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戈[1](2019)在《改革开放40年云南戏剧的芳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戏剧剧种多、生态杂、民族特色鲜明,在全国戏剧文化格局中特点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滇剧、话剧、京剧、花灯剧和少数民族剧种白剧、彝剧、傣剧、云南壮剧的艺术生产水准总体提高很快,成就斐然,戏剧理论与批评获得了奠基性发展,戏剧产品结构日趋丰富和多重,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出现了"庭院戏剧运动"动向,这对城市文化秩序和艺术生产资源都具有重组和拓展的深刻意义。总体说来,昆明的戏剧文化市场慢热回暖,观众稳步增多,戏剧院团发展条件仍需努力提供。
吴民[2](2012)在《新时期戏曲生态批评述论(1979-2009)》文中提出本文借助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三十年(1979-2009)戏曲批评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以勾勒出三十年来戏曲批评和理论建设的发展轨迹,以此为基础指明未来戏曲发展的理论方向。纵观三十年来戏曲批评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期间戏曲批评的发展并不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的纯艺术的批评概括,而是依附于戏曲艺术的生态状况的存在。可以说,三十年来戏曲批评的内容仍然不具备主动性和前瞻性,呈现出被动性与依附性,被动地受到戏曲艺术的外部生态要素的制约,依附于戏曲内部生态,尤其是戏曲创作观演的实际状态。这种被动性和依附性使得戏曲批评常常处于一种缺位的失语或者被动的无力状态。虽然批评界本身对于这种无力和失语做过很多检讨,但是并不能改变这种既定的局面。本文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既在于戏曲批评的被动性和依附性,更在于三十年的戏曲批评的主体不是戏曲艺术的某个局部,而是戏曲生态的整体。因此,理论界对于戏曲批评的种种责难虽然具有“怒其不争”的意味,但实质上没有探明三十年戏曲批评发展轨迹沿革的内在驱动力量,那就是戏曲艺术自身的生存发展,是戏曲生态诸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戏曲批评某些方面的无力和失语不是有意地逃避,而是在特定戏曲生态状况下的无奈或日博弈。三十年来,戏曲批评的最核心问题是戏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一切批评的起点和终点都必然指向这个核心,而生存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便是复杂的戏曲生态图景。戏曲生态批评建构价值就在于突破戏曲生态要素的制约,从生态之外去进行批评;又以生态及其各层面与要素为批评对象,推动戏曲生态向前发展。本文分四章,分别从外部生态、内部生态、生存生态、新生态形式四个方面对三十年戏曲批评的话语体系与影响因子、艺术规律与理论概括、生存发展与体制创新、多向发展与多元呈现等命题进行研究。文章得出,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仍旧是制约戏曲艺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艺术创作规律与理论积淀则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基础,剧种剧团的改革和经营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前提,而新生态形式则预示着多元文化时代戏曲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非主流方向。通过对戏曲生态与戏曲批评三十年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发展轨迹进行研究,不难发现,三十年戏曲批评的努力一方而顺应戏曲生态的要求,一方面切实加入到戏曲生态改良的战斗堡垒,与创作、演出等戏曲艺术实践一起,支撑起新时期戏曲艺术生机勃勃的图景。而三十年来,戏曲批评又常显无力和缺位,这并不能完全归罪于批评者的失职,而是受制于戏曲生态各种复杂因素的无奈与保留。而生态批评的建构,就在于以生态为批评对象,以生态各要素和层面为批评丛础,突破生态限制,坚持改良生态。生态批评的建构也是本文的立论丛础和意义所在。
朱蓓蕾[3](2010)在《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文中研究表明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戏剧的中国戏曲,在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经历了好几次重大的发展阶段,宋元与明清是公认的两座高峰,而戏曲文本创作则是这两座高峰上的旗帜,这两个时期涌现的戏剧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戏曲的经典,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这一时期的创作,既继承中国戏曲以“剧诗”为题材,以“传神”为机趣的传统,又高度融入了剧作家的思想追求,具有“现代意味”,形成新的审美趣味,伴随着一批作家和作品的出现,成为与“元杂剧”、“明清传奇”并列的又一以创作为主导的戏曲发展时期。中国戏曲是被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的强调“传统”和对“传统”的片面理解,或多或少忽视了作为戏剧艺术的中国戏曲随时代而发展的特征,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传统”艺术,更是当下的、时代的艺术。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逐步解放,人的逐步解放同步,剧作家也逐渐表现出了拒绝奴役的个性化思考,从田汉开始,不断涌现出杰出的剧作家,将他们对时代、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融进戏曲作品,他们思考的深度与广度甚至超过了以剧作家个性张扬着称的元杂剧时代。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剧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古典戏曲、区别于传统地方戏的独特面貌,同时又主动地连接中国文化内在精神,这一批作品对中国戏曲发展方向和整体面貌的影响,注定会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相对于元明清、上世纪上半叶的高度繁荣,还是当今的舞台艺术以及影视等艺术形式竞相争妍的局面,戏曲艺术的声音无疑偏弱。文化多元的当今社会不可能要求戏曲艺术重现曾经的一枝独秀。但与其他艺术样式并存,戏曲艺术依然应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主流声音。与话剧、影视等艺术形式相比较,戏曲艺术背负更为沉重的传统压力,带来与受众的一些隔阂,而“创新”脚步必须更为谨慎小心。传统同时也是戏曲艺术的优势和财富,主动接通当今的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精神是艺术家们长期的努力方向。在近三十年的戏曲创作相对曾经的传统戏曲,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文本创作则是这段时期戏曲艺术成就的重要收获,伴随剧作成功的是一批剧作家的崛起。从八十年代的“实验”到九十年代的“重塑”再到新世纪的暂时沉寂,三十年的得失是今后的戏曲创作的启迪,社会和艺术环境的作用下,戏曲艺术发展有了多种的可能,但是作为活着的场上艺术,戏曲新剧目创作还会继续前行,中国戏曲新的戏剧文学振兴时代已经开启,并仍将继续。
安葵[4](2009)在《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国戏曲艺术60年历程回顾》文中提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祖国的其他事业一样,戏曲艺术伴随祖国前进的脚步,也走过了60年曲折而又光辉的历程。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感到激动和自豪。这段历史不仅留下了彪炳史册的成就,而且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珍视、记取和深入思考。
金重[5](2009)在《云南京剧的新探索——京剧《凤氏彝兰》观感》文中提出一如果有人提问:"云南京剧的特色何在?"我的回答就是:身处多民族长期共存的彩云之南,云南京剧的主要特色就是致力以京剧这一艺术形式表现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探索。
熊玲[6](2004)在《云南乡土题材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文中研究说明本报讯(记者 熊玲)昨日上午,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晏友琼及来自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文联、红河州委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在云南电视台与华表奖获奖影片《■玛的17岁》主创人员、我省影视专家,进行了气氛?
梅佳[7](2003)在《从新剧(节)目展演看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音乐是舞台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云南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资源的优势 ,也是发展云南的民族艺术、建设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本文重点对展演剧 (节 )目中的音乐的成功与不足作探讨解析。
金重[8](2001)在《云南京剧的新探索——京剧《凤氏彝兰》观感》文中指出云南京剧的主要特色就是致力于京剧艺术形式表现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探索。新编京剧《凤氏彝兰》是这一探索的新成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获奖名目:似锦的繁花 |
| (一) 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奖项的云南剧目① |
| (二) 获得文化部各类重要活动荣誉和奖项的云南剧目 |
| (三) 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的一系列奖项② |
| (四) 全国戏剧理论与批评奖 (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评论奖、中国文联全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奖、“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 ③ |
| (五) 中国戏剧梅花奖·梅花表演奖① (主办:中国文联、中国剧协) |
| (六) 其他与戏剧有关的获奖 |
| 二、地域戏剧:次第的芳华 |
| 三、民族剧种:各异的风景 |
| 四、景观变化:重整的格局 |
| (一) 市场的探索 |
| (二) 买剧目的“试水” |
| (三) 资源的聚合 |
| (四) 格局的重组 |
| (五) 空间的拓展 |
| 五、理论批评:学说的奠基 |
| 六、现实焦灼:发展的余论 |
| (一) 国有院团要在当下的戏剧文化版图中找准位置, 积极创造, 显现力量。 |
| (二) 政府文化部门应该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 用院团生存活力和艺术创造力去检验改革成效。 |
| (三) 切实解决戏剧文化的“滇军”建设问题。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绪论 戏曲生态学的缘起 |
| 第一节 戏曲生态学研究综述 |
| 第二节 戏曲生态学的界定 |
| 第三节 戏曲生态批评论 |
| 第一章 外部生态与戏曲批评话语模式 |
| 第一节 政治生态与戏曲批评的国家话语 |
| 一 三十年戏曲批评政治意蕴的高扬 |
| 二 三十年戏曲批评政治意蕴的潜隐 |
| 第二节 社会文化生态与戏曲批评 |
| 一 戏曲批评的历史情怀与人性探索 |
| 二 新时期人的精神危机和信仰价值重建 |
| 第二章 内部生态与戏曲批评的美学体系构建 |
| 第一节 戏曲创作生态与戏曲批评 |
| 一 传统戏的改编整理及其美学旨归嬗变 |
| 二 新编历史剧批评 |
| 三 现代戏创作的时代书写及其戏曲化轨迹 |
| 四 剧本创作批评的特点 |
| 第二节 民族戏曲美学体系建构的惶惑与努力 |
| 一 戏曲美学基本理论架构 |
| 二 戏曲表导演研究 |
| 三 戏曲音乐与舞台美术研究 |
| 四 戏曲的文学研究 |
| 第三节 三十年戏曲史论与批评研究 |
| 一 戏曲史论与批评研究概况 |
| 二 戏剧观讨论及其对戏曲批评的渗透 |
| 三 剧诗说和戏曲叙事理论的初步确立及质疑 |
| 四 戏曲本体回归的呼唤 |
| 五 独树一帜的陈多及“戏史辨” |
| 第三章 戏曲生存生态与戏曲批评 |
| 第一节 戏曲现代化 |
| 一 何谓戏曲现代化 |
| 二 新时期戏曲现代化探索 |
| 第二节 戏曲危机与戏曲振兴讨论 |
| 一 三十年川剧振兴的探讨与经验 |
| 二 不同剧种振兴的讨论 |
| 三 戏曲命运与重建中国戏剧之讨论 |
| 第三节 戏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 第四章 戏曲新生态形式批评 |
| 第一节 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 |
| 一 电视戏曲批评 |
| 二 戏曲频道与戏曲栏目批评 |
| 第二节 戏曲电影批评 |
| 第三节 网络戏曲批评 |
| 第四节 非传统剧场戏曲批评 |
| 一 厅堂版及博物馆戏曲批评 |
| 二 实景版戏曲批评 |
| 三 小剧场及实验戏曲批评 |
| 四 戏曲歌舞剧批评 |
| 五 戏曲清唱批评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绪论 |
| 一、戏曲艺术的当下处境 |
| 二、戏曲文学弁言 |
| 三、三十年戏曲文学概况 |
| 第一章 三十年戏曲文学整体观 |
| 第一节 区别于“传统”的“新戏曲” |
| 第二节 作为与西方戏剧并存的中国戏剧艺术 |
| 第二章 激情爆发的八十年代 |
| 第一节 危机与转机的双重处境 |
| 第二节 对传统的反拨与借鉴 |
| 第三节 主要成就与贡献 |
| 第四节 代表性剧作家及其作品 |
| 第三章 冷静回归的九十年代 |
| 第一节 重塑戏曲古典美 |
| 第二节 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
| 第三节 建立在发展上的“回归” |
| 第四节 代表性作家极其作品 |
| 第四章 暂时沉寂的新世纪十年 |
| 第一节 新世纪戏曲创作的困境种种 |
| 第二节 困境带来的创作问题 |
| 第三节 本时期的创作成果 |
| 第五章 多元走向的未来戏曲创作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参与创作的实践 |
| 一、“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
| 二、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现代戏三者并举 |
|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创新 |
| 四、理论研究的积累和建设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