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冰[1](2020)在《《万国公报》的美国报道研究》文中指出林乐知主办的《万国公报》中有大量世界各国时事报道,在这些时事报道中,“大美栏目”下有关美国的报道,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且连续性较好,这些报道是传播美国信息,塑造美国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时事报道一般语言简练、体裁短小,彼此间的连贯性较差,依靠单个报道本身难以形成有效研究。通过量化的手段,将“美国报道”根据类别进行归纳,将归类后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实现对美国政局变化、经济发展、科技应用等情况的系统认识。“国内政治”类报道为读者提供了总统选举制的详细情况,这类报道还反映出了美国对印第安人采取的剿抚政策。有关经济的报道展现出了美国财政由衰转盛的变化,以及美国出口贸易日益茂盛的景象。“科技”类报道为我们揭示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在工业化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美国报道”内还有许多各国交往的新闻,占比重较多的是对华、对英以及对俄的报道。与中相关的新闻报道,对中美之间的华工问题、留学问题都有反映。结合国际背景,还能够发现中美关系对美国报道内容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美国报道中有关对英外交和对俄外交的新闻,反映出美国对两者截然不同的态度,简言之,美国将英视为超越的榜样,将俄看作需要防范的对象,这种报道倾向,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态度。美国报道还致力于推翻中国原有自视甚高的认知,再潜移默化地将美国民主文明的大国形象传输给受众。美国在报道中用中国社会的落后来衬托美国社会的进步,促使中国读者对自身国家状况进行审视。近代的中国社会正值巨大变革时期,美国民主的政治、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无一不引起中国的兴趣。这些西方价值观念的输入,促使近代中国变法维新思想逐渐萌芽,中国社会风俗日益变迁,工商业日渐发展。总之,本文以《万国公报》中“大美国事”栏目下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展现出美国社会的变迁,构建出一个传教士们想让当时中国人了解的一个美国形象。这一形象或许不够客观,却是读者了解美国、学习美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毛张涵[2](2019)在《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改革与创新》文中指出“两会”作为我国的重大事件,已成为每年国内外媒体报道的重点、热点。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奋斗历程进入到新征程、新阶段,新闻业也以此为契机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地改革。本次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对其十八大以来(2013-2018)的“两会”报道进行梳理分析,主要从报道内容及报道形式两大部分入手,对人民日报六年来的报道创新进行探讨,以发现其在报道议题、报道框架、报道话语及报道形式上的变化轨迹。研究范围包括《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及微信平台等媒体矩阵。同时,研究将结合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论述、国家政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进一步挖掘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路径,并对媒体转型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思考与展望。本次研究将采用基于LDA模型的主题聚类分析及文本分析法,对2013至2018年的“两会”报道文本进行挖掘与分析。研究发现,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在“两会”报道议题上不断拓展,在以政治议题为主导的基础上,社会议题不断丰富;“改革”贯穿始终,报道思路随着时代阶段性特征而扩散。在报道框架上,人民日报也发生了视角的转向与报道重心的迁移。在报道话语上也展现出了政治话语的创新,软报道展现“为民情怀”,官民之间加强对话,基层声音被凸显。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更新迭代也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影响,六年来,《人民日报》发生了从“一维”向“多维”的突破;技术性的进步强化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内容解读方式更加创意化;基于资源互通与融合共生的跨平台合作也成为了主要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长远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与要求。在政策支持下,党报的理念发生变化,更注重全媒呈现,强化融合传播;摒弃独立作战,转而注重平台合作;报道以平民化视角,强调议题设置;新闻业在发展中更加注重把握政治气候,转换新闻观念。但同时,传统媒体在转型中仍存在融合报道同质化、会议报道风格固化以及形式创新下内容深度缺失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与局限,研究认为传统媒体仍需以打造优质内容、增强舆论引导力为目的,创新选题、提供多元化视角,注重“官媒民”话语框架的合一;以技术为驱动,强调内容与渠道的适配性,避免新媒体创新项目的同质化生产;平台合作的同时进行优势互补,用形式服务内容,挖掘新闻背后的信息,反映社会本质问题。
赵春林[3](2018)在《《经济日报》“视点”经济报道(2014-2016)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日报》是我国经济领域最权威的报纸。其名牌专栏“视点”专栏,“报道议题重大、经济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传播效果良好”。专栏创办不到两年,即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该专栏以报道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大事件为主,报道范围广泛,报道角度新颖,以小切口深入、深度报道大题材。其紧扣经济发展改革重点、热点、难点,直面时代变革中的矛盾冲突。通过对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利益攸关方及专家学者的权威访谈、独家评论,理清历史脉络,理性解读、正面回应社会关切,研判经济发展大势,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体现了中央党报的主流舆论导向价值。“视点”专栏在做好经济热点报道的基础上,上升到经济理论高度进行探索,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并通过加强策划和创新表现形式,强化导读功能,舍得版面标配图表,吸引并方便了读者阅读。该专栏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能获得较大成功,除了综合汲取各竞争纸媒之所长、补己之短外,还在于其适应了全媒体时代竞争趋势,探索出了差异化的错位竞争之路。但“视点”专栏也存在与读者互动不够、人物报道偏少、对基层一线缺乏关注等不足,建议加强互动和对基层一线的报道。
李玉珊[4](2014)在《浅析经济时评的写作方法》文中认为经济时评是经济新闻评论的一种类型。是指媒体就现今经济活动中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经济事实、经济行为或参与经济活动主体(政府、企业、个人)对经济活动的主张、看法等发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分析、评价、预测。经济时评着眼于对当前经济活动的热点、难点和
刘芬[5](2012)在《当代中国经济时评现状及发展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等三种报刊的对比视角》文中提出自《中国青年报》全国首创推出评论栏目《冰点时评》以来,中国的新闻评论得到空前发展,经济时评也在新闻评论的带动下展现了其前所未有的活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众对经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经济问题也越来越多,引导普通公众获取有用信息分辨真相毫无疑问地落在时代前沿的了望者身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时评在曲折中蓬勃发展,其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缺乏专业性,专业性强普通受众又无法理解;部分媒体和经济时评人置公共利益不顾,为利益集团代言,获取私利。另外,各个媒体的经济时评风格迥异,面对同一事件往往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体制内媒体尤其是《人民日报》的经济时评更具一定的参考性,具有一定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部分市场化媒体会为了经济利益,制造轰动性,反而会生产将市场推向非理性之路的言论,或者为广告份额而做公关稿。经济时评的改进与创新任重而道远,可做两方面的努力。首先经济时评人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其次要加快新闻评论工作业务的创新,再次应防止利益集团代言人的出现,建立并逐步健全独立评论人制度,最后,通过完善法制来拓宽新闻自由的空间。
陈娜[6](2012)在《媒介表达:一元国家意志VS.多元社会诉求 ——《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个案研究(1998-2008)》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经历着由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总体性社会结构向分化性社会结构的转变,具体说来,主要包括社会资源的分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分化三个方面。而这一变化,直接给中国的新闻媒体带来了紧迫而突出的时代新使命。鉴于媒体的双重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媒体在不断趋于分化的社会形势前面临着两大不可偏废的重要任务:一是贯彻国家一元意志,维护社会稳定,以促进社会整合的实现;二是满足社会多元需求,适应社会分化趋势,以符合自身发展规律。这其中,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媒体必须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统一的社会价值目标与行动目标,而商品属性则意味着媒体必须面对、适应分化与多元的社会现实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于是,一个显见的问题便在于,当国家的一元意志与社会的多元诉求都具备某种现实必须性的情况下,中国的媒介表达究竟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貌?基于以上,本文试图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两个层面来完成对转型中国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现实观照。具体而言,一方面对大众媒介外在的呈现主体和话语空间进行分辨与定位,另一方面对大众媒介内在的表达规则与话语逻辑进行判断与反思。由此,本文以案例研究法和批判研究法作为主要研究路径,将多元利益主体呈现相对可观的房地产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以意识形态属性相对较强的《人民日报》作为研究样本,选取代表中国房地产产业化发展高潮期的1998年至2008年作为时间跨度来展开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和研究。通过对房地产报道中以政府意志、资本意志、社会意志为代表的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系统梳理,本文发现由现实社会中强势利益集团与弱势利益集团博弈而引起的利益失衡同样反映在了大众媒介的表达呈现之上,并且表现出强意志强表达、强意志弱表达以及弱意志强表达、弱意志弱表达的多重媒介表达形态。本文认为,从1998年至2008年这十一年间,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多元利益表达经历了从以一元利益表达为主体向以一元利益表达为主导、多元利益表达为主体的外在话语空间和内在话语逻辑的转变,并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多元的释放”与“一元的坚守”并存的大众媒介利益表达格局。因此,本文在最后对于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抽象的规定性”提出了几点参照,即对于“利益多元”与“政治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体多元”之下媒介表达在保持社会稳定与满足社会需求之间的“度”,以及应当将社会公正作为媒介表达的框选标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对当下多元利益表达的主体、机制和宗旨等现实状貌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实践指导。
杨天瑜[7](2010)在《把报纸的旗帜举得更高——《河南商报》新闻时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评论和理论是媒体的旗帜,代表着媒体宣传的主旋律和发展方向。因此,媒体应当重视社论、评论和理论的宣传,把旗帜举得更高。近年来,《河南商报》十分重视新闻时评,对报纸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河南商报》新闻时评版简介
任素华[8](2010)在《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特色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个案》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越来越猛烈,我国的经济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业内出现了多家专业性经济报刊,网络媒体也纷纷争抢这块资源,党报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如何继续保持魅力,成为一大话题。当前研究党报经济新闻的论文也开始逐渐出现,但是一般来说都没有做长期性的追踪观察和分析。笔者选取2009年三个时间段的《人民日报》作为样本,对当前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现状进行了一种常态的观察和分析,试图描绘出当前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特色,并对从中发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党报经济新闻报道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笔者选取《人民日报》作为个案对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特色进行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党报经济新闻的现状进行描述,在分析中发现了当前党报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负面报道力度不强;新闻语言不够亲和;缺乏普通人物空间,以及经济新闻的保密性工作不够严格等,针对这些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笔者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即报道中凸显人文关怀;加强舆论监督力度;做到新闻语言通俗易懂等。在样本分析中,笔者发现党报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细微的缺憾,文中都有标示,在此不予赘述。而且,笔者将国外综合性大报(《纽约时报》)的经济新闻报道特色与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特色进行了对比,借鉴其优点,进一步提升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唐斌[9](2010)在《《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文中认为农民工是指具有农业户口身份却在城镇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群体,农民工既是我国传统户籍制度安排下的一种身份标识,也是中国社会变迁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经逐渐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然而,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却使得这一特殊群体遭遇到了许多尴尬和麻烦,问题日渐凸现。近年来,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学者们也分别从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政治、法律、管理、新闻、大众传媒、教育等各个不同角度对农民工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刘芳,2005;周大鸣、秦红增,2004),尽管有许多有关农民工问题的跨学科的研究,但却极少从语言学角度来对他们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尝试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二十年中(1987-2007)农民工在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的话语再现及潜在的意识形态。具体地说,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研究问题:(1)《人民日报》中(1987-2007)有关农民工报道的哪方面主题是最频繁的?报道主题是否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2)《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是如何通过话语进行构建和再现的?是否随着社会变迁而有所不同?(3)探讨《人民日报》中(1987-2007)这些报道表现的潜在意识形态是什么?本研究方法是基于与话语、社会认知和社会三方面相关的多学科理论框架。由于目前尚未有现成的可用于探讨上述研究问题的系统的和适用的分析框架,本研究目的之一便是尝试建立一个适用于分析中国话语中的社会主体的话语再现和潜在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该框架结合了(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具体地说,该研究框架是基于van Dijk的社会认知话语分析模式(1988a,1988b,1991,2001a,2001b,2001c,2006a,2006c),Johnson和Lakoff的认知隐喻理论(1980,1999),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1998,2002)以及van Leeuwen的社会主体和社会行为的话语再现方式的分析工具(1993b,1995,1996)。本研究是基于自建的语料库,通过关键词在《人民日报》网上数据库和图文数据库中搜索1987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之间历时二十年、与农民工主题相关的报道共2076篇,本研究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语料进行了跨时期(1987-2002;2003-2007)的分析和比较,旨在较全面地描述农民工在中国主流媒体中的话语再现,并为政府和媒体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研究结果表明,新闻报道体裁和主题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的变化,尤其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一方面,2003-2007年期间的新闻报道的体裁比1987-2002年期间的更加多样;另一方面,虽然绝大部分报道都是有关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状态的,但是前一时期有更多有关农民工犯罪、生产安全问题的负面报道,而后一时期这类报道大大减少,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保险、医疗、子女生活和教育等方面的报道增多。新闻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折射了中国社会和社会认知在二十年中所经历的历史变革过程。语料中的指称和索引分析结果显示,在二十年中,农民工从“盲流”、“乡下人”、“乡巴佬”、“包袱”变为“朋友”和“兄弟”,从城市的“麻烦”转变为了城市“不可或缺的主力军”,社会的变化为农民工带来了许多变化,对语料进行的历时分析结果表明了新闻工作者、政府部门和社会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从负面态度向积极态度的转变。然而,尽管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们的身份依旧,他们仍然被标记和再现为不同于当地城市居民的“外来人”、“异乡人”,他们仍然属于地位卑微的“他们”而不能完全融入“我们”之中,“欠薪”是过去二十年来一直困扰农民工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他们被构建和再现为无名的、无声的、边缘化的、无根的、飘忽不定的、需要帮助、关爱和保护的弱势群体。分析显示了语料库中五组较突出的概念隐喻,即(1)水的隐喻;(2)商业的隐喻;(3)容器的隐喻;(4)房屋的隐喻;(5)战场的隐喻。这些隐喻反映了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人们对待农民工的态度和立场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改变,在他们眼中,农民工从过去给社会和城市带来许多麻烦的“无序的盲流”转变为现在推动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有用的水力资源”或“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户籍体制的阻碍,他们只能是手握暂住证的城市“过客”,农民的身份一时还无法改变,还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待遇,还无法在身体和心理上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对新闻标题的抽样对比分析和抽样新闻报道分析结果显示,尽管这二十年中农民工受到很多关注,然而他们通常被再现为归类的群组而非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则大都再现为被动和不对他者产生影响的非及物性行为。由此可见,农民工被再现为没有权力、社会地位较低、急需政府和社会关爱和帮助的社会主体。本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政府和媒体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政府和社会应该齐心合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遇到的问题,同时媒体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话语权。本研究只是抛砖引玉,尝试建立一个融(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为一体的互补型研究方法,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方面需要改进,期待今后会有更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今后还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开展对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
郝洪[10](2008)在《《人民日报》地方版研究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2年新闻改革实践及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于1995年1月1日创刊,2006年12月30日停刊,历时12年。作为《人民日报》第一个地方版,以及全国性报纸唯一持续生存达12年之久的地方新闻版,它承载了一代报人的新闻理想和对新闻改革的探索,给中国新闻史留下了精彩一笔,也留下了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民日报》华东版12年创业发展脉络的梳理,及其新闻改革创新的路径追索,探求《人民日报》创办地方版的缘起和效应——《人民日报》究竟为什么要办华东版?华东版是否达到了改革者预期的目标?它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又曾遭遇了何种困境?它的发生发展给整个传媒业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人民日报》需不需要地方版?什么样的地方版模式是其现实最佳选择?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发现,是社会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直接催生了《人民日报》地方版。在《人民日报》华东版的新闻创新和生存困境背后,是一张有着特殊政治地位的全国性党报在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上的合理诉求,但是,这一诉求与其自身运行机制和新闻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冲撞。它的创办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党报的新闻改革,却终因新闻管理体制及中央党报这一特殊的政治属性,因为自身运行机制上的局限及外界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而消逝。这并不意味着《人民日报》不需要地方版,来自市场的压力和《人民日报》自身在新闻传播产业上的责任担当,都需要它在扩大地方市场、提升影响力方面探索出一条更现实可行的道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第一章 《万国公报》的“大美国事”栏目 |
| 第一节 《万国公报》的栏目 |
| 一、《万国公报》概览 |
| 二、《万国公报》的栏目构成 |
| 第二节 “大美国事”栏目变迁及类别 |
| 一、“大美国事”栏目变迁 |
| 二、“大美国事”栏目的报道类别 |
| 第三节 “美国报道”在各国报道中的位置 |
| 小结 |
| 第二章 “大美国事”的基本量化分析 |
| 第一节 “美国报道”内容的类别分析 |
| 一、外交类报道 |
| 二、经济类报道 |
| 三、国内政治类报道 |
| 四、灾害类报道 |
| 第二节 “美国报道”信息数量的变化与信息重点的变动 |
| 一、“美国报道”信息数量的变化 |
| 二、“美国报道”信息重点的变动 |
| 小结 |
| 第三章 “美国报道”中的政治经济报道 |
| 第一节 选举与总统制内容的报道 |
| 一、《万国公报》与总统选举 |
| 二、中国人对美国政体认识的演变 |
| 第二节 美国政治局势变化 |
| 一、抚与剿:对印第安人的政策变迁 |
| 二、开放或保守: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 |
| 第三节 美国经济问题的报道 |
| 一、美国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
| 二、通商贸易的报道 |
| 第四节 美国矿冶的发展 |
| 一、对美国矿冶发展基本状况的报道 |
| 二、对美国西部矿业开发影响的描述 |
| 小结 |
| 第四章 美国报道中的科技生活报道 |
| 第一节 工业化的发展 |
| 一、交通设施的建设 |
| 二、生活设施的进步 |
|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状况 |
| 一、科学技术对科学考察的促进 |
| 二、美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
| 小结 |
| 第五章 “美国报道”中的国际交往报道 |
| 第一节 对华外交的报道 |
| 一、有关在美华工问题的报道 |
| 二、有关留美学生的报道 |
| 第二节 对英外交的报道内容 |
| 一、美国以独立国家的姿态与英国进行的外交 |
| 二、学习与超越:英美外交间的博弈 |
| 第三节 对俄外交的报道内容 |
| 一、火油贸易 |
| 二、俄土战争 |
| 三、日俄战争 |
| 小结 |
| 第六章 “美国报道”与美国形象的塑造 |
| 第一节 对天朝上国的否定 |
| 第二节 新观念的输入:美国形象构造 |
| 一、文明形象的构建 |
| 二、大国形象的构建 |
| 三、对美国的再认识 |
| 小结 |
| 第七章 “美国报道”与中美关系演变 |
| 第一节 中美关系对“美国报道”的影响 |
| 一、近代中美两国关系脉络 |
| 二、中美关系与“美国报道” |
| 第二节 中美关系变化前后“美国报道”的趋势对比 |
| 小结 |
| 第八章 “美国报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 第一节 西方价值观念的传输员 |
| 一、时空观与义利观的转变 |
| 二、教育观念的改变 |
| 三、西方医学来袭 |
| 第二节 中国社会风俗变化的促进者 |
| 第三节 近代中国变法维新思想的启蒙人 |
| 一、变法思想的重要来源 |
| 二、对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 |
| 第四节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助推剂 |
| 一、中国与博览会 |
| 二、工商业的发展 |
| 小结 |
| 结语:《万国公报》之“美国报道”的认识与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缘起 |
| 1.2 研究对象及问题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 研究现状述评 |
| 1.5 研究方法与理论来源 |
| 1.6 创新之处 |
| 2 十八大以来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概况 |
| 2.1 十八大以来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
| 2.2 十八大以来的媒体融合政策 |
| 2.3 十八大以来传统媒体的发展与成就 |
| 3 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内容创新 |
| 3.1 报道议题:范围扩大 内容不断拓展 |
| 3.2 报道框架:视角转向 报道重心迁移 |
| 3.3 报道话语:话语创新 官民加强对话 |
| 3.4 小结 |
| 4 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形式创新 |
| 4.1 纸媒的突破:“一维”向“多维”的升级 |
| 4.2 渠道的拓宽:技术强化互动 内容解读创意化 |
| 4.3 跨平台合作:资源互通与融合共生成趋势 |
| 4.4 小结 |
| 5 反思与展望 |
| 5.1 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局限与问题 |
| 5.2 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展望 |
| 6 总结与讨论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 尾注 |
| 参考文献 |
| 在校科研与学习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二、研究意义 |
| 三、文献综述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经济日报》“视点”经济报道统计分析 |
| 第一节 报道题材广泛 |
| 第二节 报道数量稳定 |
| 第三节 报道篇幅适中 |
| 第四节 报道体裁丰富 |
| 第五节 版面形式多样 |
| 第二章 “视点”专栏经济报道的特色 |
| 第一节 内容紧贴经济热点 |
| 一、直面时代变革中的矛盾冲突 |
| 二、理性看待热点问题 |
| 第二节 注重报道角度和深度的开掘 |
| 一、以小切口报道大题材 |
| 二、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
| 三、注重经济理论的探索 |
| 第三节 生动标题简洁导读 |
| 一、标题巧用比喻 |
| 二、导读使主题更加突出 |
| 第三章 “视点”专栏经济报道的启示及改进建议 |
| 第一节 成功的经验及启示 |
| 一、数据与图表直观形象化表达 |
| 二、评论与报道相得益彰 |
| 三、第一时间主动策划报道热门话题 |
|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
| 一、基层一线报道和人物报道偏少 |
| 二、应加强报道的互动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经济时评要重视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结合 |
| 二、经济时评的写作结构和注意事项 |
| 1.“时”与“评”的关系 |
| 2.“虚”与“实”的关系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选题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 1.3.1 文献研究法 |
| 1.3.2 内容分析法 |
| 1.3.3 调查分析法 |
| 1.3.4 研究创新点 |
| 第二章 当代中国经济时评发展现状 |
| 2.1 经济时评的发展历程 |
| 2.1.1 经济时评的概念界定 |
| 2.1.2 经济时评产生的历史必然 |
| 2.1.3 经济时评的发展现状分析 |
| 2.2 经济时评的基本特征 |
| 2.2.1 与经济热点紧密结合 |
| 2.2.2 经济时评专业性强 |
| 2.2.3 经济时评评论员素质要求高 |
| 2.2.4 经济时评易牵连利益集团 |
| 2.3 经济时评的基本功能 |
| 2.3.1 解读经济政策,为普通大众解疑释惑 |
| 2.3.2 监督经济行为,引导市场有序发展 |
| 2.3.3 传播经济知识,引导经济生活 |
| 2.3.4 为信息不对称中的弱势群体立言 |
| 第三章 经济时评发展的现实问题 |
| 3.1 专业性不够,出现常识性错误 |
| 3.2 深度不够,泛泛而谈现象普遍 |
| 3.3 冲突性不够,没有评论到本质问题 |
| 3.4 宽容性不够,语言暴力倾向明显 |
| 3.5 独立性不够,为利益集团代言 |
| 第四章 我国经济时评的对比实证分析 |
| 4.1 基于《人民日报·经济时评》的实证分析 |
| 4.2 基于《财经》杂志社论的实证分析 |
| 4.3 基于《每日经济新闻》评论的实证分析 |
| 第五章 推动经济时评健康发展的途径 |
| 5.1 全面提升评论员的职业素养 |
| 5.1.1 提高政治素质与树立全局意识 |
| 5.1.2 培养全球视野与占领历史高度 |
| 5.1.3 致力专业主义建设与人文关怀 |
| 5.2 加快新闻评论工作的业务创新 |
| 5.3 完善并健全独立评论人制度 |
| 5.4 健全法制拓宽新闻自由空间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的缘起 |
|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途径 |
| 三、文献回顾及核心概念 |
| (一) 解读“多元”: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 |
| 1、本体论中的“多元” |
| 2、价值论中的“多元” |
| 3、认识论中的“多元”——兼谈“多元交互主义”方法 |
| (二) 关于“利益主体”与“多元利益” |
| 1、对“利益主体”的相关认识 |
| 2、对“多元利益”的相关研究 |
| (三) 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的相关研究 |
| (四) 对国内房地产报道的研究 |
| (五) 关于“媒介表达”的研究及“媒介表达”含义的界定 |
| 附录 |
| 第一章 分化·多元·动态:利益群体视野下的中国与房市 |
| 第一节 分化的社会结构:利益群体视野下的转型中国 |
| 第二节 多元的社会主体:利益群体视野下的中国房市(1998-2008) |
| 第三节 动态的社会变量:利益群体视野下的中国房地产政策(1998-2008) |
| 附录 |
| 第二章 《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总述及样本分析(1998-2008) |
| 第一节 框架理论下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总述 |
| 第二节 一 元利益主体的话语强势 |
| 一、1998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 二、1999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 三、2000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 第三节 多元利益主体的逐渐显现 |
| 一、2001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 二、2002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 第四节 多元利益表达的分水岭 |
| 第五节 #61以中央-地方政府利益博弈为中心的多元利益表达 |
| 一、2004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 二、2005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 三、2006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 四、2007年的《人民日报》房地产报道 |
| 第六节 #68共谋出路的一元回归 |
| 小结 |
| 附录 |
| 第三章 争衡: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诉求与呈现 |
| 第一节 媒介表达与多元利益主体的二元互动 |
| 一、大众媒介表达多元的基础:公共性与公共利益 |
| 1、媒介伦理与公共性 |
| 2、合法政府与公共利益 |
| 二、作为利益表达渠道的大众媒介:利益实现的首要环节 |
| 第二节 政府意志的媒介表达 |
| 一、中央政府的利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 1、中央政府的利益诉求 |
| 2、中央政府的媒介表达 |
| 3、案例分析:2002年对“11号令”与2004年对“71号令”的报道 |
| 二、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 1、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 |
| 2、地方政府的媒介表达 |
| 3、案例分析:2006年关于地方政府的房地产评论 |
| 第三节 资本意志的媒介表达 |
| 一、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 1、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诉求 |
| 2、房地产开发商的媒介表达 |
| 3、案例分析:2005年针对开发商偷漏税的报道 |
| 二、商业银行的利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 1、商业银行的利益诉求 |
| 2、商业银行的媒介表达 |
| 3、案例分析:2001年以“195号文件”出台为转折的报道 |
| 第四节 社会意志的媒介表达 |
| 一、主动型需求购房者的利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 1、主动型需求购房者的利益诉求 |
| 2、主动型需求购房者的媒介表达 |
| 3、案例分析:2003年保护购房者消费权益的报道 |
| 二、被动型需求购房者的利益诉求与媒介表达 |
| 1、被动型需求购房者的利益诉求 |
| 2、被动型需求购房者的媒介表达 |
| 3、案例分析:2004年针对拆迁户问题的报道 |
| 小结 |
| 附录 |
| 第四章 失衡: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博弈与冲突 |
| 第一节 利益集团与利益失衡 |
| 一、利益集团的形成与特点 |
| 二、利益集团博弈与利益表达失衡 |
| 第二节 多元利益集团的意志格局与媒介表达 |
| 一、强势利益集团与强意志 |
| 二、弱势利益集团与弱意志 |
| 三、强势利益集团的媒介表达 |
| 1、强意志强表达 |
| 2、强意志弱表达 |
| 3、小结 |
| 四、弱势利益集团的媒介表达 |
| 1、弱意志弱表达 |
| 2、弱意志强表达 |
| 3、小结 |
| 第三节 多元利益集团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 一、强势利益集团与强势利益集团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 1、“求同存异、彼此妥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 2、“弃卒保车、顾全大局”: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 二、强势利益集团与弱势利益集团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 1、“左右逢源、恩威并施”:地方政府与拆迁户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 2、“中介协调、监督解读”: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媒介表达的冲突与策略 |
| 小结 |
| 附录 |
| 第五章 制衡: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的实现途径 |
| 第一节 和谐社会本质与利益表达制衡 |
| 一、利益表达制衡对实现和谐社会的意义 |
| 1、利益均衡作为和谐社会的本质 |
| 2、利益表达制衡的原则 |
| 二、大众媒介对于利益表达制衡的意义 |
| 1、媒介表达是一种渠道 |
| 2、媒介表达是一种机制 |
| 第二节 多元利益主体媒介表达制衡的要旨 |
| 一、“利益多元”与“政治一体” |
| 二、“一体多元”下媒介表达的“度” |
| 三、作为公平正义的“彰显”与“遮蔽” |
| 小结 |
| 附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河南商报》新闻时评版简介 |
| 内容是搞好新闻时评的决定因素 |
| 传播方式是搞好新闻时评的重要因素 |
| 对《河南商报》新闻时评改革的几点建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党报经济新闻研究综述 |
| 1.2 党报经济新闻的概念与功能 |
| 1.2.1 党报经济新闻概念 |
| 1.2.2 党报经济新闻功能 |
| 1.3 09年样本抽取与研究方法 |
| 1.3.1 内容分析法 |
| 1.3.2 文本分析法 |
| 2 《人民日报》经济新闻内容表现形式特点 |
| 2.1 报道体裁类型多样 |
| 2.1.1 消息 |
| 2.1.2 通讯 |
| 2.1.3 深度报道 |
| 2.1.4 评述 |
| 2.1.5 图片新闻 |
| 2.1.6 记者来信 |
| 2.2 报道区域分布广泛 |
| 2.2.1 区域划分 |
| 2.2.2 区域分布特点 |
| 2.3 正负报道比例失衡 |
| 2.3.1 正负报道含义 |
| 2.3.2 《人民日报》正负报道比例 |
| 2.4 信息来源趋向单一 |
| 2.4.1 信息来源的概念 |
| 2.4.2 信息来源分类 |
| 2.5 新闻议题贴近实际 |
| 3 《人民日报》经济新闻文本特点 |
| 3.1 新闻标题制作 |
| 3.1.1 三种标题分类 |
| 3.1.2 文本中的不当标题 |
| 3.1.3 文本中的精彩标题 |
| 3.2 栏目设置与选题策划 |
| 3.2.1 专栏 |
| 3.2.2 选题策划报道 |
| 3.3 语言风格与数字运用 |
| 3.3.1 语言风格与数字运用的失当 |
| 3.3.2 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
| 4 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策略 |
| 4.1 向国际视角转变 |
| 4.1.1 与《纽约时报》议题编辑不同 |
| 4.1.2 与《纽约时报》信息来源区分 |
| 4.1.3 与《纽约时报》硬新闻软新闻比例不同 |
| 4.2 继续保持党报经济新闻报道优势 |
| 4.2.1 信息来源权威 |
| 4.2.2 文体多样和图片丰富 |
| 4.2.3 报道区域广泛 |
| 4.2.4 新闻议题面广 |
| 4.3 正视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不足 |
| 4.3.1 负面报道力度不强 |
| 4.3.2 新闻语言不够亲和 |
| 4.3.3 缺乏普通人物空间 |
| 4.4 改进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对策 |
| 4.4.1 报道中凸显人文关怀 |
| 4.4.2 加强批评监督力度 |
| 4.4.3 新闻语言通俗易懂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与发表论文 |
| 致谢 |
|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onten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 1.2 The Migrant Worker |
| 1.2.1 The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Migrant Worker |
| 1.2.2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
| 1.3 Research Purpose and Research Question |
| 1.4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
| 1.5 Summar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 2.1 Introduction |
| 2.2 The Studies on Migrant Workers |
| 2.3 Critical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
| 2.3.1 Discourse,Society,Critical and Ideology |
| 2.3.2 Analyzing News as Discourse |
| 2.3.3 The Methodological Profile of(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
| 2.3.4 (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a |
| 2.4 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
| 2.5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
| 2.5.1 Missing Links in Mainstream(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
| 2.5.2 Regained Missing Links |
| 2.6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
| 3.1 Introduction |
| 3.2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
| 3.2.1 Van Dijk's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
| 3.2.2 Lakoffian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
| 3.2.3 Fauconnier's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
| 3.2.4 Van Leeuwen's Analytical Tools: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ctors and Social Action in Discourse |
| 3.3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 for the Diachronic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ople's Daily |
| 3.4 Data |
| 3.4.1 The People's Daily |
| 3.4.2 Data Se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
|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Diachronic Analysis of News about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ople'sDaily |
| 4.1 Introduction |
| 4.2 Textual Macro Level Analysis |
| 4.2.1 Genres |
| 4.2.2 Topics |
| 4.3 Textual Micro Level Analysis |
| 4.3.1 Referential Strategies for Migrant Worker |
| 4.3.2 US-group and THEM-group |
| 4.3.3 Concordance Analysis and Collocation Analysis |
|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Metaphors in the People's Daily(1987-2007) |
| 5.1 Introduction |
| 5.2 Metaphor,Thought and Ideology |
| 5.3 Charteris-Black's Critical Metaphor Approach |
| 5.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 5.5 Summary Chapter Six Actor Description |
| 6.1 Introduction |
| 6.2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Headlines(1987-2007) |
| 6.2.1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
| 6.2.2 Nomin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
| 6.2.3 Activation and Passivation |
| 6.3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Social Action in the Sample Texts |
| 6.3.1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ample Texts |
| 6.3.2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ample Texts |
| 6.4 Summary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
| 7.1 Introduction |
| 7.2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 7.3 Contributions of the Study |
| 7.4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
| 7.5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 7.6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Notes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的产生过程及背景 |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 第二节 行业变革 |
| 第三节 国外报纸成功经验 |
| 第四节 选择上海 |
| 第二章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的三个发展阶段 |
| 第一节 《人民日报》地方版的梦想与现实 |
| 第二节 1995—1998创业期 |
| 第三节 1999—2002困惑期 |
| 第四节 2003—2006新发展期 |
| 第五节 附录图表 |
| 第三章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的创新 |
| 第一节 区域报道 |
| 第二节 舆论监督 |
| 第三节 言论 |
| 第四节 新闻策划 |
| 第五节 新闻摄影 |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的发展困境 |
| 第一节 定位之困 |
| 1、区域市场定位选择背后的计划经济思维 |
| 2、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文化差异大 |
| 3、区域全方位报道策略下的新闻广告平衡难题 |
| 4、区域报道平衡的追求与"真新闻"的缺失 |
| 5、区域市场定位之下的广告营销难题 |
| 第二节 体制之困 |
| 1、"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两不管状态 |
| 2、党报身份局限与新闻改革的"天花板现象" |
| 第三节 运行机制之困 |
| 1、新闻报道上的矛盾 |
| 2、广告市场的冲突 |
| 3、捆绑发行的羁绊 |
| 4、事业发展上的掣 |
| 第五章 《人民日报》华东版的启示 |
| 第一节 需多角度分析地方版可行性 |
| 1、社会效益需求角度分析 |
| 2、经济效益需求角度分析 |
| 3、报业市场空间角度分析 |
| 4、新闻改革需求度分析 |
| 第二节 市场化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改革前提 |
| 第三节 地方版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
| 1、地方版的三种模式 |
| 2、子报形式地方版模式的优 |
| 第四节 市场定位需回答的三个问题 |
| 1、区域化还是本土化 |
| 2、"速度"还是"深度" |
| 3、"有效发行"还是"无效发行" |
| 结论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