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颖[1](2020)在《苋榆洗液湿敷疗法治疗急性湿疹(湿热浸淫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对称性、复发性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样性,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尤其多见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露出部位及阴囊、女阴、肛门等处。临床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多形损害,伴有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学以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收敛、保护制剂等对症治疗为主,虽能短时间起效,但易产生药物依赖,并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湿疹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中医认为急性湿疹以湿热为主,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要。导师认为湿邪是引起湿疹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始终,认为湿疹的治疗应标本兼治,内外并重。苋榆洗液为导师临床治疗急性湿疹的经验方,在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目前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并评价导师经验方苋榆洗液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抽签的方式,将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西药氯雷他定片,中药龙胆泻肝汤口服,治疗组给予苋榆洗液湿敷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湿敷治疗,疗程7天。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皮损形态、面积、严重程度(EASI)、瘙痒程度等指标的变化及分值,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判定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7例急性湿疹患者,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皮损形态、EASI评分、瘙痒程度和皮疹面积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组内皮损形态、皮损面积、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说明苋榆洗液和生理盐水对于急性湿疹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治疗组皮损形态、E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皮损面积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苋榆洗液在治疗急性湿疹方面整体疗效优于生理盐水,而对皮疹面积的减轻两者无显着差异。治疗1周后,治疗组29例,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27例,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苋榆洗液与生理盐水对于治疗急性湿疹均具有疗效,但苋榆洗液疗效更显着,且使用安全,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肖鹏[2](2020)在《湿包疗法联合内服当归饮子治疗手足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湿包疗法联合中药制剂内服、外用对手足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患者主要症状及体征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湿包疗法的临床疗效,为手足慢性湿疹的治疗方法提供更多的临床选择。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由Excel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手足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口服中药制剂当归饮子以及外擦中药软膏(蛇黄膏+愈肤膏));试验组采用湿包疗法和基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第12周随访。分别于治疗前、每周治疗后以及治疗后第12周对患者皮损各疗效指标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如实记录患者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复发情况等。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疗效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皮损各疗效指标的积分,试验组皮损各项疗效指标积分比较P均<0.05,说明试验组治疗前后皮损各项疗效指标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可以改善手足慢性湿疹的红斑、丘疹、表皮剥脱、渗出/结痂、苔癣样变、瘙痒以及受累面积。对照组除受累面积(P>0.05)以外,其余各项指标积分比较P均<0.05,说明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除受累面积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红斑、丘疹、表皮剥脱、渗出/结痂、苔癣样变、瘙痒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可以改善手足慢性湿疹的红斑、丘疹、表皮剥脱、渗出/结痂、苔癣样变、瘙痒。但对皮损处的受累面积无改善。(2)两组治疗前后EASI积分及病情总分积分组间比较P均>0.05,说明两组EASI积分及病情总分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针对手足湿疹患者的总体疗效方面无显着差异;(3)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试验组在表皮剥脱、苔癣样变、瘙痒程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对其余指标的疗效方面无优势。(4)试验组中的极个别患者在治疗期间因皮损处潮湿而存在轻微不适反应,治疗结束后予以基本润肤,可基本缓解;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湿包疗法联合基础治疗(口服中药制剂当归饮子和外擦中药软膏)疗效确切,在改善表皮剥脱、苔癣样变,缓解瘙痒程度方面要优于单纯基础治疗;本方法应用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关秀[3](2020)在《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经络皮部理论,通过观察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明确刺络拔罐疗法在慢性湿疹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索出治疗慢性湿疹的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氯雷他定片+蛇黄膏),治疗组予以刺络拔罐疗法加基础治疗,疗程共4周。于各观察时点(第0、2、4、8周)记录两组患者EASI评分、瘙痒VAS评分及生活质量指数,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复发情况等做好记录。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疗效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p<0.05,两者不仅在数值上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率为10.34%,对照组复发率为34.78%,p<0.05,两者不仅在数值上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各观察时点EASI评分:(1)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2、4、8周时较0周相比,对EASI评分均有改善,提示两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组间比较:在第2、4、8周时,治疗组EASI评分在数值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上优于对照组;(3)在EASI各分类评分中,各观察时点苔藓样变(L)的改善程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显着差异(P<0.001);而红斑(E)、硬肿/浸润/丘疹(I)、表皮剥脱(Ex)评分方面,两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4)交互作用对硬肿/浸润/丘疹、苔藓样变存在影响。3.各观察时点瘙痒VAS评分:(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2、4周时较0周相比,对瘙痒VAS评分均有改善,两组在降低瘙痒VAS评分的幅度上大致相当;(2)在第8周时,治疗组瘙痒VAS评分在数值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交互作用对瘙痒VAS评分存在影响。4.治疗前后DLQI评分:(1)两组在治疗前后DLQI评分方面,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均有改善。(2)第4周时,两组DLQI评分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确切,远期疗效较佳,在改善患者皮损严重程度(尤其是苔藓样皮损)及瘙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治疗方法拓宽了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途径,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贾方方[4](2019)在《基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理论运用五行音乐疗法辅助治疗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理论,观察五行音乐疗法联合常规治疗方式对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分析该疗法对湿疹患者的瘙痒症状、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的影响,以期为五行音乐疗法辅助治疗湿疹提供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湿疹(湿热浸淫证)患者共64例(实际最终完成60例),按照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1例。依据发病部位及范围不同,对照组中药选用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口服,西药予依巴斯汀片口服,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注射液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五行音乐--羽调音乐进行治疗。经过2周的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瘙痒--直观模拟量表(VAS)、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进行评价。结果:1.在EASI、VAS、HAD、DLQI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检验,治疗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该课题共60例湿热浸淫证湿疹患者,经临床观察后得出,治疗组总显效率70.97%,对照组总显效率41.37%。结论:五行音乐疗法辅助治疗湿疹疗效较好,可改善皮损情况,缓解瘙痒症状,改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患者接受程度高,安全性好。
张梦羽[5](2019)在《加味芩矾汤联合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重度臁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加味芩矾汤溻渍联合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吸引技术(简称VSD)治疗重度臁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价经验方加味芩矾汤对治疗重度臁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普外肛肠科的重度臁疮患者70例。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均在4080岁,均符合臁疮的中医诊断标准和重度臁疮的纳入标准,且未在排除标准范围内。在给予外科常规清创后,治疗组予外用经验方加味芩矾汤溻渍+VSD治疗,对照组病例予碘伏换药+VSD治疗。两组静脉注射治疗方案均采取益气活血与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记录临床治疗效果。对两组总体的疗效、肢体疮面愈合时间、愈合程度、新生肉芽开始生长时间、有无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损害、外用皮肤刺激情况、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前后比对。若溻渍过程中出现皮肤过敏或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分析其原因并及时对症处理,将不能继续试验者剔除,对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进行完整记录,对以上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临床疗效。结果除去脱落不计入统计的病例,最终治疗组33例,对照组31例纳入统计结果。1疮面愈合疗效比较: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总有效率74.2%;治疗组治愈8例占24.2%,显效11例占33.3%,有效12例占36.4%,无效2例占6.1%;对照组治愈0例占0%,显效5例占16.1%,有效18例占58.1%,无效8例占25.8%,P<0.05,有统计学意义。2疮面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最短61天,最长137天,中位数为97天;对照组最短100天,最长150天,中位数为123天,P<0.05,有统计学意义。3疮面愈合程度比较:治疗组一级疮面8例占24.2%,二级疮面17例占51.5%,三级疮面8例占24.2%,四级疮面0例占0%;对照组一级疮面0例占0%,二级疮面9例占29.0%,三级疮面22例占71.0%,四级疮面0例占0%,P<0.05,有统计学意义。4新生肉芽组织开始生长时间比较:治疗组最短2天,最长5天,中位数为2天;对照组最短7天,最长10天,中位数为7天,P<0.05,有统计学意义。5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经统计分析,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损害。6皮肤刺激情况:治疗组12h总积分0,24h总积分0,48h总积分0,7d总积分0,平均积分0;对照组12h总积分0,24h总积分0,48h总积分0,7d总积分0,平均积分0,两组药物对疮口及周围皮肤均无明显刺激性。7整体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1一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74.2%,加味芩矾汤溻渍联合VSD在治疗重度臁疮方面较碘伏效果明显。2在临床试验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加味芩矾汤对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无影响。图0幅;表15个;参122篇。
杨栩[6](2019)在《中药野菊花提取物治疗小儿湿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是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对野菊花水提取物和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对于湿疹模型小鼠皮肤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而进一步提出,目的在于探寻野菊花水提取物及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对湿疹动物模型的抑制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对其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体化合物,并对其抗炎相关药理活性进行研究,以求能找到对湿疹有抑制作用的有效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用蒸馏水、95%乙醇、70%乙醇、50%乙醇四种溶剂在冷凝回流提装置内将野菊花的全冠状花朵干品进行浸泡,加热提取,浓缩提取液至冷冻干燥机冻干后得到野菊花固态浸膏。根据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前期动物整体药效评价结果对蒸馏水提取物进行了主要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使用大孔树脂(HP20),反相硅胶(ODS),微孔树脂(MCI),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 20)等填料,实现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随后采用ESI-MS/HR-ESI-MS、NMR、UV、IR、HPLC等波谱分析手段对获得单体化合物纯度及结构进行了确定,总共从野菊花水提液中分析鉴定出15个单体化合物(1号-15号),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体外细胞炎症模型实验对上述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了验证,主要观察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率的变化。研究结果:1.野菊花的水和95%、70%、50%浓度的乙醇水溶液提取物对小鼠湿疹急性期的局部皮损和免疫炎症有抑制作用,其中野菊花水提液的抑制活性最优。2.采用植物化学分离纯化手段从野菊花水提液中分离鉴定出15个化合物,其中1号化合物为新型葡萄糖苷倍半萜化合物,其余14个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8个化合物(3号,4号,8号,10-14号)为首次从野菊花中分离而得;3.15个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其中有三个化合物(2号,3号,7号)在100 μM浓度时均表现出对RAW264.7细胞产生NO率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号和7号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6.09 μ M和9.59 μ M。由此得出,化合物2、3和7在野菊花水提物抗炎活性中发挥了一定药效作用,可能为其临床发挥治疗湿疹的关键成分之一。研究结论:1.野菊花外用有治疗湿疹的疗效,其有效物质主要存在于野菊花水提取物中,进一步从该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得到15个化合物。2.野菊花提取物分离出的2、3、7号化合物为野菊花抗炎治疗湿疹的重要药效物质。
李幸[7](2019)在《猪肤汤软膏制备及其在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在“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外治理论指导下,采用软膏剂制备工艺,将中医内服经典药膳方猪肤汤制备为外用软膏剂。评价猪肤汤软膏质量及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Senile Pruritus,SP)的临床疗效。该研究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将内服经典药膳方新用,创新了SP的外治疗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护理理论。该研究临床实践为进一步探讨猪肤汤软膏干预SP患者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包括猪肤汤软膏制备实验及猪肤汤软膏在SP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两阶段。第一阶段:猪肤汤软膏制备实验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猪肤浸膏得率为指标,考察猪肤水提取的最佳条件,从而筛选出猪肤最佳煎煮条件;制备常用的三类软膏基质,根据基质评分标准筛选出最适宜猪肤汤的基质类型,进一步筛选出该类型下最佳基质处方,制备软膏基质;通过将软膏基质与猪肤汤混合均匀制备猪肤汤软膏,并根据软膏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猪肤汤软膏质量。第二阶段:猪肤汤软膏在SP患者中的临床应用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收集宜宾市某5所养老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P患者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收集到的SP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及试验组各63例。每组均给予4周的健康教育作为基础干预,包括集体讲座和个体化指导。集体讲座分4个专题,分别为SP相关知识、皮肤护理、饮食指导、生活指导等,每2周1次,3040min/次。个体化指导为面对面向SP患者进行指导,每周1次,1020min/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尿素软膏外用涂搽,试验组使用猪肤汤软膏外用涂搽。两组患者均用温水清洁皮肤后将软膏薄薄涂抹于小腿、背部等皮肤瘙痒部位并轻轻搓擦,每日2次,2次使用间隔时间≥6h,2周为1个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干预前、干预第4周末采用《皮肤性病的临床研究指导指南》中“皮肤瘙痒症”标准进行评分,根据《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断疗效。干预前、干预第4周末采用皮肤瘙痒症综合评价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中国老年人负性情绪量表、中文版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分别评价患者的瘙痒状况、睡眠质量、负性情绪、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结果1猪肤汤软膏制备研究结果猪肤总浸膏重量为6.089±2.7283;猪肤最佳煎煮条件:猪肤与水比例为1:4,煎煮3次,1.5h/次。制备的三类猪肤汤软膏中乳剂型基质质量评分最高,为猪肤汤最适宜基质类型;根据常用乳剂型软膏处方制备的三种基质中,质量评分最高的基质处方为猪肤汤最适宜基质处方:(1)水相:甘油1.00g,十二烷基硫酸钠0.10g,纯化水4.80ml;(2)油相:黄凡士林1.00g,液体石蜡1.25g,硬脂酸1.05g,单硬脂酸甘油酯0.80g;(3)防腐剂:尼泊金乙酯0.01g。制得的猪肤汤软膏呈淡黄色、膏体无颗粒、易于涂布。猪肤汤软膏经离心实验无油水分层,经耐寒耐热实验未出现发硬、分层、发泡现象。根据软膏质量评价标准,猪肤汤软膏质量评分为35分,属于较好标准。2猪肤汤软膏临床应用结果收集了120例患者全部资料。对照组60例(脱落2例,剔除1例),试验组60例(脱落3例)。结果如下:2.1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7%,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2.2皮肤瘙痒状况评价结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干预第4周末的瘙痒程度、累及部位、瘙痒频率条目得分及总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4周末在瘙痒程度、累及部位、瘙痒频率3个条目得分及总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睡眠情况评价结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干预第4周末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得分及总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4周末的PSQI得分除催眠药物维度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6个维度得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生活质量评价结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干预第4周末DLQI除症状感受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DLQI总分及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学习、人际关系、治疗5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4周末在DLQI总分及症状感受、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学习、人际关系、治疗6个维度得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负性情绪评价结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干预第4周末负性情绪得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4周末负性情绪得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自我效能评价结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干预第4周末自我效能感得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4周末自我效能感得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2.7安全性评价结果在整个试验期间,未观察到患者的不良反应。结论基于“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理论,结合西医现代剂型制作工艺,将内服经典药膳方猪肤汤制备为软膏剂外用涂搽治疗SP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改善SP患者的皮肤瘙痒状况、睡眠质量、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借鉴西医软膏剂制备工艺,将古方新用,促进了中医经典药膳方的继承和发扬,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深入探讨。
田硕,白明,武晏屹,苗明三[8](2019)在《中药临床外治技术规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随着现代药源性疾病的大幅攀升,药物外治因其不良反应小、应用方便、疗效确切等优势,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上中药外治应用虽然较多,但是相关外治技术却很少有统一的规范,随意性较强,如外用方法、剂型、手段、用量、时间等,使得中药外治发展缓慢且较为混乱,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临床,也阻碍了中药外治技术的发展壮大。该文就目前中药外治技术的相关规范现状进行探讨,阐明中药外治发展趋势,以期为中药外治的发展指明方向,促进中药外治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贺洋[9](2018)在《薏苓化湿汤内服外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并评价导师经验方薏苓化湿汤内服外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初步探索薏苓化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口服薏苓化湿汤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应用薏苓化湿汤冷湿敷;对照组采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湿敷。治疗1周为1个疗程,总计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判定为临床痊愈的病例再随访1个月。观察并记录治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临床观察指标的变化及分值,对试验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转归情况、复发情况等做登记并处理。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判定疗效,讨论并总结。结果:(1)治疗组最终完成观察者30例,其中痊愈3例(10.00%),显效11例(36.67%),有效12例(40.00%),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最终完成观察者30例,其中痊愈2例(6.67%),显效5例(16.66%),有效15例(50.00%),无效8例(26.67%),总有效率为73.33%。(2)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组内前后对比显示,两组在降低瘙痒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降低EASI评分、中医次症评分、总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显示,两组在降低瘙痒评分、EASI评分、中医次症评分、总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第2个疗程结束后,组内前后对比显示,两种治疗方式在降低瘙痒评分、EASI评分、中医次症评分、总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显示,两组在降低瘙痒评分、总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降低EASI评分、中医次症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总疗效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但治疗组在改善瘙痒症状、降低总评分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薏苓化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安全有效,拓宽了薏苓化湿汤的临床应用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高晓敏,张苗苗,王亮琪,张茹,陈曼曼,周静,冯义国,安金刚[10](2018)在《蒸发罨包在婴儿湿疹治疗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评价蒸发罨包在治疗婴儿湿疹中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门诊和住院湿疹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黄柏和生地榆蒸发罨包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黄柏和生地榆外洗治疗,疗程均为3天。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EASI评分(6.30±1.96)显着低于对照组(14.50±1.85);治疗组有效率(96.67%)显着高于对照组(73.33%)。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蒸发罨包治疗婴儿湿疹的疗效优于外洗组患儿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综述一 中医对急性湿疹的研究概述 |
| 1 中医对急性湿疹病名的认识 |
| 2 古代医家对急性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 古代医家对急性湿疹的治疗 |
| 4 现当代名家治疗急性湿疹的经验 |
| 5 当代中医对急性湿疹的中药外治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西医对湿疹的研究概述 |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 药物治疗 |
| 3 物理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诊断标准 |
| 4 病例选择 |
| 5 随机方法 |
| 6 治疗方案 |
| 7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
| 8 疗效评定标准 |
| 9 数据分析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 2 基线分析 |
| 3 治疗结果分析 |
| 4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 2 疗效观察 |
| 3 安全性分析 |
| 4 药物分析 |
| 5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
| 附录2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一般资料 |
| 2.1 病例来源 |
| 2.2 分组情况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 3.1 诊断标准 |
| 3.1.1 西医诊断标准 |
| 3.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3.2 纳入标准 |
| 3.3 排除标准 |
| 3.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方案设计 |
| 4.1.1 样本量估算法 |
| 4.1.2 随机分组方法 |
| 4.2 治疗方法 |
| 4.2.1 基础治疗 |
| 4.2.2 实验治疗 |
| 4.2.3 日常调护 |
| 4.3 观察方法及疗程 |
| 4.4 技术路线 |
| 4.5 观察指标 |
| 4.5.1 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EASI) |
| 4.5.2 瘙痒评分标准 |
| 4.5.3 病情总分计算 |
| 4.5.4 其他观察指标 |
| 4.5.5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流程 |
| 4.6 疗效评定 |
| 4.6.1 疗效评定方法 |
| 4.6.2 疗效评定标准 |
| 4.6.3 安全性评价 |
| 5.统计方法 |
| 6.结果与分析 |
| 6.1 一般临床资料 |
| 6.2 受试者入组特征及基线比较 |
| 6.2.1 性别分布特征及基线比较 |
| 6.2.2 年龄分布特征及基线比较 |
| 6.2.3 病程分布特征及基线比较 |
| 6.2.4 发病部位分布特征及基线比较 |
| 6.2.5 受试者治疗前观察指标的基线比较 |
| 6.3 治疗结果疗效分析 |
| 6.3.1 试验组治疗前后EASI各分类评分差异比较 |
| 6.3.2 对照组治疗前后EASI各分类评分差异比较 |
| 6.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各分类评分差异比较 |
| 6.3.4 治疗前后受累面积比较 |
| 6.3.5 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 |
| 6.3.6 治疗前后病情总分比较 |
| 6.3.7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6.3.8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
| 6.3.9 不良反应观察 |
| 讨论 |
| 1.中医对手足慢性湿疹的认识 |
| 1.1 命名 |
| 1.2 病因病机与辨证立法 |
| 1.3 慢性湿疹的经验方及专方论治 |
| 1.4 慢性湿疹的外治 |
| 1.4.1 中药外治 |
| 1.4.2 非药物外治 |
| 2 西医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
| 2.1 湿疹定义 |
| 2.2 湿疹病因 |
| 2.3 发病机制 |
| 2.4 慢性湿疹西医治疗措施 |
| 2.4.1 基础治疗 |
| 2.4.2 系统治疗 |
| 2.4.3 局部治疗 |
| 3 湿包疗法 |
| 3.1 定义 |
| 3.2 湿包疗法的沿革发展及具体应用 |
| 3.3 湿包疗法的作用机制 |
| 4 中药软膏研究进展 |
| 4.1 蛇黄膏运用研究进展 |
| 4.2 愈肤膏运用研究进展 |
| 5.内服中药制剂当归饮子 |
| 5.1 当归饮子源流 |
| 5.2 具体分析 |
| 6.结论 |
| 7.问题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外治法对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
| 1.1 中医外治法定义 |
| 1.2 中医外治法的源流 |
| 1.3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湿疹中的应用 |
| 1.3.1 摩擦法 |
| 1.3.2 戳药法 |
| 1.3.3 洗药法 |
| 1.3.4 涂药法 |
| 1.3.5 敷贴法 |
| 1.3.6 封药法 |
| 1.3.7 烘药法 |
| 1.3.8 搓药法 |
| 1.3.9 熏药疗法 |
| 1.3.10 薄贴法 |
| 1.3.11 毫针疗法 |
| 1.3.12 火针疗法 |
| 1.3.13 耳针治疗 |
| 1.3.14 梅花针疗法 |
| 1.3.15 艾灸法 |
| 1.3.16 拔罐法 |
| 1.3.17 喷灸疗法 |
| 2 西医学外治法对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
| 2.1 西医外治法定义 |
| 2.2 西医外治法的源流 |
| 2.3 西医学外治法在慢性湿疹中的应用 |
| 2.3.1 药物涂搽法 |
| 2.3.2 物理疗法 |
| 2.3.3 手术治疗 |
| 3.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 |
| 典型病例展示1(治疗前后对比) |
| 典型病例展示2(治疗前后对比) |
| 附件2:随机数字表 |
| 附件3:CRF表 |
| 附件4:生活质量调查表及疗效满意度问卷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资料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制作调查表 |
| 3.2 样本量估算 |
| 3.3 试验设计与随机方法 |
| 3.4 治疗方法 |
| 3.5 观察方法及疗程 |
| 3.6 观察指标 |
| 3.7 总疗效评定标准 |
| 3.8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
| 3.9 随访与复发情况 |
| 4 统计方法 |
| 5 技术路线图 |
| 6 结果 |
| 6.1 一般资料 |
| 6.2 基线比较分析 |
| 6.3 临床疗效分析 |
| 讨论 |
| 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 2 中医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
| 2.1 病名 |
| 2.2 病因病机 |
| 2.3 治疗 |
| 3 蛇黄膏治疗慢性湿疹作用浅析 |
| 3.1 蛇黄膏简介 |
| 3.2 组方药物机理研究 |
| 4 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概述 |
| 4.1 经络皮部理论概述 |
| 4.2 刺络拔罐疗法概述 |
| 5 慢性湿疹与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
| 5.1 Th17 细胞/Treg免疫失衡 |
| 5.2 IL-17/IL-23轴与湿疹 |
| 6 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评述 |
| 6.1 协同增效,缓解病情 |
| 6.2 减低复发,改善预后 |
| 6.3 安全可行,以廉促效 |
| 附:慢性湿疹患者与Th17 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 的关系探讨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湿疹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中医古籍对湿疹的论述 |
| 1.1 对湿疹病名的认识 |
| 1.2 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湿疹的治疗与调护 |
| 2 当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3 湿疹的中医治疗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湿疹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流行病学调查 |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1 病因 |
| 2.2 发病机制 |
| 3.治疗 |
| 3.1 一般治疗 |
| 3.2 系统治疗 |
| 3.3 局部治疗 |
| 3.4 物理治疗 |
| 4.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
| 附录2 安全等级评价分级标准 |
| 附录3 不良反应表 |
| 附录4 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表 |
| 附录5 瘙痒自评直观模拟尺(VAS) |
| 附录6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 |
| 附录7 病例报告表 |
| 附录8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9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1.1 对照组 |
| 2.1.2 治疗组 |
| 2.2 观察指标及评分方法 |
| 2.2.1 观察方法 |
| 2.2.2 观察指标 |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 2.4 不良反应 |
| 2.5 统计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基本资料分析 |
| 3.1.1 性别分布 |
| 3.1.2 年龄分布 |
| 3.1.3 病程分布 |
| 3.2 治疗前后瘙痒VAS分值比较 |
| 3.3 治疗前后EASI分值比较 |
| 3.4 治疗后疗效比较 |
| 3.5 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 |
| 3.6 治疗前后HAD评分比较 |
| 3.7 治疗前瘙痒评分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 3.8 不良反应 |
| 4.讨论 |
| 4.1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
| 4.1.1 概念 |
| 4.1.2 从心论治瘙痒法 |
| 4.1.3 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 |
| 4.2 音乐疗法 |
| 4.2.1 现代音乐疗法 |
| 4.2.2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五行音乐疗法 |
| 4.3 处方用药分析 |
| 4.3.1 口服药物 |
| 4.3.2 静脉用药 |
| 4.4 本试验可行性分析 |
| 4.5 结果分析 |
| 4.6 创新性 |
| 4.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1.病名 |
| 1.1 以疮命名 |
| 1.1.1 浸淫疮 |
| 1.1.2 血风疮 |
| 1.1.3 粟疮 |
| 1.1.4 湿疮 |
| 1.2 以癣命名 |
| 1.2.1 湿癣 |
| 1.2.2 奶癣 |
| 1.3 以风命名 |
| 1.3.1 肾囊风 |
| 1.3.2 纽扣风 |
| 1.3.3 乳头风 |
| 1.4 以部位命名 |
| 1.4.1 香瓣疮 |
| 1.4.2 四弯风 |
| 1.4.3 肾囊风、绣球风、风疳 |
| 1.4.4 乳头风 |
| 2.病因病机 |
| 2.1 古代 |
| 2.1.1 岁火太过 |
| 2.1.2 心与湿疹的关系 |
| 2.1.3 肺与湿疹的关系 |
| 2.1.4 脾与湿疹的关系 |
| 2.1.5 肝与湿疹的关系 |
| 2.1.6 肾与湿疹的关系 |
| 2.2 现代 |
| 3.治疗 |
| 3.1 古代医家对中医的治疗 |
| 3.2 近、现代医家对湿疹的治疗 |
| 3.2.1 口服中药 |
| 3.2.2 其余治疗方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1:典型病例附图 |
| 附件2:VAS |
| 附件3:EASI |
| 附件4:DLQI |
| 附件5:HAD |
| 附件6:知情同意书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临床资料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诊疗标准 |
| 1.1.3 纳入标准 |
| 1.1.4 排除标准 |
| 1.1.5 剔除、终止或脱落标准 |
| 1.1.6 观察指标 |
| 1.1.7 疗效评价标准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试验材料 |
| 1.2.2 治疗方案 |
| 1.2.3 药物组成 |
| 1.2.4 统计学方法 |
| 1.3 统计结果 |
| 1.3.1 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 |
| 1.3.2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
| 1.3.3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及C-反应蛋白指标前后对比 |
| 1.3.4 皮肤刺激统计 |
| 1.3.5 随访 |
| 1.4 讨论 |
| 1.4.1 立题依据 |
| 1.4.2 理论依据 |
| 1.4.3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
| 1.4.4 组方分析 |
| 1.4.5 问题与展望 |
| 1.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
| 2.1 古代中医对臁疮的认识和研究 |
| 2.1.1 病名 |
| 2.1.2 病因病机 |
| 2.1.3 治疗方法 |
| 2.2 近现代医家对重度臁疮的认识 |
| 2.2.1 病因病机 |
| 2.2.2 治疗方法 |
| 2.3 现代医学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认识和研究 |
| 2.3.1 流行病学 |
| 2.3.2 病因 |
| 2.3.3 病理生理 |
| 2.3.4 治疗 |
| 2.3.5 预防 |
| 2.4 药物的药理研究 |
| 2.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 病例观察表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与理论概述 |
| 1. 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
| 1.1 小儿湿疹的中医文献研究 |
| 2. 西方医学对小儿湿疹疾病的认识研究 |
| 2.1 概述 |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 2.3 病因学和病理学研究 |
| 2.4 小儿湿疹的临床表现及鉴别 |
| 2.5 小儿湿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 2.6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和非医学治疗方法 |
| 2.7 小儿湿疹的患者教育和干预措施 |
| 3. 野菊花本草及分离提取的文献研究 |
| 3.1 野菊花的本草文献研究 |
| 3.2 野菊花化学成分文献研究 |
| 3.3 野菊花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
| 3.4 野菊花的临床应用研究 |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 实验一 野菊花水及95%、70%、50%乙醇提取物对湿疹小鼠模型的药效观察 |
| 1. 实验器材与仪器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使用仪器 |
| 1.3 使用试剂 |
| 1.4 实验使用药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路线图 |
| 2.2 动物组别 |
| 2.3 动物湿疹模型建立 |
| 2.4 动物给药方法 |
| 2.5 动物取材 |
| 2.6 处理标本制作病理切片 |
| 2.7 录入数据统计学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外观观察 |
| 3.2 数据统计结果及肿胀度柱状图(表1和图1) |
| 3.3 病理切片显微镜观察结果(见附图) |
| 3.4 讨论与总结 |
| 实验二 野菊花水和95%、70%、50%三种浓度乙醇水溶液提取物分离纯化 |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化学和生物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
| 1.3 实验所用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植物来源 |
| 2.2 化合物分离纯化 |
| 3. 实验结果 |
| 4. 实验讨论及小结 |
| 实验三 RAW264.7体外细胞系筛选分离纯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 |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 1.2 实验所需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建立Raw264.7细胞系 |
| 2.2 细胞转染 |
| 2.3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 2.4 WST-1检测 |
| 2.5 对化合物活性筛选 |
| 2.6 验证筛选结果 |
| 3. 实验流程图 |
| 4. 筛选结果 |
| 4.1 单体化合物的NO分泌效率 |
| 5. 结论与讨论 |
| 第三部分 实验讨论 |
| 1. 实验研究药材的选取 |
| 2. 模型及分离手段的选取 |
| 3. 对照组的选择 |
| 第四部分 问题与展望 |
| 1. 问题 |
| 2. 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 |
| 附件二 文献综述 现代医学对小儿湿疹的研究进展 |
| 1. 对小儿湿疹认识的进展 |
| 2. 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研究进展 |
| 3. 疾病日常管理的研究进展 |
| 4. 非处方药物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三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前言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 二、研究目的 |
| 三、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 一、老年性皮肤瘙痒症(SP)研究现状 |
| (一)SP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 1 SP现代医学认识及发病相关因素 |
| 2 SP流行病学 |
| 3 SP对患者的影响 |
| 4 SP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 (二)SP在传统医学研究现状 |
| 1 SP病因病机 |
| 2 SP传统医学治疗现状 |
| 二、软膏和中药软膏概述及研究现状 |
| (一)软膏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
| 1 软膏概述 |
| 2 软膏制备工艺研究现状 |
| 3 软膏的应用现状 |
| (二)中药软膏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
| 1 中药软膏概述 |
| 2 中药软膏在皮肤瘙痒症患者中的理论基础及应用现状 |
| 三、外治理论和中医经典方研究现状 |
| (一)外治理论概述 |
| 1 外治药同内治药理论基础 |
| 2 外治药同内治药理论应用现状 |
| (二)中医经典方干预SP研究现状 |
| 1 中医经典方及经典药膳方概述 |
| 2 中医经典方及经典药膳方干预SP研究现状 |
| 四、文献总结 |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 一、猪肤汤软膏制备研究 |
| (一)仪器与材料 |
| 1 仪器 |
| 2 材料 |
| (二)实验方法 |
| 1 猪肤汤制作 |
| 2 软膏基质选择 |
| 3 猪肤汤软膏制备及质量评价 |
| (三)评价指标 |
| 1 猪肤水提取条件筛选标准 |
| 2 基质类型及处方筛选评价标准 |
| 3 猪肤汤软膏质量评价标准 |
| (四)质量控制 |
| 二、猪肤汤软膏在SP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 (一)研究类型 |
| (二)研究对象 |
| 1 研究总体 |
| 2 研究样本 |
| (三)样本含量计算 |
| (四)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 1 剔除标准 |
| 2 脱落标准 |
| (五)分组方法 |
| (六)盲法 |
| (七)研究方案 |
| 1 基础干预 |
| 2 对照组 |
| 3 试验组 |
| 4 疗程 |
| (八)评价指标和测量工具 |
| 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 2 研究指标及评价工具 |
| (九)资料收集 |
| 1 资料收集前 |
| 2 资料收集时 |
| 3 资料收集时间 |
| (十)统计分析方法 |
| 1 统计描述 |
| 2 统计推断 |
| (十一)科研伦理原则 |
| (十二)质量控制 |
| 1 干预前质量控制 |
| 2 干预中质量控制 |
| 3 干预后质量控制 |
| (十三)技术路线图 |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 一、猪肤汤软膏制备研究 |
| (一)猪肤水提取条件的筛选结果 |
| (二)基质类型筛选结果 |
| (三)基质处方筛选结果 |
| (四)猪肤汤软膏剂质量评价 |
| 二、猪肤汤软膏在SP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 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和生活习惯调查 |
| 2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
| (二)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皮肤瘙痒状况、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比较 |
| 1 干预前两组患者皮肤瘙痒状况比较 |
| 2 干预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
| 3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 4 干预前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 |
| 5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比较 |
| (三)干预中两组患者外涂软膏时的总体反应 |
| (四)干预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 (五)干预后两组患者皮肤瘙痒状况比较 |
| (六)干预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
| (七)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 (八)干预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 |
| (九)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比较 |
| (十)安全性评价 |
|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及结论 |
| 一、研究讨论 |
| (一)猪肤汤软膏制备工艺分析 |
| 1 猪肤水提取工艺分析 |
| 2 猪肤汤软膏基质及基质处方的选择 |
| (二)猪肤汤软膏临床应用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
| 1 研究对象人口社会学资料分析 |
| 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分析 |
| 3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情况 |
| (三)内服猪肤汤外用涂搽干预SP的理论基础 |
| 1 内服方外用的理论基础 |
| 2 滋阴润燥在SP干预中的重要性 |
| 3 猪肤汤外用涂搽在SP患者中的应用机理 |
| (四)猪肤汤软膏干预SP的效果分析 |
| 1 猪肤汤软膏与尿素软膏的疗效比较 |
| 2 猪肤汤软膏可改善SP患者皮肤瘙痒状况 |
| 3 猪肤汤软膏可调节SP患者睡眠情况 |
| 4 猪肤汤软膏可提高SP患者生活质量 |
| 5 猪肤汤软膏可缓解SP患者负性情绪 |
| 6 猪肤汤软膏不可提高SP患者自我效能感 |
| (五)猪肤汤软膏的安全性分析 |
| (六)猪肤汤软膏临床应用的优势与特色 |
| 二、研究结论 |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
| 一、研究局限 |
| 二、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外治法干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1 中药外治研究现状 |
| 2 中药外治技术及规范的研究现状 |
| 2.1 中药外治技术现状 |
| 2.1.1 外敷疗法 |
| 2.1.2 药物熏洗疗法 |
| 2.1.3 药浴疗法 |
| 2.1.4 其他 |
| 2.2 中药外治技术规范研究现状 |
| 3 中药外治技术规范发展趋势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资料与标准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2.1 中医诊断标准 |
| 2.2.2 西医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 2.6 中止研究标准 |
| 3.研究方法与设计 |
| 3.1 调查表的制定 |
| 3.2 估算样本量 |
| 3.3 随机分组法 |
| 3.4 治疗方案 |
| 3.4.1 基础治疗 |
| 3.4.2 治疗组 |
| 3.4.3 对照组 |
| 3.4.4 湿敷注意事项 |
| 3.5 生活调护 |
| 3.6 观察方法及疗程 |
| 3.7 临床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 3.7.1 瘙痒程度 |
| 3.7.2 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 |
| 3.7.3 中医次症 |
| 3.8 总疗效判定标准 |
| 3.9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
| 3.10 复发情况 |
| 3.11 统计方法 |
| 4.结果与分析 |
| 4.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 4.1.1 基线的比较分析 |
| 4.2 治疗结果分析 |
|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评分比较分析 |
| 4.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分析 |
| 4.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次症评分比较分析 |
| 4.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评分比较分析 |
| 4.2.5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分析 |
| 4.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比较分析 |
| 4.4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分析 |
| 5.讨论 |
| 5.1 本次临床研究中使用的中成药 |
| 5.2 导师对急性湿疹(湿热型)的认识概述 |
| 5.2.1 导师对急性湿疹(湿热型)病因病机的认识 |
| 5.2.2 导师对急性湿疹(湿热型)的治疗见解 |
| 5.2.3 日常调摄 |
| 5.3 薏苓化湿汤的方解释义 |
| 5.4 薏苓化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中医机理初探 |
| 5.5 薏苓化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现代医学机理初探 |
| 6.结语 |
| 6.1 结论 |
| 6.2 亮点及创新 |
| 7.问题与展望 |
| 7.1 问题 |
| 7.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一)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二) |
| 附录一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 附录二 临床观测表 |
| 附录三 随访记录表 |
|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选择 |
| 1.2 方法 |
| 1.2.1 治疗方法 |
| 1.2.2注意事项 |
| 1.2.3 疗效观察及判定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 |
|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
| 2.3 疗效观察及治疗方法评价 |
| 2.4 安全性评价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