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娜[1](2021)在《“靳氏肩三针”围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靳氏肩三针”围刺与常规针刺对风寒湿型肩周炎的影响,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针灸科和骨科门诊的就诊患者,选取符合本课题研究病例筛选标准,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靳氏肩三针”围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两组均配合热敏灸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Constant-Murley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score,CMS)及肩关节局部中医症候评分的变化,将所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入组40例,完成37例;对照组入组40例,完成38例。1.基线资料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患肩部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3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VA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试验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CM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CMS评分项目中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关节活动度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试验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肩关节局部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局部症候中关节疼痛、关节沉重、恶风畏寒、关节活动及总分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试验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靳氏肩三针”围刺联合热敏灸疗法与常规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均能有效改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靳氏肩三针”围刺联合热敏灸疗法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莉灵[2](2021)在《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通过观察患者肩周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科学、客观地评价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将患者就诊时灵龟八法所开之穴,配以肩髃、肩髎、肩前、肩贞、风池、大椎、阴陵泉。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持续30分钟,在留针期间使用神灯治疗仪照射患处。取针后依据患侧肩部情况选取大小适宜的火罐,闪火后将火罐叩于患侧肩痛点、天宗、肩贞、肩髃等部位,留罐10 min,期间注意询问、观察患者以防烫伤。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主穴:肩髃、肩髎、肩前、肩贞;辨证配穴:风池、大椎、阴陵泉;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持续30分钟,在留针期间用神灯治疗仪照射患处。取针后依据患侧肩部情况选取大小适宜的火罐,闪火后将火罐叩于患侧肩痛点、天宗、肩贞、肩髃等部位,留罐10 min,期间注意询问、观察患者以防烫伤。两组均每周针刺3次,拔罐1次,连续4周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9例痊愈,21例好转,2例未愈,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痊愈3例,好转20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71.8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VAS评分方面,两组均可以得到改善。治疗组在降低VAS评分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Constant-Murley评分方面,两组均可以得到改善。治疗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组以及常规针灸组均能有效的降低VAS评分、提高Constant-Murley评分。(2)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降低VAS评分、提高Constant-Murley评分较常规针灸更为显着。(3)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灸,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农国勇[3](2020)在《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变化的机理。客观、科学地探究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的临床有效性及5-羟色胺含量变化对肩周炎的影响,为今后选择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更有效的途径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其中针灸组30例,采用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西药组30例,采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针灸组先予运动针法,即针刺主穴肩痛穴、颈痛穴、阳陵泉穴以及相应配穴合谷穴、列缺穴、后溪穴、外关穴,针刺的同时配合患侧肢体作前屈、外展、内旋等运动,30min后出针;出针后再予壮医经筋刺法,即运用拇指指尖或指腹作浅、中、深层次触诊,由轻而重,以摸、按、拿、循、触、弹拨、推按、揉捏等进行肩关节局部探查确定筋结点后,用毫针刺入筋结点,得气后迅速出针。每日治疗1次,治疗5天后休息2天,以5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西药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每次75mg,晚餐后服用,每日治疗1次,治疗5天后休息2天,以5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肩关节功能量表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比较:针灸组VAS评分(1.60±2.04)、西药组VAS评分(5.00±2.86),针灸组Melle评分(1.90±2.17)、西药组Melle评分(5.03±2.26),针灸组血清5-羟色胺含量(0.28±0.01)、西药组血清5-羟色胺含量(0.52±0.06)。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含量均降低,针灸组降低更明显。由上可知,两种方法均对VAS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有改善作用,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在改善肩周炎患者VAS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方面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相比,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组总有效率为96.67%,单纯西药组为66.6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结论: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能有效缓解肩周炎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治疗肩周炎患者疗效明显。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可有效抑制相关肽免疫反应活性的表达,抑制炎性反应从而阻碍5-羟色胺生成,最终降低患者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
冯思玲[4](2020)在《火针联合放血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火针联合放血和单纯火针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做出客观性评价,为寒湿型肩周炎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并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共80例,均诊断为寒湿型肩周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火针联合放血的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火针的方案治疗。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分布、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与对照组的VAS疼痛评分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火针联合放血的治疗方案与单纯火针的治疗方案均能缓解寒湿型肩周炎的疼痛症状。3.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火针联合放血的治疗方案与单纯火针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寒湿型肩周炎的肩关节功能。4.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火针联合放血的治疗方案与单纯火针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寒湿型肩周炎的伴随症状。5.总体疗效:试验组基本痊愈2例,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基本痊愈1例,显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0%。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火针联合放血在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和减轻伴随症状方面均较单纯火针更为明显。结论:火针联合放血的治疗方案与单纯火针的治疗方案,治疗寒湿型肩周炎都有确切的疗效。在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和减轻肩周炎伴随症状方面,火针联合放血的治疗作用更佳。临床上可以推广火针联合放血作为寒湿型肩周炎的治疗方案之一。
李雪菲[5](2020)在《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肩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气滞血瘀型肩痹患者进行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的治疗观察是否可以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首先收取自治区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01月在骨科病房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72例气滞血瘀型肩痹患者,并将所有收入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采取的治疗是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治疗,5天是1疗程,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两疗程之间可休息1天。治疗前后均采用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VAS评分中,两组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中,两组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整体疗效对比,治疗组的愈显率64.71%、有效率是85.29%,对照组的愈显率41.18%、有效率是76.47%,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疗法能够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在缓解患肩疼痛的同时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与单纯针刺疗法相比,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疗法的治疗效果更佳。
陈铭慧,李万瑶[6](2019)在《蜂针优势病种治疗》文中认为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1.古代对蜂针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对被蜂蜇的反应作出记载"蜂蜇有毒可疗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第二十五-蛇虫等毒第二》中,其中复方"猪脂、蜜(各半升),蜡(二两)上三味,和煎如膏,
金鹰[7](2019)在《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推拿科门诊及住院的粘连期肩周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6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肩部主观症状、肩关节功能和肩关节活动的变化。根据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的评定标准以及有效率,对两组治疗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的治疗疗效是否有差别。结果1.根据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P>0.05,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解剖比较,经统计分析均P>0.05,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3.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功能、活动范围比较,经统计分析P<0.05,有显着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可见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临床观察指标说明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对改善粘连期肩周炎的症状及体征,有显着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2)运动疗法结合“4+1”功能锻炼在改善粘连期肩周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手法。
李莹莹[8](2019)在《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项目旨在探讨滞动针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观察滞动针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一种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完全随机法进行,将临床研究中的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技术,比较两组治疗肩周炎的效果。监测试验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并随时记录。试验结束后,评估疗效并随访30天。结果:1.症状、体征比疾病总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6.67%。2.两组的主要症状与体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无异常,血,尿,肝,肾功能无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4.复发率比较:治疗组30例(复发3例),复发率10.00,对照组30例(复发9例),复发率为30.00(P<0.05)。结论:1.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可明显改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症状、体征和肩关节活动度。2.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3.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复发率低,适合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黄灏[9](2019)在《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文观察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注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从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病人来源为本院及附属院区骨四肢科病例中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粘连期肩周炎的患者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向患者说明用药及手术方案,征得病人签字同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治疗组麻醉下手法松解后肩部注射鸡尾酒药液,对照组仅仅在麻醉下行手法松解术,两组麻醉方式均选择臂丛麻醉。鸡尾酒药液为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曲安奈德50mg(1ml:40mg)、罗哌卡因10ml(10ml:100mg)及肾上腺素0.1ml(1mg:1ml)构成。两组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术后均予镇痛泵镇痛两天,两组术后均指导功能锻炼,分析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肩关节主观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并根据以上评分,判定治疗的综合疗效情况,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给予分析。结果:入选的40例患者均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无一例脱落,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位、病程等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术后1月、3月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月、3月的C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症状缓解快的优点。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麻醉下手法松解联合鸡尾酒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手法松解术,此外,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痛苦少,手术时间短,值得被临床推广。
周宇桐[10](2019)在《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肩宁六针治疗组)和对照组(毫针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均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记录治疗前后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表(Constant-Murley)评分,并进行总体疗效观察和评定。结果:最终观察组完成28例,对照组完成27例。1.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nstant-Murley评分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体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毫针常规针刺。结论:1.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毫针常规针刺。2.肩宁六针取穴少且均在手部,取穴精、操作方便、疗效佳,在临床治肩周炎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样本量估算 |
| 1.2 病例来源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中止及退出标准 |
| 2 研究方案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3 观察指标 |
| 3.1 安全性指标 |
|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 3.3 疗效评定时间 |
| 3.4 疗效评定方法 |
| 3.5 统计方法 |
| 3.6 伦理学要求 |
| 4 技术路线图 |
| 研究结果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 2 基线资料分析 |
| 3 观察指标分析 |
| 3.1 VAS评分比较 |
| 3.2 CMS评分比较 |
| 3.3 肩关节局部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 4 临床疗效比较 |
| 5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
| 分析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 1.1 概述 |
| 1.2 流行病学 |
|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4 治疗方法 |
| 2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 2.1 病名 |
| 2.2 病因病机 |
| 2.3 辨证分型 |
| 2.4 治疗方法 |
| 3 课题设计思路 |
| 3.1 选题依据 |
| 3.2 导师观点 |
| 3.3 中医对风寒湿型肩周炎的病因病机再认识 |
| 4 治疗方案选择 |
| 4.1 围刺法选择依据 |
| 4.2 靳氏肩三针选择依据 |
| 4.3 对照组及热敏灸选择依据 |
| 4.4 观察指标选择 |
| 5 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 5.1 基线资料分析 |
| 5.2 VAS评分结果分析 |
| 5.3 CMS评分结果分析 |
| 5.4 肩关节局部中医症候结果分析 |
| 5.5 临床疗效分析 |
| 5.6 安全性比较 |
| 6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近五年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 1.1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 |
| 1.2 肩周炎的发病因素 |
| 1.3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
| 1.4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
| 1.4.1 口服药物疗法 |
| 1.4.2 注射药物疗法 |
| 1.4.3 康复疗法 |
| 1.4.4 手术治疗 |
| 2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 2.1 中医对肩周炎病名的认识 |
| 2.2 中医学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3 肩周炎的中医分型 |
| 2.4 中医治疗 |
| 2.4.1 中药治疗 |
| 2.4.2 针灸治疗 |
| 2.4.3 其他治疗 |
| 3 灵龟八法 |
| 3.1 灵龟八法的概述 |
| 3.2 灵龟八法的组成 |
| 3.3 灵龟八法开穴推算方法 |
| 3.4 灵龟八法的运用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2.1 中医诊断标准 |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2.2.3 西医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分组方法 |
| 3.2 盲法 |
| 3.3 治疗方法 |
| 3.3.1 治疗组 |
| 3.3.2 对照组 |
| 3.4 观察指标 |
| 3.5 统计学方法 |
| 4 结果及分析 |
| 4.1 基线资料比较 |
| 4.2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 4.3 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
| 4.4 临床疗效比较 |
| 4.5 安全性分析 |
| 5 讨论 |
| 5.1 灵龟八法镇痛作用探讨 |
| 5.2 灵龟八法治疗肩周炎依据 |
| 5.3 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依据 |
| 5.4 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选穴依据 |
| 5.5 拔罐疗法的理论依据 |
| 5.6 TDP神灯治疗的作用机理 |
| 6 研究结果分析 |
| 6.1 一般资料 |
| 6.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 6.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 6.2.2 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
| 6.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7 不足与展望 |
| 第三部分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中医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2.1 针灸组 |
| 2.2 西药组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定 |
| 3 统计学处理 |
| 4 结果 |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 4.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 4.3 两组治疗前后Melle评分比较 |
| 4.4 两组治疗前后5-羟色胺含量比较 |
| 4.5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 4.6 安全性观察结果 |
| 第二部分 讨论 |
|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 1.1 概念 |
| 1.2 病因病机 |
| 1.3 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概况 |
|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 2.1 概念 |
| 2.2 肩周炎的病因特点 |
| 2.3 西医对肩周炎的治疗现状 |
| 3 运动针法选择依据 |
| 3.1 运动针法的概念 |
| 3.2 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 |
| 3.3 选穴依据 |
| 4 壮医经筋刺法选择依据 |
| 4.1 壮医经筋刺法的概念 |
| 4.2 壮医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 |
| 5 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 |
| 6 选择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作为对比的依据 |
| 7 选择5-羟色胺作为观察指标的依据 |
| 8 研究结果分析 |
| 8.1 VAS评分、Melle评分结果分析 |
| 8.2 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下降结果分析 |
| 8.3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 9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9.1 问题 |
| 9.2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近十年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
| 一、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定义 |
| 二、现代医学对肩周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
| 三、现代医学对肩周炎发病原因的研究 |
| 四、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
| 一、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定义 |
| 二、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三、祖国医学对肩周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
| 四、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剔除标准 |
| 六、脱落病例处理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分组方法 |
| 二、治疗方法 |
| 三、异常情况处理 |
| 四、观察指标 |
| 五、疗效评定 |
| 六、数据处理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一、基线资料对比 |
| 二、疗效评价指标对比 |
| 三、总体疗效对比 |
| 第三章 讨论 |
| 第一节 火针疗法探讨 |
| 一、火针治疗肩周炎的中医理论 |
| 二、火针疗法的选穴依据 |
| 三、火针疗法的效应机制在现代医学方面的研究 |
| 第二节 放血疗法探讨 |
| 一、放血治疗肩周炎的中医理论 |
| 二、放血疗法的选穴依据 |
| 三、放血疗法效应机制在现代医学方面的研究 |
| 第三节 火针联合放血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的优势 |
| 第四节 研究结果分析 |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研究内容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3.观察指标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疗效指标 |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 4.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
| 5.统计方法 |
| 6.质量控制 |
| 7.流程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临床资料 |
| (一) 研究临床对象来源 |
| (二) 诊断标准 |
| 1. 中医诊断标准 |
| 2. 西医诊断标准 |
| 3. 西医临床分期标准 |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 (四) 病例排除标准 |
| (五) 剔除标准 |
| (六) 退出及脱落标准 |
| (七) 脱落病例的处理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样本量估算 |
| (二) 试验设计 |
| (三) 随机方法分组 |
| (四) 治疗方案 |
| (五) 疗效评价 |
| (六) 统计学处理 |
| 三、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
| (一) 患者性别分布比较(人) |
| (二) 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岁) |
| (三) 患者病程比较(月) |
| 四、治疗结果统计分析 |
|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比较 |
| (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的比较 |
|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总分的比较 |
| (四) 两组疗效的比较 |
| (五) 安全性分析 |
| 五、分析与讨论 |
| (一) 粘连期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
|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粘连期肩周炎的研究 |
| (二) 疗效分析 |
| 1. 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 |
| 2. 推拿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 |
| 3. 运动疗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 |
| (三) 研究方法分析 |
| (四) 治疗方法分析 |
| (五) 研究结果分析 |
| (六)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受试者的选择和排除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剔除及脱落和中止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试验设计 |
| 3.2 治疗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4.1 人口学资料 |
| 4.2 疗效评定标准 |
| 5 综合评价 |
| 5.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 5.2 安全性评估指标 |
| 6 统计方法 |
| 6.1 统计软件 |
| 6.2 统计描述 |
| 6.3 分析方法 |
| 7 质量控制 |
| 结果 |
| 1 受试人群分析 |
| 2 疗效比较 |
| 3 安全性评价 |
| 4 两组患者随访复发比较 |
| 5 依从性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技术路线图 |
| 附录2 肩关节功能活动度Melle评分表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2 一般资料 |
| 1.2.1 研究对象 |
| 1.2.2 试验药物 |
| 1.3 诊断标准 |
| 1.3.1 中医诊断标准 |
| 1.3.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3 临床肩关节周围炎分期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术前工作 |
| 2.3 麻醉方法 |
| 2.4 手术方法 |
| 2.5 术后处理 |
| 2.6 功能锻炼 |
| 2.7 不良事件处理 |
| 2.8 评分标准 |
| 2.9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的比较 |
| 3.2 两组CMS评分的比较 |
| 3.3 两组ROM的比较 |
| 3.4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的比较 |
| 4 讨论 |
| 4.1 对粘连期肩周炎的认识 |
| 4.1.1 祖国医学对粘连期肩周炎的认识 |
| 4.1.2 现代医学对粘连期肩周炎的认识 |
| 4.2 粘连期肩周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
| 4.2.1 功能锻炼 |
| 4.2.2 中药内治法 |
| 4.2.3 中药外用法 |
| 4.2.4 针灸疗法 |
| 4.2.5 推拿手法治疗 |
| 4.2.6 中医综合治疗 |
| 4.3 现代医学治疗粘连期肩周炎 |
| 4.3.1 药物治疗 |
| 4.3.2 物理治疗 |
| 4.3.3 手术治疗 |
| 4.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4.4 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机理 |
| 4.5 鸡尾酒疗法 |
| 4.5.1 鸡尾酒疗法的由来 |
| 4.5.2 鸡尾酒镇痛的理论基础 |
| 4.5.3 鸡尾酒疗法的药物组成 |
| 4.6 “鸡尾酒”在本研究中的疗效分析 |
| 4.7 存在的不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英文词缩略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临床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一般资料及随机与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 3 统计学处理 |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1 病例完成情况(见表3) |
| 2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见表4) |
| 3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见表5) |
| 4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见表6)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 3 全息理论 |
| 4 选穴依据 |
| 4.1 全息理论 |
| 4.2 远端选穴 |
| 4.3 局部选穴 |
| 5 肩宁六针与毫针常规针治疗肩周炎的分析对比 |
| 6 问题与展望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
| 附录 B:临床观察表 |
| 附录 C: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 |
| 附录 D:综述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