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1](2021)在《目的论视角下服饰类文本英译实践报告 ——以《中国古代服饰》(节选)为例》文中认为中国古代服饰吸收并融合了古代各个民族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包含着人类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更折射出了各个时期的社会内涵和精神文明。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服饰,不仅可以让人们认识历代服饰不同的款式和精湛的工艺,还可以让国外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有中外学者利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的英译,也有一些学者从服饰的质料,颜色以及款式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选择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进行服饰的英译,或者对一些学者的英译文本进行分析点评。本翻译实践报告以李楠所编着的《中国古代服饰》为研究对象。在对原文翻译时发现由于词汇文化概念隐含,句子结构松散和语篇内部逻辑关系隐含造成了初译的问题。改译阶段研究了在目的论指导下的解决方法,针对词汇文化概念隐含:直译加注,音译加注和释义法;针对句子结构松散:转变句式结构和分译法。针对语篇内部逻辑关系隐含:增加连词和重组信息法。通过探讨目的论在服饰类文本中的应用,指出今后在翻译此类文本时应当注意根据汉语和英语的差别进行合理的翻译,从而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产生同样的影响。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活动让国外友人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播,加深中国服饰文化对国外友人的影响,同时也为服饰类文本的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李迎莹[2](2021)在《北朝出行仪仗图中的服饰研究 ——以墓葬壁画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北朝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元素激烈冲击交融的时代。服饰作为社会文化变革的载体,可以体现出不同时代所蕴含的特点。北朝时期中国服饰的发展经历了重大转折,而出行仪仗服饰作为礼制中的重要内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对于北朝出行仪仗图中人物服饰的专项研究较为缺乏。通过对北朝仪仗制度与服饰文化新旧问题的考证,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这一时期时代的历史变化发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从而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本文以北朝墓葬壁画中的出行仪仗图为研究对象,系统整理分析仪仗图中不同身份人物的服饰品类和款式,通过比对相关时期的古文献记载,结合陶俑等图像资料以及部分服饰实物,尝试总结出北朝出行仪仗人物服饰的款式特征、搭配演变和特点。文章研究内容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研究现状的回顾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探讨。第二章整理古籍中记载的与北朝仪仗相关部分,总结北朝时期仪仗制度的变化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出行仪仗图的内容和人物构成关系,并将列队人物分为前导、中心和护从三组人物。第三、四、五章按照服饰品类的构成,分析了这三组人物的首服、身衣、足衣和其他饰品的具体形制、款式特征和发展变化。最后一章,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整理不同身份人物的服饰款式搭配、色彩搭配及搭配变化,并总结出北朝出行仪仗人物的服饰特点和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北朝出行仪仗图中前导人物的首服分为风帽和平巾帻两类。风帽有六种样式,其中圆顶垂裙风帽是最为传统的样式,后续的软巾风帽、三棱风帽等皆由此型发展而来。鸡冠形风帽仅在北魏前导人物身上有发现。平巾帻仅为北齐皇室宗亲墓葬中的前导佩戴。身衣有裤褶、窄袖袍服、半袖衣和帔袄。褶服可分为窄袖褶服和广袖褶服,裤亦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之分,大口裤有缚裤和不缚裤两种穿着方式。窄袖袍服有圆领和交领两种样式。甲骑具装是北朝前导人物中最具特色的穿着,仅见于北魏时期的导骑。半袖衣是湾漳大墓中前导人物最常见的穿着。足衣有靴和履两种,长裤束于靴内为常见穿着方式。(二)北朝出行仪仗图中的中心人物的首服可以分为平巾帻、漆纱笼冠、风帽、头巾四类。首服中最为特别的是湾漳大墓中供奉侍臣所佩戴的漆纱笼冠,和平巾帻一起佩戴。头巾分为折上巾和幅巾两类,见于北齐山西地区的出行壁画墓中的各类人物。身衣有大袖朝服、帔袄、袍服、裲裆甲、明光铠和裤褶。大袖朝服与漆纱笼冠一起搭配。袍服分为翻领窄袖袍服和广袖袍服。广袖袍服仅见于北周的执刀仪卫,且均为绯色,与明光铠搭配穿着。裲裆结构简单,只有前胸和后背两片衣襟,与漆纱笼冠和平巾帻一起出现。(三)护从人员中的骑兵武士、步兵护从服饰与前导中的导骑护卫相同。男女侍从的服饰与中心人物相比,礼仪性较弱。男性侍从的服装均为窄袖褶服、袍服搭配小口裤。女性侍从的首服分为巾帽和笼冠两类。巾帽中的凹顶垂裙皂帽可能专属女性。发髻有四角高髻、双髻、月牙髻和假发四种样式。身衣分为襦裙和袍服。襦有宽窄之分,窄袖襦领型有交领、圆领和翻领三种;广袖襦多为交领。下裙有单色裙、间色裙和裲裆背心裙。(四)北朝出行仪仗图中人物的服饰搭配,表现出以下三个趋势:一、仪仗人物的鲜卑服的款式日趋宽大,逐渐汉化;二、服饰搭配上,从一开始极具鲜卑特色的军戎化服饰,逐渐变成“胡汉交融”的鲜卑服和汉式礼仪服饰的配合;三、以汉文化形制的服饰为尊。北朝的出行仪仗服饰,对隋唐的出行仪仗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服装色彩搭配和服装形制上。
夏添[3](2020)在《先秦至汉代荆楚服饰考析》文中研究表明荆楚地区出土大量先秦及汉代的简牍、造像、织物为研究荆楚服饰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文献、图像、实物标本。本文以出土服饰为研究对象,借助“纺织、服饰工艺”,“染织、刺绣纹样”,“服饰配件构型”共性与个性梳理,进而剖析三者所构建荆楚服饰的表层(造型、纹饰)、中层(工艺、结构)、核层(礼仪制度、造物思想、习俗信仰)。文章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多重证据法相结合,对中国先秦至汉代荆楚地区纺织工艺及服饰的造型、纹饰、结构、工艺演变进行考析,挖掘其中蕴含的礼仪规制、造物思想与习俗信仰。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先秦至汉代荆楚地区出土织物结构特征。本内容对荆楚织物的词源进行了考析,得出遣策记载织物词汇的定名功能及词汇变化同步映射着纺织工艺地域特色与服饰形态变迁;通过量化分析论证了麻、绢织物的规格差异、加工工艺与“实用功能”密切相关,并且“高经密绢织物”是楚汉贵族多层轻暖服饰风尚的物质基础。经由系统性地归纳、分析先秦至汉代织物的组织结构,得出纺织品与编织物结构特征与变迁规律:战国中晚期是荆楚地区纺织工艺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其织物组织的复杂程度、色彩配置的变化程度均较商、西周有了飞跃,直接促成了西汉“绒圈锦”高超纺织技艺的创新与普及。(2)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形制与结构特征。本内容详尽梳理了不同文物载体中的平面、立体服饰图像,并按照造型特点分为:绛衣(宽袖深衣)、偏衣、菱格纹深衣、襦裙4种样式,本内容提出楚宽袖深衣制袍服即先秦礼服绛衣,考订了疑难名物。发现服饰造型的固化现象及“奢费”与“俭朴”服饰形象映射出的社会阶层分化要素:“冠、衣长、纹饰与配饰”。由于尚工艺、轻形制,学界对于马山1号楚墓服装刺绣纹饰“倒装”现象缺乏讨论且存在维持衣裳各处刺绣裁片“纹饰完整”即遵循“礼仪”的错讹观点,本文通过出土实物构型、服装刺绣纹样分片裁剪秩序对比分析,得出纹饰“倒装”的意义存在于“礼”(礼仪规制)与“服”(穿用功能)相合适、和谐,进而揭示出楚汉深衣制袍服结构变迁规律——先秦至汉代礼仪活动中身体行为变迁影响着服饰形态嬗变,解决了先秦服饰构型研究的难点。(3)先秦至汉代荆楚织物纹样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本内容从造型规律出发,将织物图案分为小菱形纹、大菱形纹、间隔条列、动植物嵌套、散点几何纹5种式样。在纹样二维模拟的基础上发现纹样成型差异有助于满足制作不同衣物的图案装饰需求。研究指出先秦刺绣“分工协作”生产方式,补正了绣绷尺寸、绘稿工具、刺绣秩序,全面地梳理了打子绣、锁绣、纳锦绣、锦绣、革绣技艺发展脉络。从印染工艺看,西汉初期石染、草染(涂染、浸染、媒染、套染)技术已发展成熟,凸版印花操作简易、生产效率高,镂版印花则是对手绘织物纹样的有效补充。从文化内涵出发,发现荆楚织物纹样设计严格遵循先秦“备物致用”造物观念,主要表现为“菱形纹”构型织绣纹样在裁剪制物过程中构建和谐统一的视觉审美。“剩料再利用”凝结了荆楚先民的劳动智慧与惜物、敬物精神。通过纹样变化比较分析,揭示了织绣生产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西汉贵族阶级的审美变迁促成了系列织绣纹样“由显变隐”暗纹化发展。剖析了织绣纹样的双重文化内涵,一是以荒帷纹饰反映“天圆地方”宇宙观;二是以刺绣纹样组合构建亡者灵魂升天的原始巫术信仰范式。但在构建信仰图腾过程中,织绣纹样装饰审美服从于劳动的实用价值。(4)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配饰特色。本内容对楚国木冠定名提出质疑,并针对先秦楚国长冠,西汉武弁、纱冠的构型及佩戴方式进行了推测、复原。从发饰看,多功能”固发工具的“一物多用”多重实用功能是“备物致用”造物观念的产物,考析了楚汉妇女典型发式是盘髻、垂髻,楚国男性辫发、戴冠。腰饰方面,研究发现“带钩”不能单独地充当墓主性别标志并通过对西汉折叠香囊结构复原为此前缺乏物证的楚汉佩囊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佩用方法。足服方面,论证了先秦“席居制”和“燕居、田猎、征战、礼仪”服用功能差异决定鞋履有无系带,进而考订出鞋底疏密变化“乳钉线结”和钉缝“绞结凸棱”是楚国男性的系带鞋履的重要构型,合理地阐释了与实物相悖的西汉侍俑“男圆女方”鞋履造型成因。先秦至汉代荆楚纺织、服饰蕴含了中华民族所创造高超卓绝的古代纺织织造技术,服饰礼仪文化,造物思想智慧。一方面,梳理古代荆楚地区高超的纺织、编织技术的演变,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古代荆楚织物、服饰结构特征、染织刺绣、裁剪制作工艺,有助于完善中国古代纺织服饰工艺价值谱系。另一方面,考察古代荆楚服饰的造型特征、裁剪结构、平面装饰工艺与立体着装形态,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礼仪制度、社会风俗的理解,更能够折射出古代匠人在构制纺织服装物质的过程中凝炼的造物思想智慧。荆楚服饰研究有助于挖掘、传承中国古代纺织服饰文化瑰宝蕴涵的工艺、文化价值,期望能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物质文明,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古代服饰史研究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王方[4](2020)在《说“縰”》文中指出"縰"是先秦两汉时期常见的首服之一。作为一种纺织品,既可以韬发,也可以作为冠织。众多考古发现的縰的实物表明,縰可缁可朱,可丝可麻,可机织可篡组,特指外表髤漆的纱类织物,这也是"縰"区别于其他首服织物的重要特点。縰与帻功能质地相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西汉晚期以后随着帻的日益普及,縰的韬发功能逐渐被帻取代,但其作为冠织的功能依然保留,且延续为帻梁,成为制作帻的重要材料。
刘春[5](2020)在《《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研究 ——基于戏剧史、服饰史综合的理论视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国伶[6](2020)在《甘肃河西地区十六国时期衣物疏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甘肃河西地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陆续出土了大量十六国时期的衣物疏,这些衣物疏时间序列完整,而且出土地点集中,为我们研究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人们的服饰和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了对河西地区出土的十六国时期衣物疏进行系统且全面的研究,本文对衣物疏的材质、尺寸、书体、书写格式、内容、发展演变以及衣物疏所记载的名物进行整理和研究。通过整理可以清晰的看到,衣物疏的材质、尺寸和书体等方面的选择上较为随意,体现了衣物疏不同于其他文书的大众化和民间化。衣物疏的内容主要分为标题、随葬物品清单和尾题三部分。标题一般写明墓主人姓名,格式上多独占一个栏位大字居于随葬物品清单之前。随葬物品清单部分主要按照物品种类和用途的大致顺序排列,多采用分栏条列的形式记录各类物品。尾题部分反映了当时丧葬习俗中的道教文化和人们对于地下生活的美好向往,并揭示了河西十六国衣物疏由简单的物品清单到后期道教色彩浓厚的镇墓祈福用具的发展演变过程。衣物疏最主要的内容是随葬物品清单中记录的各类名物,这些名物主要分为衣物和非衣物两大类。通过将这两类物品分类整理并且和其他地区出土的衣物疏比较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河西十六国随葬物品清单中最常见的服饰是巾、面衣、衫、襦、褶、裙和袴。服饰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材质上,身份等级较高的墓主人衣物疏中服饰类物品多采用丝织品,颜色也更为多样。同时非衣物类物品展示了河西地区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当时的丧葬礼俗。通过梳理衣物疏的语言、发展演变以及对名物方面的考证,为我们还原了十六国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衣物疏也展现了河西民众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和对灵魂归所的构想。并且随着道教在河西地区的发展,道教神仙信仰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影响衣物疏等丧葬习俗,成为河西民众精神信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吴莹洁[7](2020)在《上古衣服词汇研究》文中指出上古衣服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词汇丰富,分布密集,词义复杂,具有研究意义。本文研究与衣服相关的名物词,共收录衣服词101个,包括头衣类21个,体衣类40个,足衣类14个,衣服部件类28个。对於相关词汇分类考辨训释,详细分析理据,探其名源,深入索解其意蕴。衣服词汇有多词同义和一词多义的现象。衣服词汇中的同义词由理性意义、附加意义构成,词汇理性意义相同,在共时层面的多词同义关系中,根据其附加意义的异同,衣服词汇在演变过程中产生替代或分化,仍保持同义关系。而继时层面的多词同义,本字因引申、假借义项过多,後世使用往往与相关词义相去甚远,如“冒”後世不再指代头衣,此义项皆由“帽”代替。一词多义中义项间也有取舍。如“衽”取义负物,有上衣衣襟和下衣旁幅之义,旁幅载物较衣襟更甚,则後世多指代下衣部件。衣服词汇词义的替代、分化、共存的选择结果皆指向命名理据与人类社会认知的关系,以形制、功用为名源理据的词汇较多,这反映了衣服词汇与礼制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陈文[8](2020)在《东周楚地女性常服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饰,即流动的历史。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时起,服饰便已经不再单单作为实用工具而存在了。服饰作为文化传播的天然媒介,是某一特定地域人民生活方式、审美特性、民族精神的物化表现。楚国服饰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独特性,对后世服饰的风尚导向意义重大,值得深入剖析。常服乃日常穿着服装,相较于礼服的等级森严则显得更加生活化,也是最能直观反映某特定地域某一时期的社会文化与审美体系的。虽然学界对于该专题的研究尚未涉及过多,但本文将试图以楚国女性的日常服装为线索,结合文献资料、图像资料与墓葬出土实物以及东周时期楚国社会的发展概况,运用二重证据法将楚国女性常服进行细致划分,按首服、体服及足服三部分来梳理其形制特点,从款型、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揭示东周时期楚国女性常服的风尚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地理环境等因素,试图分析楚国女性常服除实用功能之外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揭示楚国女性常服所蕴含的地域性与独特性。
崔琦[9](2020)在《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服饰类名物词概念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南北朝隋至唐五代的服饰词语的演变为研究对象,运用概念场理论,以史书、诗歌、小说等为主要研究资料,运用共时和历时、定量与定性、归纳与分析等研究方法,细致深入地考察了南北朝隋与唐五代服饰类词语共594个,根据人体着装的位置,将这些词语分为头衣、身衣、足衣三个方面,详细描写了南北朝隋和唐五代两个时期各自所出现的服饰类词语,并从历时角度考察了这些词语从南北朝隋至唐五代的发展演变,从而总结了服饰类词语概念场的特点、演变规律以及分析了这些演变发生的原因。如下:绪论部分,简要概述了概念场理论,择要介绍了我国汉语界采用这种理论对汉语研究取得的相关成绩。介绍了学界对名物、名物词的研究状况,重点介绍了学界对“服饰类名物词”的研究现状。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南北朝隋时期服饰类概念场,从共时层面描写了南方服饰类名物词187个,其中头衣61个,身衣104个,足衣22个。北方服饰类名物词156个,头衣49个,身衣89个,足衣18个。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南方与北方服饰类词语相同的有70个,不同的南方有117个,北方有86个,南方无屦、靴、菲等词语,北方无鞋。同时南北服饰类概念场成员中的成员,除官方服饰职能不变,区分更细致之外,其他成员在职能与使用中均存在差异。同时也从民族融合、南北地域差异以及思想文化差异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南北方服饰词语差异的三大原因。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唐五代时期服饰类概念场,从共时层面描写了唐五代时期服饰类名物词430个,其中头衣类130个,身衣231个,足衣69个。第三章主要将南北朝隋时期与唐五代时期服饰类名物词进行比较研究,以考察服饰类概念场发展到另一个时期的历时演变情况,展示历时层面的变化,通过比较发现,两个时期共有词语109个,头衣37个,身衣58个,足衣14个。两个时期不同的词语,南北朝隋时期有164个,唐五代有321个,由于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时期出现的594个词语呈现出复杂的继承演变关系,因此又对其从唐五代时期继承而来的词语、唐五代时期新增加的词语、唐五代时期消失的词语、唐五代时期词形相同意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同实异名的词语以及构词能力变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分类。同时也对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概念场中的成员使用差异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服饰类概念场的历时演变的特点及其原因。从词语的稳固性、词语变化系统性、服饰词语的民族性、服饰词语开放性与包容性、高频成员的更替、同实异名、复音节化趋势等六个方面归纳了服饰类词语的演变特点,并从外部原因(如舆服制度的演变、手工业的发达、文化政策的开放、审美思想的变化)及语言内部原因(如语言的自我调节机制、表义清晰化的需求)等方面阐释了服饰类概念场演变的原因。自古至今,服饰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服饰的变化反映在词语的变化上。探讨词语的变化,其核心也就是探讨这些服饰概念的词汇上的变化,这是汉语研究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以概念场理论为依托,探讨了服饰概念场从南北朝隋至唐五代的历时演变,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服饰类概念场在不同时期的情况,同时也为我们运用概念场理论来探讨和了解名物词演变的情况提供了重要借鉴。
南航[10](2020)在《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服饰考古学是伴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与细化,日渐被提出来的专题考古学。原田淑人是日本近代考古学开创者之一,也是最初使用考古学材料、考古学方法对服饰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的学者,他将中国汉代至唐代服饰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依据朝代的演变对服饰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服饰考古学体系。原田淑人的服饰研究实现了时间的跨越,从汉代到唐代,空间的结合,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中国与东亚、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将从考古学史的角度对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体系进行研究,从他的生平经历、考古实践及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对其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影响入手,梳理其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历程。中国汉至唐代服饰考古学研究是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概述其内容基础之上阐明服饰考古资料的来源、运用并进行简要讨论,从而进一步探讨服饰考古学体系的发展转变,探求服饰史与服饰考古学二者之间的联系区别,并阐释对服饰研究的贡献,对中国及日本学术研究的影响。本文的完成,望能让中国学者对原田淑人及其对中国服饰考古学的影响加以了解,试图填补此段服饰考古学史的空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引言 |
| 二、翻译任务介绍 |
| (一)任务内容 |
| (二)任务意义 |
| (三)任务进度 |
| 三、翻译过程介绍 |
| (一)译前准备 |
| 1.语料的准备 |
| 2.语料特征分析 |
| 3.目的论综述 |
| 4.制作术语表 |
| (二)译中过程 |
| 1.理解语料 |
| 2.翻译语料 |
| (三)译后整理 |
| 1.译文的校对 |
| 2.译文的总结 |
| 四、翻译问题及目的论指导下的解决方案 |
| (一)词汇文化概念隐含 |
| 1.直译加注 |
| 2.音译加注 |
| 3.释义法 |
| (二)句子结构松散 |
| 1.转变句式结构 |
| 2.分译法 |
| (三)语篇内部逻辑关系隐含 |
| 1.增译连词 |
| 2.重组信息 |
| 五、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北朝仪仗图像和仪仗制度的研究 |
| 1.2.2 北朝服饰的研究 |
| 1.2.3 北朝仪仗服饰的研究 |
| 1.2.4 研究评述 |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 1.3.1 研究的内容 |
| 1.3.2 研究的方法 |
| 1.4 创新点 |
| 2 北朝的卤簿仪仗制度和出行仪仗图 |
| 2.1 北朝的卤簿仪仗制度 |
| 2.1.1 北魏卤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 2.1.2 北齐的沿袭和北周的抗衡 |
| 2.2 北朝墓葬壁画中的出行仪仗图 |
| 2.2.1 北魏 |
| 2.2.2 东魏北齐 |
| 2.2.3 北周 |
| 2.2.4 小结 |
| 3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前导人物服饰 |
| 3.1 首服 |
| 3.1.1 风帽 |
| 3.1.2 平巾帻 |
| 3.2 身衣 |
| 3.2.1 裤褶 |
| 3.2.2 窄袖袍服 |
| 3.2.3 半袖衣 |
| 3.2.4 帔袄 |
| 3.3 足衣与其他 |
| 3.3.1 足衣 |
| 3.3.2 甲骑具装 |
| 3.3.3 革带 |
| 4 北朝出行仪仗图队列中心人物服饰 |
| 4.1 首服 |
| 4.1.1 漆纱笼冠 |
| 4.1.2 风帽 |
| 4.1.3 头巾 |
| 4.2 身衣 |
| 4.2.1 大袖朝服 |
| 4.2.2 袍服 |
| 4.2.3 裲裆甲 |
| 4.2.4 明光铠 |
| 4.3 足衣和其他 |
| 4.3.1 足衣 |
| 4.3.2 兽皮服饰 |
| 5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护从人物服饰 |
| 5.1 发髻与首服 |
| 5.1.1 发髻 |
| 5.1.2 首服 |
| 5.2 身衣 |
| 5.2.1 襦裙 |
| 5.2.2 袍服 |
| 6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人物的服饰搭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 6.1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各类人物的服装款式搭配 |
| 6.1.1 前导人物 |
| 6.1.2 中心人物 |
| 6.1.3 护从人物 |
| 6.2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各类人物的服装色彩搭配 |
| 6.3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各类人物服饰搭配的演变 |
| 6.4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人物服饰对后世的影响 |
| 6.4.1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人物服色的影响 |
| 6.4.2 北朝出行仪仗图中人物服饰形制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图片目录 |
| 附录二 表格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现状 |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研究框架 |
| 1.3.3 创新点 |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 1.4.1 时间概念界定 |
| 1.4.2 研究对象界定 |
| 1.4.3 文献引用规范、简称与代称 |
| 第二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地区出土织物结构特征 |
| 2.1 出土织物的词源分类 |
| 2.1.1 楚墓遣策分析 |
| 2.1.2 汉墓遣策分析 |
| 2.1.3 遣策词源认知 |
| 2.2 纺织品结构特征 |
| 2.2.1 麻 |
| 2.2.2 绢 |
| 2.2.3 纱与縠 |
| 2.2.4 缣与绨 |
| 2.2.5 绮 |
| 2.2.6 罗 |
| 2.2.7 锦 |
| 2.3 编织物结构特征 |
| 2.3.1 斜编织物 |
| 2.3.2 绞编织物 |
| 2.3.3 斜绞复合织物 |
| 2.3.4 环编织物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形制与结构特征 |
| 3.1 荆楚服装等级标识及图像中的服装形态 |
| 3.1.1 荆楚服装的等级标识 |
| 3.1.2 平面图像中的服装形态 |
| 3.1.3 立体图像中的服装形态 |
| 3.2 荆楚服装形制及结构特征 |
| 3.2.1 荆楚袍服形制特点 |
| 3.2.2 袍服结构概述 |
| 3.2.3 内袍结构与服用功能 |
| 3.2.4 外袍结构与服用功能 |
| 3.2.5 袍服结构演变特征及成因 |
| 3.3 荆楚下裳形制与结构特征 |
| 3.3.1 裙装形制与结构特征 |
| 3.3.2 裤装形制与结构特征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织物纹样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 |
| 4.1 荆楚织绣纹样概述 |
| 4.2 荆楚织物纹样构型 |
| 4.2.1 小菱形纹式样 |
| 4.2.2 大菱形纹式样 |
| 4.2.3 间隔条列式样 |
| 4.2.4 动植物嵌套式样 |
| 4.2.5 散点几何纹式样 |
| 4.3 刺绣工艺 |
| 4.3.1 刺绣工具与痕迹 |
| 4.3.2 打子绣 |
| 4.3.3 锁绣 |
| 4.3.4 纳锦绣 |
| 4.3.5 锦绣与革绣 |
| 4.4 印染工艺 |
| 4.4.1 染色工艺 |
| 4.4.2 印花工艺 |
| 4.5 荆楚织绣纹样文化内涵 |
| 4.5.1 从纹样经营看造物观念 |
| 4.5.2 从纹样母题看习俗信仰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先秦至汉代荆楚服装配饰特色 |
| 5.1 首饰 |
| 5.1.1 獬冠 |
| 5.1.2 长冠 |
| 5.1.3 武弁 |
| 5.1.4 纱冠 |
| 5.1.5 巾帻 |
| 5.2 发饰 |
| 5.2.1 梳篦 |
| 5.2.2 簪笄 |
| 5.2.3 假发 |
| 5.2.4 发式 |
| 5.3 腰饰 |
| 5.3.1 带钩 |
| 5.3.2 腰带 |
| 5.3.3 熏囊 |
| 5.3.4 佩囊 |
| 5.4 足服 |
| 5.4.1 袜的形制特点 |
| 5.4.2 鞋履形制分类 |
| 5.4.3 鞋履形制演进规律 |
| 5.4.4 鞋履形制变迁成因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录 B:荆楚地区楚汉墓出土织物一览 |
| 附录 C:楚汉墓遣策中的织物记载 |
| 一 |
| 二 |
| 三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三、重难点及创新点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甘肃河西地区出土的十六国时期衣物疏概述 |
| 第一节 高台地区 |
| 第二节 玉门地区 |
| 第三节 武威地区 |
| 第四节 金塔地区 |
| 第二章 河西十六国衣物疏的形制书写、内容组成及发展演变 |
| 第一节 衣物疏的形制与书写 |
| 一、衣物疏的形制和书体 |
| 二、衣物疏的书写格式 |
| 第二节 衣物疏的内容组成 |
| 一、标题 |
| 二、随葬物品清单 |
| 三、尾题 |
| 第三节 河西十六国衣物疏的发展演变 |
| 第三章 衣物疏中随葬物品清单整理与研究 |
| 第一节 随葬物品清单中的衣物类物品 |
| 一、首服 |
| 二、上衣 |
| 三、下裳 |
| 四、足衣 |
| 第二节 随葬物品清单中的非衣物类物品 |
| 一、纺织品 |
| 二、生活用品 |
| 三、装饰品 |
| 四、葬具 |
| 五、武器 |
| 六、钱 |
| 七、其他 |
| 第三节 河西十六国衣物疏随葬物品清单的特点 |
| 第四章 衣物疏所反映十六国时期河西民众的精神信仰 |
| 第一节 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 |
| 第二节 人们对灵魂归所的构想 |
| 第三节 道教信仰对衣物疏的影响 |
| 一、四神信仰 |
| 二、赤松子信仰 |
| 三、南山信仰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现状 |
| 二、研究目标与方法 |
| 三、研究意义与价值 |
| 第一章 头衣词汇类释 |
| 第一节 冠类 |
| 第二节 帽类 |
| 第三节 头巾类 |
| 第二章 体衣词汇类释 |
| 第一节 外衣类 |
| 一、上衣类 |
| 二、下衣类 |
| 三、短衣类 |
| 四、长衣类 |
| 第二节 内衣类 |
| 一、长衣类 |
| 二、短衣类 |
| 第三章 足衣词汇类释 |
| 第一节 履部类足衣 |
| 第二节 革部类足衣 |
| 第四章 衣服部件词汇类释 |
| 第一节 衣领类 |
| 第二节 衣襟衣摆类 |
| 第三节 衣袖类 |
| 第四节 下衣部件类 |
| 第五章 衣服词汇关系考辨 |
| 第一节 衣服词汇关系概述 |
| 第二节 关系考辨 |
| 一、多词同义现象 |
| 二、一词多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选题背景及意义 |
| 2.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 3.研究方法及整体思路 |
| 4.相关概念界定 |
| 1.东周楚地服饰文化溯源 |
| 1.1 楚文化的源起 |
| 1.2 东周以前服饰文化的发展概况 |
| 1.3 小结 |
| 2.楚国服装发展的社会背景及墓葬出土女性常服 |
| 2.1 社会背景 |
| 2.1.1 政治背景 |
| 2.1.2 经济背景 |
| 2.1.3 思想背景 |
| 2.2 楚国墓葬出土女性常服概况 |
| 2.3 小结 |
| 3.楚国女性的日常服装形制 |
| 3.1 楚国女性常服质料 |
| 3.2 楚国女性体服 |
| 3.2.1 单衣与袍服 |
| 3.2.2 偏衣与襦服 |
| 3.2.3 裙与袴 |
| 3.3 楚国女性首服与足服 |
| 3.4 小结 |
| 4.楚国女性常服的风格特征 |
| 4.1 服装款型 |
| 4.1.1 趋于纤长 |
| 4.1.2 多为分片 |
| 4.1.3 不循常规 |
| 4.2 图案纹饰 |
| 4.2.1 动植物纹 |
| 4.2.2 人物纹样 |
| 4.2.3 几何形纹 |
| 4.3 染织色彩 |
| 4.4 襟边缘饰 |
| 4.5 小结 |
| 5.楚国女性常服的文化特征及其成因 |
| 5.1 影响楚国女性常服文化的因素 |
| 5.1.1 自然因素 |
| 5.1.2 社会因素 |
| (1)染织业发展 |
| (2)风尚习俗 |
| 5.2 楚国女性日常服装的文化特征 |
| 5.2.1 风俗信仰的神巫性 |
| 5.2.2 博采众长的多元性 |
| 5.2.3 浪漫俊逸的独特性 |
| 5.2.4 层出不穷的革新性 |
| 5.3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理论简介与研究现状 |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 第一章 南北朝隋服饰类概念场研究 |
| 第一节 南方服饰类概念场 |
| 第二节 北方服饰类概念场 |
| 第三节 南北方服饰类概念场之对比 |
| 第四节 南北方服饰类概念场差异原因探析 |
| 第二章 唐五代服饰类概念场研究 |
| 一 头衣类 |
| 二 身衣类 |
| 三 足衣类 |
| 第三章 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服饰类概念场对比研究 |
| 第一节 唐五代服饰类概念场 |
| 第二节 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服饰类概念场之对比 |
| 第四章 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服饰类概念场历时演变分析 |
| 第一节 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服饰类概念场演变特点 |
| 第二节 南北朝隋至唐五代服饰类概念场历时演变原因探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对象 |
| 三、研究意义 |
| 四、研究综述 |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 六、研究重点与难点 |
| 第一章 原田淑人生平及学术活动 |
| 第一节 原田淑人的生平概述 |
| 第二节 原田淑人中日学术交流 |
| 第三节 原田淑人在朝鲜和中国的考古活动 |
| 第四节 原田淑人服饰研究历程 |
| 小结 |
| 第二章 原田淑人汉代至唐代服饰的研究 |
| 第一节 原田淑人汉代魏晋南北朝服饰的研究 |
| 一、原田淑人服饰研究内容 |
| 二、原田淑人服饰考古资料的运用及简论 |
| 第二节 原田淑人唐代服饰的研究 |
| 一、原田淑人服饰研究内容 |
| 二、原田淑人服饰考古材料的运用及简论 |
| 小结 |
| 第三章 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体系的转变 |
| 第一节 服饰考古学体系之内容 |
| 一、服饰研究内容的转变 |
| 二、服饰研究内容的全面性 |
| 三、服饰研究内容的补充 |
| 第二节 服饰考古学体系之材料 |
| 一、文献材料及服饰考古资料 |
| 二、服饰考古学材料的转变 |
| 三、服饰材料解读的补充 |
| 第三节 服饰考古学体系之方法、理论 |
| 一、考古学方法的运用 |
| 二、图像学方法的运用 |
| 三、服饰考古学的相关理论 |
| 四、服饰考古学体系方法理论的转变 |
| 五、服饰考古学体系方法运用的补充 |
| 小结 |
| 第四章 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体系的影响 |
| 第一节 服饰考古学研究的贡献 |
| 第二节 对于中国学术研究的影响 |
| 第三节 对于日本学术研究的影响 |
| 结语 |
| 附录 |
| 附录一 :原田淑人生平纪年 |
| 附录二 :原田淑人考古调查研究 |
| 附录三 :原田淑人着作表 |
| 附录四 :原田淑人考古材料整理表 |
| 附录五 :原田淑人服饰考古学再版书籍增补部分的翻译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