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彪,郭贤丽,邱福云[1](2021)在《大青枣高产优质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为例,从品种与种植时间选择、种植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等方面总结大青枣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并且简要介绍白粉病、红蜘蛛、介壳虫的防治方法,以期有效提高大青枣栽培产量与质量,推动平南县果树种植业发展。
史军,刘春田[2](2021)在《大青枣:口感、营养俱佳的红枣兄弟》文中指出市场上的新鲜水果频频出现,大如小苹果的大青枣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大青枣的果皮总是青绿色的,但凭借充足的水分和清甜的滋味俘获了很多水果爱好者的心。这些大青枣与红枣是什么关系,它们是特殊品种的红枣吗?大青枣最明显的特征是它们的叶片背面有毛,所以也叫"毛叶枣"。目前已经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它的维生素C含量极高,是口感、营养俱佳的水果。
万鹰[3](2013)在《台湾大青枣引种栽培应该注意的问题及病虫害防治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台湾大青枣种植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常见的白粉病、炭疽病、疫病、轮纹病等病害和桔小实蝇、柑橘叶螨、桔粉蚧、星天牛、毒蛾、蜗牛等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
凡改恩,钱剑锐,邱国平,何铁海[4](2011)在《台湾大青枣在宁波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在宁波采用双层塑料大棚条件下试种高郎1号和翠蜜2个台湾大青枣品种,观察其引种表现,并研究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2个品种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抗病性相对较差;6月下旬是始花期,8-9月是盛花期,果实于翌年2月下旬成熟;果实品质优良,平均单果重均在60 g以上,平均可溶性固形物也均在16.0%以上,平均可溶性固形物显着高于其他地区;提出了适宜当地的台湾大青枣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农军,劳成文[5](2010)在《台湾大青枣栽培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大青枣其果形优美,色泽鲜艳,兼具苹果、梨、枣的多种风味,享有"热带小苹果"之美誉,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台湾大青枣存在巨大的的市场需求,因此,做好大青枣栽培技术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本保证,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大青枣栽培技术谈一下自己看法。
薛瑾[6](2008)在《北京地区台湾青枣不同品种对比试验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对9个引种至北京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的台湾青枣品种进行了设施栽培对比试验,通过品种生物学特性对比、叶片光合性状、抗寒性对比,栽培管理措施及杂交育种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台湾青枣各品种均能够在北京林果所日光温室中正常生长,但依据其生长量及叶片(观测性状及光合性状),枝条,花果的对比研究表明适宜北京大棚栽培的品种为高朗1号。其次为脆蜜、碧云、五千种。(2)台湾青枣抗性的研究表明:台湾青枣不同品种抗寒性及抗病性差异显着,其中五千种的抗寒性最好,而黄冠的抗寒性最差。另外在秋冬季节。随气温降低,抗寒性逐渐增强。台湾青枣必须栽培在温室的高温高湿环境中,才能保证顺利过冬、而大棚的高温高湿环境使得其极容易感染病虫害,其中泰国蜜枣对病虫害的抗性最差,而缅甸枣和碧云抗性较好。(3)栽培特性对比研究得出:增施N、P、K肥可显着提高坐果率,三者最佳配比为N:P:K≈3:1:3。喷施赤霉素对提高坐果率效果显着,其中以碧云对赤霉素最敏感,赤霉素的浓度水平以15mg/kg效果最好。(4)丰产措施试验中可以看出:环剥和摘心都可以有效的提高台湾青枣的坐果率,其中以既环剥主干又环剥一次枝效果最好。同样,断根也可以提高台湾青枣的坐果率,而试验表明陆续切断四面根系的断根方式在提高坐果率方面优于一次性切断四面根系的断根方式。
朱玲燕[7](2008)在《台湾大青枣引种及丰产栽培技术总结》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大青枣学名为毛叶枣,原产印度,后引种我国台湾,是一种优良的热带、亚热带珍稀水果,其果形优美,色泽鲜艳,兼具苹果、梨、枣的多种风味,故享有"热带小苹果"之美誉,深受消费者的
于有国,杨建明,高海龙[8](2008)在《台湾大青枣温棚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台湾大青枣是从热带地区引进,经改良培育而成的优质稀特品种,单果重80克~150克,果实青中带黄、汁多爽口、清脆香甜、营养丰富、口感独特,是枣中的珍品。大青枣在北方多采用保护地栽培,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于南方露地里栽培。一般1月~5月栽植,8月~9月开花,9月~10月结果,12月~翌年3
杨亚琴,潘露[9](2007)在《台湾大青枣在榕江地区引种栽培的适应性》文中研究表明
周明强,龚德勇,班秀文[10](2007)在《大青枣在贵州的适应性及发展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大青枣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结合贵州南亚热带区域气候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分析大青枣在贵州的区域适应性及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建议和措施,为贵州发展大青枣种植提供参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大青枣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 
| 1.1 选择栽培品种 | 
| 1.2 种植 | 
| 1.3 肥水管理 | 
| 1.4 整形修剪 | 
| 1.4.1 主枝修剪。 | 
| 1.4.2 长梢修剪。 | 
| 1.4.3 花前修剪。 | 
| 1.5 花果管理 | 
| 2 大青枣病虫害防治建议 | 
| 2.1 病害 | 
| 2.2 虫害 | 
| 2.2.1 红蜘蛛。 | 
| 2.2.2 介壳虫。 | 
| 3 结语 | 
| 维生素C的有力提供者 | 
| 果皮也会变红 | 
| 大青枣是多面手 | 
| 喜欢湿热的大青枣 | 
| 可以用大青枣种子种盆栽吗? | 
| 那些叫枣不是枣的果子 | 
| 黑枣 | 
| 伊拉克蜜枣 | 
| 软枣猕猴桃 | 
| 1 台湾大青枣引种栽培的问题 | 
| 1.1 生产问题 | 
| 1.1.1 环境条件 | 
| 1.1.2 管理技术 | 
| 1.2 销路问题 | 
| 2 台湾大青枣病虫害防治 | 
| 2.1 病害 | 
| 2.1.1 白粉病 | 
| 2.1.2 炭疽病 | 
| 2.1.3 疫病 | 
| 2.1.4 轮斑病 | 
| 2.2 虫害 | 
| 2.2.1 柑橘小实蝇 | 
| 2.2.2 柑橘叶螨 | 
| 2.2.3 柑橘粉蚧 | 
| 2.2.4 星天牛 | 
| 2.2.5 毒蛾 | 
| 2.3 其他有害生物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物候期 | 
| 2.2 适应性、丰产性和抗病性 | 
| 2.3 外观品质与内在品质 | 
| 3 栽培技术 | 
| 3.1 主干更新选留 | 
| 3.2 保花保果及疏花疏果 | 
| 3.3 病害防治 | 
| 3.4 增强设施大棚保温性能, 降低冻害发生率 | 
| 1 建园 | 
| 1.1 植间距 | 
| 1.2 栽植方法 | 
| 2 肥水管理 | 
| 3 整形修剪 | 
| 3.1 主干更新修剪 | 
| 3.2 长梢修剪 | 
| 3.3 整枝修剪 | 
| 4 花果管理 | 
| 4.1 花前管理 | 
| 4.2 保花保果 | 
| 4.3 疏果 | 
| 5 合理配置授粉树 | 
| 6 温度调控 | 
| 7 病虫害防治 | 
| 8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台湾青枣的生物学特性 | 
| 1.1.1 植物学特性 | 
| 1.1.2 物候期 | 
| 1.1.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 1.2 台湾青枣的利用价值 | 
| 1.2.1 台湾青枣的营养价值 | 
| 1.2.2 台湾青枣的保健价值 | 
| 1.2.3 台湾青枣的经济价值 | 
| 1.2.4 台湾青枣的观赏价值 | 
| 1.2.5 台湾青枣的生态价值 | 
| 1.3 台湾青枣的资源分布 | 
| 1.4 国内引种台湾青枣的现状 | 
| 1.4.1 我国南方引种台湾青枣的现状 | 
| 1.4.2 我国北方引种台湾青枣现状 | 
| 1.4.3 我国台湾青枣繁殖技术研究 | 
| 1.5 国内外果树设施栽培的历史和现状 | 
| 1.5.1 国外果树设施栽培概况 | 
| 1.5.2 我国果树设施栽培概况 | 
| 1.5.3 台湾青枣设施栽培发展的意义 | 
| 1.6 枣树抗寒性研究现状 |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7.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7.2 本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 | 
| 1.8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施 | 
| 1.8.1 试验地概况 | 
| 1.8.2 试验设施 | 
| 2 台湾青枣不同品种生物学特性对比研究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生长量对比 | 
| 2.2.2 叶片性状对比 | 
| 2.2.3 枝条性状观测对比 | 
| 2.2.4 花、果性状对比 | 
| 2.2.5 光合性状对比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生长量对比 | 
| 2.3.2 叶片性状对比 | 
| 2.3.3 枝条性状对比 | 
| 2.3.4 花、果性状对比 | 
| 2.3.5 光合性状对比 | 
| 2.4 小结 | 
| 3 台湾青枣不同品种栽培特性对比研究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抗寒性研究 | 
| 3.1.2 抗病虫性 | 
| 3.1.3 丰产栽培特性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抗寒性研究 | 
| 3.2.2 抗病虫性 | 
| 3.2.3 丰产栽培特性 |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3.1 抗寒性研究 | 
| 3.3.2 抗病虫性 | 
| 3.3.3 丰产栽培性 | 
| 3.4 小结 | 
| 4 台湾青枣对不同丰产措施的反应 | 
| 4.1 试验材料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环剥、摘心措施 | 
| 4.2.2 根系调查 | 
| 4.2.3 断根试验 | 
| 4.2.4 施肥试验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环剥、摘心措施 | 
| 4.3.2 根系调查 | 
| 4.3.3 断根试验 | 
| 4.3.4 施肥试验 | 
| 4.4 小结 | 
| 5. 台湾青枣杂交育种初探 | 
| 5.1 试验材料 | 
| 5.2 试验方法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4 小结 | 
| 6 结论与讨论 | 
| 6.1 结论 | 
| 6.2 讨论 | 
| 6.2.1 提高开花坐果率,丰产问题 | 
| 6.2.2 改善种植模式,扩大推广途径 | 
| 6.2.3 关于杂交育种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1 生物学特性与引种地概况 | 
| 1.1 生长结果特性 | 
| 1.2 引种环境条件 | 
| 1.3 引种地概况 | 
| 2 引种栽培技术 | 
| 2.1 苗木来源 | 
| 2.2 定植 | 
| 2.3 配植授粉树 | 
| 2.4 肥水管理 | 
| 2.5 整形修剪 | 
| 2.6 搭棚护果 | 
| 2.7 花果管理 | 
| 2.8 病虫防治 | 
| 3 引种表现 | 
| 3.1 生长发育特性 | 
| 3.2 开花结实习性 | 
| 3.3 丰产特性 | 
| 3.4 耐寒特性 | 
| 4 影响因素 | 
| 4.1 年均温低, 温度先天不足 | 
| 4.2 无霜期短, 霜冻在所难免 | 
| 4.3 温差较大, 易受低温寒害 | 
| 4.4 选园不当, 留下霜冻陷阱 | 
| 5 几点建议 | 
| 5.1 适宜的地区引种 | 
| 5.2 适当的地址建园 | 
| 5.3 局部的地形种植 | 
| 5.4 大棚设施栽培 | 
| 5.5 提高抗寒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