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杉杉[1](2021)在《清热泻脾散加味治疗小儿复发性口腔溃疡(风热乘脾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清热泻脾散加味在小儿复发性口腔溃疡(风热乘脾证)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筛选出66例符合要求的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3例。试验组予清热泻脾散加味口服,对照组予康复新液含漱后吞服。于治疗5d后观察两组患儿局部、全身症状积分情况,应用统计软件SPSS25.0,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1.经检验,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总有效率分析: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6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治疗本病具有优势。3.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后的局部、全身症状单项积分以及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在局部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身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在改善局部症状溃疡渗出情况和个数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症,如溃疡疼痛、充血情况、咽痛、烦躁多啼、口臭、流涎等症状积分以及总积分上,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清热泻脾散加味可有效缓解小儿复发性口腔溃疡(风热乘脾证)局部和全身症状,临床治愈率高。2.清热泻脾散加味治疗小儿复发性口腔溃疡(风热乘脾证)疗效优于康复新液。
田新[2](2021)在《基于“煨脓长肉”理论观察维尔迈软膏对糖尿病足溃疡(气血两虚型)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符合糖尿病足溃疡(气血两虚型)诊断标准的临床患者,给予维尔迈软膏外敷治疗,并通过观察患者的疮面面积、疮面肉芽首次出现时间以及对比治疗前后疮面菌群检出率的情况,证明维尔迈软膏对糖尿病足疮面(气血两虚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9年09月-2021年02月以来,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围血管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并符合本次试验纳入标准的60例糖尿病足溃疡(气血两虚型)患者作为实验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一致的前提下,均使用同样的清创手法,治疗组予维尔迈软膏溃疡面外敷,对照组予湿润烧伤膏局部外敷,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疮面面积、疮面肉芽首次出现时间、菌群检出率和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观察且记录,并分析治疗结果,判断临床疗效。结果:1.肉芽出现时间:对比两组患者肉芽首次出现时间,治疗组肉芽首次出现时间比对照组早(P<0.05)。2.疮面面积:经过28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疮面面积均有明显缩小(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3.菌群转阴率:经过28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疮面菌群转阴率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好(P<0.05)。4.中医症候:经过28天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疮面症状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显着(P<0.05)。结论:1.治疗组在基于“煨脓长肉”理论指导下使用维尔迈软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气血两虚型)患者,在促进疮面肉芽生长、提高疮面细菌转阴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疮面的愈合率方面均较对照组使用的湿润烧伤膏疗效显着。2.在基于“煨脓长肉”理论指导下使用维尔迈软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气血两虚型)患者,可以促进疮面肉芽生长、提高疮面细菌转阴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疮面的愈合率,疗效确切肯定。
何霞[3](2021)在《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导师林敏主任医师自拟经验方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观察,探讨该经验方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同时结合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与思考,为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林敏主任专家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除去脱落及剔除病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予以清胃愈疡汤口服;对照组32例,予以康复新液及胸腺肽肠溶胶囊口服,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及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溃疡愈合时间及溃疡疼痛指数等指标,并在疗程结束3个月后观察两组中临床痊愈及显效患者的复发情况。在观察结束后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1.症状积分比较: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减少(p<0.01),即两组之治疗均有效;各症状单项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各主症及次症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减少(p<0.05),即清胃愈疡汤对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确有疗效;而治疗后对照组在口臭及脘腹胀满方面较治疗前积分无明显变化,而其余主症、次症积分均有减少(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较,治疗组在缓解溃疡面积、充血、疼痛感、口干、口臭、脘腹胀满效果较对照组更佳(p<0.05),而在溃疡数目、大便症状的改变方面,两组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2.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其中痊愈6人,显效16人,有效6人,无效1人;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8.1%,其中痊愈3人,显效10人,有效12人,无效7人;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p<0.05)有差异性,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局部病损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溃疡期均有缩短,P<0.05,即两组在加快溃疡愈合方面均有疗效,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疼痛指数在治疗后均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局部病损有效率为93.3%,其中显效15人,有效13人,无效2人;对照组为71.9%,其中显效13人,有效10人,无效9人;两组患者治疗后局部病损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局部病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4.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临床痊愈及显效的患者,其中治疗组随访人数22人,复发患者3人,复发率为13.6%;对照组复发率为46.2%,随访人数13人,复发患者6人,经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p<0.05,两组复发情况具有差异性,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胃愈疡汤在改善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患者的症状方面安全有效,并能有效降低其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刘诗琦[4](2021)在《愈口宁介导JAK/STAT信号通路对心脾积热型RAU大鼠Th1/Th2失衡的调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免疫化学联合法加上高脂辛辣饲料喂养,并佩戴颈环制备的心脾积热型RAU大鼠进行研究,观察模型大鼠口腔粘膜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体重的变化、临床表现和给予愈口宁高、中、低剂量后的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心脾积热型RAU大鼠模型的发病机制,愈口宁对调节Th1/Th2免疫平衡的作用机制以及与JAK/STAT信号通路的相关性,为愈口宁治疗心脾积热型RAU的应用价值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RAU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辨证论治及专方治疗,并从西医的角度探讨RAU的病名由来、病因、临床表现与西医治疗方法。2.实验研究:60只SD大鼠,进行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抽出10大鼠用10%的水合氯醛进行麻醉,颈椎脱臼处死,制备口腔黏膜组织匀浆。取口腔黏膜匀浆适量,按1:1的比例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匀获得免疫抗原乳化剂,现配现用。将余下的5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模型组、愈口宁高剂量组、愈口宁中剂量组、愈口宁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单笼颗粒饲料饲养自由饮水)外,均采用单笼高脂辛辣饲料饲养,佩戴颈环。连续14天后,4组大鼠背部脱毛,皮内注射免疫抗原乳化剂,每周注射1次抗原,共8周。在第一次注射后的第54天,用50%冰醋酸灼烧下唇黏膜30s,48h后各组大鼠进行取材。观察大鼠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变化,组织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变化,口腔粘膜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和Western blot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大鼠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心脾积热证建模后大鼠体毛粗糙,性情暴躁不安,部分鼻衄,但见鼻孔血痕,齿龈略红肿,牙齿干燥,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加重,反应迟钝,摄食和饮水量减少,下唇粘膜均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在停止造模刺激后,体重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而低剂量的愈口宁组体重没有明显增加,呈现波动趋势;愈口宁高、中剂量组体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HE的改变:在显微镜下可见,对照组口腔黏膜上皮层、基底膜、固有层层次清晰,结构明显。造模后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治疗,与模型组相比,可以观察到各组均出现上皮粘膜的修复。而低剂量组和模型组可见上皮细胞内及细胞间的水肿,基底膜清晰。3.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脾脏显示IFN-γT细胞(Th1)生成比率上升;而在各组药物治疗后,细胞生成比率均呈显着下降趋势。与之相反的是,模型组大鼠在Th2细胞中显示出完全不同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IL-4T细胞(Th2)生成比率明显下调。而各组药物治疗后Th2细胞的下调比率均呈上升趋势。研究提示我们,愈口宁高、中、低剂量均可通过增加心脾积热型RAU大鼠脾脏中Th2的表达,抑制脾脏中Th1的表达,来调节心脾积热型RAU大鼠Th1/Th2的平衡。4.口腔粘膜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心脾积热型RAU大鼠模型中IFN-γ表达增加。然而在各组给予愈口宁后,细胞因子IFN-γ的m RNA表达显着降低了。在心脾积热型RAU口腔粘膜组织中,T-bet在药物治疗后显示m RNA表达降低,而这又促进了GATA-3的m RNA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愈口宁通过增加Th2-相关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m RNA表达来预防心脾积热型RAU口腔粘膜的炎症。5.口腔粘膜组织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在模型组的大鼠中,p-STAT1的表达上调,而它们在给药后均显着下调。但是,给药导致心脾积热型RAU大鼠的口腔粘膜组织中STAT1的总表达没有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观察到p-STAT6表达下调。这种下降在各组给予愈口宁后显着上调,但是这并没有导致STAT6总表达的改变。总之,这些结果表明,JAK/STAT信号通路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愈口宁药物的生物活性对心脾积热型RAU大鼠Th1/Th2免疫应答的影响。结论1.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最常见的证型是心脾积热型,治法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应用中药方剂愈口宁有效。2.免疫化学联合法加上高脂辛辣饲料饲养,并佩戴颈环,可出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症状,其证候为心脾积热型,提示造模成功可复制。3.在RAU的口腔粘膜中发现,Th1细胞大量聚集通过作用于p-STAT1激活IFN-γ/STAT1通路;Th2细胞相对缺乏,但IL-4依赖于STAT6诱导Th2细胞分化,进而激活转录因子GATA-3,提示RAU的发病可能是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来实现的。4.愈口宁通过抑制STAT1磷酸化来抑制IFN-γ/STAT1通路,激活p-STAT6来调节Th1/Th2平衡,由此推测中药方剂愈口宁改善心脾积热型RAU大鼠的机制可能与其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
周娇娇[5](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丁琳[6](2020)在《“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以R市为例》文中提出2015年12月27日,“人口与计划生育修改法”正式通过,随后我国在2016年1月1日全面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劳动力结构,减缓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该政策一经推出,便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大批独生子女人群体反响热烈。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社会各界对于新政策实施所带来后果广泛重视。实行生育措施和生育权利直接与基本人权挂钩,女性是生育政策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全面二孩”政策的推出会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女性的雇佣意愿,造成一系列的女性就业问题。论文以R市为例,结合公共管理相关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等,对R市实施“全面二孩”以来女性就业受到的影响展开深入分析,并剖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R市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女性求职难度增加,被迫离职、职业发展受阻,这对其未来个人发展极为不利。为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论文提出在政府主导下,集政府、社会、单位、家庭、个人之合力,减缓就业领域对女性的歧视,推动男女平等就业,为全面落实“全面二孩”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李海[7](2020)在《消溃汤治疗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消溃汤对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局部症状以及湿热内蕴证候群的改善情况,客观评价导师运用消溃汤治疗湿热内蕴型ROU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湿热内蕴型ROU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且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来自宝安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及脾胃病科门诊的72例湿热内蕴型RO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消溃汤口服,对照组予维生素B2片、维生素C片口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以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采用SPSS20.0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溃疡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指数: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疼痛指数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药物均能改善ROU患者的疼痛指数;治疗前后两组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口服中药组疗效更显着。3.平均溃疡期: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平均溃疡期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药物均能缩短平均溃疡期;治疗前后两组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口服中药组效果优于对照组。4.局部症状评分:治疗2个疗程后,溃疡局部单项症状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差值比较除水肿情况及烧灼感无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的差值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溃疡面积、溃疡个数、渗出情况、充血颜色及疼痛感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溃疡局部症状总积分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溃疡局部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5.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中医证候单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差值比较中口渴少饮、肢体困重、便溏不爽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口服中药组在改善中医症状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差值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总体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为90.63%,对照组有效率为78.13%。经Fisher卡方检验,两组有效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改善溃疡局部症状的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总有效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经Fisher卡方检验,两组有效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效果更显着。7.远期疗效评价:治疗后,回访两组患者3个月内复发情况。治疗组回访22例,其中复发6例,未复发16例,复发率为27.27%;对照组回访21例,复发14例,未复发7例,复发率为66.67%,复发率经Fisher卡方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口服中药组能更好地降低ROU的复发率。结论:导师自拟中药方剂消溃汤与维生素B2、维生素C片均能治疗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改善临床症状。与口服西药组相比,治疗组在降低VAS疼痛指数、缩短平均溃疡期、改善溃疡局部症状及中医证候方面效果更显着,且能明显降低复发率。在溃疡局部症状和中医证候评分的疗效评价上,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消溃汤治疗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确切,为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在临床推广。
王晗峄[8](2019)在《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的影响,评价加味三物黄芩汤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所有纳入病例均来自于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唐山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2和维生素C治疗,疗程均为4天。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溃疡数量,溃疡直径,疼痛指数,平均溃疡期,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判定积分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总有效率及远期复发率,结果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理化检查、疗效指标基线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疗效性指标比较:溃疡数量治疗组为1.00(1.001.00)个,对照组为1.00(1.002.00)个,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溃疡直径治疗组为(0.43±0.22)mm,对照组为(1.27±0.44)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指数治疗组为1.00(0.002.00)分,对照组为3.00(2.004.00)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溃疡期治疗组为4.23(3.764.74)天,对照组为6.00(5.007.00)天,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判定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组内各项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各项积分比较,在溃疡大小、渗出面积、充血、疼痛、大便、小便及总积分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烧灼感、口干口渴积分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9.49%,P=0.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复发率33.33%,对照组复发率58.06%,P=0.04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本研究中两组因患者不配合治疗各脱落1例,入选患者均未见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1.加味三物黄芩汤治疗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中医证候疗效较维生素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2.加味三物黄芩汤在减少溃疡数量、减小溃疡面积、减轻疼痛,缩短平均溃疡期方面优于维生素治疗。3.加味三物黄芩汤在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恢复正常和减少复发方面较维生素治疗效果明显。图0幅;表18个;参90篇。
周珩帮[9](2017)在《汉代掾史艺术创作研究》文中指出掾史是两汉艺术创作的重要主体。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或阶层,其创作情境和创造活动,与他们的三种职能相关:一是基于职官制度的行政职能,即:沿袭先秦秦代属吏建制,以文案书记、封署典藏和刑律治狱为主职。为保证行政活动的高效运行,汉代掾史需精熟文字、书法和实用文章,出土封泥和汉代简牍的大宗,便是他们文书行政的产物,可以见证汉代文吏书体取用和风格演绎的制度与个体因素。二是基于群体身份的社会职能,即:受长官辟用,他们或是地方才士,或是长吏宗亲门徒,故要以属吏身份协理长官公事私务,以俊彦身份主事师长与地方宗族事宜,并通过碑铭刊刻、墓祠修饰,宣扬师长政德,纪述自身荣耀。这些活动,往往是政治文化交游的一部分,掾史负责主事、捐资、联络和协调,有时参与撰文和书丹,借此连接官民、沟通亲友,体现他们与师长的纽带关系,而形制、资金、风格不一的碑铭,以及墓祠中属吏图像的传达,便是其社会职能的衍生物。三是基于个人修养的文化职能,即:在掌握文法书算技能以外,他们要研习六艺经典,以适应文、武及以后逐渐推行的察举制度和儒家治国理念,借由四科、察举、课试,及个人才艺品德声名和宗族势力,进可为官任卿,退可修身教学,相应的,音乐、书法、诗赋、碑铭、箴颂等,既是他们的修习内容,也是最核心的创作活动。到东汉时期,掾史的儒生化倾向日趋明显,与士夫的重合与转换也渐趋普遍,大量音乐、文学和书法名家,便从中诞生。自春秋战国以降,礼乐制度瓦解,贵族特权下移,士阶层获得文化教育机遇,成为六艺传统的继承人,但他们无职官、无恒产、无宗族,只能游转于王侯,尝试以道统引领政统。随着秦代,尤其是两汉取士用人制度的改革,知识阶层重新掌官握权,他们既有恒产和宗族,也获得深入践行道统和政统的条件。汉代掾史是四百余年间基数最大的官僚和知识群体,亦身处艺术古今承变的关键期。他们一方面职司文艺,通过侍弄言语刀笔、监管文艺机构、督察人才培养,佐助政统的运行;另一方面又传承儒家据仁游艺的理念,借艺术修身,以学问为尚,通过艺术创作、批评和着述,将游艺观念和行为,贯通到个体生活和汉代政治文化中,实现道统对政统的制约。从西汉初的文法吏,到西汉晚期以后的儒吏,经过四百多年的艺术实践,两汉掾史不仅带来艺术创作主体的扩展,也使得艺术创造力得以提升,且通过作品、观念、制度、风气的延续,深刻影响魏晋南北朝以至后世艺术的发展。
刘涛[10](2017)在《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文中指出皮肤“癣”病概念内涵有三:一是“西医之癣”,指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二是传统的“中医之癣”,包罗范围甚广;三是一般口语所说的“皮肤癣病”,可泛指一切皮肤疾病。目前,中医学界通行的是第一个内涵,反映了中医学术的异化。本论文考证范围包括大部分的“西医之癣”(白秃疮、肥疮、鹅口疮、圆癣、紫白癜风、阴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癣),部分“中医之癣”(吹花癣、奶癣、牛皮癣、乳头风、蛇皮癣、湿疮、白庀、松皮癣),以及部分“皮肤癣病”(肾囊风、四弯风、紫癜风)。论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绪论,界定“癣”的概念,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第三部分分别考证人体各部位之癣,包括头部之癣:白秃疮、肥疮;面部之癣:吹花癣、奶癣;口腔之癣:鹅口疮;颈项之癣:牛皮癣;躯干之癣: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阴部之癣:肾囊风、阴癣;四肢之癣:四弯风、蛇皮癣;手足之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发无定处之癣: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癣”病病名考证。第四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提出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指出当前的皮肤癣病内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考证收集的资料,提出规范病名。第五部分是总结,概述考证的新发现、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第六部分为参考文献。第七部分为附录,辑录了皮肤“癣”类的相关资料。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证清楚各种皮肤癣病病名的历史演变,对其历史发展沿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关于各项“癣”病的一系列考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考证工作对于皮肤“癣”病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规范病名,为名词术语规范化课题服务,如考证为“腊梨”代替“肥疮”作为规范病名提供学术支撑;考证出了 15个同名异病的中医学名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 1.1 中医病名探源 |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 1.2.1 致病因素 |
| 1.2.2 病机病理 |
| 1.3 中医论治及进展 |
| 1.3.1 中医内治疗法及研究进展 |
| 1.3.2 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 |
| 2 西医学对小儿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 2.1 西医病理因素 |
| 2.1.1 二联因素 |
| 2.1.2 三联因素 |
| 2.2 西医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 |
| 2.2.1 局部药物治疗 |
| 2.2.2 全身药物治疗 |
| 2.2.3 理疗治疗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临床资料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2 西医分型标准 |
| 2.2.3 中医诊断标准 |
| 2.2.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2.6 脱落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分组 |
| 3.2 治疗方法 |
| 3.2.1 试验组 |
| 3.2.2 对照组 |
| 3.3 安全性评价 |
| 3.4 观察指标和评估 |
| 3.4.1 一般指标 |
| 3.4.2 疗效指标 |
| 3.5 效果评估 |
| 3.5.1 疗效量化评分标准 |
| 3.5.2 疗效判定标准 |
| 3.6 数据统计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一般情况比较 |
| 4.1.1 性别分析 |
| 4.1.2 年龄和病程分析 |
| 4.1.3 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
| 4.1.4 两组治疗前疗效统计分析 |
| 4.2 疗效分析 |
| 4.2.1 两组治疗前后口腔局部症状积分比较 |
| 4.2.2 两组治疗前后全身症候积分比较 |
| 4.2.3 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 4.3 疗效综合评价 |
| 5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因机证治 |
| 2.1 风热乘脾症候机制 |
| 2.2 导师经验总结 |
| 2.2.1 体禀少阳 |
| 2.2.2 寒地儿科 |
| 2.2.3 因体治宜 |
| 3 方药探析 |
| 3.1 选方分析 |
| 3.2 药味分析 |
| 3.3 对照药物的选择 |
| 4 疗效总结 |
| 4.1 临床症状积分改变情况 |
| 4.2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 5 治病求本 |
| 6 治未病 |
| 7 不足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综述 |
| 1 中医学对“煨脓长肉”理论的认识 |
| 1.1 “煨脓长肉”的含义 |
| 1.2 “煨脓长论”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
| 1.3 中医 “煨脓长肉”与西医 “湿润疗法”的区别 |
| 1.4 “煨脓长肉”理论在糖尿病足中的临床应用 |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治疗 |
| 2.1 病名的认识 |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3 中医内治法 |
| 2.4 中医外治法 |
| 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治疗 |
| 3.1 疾病的认识 |
| 3.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3 治疗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分组 |
| 2.2 治疗 |
| 2.3 疗程 |
| 2.4 观察指标 |
| 2.5 不良反应观察 |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 2.7 统计学分析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 3.2.治疗结果分析 |
| 3.3 疗效分析 |
| 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煨脓长肉”理论分析 |
| 3 维尔迈软膏疗效分析 |
| 4 维尔迈软膏组方分析 |
| 5 维尔迈软膏安全性分析 |
| 6 中医证候积分的选择 |
| 7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患者疮面治疗前后变化对比图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案 |
| 2.2 观察指标 |
| 2.3 评价标准 |
| 2.4 安全性评价 |
| 2.5 统计学方法 |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
| 1.病例纳入情况 |
| 2.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 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 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 2.3 两组患者的病程比较 |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主症、次症评分比较 |
| 3.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 3.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 3.2 两组患者症状总疗效比较 |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比较 |
| 4.两组局部病损疗效比较 |
| 5.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
| 6.安全性评价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西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 1.1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 |
| 1.2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 |
| 2.中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 2.1 病名流溯 |
| 2.2 病因病机 |
| 2.3 现代中医学家对ROU的认识 |
| 3.清胃愈疡汤的组方分析 |
| 3.1 导师对ROU的认识 |
| 3.2 清胃愈疡汤得组方分析 |
| 3.3 单味药方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
| 随机分组表 |
| 临床病例观察表 |
| 中医症状评分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一、中医对RAU的认识 |
| 二、西医对RAU的认识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愈口宁介导JAK/STAT信号通路对心脾积热型RAU大鼠Th1/Th2 失衡的调节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实验统计学分析 |
| 4.实验结果 |
| 5.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
|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
|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
|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
| 4.1 经腹手术 |
| 4.2 经会阴手术 |
|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
| 4.4 注射疗法 |
| 5 小结 |
|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
|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
|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
|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
|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
|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
|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
|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
| 7 小结 |
|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
| 1 明矾的概述 |
|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
|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
| 2 五倍子的概述 |
|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
|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
| 前言 |
| 1 研究数据 |
| 1.1 数据来源 |
| 1.2 数据检索 |
| 1.2.1 CNKI检索 |
| 1.2.2 维普检索 |
| 1.2.3 万方检索 |
| 1.3 数据去重 |
| 1.3.1 数据去重方法 |
| 1.3.2 数据去重结果 |
| 1.4 数据校验 |
| 2 CiteSpace分析 |
|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
|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
|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
|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
|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
|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
|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
|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
|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
|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
|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
| 4 讨论 |
|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
|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
|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
|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
|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
|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
| 5 结论 |
| 创新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
|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
|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
|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
|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研究背景 |
| 2.研究目的 |
| 3.研究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国外研究现状 |
| 2.国内研究现状 |
| 3 文献述评 |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及写作计划 |
| 1.研究内容 |
| 2.研究方法 |
| 3.研究创新点 |
| 4.写作计划 |
| 一、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 (一)概念界定 |
| 1.生育政策 |
| 2.就业性别歧视 |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 1.社会性别理论 |
| 2.社会保障理论 |
| 3.“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理论 |
| 二、R市“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现状调查分析 |
| (一)R市基本情况介绍 |
| 1.R市地理位置及特色 |
| 2.R市土地资源、行政区域及人口 |
| 3.R市经济发展 |
| 4.R市社会保障 |
| 5.R市教育 |
| (二)调研实施 |
| 1.调查对象 |
| 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 (三)“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对女性就业状况 |
| 1.计划生育阶段 |
| 2.“单独二孩”阶段 |
| (四)“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现状 |
| 1.“全面二孩”政策增加了女性的求职难度 |
| 2.“全面二孩”政策致使部分女性被迫离职 |
| 3.“全面二孩”政策阻滞了女性的职业发展 |
| 三、“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的原因分析 |
| (一)社会文化因素:性别文化氛围浓厚 |
| (二)社会制度因素:法制体系不健全 |
| 1.有关女性就业法律法规不完善 |
| 2.缺乏女性维权的救济渠道 |
| 3.就业性别歧视的监督力度不大 |
| (三)社会保障因素:就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
| 1.女性就业保障体系不完善 |
| 2.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
| (四)用人单位因素:社会责任感缺乏 |
| (五)女性个体因素:性别观念重,维权意识弱 |
| 1.缺乏法律敏感性,维权意识淡薄 |
| 2.对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过分认同 |
| 四、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消极影响的对策 |
| (一)政府层面:健全法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
| 1.健全法制体系 |
| 2.政府政策倾斜,保障女性权利 |
| (二)社会层面:发挥社会服务机构作用 |
| 1.发挥各种力量兴建幼托机构 |
| 2.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 |
| 3.充分发挥社区作用 |
| (三)单位层面:加强责任意识和制度建设 |
| 1.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强化人文关怀 |
| 2.用人单位保障女性的正当福利待遇 |
| 3.用人单位完善相关制度 |
| (四)家庭层面:男女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
| 1.改变传统性别分工观念 |
| 2.帮助女性平衡好工作和家庭 |
| (五)个人层面:树立积极观念和规划意识 |
| 1.树立积极的性别观念和良好的就业观念 |
| 2.做好职业规划 |
| 3.提高自身素质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的调查问卷 |
| 附录2 :“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的访谈提纲(非管理人员) |
| 附录3 :“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的访谈提纲(管理人员)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 1.1.1 流行病学 |
| 1.1.2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1.3 现代医学的治疗 |
| 1.2 祖国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 1.2.1 中医学对口疮病名的认识 |
| 1.2.2 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3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4 中医的辨证分型 |
| 1.2.5 中医的治疗进展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2.1 临床基本资料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诊断标准 |
| 2.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1.2.2 中医辨证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 2.2 治疗方案 |
| 2.2.1 临床分组 |
| 2.2.2 临床治疗方法 |
| 2.2.3 观察指标 |
| 2.2.4 疗效评定 |
| 2.2.5 ROU远期疗效判断 |
| 2.2.6 统计分析 |
|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2.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可比性分析 |
|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比较 |
| 2.3.3 疗效评价 |
| 2.3.4 远期疗效评价 |
| 2.3.5 安全性评价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3.1 导师治疗湿热内蕴型ROU的学术思想 |
| 3.2 消溃汤 |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 3.4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研究内容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诊断标准 |
| 1.1.3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
| 1.1.4 研究方法 |
| 1.1.5 统计学处理 |
| 1.2 结果 |
| 1.2.1 一般资料统计比较与分析 |
| 1.2.2 疗效比较与分析 |
| 1.2.3 安全性比较与分析 |
| 1.3 讨论 |
| 1.3.1 现代医学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认识及对免疫因素的探讨 |
| 1.3.2 中医学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认识与探讨 |
| 1.3.3 加味三物黄芩汤的理论依据 |
| 1.3.4 加味三物黄芩汤的组方原则 |
| 1.3.5 儿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心脾积热证病因病机的分析 |
| 1.3.6 现代药理研究 |
| 1.3.7 研究结果分析 |
| 1.3.8 问题与展望 |
| 1.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中医药对儿童口腔黏膜病治疗的现代研究进展 |
| 2.1 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 |
| 2.1.1 中医对口腔黏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1.2 现代对口腔黏膜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
| 2.2 中医药治疗 |
| 2.2.1 中药局部外治法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
| 2.2.2 中药汤剂加减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
| 2.2.3 中药内服外用联合用药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
| 2.2.4 中西联合用药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
| 2.2.5 针灸推拿或联合中药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
| 2.2.6 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口腔黏膜病 |
| 2.3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A 中医症状-体征疗效判定积分表 |
| 附录B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临床观察评分表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对象 |
| 三、研究意义 |
| 四、文献综述 |
| 五、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 第一章 汉代掾史艺术创作的制度源流 |
| 第一节 汉代掾史的职官源流 |
| 一、先秦的官史 |
| 二、先秦的低级属吏和史员 |
| 三、秦代的掾史 |
| 第二节 汉代职官制度中的掾史 |
| 一、分职层序 |
| 二、辟除升迁 |
| 三、社会地位 |
| 第三节 汉代掾史与艺术传统的沿革 |
| 一、政治伦理功能与礼乐制度的松动 |
| 二、工、史分层协作的拓展 |
| 三、从“以吏为师”到学在官、民 |
| 小结 |
| 第二章 文牍奏记与书法印章的日用 |
| 第一节 文书的类型、生成与体式 |
| 一、文书的类型 |
| 二、文书的生成 |
| 三、文书的体式 |
| 第二节 边塞掾史文案劳顿的五种观察 |
| 一、同一事项的关联文书 |
| 二、同一掾史的关联文书 |
| 三、同一探方的缺失档案 |
| 四、邮驿封缄中的信息 |
| 五、材料制作和工具消耗 |
| 第三节 掾史文案取用的书体与风格 |
| 一、书体规范与评价标准 |
| 二、书体取用与风格演绎 |
| 三、风格类型与审美意识 |
| 第四节 文件签封与官私印章 |
| 一、官私用印制度 |
| 二、汉简所录私印 |
| 三、私印的写刻 |
| 小结 |
| 第三章 赞勋述己与碑祠刊立的主事 |
| 第一节 纪颂师长功德的碑刻 |
| 一、依托公共事务的政德碑 |
| 二、师长个人及其家族功德碑 |
| 第二节 掾史称述自身的碑刻 |
| 一、掾史及其家族的功德碑 |
| 二、掾史墓祠题铭 |
| 第三节 工史协作与书刻风格 |
| 一、掾史义捐与刊刻费用 |
| 二、书刻协作类型与风格的关联 |
| 三、刊刻疏漏与情境蠡测 |
| 第四节 属吏身份与图像呈现 |
| 一、属吏图像的类型和位置 |
| 二、组合关系及图像意义 |
| 三、属吏图像与墓主身份的关联 |
| 小结 |
| 第四章 修身问学与音乐诗文的雅作 |
| 第一节 汉代掾史艺术修养的分层 |
| 一、文吏与儒吏的分化与融合 |
| 二、掾史才艺价值观的分层 |
| 第二节 汉代掾史的音乐诗文修养 |
| 一、音乐修养与表演 |
| 二、诗歌引录与创作 |
| 三、赋的创作与传抄 |
| 第三节 汉代掾史的艺术理论着述 |
| 一、两汉时“艺术”的概念 |
| 二、对艺术传统与时弊的评述 |
| 三、儒吏艺论创见及历史意义 |
| 第四节 才艺世家与艺术流派的形成 |
| 一、才艺家传与艺术世家 |
| 二、艺术世家与艺术流派 |
| 小结 |
| 第五章 汉代掾史的司艺、游艺及影响 |
| 第一节 两汉掾史与士的关系 |
| 一、汉代“士”的称谓和类型 |
| 二、掾、士的融通和身份体认 |
| 三、掾史与士创作模式的关联 |
| 第二节 汉代掾史的司艺与游艺 |
| 一、汉代掾史的司艺 |
| 二、汉代掾史的游艺 |
| 三、司艺与游艺的关系 |
| 第三节 汉代掾史司艺与游艺的影响 |
| 一、主体扩展与创造力提升 |
| 二、门类艺术的互生与分化 |
| 三、经典作品的累积 |
| 四、制度和风气的传导 |
|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图版来源 |
| 致谢 |
| 附表一: 《周礼》所载中下层属吏的类型与人数 |
| 附表二: 《汉书》《后汉书》所载历职掾史属佐的人物略表 |
| 附表三: 《汉官》所见两汉掾史属佐建制略表 |
| 附表四: 居延简牍掾史属佐及其简例编年略表 |
| 附表五: 因由掾史属佐刊立的汉代碑刻略表 |
| 附表六: 尹湾六号墓木牍所见西汉末东海郡吏员配置表 |
| 附表七: 秦汉简牍出土情况略表(1901-2015年)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综述: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 |
| 1.1. 期刊文献 |
| 1.2. 硕博论文 |
| 1.3. 专着文献 |
| 2. 绪论 |
| 2.1 “癣”病的概念 |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3 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 |
| 3.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 |
| 3.1 头部之癣: “白秃疮、肥疮”病名考证 |
| 3.1.1 白秃疮 |
| 3.1.2 肥疮 |
| 3.2 面部之癣: “吹花癣、奶癣”病名考证 |
| 3.2.1 吹花癣 |
| 3.2.2 奶癣 |
| 3.3 口腔之癣: “鹅口疮”病名考证 |
| 3.3.1 鹅口疮 |
| 3.4 颈项之癣: “牛皮癣”病名考证 |
| 3.4.1 牛皮癣 |
| 3.5 躯干之癣: “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病名考证 |
| 3.5.1 圆癣 |
| 3.5.2 紫白癜风 |
| 3.5.3 乳头风 |
| 3.6 阴部之癣: “肾囊风、阴癣”病名考证 |
| 3.6.1 肾囊风 |
| 3.6.2 阴癣 |
| 3.7 四肢之癣: “四弯风、蛇皮癣”病名考证 |
| 3.7.1 四弯风 |
| 3.7.2 蛇皮癣 |
| 3.8 手足之癣: “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病名考证 |
| 3.8.1 鹅掌风 |
| 3.8.2 脚湿气 |
| 3.8.3 灰指甲 |
| 3.9 发无定处之癣: “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病名考证 |
| 3.9.1 湿疮 |
| 3.9.2 白疕 |
| 3.9.3 松皮癣 |
| 3.9.4 紫癜风 |
| 3.10 “癣”病病名考证 |
| 4. 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 |
| 4.1 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 |
| 4.2 提出规范病名 |
| 5. 总结 |
| 5.1 考证成果述要 |
| 5.2 创新点 |
| 5.3 不足之处 |
| 5.4 今后研究的设想 |
| 6. 参考文献 |
| 6.1. 古代文献 |
| 6.2. 近现代文献 |
| 6.2.1 专着 |
| 6.2.2 期刊 |
| 6.2.3 学位论文 |
| 7. 附录: 皮肤“癣”类资料汇编 |
| 7.1 白秃疮 |
| 7.2 肥疮 |
| 7.3 吹花癣 |
| 7.4 奶癣 |
| 7.5 鹅口疮 |
| 7.6 牛皮癣 |
| 7.7 圆癣 |
| 7.8 紫白癜风 |
| 7.9 乳头风 |
| 7.10 肾囊风 |
| 7.11 阴癣 |
| 7.12 四弯风 |
| 7.13 蛇皮癣 |
| 7.14 鹅掌风 |
| 7.15 脚湿气 |
| 7.16 灰指甲 |
| 7.17 湿疮 |
| 7.18 白庀 |
| 7.19 松皮癣 |
| 7.20 紫癜风 |
| 7.21 癣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