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溶栓抗凝活血化瘀联合治疗加重型心绞痛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溶栓、抗凝、活血化瘀联合治疗恶化劳力型心绞痛(论文文献综述)

陈鑫[1](2021)在《冠心病心绞痛个人医案诊治规律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搜集与整理当代医家采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技术对医案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冠心病心绞痛的虚证主要病机、实证主要病机、常见舌象、常见脉象,中药治疗的应用规律及配伍规律,以期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参考。资料和方法:在中国知网以"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狭窄”、“胸痹”、“心系疾病”等关键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再分别以"医案"、"验案"为关键词进行结果中检索,时间设为2000年1月-2020年12月,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医案68篇,有效验案共99例,整理归纳后,设计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将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机、证型、治疗原则、舌诊、脉诊、组方等资料规范化后纳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分析进行研究,其中包括频数频率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探讨总结。结果:1.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频数统计结果:本次研究记录患者共99名,有性别记录者98名,其中以男性患者居多共58例;有年龄记录者98名,年龄区间为29-82岁,以中老年患者居多。2.病机频次频率统计结果:研究结果中,病机以血瘀、气虚、痰湿、阳虚为主,其中血瘀频次最高,达77次,占比达29.50%,气虚、痰湿、阳虚频次分别为48次、48次、28次,频率分别为18.39%、18.39%、10.73%,其余依次为阴虚、气滞、湿热、寒凝、腑实、阳亢、气陷。3.(1)舌象频次频率统计结果:研究结果中,舌象中以色青紫/瘀点瘀斑频次最高,达66次,频率为66.67%,其余依次为红、淡红、淡白;舌形以适中频次最高,频次为83次,频率为83.84%,其余依次为胖大舌、齿痕舌、瘦薄舌;舌苔中以白腻/白滑苔频次最高,达33次,频率为33.33%,其余依次为薄白苔、黄腻苔、白厚苔、薄黄苔、少苔/无苔、黄厚苔、黄白相间苔;舌下络脉迂曲频次为5,频率为5.05%。(2)病机-舌象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30为原则,结果以阴虚-少苔/无苔相关系数最高。4.(1)脉象频次频率统计结果研究结果中,脉象以弦脉、细脉、滑脉、沉脉为主,其中弦脉频次最高,达48次,频率为23.19%,细脉、滑脉、沉脉出现频次分别为40次、30次、28次,频率分别为19.32%、14.49%、13.53%,其余依次为涩脉、缓脉、数脉、结脉、弱脉、迟脉、代脉、短脉、促脉、濡脉、紧脉。(2)病机-脉象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20为原则,结果以痰湿-滑脉相关系数最高。5.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1)中药频数、频率统计:所涉及中药数195味,总方数99首,用药总频次1399次,按频率大于15%的药物进行统计得出高频药物26种,丹参使用频次63次,出现频次最高,药物总频次占比4.5%,方剂中使用频率63.64%,其余依次为甘草、川芎、半夏、瓜蒌、黄芪、茯苓、当归、赤芍、麦冬、薤白、红花、白术、党参、五味子、三七、桂枝、枳壳、郁金、延胡索、陈皮、柴胡、黄连、桃仁、石菖蒲、水蛭。(2)中药性味归经频次、频率统计结果:温性药为195味中药及高频药物的核心药性,其次为寒性、平性;甘味、苦味、辛味药物为195味中药及高频药物的核心药味;心经为高频药物核心归经。(3)中药归类统计结果:195味药物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次分别为322次和251次,频率为23.02%和17.94%,补虚药中以补气药频次最高,达195次,频率为60.56%。高频药物亦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补虚药亦以补气药为主,补气药中以黄芪为主,高频药物活血化瘀药中以丹参为主,黄芪及丹参频次分别为43次、63次。(4)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5类,C1:丹参、麦冬、五味子;C2:枳壳、陈皮、茯苓、党参、白术、甘草、石菖蒲;C3:桂枝、黄芪、延胡索、川芎、赤芍、当归、桃仁、红花;C4:郁金、柴胡、水蛭;C5:半夏、瓜蒌、薤白、三七、黄连。(5)高频药物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30为原则,得出主要结果:常用药对半夏-瓜蒌、瓜蒌-薤白、五味子-麦冬、当归-红花等;与病机-中药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30为原则,结果以阴虚-五味子相关系数最高。结论:1胸痹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且胸痹虚证主要病机包括气虚及阳虚,胸痹实证主要病机包括血瘀及痰湿。2舌象中色青紫/瘀点瘀斑、舌形适中、苔白腻/白滑为主。3脉象以弦、细、沉、滑为主。4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虚证核心治疗药物为补虚药,代表药物为黄芪;实证核心治疗药物为活血化瘀药,代表药物为丹参;药物配伍中基础方的应用包括四君子汤、四物汤及半夏瓜蒌薤白汤;五味子-麦冬、瓜蒌-薤白、半夏-瓜蒌、红花-当归等药对为常用配伍药对;阴虚-五味子、阴虚-麦冬、气虚-五味子、气虚-黄芪等为治疗常用证药配伍。

巴俊松[2](2021)在《化痰通络止痛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止痛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为化痰通络法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治疗及应用上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疗法,而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以化痰通络止痛汤口服,通过28天给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心电图变化、血脂变化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1.心绞痛的总积分及疗效:治疗后两组的心绞痛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88.57%)高于对照组(74.29%),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的积分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观察组(88.57%)高于对照组(65.71%),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电图的变化:治疗后两组的心电图心肌缺血表现均有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观察组(82.68%)高于对照组(74.29%),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脂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TC、LDL-C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G较治疗前均下降,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质量的评定:治疗后两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程度(TS)、疾病认知程度(DS)较治疗前均改善,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化痰通络止痛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在改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情况、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2.化痰通络止痛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在降低血脂中TC、LDL-C水平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王于心[3](2020)在《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汤加减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中医理论温通先天与后天之气、治病求本指导下,运用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汤加减治疗辨证为脾肾阳虚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合理诠释以治病求本为指导思想运用经方合方治疗疾病的科学内涵。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病房及导师门诊患有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辨证为脾肾阳虚证的患者,将选定的60例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西药基础上联合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汤加减方,为期28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心电图、中医证候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硝酸甘油减停率、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临床研究,治疗前后经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减停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方面都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在中医证候积分、硝酸甘油减停率、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耐量、稳定患者活动过程中心绞痛发作方面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电图疗效、疾病认知及治疗满意程度、心绞痛发作次数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以温通脾肾的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汤加减方治疗脾肾阳虚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对于单纯基础西药治疗更能缓解相关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突出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病的优势,在改善胸痛、胸闷等主症优势突出,提高生命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未有明显不良反应,体现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特长。

干承[4](2020)在《冠通方Ⅱ号治疗老年冠心病(气阴两虚瘀证)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冠通方Ⅱ号对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安全性,为冠通方Ⅱ号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不同兼症探索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患者,且诊断为气阴两虚夹瘀证的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7人,通过纳入排除标准,挑选出符合患者60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人,对照组采用心绞痛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冠通方Ⅱ号煎剂,两组疗程均为4周。主要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内及治疗后两组间患者的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各单项积分变化情况、硝酸甘油停减率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水平(主要比较全血高切、低切、血浆粘度);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液常规、尿液常规、粪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能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56.67%,且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优异(P<0.05);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水平,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单项证候积分方面,两组对患者治疗前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失眠、口干、自汗的气阴两虚夹瘀证候均有改善作用(P<0.05),且治疗后两组对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硝酸甘油减停率情况,治疗组总停减率56.67%,对照组总停减率46.67%,但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减停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比较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水平(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粘度),且治疗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冠通方Ⅱ号能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且安全无副作用。(2)冠通方Ⅱ号能改善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失眠、口干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冠通方Ⅱ号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从而达到降低心绞痛患者血液粘稠度、缓解心绞痛症状等作用。

李拯宇[5](2020)在《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冠心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使人类的健康被严重威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脉搭桥术为主,这些技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但同时也有着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症状缓解不明显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由来已久,如何应用中医药联合现代医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过对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且行PCI术,中医辨证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证)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行PCI术,并且西医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型)的病历98例。根据是否服用益气活血方,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具体方药如下:党参、黄芪、丹参、黄精、赤芍、郁金、陈皮、桃仁、红花,每日一剂,服用1周。通过查阅病历并进行电话随访患者,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一般资料,中医症状积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半年再住院率),进行统计比较。统计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其中胸痛、心悸、自汗,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而两组相比,胸闷、气喘、不寐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51.9%和77.3%,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2.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44.4%和59.1%。两组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进行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3.心电图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37.0%和43.2%。两组心电图疗效进行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4.半年再住院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再住院率分别为22%和18%,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汤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可以显着降低胸痛、心悸和自汗的证候积分。2.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但无显着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再住院率方面没有显着差异。

李双[6](2020)在《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阻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阻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NO、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风阻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择所有纳入病例均来自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心一科住院病房收集所得,共93例,且符合纳入标准。根据临床患者合并症实际情况,遵循随机化及均衡性的原则,运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治疗期间三组均需给与一般非药物治疗如:卧床休息(1-3天)、心电监护、指脉氧检测、氧气吸入、戒烟限酒;对照组给与西医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1西医基础用药的基础上口服身痛逐瘀汤加减方,治疗组2在治疗组1的基础上外用穴位贴敷,选穴为内关(双)、膻中、心俞(双),共7贴,隔日一次,每次每穴一贴,时间持续6小时,治疗周期均为14天。通过SPSS22.0统计分析三组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心绞痛发作积分(疼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疗效、心电图变化、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从而判定三组疗效。结果经过14天治疗,有90例患者顺利完成实验,三组各有一例脱落,结果符合预期疗效判断:1.hs-CRP水平方面:三组患者经治疗后hs-CRP数值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两两对比,对照组与治疗1、2组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1、2组相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2.NO水平方面:三组患者治疗后No数值均较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间进行两两对比,对照组与其余两组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1、2组相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3.心绞痛发作情况积分方面:三组治疗后效果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两两对比,对照组与其余2组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1、2组相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4.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三组治疗后效果优于治疗前,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治疗后组间两两对比,对照组与其余2组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1、2组相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5.心绞痛症状疗效方面,三组资料经秩和检验比较,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通过SNK-q两两对比,对照组与其余两组分别比较(P<0.05);两治疗组1、2比较(P<0.05),均具有可比性,且治疗组2改善心绞痛症状最优。6.中医症状疗效方面,三组资料经秩和检验比较,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对比,对照组与其余两治疗组分别比较(P<0.05),治疗组1、2比较(P<0.05),均具有可比性,且治疗组2改善中医症状效果最优。7.心电图疗效方面,三组资料经秩和检验比较,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对比,对照组与其余两治疗组分别比较(P<0.05),治疗组1、2比较(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疗组2心电图情况改善最显着。8.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方面,三组治疗后在PL、AS、AF、TS、DS这5个维度治疗效果优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维度内组间两两对比,三组治疗后在PL、AS、AF、TS这四个维度进行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2效果最优;三组在DS维度内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结果为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能明显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医症状疗效、心绞痛疗效、NO水平;降低hs-CRP水平、改善心电图情况、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满意度,无肝肾功能损伤。其相关机制可能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减轻冠脉痉挛、增加冠脉供血、延缓冠脉粥样硬化进程。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值得推广。图0幅;表15个;参107篇。

赵天骄[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作顺导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方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挖掘王作顺导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深入分析其临床辨治思路,总结和探讨其学术观点,将之应用于临床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提供用药思路。方法:收集王作顺导师2018年9月-2019年5月期间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门诊收治的62例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的患者所使用的共计307首有效的中药处方。在数据标准化后,使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形成数据库,进行初步的用药频次统计并对所使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得到结果形成图表。将处方中的高频次药物导入SPSS 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新药物组合。对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功效的使用频次以及聚类分析后得到的组方药对的各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王作顺导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经验以及用药规律,并试述其学术观点。结果:1.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所使用的307首有效处方中,组方内药物使用频次共6050次,使用药物共223味。其中使用频次大于100次的共19味药物,依次为川芎、赤芍、红花、细辛、白芷、丹参、荜茇、黄芪、高良姜、水蛭、皂角刺、党参、茯苓、降香、半夏、柴胡、薄荷、桂枝、海藻。2.对所有使用的药物进行分析,四气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温性、寒性、平性、热性、凉性。3.五味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辛味、苦味、甘味、咸味、淡味、酸味、涩味。4.归经频次最多的前6种依次为肺经、肝经、脾经、胃经、心经、肾经。5.高频药物的功效共涉及8种,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温里药、补气药、清热药、温化寒痰药、利水渗湿药、清化热痰药。6.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的结果,依具体使用情况分为5组:第1组:水蛭、皂角刺、海藻、黄芪;第2组:赤芍、红花、川芎;第3组:白芷、细辛、荜茇、丹参;第4组:高良姜、薄荷、降香;第5组:桂枝、柴胡、党参、茯苓、半夏。结论:通过对所有处方药物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王作顺导师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病机为痰瘀互结,临证时以化痰逐瘀、软坚散结为主要治疗思路,核心药物组合体现出导师以气血痰结四纲指导辨证,善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补气行气、化痰祛湿,层次分明。同时开具处方使用温性药、寒性药居多,五味上常选用辛味药、苦味药、甘味药,且兼顾本病虚实两端,运用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文中用于理气通阳)以去标实,用补气药、温里药以益本虚,体现了导师以化痰逐瘀、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寒温并用、辛苦甘并行、攻补兼施的用药特点,从客观数据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作顺导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用药特点以及组方规律。本研究得出的新药物组合共有5组:第1组:水蛭、皂角刺、海藻、黄芪;第2组:赤芍、红花、川芎;第3组:白芷、细辛、荜茇、丹参;第4组:高良姜、薄荷、降香;第5组:桂枝、柴胡、党参、茯苓、半夏。分别针对痰瘀互结证;瘀阻血脉证;气滞血瘀证;寒凝气滞证;痰湿阻滞证。

路亚洲[8](2019)在《豁痰通络解毒方对(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豁痰通络解毒方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痰瘀蕴毒型)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豁痰通络解毒方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痰瘀蕴毒型)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中医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提供思路。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明确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的患者中筛选72例,并经临床证型诊断符合痰瘀蕴毒型诊断标准,年龄选择在18-75岁之间,男女均可。采用随机数字编码的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所有的入选患者均进行西医规范化治疗(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瑞舒伐他汀钙片、雷米普利以及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试验组给予西医规范治疗和豁痰通络解毒方治疗(水煎取汁300 ml,每次150 ml,日2次口服),对照组则给予西医规范治疗。并同时结合患者自身的合并症给予相应药物服用。两组中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疗程为1周,其它药物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评分,并结合和运用X2检验和t检验等手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的分型、危险因素、中医症状评分及分布方面进行对比,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心绞痛疗效方面,两组间治疗后的疗效均有显着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3)生活质量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值均小于0.05;在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试验组各方面评分均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水平,表明试验组疗效更加明显。(4)中医症状方面,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中医症状的主症情况中,经两个相关样本检验(Wilcoxon检验)分析发现,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P<0.05,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并显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中医症状的兼症情况中经两个相关样本检验(Wilcoxon检验)分析发现,试验组组内各症状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除口干苦和舌苔外,其他症状组内治疗前后对比,P<0.05,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后经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评分,表现为试验组各方面指标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试验组效果更好。(5)根据中医症状、心绞痛和心电图三个方面的恢复情况判断疗效,中医症状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1.9%,对照组总有效率83.3%;心绞痛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86.1%;心电图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80.6%,故经分析均显示试验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在临床试验中,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无死亡、转院和进行CABG手术患者,但在对照组中有3人进行PCI手术;在试验组中有1人进行PCI手术。两组在治疗两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8.3%,试验组2.7%(注:在两周治疗内由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应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PCI手术)。两组间进行PCI手术情况经Fisher精确检验对比显示,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豁痰通络解毒方在治疗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明显,且患者没有不良反应。2、豁痰通络解毒方在治疗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中医症状、生活质量等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并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少、价格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被推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赵成凯[9](2019)在《益气化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益气化瘀汤对气虚血瘀证UA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APTT、PT、TT、FIB、D-D)、血栓弹力图(R、K、Angle°、MA)的影响,评价益气化瘀汤治疗气虚血瘀证UA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益气化瘀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积分、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血栓形成绝对强度(MA)、血栓形成速度(Angle°)疗效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结果:(1)心绞痛疗效:两组经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电图疗效:两组经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疗效:两组经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胸痛、胸闷、气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组内自汗、神疲乏力(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胸痛、胸闷、气短、神疲乏力(p<0.05)有统计学意义。(4)血小板计数:两组治疗后PLT均较前未见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5)凝血功能:治疗组组内APTT、PT、TT、FIB、D-D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APTT、PT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FIB、D-D(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APTT、PT、TT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栓弹力图指标:治疗组组内R、K、Angle°、MA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R、Angle°、MA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K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MA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R、K、Angle°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中,益气化瘀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中医症候,明显改善UA患者胸痛、胸闷、气短、神疲乏力症状。降低FIB、D-D、MA水平,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且安全性良好。

谢蓝[10](2019)在《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病例特点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回顾性分析,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中西医诊疗现状,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时的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以及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本课题采取回顾性病例调查试验设计。通过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至2018年,收治住院治疗的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并成功通过介入治疗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收集病例80例,通过住院病历及检验系统采集患者基础信息、临床诊断资料、病情监测、中西医治疗及预后转归情况。核实完毕后录入、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65.35±14.25岁,年龄范围为24岁-88岁,经年龄分层统计后年龄大于60岁的占68.75%,男性在青中年阶段发病呈优势地位,女性在老年阶段发病率趋于男性,经统计检验各年龄段性别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主要为高血压(56.25%)及糖尿病(36.25%)。入院季节以冬春二季多见,占51.25%,患者普遍存在院前延迟时间,住院天数为15.2±10.23天。2.80例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反应指标升高。肌钙蛋白水平随着心功能恶化程度也相应提升(P<0.05)。80例患者中76.25%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3.75%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主要为前壁36.07%,下壁24.59%。30%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以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占58%最为多见,这与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房增大相关,或许和较高基础血压水平及长期心肌缺血状态有关。41.67%患者出现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及中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此外,心脏彩超测量的LVEF值与心功能相关,心功能恶化程度越高,LVEF值越低(P<0.05)。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以左心衰竭多见,急性心力衰竭首发症状只有55%出现典型呼吸困难症状,余28.75%出现精神疲倦、乏力症状,22.5%无任何症状表现,仅能通过查体提示。80例患者中,合并感染占60%。住院期间二次心力衰竭的诱因以劳力过度占40%最为多见。4.80例患者中90%进行液体平衡监测,其中97.2%使用尿量或出入量监测,18.06%使用中心静脉压监测。患者皆接受介入治疗,71.25%患者通过急诊直接介入治疗成功重建冠状动脉血流,余患者因无法耐受、血栓负荷过重需治疗后择期行术。患者皆接受抗栓治疗及调脂稳斑治疗。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轻中度心力衰竭以减轻心脏前负荷为主,重度心力衰竭而无低血压者以降低体循环阻力为主,心源性休克重于维持血压,保证组织及重要脏器血流灌注。此外,辅以氧疗、镇痛、镇静、抗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5.中医诊疗方面,中医诊断以胸痹真心痛占93.75%最常见,证型以热毒血瘀证占83.75%最多见,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中成药的治则主要以活血为主、兼以扶正,与本病本虚标实的性质符合,其中以参附注射液占57.14%最普遍使用,这与胸痹真心痛并发心衰病或喘证时,心气耗竭、心阳虚损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近年来随着诊疗规范、介入技术普及、新药上市,病死率或再住院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本病的高发病率无法避免。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时猝死风险和死亡率高,需引起重视及进一步研究。

二、溶栓、抗凝、活血化瘀联合治疗恶化劳力型心绞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栓、抗凝、活血化瘀联合治疗恶化劳力型心绞痛(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心绞痛个人医案诊治规律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本研究不足之处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化痰通络止痛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试验方法
    4.观察指标及方法
    5.安全性评价
    6.统计学方法
    7.样本含量估算
结果
    1.一般资料
    2.临床疗效分析
    3.安全性检测
讨论
    1.立题依据
    2.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3.从“痰瘀”论述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4.痰瘀与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联系
    5.化痰通络止痛汤分析及组方依据
    6.疗效分析
    7.安全性评价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汤加减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中医诊断标准
    三、试验病例标准
        (一)病例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三)剔除标准
        (四)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四、试验方法
    五、疗效观察
    六、观察结果与分析
    七、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监测
讨论
    一、中医对于胸痹心痛病脾肾阳虚证的认识
        (一)心与脾肾的生理病理关系
        (二)方药分析
        (三)现代药理研究
    二、西医对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认识
        (一)冠心病流行病学、病理生理
        (二)风险评估、一般治疗
    三、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证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分析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表现情况分析
        (三)硝酸甘油减停率比较
        (四)两组患者西雅图量表比较
        (五)安全性分析
    四、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冠通方Ⅱ号治疗老年冠心病(气阴两虚瘀证)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对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
        1.3 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对证型的认识
        1.5 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
        1.6 中医对气阴两虚夹瘀病机治法探讨
    2.西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和研究
        2.1 流行病学现状
        2.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的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分组
        1.3 给药方法
        1.4 诊断标准
        1.4.1 西医诊断标准
        1.4.2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终止试验标准
        1.8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2.1 观察指标
        2.2 疗效指标及判定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数据比较
        4.2 主要观察指标
        4.2.1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结果
        4.2.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4.2.3 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4.2.4 中医证候治疗前后积分分析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5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治冠通方Ⅱ号组方分析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1.1 组方分析
        1.2 现代药理学研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心绞痛疗效的分析比较
        2.2 中医证候的分析比较
        2.3 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2.4 血液流变学比较
    3 安全性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4. 中医治法与方药
    5.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流行病学
    2. UA的发病机制
    3. UA的危险分层
    4.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5.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治疗
    6.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两组病例具体治疗方案
    4.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4.1 记录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
        4.2 疗效指标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5.1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5.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5.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4 半年再住院率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1.2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1.3 UA分级情况
        1.4 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分布比较
        1.5 家族史
        1.6 吸烟史
        1.7 冠脉病变支数
        1.8 支架数
        1.9 支架类型
    2. 疗效性指标结果
        2.1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2.2 心电图改变
        2.3 中医证候比较
        2.4 半年再住院率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CI术后的认识
    2. 气虚血瘀是PCI术后基本病机之一
    3. 益气活血方的研究
    4. 总结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

(6)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阻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病例剔除、脱落和中断标准
        1.2.5 治疗方案
        1.2.6 观察指标与方法
        1.2.7 统计学处理
    1.3 研究结果
        1.3.1 完成情况
        1.3.2 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的比较
        1.3.3 疗效性指标分析
        1.3.4 安全指标
    1.4 讨论
        1.4.1 于慧卿教授治疗胸痹的认识
        1.4.2 于慧卿教授对于风药治疗胸痹的认识
        1.4.3 组方分析
        1.4.4 现代药理研究
        1.4.5 穴位贴敷原理及选穴依据
        1.4.6 穴位贴敷药物组成及组方原则
        1.4.7 临床疗效分析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中医学对于胸痹的认识
        2.1.1 病名及概念
        2.1.2 病因病机
        2.1.3 中医医家对胸痹病辨证论治认识
        2.1.4 现代中医对胸痹病的治疗研究
        2.1.5 “风邪”与UA相关性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于UA研究进展
        2.2.1 不稳定心绞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2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
    2.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病例基本信息调查表
附表B 心绞痛西雅图评分表
附表C 中医症状积分、分级表录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基于数据挖掘王作顺导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回顾性研究
    1 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豁痰通络解毒方对(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标准
    6 脱落病例标准
    7 中止试验标准
    8 临床试验方法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性观测
    10 统计学方法
    11 结果分析
讨论
    一、研究现状
    二、学术思想
    三、方药分析
    四、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存在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9)益气化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测指标
    2.3 疗效评定
    2.4 数据处理方式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指标
    3.3 安全指标
4.讨论
5.结果分析
    5.1 心绞痛疗效
    5.2 心电图疗效
    5.3 中医症状疗效
    5.4 血小板计数
    5.5 凝血功能
    5.6 血栓弹力图指标
    5.7 安全性指标
6.问题及展望
7.结论
8.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病例特点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概况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课题设计
    第二节 课题实施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临床资料
    第二节 辅助检查结果
    第三节 疾病诊断及诱因分析
    第四节 治疗处理
    第五节 结局事件
第四章 分析讨论
    第一节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第二节 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西医诊断及治疗分析
    第四节 中医诊断、证型及治疗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溶栓、抗凝、活血化瘀联合治疗恶化劳力型心绞痛(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心绞痛个人医案诊治规律文献研究[D]. 陈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化痰通络止痛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D]. 巴俊松.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汤加减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王于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冠通方Ⅱ号治疗老年冠心病(气阴两虚瘀证)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干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D]. 李拯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阻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D]. 李双.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数据挖掘王作顺导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方药规律研究[D]. 赵天骄.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豁痰通络解毒方对(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路亚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益气化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成凯.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病例特点的回顾性研究[D]. 谢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心绞痛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心绞痛的治疗方法论文

上一篇:矿山边坡研究与管理
下一篇:关于电力变电运行中多发事故点的分析与控制策略探究林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