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双娟[1](2021)在《巴蜀地区第三代诗歌与地域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令欣[2](2016)在《武汉茶馆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处两江交汇之处的武汉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武汉茶馆最早出现在唐代,本文梳理了武汉茶馆从出现至今随历史上茶业发展与城市发展而变迁的全过程,填补了清代之前武汉古代茶馆历史研究和现代武汉茶馆现状研究的空白,通过调研,对现有茶馆做出大致分类,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并指出一些现存的阻碍其未来发展的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剖析了现代茶馆对古代茶馆的历史继承与发展,最后结合湖北茶产业的发展趋势为武汉茶馆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意见与建议。武汉茶馆的萌芽比全国茶馆萌芽要稍晚一些,最早的茶馆出现在唐代,当时茶馆是路边茶棚等简单形式,功能是提供茶水以解渴和提供歇脚的场所。到商业经济发达的宋代,新兴的市民阶级成为茶馆的主要客户群体,武汉茶馆规模变大、出现多层的茶楼,有花草书画等布置装饰,功能则增添了饮食、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信息交流、聚会社交等,明显多元化起来。元代则延续了宋代的基本形式和功能,没有太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已经开始利用茶馆来监督社会舆论。明代汉口产生并迅速发展,到清代汉口成为武汉新的商贸中心,也为新的茶馆集中区,主要有适合日常休闲娱乐的风景区茶馆,热闹喧嚣的市井茶肆,还有未记录在案的露天茶馆。满足解渴和休息的基本需求仍是露天茶馆和市井茶馆的主要功能,档次较高的茶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和商业信息交流功能则是更加突出。清末到近代,茶馆不仅没有因为时局动荡而衰落,反而逆流而上爆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成为各个阶层都聚集、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武汉茶馆的数量在清末及民国初年达到最高峰,茶馆业进入最为繁盛的时期。到1938年武汉沦陷导致经济急速衰退,人们忙于活口和躲避战乱,茶馆业因此日渐衰落。建国后实行公私合营,存留不多的茶馆多被用来和餐饮结合。文化大革命中茶馆被当作“四旧”清除,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茶楼才日渐复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茶馆又被重视起来,中高档茶馆如雨后春笋在武汉发展起来。现代武汉的建设使得武汉茶馆也有了新面貌。通过对武汉现代茶馆的调研,将其大致分为品牌连锁茶馆、个性化私人茶馆、综合性茶馆和西式茶馆这四个类型。品牌连锁茶馆一般具有茶馆装修风格与品牌风格保持一致的特点,经营模式以存茶、办卡等一次性高投入的方式来留住客户,并选择武昌洪山广场、水果湖、东湖片区集中开设大规模高档次茶馆。三公消费限制导致的高消费锐减和店员(茶艺师)流动性大导致目前经营也面临较严峻的形势。个性化私人茶馆选址没有明显规律性,经营的风格随经营者喜好,经营茶类不受限制,经营者往往直接对接客户,服务项目多元化特点很显着。综合型茶馆将喝茶与餐饮、娱乐结合在一起通过扩大茶馆所提供的服务范围来扩大客户群体的范围,其稳定发展需要经营者找到自身在市场中的准确定位并且随行就市、牢抓盈利点,不然极其容易丧失自主权,成为市场动荡时的牺牲者。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式茶馆在武汉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西式茶馆创造出一种自主、轻松、平等的饮茶环境,引导了新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潮流,有不少经验值得传统中式茶馆借鉴和学习。武汉茶馆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虽有过断层,但在形式、文化等方面仍有较为明显的历史继承。个性化私人茶馆延续了满足小众群体需求的茶馆模式,综合型茶馆则是继承了宋代开始茶馆发展出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思路,品牌化茶馆的连锁经营方式是新颖的,但通过女性店员来招揽客户的方式与古代茶馆是一脉相承的。武汉茶馆具有平民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特点,其中娱乐文化中的曲艺文化在现代茶馆中传承不足。从古到今不论茶馆怎么发展和变化,其经营都是基于满足人性的基本需求,即饮食、社交和文化追求。目前茶行业面临转型,传统的茶馆行业也遭受不小的冲击,如何结合湖北茶业的优势和武汉茶馆文化,打造具有武汉风味的“汉派茶馆”,使得武汉茶馆保持长久的活力与生命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李靓[3](2016)在《锡茶具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锡是一种古老的金属,茶是一种古老的饮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两者曾相遇、相伴、相随,锡茶具便是其最好的见证。本文通过整合历代相关文献资料及考古发现,试图梳理再现锡茶具的历史发展轨迹。
秦秋咀,罗丽莎[4](2014)在《论茶陵派诗文的湖湘地域特色》文中提出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其诗文具有较为明显的湖湘地域特色,这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内容上的地域特色,主要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情风俗、特色产品四个方面;其二是精神气质方面的地域特色,主要包括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淡雅气质。
方健[5](2002)在《竹枝词中的茶文化(续)》文中研究说明
方健[6](2001)在《竹枝词中的茶文化(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方健[7](2001)在《竹枝词中的茶文化(续)》文中指出
方健[8](2000)在《竹枝词中的茶文化(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方健[9](2000)在《竹枝词中的茶文化(续)》文中研究说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言 |
| 1 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 |
| 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 3 文章主要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武汉古代茶馆的历史变迁 |
| 1 唐代之前武汉茶馆尚未萌芽 |
| 2 唐代武汉出现提供茶水、具备休憩功能的茶馆 |
| 2.1 唐代武汉地区茶业的发展 |
| 2.2 唐代武汉茶馆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
| 2.3 唐代武汉茶馆的形式与功能 |
| 3 宋代武汉茶馆随城市经济发展而兴盛 |
| 3.1 宋代武汉地区茶业的发展 |
| 3.2 宋代武汉茶馆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
| 3.3 宋代武汉茶馆的形式与功能 |
| 4 元明清武汉茶馆持续繁荣 |
| 4.1 元代武汉茶馆承上启下 |
| 4.2 明清茶馆武汉茶馆全面兴盛 |
| 4.2.1 汉口的形成对明清武汉茶馆的影响 |
| 4.2.2 明清武汉茶馆的形式与功能 |
| 5 近代武汉茶馆在社会动荡里兴衰 |
| 6 小结 |
| 第三章 武汉现代茶馆的发展 |
| 1 武汉现代茶馆的类型与特点 |
| 1.1 品牌茶企的连锁茶馆 |
| 1.1.1 品牌茶企的连锁茶馆概况 |
| 1.1.2 品牌茶企的连锁茶馆形式与功能 |
| 1.1.3 品牌茶企的连锁茶馆面临的问题 |
| 1.2 个性化私人茶馆 |
| 1.2.1 个性化私人茶馆概况 |
| 1.2.2 个性化私人茶馆形式与功能 |
| 1.3 综合型茶馆 |
| 1.3.1 综合型茶馆概况 |
| 1.3.2 综合型茶馆形式与功能 |
| 1.3.3 综合型茶馆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 |
| 1.4 西式茶馆 |
| 1.4.1 西式茶馆的概况 |
| 1.4.2 西式茶馆的形式与功能 |
| 2 小结 |
| 第四章 武汉现代茶馆的历史继承与发展 |
| 1 茶馆形式与功能的继承 |
| 2 茶馆客户群体的继承 |
| 3 茶馆文化的继承 |
| 4 小结 |
| 第五章 武汉茶馆未来的发展思路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茶馆实地调研表 |
| 附录2 武汉市建制沿革表 |
| 致谢 |
| 一、茶陵派诗文在内容上的湖湘地域特色 |
| 二、茶陵派诗文在精神气质上的湖湘地域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