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2002年《文物世界》总目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2002年《文物世界》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李周渊[1](2021)在《《碛砂藏》研究百年综述》文中认为宋刻、元补、明递修的《碛砂藏》在上世纪30年代影印出版,为学界广泛使用。百余年来,研究这部藏经的论着层出不穷,共检得353条,编、着者208人。本文整理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不仅梳理了研究简史,也从9个方面介绍学界的成果,分别是现代收藏、与其他藏经的关联、目录、刻工、刊刻地点与相关人物、扉画与刊记、随函音义、校勘、影印本。

杨瑞[2](2021)在《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文中指出王弘撰为明末清初关中地区着名的遗民,被顾炎武誉为“关中声气之领袖”。在他的一生中,有两大事件对其影响颇深:一为明清鼎革的历史巨变,这使他丧失了故国家园,也消解了其用世之心;一为康熙十七年被迫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试,此为清廷利用高压政策强迫其易志出仕。在出处进退之间,王弘撰毅然选择隐居不仕,坚守明遗民气节,得到士林一致赞誉。王弘撰既不肯做清廷臣子,便采取了以游为隐的生活方式,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结交了一大批当时的名士,不仅使自身声名远播,而且也沟通了关中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为南北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本课题属于地域文学研究视野中的个案研究,王弘撰作为“关中声气之领袖”,也是明末清初关中明遗民的典型代表,在时代的变革中,其人生轨迹、隐士心态与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以“知人论世”为基本原则,采用文献描述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方法,对王弘撰的家世、生平、交游、着述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展现易代之际明遗民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为明遗民研究和明末清初关中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体事例。正文分为上下编,上编(第一、二章)为王弘撰生平、交游考。第一章为生平考述,主要以赵俪生《王山史年谱》为参照,对谱中讹误之处进行考证,缺脱之处加以添补,力图厘清王弘撰的行年事迹,展现其交游和生活状态。第二章为交游考。王弘撰在鼎革后曾四上京师,五下江南,一赴岭南,而在关中地区,也多次往来于西安、延安、三原、富平等地。在长期的漫游生涯中,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友人有明宗室、清廷官员、乡宦士绅、遗民群体、林下隐士等。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或互道对明故国的深情,或进行诗文切磋和学术交流,或赏玩金石书画,或宴饮雅集、共享友朋之乐。王弘撰深厚的家学渊源,仗义疏财、笃于朋友的人格特点,平心静气、不存门户之见的治学观念,坚守明遗民气节、不作两截人的忠贞节操,以及广泛游历以联络南北声气的桥梁作用,不仅使他获得了朋友们的真挚友谊,而且使自身声名远播,成为“关中声气之领袖”,还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下编(第三章至第六章)为着述考。王弘撰一生着述宏富,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故第三章至第五章对其现存各书的成书及版刻情况详加考述,以使读者明了其创作情况。此外,王弘撰工诗,然因其诗集前此未见,故学界关于其诗歌创作的研究甚少,论文第六章以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清抄本《待庵稿》为中心,对王弘撰诗作的内容、创作特色及艺术成就进行分析,以使学界对其诗歌作出恰当的定位。综合本课题研究,我们通过对王弘撰家世、生平、交游、着述的考察,认为他的一生行迹展现了清初关中地区明遗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对关中地域文学研究和明遗民研究不无裨益。

李姣[3](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认为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汪若青[4](2020)在《敦煌唐代咸亨至仪凤年间的宫廷写经》文中指出武则天为父母做功德所抄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是唐代官写佛经的典范,赖敦煌遗书得以保存。每部经卷分作经序、经文和题记三个部分。武氏所撰《金刚经序》《妙法莲华经序》抄冠于每部佛经卷首,序文结构严整,融汇了赞颂经文与发愿祈福两种文体。所抄两部佛经的版本取鸠摩罗什译本,经文与《大正藏》本之间存在异文。各卷尾题后书列题记,依次记录该卷的抄写时间、抄经书手、用纸张数、装潢匠人、校经僧俗、详阅大德、写经判官、写经使等信息。这次抄经活动缘起于武后母亲杨氏夫人辞世,约始于咸亨二年(671),止于仪凤二年(677)。所调抄经、校经书手来自门下省、秘书省、弘文馆及东宫左春坊等中央官署,所征用校经僧众主要来自长安各皇家寺院,书手们固定且长期服役,僧众们在整个写经活动的前、中期与书手合作紧密。每卷经文抄、校工作基本由两人以上负责。抄经任务的分配上,每部经文均由一人独立负责抄写,单人效率约一天一部《金刚经》、一至两天一卷《妙法莲华经》。校经任务的分配上,每卷经文的校读工作由多人校一卷逐渐演变为单人校一卷,书手多校《金刚经》,僧众仅校《妙法莲华经》。参与详阅经卷的高僧大德基本固定,他们与皇室渊源深重,是高宗至武周年间长安佛教界的主干。此外,中央官署选派一使一判官监护,写经使代表皇室监管写经活动,具体事务则由判官负责。题记中所展现的抄经活动严谨运作的画面,与实际可能并不相符。各卷经文中都有比例不小的主观错谬,大部分经卷中没有校改痕迹,装潢手也有失误,说明实际的执行过程并不严格。尽管这次抄经活动被视作唐代皇家写经功德活动的一个缩影,其规范的经序内容与题记格式表明,这也只是一次日常的皇室佛教活动。

张旭[5](2019)在《编目与造藏 ——唐宋之际的经录与藏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经为佛教典籍之总汇,包括经律论三藏等汉译佛典与本土僧俗撰写的佛教撰述文献。从两晋南北朝时期,便有经藏之建立,执掌经藏的律僧随之而撰写经录,以纪译经之人代,甄别疑伪,勘定单本与重翻。唐宋之际的经录与藏经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此时期有三大时代背景。一、隋唐时期,决定经典入藏的权力逐渐由僧人收归统治阶层,王权在经藏的建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整理经藏的同时诞生了许多敕撰经录。在此背景下,入藏录开始被创造出来,中国撰述文献的入藏成为经录学家们关心的问题。二、唐代中后期,历经安史之乱、会昌灭佛与黄巢之乱,政局之动荡对此时期之佛教典籍打击重大。三、从藏经的角度来看,唐宋之际是书籍形态从写本向刊本过渡的关键时期,佛教藏经也经历了这一变化。以往的研究专注于唐代写本藏经和宋代刊本藏经,而对处于这一过渡时期的宋代写本藏经关注不足。本论文首章着眼于写本藏经向刊本藏经转化的过程,关注产生于江南地区的宋代写本藏经和该地区的南方系刊本藏经之间的联系,提出写本藏经经历了从唐代写本藏经每纸28行的行款到宋代江南地区写本藏经每纸30行的变化,并揭示出江南地区的写本藏经可能影响到在湖州刊刻的《思溪藏》行款。第二章主要关注中晚唐之际的动乱对佛教典籍的影响,以《贞元录》的文本演变为引子,探讨会昌灭佛以后,宣宗和懿宗时期西明寺僧人重整经藏的举措。中晚唐的动乱时局还导致经典之异本间出,文本的讹脱衍倒问题严重,僧人校勘经典、比勘异本的必要性逐渐凸显,在此情况下中晚唐时期的品次录逐渐创立,诞生了《经源录》和《开元释教录广品历章》两大经录。第三章主要探讨唐代前期,经典入藏的权力收归上层以后,僧人拟定入藏标准的过程中对中国撰述文献的态度。从早期经录到隋唐时期的入藏录、综合目录,撰述文献的收录方式与类目不断演进,最终智昇在《开元释教录》中为撰述文献开设《贤圣集》一目,虽然收录的经典尚少,但相对前人的经录,为一重大突破。

沈红宇[6](2018)在《2001-2006年国内藏学书目(汉文部分)》文中提出说明:因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藏学书目1949—1991》《中国藏学书目续编:1992—1995》《中国藏学书目三编:1996—2000》已涵盖了1949年至2000年出版的藏学书目目录,而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藏学研究年度报告2007—2008》及《中国藏学年鉴》(2009—2015)涵盖了2007年之后的藏学书目目录,故此仅整理2001—2006年的藏学书目目录。此目录根据《民族研究年鉴》、中国藏学研究中

肖伟[7](2019)在《《宣和画谱》绘画着录及递藏研究》文中指出《宣和画谱》是中国历史第一部以“画谱”为名的官修绘画着录文献,是在北宋从宫廷到民间的浓郁的收藏风气影响下编撰的。《宣和画谱》在书画着录文献上有开创之功,最早对绘画作品进行系统、科学地分类、命名,并记录作者生平及绘画评价。其编撰借鉴了传统目录学的着录方式,对精选的6396件绘画作品着录,虽然有不完善之处,却是中国书画目录学相对成熟的着录文献,其绘画目录编撰方式对为后世的公私绘画着录提供了范式。作为绘画目录学着作,面对数量庞大的宫廷收藏,分类与命名是最重要的工作,《宣和画谱》的分类是以绘画题材为标准将众多作品分为十门。这种分类方法虽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是较细致、科学的分类法。《宣和画谱》的绘画着录中反映了对画家及画作的品第,宋前名作为重,入宋后的画家入谱与帝王推重有重要的关系。而宋代的翰林图画院画家因身份与资质的原因入谱的机会很小。《宣和画谱》所创立的绘画命名也比前人更科学。除了沿用前人文献,还有大量的重新命名,宋徽宗题名也是其命名的一部分,各门类绘画命名都遵循的一定的原则,这种命名原则对后世文献中的绘画的命名以及后人的收藏和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靖康之难后《宣和画谱》着录绘画从北宋宫廷中散佚,这是公私收藏的一大浩劫。在这场劫难中幸存的画作在金和南宋的公私收藏中流传递藏。这些作品在元明清的宫廷和民间收藏中成为备受青睐的古画名作。历代宫廷收藏、文人藏家的书画题跋中,《宣和画谱》着录的画作,可以考见其流传情况。这些画作有少部分流传至今的,保存在中外各大收藏机构中,虽经专家鉴定,多为后世摹本,但也是世人认识《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参考。

廖旸[8](2017)在《藏传佛教后宏早期绘画的一种形式构成与过渡特征》文中指出12-13世纪黑水城宝楼阁帧像、13世纪西藏菩提场经唐卡、14世纪早期夏鲁寺三誓句庄严王五尊壁画等作品的题材,在已公布的存世作品中相对少见。三者虽相隔一定的时空距离,但从神只和形式构成等角度看又存在共性,即皆依据事续类文本之画像法而绘制,反映出后宏期早期藏传佛教美术的一些特点。

孙俊[9](2016)在《战国秦汉西南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与地理观念》文中提出本文从地理空间视角,结合史料和考古材料,以质性研究为主轴而辅以量化证据研究战国秦汉西南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与地理观念,并考论二者在空间上的相互匹配与表里关系。族群演进空间格局首先考虑西南土着群体的演进,其时段在战国秦汉时期。在对蜀国族群、蜀西族群、巴国族群等族群及局部“徼外夷”二十余个见于史料的族群来源、分布、迁徙、融合方向及部分群体的演进状态作了具体的考论基础上,分析了战国秦汉间西南土着族群演进格局主要包括:(1)西南族群总体上处不断复杂化态势,主要表现于中原族群、东南群体、域外群体的迁入,也有不少群体融入到其他群体中;(2)西南族群的分布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同一族群的迁徙及同一区域族群结构的变化两方面,绝大部分族群曾发生较大规模的迁徙或融合,蜀西、峡江、滇西是族群结构变动最频繁的区域;(3)族群空间演进(不是演进空间)具有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空间演进相似的板块与走廊相间特征;(4)族群演进就其主要的推动力而言当是秦汉帝国的建构并西南族群间的互动造成的,间有二者“合力”的因素。所得族群格局以战国末、汉末为时间截面示之于附图。族群演进空间格局其次考虑自战国末汉族移民对西南族群格局的影响,具有可识别的汉夷格局则是在秦时形成的。考古材料表明了秦汉西南汉族的来源有汉族移民和土着汉化两种类型,土着汉化又与汉族移民数量及时间长短有关。就汉族格局和“汉夷”格局而言,史料并考古材料表明汉末西南地区的汉族格局可识别为密集分布区、分散分布区、零星分布区及对应的“汉夷”格局区。此二格局的形成表明了在秦汉间西南族群因汉族的分布而导致了明显的族群结构演替过程,其演替的程度可以用汉族的密集分布区、分散分布区、零星分布区来排序,密集分布区演替最为明显,分散分布区有演替的趋势,但零星分布区则达不到“演替”的程度。就“汉夷”关系来说,演变最明显的应当是蜀地,秦并巴蜀后的蜀侯被杀等事件表明了秦并巴蜀初期对蜀人具有相当的军事监控,尔后则演变为长江沿线的军事都尉和县尉的连续分布。与之有差异的是,西南夷地区迟至汉末也没有形成线状的军事都尉和县尉的分布,盐井的“合约”不开发,及南中官府、大姓、土着群体三种力量的并存,局部地区汉夷墓的并存并有交错等,均表明了西南夷地区羁縻之制的长期有效存在。族群格局的变动与族群地理观念的变动互为表里,西南族群地理观念受“五方格局论”的影响但也因时而有相当的弹性和变化:夏商时期,西南族群身份或夷或蛮,巴蜀地区在政治上具有区域性质而无疆域的性质,在中九州中其土“下”;商末周初,西南族群身份上或“西土之人”或“西土之君”但非侯,巴蜀并其余地区政治性质和族群环境意象与夏商相似;战国末秦汉时期,汉族始大量进入西南地区,巴蜀脱离夷的身份,以巴蜀为地望出现“西夷”“南夷”合称的“西南夷”身份,政治上西南地区已具有疆域的性质,但呈现了西南夷地区在在一统国家观念中独特的“三方”定位及本身独特的政治、族群身份并族群环境意象的族群地理观念格局。以汉末为时间截面,西南族群地理观格局可作多文学多稻田区、少文学少稻田区、无文学无稻田区、俗妖巫或环境恶劣或有“怪物”区的区分,反映了在族群政治意象、族群文化意象、族群环境意象三个层面上均具有“中心-边缘”模式的存在。在族群演进空间与族群地理观念关系层面上,以汉末为时间截面,客观的族群演进格局与主观的族群观念格局具有相当的重合性,二者的形成表现于具体过程中或因族群格局变动而导致的族群地理观念格局(含族群政治意象、族群文化意象和族群环境意象或其中任一格局,下同)的变动,或因族群地理观念格局的变动而导致的族群格局的变动,又或二者有交叉的案例;因此,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与地理观念不仅都反映了族群演进的态势,而且某些时期族群地理观的转变是族群格局变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族群地理观方面为了给予西南族群一个更为宏观而准确的定位而对研究对象作了适当的空间范围扩展。以西汉王朝政治地理格局与秩序为切入点,发现西汉王朝政治地理格局反映了华夏与四夷、内地与边疆、中央与地方三类政治地理因素的考量,西南地区直接地体现了华夏与四夷、内地与边疆的考量,间接地在关东与关西的二元格局中扩大关中区方面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考量,其在“三方”中的独特位置表明了西南地区在汉王朝建构帝国过程中更富弹性。就以上发现的关联而言,地缘因素对战国秦汉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和地理观念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可考的时段内,商末周人东进时巴蜀群体首次进入大一统国家发展的全国性层面上;战国末期,巴蜀战略地位于秦统一六国战略决策过程中得到体现,在秦末的汉楚之争中再次证明;西汉武帝时期,西南夷地区因南服南越西阻匈奴的战略空间而得到战略性的凸现。能够分析得出,地缘因素对西南地区进入大一统国家疆域、汉族的迁入、族群地理观的影响等产生了相当的、连锁的反应和影响。以上所及材料,所得推论性结论,除正文部分应用外尚列有附表、附图,其中的附表资料较为详实,或可为今后讨论和研究的基础资料参考。

卫春梅[10](2016)在《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教中佛是大医王,而药师琉璃光佛是专以消灾延年、祛病除厄、幸福往生救护众生的佛。药师佛信仰是佛教体系内以崇拜药师佛为核心而形成的佛菩萨信仰,这种信仰将《药师经》作为主要理论基础,根据十二大愿、九横死、幡灯续命法、净土等思想逐渐形成包括仪轨、道场、信众、场所、信仰活动等完整的宗教信仰形态并衍生出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第一章对药师佛信仰的经典《药师经》及其思想传播进行梳理与阐释。第一,从历史文化角度探讨《药师经》在印度集成,认为它是药师佛信仰的理论源头,并分析《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和隋唐《药师经》译本在翻译者各自的思想和译经体系中的地位;第二,比较四种译本《药师经》的内容异同,着重研究各译本中十二大愿和九横死的异同,发现四个译本虽然出现时间不同,译者及翻译风格不同,但是主体内容具有较大一致性;第三,系统阐释《药师经》思想,一是考察在佛经中药、药师、药师佛的功能演变,认为这是药师佛信仰出现的文化心理条件;二是探讨《药师经》的主要理论,指出这些理论是药师佛信仰的理论核心,是药师佛信仰能够流播的理论前提条件。第四,《药师经》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为主要理论基础,借助其他佛教信仰形式,在个人的宗教修养上表现为遵守佛教戒律和修持药师仪轨,以一定的修持实践形式和文学艺术形式在寺院开始推行,不仅在平民中流行,而且受到上层人士的注意,说明它已经具备初步体系化的宗教形态,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章按照历史系统梳理和研究隋唐时期《药师经》注疏。从历史记载分析隋唐的《药师经疏》相比于其它各朝代是最多的,但留存硕果不多,说明该时期药师佛信仰的兴盛。从作者所属法系考察隋唐的《药师经疏》多数出自玄奘的法相唯识系。从作者、作品体系、作品内容方面考察此时期仅存的敦煌S.2512佚名《药师经疏》、敦煌S.2551佚名《药师经疏》、太贤撰《本愿药师经古迹》二卷,发现各位作者虽然所依据的《药师经》译本不同,但是在引用佛学经典、发挥《药师经》思想时,基本上围绕般若、唯识、净土、涅盘四系经典,他们通过对《药师经》中出现的观点和术语作出系统解说及论证,实现作者本人佛学素养与《药师经》内容的完美融合,完成其《药师经疏》作品体系的创建。隋唐时期从《药师经》的翻译状况到《药师经》注疏的撰写与传播状况反映出药师佛信仰的思想理论传播发展较快。第三章研究唐代药师仪轨思想。在唐代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药师琉璃光佛印咒》表明药师仪轨方面的经典开始出现,随后一行撰《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金刚智译《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不空译《药师如来念诵仪轨》、最澄作《药师如来讲式》,说明该时期药师佛信仰开始重视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通过对这些仪轨的研究发现药师佛信仰的仪轨在经典中明确化是从阿地瞿多的《陀罗尼集经》开始,他以密教的立场将药师仪轨单列为《药师琉璃光佛印咒》,具体描述了药师佛坛法、礼拜、供养及受持的方法。后来的药师仪轨撰述多参考阿地瞿多译作的相关思想。从药师仪轨的撰写者和翻译者以及仪轨内容分析唐代药师仪轨发现,该时期药师仪轨思想均与密教思想关系密切,说明当时药师佛信仰的实践定位偏于密宗实践。第四章研究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社会表现状况,此时期药师佛信仰比前期更为兴盛,信徒们通过供养、礼拜、抄诵、持戒等修持实践和特定的仪式不断加强药师佛信仰的信念和信号体系,通过艺术、文学等形式向信众个体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推动药师佛信仰的发展。随着药师佛信仰的信念和信号体系的发展,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既存在大规模群体信仰行为,也存在个人的信仰行为,既存在单独的药师佛信仰,也存在与其他佛教信仰结合的药师佛信仰,这些行为以药师佛信仰的修持实践及仪式、药师佛信仰为核心的艺术表现与文学表现展现出来。隋唐药师佛造像和图绘较东晋南北朝更为丰富,造像者的范围扩大,遍及到包括达官贵族、僧尼及普通民众各个阶层,表明这个时期的药师佛信仰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社会力量更为雄厚且民间色彩更浓。隋唐药师佛信仰的文学表现形式较多,从《药师经》到药师经变到灵验故事、赞文、愿文的发展可以看出药师佛信仰者不仅有皇室高层,还有文人士大夫,亦有文化不高的下层民众,从而可以看到隋唐药师佛信仰的流播其途径之多样,其涉及社会阶层之广,其涉及社会生活之深。第五章解析药师佛信仰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宋、元、明、清、民国药师文献的影响和现代价值。从药师佛信仰基本宗教要素和文化表现形态入手分析药师佛信仰的宗教文化特征,药师佛信仰作为以崇拜药师佛为核心的佛菩萨信仰具有适应性功能,它的发展过程即是领域专门化过程、内容圆融化过程、形式多样化过程,同时药师佛信仰也具有密教属性和净土属性。从《药师经》着述和药师仪轨考察隋唐药师佛信仰对宋、元、明、清、民国的药师文献影响发现,隋唐以后药师佛信仰的思想阐释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药师佛信仰的仪轨却被日益重视,此时人们信仰药师佛更为注重以修行实践行为获得消灾延年、祛病除厄、幸福往生的利益;药师佛信仰的最大特色就是信仰的现世性,其内涵就是在积极入世的基础上,针对个人和社会的痼疾进行医治,构建一方人间净土。总之,《药师经》在印度集成之后被传到中土,东晋时期被译出传播,直至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格局理论上表现为《药师经》的翻译和《药师经》注疏的撰写以及药师仪轨的翻译和撰写,社会表现上体现为药师佛信仰的修持、造像图绘以及文学创作。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在造像和抄经供养上主要表现为药师佛与其它佛菩萨、《药师经》与其它佛经共同接受供养,说明药师佛信仰对当时人们的心灵世界具有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以药师佛信仰的宗教文化特性的适应性功能经过宋、元、明、清、民国的实践性和现世性转换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药师佛信仰的现代价值表现在它的精神价值、医疗价值、教育价值。自东晋至今中国药师佛信仰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药师佛信仰既具有历史属性,也具有宗教文化属性。故此可采用文献学研究法为主研究药师佛信仰,结合其他方法从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不同视角探讨药师佛信仰的理论发展脉络和理论价值,着重解析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理论与社会表现形态,兼及隋唐以后药师佛信仰的理论,力图揭示药师佛信仰发展的思想脉络,以期能为社会良好发展提供借鉴。

二、2002年《文物世界》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文物世界》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碛砂藏》研究百年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年简史
    (一)影印本出版前
    (二)影印本出版后
二、现代收藏
    (一)中国
        1.陕西开元、卧龙寺藏本
        2.山西崇善寺藏本
        3.北京柏林寺藏本
        4.零散收藏
    (二)日本
        1.大阪杏雨书屋
        2. 零散收藏
    (三)美国
        1.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
        2.零散收藏
三、与其他藏经的关联
    (一)版本传承
    (二)配补情况
二、目录
    (一)来源
    (二)研究情况
        1.目录的真实性
        2.与其它目录做比较
五、刻工
    (一)刻工表
    (二)刻工的背景
六、刊刻地点与相关人物
七、扉画与刊记
    (一)扉画
    (二)刊记
八、随函音义
    (一)语音特点
    (二)文献传承
九、校勘
十、影印本
    1.民国本
    2.中华本
    3.新文丰本
    4.线装书局本
总结

(2)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王弘撰相关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三、创新之处
上编:王弘撰生平、交游考
    第一章 《王山史年谱》补正
        凡例
        第一节 王弘撰家族世系
        第二节 《王山史年谱》补正
    第二章 王弘撰交游考
        第一节 居乡:与关中名士名宦的交游
        一、关中名士
        二、治陕名宦
        第二节 北行:与京晋冀豫名士的交游与论学
        一、北行途中论学取友
        二、与在京名士交游论学
        第三节 南游:与江南名人雅士的交游
        一、江南遗民士人
        二、其他江南名士
        第四节 与入关文人士大夫的交游
        第五节 “关中声气之领袖”——王弘撰交游的影响
下编:王弘撰着述考
    第三章 王弘撰经部着述考
        第一节 《周易图说述》版本考略
        第二节 《周易筮述》版本考述
        第三节 王弘撰在清代关中易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王弘撰子部着述考
        第一节 《砥斋题跋》版本考述
        第二节 《山志》成书及版本源流考
        第三节 《正学隅见述》版本源流考
        第四节 其他子部着述
    第五章 王弘撰集部着述考
        第一节 《砥斋集》成书过程及版本源流考
        第二节 清抄本《待庵稿》考述
        第三节 三种日札版本考
        第四节 《砥斋文录》述略
        第五节 其他集部着述
余论王弘撰的诗歌创作——以清抄本《待庵稿》为中心
    第一节 《待庵稿》的内容
    第二节 王弘撰诗歌的创作特色及艺术成就
    第三节 王弘撰诗歌创作的诗歌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弘撰诗文辑佚
附录二 友朋赠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3)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敦煌唐代咸亨至仪凤年间的宫廷写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释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宫廷写经的分布与外部特征
    第一节 敦煌宫廷写经与经卷保存状况
    第二节 疑伪卷与宫廷写经的写本特征
第二章 经序与写经活动的缘起
    第一节 经序的留存情况和经序、经文关系的判断
    第二节 经序录文与文本结构分析
    第三节 武后为父母追福活动的缘起与影响
第三章 《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经文比对研究
    第一节 经文内容、结构与文本保存情况概述
    第二节 《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异文整理
        一 《金刚经》异文整理
        二 《妙法莲华经》异文整理
    第三节 对经文异文等诸问题的思考
        一 有关写经所据底本是否统一的问题
        二 从经文中的错谬看抄经活动的严谨程度
第四章 题记所见写经活动的具体运作
    第一节 题记中的时间所反映的问题
        一 抄经活动起讫时间推定
        二 抄经人抄写速度推测
        三 抄经人、非僧众校经人被抽调时间推测
        四 传世史料中的改元时间与写经题记中日期的比对
    第二节 “抄”“校”程序中书手间及书手与僧众的互动
        一 抄经人的来源与称谓
        二 抄校人员的组合关系
    第三节 题记中的寺院与僧众
    第四节 写经判官、写经使与其选任标准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5)编目与造藏 ——唐宋之际的经录与藏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具体内容
第一章 “刊本时代”的写本藏经
    引言
    第一节 宋代写本藏经概况
        一、金粟寺之历史与《金粟山藏经》
        二、《法喜寺藏经》
        三、《海惠院藏经》
        四、《崇明寺藏经》
        五、《景德寺藏经》
        六、其他宋代写本藏经
    第二节 宋代写本藏经的写造时间和卷数
        一、唐藏抑或宋藏
        二、“写造非一时”
        三、“起首写造”与藏经的写造时间
        四、《金粟山藏经》与宋代写本藏经之卷数
    第三节 宋代写本藏经与刊本藏经三系说
        一、行款
        二、千字文帙号
    第四节 写经题记与宋代造藏人员的分工
    第五节 宋代写本藏经之流传
        一、《秘殿珠林》与清宫所藏宋代写本藏经
        二、叶恭绰与上海图书馆藏《金粟山藏经》
    小结
第二章 新出文献与佛教经录藏经的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考辨
        一、《贞元录》的版本与流传
        二、增窜与删改——从古写经到刊本藏经
        三、《贞元录》的增补与晚唐五代时期经藏的整理
    第二节 品次录的生成与流变
        一、品次录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敦煌文献中的品次录与《大集经》的异本
        三、《高丽藏》初雕本《一切经源品次录》
        小结
    第三节 俄藏黑水城TK326号写本考辨
        一、刊本藏经在西夏的流传情况
        二、TK326号写本与《契丹藏》密切相关
        三、《护净经》诸版本关系的再考察
        四、从唐代中原写经到《契丹藏》
    小结
第三章 中国撰述类文献在经录中的演变
    引言
    第一节 何为“中国撰述文献”
        一、概念的界定
        二、《阅藏知津》与撰述文献的分类
    第二节 中国撰述文献之兴起
        一、经典之传译
        二、经藏之建立
        三、着述之风潮
    第三节 早期目录中的中国撰述文献
        一、道安《综理众经目录》
        二、僧佑《出三藏记集》
        三、《梁世众经目录》《魏世众经目录》《齐世众经目录》
        四、《众经别录》
        五、法经《众经目录》
    第四节 入藏录与中国撰述文献
        一、费长房《历代三宝纪》
        二、彦琮《众经目录》
        三、静泰《众经目录》
        四、道宣《大唐内典录》
        五、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六、智昇《开元释教录》
    第五节 《西明寺录》与道宣的杂藏
        一、《西明寺录》的结构
        二、唐代前期的皇家官藏与《西明寺录》入藏录的复原
        三、《西明寺录》与《大唐内典录·入藏录》
        四、道宣与西明寺的“杂藏”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秘殿珠林续编》所载宋代写本藏经
    附录2: 现存宋代写本藏经
后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7)《宣和画谱》绘画着录及递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上编《宣和画谱》绘画着录研究
    第一章 北宋宫廷绘事机构与藏画风气
        第一节 翰林图画院的设立
        一、翰林图画院的历史沿革
        二、翰林图画院的主要职责
        三、翰林图画院与画学
        第二节 宋代“崇文”政策下的宫廷收藏风尚
        一、北宋宫廷藏画机构
        二、宫廷书画雅集:帝治观赏和宫廷曝书会
        三、内臣参与
        四、《宣和画谱》——北宋宫廷收藏的产物
        第三节 北宋私人书画鉴藏群体
        一、相国寺——汴京地区主要的书画市场
        二、官僚、文人的书画收藏
        三、民间收藏
    第二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分类
        第一节 绘画分类的渊源
        第二节 传统绘画着录文献的分类方法
        一、以品分类
        二、以人分类
        三、以绘画题材分类
        第三节 《宣和画谱》的绘画分类
        第四节 《宣和画谱》绘画分类的不足
    第三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命名
        第一节 前代绘画文献绘画名称与《宣和画谱》绘画的命名
        一、《历代名画记》中的绘画命名
        二、《益州名画录》中的绘画命名
        三、《贞观公私画史》中的绘画命名
        第二节 宋徽宗题名——《宣和画谱》绘画命名的直接来源
        第三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命名原则
        第四节 《宣和画谱》绘画命名的影响
        一、使后世绘画类书籍的绘画名称有本可依
        二、宋高宗及金章宗直接沿用宋徽宗题款
        三、为后世绘画的收藏及真伪鉴定提供了依据
    第四章 《宣和画谱》的绘画着录方式
        第一节 传统目录学与《宣和画谱》
        第二节 《宣和画谱》的绘画着录方式
        一、绘画目录的特点
        二、《宣和画谱》着录方式
        三、《宣和画谱》着录方式的评价
        第三节 对后世绘画着录编撰的影响
        一、张丑《南阳名画表》
        二、张泰阶《宝绘录》
        三、《秘殿珠林》与《石渠宝笈》
    第五章 从《宣和画谱》看北宋宫廷画作收藏原则
        第一节 宋前名家画作倍受珍视
        一、景仰画家
        二、摹本入谱
        三、徽宗摹古
        第二节 有宋以来名家画作初受重视
        一、五代入宋之画家
        二、宗室、宗妇、驸马等皇室贵族画家
        三、文臣、武臣、内臣等臣僚画家
        四、无官职的民间画家
        第三节 翰林图画院画家与《宣和画谱》
        一、翰林图画院画家的地位
        二、先朝画院画家入谱的条件
        三、当朝画院画家无缘入谱
下编《宣和画谱》着录绘画递藏研究
    第六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来源
        第一节 历代皇宫旧藏
        第二节 南唐西蜀绘画作品的增入
        一、南唐绘画进入北宋宫廷
        二、西蜀绘画进入北宋宫廷
        第三节 进献、购藏与赏赐——北宋宫廷绘画的流转形式
        一、进献
        二、购藏
        三、赏赐
        第四节 翰林图画院画家的作品
        一、北宋初期入谱的翰林图画院画家作品
        二、北宋中后期入谱的翰林图画院画家
    第七章 靖康之难后《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散佚
        第一节 靖康之难对收藏的影响
        第二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金代的流传
        第三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进入南宋宫廷收藏
        一、宋高宗引领下的南宋宫廷收藏
        二、《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南宋宫廷的流传
        三、金国流传的《宣和画谱》着录绘画进入南宋宫廷
        第四节 南宋私家收藏中的《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一、赵令畤的收藏
        二、赵与懃的收藏
        三、文人过眼及宋元笔记中的绘画流传
        四、贾似道的收藏
    第八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流传
        第一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元代的流传
        一、《宣和画谱》着录绘画进入元代宫庭收藏
        二、元代私人收藏中的《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第二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明代的流传
        一、明内府藏《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二、明代私人收藏之《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第三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清代的流传
        一、清初收藏家所藏《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二、清初书画着录中《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三、清代私家收藏进入宫廷收藏
        四、《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晚清的流传
    第九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存世与辨伪
        第一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存世情况
        一、国内藏《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二、海外藏《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第二节 存世《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辨伪
        一、确定真迹
        二、伪作及后世摹本
        三、存疑或待定
        四、真伪相杂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藏传佛教后宏早期绘画的一种形式构成与过渡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案作品简述
    1. 宝楼阁曼荼罗帧像
    2. 菩提场经唐卡
    3. 三誓句庄严王壁画
二几何式构图与叙事痕迹
三使者与使女
四特殊的三尊结构
五仪式元素与曼荼罗的建构
六藏传佛教后宏早期艺术所反映的身语意观念

(9)战国秦汉西南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与地理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选题范围、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选题范围
        一、区域范围
        二、时间范围
    第二节 关键概念
        一、方位、地域、疆域
        (一)方位与认知
        (二)地域与民族认同
        (三)疆域与国族认同
        二、民族、国族、族群
        (一)民族与国族
        (二)族群
        三、族群地理观
    第三节 客观格局与观念格局
        一、异托邦与想象地理学
        二、观念格局与想象地理研究
    第四节 材料使用与篇章安排
        一、材料使用与表达
        二、篇章安排
上编 西南土着群体演进的空间格局
    本编思路
    第一章 氐羌系统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
        第一节 蜀国族群的历史与分布
        一、蜀族史
        二、三星堆文化及其族群关系
        (一)三星堆文化的特征
        (二)三星堆文化的文化关系
        (三)三星堆文化的族属
        三、蜀族的分布
        (一)蜀族的活动空间变化
        (二)蜀苴部的分布
        (三)丹、犁部的分布
        四、蜀国族群结构及秦并巴蜀后的文化变迁
        第二节 蜀西氐羌群体的分布
        一、叟人的分布
        二、白马羌的分布
        三、广汉黑水羌、白水羌、紫羌的分布
        第三节 僰人的分布及其演变
        一、秦汉“僰人”的分布
        二、僰人渊流及演变
        第四节 巂的源流与分布
        一、巂源流
        二、越巂的分布
        三、巂唐的分布
        第五节 巴国族群的分布
        一、巴族渊流
        (一)先秦文献中的巴
        (二)汉晋文献中的巴
        (三)历代注家的巴
        (四)考古文化所见巴的情形
        二、巴族廪君蛮的分布
        三、板楯蛮、蔓子的分布
        四、共、奴、獽、夷、蜒的分布
    第二章 “夷”系统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
        第一节 冉駹的渊流与分布
        一、冉駹源流
        二、冉駹的分布
        第二节 青衣的分布
        第三节 旄牛的分布
        第四节 徙的分布
        第五节 邛都的分布
        第六节 莋都的分布
        第七节 昆明及其分布
        一、昆明族的分布
        二、昆明族的社会发展存疑
        第八节 徼外羌、夷的地望
        附注“和夷”
    第三章 百越系统并江汉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
        第一节 夜郎族群的分布
        一、夜郎族群结构
        二、夜郎族群的分布
        (一)且兰与且兰故地
        (二)句町的地域范围与族群
        (三)夜郎族群的分布
        第二节 滇族群及其分布
        一、文献所见滇国及其族群分布
        二、考古文化所见滇国及其族群结构
        (一)考古文化所见滇国族群结构
        (二)考古文化所见滇国族群的地域结构
        三、古滇国社会性质与族群演进状态
        (一)古滇国社会性质研究的回顾
        (二)古滇国的族群演进状态
        四、石寨山“诅盟”贮贝器与《逸周书?王会篇》的场景比较
        第三节 哀牢夷及其分布
        一、哀牢族群结构与社会性质
        二、哀牢国的地域范围
        三、滇越的地域与族群
        四、附塞夷鹿茤的地望
        第四节 江汉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
        一、百濮、麇人的分布
        二、巫蛮的分布
        三、禆、鯈、鱼人的分布
        四、庸族及其分布
    第四章 域外群体“胡人”的迁入、分布与流向
        第一节 汉代西南“胡人”的分布
        第二节 汉代西南的“胡人”的来源
        第三节 汉代西南“胡人”融合的方向
    本编小结
中编 汉族群体分布的演变及其对族群演进格局的影响
    本编思路
    第五章 史料所见秦汉西南“汉夷”格局
        第一节 秦汉西南汉族移民的来源与规模
        第二节 《华阳国志》豪族大姓、士女数、“蛮夷”所见秦汉西南“汉夷”格局
        第三节 《华阳国志》文化分区所见汉夷格局
    第六章 考古墓葬形制所见秦汉汉族分布的演变
        第一节 考古材料所见秦国移民
        第二节 “汉系”墓分布和时空格局
        一、室墓分布和时空格局
        二、崖墓分布和时空格局与族属
        三、汉系墓所见秦汉汉族格局
        第三节 史料并考古所见汉末汉族分布格局
        一、密集分布区
        二、分散分布区
        三、零星分布区
    第七章 “夷系”墓分布的时空格局与社会组织状况
        第一节“夷系”墓分布的时空格局
        一、土坑竖穴墓分布的时空特征
        二、石棺墓、大石墓分布的时空特征
        第二节“夷系”墓所见社会组织状况
        一、古史“西南夷”的社会组织类型
        二、滇西、蜀西群体社会组织状况的墓葬反映
    第八章 考古墓葬材料所见秦汉西南“汉夷”格局与观念
        第一节 墓群文化所见“汉夷”格局
        第二节 俑、画像所见秦汉西南“汉夷”格局与观念
        第三节 画像砖“左衽”人群所见“汉夷”格局
    本编小结
下编 族群地理观的演变及其与族群演进格局的关联
    本编思路
    第九章 “五方格局论”及其实质
        第一节 “五方格局论”诸本
        一、《王会篇》的“五方格局”观解析
        二、其他“五方格局论”诸本及差异
        第二节“五方格局论”的实质
    第十章 战国秦汉西南观之演变
        第一节 唐虞时代“大九州”说的西南方位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西南”方位与地域
        一、“中九州”说的西南地域
        二、商方邦之制与西南性质
        三、西周分封制与“西南”性质的转变
        第三节 地缘因素与西南疆域的形成
        一、商末“牧誓八国”的地缘因素及其政治地位
        二、战国末西南战略地位的凸现
        三、两汉战略空间的延伸
        第四节 两汉“徼”的涵义与西南“徼界”的变动的族群认同影响
        一、“徼”的涵义
        二、西南“徼界”的变动及其对族群认同的影响
    第十一章 秦汉政治地理格局及其秩序中的西南
        第一节 汉代政治地理分区
        一、京畿区
        二、东部内郡区
        三、关西、大关中区
        四、近郡区
        五、侯国区
        六、内郡区、边郡区
        七、道、属国区
        八、五州区
        九、都护区
        十、徼外区
        第二节 汉代政治地理区秩序考量的可考关键要素
        一、《二年律令?秩律》俸秩所见汉初政治秩序
        二、津关的分布格局
        三、西汉都尉的分布格局
        第三节 汉代政治地理秩序之划分
        第四节 秦汉西南的政治地理结构与秩序
        一、秦汉郡级政区的西南政治地理结构与秩序
        二、县级政区的西南政治地理结构
    第十二章 汉晋的西南族群地理观
        第一节 秦汉史籍的西南族群地理观
        第二节 汉晋史志中的“西南环境观”及其二元性
    本编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域外
    (三)今人着述
    (四)其他
附录
    附表
        附表 1. 战国至汉末西南族群地望表
        附表 2. 秦统一六国前与秦、楚、巴、蜀有关的战争
        附表 3. 《二年律令·秩律》各县治所地望表
        附表 4.两汉关、津地望表
        附表 4-1. 两汉关地望表
        附表 4-2. 《后汉书?郡国志》八津地望表
        附表 5.秦汉西南地区不同形制墓葬及其数量分布表
        附表 5-1.秦汉西南横穴汉室墓表
        附表 5-2.秦汉西南崖墓表
        附表 5-3.秦汉西南竖穴墓表
        附表 5-4.秦汉西南石棺墓表
        附表 5-5.秦汉西南大石墓表
        附表5 资料来源
        附表 6.汉代画像石棺表
        附表6资料来源
        附表 7.秦汉西南墓葬俑中的服饰
        附表 8. 《汉书·地理志》都尉治地及其地望表
        附表 9. 秦汉西南封泥所见长、丞、尉表
        附表 10.秦汉道的分布地望
        附表 11. 《后汉书?郡国志》都尉治地及其地望表
    附图
        附图 1.秦汉西南交通国道示意图
        附图 2. 封泥所见秦汉西南县令、丞、邑长、尉分布
        附图 3. 战国秦汉西南石棺墓、大石墓分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省部级学术奖励
        主要科研成果

(10)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药师佛信仰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资料、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药师经》的汉译及其早期传播
    第一节 《药师经》在印度集成及其翻译
        一、《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在印度集成
        二、《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的翻译
        三、《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的翻译
        四、《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的翻译
        五、《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的翻译
        六、四译本《药师经》翻译背景与特色
    第二节 《药师经》译经版本对比研究
        一、四种《药师经》译经版本整体结构对比
        二、四种《药师经》译经版本之十二大愿对比
        三、四种《药师经》译经版本之九横死对比
    第三节 《药师经》的思想阐释
        一、佛教经典中的药、药师及药师佛的内涵
        二、《药师经》的主要理论内容
    第四节 《药师经》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东晋至南北朝《药师经》传播的社会表现
        二、东晋至南北朝药师佛信仰传播的条件
第二章 隋唐《药师经》注疏与药师佛信仰研究
    第一节 唐代《药师经》注疏总览
        一、唐代《药师经》注疏种类
        二、唐代《药师经》注疏者的法系
        三、敦煌S.2512与S.2551《药师经疏》的撰写时间
    第二节 敦煌S.2512《药师经疏》的佛学思想
        一、敦煌S.2512《药师经疏》的毗昙学思想
        二、敦煌S.2512《药师经疏》的佛教三时思想
        三、敦煌S.2512《药师经疏》的十佛号思想
        四、敦煌S.2512《药师经疏》的发心行愿思想
    第三节 敦煌S.2551《药师经疏》的佛学思想
        一、敦煌S.2551《药师经疏》结构还原总览
        二、敦煌S.2551《药师经疏》的疏引统计及分析
        三、敦煌S.2551《药师经疏》的净土思想
        四、敦煌S.2551《药师经疏》的戒学思想
        五、敦煌S.2551《药师经疏》的摄生思想
    第四节 《本愿药师经古迹》的佛学思想
        一、《本愿药师经古迹》的唯识思想倾向
        二、《本愿药师经古迹》的因果思想
第三章 唐代药师仪轨与药师佛信仰研究
    第一节 阿地瞿多与《药师琉璃光佛印咒》
        一、阿地瞿多的密教活动
        二、《药师琉璃光佛印咒》的翻译特色
        三、《药师琉璃光佛印咒》解析
    第二节 一行与《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
        一、一行行历及其佛学渊源
        二、《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的撰写特色
        三、《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解析
    第三节 金刚智与《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
        一、金刚智行历
        二、《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的翻译特色
        三、《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解析
    第四节 不空与《药师如来念诵仪轨》
        一、不空行历
        二、《药师如来念诵仪轨》的翻译特色
        三、《药师如来念诵仪轨》解析
    第五节 最澄与《药师如来讲式》
        一、最澄行历及其佛学渊源
        二、《药师如来讲式》的撰写特色
        三、《药师如来讲式》解析
第四章 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社会表现
    第一节 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修持实践
        一、药师佛信仰的日常修持实践内容丰富
        二、药师佛信仰呈现特定的仪式化
    第二节 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艺术表现
        一、隋唐药师佛造像较为常见
        二、隋唐药师佛信仰图绘丰富
    第三节 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文学表现
        一、隋唐药师佛灵验故事增多
        二、隋唐药师赞是弘传药师佛信仰的方式之一
        三、隋唐药师佛信仰的愿文具有实用倾向
第五章 药师佛信仰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和现代价值
    第一节 药师佛信仰的基本特征
        一、以崇拜药师佛为核心的佛菩萨信仰
        二、药师佛信仰适应性特征
        三、药师佛信仰之密教特性和净土特性
    第二节 隋唐药师佛信仰对后出药师文献的影响
        一、隋唐药师佛信仰对后出《药师经》着述的影响
        二、隋唐药师佛信仰对后出药师仪轨的影响
    第三节 药师佛信仰的现代价值
        一、药师佛信仰的精神价值
        二、药师佛信仰的医疗价值
        三、药师佛信仰的教育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2年《文物世界》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碛砂藏》研究百年综述[J]. 李周渊. 佛学研究, 2021(01)
  • [2]王弘撰生平与着述研究[D]. 杨瑞. 西北大学, 2021(12)
  • [3]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4]敦煌唐代咸亨至仪凤年间的宫廷写经[D]. 汪若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编目与造藏 ——唐宋之际的经录与藏经[D]. 张旭. 浙江大学, 2019(07)
  • [6]2001-2006年国内藏学书目(汉文部分)[J]. 沈红宇. 中国藏学, 2018(S1)
  • [7]《宣和画谱》绘画着录及递藏研究[D]. 肖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8]藏传佛教后宏早期绘画的一种形式构成与过渡特征[J]. 廖旸.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7(06)
  • [9]战国秦汉西南族群演进的空间格局与地理观念[D]. 孙俊. 云南师范大学, 2016(12)
  • [10]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研究[D]. 卫春梅. 南京大学, 2016(05)


宣和画谱论文 药师经论文 文化论文 妙法莲华经论文 金刚经论文

上一篇:对学术期刊规范编排的思考
下一篇: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