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博[1](2019)在《《医药论坛杂志》2019年第40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研究指明
周星赟[2](2019)在《血瘀痰凝型慢喉喑古文献挖掘及金喉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古代书籍对慢喉喑相关条文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整理出血瘀痰凝型慢喉喑古代治疗方法,并对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针对血瘀痰凝型慢性喉炎研制的中成药金喉片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为金喉片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依据。方法:一是先人工搜集在目前市面上所有教材中能找到的与现代病名“慢性喉炎”相对应的古代病名,再通过病名在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大数据智能处理与知识显性化系统”对《中华医典》中1156部古籍进行自动搜索,根据病机将所有搜索出的关于慢喉喑的条文进行分型,其中血瘀痰凝型为本研究重点。二是金喉片临床疗效观察:计划纳入的21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服用金喉片,对照组服用金嗓散结胶囊,每组疗程均为4周,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3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如实记录症状、体征,部分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完善计算机嗓音检测。统计学方面,组内各时点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各时点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成对样本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建立了喉科知识库慢喉喑部分,发现古代慢喉喑多虚损失音或阴虚火热失音,血瘀痰凝记录有限,属较不主流证型,虽然治疗方剂仅二陈汤、导痰汤、抵挡丸和四七汤四首,但对现代代表方会厌逐瘀汤,对现代血瘀痰凝型慢喉喑治疗有一定补充和借鉴意义。2.排除脱落和剔除病例,对最后纳入的179例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病情程度构成比、年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分、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前体征总分、治疗前嗓音分析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金喉片和金嗓散结胶囊在第2周、第4周(和)第3个月随访中,改善血淤痰凝体质、喉镜评分、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金喉片在改善血淤痰凝症候、症状、喉镜评分方面与金嗓散结胶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均有统计差异(P>0.05),且金喉片疗效更优,嗓音分析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喉片总有效率为83.2%,金嗓散结胶囊总有效率为71.8%。结论:古代对于血瘀痰凝型慢喉喑记录较少,由于患者体质改变或随着医疗经验丰富或现代科技发展,现代血瘀痰凝已成为主流病机,金喉片在治疗血瘀痰凝型慢喉喑方面较金嗓散结胶囊更具疗效。
黄晖,万琳,邹怀宇,万敏娜,万洁华[3](2017)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止喘药物治疗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止喘药物治疗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我科收治的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止喘药物不同的雾化方法分为甲组和乙组,各70例。甲组采用超声雾化吸入,乙组则采用氧气驱动,比较两组患者雾化治疗期间的痰量和各项症状(呼吸症状好转时间、咳嗽咳痰好转时间、肺部湿啰音好转时间)缓解的时间。结果乙组患者痰量的变化明显优于同时段甲组(除外第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呼吸症状、咳嗽咳痰、肺部湿啰音好转时间均明显短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止喘药物治疗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不仅可化痰止咳,还能有效保证患者氧气的吸入,提高患者的氧分压,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
陶敏[4](2014)在《胆仙咳喘宁胶囊对慢支大鼠NF-κB信号通路中炎症介质释放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CB,简称慢支),是世界范围内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是一种以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的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慢支在我国属常见病、高发病。近年来,随着人口的高龄化与大气污染程度的增加,慢支的发病日趋增多,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攻关疾病之一。本论文通过对胆仙咳喘宁胶囊抗炎作用及对慢支大鼠NF-κB信号通路中炎症介质TNF-α IL-1β及IL-6的影响,较为系统的探讨胆仙咳喘宁胶囊治疗慢支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二甲苯所致耳肿胀法、蛋清所致足跖肿胀法及棉球所致肉芽肿法研究胆仙咳喘宁胶.囊的抗炎作用。2.采用改良烟熏法复制慢支模型。将造模的大鼠置于特制的1m3的烟室中,用刨花、锯末、烟叶各50g点燃熏烟,每日2次,每次30min,持续40d。空白对照组则置于正常无烟环境中饲养。3.将48只SD大鼠,雌雄兼用,随机分成6组,每组8只。记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对照组(Model)、胆仙咳喘宁胶囊高剂量组(High)、胆仙咳喘宁胶囊中剂量组(Middle)、胆仙咳喘宁胶囊低剂量组(Low)、阳性对照组(DXM)。采用口服灌胃的给药途径,于造模结束后第2d开始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日一次,连续21d。4.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给药前后的一般状态,包括精神状态、活动情况、呼吸、皮毛色泽及体重变化等。5.处死大鼠后,开胸分离出完整的肺组织,肉眼观察双肺组织外观形态。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肺组织形态。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慢支大鼠肺组织中NF-κB(p65)的表达。7.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慢支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炎症介质TNF-α、IL-1β及IL-6的含量。-结果:1.胆仙咳喘宁胶囊的抗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胆仙咳喘宁胶囊能明显抑制小鼠耳肿胀,明显抑制大鼠足跖肿胀,明显抑制棉球所致大鼠肉芽组织增生。2.改良烟熏法复制慢支模型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随着烟熏时间的延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和呼吸加深,口鼻粘膜色泽加深,存在明显分泌物,倦卧少动,精神倦怠,摄食减少,毛发逐渐枯黄干涩。实验前各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实验造模结束后各烟熏组大鼠体重较空白对照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P<0.01);给药后,胆仙咳喘宁胶囊高、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毛发光泽度有所增加,呼吸逐渐趋于平稳,口鼻粘膜分泌物减少,活动量增加,饮食增加。模型对照组体重较空白对照组体重明显下降,胆仙咳喘宁胶囊高、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体重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3.观察支气管肺组织形态学结果表明,给药后,肉眼观察胆仙咳喘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肺组织部分色暗红,偶见点状出血,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别。光镜观察胆仙咳喘宁胶囊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可见细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完整,管壁无明显增厚,支气管管腔无明显扩张,伴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中剂量组可见细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部分完整,支气管管腔部分扩张,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低剂量组可见细支气管黏膜上皮较不完整,管腔无明显扩张,有炎性细胞浸润。4.免疫组织化学法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胆仙咳喘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能降低大鼠肺组织中NF-κB表达(P<0.01或P<0.05)。5.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胆仙咳喘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能降低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TNF-α、IL-1β及IL-6的含量(P<0.01或P<0.05)。结论:1.通过二甲苯所致耳肿胀法、蛋清所致足跖肿胀法及棉球所致肉芽肿法表明了胆仙咳喘宁胶囊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2.通过对慢支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变化及肺组织形态学观察,表明烟熏法复制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可靠性。3.通过抑制NF-κB(p65)的表达,降低炎症介质TNF-α、IL-1β及IL-6的含量,-该过程与其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一定的相关性。
段传皓[5](2010)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中医理论、临床研究两方面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的临床观察研究。研究方法:所有病人均门诊采集,病例来源于2009年6月-2009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患者。共纳入临床病历100例,采用治疗组及对照组,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共50例,对照组共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标准疗法,治疗组联合应用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分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项症状比较,咳嗽、咯痰、喘息单项症候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发现,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总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小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总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相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咳嗽、咯痰、喘息积分对比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明显小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前后感冒情况比较,从感冒次数来说,治疗前两组感冒次数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感冒次数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感冒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感冒次数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感冒的等级分布来说,治疗前两组感冒次数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感冒等级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尚不能认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感冒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情况比较,两组在治疗前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采用不同用药种类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前后用药种类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采用不同用药种类的患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途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采取不同治疗途径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采取不同治疗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采取不同治疗途径的患者人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采取不同用药途径的患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肺虚、脾虚、肾虚三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总分比较不全相同,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无可比性(P<0.05)。三组在治疗前咳嗽积分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咯痰、喘息积分有统计学意义,无可比性(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肺虚、肾虚组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组的咳嗽、咯痰症状于治疗前后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症状于治疗前后积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在治疗后咳嗽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咳嗽、咯痰、喘息等临床症状,同时可减少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次数及感冒次数。目前世界上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尚缺乏特效的药物及方法,而中医中药秉承其五千年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郑龚云,熊青山,王勇[6](2001)在《超声雾化吸入并超短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91例》文中认为
陈彪,黄宇虹,钟慧,高桂娥[7](2012)在《婴幼儿支气管炎的中药熏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药熏洗剂治疗婴幼儿支气管炎,其疗效显着。依据文献,对中药熏洗治疗婴幼儿支气管炎的处方、作用机制、临床疗效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熏洗治疗婴幼儿支气管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郭建辉[8](2012)在《健脾益肺口服液对慢阻沛“肺脾气虚证”大鼠免疫功能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明健脾益肺口服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大鼠免疫功能、气道炎症的影响,求证健脾益肺口服液是否通过NF-κB信号传导途径来调节慢阻肺大鼠免疫功能及抑制其气道炎症,为健脾益肺口服液临床治疗慢阻肺病人提供实验依据,从而进一步论证将“健脾益肺法”作为慢阻肺稳定期中医药治疗手段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深入理解“肺脾气虚”这一慢阻肺稳定期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免疫功能低下”及“气道炎症指标”等的相关性,加深对慢阻肺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本质的认识,促进中医证型客观化,对指导中医药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理论探讨方面:对慢阻肺中医病机进行深入探讨;深入分析健脾益肺法治疗慢阻肺的依据;探析健脾益肺口服液的方义,分析其用于调节慢阻肺免疫功能、抑制气道炎症的可行性。2.实验研究方面:将65只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10只、其余各组每组11只,分别为模型组、健脾益肺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及地塞米松阳性药对照组;用香烟烟熏加脂多糖复合因素复制慢阻肺“肺气虚证”动物模型,然后用大黄煎液灌胃复制“脾气虚证”模型;造模28天结束,在14天开始按照实验设计给药,28天后测定指标;观察各组大鼠整体情况、HE染色后观察各组基本病理变化; MASSON染色后观察各组胶原含量、平滑肌厚度等;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支气管平滑肌厚度、气管内径等,计算支气管平滑肌指数、胶原纤维面积;取动脉血,抗凝后用动脉血气分析仪测定大鼠PaCO2、PaO2、PH及SaO2等动脉血气指标;取血后剥离大鼠胸腺、脾脏,根据体质量计算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麻醉后取血,抗凝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液中CD3+、CD4+、CD8+的表达率,并计算CD4+/CD8+比值;部分血液离心后取血清,用ELISA试剂盒测定IgG、IgA、IgM水平及IL-8、TNF-α活性;取大鼠肺部组织,液氮速冻研磨用trizol提取组织mRNA,逆转录后,设计引物进行real-time PCR扩增,以内参为对照,观察各组肺组织IL-8、TNF-α mRNA的基因表达;肺部组织用试剂盒提取组织蛋白质,利用蛋白印迹(WB, 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各组肺组织NF-κB和I-κB的表达。[结果]1.通过对动物模型的整体观察及肺组织病理学结果,证实了慢阻肺“肺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复制是成功的,从而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依据;2.健脾益肺口服液能显着改善慢阻肺实验大鼠的整体情况,如咳嗽、体重、精神状态等;3.健脾益肺口服液能显着抑制大鼠气道炎症,降低胶原含量、胶原纤维面积、支气管平滑肌指数,改善气道重塑,作用类似于或优于地塞米松,以高、中剂量组为佳;4.健脾益肺口服液能改善大鼠缺氧状态,由此提高大鼠的存活率,改善生存质量,但对PC02、PH无明显改善作用;5.健脾益肺口服液能显着提高慢阻肺大鼠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其急性发作次数;6.健脾益肺口服液能抑制IL-8、TNF-α炎性标志物的浓度及IL-8、TNF-αmRNA在肺组织的表达,疗效以高、中剂量组为佳;7.健脾益肺口服可增加慢阻肺大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防病抗病能力;8.健脾益肺口服液可降低NF-κB在肺组织的表达,提高了I-κB的表达。而NF-κB信号传导途径在慢阻肺气道炎症反应、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健脾益肺口服液提高了免疫功能、抑制了气道炎症,同时下调NF-κB在肺组织的表达,上调I-κB的表达,故推测健脾益肺口服液可能通过NF-κB信号传导途径调节COPD免疫功能、抑制气道炎症。[结论]1.肺脾气虚直接关系到慢阻肺的发生、发展,为慢阻肺稳定期的病机关键。从“肺脾气虚证”的病机出发,立法健脾益肺,通过健脾而达到补益肺气的目的。2.健脾益肺口服液能增强慢阻肺实验大鼠免疫功能、抑制其气道炎症,改善气道重塑,且一般以高、中剂量组为佳,对部分指标的疗效呈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为通过NF-κB信号传导途径抑制慢阻肺大鼠气道炎症、调控其免疫功能;并有可能通过下调炎症因子调节慢阻肺免疫功能。3.慢阻肺“肺脾气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成功复制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在中医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架起了桥梁,有助于中医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且对于深层次探讨中西医理论的内在联系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加深了对慢阻肺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本质的认识,在促进中医药疗效机制的阐明及中药新药的研发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出中医药治疗慢阻肺的优势环节、作用靶点提供了依据。
孙涛[9](2011)在《川贝母止嗽颗粒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川贝母止嗽颗粒对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揭示川贝母止嗽颗粒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体内外多种实验技术方法,从整体、器官、分子水平多层次全面系统深入评价川贝母止嗽颗粒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作用特点、作用机理。采用香烟加锯末面混合烟熏法复制急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研究川贝母止嗽颗粒的治疗作用。实验结束后,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鼠、小鼠的气管、支气管的病理形态;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的支气管超微结构改变;取大鼠、小鼠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NF-kB、sICAM-1及相关细胞因子(IL-6、IL-8、TNF-α)及小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IL-8、TNF-α);从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分子的角度评价中药复方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作用。通过小鼠氨水喷雾法、豚鼠枸橼酸喷雾法、豚鼠辣椒素喷雾法研究川贝母止嗽颗粒的止咳作用;采用Elisa法测定豚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P物质含量。磷酸组胺乙酰胆碱混合喷雾法、豚鼠离体气管螺旋条法研究川贝母止嗽颗粒的平喘作用。小鼠酚红排泌法、大鼠毛细玻管法研究川贝母止嗽颗粒的化痰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的含量,探索从支气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的角度评价中药复方的化痰作用。体内外抗菌法研究川贝母止嗽颗粒的抗菌作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法、新鲜鸡蛋清大鼠足跖肿胀法、小鼠棉球肉芽肿法研究川贝母止嗽颗粒的抗炎作用。结果:1、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川贝母止嗽颗粒组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支气管光镜下偶见或见少量炎细胞浸润;川贝母止嗽颗粒组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积分光密度值、目标面积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川贝母止嗽颗粒高、中剂量组支气管纤毛上皮线粒体正常,低剂量组支气管纤毛上皮线粒体轻度肿胀。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川贝母止嗽颗粒高、中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IL-6、IL-8、TNF-α、NF-κB、sICAM-1的含量。低剂量组能够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的TNF-α、NF-κB、sICAM-1含量。2、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小鼠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川贝母止嗽颗粒组高、中、低剂量组小鼠支气管光镜下偶见或见少量炎细胞浸润;川贝母止嗽颗粒组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积分光密度值、目标面积显着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川贝母止嗽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能够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IL-8的含量,高、中剂量组能够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的TNF-α的含量。3、川贝母止嗽颗粒的止咳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川贝母止嗽颗粒中、低剂量组能显着提高氨水所致小鼠咳嗽潜伏期,川贝母止嗽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2min内的小鼠的咳嗽次数。川贝母止嗽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能够显着提高枸橼酸致豚鼠咳嗽潜伏期及显着降低枸橼酸致豚鼠5min内的咳嗽次数。川贝母止嗽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辣椒素致豚鼠5min内的咳嗽次数及显着降低豚鼠血清中的P物质含量;川贝母止嗽颗粒中、低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P物质含量。4、川贝母止嗽颗粒的平喘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川贝母止嗽颗粒高、中剂量组均能显着提高磷酸组胺乙酰胆碱混合溶液喷雾致豚鼠哮喘的引喘潜伏期。川贝母止嗽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氯化乙酰胆碱(终浓度1×10-7g/ml)引起的离体豚鼠气管螺旋条的收缩张力。5、川贝母止嗽颗粒的化痰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川贝母止嗽颗粒中、低剂量组均能促进小鼠酚红排泌量;川贝母止嗽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能显着促进大鼠毛细玻管排痰量;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大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DPPC)的含量。6、川贝母止嗽颗粒的抗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川贝母止嗽颗粒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吉氏库特氏菌、巨型球菌、粪肠球菌、棒状杆菌、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产吲哚金黄杆菌、鲁氏不动杆菌、普通变形菌、弗氏志贺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川贝母止嗽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对小鼠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存活率分别为33.33%、41.67%、25%;对小鼠腹腔注射大肠埃希菌的存活率分别为58.33%、58.33%、41.67%。7、川贝母止嗽颗粒的抗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川贝母止嗽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着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均能显着抑制10%新鲜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的作用,均能显着减轻小鼠棉球肉芽肿的重量,抑制肉芽组织增生。结论:川贝母止嗽颗粒对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特点是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发挥综合调控效应,既能抑制致病因素,又能改善症状。川贝母止嗽颗粒能够明显改善急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及小鼠支气管的病理状态;下调大鼠血清中升高的IL-6、IL-8、TNF-α、NF-κB、sICAM-1,下调小鼠血清中升高的IL-8及TNF-α;止咳、化痰、平喘、抗菌、抗炎作用,对急性支气管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牟丽萍,李安源[10](2003)在《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外治法研究述略》文中研究指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近现代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近现代中医对慢喉喑的研究近况 |
| 一、近现代中医医家对慢喉喑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二、近现代中医治疗慢喉喑概况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喉炎的研究概况 |
| 一、慢性喉炎的概念 |
| 二、慢性喉炎的发病因素 |
| 三、喉部检查及嗓音功能评估 |
| 四、慢性喉炎的治疗 |
| 第二章 血瘀痰凝型慢喉喑的古文献挖掘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构建岭南喉科疾病中医古籍本体知识库 |
| 二、发掘喉科疾病古籍中的治法方药 |
| 三、技术路线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及讨论 |
| 一、血瘀痰凝型慢喉喑的病因病机 |
| 二、血瘀痰凝型慢喉喑的治则治法 |
| 三、不足与展望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 二、病例选择 |
| 三、试验设计 |
| 第二节 数据整理及分析讨论 |
| 一、基线资料 |
| 二、结果分析 |
| 三、结果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雾化治疗期间痰量的比较 |
| 2.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的比较 |
| 3 讨论 |
| 缩略语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 1.1.1 慢性支气管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点 |
| 1.1.2 慢性支气管炎的致病因素 |
| 1.1.3 慢性支气管炎的现代治疗 |
|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 1.2.1 病名溯源及历史沿革 |
| 1.2.2 病因病机 |
| 1.2.3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 |
| 1.3 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 1.3.1 NF-κB信号通路的结构组成 |
| 1.3.2 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途径 |
| 1.3.3 NF-κB信号通路与炎症反应 |
| 第2章 实验研究 |
| 第一部分 胆仙咳喘宁胶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实验用药 |
| 2.1.3 药品与试剂 |
| 2.1.4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制备与检测 |
| 2.2.2 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的制备与检测 |
| 2.2.3 棉球所致大鼠肉芽肿模型的制备与检测 |
| 2.3 统计学处理 |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4.1 胆仙咳喘宁胶囊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 2.4.2 胆仙咳喘宁胶囊对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
| 2.4.3 胆仙咳喘宁胶囊对棉球所致大鼠肉芽肿的影响 |
| 2.5 讨论 |
| 2.6 小结 |
| 第二部分 胆仙咳喘宁胶囊对慢支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NF-κB (p65)、TNF-α、IL-1β、IL-6影响的实验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实验用药 |
| 2.1.3 药品与试剂 |
| 2.1.4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模型复制 |
| 2.2.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 2.2.3 测定样品制备 |
| 2.2.4 指标观察与检测 |
| 2.3 统计学处理 |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4.1 一般状态及体重变化的观察 |
| 2.4.2 支气管肺组织形态学观察 |
| 2.4.3 慢支大鼠肺组织中NF-κB (p65)表达测定 |
| 2.4.4 慢支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炎症介质TNF-α、IL-1β及IL-6的测定 |
| 2.5 讨论 |
| 2.5.1 大鼠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2.5.2 指标的选取及意义 |
| 2.5.3 胆仙咳喘宁胶囊的组方原则及处方中原料药的研究 |
| 2.6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综述一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 1 历代医家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 2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概况 |
| 3 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论治的现代研究概况 |
| 4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对冬病夏治与穴位贴敷的认识 |
| 1 历代医家对冬病夏治的认识 |
| 2 历代医家对穴位贴敷的认识 |
| 3 冬病夏治与穴位贴敷的中医治疗现代研究概况 |
| 4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慢性支气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
| 1 慢性支气管炎的概念 |
| 2 慢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资料 |
| 3 慢性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 |
| 4 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 |
| 5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生理 |
| 6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
| 7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及进展 |
| 8 慢性支气管炎的预后评价 |
| 9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研究目的 |
| 临床资料 |
| 1 病例来源 |
| 2 一般情况 |
| 3 均衡性分析 |
| 诊断标准 |
| 1 西医诊断标准 |
| 2 临床分期 |
| 3 急性发作期病情程度划分 |
| 4 中医病证证候分类 |
| 研究方法 |
| 1 病例选择 |
| 2 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 |
| 2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侯积分之间的差异及总分之间的差异 |
| 3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候积分之间的差异及总分之间的差异 |
| 4 两组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 |
| 5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 |
| 6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情况 |
| 7 感冒情况 |
| 8 用药情况 |
| 9 治疗途径 |
| 10 观察治疗组患者不同证型的中医症候积分 |
| 讨论 |
| 1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的理论依据 |
| 2 方义分析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 4 总结 |
| 5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表 |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调查表1 |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调查表2(用来判断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型)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中药熏法治疗婴幼儿支气管炎 |
| 1.1 烟熏法 |
| 1.2 熏蒸法 |
| 1.3 熏吸法 |
| 2 中药洗法治疗婴幼儿支气管炎 |
| 2.1 沐浴法 |
| 2.2擦洗法 |
| 2.3 浸洗法 |
| 3 中药熏洗法治疗婴幼儿支气管炎 |
| 4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一、历代中医学文献关于慢阻肺的记载 |
| 二、中医学对慢阻肺病机特点的认识 |
| 1. 久病肺虚是慢阻肺发病的基础 |
| 2. 六淫外邪侵袭是本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
| 3. 痰浊(水饮)、瘀血是慢阻肺的主要病理因素 |
| 4. 病变脏器主要在肺,涉及脾肾,后期累及心、肝、脑 |
| 三、健脾益肺法治疗慢阻肺的依据 |
| 1. 健脾益肺法治疗慢阻肺的理论依据 |
| 1.1 补肺能固卫 |
| 1.2 培土能生金 |
| 1.3 健脾可杜生痰之源 |
| 1.4 健脾益肺可提高慢阻肺患者免疫功能 |
| 2. 健脾益肺法治疗慢阻肺的临床依据 |
| 2.1 健脾益肺法能减轻慢阻肺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 2.2 健脾益肺法可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次数 |
| 2.3 增强呼吸肌耐力,减轻呼吸肌疲劳,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 |
| 2.4 改善慢阻肺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存质量 |
| 3. 健脾益肺法治疗慢阻肺的实验依据 |
| 四、健脾益肺口服液释义 |
| 1. 方药组成及配伍特点 |
| 2. 单味药的药理作用 |
| 3. 蕴含复方的药理作用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一、实验工作整体思路 |
| 二、技术路线图 |
| 三、动物、造模及给药方法 |
| 四、实验内容 |
| 实验一 健脾益肺口服液对COPD实验大鼠整体状况、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 摘要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及实验药物 |
| 1.2 仪器、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药物的制备、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 |
| 2.2 取材 |
| 2.3 测定方法 |
| 3. 数据处理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实验二 健脾益肺口服液对COPD实验大鼠动脉血气的影响 |
| 摘要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及实验药物 |
| 1.2 仪器、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药物的制备、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 |
| 2.2 取材 |
| 2.3 测定方法 |
| 3. 数据处理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实验三 健脾益肺口服液对COPD实验大鼠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 摘要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及实验药物 |
| 1.2 仪器、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药物的制备、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 |
| 2.2 取材 |
| 2.3 测定方法 |
| 3. 数据处理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实验四 健脾益肺口服液对COPD实验大鼠IL-8、TNF-α及mRNA表达的影响 |
| 摘要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及实验药物 |
| 1.2 仪器、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药物的制备、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 |
| 2.2 取材 |
| 2.3 测定方法 |
| 3. 数据处理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实验五 健脾益肺口服液对COPD实验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 |
| 摘要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及实验药物 |
| 1.2 仪器、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药物的制备、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 |
| 2.2 取材 |
| 3. 数据处理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实验六 健脾益肺口服液对COPD实验大鼠肺组织NF-κB和I-κB活性的影响 |
| 摘要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及实验药物 |
| 1.2 仪器、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药物的制备、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 |
| 2.2 取材 |
| 2.3 测定方法 |
| 3. 数据处理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辨治进展 |
| 一、慢阻肺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
| 1. 慢阻肺辨证分型研究 |
| 2. 慢阻肺中医证型的实质研究 |
| 二、慢阻肺的中医治疗进展 |
| 1. 中医辨证治疗 |
| 1.1 中医辨证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 |
| 1.2 中医辨证治疗慢阻肺缓解期 |
| 2. 中医药应用与现代相关机理探讨的进展 |
| 3. 慢阻肺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 3.1 膏药穴位贴敷 |
| 3.2 针灸治疗 |
| 3.3 中药超声雾化疗法 |
| 3.4 其他疗法 |
| 4.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西医治疗进展 |
| 一、药物治疗 |
| 1. 支气管扩张剂 |
| 2. 抗炎药物 |
| 3. 抗氧化药物 |
| 4. 蛋白酶抑制剂 |
| 5. 抗生素 |
| 6. 黏液调节剂 |
| 二、营养治疗 |
| 1. 营养支持治疗的实施 |
| 2. 营养支持治疗的若干建议 |
| 三、康复治疗 |
| 1. 康复治疗的概念 |
| 2. 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 |
| 2.1 运动疗法 |
| 2.2 呼吸肌的锻炼 |
| 2.3 有效咳嗽排痰的锻炼 |
| 2.4 其他康复措施 |
| 参考文献 |
| 附篇三 英文缩略词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现代医学对急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 2.祖国医学对急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 3 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
| 4 川贝母与瓦布贝母 |
| 5 川贝母止嗽颗粒与急性支气管炎 |
| 实验研究 |
| 1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急性支气管炎的作用研究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病理组织学观察与支气管炎细胞浸润病理定量测定 |
| 1.2.2 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
| 1.2.3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血清IL-6的影响 |
| 1.2.4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血清IL-8的影响 |
| 1.2.5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
| 1.2.6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血清NF-kB的影响 |
| 1.2.7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血清sICAM-1的影响 |
| 1.3 实验结果 |
| 1.3.1 病理组织学观察与支气管炎细胞浸润病理定量测定 |
| 1.3.2 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
| 1.3.3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血清IL-6的影响 |
| 1.3.4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血清IL-8的影响 |
| 1.3.5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
| 1.3.6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血清NF-kB的影响 |
| 1.3.7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血清sICAM-1的影响 |
| 2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小鼠急性支气管炎的作用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病理组织学观察与支气管炎细胞浸润病理定量测定 |
| 2.2.2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小鼠血清IL-8的影响 |
| 2.2.3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小鼠血清TNF-α的影响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病理组织学观察与支气管炎细胞浸润病理定量测定 |
| 2.3.2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小鼠血清IL-8的影响 |
| 2.3.3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小鼠血清TNF-α的影响 |
| 3 川贝母止嗽颗粒的止咳作用研究 |
| 3.1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氨水致小鼠咳嗽的影响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方法 |
| 3.1.3 实验结果 |
| 3.2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枸橼酸喷雾致豚鼠咳嗽的影响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方法 |
| 3.2.3 实验结果 |
| 3.3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辣椒素喷雾致豚鼠咳嗽的影响 |
| 3.3.1 实验材料 |
| 3.3.2 实验方法 |
| 3.3.2.1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辣椒素喷雾致豚鼠咳嗽次数的影响 |
| 3.3.2.2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辣椒素喷雾致豚鼠血清P物质含量的影响 |
| 3.3.2.3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辣椒素喷雾致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 |
| 3.3.3 实验结果 |
| 3.3.3.1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辣椒素喷雾致豚鼠咳嗽次数的影响 |
| 3.3.3.2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辣椒素喷雾致豚鼠血清P物质含量的影响 |
| 3.3.3.3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辣椒素喷雾致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 |
| 4 川贝母止嗽颗粒的平喘作用研究 |
| 4.1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磷酸组胺乙酰胆碱混合喷雾致豚鼠哮喘的影响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方法 |
| 4.1.3 实验结果 |
| 4.2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豚鼠离体气管螺旋条的影响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方法 |
| 4.2.3 实验结果 |
| 5 川贝母止嗽颗粒的化痰作用研究 |
| 5.1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小鼠酚红排泌的影响 |
| 5.1.1 实验材料 |
| 5.1.2 实验方法 |
| 5.1.3 实验结果 |
| 5.2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大鼠痰液量的影响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实验方法 |
| 5.2.3 实验结果 |
| 5.3 HPLC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DPPC)的含量 |
| 5.3.1 实验材料 |
| 5.3.2 实验方法 |
| 5.3.3 实验结果 |
| 6 川贝母止嗽颗粒的抗菌作用的研究 |
| 6.1 川贝母止嗽颗粒的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 |
| 6.1.1 实验材料 |
| 6.1.2 实验方法 |
| 6.1.3 实验结果 |
| 6.2 川贝母止嗽颗粒的体内抗菌作用的研究 |
| 6.2.1 实验材料 |
| 6.2.2 实验方法 |
| 6.2.3 实验结果 |
| 7 川贝母止嗽颗粒的抗炎作用的研究 |
| 7.1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
| 7.1.1 实验材料 |
| 7.1.2 实验方法 |
| 7.1.3 实验结果 |
| 7.2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 |
| 7.2.1 实验材料 |
| 7.2.2 实验方法 |
| 7.2.3 实验结果 |
| 7.3 川贝母止嗽颗粒对小鼠棉球肉芽肿的的影响 |
| 7.3.1 实验材料 |
| 7.3.2 实验方法 |
| 7.3.3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1 川贝母止嗽颗粒的组方原理 |
| 2 川贝母止嗽颗粒治疗急性支气管的作用特点 |
| 2.1 抗菌与急性支气管炎相关性 |
| 2.2 抗炎与急性支气管炎相关性 |
| 2.3 止咳与急性支气管炎相关性 |
| 2.4 平喘与急性支气管炎相关性 |
| 2.5 化痰与急性支气管炎相关性 |
| 3 川贝母止嗽颗粒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作用机制 |
| 3.1 细胞因子与炎症 |
| 3.2 NF-κB |
| 3.3 sICMA-1 |
| 3.4 对辣椒素所致豚鼠P物质释放的影响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Ⅰ 文献研究综述 |
| 附件一 咳嗽的现代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 川贝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Ⅱ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1 穴位贴敷 |
| 2 穴位注射法 |
| 3 穴位套管埋线法 |
| 4 超声雾化吸入法 |
| 5 超短波治疗法 |
| 6 灌肠法 |
| 7 推拿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