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迪[1](2015)在《几种肉羊常用粗饲料组合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研究了肉羊常用的几种粗饲料之间的组合效应,以及组合效应对体外消化和羔羊育肥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肉羊的粗饲料利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试验一饲料原料常规营养成分及绵羊瘤胃动态降解率的测定分别测定全株玉米青贮,花生秸,苜蓿干草,羊草,氨化玉米秸秆和玉米秸秆的干物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灰分、能量、钙(Ca)和磷(P),采用尼龙袋法分别测定六种粗饲料在4 h、8 h、12 h、24 h、48 h和72 h的瘤胃降解率。苜蓿干草的常规营养成分最优,同时粗蛋白和有机物的瘤胃有效降解率显着高于其它五种粗饲料(P<0.05)。试验二不同粗饲料组合效应对体外消化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分四个处理,每个处理五个重复。根据试验一中得出的数据,利用以上六种粗饲料原料,配制成四组精粗比为52:48的日粮,其中精料均为玉米,小麦麸,豆粕和膨化大豆,A组中含有全株玉米青贮,花生秸,羊草和苜蓿干草;B组中含有全株玉米青贮,花生秸,羊草和玉米秸秆;C组中包括全株玉米青贮,花生秸,羊草,玉米秸秆以及尿素;D组中含有全株玉米青贮,羊草和氨化玉米秸秆。利用六只体况良好、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成年杂交肉用绵羊,体重相近(50.59±15 kg),作为试验期间的瘤胃液供体,然后对这四组日粮进行体外产气试验,分别测定体外培养2 h、6 h、8 h、12 h、24 h和48 h后培养液中的pH值、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微生物蛋白,读出了对应时间点的产气量。结果表明,最终48 h的p H值差异不显着(P>0.05);C组氨态氮含量最高,而且在24 h48 h有明显快速增长;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方面,总体看来A、B两组的含量高于其他另外两组;微生物蛋白产量上A组最多,B组其次;产气量的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B、A两组数值上都略高于其他另外两组。试验三研究不同粗饲料组合配方对肉羊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125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33.56±5.09 kg)的萨福克羔羊,进行为期40天的饲养试验。试验分为四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即试验期间随机将供试公、母羊各分为6栏,母羊每栏1112只,公羊每栏910只。然后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将12栏分成4组,每组3栏,要求每组中至少有1栏公羊和母羊。结果表明,四组日粮组合的日增重差异不显着(P>0.05),A组的日增重最高,达到了312 g/天。并且A组的采食量最低,为1.813 kg/天。经上述试验可以得出,粗饲料之间发生了组合效应,其中玉米青贮:花生秸:羊草:玉米秸秆的比例为22:8:6:10.8组48h体外氨态氮含量最高,玉米青贮:花生秸:羊草:苜蓿干草比例为22:10:6:10组48h微生物蛋白和总产气量含量最高。根据日增重情况,玉米青贮:花生秸:羊草:玉米秸秆比例为22:8:6:10:8组日粮饲喂效果最佳。结合经济利益考虑,根据日粮中粗饲料的成本,选择使用玉米青贮:花生秸:羊草:玉米秸秆比例为22:8:6:10:8组日粮的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优。
游玉波[2](2008)在《肉牛甲烷排放测定与估算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消化道食物发酵是重要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源之一,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甲烷不仅造成温室效应,也是饲料能量的损失。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不同粗饲料处理方式和能量摄入水平对肉牛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粪便的特性及其甲烷排放量等影响,提出生长肉牛甲烷排放参数,为编制国家动物甲烷排放清单和制订减缓动物甲烷排放的策略提供支持。通过采用动态箱法测定肉牛粪便在不同环境温度和堆高贮存时的甲烷排放通量,探讨了中国肉牛粪便甲烷排放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1)16℃中肉牛粪便试验15天期间的甲烷排放通量为0.031±0.0020.002±0.000 g?d-1?kg-1鲜粪,累积排放量为0.170.18 g?kg-1鲜粪;25℃中试验26天期间的甲烷排放通量为0.323±0.0180.051±0.063 g?d-1?kg-1鲜粪,累积排放量为3.85.1 g?kg-1鲜粪;36℃中试验26天期间的甲烷排放通量为0.414±0.0730.033±0.050 g?d-1?kg-1鲜粪,累积排放量为3.66.6 g?kg-1鲜粪。16℃中粪便的甲烷排放量显着小于25℃和36℃中的排放量(P<0.01)。(2)粪便堆高与单位表面积的甲烷累积排放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堆体温度和堆高,缩短堆放时间来减少粪便甲烷的产生量。针对日粮精粗比为50:50的条件下,采食3种不同方式处理的粗饲料和3种不同日粮能量摄入水平的肉牛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选用9头的健康肉用公牛分为3组,采用SF6示踪法对甲烷排放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能量摄入水平条件下,采食氨化、青贮和干玉米秸日粮的肉牛甲烷平均排放量分别为248.4±23.3、234.3±19.4、261.7±20.7 L?d-1,采食青贮和干玉米秸处理组肉牛之间的甲烷排放量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采食不同方式处理粗料日粮时,1.19M、1.29M和1.47M能量摄入水平下肉牛甲烷平均排放量分别为229.8±20.2、248.3±14.2、266.4±20.1 L?d-1,各处理组肉牛之间的甲烷排放量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甲烷排放量与GE、DM和NFE的摄入量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通过模拟25℃环境温度,采用动态箱法测定了采食不同日粮肉牛的粪便甲烷排放通量,探讨日粮对粪便甲烷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19M能量摄入水平下,采食氨化、青贮和干玉米秸日粮的肉牛粪便堆放36天期间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0.015±0.0090.001±0.001、0.082±0.0460.010±0.004、0.018±0.0040.003±0.003 g?d-1?kg-1鲜粪,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202、1.412、0.268 g?kg-1鲜粪;在1.29M能量摄入水平下,采食氨化、青贮和干玉米秸日粮的肉牛粪便堆放21天期间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0.039±0.0070.002±0.001、0.073±0.0070.001±0.001、0.027±0.0100.004±0.002 g?d-1?kg-1鲜粪,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192、0.339、0.280 g?kg-1鲜粪;在1.47M能量摄入水平下,采食氨化、青贮和干玉米秸日粮的肉牛粪便堆放36天期间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0.030±0.0060.002±0.001、0.065±0.0140.005±0.001、0.013±0.0040.002±0.001 g?d-1?kg-1鲜粪,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370、1.125、0.292 g?kg-1鲜粪;(2)粗饲料处理方式对粪便甲烷的排放量有较大的影响,能量摄入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郝丽梅,杨致玲[3](2007)在《玉米秸不同氨化处理对育成牛的肥育效果》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提高玉米秸的饲用价值;【方法】对玉米秸进行了不同的氨化处理并饲喂育成牛;【结果】玉米秸经盐水复合氨化处理,其粗蛋白含量、采食量和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4.25%、22.26%和56.25%,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降低15.63%。【结论】建议大力推广使用盐水复合氨化玉米秸秆,以促进养牛业的快速发展。
许腾[4](2006)在《不同氨化、微贮处理秸秆对生长期小尾寒羊日增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选择3-4月龄,体重26-30kg小尾寒羊公羊30只,随机分成6个组处理,每个处理5只,研究氨化小麦秸、微贮小麦秸、小麦秸(对照组)、氨化玉米秸、微贮玉米秸、玉米秸(对照组)时生长期小尾寒羊日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经微贮处理后,可以提高小尾寒羊的适口性,使之采食量逐渐增加,提高其日增重,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同时微贮组、氨化组都能提高饲料的转化率。效益分析结果证明,微贮处理秸秆组效益最好,其次是氨化处理组,在微贮处理小麦秸与玉米秸两组效益对比中,又以微贮玉米秸饲喂小尾寒羊效益最好。
张金环[5](2006)在《微贮油葵秸秆的制作及其对绵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和屠宰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前,国家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的畜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草食家畜。而我国牛羊养殖业发达的牧区却经常出现冬春季节牧草短缺的现象,因此开辟新的饲草资源,缓解牧区饲草短缺在现阶段尤为重要。 本试验分为两部分:试验一,微贮油葵秸秆饲料的制作:试验二,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试验一:选用新收获的油葵秸秆(含水量适宜),按不同比例进行加糖青贮,结果表明:加蔗糖0.5%组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比例微贮剂,结果表明:以添加微贮剂0.003%组效果最好。 试验二:选用39只5~6月龄健康小尾寒羊,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3只,以青贮玉米秸秆为对照(Ⅲ),研究微贮油葵秸秆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屠宰性能的影响。其他两个试验组粗饲料分别为100%微贮油葵秸秆(Ⅰ)和50%微贮油葵+50%青贮玉米秸秆(Ⅱ)。通过对绵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屠宰性能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 (1) 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各试验阶段体重(BW)影响不大。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体重变化不显着(P>0.05),试验第15天,Ⅰ、Ⅱ、Ⅲ组绵羊平均体重分别比试验第0天增加1.76Kg、1.43Kg和1.53Kg;试验第30天,Ⅰ、Ⅱ、Ⅲ组绵羊平均体重分别比试验第15天增加2.2Kg、1.67Kg和1.1Kg;试验第45天,Ⅰ、Ⅱ、Ⅲ组绵羊平均体重分别比试验第30天增加1.62Kg、1.16Kg和1.44Kg。 (2) 微贮油葵秸秆可提高绵羊平均日增重(ADG)。试验0~15天,Ⅰ、Ⅱ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4.7g/d·只和6.66g/d·只,差异不显着(P>0.05);16~30天,Ⅰ、Ⅱ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4.04g/d·只和23.89g/d·只,差异显着(P<0.05);31-45天,Ⅰ、Ⅱ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3.57g/d·只和2.66g/d·只,差异不显着(P>0.05)。 (3) 微贮油葵秸秆不能提高绵羊对粗蛋白质(CP)的消化率。Ⅲ组粗蛋白质(CP)消化率明显高于Ⅰ、Ⅱ组,分别比Ⅰ、Ⅱ组高6.70%和6.59%,Ⅰ、Ⅱ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 (4) 微贮油葵秸秆可显着提高绵羊对饲料中粗纤维(CF)的消化率。Ⅰ、Ⅱ组粗纤维(CF)消化率比Ⅲ组分别提高了2.20%和3.41%,Ⅰ、Ⅱ组与Ⅲ组之间粗纤维(CF)消化率差异显着(P<0.05),Ⅰ、Ⅱ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 (5) 微贮油葵秸秆能提高绵羊对日粮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消化率。Ⅰ、Ⅱ组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化率比Ⅲ组分别提高了13.54%和9.80%(P<0.01)。 (6) 微贮油葵秸秆降低了绵羊对中性洗涤纤维(NDF)的消化率。Ⅰ、Ⅱ组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比Ⅲ组分别降低了11.96%和8.12%(P<0.01)。
胡辉平[6](2006)在《复合营养舔砖配方、工艺参数及饲喂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探讨了加工压强和保压时间对舔砖质量参数的影响,并观测了不同硬度舔砖的舔食量以及原料配比(糖蜜、麸皮、水泥、钠型膨润土、尿素及食盐)、干制方法对舔砖加工物理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筛选三个配方的舔砖,研究其对波尔山羊改良羊的生长性能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舔砖对山羊养分摄入量与消化率的影响,取得了以下结果:(1)随着加工压强(12.5kg/cm2、25 kg/cm2、50 kg/cm2和100 kg/cm2)的增加,舔块硬度显着提高(P<0.05),但在50kg/cm2和100kg/cm2加工的舔砖在硬度上无显着差异(P>0.05);保压时间(0s,15s,30和60s)对舔砖硬度无显着影响(P>0.05)。奶山羊对不同硬度舔砖的舔食量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分别为(100g/d·head、70/d·head、50/d·head和51/d·head。当水泥添加量为5%和7%时,舔砖硬度显着高于添加3%的水平(P<0.05);而钠型膨润土的添加水平(8%和10%),对舔砖块硬度无显着变化(P>0.05)。随着糖蜜水平(10%、15%和20%)的增加,舔砖的硬度显着增加(P<0.05),直径膨胀度差异不显着(P>0.05),而成形厚度与膨胀后厚度显着减少(P<0.05);随着麸皮添加量(10%、15%和20%)的增加,舔砖的硬度显着减少(P<0.05),直径膨胀度、成型时厚度和膨胀后厚度都显着增加(P<0.05)。随着尿素水平(13%、15%和17%)或食盐水平(8%、10%和12%)的增加,舔砖的回潮率都明显增加(P<0.05)。综合试验结果,认为复合营养舔砖的加工参数为:加工压强50kg/cm2,保压时间1s左右;复合营养舔砖中的水泥、钠型膨润土、糖蜜和麸皮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5%,8%,1520%,15%20%,尿素和食盐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不超过15%和10%;舔砖成型后固化48h,然后在烘烤温度为65℃条件下烘烤约68h。(2)选用周岁波尔山羊改良羊母羊48只(18kg左右)进行饲养实验,研究了补饲三种不同配方舔砖对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包括四个处理:不补饲舔砖的对照组、添加Ⅰ号舔砖(含10%食盐)的试验Ⅰ组、添加Ⅱ号舔砖(含8%食盐)的试验Ⅱ组和添加Ⅲ号舔砖(含6%食盐)的试验Ⅲ组。每个处理日粮饲喂12只羊,分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生长试验进行45天,观测指标为山羊增重、体尺、被毛和舔砖舔食量。结果表明,试验Ⅰ、Ⅱ、Ⅲ组山羊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46.4%、22.3%和35.1%(P<0.05),促进山羊的生长发育,其中试验Ⅰ组羊只日增重最多,生长发育最快;补饲舔砖的三组羊只被毛较好,说明补饲舔砖改善了羊只被毛的营养状况;Ⅰ号舔砖与Ⅱ号舔砖消耗的量较大,分别为14.5g/(d·head)和14.3g/(d·head),
许腾[7](2005)在《小尾寒羊生长期能量和蛋白质饲养标准应用配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四个试验进行了不同日粮和营养水平对小尾寒羊羔羊和生长羊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对比研究,以及不同氨化、微贮、青贮、尿素青贮处理秸秆对生长期小尾寒羊日增重和效益比较研究。比较了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小尾寒羊生产水平的影响,确定探讨小尾寒羊生长期饲料供应的相关配套技术。详细结果如下:试验一: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设计,选用体重基本一致的30日龄小尾寒羊公羊15只,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5只。根据小尾寒羊产区的三种饲养模式,设计三个不同营养水平日粮,第一组为对照组,日粮由单一的青干草组成;第二组根据当地粗放的饲喂方式,用青干草+玉米组成;第三组则是根据小尾寒羊的地方饲养标准饲养,日粮由青干草+玉米+饼粕+骨粉+预混料组成。研究结果证明:如果以小尾寒羊代谢能和粗蛋白推荐量为100%,以青干草为单一日粮其代谢能和粗蛋白仅能满足推荐量的69.2%和47.1%;第二种粗放型的饲喂方式也仅能满足推荐量的92.1%和61.8%;按标准化饲养配制日粮与传统单一的粗饲料日粮(ME:6.56MJ/kg,CP:5.80%)比较,日增重提高98.0%,日获利提高到157.0%;与以粗饲料为主适当补充精饲料的粗放型的饲喂方式(ME:8.73 MJ/kg, CP:7.60%)相比,日增重提高58.4%,日获利提高到115%;提高日粮的粗蛋白和能量水平能显着提高羔羊的增重和经济效益。试验二:选用体重20kg左右的三月龄小尾寒羊20只(公羊10只,母羊10只),随机分成2个处理,每个处理10只。根据当地粗放的饲喂方式(对照组)和小尾寒羊的地方饲养标准饲养模式,设计两个营养水平日粮,第一组为对照组,用玉米秸+青干草+玉米+麸皮组成,其消化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3.9 MJ/Kg和136.4g/d;第二组为试验组,日粮由玉米秸+青干草+精料补充料组成。其消化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前期12.86 MJ/Kg和157.95g/d;后期14.49 MJ/Kg和166.14g/d。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日粮的粗蛋白和能量水平能显着提高小尾寒羊的增重和经济效益(P<0.01),与当地粗放的饲喂方式相比,根据小尾寒羊的地方饲养标准进
李灵[8](2000)在《氨化玉米秸饲喂绵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雷波县因地制宜进行的氨化池氨化玉米秸及饲喂绵羊试验结果表明 ,秸秆氨化法简便实用 ,成本低 ,绵羊头均日增重 0 0 6 5kg ,比对照组提高 77% ,增重效果与经济效益明显
邓先德[9](2000)在《绵羊玉米秸秆日粮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初步研究了绵羊玉米秸秆日粮,包括利用青贮玉米日粮、玉米秸秆(含玉米棒)日粮消化代谢的比较;冬季寒冷条件下,玉米秸秆基础日粮对绵羊的营养作用;不同精料喂量绵羊对粗饲料(玉米秸秆)采食的影响以及添加尿素对对玉米秸秆采食量的影响等几方面。试验结果如下: 1.绵羊对青贮玉米的采食量、有机物、粗蛋白、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氮、磷和钙的保留量分别为709.9±73.0克/羊/日、70.5±3.1、66.3±4.5、47.9±4.2、-13.4±14.6和22.0±6.9%、6.45±2.73、0.21±0.05和-0.30±0.31克/羊/日,而对玉米秸秆(含玉米棒)日粮的分别为725.9±59.7克/羊/日、70.2±3.6、52.4±7.6、57.4±4.8、18.7±9.7、和21.2±10.7%、20.21±2.53、0.26±0.10和0.68±0.34克/羊/日,提示玉米秸秆(含玉米棒)日粮饲喂绵羊的营养价值优于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 2.分别以84.3%的粗饲料(自由采食)和15%的精料(A组)、82.9%的粗饲料(自由采食)和15%的精料加1.94%的添加剂(B组)以及51.6%的粗饲料(自由采食)和48.0%精料(C组)三种日粮饲喂绵羊,以研究玉米秸秆基础日粮对绵羊的营养作用。结果绵羊对粗饲料的采食量(以干物质计)分别为562、578和546克/羊/日,总采食量分别为667、697和1058克/羊/日,精料转换率分别是26.5、42.72和30.51%。并可分别获得27.3±7.1、44.0±13.6和155.2±22.3克/羊/日的日增重。表明冬季84%粗饲料(玉米秸秆)日粮可以满足动物的维持需要。添加剂促进绵羊对粗饲料的采食,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及日增重(P<0.05)。高精料日粮(C组)有效地提高绵羊对日粮的采食量和日增重(P<0.01)。本试验还显示,绵羊饲喂精料量不同,对粗饲料的采食量却是一定值。 3.饲喂不同精料喂量(350、600、850和1100克/羊/日)日粮,绵羊对粗饲料(玉米秸秆)的自由采食量与精料喂量呈负相关(r≥0.951),平均每减少100克精料喂量增加粗饲料采食量 50—56克。结果表明在粗饲料自由采食条件下,育肥绵羊精饲料喂量以600~850克/羊/日,50天左右的育肥期精料转化率最好。 4.在每日2009精料量的基础上,以装有永久性瘤胃痰管的绵羊进行不同尿索喷洒玉米秸秆采食量与瘤胃代谢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分别饲喂四个处理(以0、9.4、18.8和 28.Zg复合尿素止 玉米秸秆),结果绵羊对玉米秸秆日平均采食量(以风干物计)分别为 560、713、647和 6209,瘤胃液 NH3什浓度平均值分别为 16.71、ZI.47、39.58和 45.12mg/100ml;其 pH值平均变动范围在 6.52-7.23之间,平均值分别为 7刀4、6厂2、6.99和 6.89。表明每千克玉米秸秆喷洒9.4g复合尿素,可提高绵羊对粗饲料的采食量。
李东红,彭红艳[10](1995)在《尿素在牛羊饲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肉羊养殖中常用的粗饲料及其饲料特性 |
| 1.1.1 粗饲料的概念 |
| 1.1.2 粗饲料为反刍动物提供营养来源 |
| 1.1.3 粗饲料的种类和特性 |
| 1.2 玉米秸秆在我国肉羊中的作用 |
| 1.2.1 秸秆用作饲料的重要性 |
| 1.2.2 秸秆的营养价值 |
| 1.3 玉米秸秆的氨化处理及意义 |
| 1.3.1 秸秆的处理 |
| 1.3.2 氨化秸秆的应用 |
| 1.4 饲料的组合效应研究 |
| 1.4.1 正组合效应 |
| 1.4.2 负组合效应 |
| 1.4.3 衡量组合效应的方法 |
| 1.4.4 组合效应的测定方法 |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原料营养成分及瘤胃降解率的测定 |
| 2.1.1 试验设计 |
| 2.1.2 试验材料 |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1.4 试验动物及管理 |
| 2.1.6 计算方法 |
| 2.1.7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 2.2 不同粗饲料组合效应对体外消化的影响 |
| 2.2.1 试验设计 |
| 2.2.2 试验材料 |
| 2.2.3 试验方法 |
| 2.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2.5 试验动物 |
| 2.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 2.3 不同粗饲料组合配方对肉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3.1 试验设计 |
| 2.3.2 试验动物及管理 |
| 2.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3.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原料营养成分及瘤胃降解率的测定 |
| 3.1.1 六种粗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 |
| 3.1.2 六种肉羊常用粗饲料的瘤胃动态降解率 |
| 3.2 不同粗饲料组合效应对体外消化的影响 |
| 3.2.1 组合效应对体外培养发酵液p H值的影响 |
| 3.2.2 组合效应对体外培养氨态氮含量的影响 |
| 3.2.3 组合效应对体外培养发酵液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 3.2.4 组合效应对体外培养发酵液微生物蛋白含量的影响 |
| 3.2.5 组合效应对体外培养产气量的影响 |
| 3.3 不同粗饲料组合配方对肉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3.1 不同粗饲料组合配方对肉羊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
| 3.3.2 不同粗饲料组合配方对肉羊采食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原料营养成分及瘤胃降解率的测定 |
| 4.1.1 六种粗饲料的常规成分 |
| 4.1.2 不同粗饲料瘤胃降解率的测定 |
| 4.2 不同粗饲料组合效应对体外消化的影响 |
| 4.2.1 对体外培养发酵液p H值的影响 |
| 4.2.2 对体外培养发酵液氨态氮含量的影响 |
| 4.2.3 对体外培养发酵液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 4.2.4 对体外培养发酵液微生物蛋白含量 |
| 4.2.5 对体外培养产气量的影响 |
| 4.3 不同粗饲料组合日粮对肉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的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不同因素对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
| 1.2.2 不同因素对反刍动物粪便甲烷排放的影响 |
| 1.2.3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测定方法 |
| 1.2.4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估算模型 |
| 1.3 存在的问题 |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堆积肉牛粪便甲烷排放影响因子的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材料 |
| 2.2.2 试验方法 |
| 2.2.3 试验设计 |
|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2.5 数据处理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粪便特性分析 |
| 2.3.2 粪便甲烷排放通量随时间的变化 |
| 2.3.3 不同试验阶段粪便甲烷排放通量的比较 |
| 2.3.4 粪便堆高与累积甲烷排放量的关系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秸秆处理方式对肉牛肠道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材料 |
| 3.2.2 试验方法 |
| 3.2.3 日粮设计 |
| 3.2.4 饲养试验 |
| 3.2.5 数据处理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试验肉牛能量摄入量 |
| 3.3.2 不同试验组肉牛甲烷排放量的比较 |
| 3.3.3 影响肉牛肠道甲烷排放量的因素分析 |
| 3.3.4 摄入养分与甲烷排放量的相关关系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秸秆处理方式对肉牛粪便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材料 |
| 4.2.2 试验方法 |
| 4.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4.2.4 数据处理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粪便特性分析 |
| 4.3.2 采食不同处理秸秆的肉牛粪便甲烷排放通量 |
| 4.3.3 能量摄入水平对粪便甲烷排放的影响 |
| 4.3.4 采食不同方式处理秸秆的肉牛粪便甲烷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的比较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存在问题和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 1.2 玉米秸的处理 |
| 1.2.1 普通玉米秸 |
| 1.2.2 氨化玉米秸 |
| 1.2.3 食盐水复合氨化玉米秸 |
| 1.3 试验牛的选择与分组 |
| 1.4 饲喂方法 |
| 1.5 试验设计 |
| 1.6 各项指标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
| 1.6.1 称重 |
| 1.6.2 草、料采食量的计算及采样 |
| 2 试验结果 |
| 2.1 不同处理秸秆化学成分比较 |
| 2.2 干物质采食量 |
| 2.3 日增重 |
| 2.4 饲料转化率及成本核算 |
| 3 结论与建议 |
| 1 引言 |
| 1.1 我国饲料资源的利用现状 |
| 1.2 向日葵的发展史及种植概况 |
| 1.3 油葵的营养价值 |
| 1.4 油葵的生物学习性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微贮油葵秸秆的制作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青贮油葵秸秆的制作 |
| 2.1.3 油葵秸秆加糖青贮试验 |
| 2.1.4 油葵秸秆微贮试验 |
| 2.1.5 玉米和化工厂小脚料代替糖的油葵秸秆微贮试验 |
| 2.1.6 油葵秸秆的大量微贮 |
| 2.2 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2.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点 |
| 2.2.2 试验设计与日粮组成 |
| 2.2.3 试验羊的饲养与管理 |
| 2.2.4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 2.2.5 样品的测定及所用仪器设备 |
| 2.2.6 试验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微贮油葵秸秆制作试验结果 |
| 3.1.1 油葵秸秆加糖青贮试验 |
| 3.1.2 油葵秸秆微贮试验 |
| 3.1.3 玉米和化工厂下脚料代替糖的油葵秸秆微贮试验 |
| 3.2 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2.1 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2 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
| 3.2.3 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微贮油葵秸秆的制作 |
| 4.2 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3 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
| 4.3.1 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粗蛋白质(CP)消化率的影响 |
| 4.3.2 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粗纤维(CF)消化率的影响 |
| 4.3.3 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的影响 |
| 4.4 微贮油葵秸秆对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5 经济效益分析 |
| 6 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
| 7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前言 |
| 1.2 复合营养舔砖的研究现状 |
| 1.3 论文总体研究思路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复合营养舔砖配方、工艺参数及舔食量的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3 讨论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三种复合营养舔砖对肉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3 讨论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三种复合营养舔砖对肉山羊基础日粮养分摄入量和消化率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3 讨论 |
| 4.4 .结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引言 |
|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反刍动物饲养标准制定概况 |
| 3.反刍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 |
| 4.动物饲养标准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辩证关系 |
| 5.绵羊饲养标准与小尾寒羊营养需要研究概况 |
| 6.小尾寒羊主产区的自然环境、饲料资源及饲养现状 |
| 7.试验内容和试验方案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试验一、不同日粮和营养水平对小尾寒羊羔羊日增重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与分析 |
| 3.小结 |
| 试验二、不同日粮和营养水平对生长期小尾寒羊日增重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与分析 |
| 3.小结 |
| 试验三、不同氨化、微贮处理秸秆对生长期小尾寒羊日增重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与分析 |
| 3.小结 |
| 试验四、不同青贮处理秸秆对生长期小尾寒羊日增重的影响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与分析 |
| 3.小结 |
| 第三章 讨论 |
| 1.不同日粮和营养水平对小尾寒羊羔羊日增重的影响 |
| 2.不同日粮和营养水平对生长期小尾寒羊日增重的影响 |
| 3.不同氨化、微贮处理秸秆对生长期小尾寒羊日增重的影响 |
| 4.不同青贮处理秸秆对生长期小尾寒羊日增重的影响 |
| 5.提高小尾寒羊生长育肥的其它措施 |
| 第四章 总体结论与建议 |
| 1.论文的总体结论 |
| 2.本试验的创新点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氨化池的建造 |
| 1.2 材料 |
| 1.3 铡草 |
| 1.4 装填 |
| 1.5 密封 |
| 1.6 开封 |
| 1.7 供试动物选择与分组 |
| 1.8 饲养管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氨化玉米秸的品质及营养成分 |
| 2.2 增重效果分析 |
| 2.3 经济效益分析 |
| 3 小结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语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反刍家畜利用玉米秸秆的研究(综述)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一 绵羊对整株青贮玉米日粮和玉米秸秆加玉米日粮消化代谢的比较 |
| 2.1.1 试验动物及饲养 |
| 2.1.2 试验动物日粮 |
| 2.1.3 样品收集 |
| 2.1.4 样品分析 |
| 2.2 试验二 以玉米秸秆为基础日粮绵羊冬季饲养的研究 |
| 2.2.1 供试羊分组 |
| 2.2.2 供试羊的饲养 |
| 2.2.3 体重与采食量的测定 |
| 2.2.4 屠宰试验 |
| 2.3 试验三 绵羊育肥不同精料喂量对玉米秸秆采食量的影响 |
| 2.3.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2.3.2 试验日粮 |
| 2.4 实验四 不同复合尿素浓度玉米秸秆日粮对绵羊粗饲料采食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
| 2.4.1 试验动物 |
| 2.4.2 试验处理 |
| 2.4.3 瘤胃液测定项目及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