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科兴[1](2019)在《日粮消化能水平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为确定最适宜的加×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日粮消化能(Digestive energy,DE)水平,达到精细饲养的效果,本研究根据育肥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能量需求差异,分别开展育肥猪生长阶段和育肥阶段两个阶段的饲喂试验,每个阶段饲喂不同消化能水平的日粮,并测定在不同消化能水平日粮下育肥猪的日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试验一:日粮消化能水平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生长阶段试验选用480头加×长×大杂交育肥猪,要求公母猪数量相同,初始体重约为20kg左右,生长状况良好。按照随机试验方法,分成3个处理组,试验日粮消化能水平分别为13.18 MJ/kg(试验1组)、13.39 MJ/kg(对照组)和13.60 MJ/kg(试验2组)。育肥阶段试验,选用450头初始体重60kg左右,公母数量相同的育肥猪,随机分为5组,饲喂不同消化能水平的日粮,12.76 MJ/kg(试验1组)、12.97 MJ/kg(对照组)、13.18 MJ/kg(试验2组)、13.39 MJ/kg(试验3组)和13.60MJ/kg(试验4组)。试验期间育肥猪自由采食和饮水,按照试验方案的要求进行饲养试验,记录初始重、末重、日粮消耗量和试验日期等,计算每组试验所对应的日增重、日采食量及料重比。试验二:日粮消化能水平对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在生长阶段和育肥阶段饲喂试验结束后,生长阶段试验,在每个试验栏随机选择3头试验猪,育肥阶段在每组随机选择6头试验猪,对选中的试验猪进行前腔静脉采血10m L,离心制备血清,进行常规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1)结果表明,在生长阶段日粮消化能水平从13.18 MJ/kg升高到13.39 MJ/kg时,育肥猪的个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都相对较高,而消化能水平进一步升高到13.60 MJ/kg时试验2组育肥猪的采食量下降、日增重偏低、日粮转化率也下降,但在统计学上,对照组和试验1组、试验2组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在育肥阶段不同消化能水平下,各组间日增重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间日采食量,随着消化能水平的增高,呈现波动变化,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试验4组与对照组相比和试验1组相比,显着增高(P﹤0.05)。试验2组、试验3组和试验4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与对照组相比,料重比差异不显着,试验4组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0.35,差异显着(P﹤0.05),与试验2组相比增加了0.69,差异显着(P﹤0.05)。试验1组、试验3组和试验4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数据显示,生长阶段育肥猪在不同消化能水平下,试验1组与对照组相比总胆固醇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1组和对照组与试验2组相比,总胆固醇水平显着降低(P﹤0.05)。除总胆固醇水平外,各组间其它血液生化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育肥阶段,在日粮不同消化能水平下,试验2组与试验3组和试验4组相比,甘油三酯含量降低,差异显着(P﹤0.05),试验2组与对照组和试验1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与试验3组和试验4组相比,总胆固醇含量降低,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各组间总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3组和试验4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除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有显着差异外,其它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生长阶段试验,所设消化能水平对各组间生长性能无显着影响,但在消化能13.39 MJ/kg水平上,育肥猪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育肥猪阶段,由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可知,该阶段最适日粮消化能水平为13.18 MJ/kg。日粮消化能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结果表明,适宜的消化能水平能提高血清中的白蛋白、总蛋白浓度,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浓度,能够促进育肥猪对蛋白质和胆固醇的吸收与利用,改善育肥猪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综合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日粮消化能水平够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改善健康状况。
潘雪梅[2](2018)在《饲料中添加桂闽引象草草浆对肥育猪增重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按照生态学中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的原理,把推广牧草新品种(植物生产)嵌入养猪(动物生产)生态系统,使之成为粪污(废弃物)处理利用与养殖生产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猪→沼→草→猪”良性循环利用,达到牧草新品种推广和变废为宝的双重目的。桂闽引象草属于狼尾草属,于2010年6月12日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闽引象草株高35米,叶面茸毛极少;分蘖力强,生长速度快,营养生长期长,生长期300330天,比同属的其他品种延长6090天;耐旱,抗病虫害;耐刈割,含糖分高;亩产鲜草量1520吨。实验表明,采用桂闽引象草草浆饲喂肥育猪能够明显提高增重,从85日龄到175日龄实验的90天期间,采用桂闽引象草草浆饲喂肥育猪平均增重为71.73kg,常规日粮饲喂增重则为70.84kg,提高1.26%。与此同时,实验期间采用桂闽引象草草浆饲喂每头猪可节省5.65kg的日粮,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刘定发[3](2017)在《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以多个供港猪场为对象,通过前期研究,在已有单项新成果、新技术的基础上,以“调查与资料查阅-试验研究-技术集成—工程示范—技术推广”为主线,系统地对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论文通过对国内供港澳活猪饲养场开展各种调查和实地调研,摸清供港澳活猪饲养场类型、数量、出栏情况、清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等,总结供港澳活猪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成绩及其问题。本课题按“传统养猪模式”和“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对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归类,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以找出两种不同生产模式下的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差异,为公司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在猪场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方面进了深入研究,针对规模化养猪废水氮磷含量高、固液混杂、有机质高、碳氮比失调等特点,以已有的单项新成果、新技术为基础,以技术突破-工艺组合—参数优化—工程应用为主线,重点突破催化剂负载、淀粉基絮凝剂强化絮凝等缺口技术,并将突破成果与设备进行试验组合、筛选设计等环节的联合攻关,使之配套;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性试验并完善工艺参数,形成规模化养猪废水处理回用的能源生态型成套技术。开展猪-沼-茶(果)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发酵后的沼液用作有机肥,通过补充相关营养元素后泵提升到生态园高处的沼液暂存池,然后通过喷滴灌系统进入茶园或其它作物种植区。连续12个月,每月取同一区域内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样品,检测其中的总氮、总磷和钾的含量以及pH值,评价有机肥对土壤元素平衡的作用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果)”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可生产大量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还可实现污水零排放。通过生态园区内规模猪场的场址选择、全封闭猪舍和双层玻璃棉墙体设计,采用垂直通风模式进行舍内环境自动控制,制定饲料配方、雨污分流和干湿分离降低氨氮等污染物排放,通过采用密闭管道输送有机营养液体肥料并采用微喷灌方式精准施肥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有机营养液体肥料的浪费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分作物设计配方补充微量元素,避免使用作物不需要的元素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有效解决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规模猪场的关键共性问题。通过上述技术集成,进行示范工程建设。示范工程大力推动现代化养殖和规模化经营,完善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实行“养猪-沼气-养鱼-种茶-种果蔬-种名贵林木”的立体农业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养猪为主,利用沼渣和沼液作为有机肥,配套养鱼、制茶、果蔬生产和名贵木材种植的生态循环农业。论文还对推广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规模化生态猪场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生猪的质量安全控制,提升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技术水平,达到引领养殖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或创新:1、国内供港猪场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的许多不足,必须采取措施弥补不足,本论文也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2、供港猪场一定要走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之路,“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态养猪是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3、本论文通过实验利用氢氧化钠对淀粉中的多羟基进行苛化改性,制得淀粉基复合絮凝剂,这在技术有一定创新。4、本论文通过实验制备得到集污染物吸附与催化消毒功能于一体的催化剂,该催化剂不含氯,不会产生有机氯化物等致癌物,这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5、构建了以厌氧发酵为核心的资源化利用工艺,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和能量生态链。6、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果)”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可生产大量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还可实现污水零排放。7、示范工程的建设是通过猪场科学选择和合理布局、全封闭猪舍和双层玻璃棉墙体设计、测土配方等相关技术,有效解决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规模猪场的关键共性问题。
李生贵[4](2017)在《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年生产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是以二花脸猪和杜洛克为亲本,利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通过杂交合成、横交固定和继代选育培育而成的一个新品系猪。育成以来在甘肃省各地已广泛推广,得到了普遍认可。为探索其生产性能及年生产力,本试验设计高、中、低三个粗蛋白水平日粮,研究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长性能的影响,并以大白猪为对照,测定其2.56.5月龄肥育性能及不同屠宰体重阶段的胴体性能和肉质,分析其年生产力水平及经济效益。研究工作分两部分内容:试验一: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体重15 kg左右的新品系猪30头(15阉15母),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头。在1530 kg(H:18.5%、M:18.0%、L:17.5%)、3060 kg(H:17.5%、M:17.0%、L:16.5%)和6090 kg(H:16.5%、M:16.0%、L:15.5%)阶段分别设计高、中、低三个粗蛋白水平日粮,饲养至90 kg结束后,统计各阶段各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与料重比,分析日粮粗蛋白水平对其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各生长阶段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试验猪平均日采食量逐渐增加。在1530和3060 kg,均以中粗蛋白组日增重最大(390.63 g/d和699.16 g/d),料重比最低(2.43和2.81),育肥天数最少(41 d和44 d),但高、中、低三组平均日增重差异均不显着(P>0.05);在6090 kg阶段,中粗蛋白组和低粗蛋白组日增重未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但都极显着高于高粗蛋白组(P<0.01)。按2016年11月甘肃省饲料和生猪价格,中粗蛋白组猪育肥全期头均饲料成本为566.34元,分别比高粗蛋白组和低粗蛋白组低89.71元和37.22元;育肥猪头均盈利为363.66元,分别比高粗蛋白组和低粗蛋白组多104.71元和42.22元;每头母猪年纯盈利为7188.90元,分别比高粗蛋白组和低粗蛋白组多2804.15元和1130.80元。试验二:试验以大白猪为对照,选择2.5月龄的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及大白猪仔猪各20头(10阉10母),经过1周预试期后进入正试期。正试期按月称重并每天记录采食量,待6.5月龄肥育期结束后,分析两组的肥育性能;当试验组平均体重分别达60、70、80、90 kg,对照组活重达100 kg时,各选择3头(公母比例一致)进行屠宰测定,分析试验组不同体重阶段的胴体性能、肉质、年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表明: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全期平均日增重为614.00 g/d,极显着低于大白猪(P<0.01),全期料肉比为3.19,高于大白猪,3.54.5月龄生长速度最快,日增重达774.19 g/d;各体重阶段屠宰率均在68%左右,胴体瘦肉率在5156%之间,90 kg屠宰时胴体重、眼肌面积最大,分别是61.48 kg和40.73 cm2,80 kg屠宰时后腿比例、净肉率最大,分别是29.34%和73.12%,肉质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新品系-HN每头母猪年提供育肥猪比大白猪多10.16头,60、70、80、90 kg屠宰时,母猪年生产力(产肉量)分别为1107.25 kg、1282.98 kg、1461.98 kg、1644.24 kg,年生产力(除60 kg)高于100kg屠宰的大白猪;根据2015年11月甘肃省生猪价格,各体重阶段育肥猪出栏时,母猪年纯盈利分别为3681.34元、5415.34元、6335.50元、6497.25元,综合经济效益高于100 kg出栏的大白猪。综合分析,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和经济效益有影响,在1530 kg和3060 kg阶段,以中粗蛋白日粮生长性能最佳,在6090 kg以低粗蛋白日粮最佳;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2.56.5月龄肥育性能好,不同屠宰体重对胴体性能、肉质及年生产力有影响,其适宜的屠宰体重为80 kg。
于国安[5](2017)在《年出栏十万头商品肉猪养殖基地的规划设计及成本效益分析》文中提出我国是养猪生产大国,养猪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养猪生产水平仍然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中小养殖场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为了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水平,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各地均出台了相关的促进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等政策,使我国养猪业正在从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模式向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养殖模式转变,其中,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繁殖技术的提高,饲料与营养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工艺和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疫病诊断和综合防控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智能化的设施设备的利用,为加速这一发展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广东某集团公司为了提升集团养猪业在产业内的竞争力,拟计划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建设一个年出栏10万头商品肉猪的大型养殖基地,以加快集团内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健康养殖模式,做到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最终达到“工艺先进、管理高效、健康安全、生态环保”的建设目标。本设计方案即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为大型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提供参考。项目按畜牧场建设规划选址要求进行现场调查,最终选址于肇庆市怀集县中洲镇冷坑村,场址处于怀集县西北方向,距离怀集市区35公里,距离二广高速5公里,以丘陵为主,西北高东南低,总占地面积约5000亩,其中用于基地建设用地1800亩,鱼塘湿地500亩,经济果林2700亩。基地内水源充足,已有深水机井25眼,单眼最大出水量约300L/d。项目水电路方便通电便利,达到规划要求。养殖基地设计规模为年出栏三元杂瘦肉型商品肉猪10万头,存栏母猪5000头,公猪100头。按照种养结合、环境友好、分段饲养、健康安全等现代养殖理念进行设计,具体方案和经济效益测算如下:(1)在工艺流程与规划布局方面:按照两点式的工艺流程把生产区分为种猪区和保育育肥区。根据地形和主导风向把生产区、生产辅助区和生活区布局在互不干扰的区域。(2)在养殖工艺和设施设备选择方面:选择全进全出、雨污分离等工艺系统,选择横向通风与垂直通风相结合的环控系统,选择V型挂粪、液泡粪等粪污处理系统。全基地利用自动控制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生产运转。并选择如格式塔智能喂料器、产房母猪降温版、比例加药器、中央智能热水冲洗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配套。(3)在工艺参数与栏舍设计方面:按照确定的饲养规模、合理的生产效率计算出合理的存栏量,确保满足生产的栏位需求而不空置栏舍。结合实际,精确设计各阶段猪舍建造的参数,满足不同阶段的生猪生产需要。(4)在品种选择和技术方案方面:根据市场需求,选择身体高长胴体瘦肉率高的新美系品种,提高出栏猪的猪肉品种;严格按照科学的喂养程序和疫苗程序,降低疾病的发生,确保猪群在健康的环境下生长。(5)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项目总投资2576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费用6269万元、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11149万元、其它费用1846万元,生物性资产及流动资金投资6500万元。满负荷生产经营后,年产绿色健康商品猪12.1万头,年均销售收入19965万,项目税后内部收益为3993万,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5.5%年,投资回报稳定。总之,本研究项目不对环保造成压力,能够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壮大、对广东省和肇庆市特色农业经济启动与腾飞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季柯辛[6](2017)在《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提升生产率是保障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生猪品种是决定生猪生产率的首要因素。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水平直接决定种猪性能及其利用效率,但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水平较低。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从管理学角度讲,组织模式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促进建立既能保障体系各环节功能发挥,又能保证主体的经营利润,还适合于我国发展现状的组织模式,成为提升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运行水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研究以为优化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提供依据为研究目标,基于国家创新系统、战略联盟、协同论、交易成本和农户行为等理论,构建出逻辑框架,在查阅文献、走访专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厘清了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概念、类型、特征分析标准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了4种核心组织模式的模式类型、运行方式、模式效应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复杂运行系统。根据环节不同,可确定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生猪联合育种模式、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和生猪良种扩散模式等4类为体系的核心组织模式;生猪育种环节的产学研模式是不同主体之间目标与利益互补长期协作的结果,促进发展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弥补我国生猪育种企业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生猪联合育种是企业长期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发展和优化不同的联合育种模式是提升育种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是产业链纵向主体之间协作逐渐紧密与利益逐步共享的结果,优化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有助于保证和提升生猪良种质量,促进发展纵向战略联盟模式是一个可考虑的重要路径;生猪良种扩散模式是相关主体组织化水平与交易成本比较的结果,优化生猪良种扩散模式有助于提高商品场户的生猪良种采纳程度。为优化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提升体系发展水平,应进一步鼓励发展多样化的生猪良种生产产学研合作模式;改进政府主导型联合育种,促进大企业联合育种模式形成;促进建立紧密的育繁环节纵向协作关系,优先发展纵向战略联盟模式;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推广政策,发展"公司+农户"模式。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在于:尝试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探讨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问题,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引入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中,梳理出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中的核心模式及其具体类型,从生猪良种创新、扩散和采纳3个环节的技术特征入手分析相关组织模式的运行方式和模式效应等问题,并利用一手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优化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结论和数据可为政府决策和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依据。
常俊景[7](2013)在《秦皇岛市种猪品种结构和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畜牧业中的第一主导产业,形成了显着特点和独特的发展优势,秦皇岛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特别是要建立本市的生猪繁育体系和提高杂优猪的比例。国内外生猪产业发展经验表明,良种的贡献率为平均在45%左右,建设现代猪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猪杂交繁育体系。通过对秦皇岛市取得市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12个种猪场和2个正常运营的种公猪站存栏种猪品种品系结构调查,美系大白母猪占种母猪存栏总量35%,主要作为第一母本,美系长白公猪占种公猪存栏总量26%,主要作为第一父本,美系杜洛克公猪占种公猪存栏总量31%,主要作为终端父本,秦皇岛市种猪基本形成了以美系为主、法系和加系为补充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产结构,为建立全市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奠定了品种品系基础。按照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分别设置美系长白公猪×美系大白母猪、加系长白公猪×加系大白母猪、法系长白公猪×法系大白母猪3组二元杂交繁殖试验和美系杜洛克公猪×美系长大二元母猪、美系杜洛克公猪×加系长大二元母猪、美系杜洛克公猪×法系长大二元母猪3组三元杂交繁殖试验,三元杂交组合平均产活仔数和21日龄平均个体重与二元杂交组合间差异显着(P<0.05),特别是美杜×美长大组21日龄仔猪平均个体重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显着(P<0.05),表现出较好的泌乳性能。结合国内开展的大量生猪杂交育肥试验,三元杂交组合均优于二元杂交组合,为进一步比较三元杂交各系别间生猪肥育性能的差异性,本研究设置了美杜美长大、美杜加长大、美杜法长大3组育肥试验,测定的头均耗料量、头均日增重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测算头均料肉比指标美杜美长大组比值最小。通过繁殖与育肥试验表明三元杂交中母猪繁殖性能明显优于二元杂交中母猪繁殖性能,借鉴国内开展的大量杂交育肥试验和本研究进行的育肥试验,在秦皇岛地区推广以美系为主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具有可行性,能够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生猪生产水平。秦皇岛市建立完整的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是以育种场(核心群)为核心、繁殖场(繁殖群)为纽带和商品场(生产群)为基础的宝塔式结构体系,种公猪站和测定站要为繁育体系建立与实施发挥好服务性作用。根据三元杂交组合模式、生产参数和动态模型,按照秦皇岛市“十二五”期间杂优猪发展目标,提出了秦皇岛市年出栏80万头-120万头三元杂交猪的各类型猪场规模及标准要求。另外建立组织机构、推广配套技术、加强行业监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品牌建设、做好疫病防控是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立实施的主要保障措施。建设与推广全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分析效益显着,符合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趋势,是建设秦皇岛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长光[8](2013)在《硒对猪生产与保健的影响及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硒是人和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缺乏会严重影响健康。我国约72%国土面积的土壤缺硒,靠天然食品来补充硒无法满足人和动物对硒的需求。猪肉占居民肉类消费比例63%以上,富硒猪肉的研发对人体补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不同阶段猪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抗氧化等保健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血浆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研究了硒在猪不同组织中的沉积效果,筛选出硒源和硒水平的最佳组合,建立了富硒猪肉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为开发优质富硒猪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结果如下:一、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影响1、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哺乳仔猪:酵母硒0.3,0.5mg·kg-1硒水平组和纳米硒0.5,0.7mg·kg-1硒水平组,仔猪初生窝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6.13%,23.88%,25.98%,29.70%(P<0.05)。饲粮硒水平为0.5mg·kg-1酵母硒组仔猪断奶窝重、窝增重、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38.44%、42.96%和17.07%(P<0.05)。断奶仔猪:硒水平为0.3,0.5mg·kg-1的纳米硒组和硒水平为0.5mg·kg-1酵母硒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7.26%,9.46%和13.07%(P<0.05)。酵母硒0.3,0.5mg·kg-1硒水平组和纳米硒各硒水平组的平均料重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和0.7mg·kg-1亚硒酸钠组(P<0.05)。育肥猪:纳米硒组的日增重显着高于酵母硒组(P<0.05),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亚硒酸钠组(P<0.01);添加硒各组育肥猪料重比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酵母硒组极显着低于纳米硒组和亚硒酸钠组。以上结果表明:酵母硒和纳米硒提升猪生产性能的效果均显着优于亚硒酸钠。0.5mg·kg-1硒水平的酵母硒和纳米硒均显着提高了初生仔猪、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的日增重,并显着降低了料重比(P<0.05)。2、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哺乳母猪和哺乳仔猪:硒源、硒水平、硒源和硒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哺乳母猪和哺乳仔猪血清T3、T4含量的影响极显着(P<0.01)。纳米硒组母猪血清T3水平分别比对照组、亚硒酸钠组和酵母硒组提高了29.52%、17.24%和23.63%(P<0.01);纳米硒组母猪血清T4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亚硒酸钠组和酵母硒组降低了24.71%、30.88%和33.86%(P<0.01)。亚硒酸钠组、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哺乳仔猪血清的T3水平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2.82%、26.50%和20.51%(P<0.01);不同硒源分析,亚硒酸钠组和纳米硒组哺乳仔猪血清T4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18.39%和26.51%(P<0.01)。断奶仔猪:0.5,0.7mg·kg-1硒水平的纳米硒组仔猪血清的T3含量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亚硒酸钠各组(P<0.01);T4含量随着硒水平的升高而降低,但纳米硒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育肥猪:0.5,0.7mg·kg-1硒水平的纳米硒组育肥猪血清T3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0.5mg·kg-1硒水平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以上结果表明:纳米硒有效提高了哺乳母猪、断奶仔猪、育肥猪的血清T3含量,特别是0.5mg·kg-1硒水平的纳米硒组效果最佳。3、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免疫功能的影响哺乳母猪和哺乳仔猪:纳米硒组母猪血清IgA含量分别比亚硒酸钠组、酵母硒组提高了142.64%,35.29%(P<0.01),IgM含量分别比亚硒酸钠组、酵母硒组提高了63.83%、8.51%(P<0.01)。与对照组相比,亚硒酸钠、纳米硒和酵母硒组哺乳仔猪血清IgG含量分别提高了19.11%,43.39%,34.63%(P<0.01);IgA含量分别提高了93.67%,160.75%,132.91%(P<0.01);IgM含量分别提高了90.91%,140.91%,102.27%(P<0.01)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纳米硒和酵母硒组断奶仔猪和育肥猪血清中IgA、IgG、IgM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亚硒酸钠组(P<0.05):其中纳米硒组与对照组相比,育肥猪的血清中IgG、IgA、IgM含量分别提高了9.24%、13.36%和9.24%(P<0.01)以上结果表明:酵母硒和纳米硒能有效提高哺乳母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血清中IgG、IgA、IgM的含量。其中纳米硒的效果显着优于酵母硒和亚硒酸钠,纳米硒0.3-0.7mg·kgq添加量均可显着提高猪的免疫功能。4、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从硒源分析,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哺乳母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的GSH-Px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高(P<0.05):纳米硒组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的T-AOC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3.40%和10.51%(P<0.05);纳米硒组育肥猪MDA含量分别低于对照组、亚硒酸钠组和酵母硒组8.20%、6.67%和6.25%(P<0.05)。结果表明:纳米硒组对试验猪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效果显着。5、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血浆、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添加硒可显着提高母乳中的硒含量(P<0.05),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的母猪血浆、母乳中硒含量高于亚硒酸钠组;0.5,0.7mg·kg-1硒水平的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与对照组相比,哺乳母猪、哺乳仔猪及育肥猪血浆中硒含量差异显着(P<0.05)。结果表明:0.5,0.7mg·kg-1硒水平的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对血浆和母乳中硒含量的提高效果显着。6、提升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硒源和硒水平最佳组合提升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硒源和硒水平最佳组合:哺乳母猪饲粮硒水平为0.5mg·kg-1的酵母硒:断奶仔猪饲粮硒水平为0.5mg·kg-1的纳米硒或酵母硒:育肥猪饲粮硒水平为0.5-0.7mg·kg-1的纳米硒或酵母硒。二、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1、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胴体性状与肉质的影响饲粮中添加硒对于育肥猪的胴体性状的改善无明显作用;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中猪肉的大理石纹和肉色比值显着优于亚硒酸钠组(P<0.05);0.5mg·kg-1硒水平的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猪肉的大理石纹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12.5%和15.63%(P<0.05);0.7mg·kg-1硒水平纳米硒组肉色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1.11%(P<0.05)。酵母硒和纳米硒可明显提高试验猪宰后45min和24h的pH值。硒水平为0.7mg·kg-1的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宰后45min内肉的pH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纳米硒组中,0.3,0.5mg·kg-1硒水平组宰后24h肉的pH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亚硒酸钠各硒水平组(P<0.05)。不同硒源组的滴水损失率大小为纳米硒组<酵母硒组<亚硒酸钠组<对照组,纳米硒组、酵母硒组和亚硒酸钠组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3.18%、23.02%和4.48%(P<0.01)。以上结果表明:纳米硒和酵母硒在改善肉色、pH值、滴水损失等猪肉品质方面表现出比亚硒酸钠更好的营养生物学作用。2、硒在猪不同组织中沉积效果的研究硒在不同组织中的沉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肾脏>肝脏>肌肉。纳米硒组中0.5mg·kg-1硒水平组的肾脏、肝脏、背最长肌、后腿肌肉组织中硒含量分别为2.61mg·kg-1、0.58mg·kg-1、0.29mg·kg-1、0.27mg·kg-1、0.7mg·kg-1硒水平组分别为2.90mg·kg-1、0.67mg·kg-1、0.34mg·kg-1、0.33mg·kg-1酵母硒组中0.5mg·kg-1硒水平组的肾脏、肝脏、背最长肌、后腿肌肉组织中硒含量分别为2.77mg·kg-1、0.59mg·kg-1、0.28mg·kg-1、0.28mg·kg-1;0.7mg·kg-1硒水平组分别为2.97mg·kg-1、0.65mg·kg-1、0.29mg·kg-1、0.27mg·kg-1。3、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以生产富硒猪肉为目的,以猪肉无公害为标准,确定了育肥猪饲粮中硒源和硒水平的最佳组合:在120日龄生长育肥猪至出栏阶段,饲粮中添加纳米硒至0.7mg·kg-1硒水平。围绕富硒猪肉的整个生产系统,开展了生猪饲养、屠宰、分割、检疫检验和鲜肉贮存销售等重要环节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富硒猪肉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硒水平为0.7mg·kg-1的纳米硒在背最长肌和后腿肉中的硒沉积量分别达到0.34mg·kg-1和0.33mg·kg-1显着高于其他硒源和硒水平,比普通猪肉高2.4倍和2.3倍,实现了富硒猪肉生产的目标。
沈银书[9](2012)在《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规模养殖已成为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论文围绕生猪规模养殖的有关经济学问题展开研究,试图找出深层次影响因素,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应用规模经济、区域优势、生产率等相关理论,以国家和行业公布的数据为研究资料,利用区域比较优势指数、生猪单位增重成本收益、基于DEA的Manquist指数等方法,研究了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动因、区域分布与区域优势特征,不同养殖规模生猪的成本收益与生产率变化特征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源泉,以及美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经验等。论文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参考价值。论文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研究:1.综合分析了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动因。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粮食增产、市场竞争、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推动了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2.分析比较了我国不同规模养殖生猪的区域分布与不同区域生猪生产的比较优势。结果发现,我国生猪规模养殖有从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但生猪生产的优势区域仍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西南地区等水稻生产优势区,而华北的小麦、玉米生产优势区以及东北的玉米生产优势区并未成为生猪生产优势区域,表明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措施加快生猪规模养殖向华北和东北地区转移。3.揭示了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大小与成本效益的关系。应用生猪单位增重的总成本与净利润指标,更加准确地分析比较了我国不同养殖规模生猪的成本效益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猪场规模扩大,生猪养殖成本呈现“U”型变化,而养殖效益则呈现“倒U”型变化,中小规模具有一定的成本效益优势,而大规模养殖并不呈现规模经济,表明我国养猪业应坚持“适度规模”发展原则,不应过度追求规模数量的扩大,同时亟需提高规模养殖的技术管理水平。4.探讨了不同规模养殖生猪的TFP增长率与增长源泉。运用基于DEA的Manquist指数法对我国不同养殖规模的TFP增长率及其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化率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不同规模养殖生猪的TFP都呈正向增长(年均0.7%-1.8%),但增长源泉不同,其中散养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中小规模养殖主要源于技术效率改善,而大规模养殖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共同作用,表明今后除需继续加强大规模养殖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外,还要侧重加强生猪散养的技术推广以及中小规模养殖的技术研发。本文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结合美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历程与启示,提出了促进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不同养殖规模的优势,构建合理的生猪养殖规模结构;加大科技创新与应用力度,不断提升生猪生产水平;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加快生猪产业化进程;有序推动生猪规模养殖区域移动,促进生猪规模养殖合理布局;提高猪场粪污的治理能力,促进生猪规模养殖可持续发展。
王旭平[10](2010)在《夏季可拆迁式猪舍生态养猪的种养结合》文中研究表明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规模猪场需占用大量土地(通常固化后不可复耕)、粪污水排放导致环境污染与土地资源紧缺和种植业有机肥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我国目前农牧严重脱节,规模养殖产生的畜禽粪尿没能作为有机肥合理利用,畜禽粪尿污染现象严重;规模种植中因过多施用化肥,导致土地板结,肥力下降,而没有用足够的有机肥以改良土壤。同时,现有固定猪舍模式的养殖还存在占用耕地、疫病严重等问题。为了从根源上解决以上问题,本课题组研制了适于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的可便携装拆迁移式环保型猪舍(可拆迁式猪舍)。本文主要通过饲养试验、舍内环境指标测试、包心菜种植试验等,旨在研究夏季可拆迁式猪舍设计及应用的主要技术参数,为夏季可拆迁式猪舍的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用参数。饲养试验主要研究了可拆迁式猪舍对温湿度的影响、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影响。选取体重约为60Kg的杜大长三元杂交生长肥育猪216头,按完全区组设计分为2个组:可拆迁式猪舍组和传统的固定猪舍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6头。饲养期从体重约60kg进栏到体重达100K左右出栏。两组饲养密度均为1.1头/m2,饲料来源及营养水平相同,自由采食、饮水。在饲养试验期间,分别测定两类猪舍内的温湿度指标。以每5 d为1个周期分别测定可拆迁式猪舍各个单元的猪粪和尿污的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可拆迁式猪舍组肥育猪的平均末重(饲养期50 d)比固定猪舍组高出6.34%(P<0.01),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分别高出18.75%(P<0.01)和7.35%(P<0.01),料重比降低10.42%(P<0.05);可拆迁式猪舍内平均温度为28.03℃,平均日温差为2.75℃,平均相对湿度为70.50,固定猪舍内分别为29.83℃,5.87℃和70.40,两者日温差差异极显着(P<0.01);当室外平均最高气温为36.5℃时,.可拆迁式猪舍内日最高温度为28.7℃,比固定猪舍内低3.14℃,两者差异极显着(P<0.01)。每个单元可拆迁式猪舍饲养肥育猪试验全期平均鲜粪排放量为3349.6 kg,堆肥后重为2277.73kg;鲜尿污量为10648.23kg,熟化后可施用尿污量为12385.07kg;平均每头肥育猪从始重68.56kg饲养至末重104.84 kg,平均每千克增重产生鲜粪重为1.52kg,堆肥重为1.09 kg,尿污重为4.32kg,尿污施用量为4.06 kg。种植包心菜种植试验主要研究了包心菜种植所需的最适猪粪尿施入量,并得出可拆迁式猪舍饲养肥育猪所产的粪尿污完全施入包心菜种植田的土地匹配面积。供试土地设7个处理组,分别施入猪粪量为0、2、4、5、6 kg/m2,粪施入时按1:4.2的比例与尿污混合。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4 m2。包心菜播种量为1.1g/m2,收割后采样,测定各组土壤肥力指标,包心菜生产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每平方米施入5 kg(每亩3335kg)猪粪堆肥和20.5kg(每亩13673.5kg)尿污为适宜施肥量,包心菜总鲜重可达4.63 kg/m2,每亩产量3088.21kg。可拆迁式猪舍平均每个饲养单元所产的猪粪堆肥量和尿污量完全施入包心菜种植田的土地匹配面积为455.55 m2,约合0.68亩。应用可拆迁式猪舍饲养生长猪与种植包心菜的土地匹配面积为头均7.98 m2。能增产277.89kg,也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50.26元。本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可拆迁式猪舍饲养肥育猪的生产性能和舍内温湿度环境优于传统的固定猪舍;每个单元可拆迁式猪舍饲养肥育猪的经济效益比固定猪舍提高2810.05元;平均每个单元可拆迁式猪舍饲养肥育猪所产猪粪尿污混合完全施入包心菜种植田适宜的土地匹配面积为0.68亩。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文献综述 |
| 2.1 生猪养殖业现状 |
| 2.2 猪的基本生长发育规律 |
| 2.3 生长育肥猪能量代谢研究进展 |
| 2.4 日粮消化能研究进展 |
| 2.5 血液常规生化指标的测定 |
| 2.6 猪的精准饲养 |
| 3 研究内容 |
| 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试验一 日粮不同消化能水平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日粮的配制 |
| 1.2 试验动物 |
| 1.3 试验方法 |
| 1.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日粮消化能水平对生长阶段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 日粮消化能水平对育肥阶段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日粮不同消化能水平对生长阶段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日粮不同消化能水平对育肥阶段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 小结 |
| 试验二 不同消化能水平日粮对生长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生长育肥猪血液的采集 |
| 1.2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日粮消化能水平对生长阶段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2 日粮消化能水平对育肥阶段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消化能水平对生长阶段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2 日粮不同消化能水平对育肥阶段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 第四章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牧草的定义 |
| 1.2 牧草的选择 |
| 1.3 家猪的生物学特性和消化特点 |
| 1.4 桂闽地区养猪中使用牧草的现状及问题 |
| 1.5 商品猪饲养管理和育肥技术 |
| 1.5.1 商品猪生长生理阶段 |
| 1.5.2 育肥猪饲料的科学配制 |
| 1.5.3 饲喂方式和方法 |
| 1.5.4 商品猪育肥管理技术 |
| 1.6 象草引种培育概况和生物学特性 |
| 1.7 桂闽引象草的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 |
| 1.8 猪饲料中粗纤维的适宜添加范围 |
| 1.9 青饲料在养猪业的运用意义 |
| 1.10 当前生猪养殖面临问题 |
| 1.10.1 养猪粪污产生量大 |
| 1.10.2 养猪场沼气工程普及率低 |
| 1.10.3 水冲工艺清粪方式普遍存在 |
| 1.10.4 小规模养猪场(户)沼气工程缺位 |
| 1.10.5 常规沼气工程模式具有局限性 |
| 1.10.6 常规农林植物消纳养猪粪污具有局限性 |
| 1.10.7 成本高、风险大、防疫难 |
| 1.11 养猪场沼气工程 |
| 1.11.1 沼气的定义 |
| 1.11.2 沼气发酵原理 |
| 1.11.3 养猪场沼气工程的定义 |
| 1.11.4 养猪场沼气工程作用 |
| 第二章 实验猪场的要求和基本情况介绍 |
| 2.1 实验猪场的要求 |
| 2.1.1 猪场要保持安静、避免污染 |
| 2.1.2 猪场的环境控制 |
| 2.1.3 防疫、驱虫的要求 |
| 2.1.4 猪群的预处理 |
| 2.1.5 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
| 2.2 实验猪场基本情况介绍 |
| 第三章 实验猪场桂闽引象草种植要求 |
| 3.1 温度 |
| 3.2 种植地选择与处理 |
| 3.2.1 地形选择 |
| 3.2.2 土壤选择 |
| 3.3 整地 |
| 3.4 整畦 |
| 3.5 播种 |
| 3.5.1 播种期 |
| 3.5.2 播种方式 |
| 3.5.3 播种量 |
| 3.6 草地管理 |
| 3.6.1 排水 |
| 3.6.2 苗期除草和补植 |
| 3.6.3 病虫害防治 |
| 3.6.4 草地的日常管理 |
| 3.7 施肥 |
| 3.7.1 基肥 |
| 3.7.2 沼液灌溉 |
| 3.7.3 氮磷钾肥 |
| 3.7.4 施肥技巧 |
| 3.7.5 巧用微量元素肥 |
| 3.7.6 注意事项 |
| 3.8 刈割利用 |
| 3.8.1 刈割高度 |
| 3.8.2 刈割次数 |
| 3.8.3 刈割时注意病虫害 |
| 3.8.4 其它有关要求 |
| 第四章 桂闽引象草加工及实验对象饲喂要求 |
| 4.1 原料准备 |
| 4.1.1 清理、选择 |
| 4.1.2 消毒 |
| 4.2 打浆加工 |
| 4.3 饲喂季节 |
| 4.4 饲喂方法 |
| 4.5 饲喂方式 |
| 4.6 饲喂量设计 |
| 4.7 实验对象的品种 |
| 4.8 实验对象的分组 |
| 4.9 实验对象的饲养管理 |
| 4.9.1 饲料的选择 |
| 4.9.2 饲喂次数 |
| 4.9.3 饮水 |
| 4.9.4 合理分群和调教 |
| 4.9.5 去势、防疫、驱虫 |
| 4.9.6 育肥方式 |
| 4.10 喂料及称重器具 |
| 第五章 循环种养模式简介 |
| 5.1 循环种养使用的技术 |
| 5.2 主要种植技术措施 |
| 5.3 主要养殖技术措施 |
| 第六章 数据统计 |
| 6.1 约克夏品种 |
| 6.1.1 实验组约克夏猪实验数据见表3 |
| 6.1.2 对照组约克夏猪实验数据见表4 |
| 6.2 长白品种 |
| 6.2.1 实验组长白猪实验数据见表5 |
| 6.2.2 对照组长白猪实验数据见表6 |
| 6.3 杜洛克品种 |
| 6.3.1 实验组杜洛克猪实验数据见表7 |
| 6.3.2 对照组杜洛克猪实验数据见表8 |
| 6.4 三个品种猪只增重情况加权值计算见表9 |
| 第七章 效益计算和实验数据分析 |
| 7.1 效益计算 |
| 7.1.1 计算依据 |
| 7.1.2 增加效益计算 |
| 7.1.3 增重效益 |
| 7.1.4 直接节粮效益 |
| 7.1.5 综合效益分析 |
| 7.2 数据分析方法和实验数据分析 |
| 7.3 实验数据统计 |
| 7.4 独立样本T检验 |
| 7.5 软件运算结果和分析 |
| 7.5.1 组统计量 |
| 7.5.2 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方差齐性的检验 |
| 7.5.3 均值方程的T检验 |
| 7.5.4 置信区间 |
| 第八章 实验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综述 |
| 1.1 养猪现状与发展预测 |
| 1.1.1 养猪现状分析 |
| 1.1.2 市场发展空间分析 |
| 1.1.3 养猪清洁生产 |
| 1.2 我国猪病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1 我国猪病现状 |
| 1.2.2 未来猪病防控的趋势 |
| 1.3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进展 |
| 1.3.1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背景 |
| 1.3.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目的及意义 |
| 1.3.3 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 |
| 1.3.4 今后的发展趋势 |
| 第二章 供港猪场的现状调查研究 |
| 2.1 调查研究方法与内容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3 讨论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传统养猪模式与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的对比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数据来源 |
| 3.1.2 饲养管理 |
| 3.1.3 工艺流程 |
| 3.1.4 两种模式划分标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升级基础设施和改善饲养环境 |
| 3.2.2 生产性能指标结果 |
| 3.2.3 财务经济指标结果与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关于标准化养猪生产 |
| 3.3.2 关于猪舍的通风模式 |
| 3.3.3 关于漏缝板的研究与设计 |
| 3.3.4 关于饲料营养水平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4.1.2 实验方法 |
| 4.1.3 检测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淀粉基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机理 |
| 4.2.2 类Fenton法杀菌消毒研究 |
| 4.3 讨论 |
| 4.3.1 技术重点与适用范围 |
| 4.3.2 项目研制淀粉基复合絮凝剂的创新作用 |
| 4.3.3 项目研制类Fenton杀菌消毒法的创新作用 |
| 4.3.4 单项技术与组合工艺与国内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 |
| 4.4 结论 |
| 第五章 猪-沼-茶(果)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1.1 试验场地 |
| 5.1.2 粪污处理流程 |
| 5.1.3 种植区几种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及pH值变化 |
| 5.1.4 有机肥的土壤改良效果 |
| 5.1.5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pH值变化情况 |
| 5.2.2 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
| 5.2.3 氮、磷、钾的含量变化 |
| 5.2.4 营养元素的平衡 |
| 5.2.5 效益分析 |
| 5.3 讨论 |
| 5.3.1 从养殖源头采取清洁生产是关键 |
| 5.3.2 实施精准供水供肥是生态循环的保证 |
| 5.3.3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是必要的 |
| 5.4 结论 |
| 第六章 示范工程建设 |
| 6.1 建设内容与规模 |
| 6.2 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 |
| 6.3 示范工程建成后的效果 |
| 6.3.1 猪舍设计和布局等科学合理 |
| 6.3.2 源头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应用 |
| 6.3.3 实现了水和饲料的平衡 |
| 6.3.4 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 第七章 实际示范推广情况与推广工作总结 |
| 7.1 推广方案 |
| 7.1.1 推广的内容 |
| 7.1.2 推广项目的技术水平 |
| 7.1.3 推广范围 |
| 7.1.4 推广难易程度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 |
| 7.2 示范推广工作的组织管理 |
| 7.2.1 建立良种猪及养猪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体系 |
| 7.2.2 制订实施方案,保证推广工作有条不紊 |
| 7.2.3 依靠社会力量,实现推广工作多方合作 |
| 7.2.4 保证资金投入和基础条件建设 |
| 7.2.5 加强横向合作与技术交流 |
| 7.3 推广的措施 |
| 7.3.1 技术示范 |
| 7.3.2 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 |
| 7.3.3 技术服务 |
| 7.3.4 技术交流 |
| 7.4 推广情况与效益测算 |
| 7.4.1 推广情况与经济效益 |
| 7.4.2 社会效益 |
| 7.4.3 生态效益 |
| 7.5 推广工作小结与建议 |
| 第八章 论文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与奖励 |
| 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我国养猪业现状 |
| 2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概况 |
| 2.1 地方猪种遗传资源现状 |
| 2.2 中国地方猪种对国外养猪业发展的影响 |
| 3 关于猪品种(系)繁育概述 |
| 3.1 我国的猪育种历程 |
| 3.2 品种(系)建立的途径 |
| 3.3 培育品种(系)的特征 |
| 3.4 近几年我国育成的新品系猪 |
| 3.4.1 川藏黑猪高繁殖力新品系 |
| 3.4.2 高原瘦肉型猪品系 |
| 3.4.3 嘉兴黑猪新品系 |
| 3.4.4 华特猪配套系 |
| 3.4.5 沂蒙黑猪新品系 |
| 4 日粮营养水平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1 日粮消化能水平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 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3 日粮粗纤维水平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5 屠宰体重对猪胴体性能和肉质的影响 |
| 6 母猪年生产力概述 |
| 7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概述 |
| 7.1 品种来源 |
| 7.2 体型外貌 |
| 7.3 生长发育 |
| 7.4 繁殖性能 |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日粮不同粗蛋白水平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
| 1.3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 2 饲养管理 |
| 2.1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1.1 生长性能 |
| 2.1.2 经济效益及母猪年产效益 |
| 2.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 3.3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母猪年产效益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 不同粗蛋白水平日粮对经济效益和母猪年生产效益的影响 |
| 5 小结 |
| 第三章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肥育性能、胴体品质与年生产力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 1.2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 1.3 饲养管理 |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4.1 肥育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4.2 胴体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4.3 肉质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4.4 母猪年生产力 |
| 1.4.5 经济效益 |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与大白猪肥育性能比较 |
| 2.2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不同屠宰体重胴体性能比较及与大白猪的对比 |
| 2.3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不同屠宰体重肉质比较及与大白猪的对比 |
| 2.4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与大白猪母猪年生产力比较 |
| 2.5 高繁殖力猪新品系-HN不同体重阶段经济效益比较及与大白猪的对比 |
| 3 讨论 |
| 3.1 肥育性能 |
| 3.2 胴体性能及肉质 |
| 3.3 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 |
| 3.4 适宜的屠宰时间 |
| 4 小结 |
| 第四章 试验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发展规模化养殖场的必要性 |
| 1.3 中美规模化猪场发展趋势比较 |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建设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养殖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
| 2.1 项目的建设背景 |
| 2.2 项目地址建设条件 |
| 2.3 市场分析 |
| 3. 总体规划与建设方案 |
| 3.1 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 |
| 3.2 建设规模与内容 |
| 3.3 猪场工艺流程与规划布局 |
| 3.4 技术选择 |
| 3.5 工艺参数与栏舍设计 |
| 3.6 生产技术方案 |
| 3.7 资源配备与解决方案 |
| 3.8 环保控制与解决措施 |
| 3.9 人员架构 |
| 4.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
| 4.1 投资估算 |
| 4.2 效益分析 |
| 5. 创新与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 1.3 研究方案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 |
| 2.1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 2.2 协同学理论 |
| 2.3 战略联盟理论 |
| 2.4 交易成本理论 |
| 2.5 农户行为理论 |
| 2.6 本研究的逻辑框架 |
| 第三章 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理论分析 |
| 3.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概念 |
| 3.2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机理 |
| 3.3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概念、类型和特征分析标准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主要问题 |
| 4.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发展历程 |
| 4.2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现状 |
| 4.3 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生猪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
| 5.1 生猪良种生产活动的技术特征 |
| 5.2 生猪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类型 |
| 5.3 生猪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效应 |
| 5.4 种猪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生猪联合育种模式分析 |
| 6.1 生猪联合育种的概念和技术路径 |
| 6.2 生猪联合育种模式的类型 |
| 6.3 生猪联合育种模式的效应 |
| 6.4 政府主导型生猪联合育种的演进机制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生猪良种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分析 |
| 7.1 生猪良种质量形成过程和技术特征 |
| 7.2 生猪良种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对比分析 |
| 7.3 优化生猪良种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的路径探讨 |
| 7.4 纵向战略联盟模式中的利益分配 |
| 7.5 纵向战略联盟模式中的合作伙伴选择 |
| 7.6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生猪良种扩散模式分析 |
| 8.1 生猪良种使用的技术特征 |
| 8.2 我国商品场户采纳生猪良种的障碍 |
| 8.3 一个基于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 |
| 8.4 生猪良种扩散模式对比分析 |
| 8.5 生猪良种扩散模式效应的实证检验 |
| 8.6 商品场户参与生产合同模式的意愿分析 |
| 8.7 本章小结 |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 9.1 主要结论 |
| 9.2 政策建议 |
| 9.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协调度的计算过程 |
| 附录2: 政府主导型生猪联合育种演化博弈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
| 附录3: 商品场户用种行为调查问卷 |
| 附录4: 种猪企业调查问卷 |
| 附录5: 相关部门访谈提纲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优势 |
| 1.1.2 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
| 1.1.3 秦皇岛市生猪产业发展规划 |
| 1.2 国内外种猪品种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外主要推广与应用种猪品种 |
| 1.2.2 国内外生猪杂交利用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外生猪繁育体系建设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秦皇岛市种猪场品种结构调查 |
| 2.1 秦皇岛市种猪场纯种公猪品种结构调查 |
| 2.1.1 调查对象与内容 |
| 2.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 2.2 秦皇岛市种猪场纯种母猪品种结构调查 |
| 2.2.1 调查对象与内容 |
| 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品种品系杂交繁育与育肥试验 |
| 3.1 品种品系杂交繁育试验 |
| 3.1.1 材料与方法 |
| 3.1.2 结果与分析 |
| 3.2 品种品系杂交育肥试验 |
| 3.2.1 材料与方法 |
| 3.2.2 结果与分析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 |
| 4.1 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构成 |
| 4.1.1 育种场(核心群) |
| 4.1.2 繁育场(繁殖群) |
| 4.1.3 商品场(生产群) |
| 4.1.4 种公猪站 |
| 4.1.5 种猪性能测定站 |
| 4.2 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模式 |
| 4.2.1 杂交组合模式 |
| 4.2.2 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参数 |
| 4.2.3 动态模型 |
| 4.2.4 各层次母猪群比例分布 |
| 4.3 秦皇岛市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内各类型猪场规模及标准要求 |
| 4.3.1 商品场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
| 4.3.2 繁育场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
| 4.3.3 核心育种场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
| 4.3.4 种公猪站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 |
| 4.4 秦皇岛市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立保障措施 |
| 4.4.1 建立组织机构 |
| 4.4.2 推广配套技术 |
| 4.4.3 加强行业监管 |
| 4.4.4 加大资金投入 |
| 4.4.5 强化品牌建设 |
| 4.4.6 做好疫病防控 |
| 第五章 效益分析 |
| 5.1 经济效益 |
| 5.2 社会效益 |
| 5.3 生态效益 |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 6.1 讨论 |
| 6.1.1 推广问题 |
| 6.1.2 区域问题 |
| 6.1.3 运营问题 |
| 6.2 结论 |
| 6.2.1 秦皇岛市已形成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的种猪品种基础 |
| 6.2.2 以美系为主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适宜秦皇岛市推广应用 |
| 6.2.3 建立了秦皇岛市生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
| 6.2.4 建立和推广繁育体系能够提高秦皇岛市生猪产业效益水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综述 |
| 引言 |
| 1 硒的存在形式与分布 |
| 2 硒的代谢机制 |
| 2.1 硒的吸收 |
| 2.2 硒的贮存和排泄 |
| 3 硒的生物学作用 |
| 3.1 硒蛋白 |
| 3.2 硒的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
| 3.3 硒与维生素E的互作 |
| 3.4 硒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
| 3.5 硒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
| 3.6 硒对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 |
| 3.7 硒的抗癌作用 |
| 3.8 硒的拮抗金属毒性作用 |
| 4 缺硒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
| 5 硒中毒 |
| 6 硒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 6.1 硒在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 6.2 硒在其他动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 7 富硒产品的开发研究现状 |
| 7.1 富硒产品的研究 |
| 7.2 富硒食品的安全性 |
| 8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 8.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8.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8.2.1 研究内容 |
| 8.2.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 1.2.1 哺乳母猪的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 1.2.2 断奶仔猪的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 1.2.3 育肥猪的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 1.3 饲养管理 |
| 1.3.1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
| 1.3.2 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的饲养管理 |
| 1.4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 1.4.1 生长性能指标 |
| 1.4.2 血浆和血清样品采集 |
| 1.4.3 初乳和常乳样品采集 |
| 1.4.4 血浆、组织和母乳中硒含量测定 |
| 1.4.5 清抗氧化指标测定 |
| 1.4.6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
| 1.4.7 清甲状腺激素的测定 |
| 1.4.8 屠宰测定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生长性能影响 |
| 2.1.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1.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1.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仔猪和肥育猪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
| 2.2.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哺乳仔猪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T3、T4的影响 |
| 2.2.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T3、T4的影响 |
| 2.2.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育肥猪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T3、T4的影响 |
| 2.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仔猪和肥育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 2.3.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哺乳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 2.3.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 2.3.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育肥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 2.4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仔猪和肥育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2.4.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哺乳仔猪血清GSH-Px活性的影响 |
| 2.4.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中T-AOC、MDA、GSH-Px的影响 |
| 2.4.3 不同硒源对育肥猪血清中T-AOC、MDA、GSH-Px的影响 |
| 2.5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血浆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 |
| 2.5.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 |
| 2.5.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哺乳仔猪血浆中硒含量的影响 |
| 2.5.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浆中硒含量的影响 |
| 2.5.4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血浆中硒含量的影响 |
| 2.6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胴体性状、肉质的影响 |
| 2.6.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胴体性状的影响 |
| 2.6.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肉色的影响 |
| 2.6.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背最长肌的pH值的影响 |
| 2.6.4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背最长肌滴水损失的影响 |
| 2.6.5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熟肉率的影响 |
| 2.7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组织硒沉积的影响 |
| 2.7.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肾脏硒沉积的影响 |
| 2.7.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肝脏中硒沉积的影响 |
| 2.7.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背最长肌硒沉积的影响 |
| 2.7.4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后腿肌肉硒沉积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生长性能影响 |
| 3.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仔猪和肥育猪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
| 3.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仔猪和肥育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 3.4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仔猪和肥育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3.5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血浆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 |
| 3.6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胴体性状、肉质的影响 |
| 3.7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组织硒沉积的影响 |
| 4 小结 |
| 4.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影响 |
| 4.1.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试验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1.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试验猪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
| 4.1.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试验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 4.1.4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试验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4.1.5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试验猪血浆、母乳硒含量的影响 |
| 4.1.6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试验猪胴体性状和肉质的影响 |
| 4.1.7 硒在不同组织中的沉积效果 |
| 4.2 明确不同阶段饲粮中硒源和硒水平的组合 |
| 4.2.1 母猪妊娠85d开始至泌乳期间28d结束 |
| 4.2.2 断奶仔猪阶段 |
| 4.2.3 育肥猪阶段 |
| 第三章 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 |
| 1 引言 |
| 1.1 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的相关概念 |
| 1.2 富硒猪肉的描述 |
| 1.3 富硒猪肉生产系统流程图 |
| 2 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 |
| 2.1 生猪饲养的关键技术 |
| 2.1.1 猪场环境管理的关键技术 |
| 2.1.2 猪场卫生的关键技术 |
| 2.1.3 饲料的关键技术 |
| 2.1.4 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 |
| 2.1.5 药物使用管理的关键技术 |
| 2.1.6 饮用水管理的关键技术 |
| 2.2 生猪屠宰的关键技术 |
| 2.2.1 生猪运输接收的关键技术 |
| 2.2.2 到厂检疫检验的关键技术 |
| 2.2.3 屠宰过程的关键技术 |
| 2.2.4 宰后屠体检疫检验的关键技术 |
| 2.2.5 贮存运输的关键技术 |
| 2.3 鲜肉贮存销售的关键技术 |
| 3 小结 |
| 第四章 富硒猪肉的效益分析 |
| 1 经济效益分析 |
| 1.1 生产富硒猪肉饲料中添加硒源增加的饲料成本 |
| 1.2 富硒猪肉增加值 |
| 1.3 经济效益 |
| 2 社会效益分析 |
| 第五章 创新点与展望 |
| 1 创新点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富硒猪肉销售增效测算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 1.2.3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数据说明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1.4.3 数据说明 |
| 1.5 研究特色及可能的创新 |
| 第二章 规模养殖经济学分析相关理论概述 |
| 2.1 规模经济理论 |
| 2.1.1 规模经济的形成机理 |
| 2.1.2 生猪养殖规模的分类 |
| 2.2 区域优势理论 |
| 2.2.1 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 2.2.2 区域畜产品比较优势的内涵 |
| 2.2.3 区域畜产品比较优势的测算 |
| 2.3 成本收益理论 |
| 2.3.1 成本有关理论 |
| 2.3.2 收益有关理论 |
| 2.4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
| 2.4.1 生产率的内涵 |
| 2.4.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 2.4.3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测定方法 |
| 第三章 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现状分析 |
| 3.1 我国养猪业发展现状 |
| 3.1.1 生猪生产 |
| 3.1.2 猪肉消费 |
| 3.1.3 进出口贸易 |
| 3.2 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水平分析 |
| 3.2.1 生猪散养与规模养殖比重的变化趋势 |
| 3.2.2 不同规模猪场数量及其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
| 3.2.3 不同规模猪场年出栏量及其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
| 3.3 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动因分析 |
| 3.3.1 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 |
| 3.3.2 技术进步 |
| 3.3.3 粮食增产 |
| 3.3.4 市场竞争 |
| 3.3.5 政策推动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区域分布与区域优势分析 |
| 4.1 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移动分析 |
| 4.1.1 不同区域生猪规模养殖比重的变化趋势 |
| 4.1.2 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猪场在全国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
| 4.1.3 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猪场出栏量在全国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
| 4.2 我国生猪生产的区域优势分析 |
| 4.2.1 存栏规模优势指数(SAI)分析 |
| 4.2.2 产量优势指数(PAI)分析 |
| 4.2.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我国不同养殖规模的生猪成本收益分析 |
| 5.1 不同养殖规模的生猪成本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
| 5.1.1 生猪总成本构成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 5.1.2 生猪生产成本构成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
| 5.2 不同养殖规模的生猪收益变化趋势 |
| 5.2.1 生猪产值变化趋势 |
| 5.2.2 生猪净利润变化趋势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我国不同养殖规模的生猪生产率分析 |
| 6.1 不同养殖规模的生猪单要素生产率分析 |
| 6.1.1 生猪资金收益率 |
| 6.1.2 生猪劳动生产率 |
| 6.2 不同养殖规模生猪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项分析 |
| 6.2.1 数据来源与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
| 6.2.2 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项的测定方法 |
| 6.2.3 测算结果与分析 |
| 6.3 不同养殖规模生猪的技术效率与前沿面投影分析 |
| 6.3.1 各地区不同养殖规模生猪的综合技术效率及其分解项分析 |
| 6.3.2 各地区不同养殖规模生猪的前沿面投影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美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
| 7.1 美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历程 |
| 7.1.1 猪场总数与猪场规模的变化趋势 |
| 7.1.2 不同规模猪场数量与存栏量及其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
| 7.2 我国生猪规模养殖水平与美国的比较分析 |
| 7.2.1 不同规模猪场数量及其所占比重的比较 |
| 7.2.2 不同规模猪场存栏量(或出栏量)所占比重的比较 |
| 7.3 美国生猪规模养殖发展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
| 7.3.1 通过实施合同生产,推动猪场的专业化与规模的扩大 |
| 7.3.2 通过加强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规模养殖生猪生产水平的提高 |
| 7.3.3 通过有效管理猪场废弃物,实现环境保护与生猪规模养殖的协调发展 |
| 7.4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 8.1 研究结论 |
| 8.2 政策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严峻的畜禽粪尿污染问题 |
| 1.1.1 排放量大 |
| 1.1.2 对环境的危害 |
| 1.1.2.1 水体的污染 |
| 1.1.2.2 土壤的污染 |
| 1.1.2.3 有害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
| 1.2 畜禽粪尿污染原因 |
| 1.2.1 规划不当,种植业与养殖业严重脱节 |
| 1.2.2 粪污利用和处理技术水平低 |
| 1.2.3 法律法规不健全 |
| 1.3 畜牧业用地矛盾 |
| 1.3.1 养殖方式转变带来的新问题 |
| 1.3.2 畜禽养殖禁养区引起的用地限制 |
| 1.3.3 畜牧业用地没有纳入专项计划 |
| 1.4 种养结合的新模式 |
| 1.4.1 种养结合的可行性 |
| 1.4.2 研究可拆迁式猪舍的必要性 |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动物 |
| 2.1.2 试验日粮 |
| 2.1.3 试验蔬菜 |
| 2.1.4 供试肥料 |
| 2.1.5 单体固定饲养笼 |
| 2.1.6 可拆迁式猪舍 |
| 2.2 试验设计与管理 |
| 2.2.1 饲养试验 |
| 2.2.2 种植包心菜土地猪粪尿承载力试验 |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3.1 室内外温湿度测定 |
| 2.3.2 生产性能的测定 |
| 2.3.3 可拆迁式猪舍粪排泄量和尿污排泄量测定 |
| 2.3.3.1 总量测定 |
| 2.3.3.2 精确测定 |
| 2.3.4 猪粪尿肥力指标测定 |
| 2.3.5 土壤肥力指标测定 |
| 2.3.6 包心菜生产性状指标测定 |
| 2.3.7 包心菜营养指标测定 |
| 2.4 经济效益分析 |
| 2.4.1 肥育猪生产性能方面 |
| 2.4.2 包心菜种植方面 |
| 2.5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饲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1.1 应用可拆迁式猪舍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1.2 可拆迁式猪舍和固定猪舍温湿度比较 |
| 3.1.2.1 平均温度变化 |
| 3.1.2.2 昼夜温度差变化 |
| 3.1.2.3 日最高温度变化 |
| 3.1.3 相对湿度变化 |
| 3.2 可拆迁式猪舍肥育猪粪和尿污指标测定结果与分析 |
| 3.2.1 粪排泄量 |
| 3.2.2 尿污排泄量 |
| 3.2.3 平均每kg增重粪尿污量 |
| 3.2.4 精确测定 |
| 3.3 种植包心菜土地猪粪尿承载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3.1 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 3.3.2 不同施肥水平对包心菜生产性状的影响 |
| 3.3.3 不同施肥水平对包心菜营养成分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饲养试验 |
| 4.1.1 可拆迁式猪舍和固定猪舍空气环境温度的比较 |
| 4.1.2 可拆迁式猪舍和固定猪舍相对湿度的比较 |
| 4.2 可拆迁式猪舍肥育猪粪排泄量和尿污排泄量 |
| 4.3 种植包心菜土地猪粪尿承载力试验 |
| 4.3.1 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 4.3.2 不同施肥水平对包心菜生产性状的影响 |
| 4.3.3 不同施肥水平对包心菜营养成分的影响 |
| 4.4 可拆迁式猪舍包心菜种植田土地匹配面积 |
| 4.5 应用可拆迁式猪舍进行种养结合生态养猪的经济效益 |
| 4.5.1 肥育猪生产性能方面 |
| 4.5.2 包心菜种植方面 |
| 5 小结与提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