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宗钦[1](2021)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雾化吸入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雾化吸入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给药方法使药物直接进入呼吸道,从而达到化痰、平喘、止咳等功效,也是目前临床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现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的参考文献,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采用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雾化吸入的药物情况,以及雾化吸入器的不同类型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雾化吸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邓健,陶威,温利敏[2](2020)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反复喘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反复喘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2月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倍氯米松+硫酸特布他林1 mL+异丙托溴铵雾化,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悬浊液1 mg+硫酸特布他林1 mL+异丙托溴铵进行雾化,雾化吸雾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喘息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雾化布地奈德与雾化吸入倍氯米松治疗毛细支气管肺炎都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杨晓光,羊礼荣,孙连苏,蒋文娟[3](2020)在《小儿肺咳颗粒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及对CRP、IL-6和WBC水平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儿肺咳颗粒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CRP、IL-6和WBC水平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治疗的8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静脉滴注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小儿肺咳颗粒,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0 d。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毛细支气管炎严重度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及血清白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实验组患儿患儿气喘、呼吸困难、咳嗽、湿性罗音、喘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Ti/Te、RR水平显着降低,tPTEF/tE和VT水平显着升高(P<0.05);并且实验组改善较多(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毛细支气管炎严重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3、5、7 d后毛细支气管炎严重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喘息、咳痰、咳嗽等症状明显降低(P<0.05);并且实验组降低较多(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CRP、IL-6和WBC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且实验组CRP、IL-6和WB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儿肺咳颗粒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史军然,杜杰静,高虹,薛晋玲,刘连凤[4](2020)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丙酸倍氯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丙酸倍氯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30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子病历的自然排序,将其分为治疗A组(106例)、治疗B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治疗A组患儿采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丙酸倍氯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治疗B组患儿采用丙酸倍氯米松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三组患儿的喘息、喘鸣音、三凹征消失时间,观察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A组患儿的喘息、喘鸣音及三凹征消失时间均短于治疗B组和对照组,治疗B组患儿的喘息、喘鸣音及三凹征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治疗B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丙酸倍氯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缩短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许洪龙,罗晓虹[5](2020)在《丙酸倍氯米松吸入联合溴己新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丙酸倍氯米松吸入联合溴己新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12月收治的7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单独采用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治疗,观察组采用丙酸倍氯米松吸入联合溴己新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CD3+、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CD8+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丙酸倍氯米松吸入联合溴己新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着,可增强患儿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申翠平[6](2019)在《普米克令舒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分析普米克令舒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普米克令舒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1疗程治疗,常规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9.07%,显着低于观察组(95.4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应用普米克令舒吸入治疗,效果显着,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罗晓虹,陈步翰[7](2019)在《盐酸溴已新联合丙酸倍氯米松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中,采用静脉滴注盐酸溴己新+雾化吸入丙酸倍氯米松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35)与对照组(n=35),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盐酸溴已新治疗,实验组则采取静脉滴注盐酸溴己新联合雾化吸入丙酸倍氯米松的方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8%,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的总有效率(P<0.05);实验组在咳嗽、咳痰、肺啰音及发热症状的消失时间上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72%,同对照组8.57%的总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采取静脉滴注盐酸溴己新+雾化吸入丙酸倍氯米松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冯徐俊[8](2019)在《丙酸倍氯米松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予以丙酸倍氯米松雾化治疗,以此观察丙酸倍氯米松雾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0.9%氯化钠溶液1 ml+复方异丙托溴铵1.25 ml治疗、研究组行丙酸倍氯米松0.4 mg(1 ml)+复方异丙托溴铵1.25 ml治疗。经系统软件分析和处理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6 h、12 h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结果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和治疗6 h、12 h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4.44±1.11)分、(2.01±0.55)分,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6 h、12 h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32.00%、(6.66±2.33)分、(4.31±0.9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酸倍氯米松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显着,能够更为迅速的缓解患者病情发作症状,可以最大程度上改善其小气管功能且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较少。
李才实,张建华[9](2019)在《普米克令舒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普米克令舒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对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依据随机数表法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26例。其中,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抗病毒、抗感染、吸氧、止咳化痰等内容。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普米克令舒吸入方式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患儿心率恢复时间等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通过对实验组患者实施普米克令舒吸入治疗,其咳嗽、气促、心率不稳、肺部湿罗音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恢复时间较短,分别为(2.38±0.8)、(32.46±1.0)、(95.14±1.7)、(75.60±2.43)vs(2.63±1.2)、(12.76±1.0)、(97.62±2.6)、(87.92±2.32)(P<0.05);实验组患者出现胃肠道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与对照组患者基本相同,分别为19%、1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0,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仅为8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0,P<0.05)。结论针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采用普米克令舒吸入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显着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缩短病程,促进患儿健康恢复,治疗效果显着,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薛红霞,杜杰静,周秀敏[10](2019)在《干扰素雾化吸入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干扰素雾化吸入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8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1例。2组患儿均给予对症基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祛痰治疗、抗感染治疗、平喘治疗等,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注射用水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将2组患儿进行治疗有效率比较、缺氧症状评分比较及主要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比较,并对2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缺氧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主要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其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中能明显提高疗效,缓解缺氧症状,有效发挥抗病毒及辅助抗炎作用,可明显提高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有效率,并可明显缓解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缺氧症状,治疗后,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明显缩短,是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较为有效及安全的辅助疗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类型 |
| 1.1 小儿支气管肺炎 |
| 1.2 支气管哮喘 |
| 1.3 毛细支气管炎 |
| 1.4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 2 雾化吸入药物分类 |
| 2.1 支气管扩张剂 |
| 2.2 黏液溶解剂 |
| 2.3 抗病毒、抗感染药物 |
| 3 雾化吸入器的类型 |
| 3.1 超声型雾化器 |
| 3.2 喷射型雾化器 |
| 3.3 压缩型雾化器 |
| 4 小结与展望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1.1 纳入标准 |
| 1.1.2 排除标准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患儿的喘息发作次数、再次发作例数比较 |
| 2.3 两组患儿的喘息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 3 讨 论 |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评定 |
| 1.3.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4] |
| 1.3.2 观察指标 |
| 1.3.3 安全性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
| 2.3 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 2.4 两组毛细支气管炎严重度评分比较 |
| 2.5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
| 2.6 两组血清CRP、IL-6和WBC水平比较 |
| 2.7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三组患儿喘息、喘鸣音及三凹征消失时间的比较 |
| 2.2 三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
| 2.3 三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
| 3 讨论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判定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疗效对比: |
| 2.2 症状消失时间: |
| 2.3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治疗6 h、12 h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实施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进行比较 |
| 2.2 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
| 2.3 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评价指标 |
| 1.3.1 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5] : |
| 1.3.2 患儿临床缺氧症状评分标准[6]: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2组疗效比较 |
| 2.2 2组缺氧症状评分比较 |
| 2.3 2组主要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比较 |
| 2.4 2组患儿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