逐渐走向内河航运。第四部分: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探讨南流江流域采珠业、漕运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流域内货币的流通、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第五部分:论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合浦港的兴起,南流江流域出土的具有外来风格的文物及南流江流域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中东南亚地区的物质交流,分析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流江经济交流的情况,并探讨了南流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相互关系。第六部分:结语,总结全文。

梁采莹[5](2018)在《环北部湾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萌发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在环北部湾沿海7个港湾设置了48个采样点,其中包括广东湛江港,海南西北部海口港、新海港、洋浦港和八所港,以及广西防城港和北海港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环境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生物硅(BSi)等生源要素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并根据其含量进行污染评价,以揭示环北部湾海域沉积物污染现状。同时在不同条件下对沉积物中浮游植物休眠体进行了直接萌发实验,对萌发的浮游植物进行了显微镜分析,并对其18S rDNA V4区进行了高通量测序,探讨萌发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揭示沉积物中浮游植物休眠体对营养细胞种群动态的影响及赤潮发生潜势,研究结果为环北部湾海洋环境保护和赤潮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环北部湾7个港湾4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含量:TOC含量为0.27%1.64%,TN为0.09%0.25%,TP为0.02%0.05%,BSi为0.55%4.56%。其中湛江港生源要素含量较高,其次为广西沿海的北海港和防城港,海南西部的4个港湾生源要素含量较为接近。生源要素在各港湾中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在海口港中呈现出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征;在新海港中生源要素空间分布受航运影响,靠近航道的站位含量较高;而在防城港中,则呈现出外湾高、内湾低的特征。2)根据TOC/TN摩尔比,得出沉积物中的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植物,某些站位同时受到陆源影响;各生源要素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表明生源要素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沉积物中TN污染比较严重,全部样品均达到II类污染标准;大部分站位TOC含量达到II类污染标准,可能会对底栖生物造成一定潜在危害;而TP则属于安全级别。在本研究的7个港湾中,以湛江港、北海港和八所港污染较为严重。3)在显微镜观察下,萌发出浮游植物共52属74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硅藻门33种,占总种数的45%;甲藻门30种,占总种数的40%;金藻门3种,绿藻门3种以及定鞭藻门、蓝细菌、针孢藻等共5种。在五种不同处理下各个港湾表层沉积物萌发的浮游植物种类数相差不大,普遍在25℃+Si处理下种类数目较多,以硅藻和甲藻为主;而25℃+GeO2处理下浮游植物种类数较少,硅藻种类减少,甲藻和其他藻类种类增加。通过对表层沉积物的直接萌发,发现了一些该海域尚未报道的种类,丰富了海域浮游植物信息。4)环北部湾各港湾萌发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3.69×1043.31×106cells/cm3,整体而言,25℃下萌发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较高,且湛江港和新海港萌发出来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较高。同时可以发现+Si下硅藻细胞密度较高,而加入GeO2时,硅藻生长受到抑制,甲藻、金藻和绿藻细胞密度呈上升趋势。萌发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偏低,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022.38;同时优势种优势度明显,表明萌发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5)对25℃+Si和25℃+GeO2两种处理下的萌发浮游植物进行18S rDNA V4区高通量测序,并对所得的OTUs序列进行物种注释后发现,共鉴定7门36属46种真核藻类,其中包括硅藻门、甲藻门、金藻门、绿藻门等。广东西部、海南西北部以及广西沿海这三个海域共有物种较多,为18种。当加入硅时,金藻和硅藻为优势类群;当去硅加GeO2处理时,硅藻比例下降,而定鞭藻、绿藻、甲藻成了优势类群。结果同样说明GeO2能有效地抑制硅藻和金藻的生长,并有利于非硅藻类的生长。6)对比显微镜分析与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可发现,显微镜分析中硅藻和甲藻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浮游植物只能鉴定到属水平。而基因组测序大部分能注释到种水平,定鞭藻和绿藻所占比例上升,同时发现该海域含有数目众多的微微型藻,如共球藻纲的Picochlorum eukaryotum和小豆藻纲的细小微胞藻以及金藻纲中的Paraphysomonas butcheri和Pedospumella encystans。结果说明基因组测序能够获得更多的物种信息,丰富了该海域浮游植物信息,并提高了对真核浮游藻类,尤其是对微微型藻类的监测能力。

卢宇[6](2017)在《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具有较长的海岸线,存在巨大经济发展潜力,但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逐渐加强,海岸带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矛盾,例如岸线资源利用不合理、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产业集聚效应低、海洋科技力量薄弱、海洋资源开发缺乏经费支持等等。北部湾海岸带资源丰富,优势明显,但在开发过程中也会在功能、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出现问题。北部湾经济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加强对北部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研究,对于解决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构想,实现北部湾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针对现实需求,以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利用GIS对研究区域现状数据进行解译,并对研究区域自然与经济相关的数据、文本、图件等进行处理,通过梳理海岸带地区所具有的资源,了解北部湾海岸带利用的基本情况,分析北部湾海岸带开发利用主要存在问题;针对现状,综合研究成果,对海岸带空间利用进行探索,主要采用空间管制的手段,归纳空间资源类型,进行要素评价,提出海岸带地区空间分区规划和管制方案,确定近岸陆域和海域发展功能区规划定位;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出分类、分段的岸线利用规划,将海岸带分成6个类型7个岸段,以期更为合理地引导岸线发展;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生态基本格局,提出生态保护策略。最后,根据现状海洋经济发展情况,提出海洋产业发展思路,确定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优化海洋产业区域布局。综上所述,以北部湾海岸带为例,以海岸带空间的开发利用为切入点,综合评价海岸带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规划设计方面探索海岸带的空间开发,根据海岸带利用现状结果,提出北部湾海岸带不同空间管制区域的管控要求和引导,提出分区、分段的岸线发展引导,优化产业发展,整合产业资源,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科学统筹规划北部湾海岸带地区,为北部湾海岸带地区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性建议。

常勇,唐晓颖[7](2015)在《关于广西珍珠产业发展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针对广西南珠产业空心化、技术空心化、市场虚拟化和文化空心化问题,建议加强南海之滨广西北部湾海岸带高校院所与企业跨区域资源整合,联合重组,牵手从事南珠研究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队"共同筹建,管理高效规范、技术成熟先进,具有区域市场话语权的联合舰队组成中国《广西海洋研究工程院》。做好广西海洋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源"和"产业孵化器"顶层设计很有必要,是提高广西海洋产业组织"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市场效率的一项紧迫而光荣的任务。

韦夏宁[8](2014)在《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随着广西北海申请"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及北部湾经济的开发,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呈深入发展趋势,成果丰硕。但大多研究都是综合论述,专题的研究也局限在经济方面,对于各个朝代及文化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何安尤,王大鹏,程胜龙,施军,韩耀全,陈晓汉[9](2013)在《广西北部湾珍稀动物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资料搜集和对广西北部湾沿岸进行渔访的方式,统计了广西北部湾海域的珍稀动物及主要分布区域,并从分布区、资源量变化、环境压力等方面对中华白海豚等珍稀动物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海洋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和人类捕捞对珍稀动物危害最大,须进行针对性的保护。

王潞,刘正刚[10](2011)在《传统海洋开发的历程:以渤海湾和北部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唐宋以前,北部湾和渤海湾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下,海洋开发生机勃勃,两湾成为王朝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门户。元明以后,因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王朝对两湾的政策有所不同,致使南北海洋开发的走向出现差异。传统海洋开发在官民互动中不断前行,通过对两湾开发历程的比较研究,呈现出王朝政策下海洋开发的异同。

二、环北部湾沿岸珍珠养殖的历史与现状——环北部湾沿岸珍珠文化研究之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北部湾沿岸珍珠养殖的历史与现状——环北部湾沿岸珍珠文化研究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合浦珍珠采捞、商贸的历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代合浦珠池分布与采珠群体
    (一)明代合浦珠池的分布
    (二)采珠群体
二、明代合浦珍珠的采捞
    (一)采捞方式及其演变
        1. 明代之前的采珠概况。
        2. 明代合浦珍珠的采捞方法。
    (二)珍珠采捞的管理
        1. 明朝前采珠的管理概况。
        2. 明代珍珠采捞的管理。
三、明代合浦珍珠的商贸
    (一)进贡
        1. 合浦珍珠的进贡。
        2. 东南亚国家的朝贡。
    (二)民间贸易
    (三)珍珠商贸的政策
四、明代珍珠的用途
    (一)装饰
        1. 服饰。
        2. 首饰。
    (二)赏赐
    (三)皇室典礼
    (四)收藏
    (五)医用
    (六)佛教七宝之一
五、明代合浦珍珠采捞与商贸的影响
    (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 经济方面。
        2. 海防方面。
        3. 劳役方面。
        4. 人口迁移方面。
        5. 民间信仰方面。
        6. 珠池太监。
    (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结语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与发展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与文明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
        一、海洋概念
        二、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三、海洋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构成
        一、海洋文化的主体
        二、海洋文化的客体
        三、海洋文化的中介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发展理论
        一、海洋文化的发展路径
        二、海洋文化的发展动力
        三、海洋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合浦海洋文化的兴起
        二、合浦海洋文化的繁荣
        三、合浦海洋文化的延续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一、合浦地理位置的海陆一体特征
        二、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
        三、合浦是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影响
        一、与东南亚、南亚诸国深植经济文化交往厚谊
        二、向东南亚、南亚诸国传播和合交往理念
第三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第一节 合浦器物文化符号的主要标志
        一、蚕桑丝绸业是汉民族生产方式的器物文化符号
        二、玻璃烧制技术是海外生产技术的器物文化符号
        三、羽纹铜凤灯是生活用具的器物文化符号
        四、南珠与奇石异物是海上贸易的器物文化符号
        五、钵生莲花器是佛教传播的器物文化符号
        六、宝石珠饰形制是审美价值的器物文化符号
        七、叠涩穹窿顶墓是丧葬习俗的器物文化符号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融合符号
        一、海陆一体是合浦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符号
        二、辐射影响是合浦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符号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符号
        一、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开放包容的价值符号
        二、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和合交往的价值符号
第四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与学术意义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精髓
        一、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
        二、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
        三、合浦海洋文化是“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核心价值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
        一、对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批判
        二、对中国海洋文化失觉的反思
        三、合浦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双重展望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展望
        一、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二、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发展理念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现实展望
        一、为中国海洋文化夯实发展基础
        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三、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广西边疆文化分布范围与类型——广西边疆文化研究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边疆文化分布范围
    (一)陆域边疆文化
    (二)海域边疆文化
二、广西边疆文化主要类型
    (一)民族文化
    (二)山水文化
        1. 跨国性
        2. 神秘性
        3. 海洋性
    (三)土司文化
    (四)边关文化
        1. 国防军事文化
        2. 边关历史文化与历史人物
    (五)边贸文化
        1. 边贸物产特色
        2. 边贸交易规则与习俗
        3. 边贸交易场所(口岸)风貌
    (六)海洋文化
        1. 捕捞渔业文化
        2.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与海上贸易文化
        3. 采珠技艺与珍珠文化
        4. 海洋信仰文化
        5. 海产品制作技艺
        6. 京族文化
结语

(4)南流江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一)对南流江航运的研究
        (二)对南流江入海口——合浦港的研究
第一章 南流江自然环境
    一、自然特征
        (一)地形地貌
        (二)气象水文
    二、水系主要河道
    三、生态环境
        (一)林木丰富
        (二)野生动物繁多
    四、优越的地域条件
第二章 南流江航运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南流江航运的起源
        (一)南流江流域的人类活动
        (二)南流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三)航运起源
    二、秦汉时期南流江航运的繁荣
        (一)造船业的发展
        (二)航运的发展
    三、三国两晋至唐宋元时期南流江航运的开拓
        (一)水运网络的完善
        (二)航运的繁荣
    四、明清时期南流江航运的起伏发展
        (一)漕运与商贸的兴盛
        (二)茂北运河的开凿
        (三)航运的衰落
第三章 南流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一、长盛不衰的采珠业
        (一)合浦采珠的历史
        (二)采珠方法
    二、漕运海盐的崛起
    三、手工业的繁荣
        (一)青铜铸造业
        (二)陶瓷制造业
        (三)冶铁业
        (四)纺织业
    四、流域内商业的兴起与城市的出现
        (一)钱币的出现和流通
        (二)商品的流通
        (三)城市的出现
第四章 南流江航运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合浦港的兴起
    二、南流江流域出土的外来因素文物
        (一)奇石异物
        (二)玻璃制品
        (三)黄金制品
        (四)陶器
        (五)香料
    三、南流江流域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
    四、南流江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一)成为中外交流的纽带
        (二)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物质保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环北部湾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萌发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海洋沉积物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1.1.1 海洋沉积物概况
        1.1.2 海洋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1.2 沉积物中浮游植物休眠体的分布
        1.2.1 浮游植物休眠体概述
        1.2.2 硅藻休眠孢子
        1.2.3 甲藻休眠孢囊
        1.2.4 沉积物中浮游植物休眠体与赤潮生消的关系
    1.3 浮游植物休眠体萌发及其与赤潮的关系
        1.3.1 休眠体萌发
        1.3.2 休眠体萌发的研究现状
    1.4 基因组技术在浮游植物分析鉴定中的运用
        1.4.1 传统显微镜鉴定及其局限
        1.4.2 基因组技术
        1.4.3 基因组技术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 环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评价
    2.1 研究海域概况及采样点
        2.1.1 粤西湛江港
        2.1.2 海南西北沿海
        2.1.3 广西沿海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2.2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2.2.3 总氮(TN)和总磷(TP)的测定
        2.2.4 生物硅(BSi)的测定
        2.2.5 数据分析和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环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总体分布
        2.3.2 生源要素的空间分布
        2.3.3 环北部湾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含量与中国沿海港湾的比较
        2.3.4 沉积物中营养物质的来源分析
        2.3.5 表层沉积物中环境因子污染评价
    2.4 小结
3 环北部湾沉积物萌发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3.1 研究海域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3.2.2 萌发前样品的保存与强制性休眠期的度过
        3.2.3 沉积物样品的处理与萌发
        3.2.4 萌发的浮游植物观察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环北部湾表层沉积物萌发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3.3.2 萌发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
        3.3.3 萌发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3.3.4 萌发的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和优势种种类组成
    3.4 讨论
        3.4.1 萌发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特征
        3.4.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赤潮发生潜势
    3.5 小结
4 环北部湾沉积物萌发的浮游植物分子多样性研究
    4.1 研究海域概况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和DNA提取
        4.2.2 PCR扩增和测序
        4.2.3 数据库比对与OTU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测序数据分析及多样性指数
        4.3.2 萌发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4.3.3 萌发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4.4 讨论
        4.4.1 基因组测序与显微镜镜检结果的比较
        4.4.2 基因组测序下萌发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海岸带基本概念及研究区范围界定
        1.3.1 海岸带基本概念
        1.3.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广西海岸带研究现状
        1.4.4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来源
    1.6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典型案例及其借鉴
    2.1 国外典型案例
        2.1.1 日本海岸带开发利用
        2.1.2 法国海岸带开发利用
        2.1.3 荷兰海岸带开发利用
    2.2 国内典型案例
        2.2.1 青岛市海域和海岸带保护利用
        2.2.2 辽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
        2.2.3 福建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
    2.3 国内外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启示
3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特征
    3.1 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资源概况
    3.2 海岸带开发利用现状
        3.2.1 土地利用现状
        3.2.2 海岸线利用现状
    3.3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3.3.1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3.3.2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3.4 海岸带经济发展概况
        3.4.1 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3.4.2 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3.4.3 海洋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4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思路
    4.1 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海陆统筹,实现联动发展
    4.3 多方引导,实现协调发展
5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空间管制与功能引导
    5.1 空间管制分区原则
    5.2 空间管制分区
        5.2.1 空间资源分类
        5.2.2 空间管制分区
        5.2.3 空间管制与引导内容
    5.3 空间发展框架
        5.3.1 空间布局思路
        5.3.2 空间布局结构
        5.3.3 功能板块建设
    5.4 空间管制分区保障措施
6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岸线类型划分与发展引导
    6.1 岸线利用原则
    6.2 岸线类型及岸段划分
        6.2.1 海岸线类型划分与主要发展引导
        6.2.2 各岸段划分和主要发展引导
    6.3 岸线利用保障措施
7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生态基本格局与保护策略
    7.1 生态用地提取
    7.2 生态基本格局
    7.3 生态保护策略
8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8.1 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8.1.1 海洋产业发展思路
        8.1.2 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8.2 海洋产业区域布局
        8.2.1 总体布局
        8.2.2 主要产业布局
    8.3 海洋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9 结论与不足
    9.1 主要结论
    9.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后记/致谢

(8)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演变及影响的相关研究
    ( 一) 综合论述
    ( 二) 断代研究
        1. 秦汉时期
        2. 唐宋时期
        3. 明清时期
二、广西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及制度管理情况的研究
    1. 贸易情况
    2. 制度管理情况
三、明清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移民与文化交流研究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9)广西北部湾珍稀动物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渔访调查地点
2 广西北部湾珍稀动物种类及主要分布区
3 主要珍稀动物现状
    3.1 中华白海豚
    3.2 儒艮
    3.3 江豚及其他豚类
    3.4 龟鳖目
    3.5 文昌鱼
    3.6 克氏海马与刁海龙
    3.7 马氏珠母贝
    3.8 中国鲎
    3.9 珊瑚
4 结语

(10)传统海洋开发的历程:以渤海湾和北部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朝干预下的两湾开发
二、民间开发海洋持续不断
三、两湾开发因海而宜各显特色

四、环北部湾沿岸珍珠养殖的历史与现状——环北部湾沿岸珍珠文化研究之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合浦珍珠采捞、商贸的历史探析[J]. 廖国一,欧冬梅.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4)
  • [2]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D]. 王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广西边疆文化分布范围与类型——广西边疆文化研究之一[J]. 李建平.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1(02)
  • [4]南流江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D]. 毛明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环北部湾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萌发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D]. 梁采莹. 暨南大学, 2018(01)
  • [6]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D]. 卢宇. 广西师范学院, 2017(02)
  • [7]关于广西珍珠产业发展的探析[J]. 常勇,唐晓颖. 大众科技, 2015(01)
  • [8]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综述[J]. 韦夏宁. 钦州学院学报, 2014(06)
  • [9]广西北部湾珍稀动物现状调查与研究[J]. 何安尤,王大鹏,程胜龙,施军,韩耀全,陈晓汉.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4)
  • [10]传统海洋开发的历程:以渤海湾和北部湾为例[J]. 王潞,刘正刚.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海上丝绸之路论文 珍珠养殖论文 文化论文 海洋污染论文 广西北部湾论文

上一篇:科学家的一生——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启智教授
下一篇:创新企业变石成金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