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静[1](2021)在《护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护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患者均确诊白血病,总计收集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个维度评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护理程序用于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中,不仅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推广应用。
周壮志[2](2021)在《基于CBE模型构建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以CBE模型为理论框架、新护士的培训需求为导向,在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印发《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规范且符合云南省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为云南省有效开展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使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项目日趋完善,更加符合培训者和新入职护士的工作需要,增强新入职护士胜任岗位力。[方法]1.成立课题小组,通过文献分析法并结合《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法初步制定《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条目池,通过专家审评后形成调查问卷初稿。2.采用方便抽样进行预调查,抽取某省级三甲医院护士 30名,并选取6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且拥有10年及以上的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经验的护理专家进行内容效度论证,形成《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3.运用德尔菲法选取20名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合重要性赋值均值、变异系数对指标进行调整和修改,最终形成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结果]1.通过预调查30名护士和6名专家,结果显示本问卷Cronbach’α为0.982,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均在0.8以上,内容效度为0.895,因此本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2.调查对象对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程度较高,指标的均数均在4分以上,新入职护士的培训需求和护理岗位的培训需求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培训需求具有一致性。3.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制定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包含3个一级指标(培训维度)、16个二级指标(培训模块)和137个三级指标(培训条目),并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比例分配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培训方案共200个学时,其中包括理论培训为92学时,技能培训99学时,态度与价值观培训9学时。本研究德尔菲咨询专家共20名,两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为0.898,提出意见的人数分别是16人(80%)、6人(30%),两轮咨询后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173~0.210(P均<0.001),显示本研究咨询专家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代表性。[结 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和德尔菲专家构建出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符合《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的要求和云南省新入职护士的特点。实施本方案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效果优于传统培训,表明本方案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为云南省构建科学、统一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徐慧[3](2020)在《护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护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2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护理程序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心理状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护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积极作用,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张蜜[4](2020)在《基于奥马哈理论的系统化护理方案对冠心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及意义: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作为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病程长,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且由于其死亡率高,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效精准的临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冠心病的临床护理除传统方式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模式,如延续性护理、综合性护理、预见性护理等。其中,传统方式多依靠护理常规展开,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在患者的健康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新的护理方式,大多未以一定的护理理论为指导,并且同一种护理方式也未形成统一的护理干预标准和评价标准,导致难以客观比较干预效果。因此,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奥马哈理论的系统化护理方案对冠心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目的:明确以奥马哈理论为基础构建的系统化护理方案对冠心病住院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依据。方法:本课题为类实验性研究,设立对照组,对研究对象采用单盲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抽取研究对象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住院期间采用以奥马哈理论为基础的系统化护理。对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护理问题的改善情况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变化进行评价,其中,护理问题改善情况的评价指标为患者的认知(K)、行为(B)、状况(B)得分,日常活动能力的评价指标为6-min步行距离。采用Excel及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频数、百分比,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共有120名患者,因一名患者中途转院,其余共119名患者完成研究,其中干预组60例,对照组59例。1.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问题均分布于奥马哈系统问题分类表的4大领域,两组患者共存在护理问题861个,其中干预组458个(53.19%),对照组403个(46.81%)。干预组患者存在护理问题最多的领域是健康相关行为领域,有199个(43.45%),其次为生理领域168个(36.38%)、心理社会领域82个(17.90%)、环境领域9个(1.97%);对照组患者存在护理问题最多的领域是健康相关行为领域,有172个(42.68%),其次是生理领域162个(40.20%),心理社会领域63个(15.63%)、环境领域6个(1.49%)。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问题在每一领域的分布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共同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有9个,其中,生理领域有3个,分别为疼痛、胸闷气短、肢体乏力;健康相关行为领域有5个,分别为饮食不均衡、服药指导、吸烟、超重、运动;心理社会领域有1个,为回归社会障碍。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护理问题改善情况的组间比较:(1)干预前,干预组患者9个主要护理问题在认知(K)方面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9个主要护理问题在认知(K)方面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干预组患者9个主要护理问题在行为(B)方面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吸烟”在行为(B)方面的得分(3.00±0.34)与对照组(2.73±0.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8个主要护理问题,干预组患者在行为(B)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干预组患者9个主要护理问题在状况(S)方面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运动”和“回归社会障碍”在状况(S)方面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7个主要护理问题,干预组患者在状况(S)方面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干预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431.58±112.93)高于对照组患者(388.25±8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奥马哈理论的护理评估表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的护理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2.基于奥马哈理论的系统化护理方案能够通过全面的护理评估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状况。3.基于奥马哈理论的系统化护理方案能够通过全面的护理评估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王秋晨[5](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陈诚[6](2020)在《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课程体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三级课程指标体系,为规范有效开展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8月对湖南省二级甲等以上18家综合性医院362名肾脏内科护士进行需求问卷调查,了解课程需求情况,初步形成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课程框架。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对24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最终确立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课程体系。采用Excel2007和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和意见集中程度等指标检验。结果1.需求调查结果:肾脏内科护士对3个课程模块19项新护士培训内容需求评分在4.074.69之间,≥4.5的项目有10个。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对肾脏病护理学概论、肾脏疾病常见症状的评估及护理、肾脏常见疾病基础知识及护理、肾脏内科常用药物及相关知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书、护理应急预案8项内容需求评分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专家咨询结果:咨询专家24人,均完成2轮咨询,问卷回收率100%,第一轮提出意见11人(45.8%),第二轮3人(12.5%)。专家权威系数0.910和0.897,2轮专家意见变异系数分别为0.040.22、0.000.20,协调系数(Kendall’W)为0.219和0.218,P=0.000,小于0.05。三级指标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tem-level Content Validity Index,I-CVI)为0.711.00、0.921.00。培训课程目标变异系数为0.070.22、0.040.18,Kendall’W为0.241、0.213,P=0.000,小于0.05,各条目I-CVI分别0.631.00和0.961.00。3.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课程体系的确立: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89个。一级指标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与价值观。培训课程目标39个,其中专业理论24个,专业技能6个,专业态度与价值观9个。培训方法专业理论主要为课堂讲授、在线培训、自学、护理查房、情景模拟、个案护理、小组讨论;专业技能为课堂讲授、操作示教;专业态度与价值观有科室参观、现场介绍、自学、课堂讲授、在线培训等。总学时为89学时,其中专业理论62学时,专业技能17学时,专业态度与价值观10学时。结论1.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课程需求程度高;不同职称护士需求评分有差异。2.咨询专家权威性、代表性、积极性好,意见协调性较为一致,条目内容效度较好,研究过程科学可靠,该课程体系内容符合肾脏内科新护士岗位胜任力特征,课程目标明确,培训方法科学实用,学时安排合理,可操作性强。为科学规范实施肾脏内科新护士培训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参考指引。
黄娇[7](2020)在《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发声功能重塑的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定《住院期间、回归家庭、发音训练期间三阶段简称“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日程计划表》,《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标准》;通过预实验的应用及评价,初步构建《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日程计划表》及《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标准》,为今后开展TL患者发声功能康复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文献分析、循证研究和计量学的方法:筛选3S—TL发声功能重塑的临床护理路径及评价标准相关条目内容;通过质性访谈了解患者术后护理的需求;运用临床病例回顾法选择医嘱类护理项目,设计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及评价标准条目,应用德尔菲法,对初步制定路径的条目以及内容和重要性进行咨询,经课题组反复讨论,修改并完善,初步构建《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日程计划表》及《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标准》;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住院期间、回归家庭、发音训练期间三阶段的TL发声功能康复促进有计划性、完整性、持续性路径应用;采用非同期历史对照不对等实验,对研究对象进行两组路径效果评价对比。应用Excel2017及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构建了《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日程计划表》及《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标准》,其中日程计划表单3个:住院期间日程计划表:横轴以手术前后时段为节点,入院—术前1天、手术当天、术后第1—3天、术后4天—出院前1天、出院当天共5个,纵轴为评估、检查、治疗、药物、活动、饮食、护理处理、健康宣教8个方面内容;回归家庭日程计划表:横轴以出院随访时段为节点,第1周、2周、3周、4周、第2个月、第3个月共6个,纵轴为评估、气管造口护理、并发症护理、言语康复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6个方面内容;发音训练期间日程计划表:横轴以发音训练(食管发音训练)开始时段为节点,第1天、第26—天、第7天共3个,纵轴为评估、食管发音训练前培训、食管发音训练前护理指导、食管发音训练、评价5个方面内容;评价标准包括: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再次住院率、食管发音训练效果、食管发音训练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共7个指标;进行了两轮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专家权威系数大于0.70,说明专家权威程度高;专家咨询路径两轮的回收率第一轮和第二轮都是100%;专家的意见协调系数:第一轮为0.312,第二轮为0.423,p<0.01显示结果可靠。2.路径应用效果两组对比:平均住院天数(试验组患者22.40±9.90天,对照组28.04±12.91天,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减少6天;平均住院总费用(试验组4.46±1.55万元,对照组5.41±2.29万元,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下降1万元;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14.29%,对照组37.14%,P﹤0.05);患者再住院率:试验组20.00%,对照组42.9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发声功能得分(试验组60.50±18.21分,对照组32.00±12.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管发音训练相关知识知晓率:试验组85%,对照组6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满意度情况:患者94.28%,家属95%,工作人员93.27%。结论:1.构建以“时间段为横轴,路径内容为纵轴”的《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日程计划表》及《—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标准》;通过在某三甲医院实施,初步验证了该路径的有效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2.该CNP应用后能有效减少TL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提高患者食管发音训练相关知识知晓率,发音效果良好。患者、家属及工作人员对本次路径内容、方式、时间等过程总体评价满意。3.初步建立3S—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案,形成TL患者发声功能重塑临床护理路径新型护理模式。
张春玲[8](2020)在《内科护理中个体化心理护理的实践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内科护理中个体化心理护理的实践效果,以便为内科护理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时间段中,选取90例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45例给予常规护理者作为对照组,45例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者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与护理后两组患者在SAS、SDS评分对比中,存在显着差异;护理后实验组的SAS、SDS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非常满意25例,比较满意18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率为95.6%;对照组非常满意20例,比较满意15例,不满意10例,护理满意率为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内科患者护理中,采用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着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取得较好的护理满意率,能够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印红兰,张梅娟[9](2020)在《协同心理护理程序在肿瘤化疗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析协同心理护理程序在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意义。方法从我院2017.12-2019.12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中抽取80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分组,对照组纳入40例,以常规护理为方案;观察组纳入40例,以协同心理护理程序为方案。完成干预后对组间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前组间SAS分值、SDS分值等心理状态指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分值、SDS分值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组间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各项分值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协同心理护理程序应用于肿瘤化疗病人中,对其心理状态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积极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10](2019)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落实为基层减负措施改进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布时间:2019-09-10来源:科技教育司国卫办科教函﹝2019﹞7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卫生健康系统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措施的通知》(国卫办函[2019]134号)精神,破除形式主义顽疾,推进继续医学教育供给侧改革,缓解工学矛盾,切实为基层减负,现就改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
|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意义 |
| 3 相关概念 |
| 4 理论基础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3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研究过程及结果 |
| 1 初步构建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 |
| 1.1 成立课题小组 |
| 1.2 编制《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的调査问卷》(详见附录一) |
| 1.3 新护士及其岗位规范化培训需求调査 |
| 2 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 |
| 2.1 德尔菲专家咨询过程 |
| 2.2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
| 2.2.1 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
| 2.2.2 函询专家可靠性分析 |
| 2.2.3 各级指标修订 |
| 2.2.4 权重确定 |
| 第四章 讨论 |
| 1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分析 |
| 2 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的构建 |
| 2.1 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 2.2 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
| 2.3 方案的内容分析 |
| 2.4 方案的权重分析 |
| 2.5 构建方案的意义和实用性 |
| 第五章 结论 |
| 第六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护理方法 |
| 1.2.1 护理评估 |
| 1.2.2 心理诊断 |
| 1.2.3 制定护理计划 |
| 1.2.4 心理护理实施 |
| 1.2.5 护理效果评价 |
| 1.3 效果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研究目的及目标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目标 |
| 1.3 关键词及定义 |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 2.1 文献回顾 |
| 2.1.1 冠心病 |
| 2.1.2 冠心病的国内外护理研究现状 |
| 2.1.3 奥马哈系统在我国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 2.2 理论框架 |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抽样及分组方法 |
| 3.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3.1.3 样本量计算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研究设计 |
| 3.2.2 资料收集工具 |
| 3.2.3 资料收集过程 |
| 3.2.4 干预方法 |
| 3.2.5 研究步骤 |
| 3.3 数据分析 |
| 3.3.1 数据录入 |
| 3.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4 质量控制 |
| 第四章 结果 |
| 4.1 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比较 |
| 4.1.1 两组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比较 |
| 4.1.2 两组研究对象的疾病相关资料比较 |
| 4.2 两组研究对象护理问题的分布和汇总 |
| 4.2.1 两组研究对象护理问题的分布 |
| 4.2.2 干预组研究对象主要护理问题汇总 |
| 4.2.3 对照组研究对象主要护理问题汇总 |
| 4.2.4 两组研究对象共同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汇总 |
| 4.3 两组研究对象主要护理问题认知(K)、行为(B)、状况(S)得分的组间及组内比较 |
| 4.3.1 两组研究对象9个主要护理问题认知(K)得分的比较 |
| 4.3.2 两组研究对象9个主要护理问题行为(B)得分的比较 |
| 4.3.3 两组研究对象9个主要护理问题状况(S)得分的比较 |
| 4.4 两组研究对象6-min步行距离的组间及组内比较 |
| 4.4.1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6-min步行距离组间比较 |
| 4.4.2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6-min步行距离组间比较 |
| 4.4.3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6-min步行距离差值的比较 |
| 4.4.4 干预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6-min步行距离组内比较 |
| 4.4.5 对照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6-min步行距离组内比较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讨论 |
| 5.2 以奥马哈理论为基础的护理评估表在冠心病住院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
| 5.2.1 健康相关行为领域 |
| 5.2.2 生理领域 |
| 5.2.3 心理社会领域 |
| 5.2.4 环境领域 |
| 5.3 基于奥马哈理论的系统化护理方案对冠心病住院患者认知(K)、行为(B)、状况(S)的影响 |
| 5.3.1 基于奥马哈理论的系统化护理方案对冠心病住院患者认知(K)的影响 |
| 5.3.2 基于奥马哈理论的系统化护理方案对冠心病住院患者行为(B)的影响 |
| 5.3.3 基于奥马哈理论的系统化护理方案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状况(S)的影响 |
| 5.4 基于奥马哈理论的系统化护理方案对冠心病住院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 |
| 5.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第六章 结论 |
| 第七章 后续研究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 一、研究背景 |
|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
|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
|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四、讨论 |
| 五、小结 |
|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四、讨论 |
| 五、小结 |
|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
|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
|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
|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
| 四、专家论证 |
| 五、小结 |
|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小结 |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
|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
|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
|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 二、学术会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 研究内容 |
| 2.2 研究方法 |
| 2.3 质量控制 |
| 2.4 技术路线 |
| 3 结果 |
| 3.1 需求调查结果 |
| 3.2 专家咨询结果 |
| 4 讨论 |
| 4.1 需求调查分析 |
| 4.2 课程体系分析 |
| 4.3 研究创新性 |
| 4.4 研究局限性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发声功能重塑的临床护理路径构建 |
| 1、临床护理路径条目内容筛选 |
| 2、路径条目及评价标准选取的原则 |
| 3、专家咨询 |
| 4、偏倚及控制 |
| 5、小结 |
| 第二部分 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发声功能重塑的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初探 |
| 1、对象与方法 |
| 2、结果 |
| 3、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创新及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 |
| 2.2 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 |
| 3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入选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
|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 3 讨论 |
| 一、落实“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作用 |
| 二、以需求为导向,提高继续医学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
| 三、坚持继承创新,改革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 |
| 四、加强规范管理,切实改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