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歌乐[1](2020)在《乐器演奏视域中的科尔沁民歌传承——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与后旗的田野调查个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科尔沁民歌的演唱与蒙古族传统乐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民歌演唱离不开乐器伴奏的形态,乐器演奏离不开民歌的素材和载体,乐器经常以器乐化的形式表达着民歌,民歌的旋律音调在乐器演奏的形式中得到传承。从乐器演奏视域中的科尔沁民歌传承,我们可以得到另外一个视角,即围绕乐器演奏与器乐化表达方式的视角。不仅仅从民歌演唱的形式与范围去考察民歌本体,而从乐器演奏、伴奏以及合奏的形式去观照科尔沁民歌的创造活动,这里,民歌与器乐形成了共同的表达方式。本文从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曲目中的民歌宝库、科尔沁民歌的器乐化、科尔沁地区的民间器乐合奏传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科尔沁民歌的地方特色。
赵燕[2](2020)在《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本文主要探讨了内蒙古地区草原文化背景下的民间器乐合奏,以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器乐合奏形式—鄂尔多斯地区的“乃日”合奏、锡林郭勒地区的“阿斯尔”合奏以及科尔沁地区的“东蒙合奏”为研究对象,从传统音乐形态的构成要素、调式调性、旋律及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等五方面对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归纳其在传统器乐理论中独具个性的技术手法,进而探求所蕴含在其中的音乐形态规律,构建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音乐形态分析的理论体系。分布于内蒙古不同区域的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艺术,在文化属性、文化功能层面有着共性的特征。但因区域文化的差异,也相应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性风格特征。将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器乐合奏形式置于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背景中观察,研究发现每个区域的器乐合奏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民间音乐文化之间构成互联互动模式,它们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形成完整的区域音乐文化。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六部分组成。绪论中梳理了国内外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指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章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形式与生存条件,从历史语境下的器乐合奏形式、三个地方性器乐合奏形成的文化条件等两节进行论述。第二章通过田野考察,对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地方性器乐合奏及表演习俗进行描述,采录整理合奏曲目并对其进行乐谱记录,为下一章的形态分析提供真实有效的合奏文本。第三章是本文核心部分,以田野考察搜集到的器乐合奏曲为例,首先探讨了传统音乐形态分析的诸要素,指出调式调性、音阶、音色音高、节奏节拍、力度表情等是构成传统音乐的重要表现语言,对合奏的音乐风格起到引领性作用。第二节从调式调性布局、转调与移调两方面对合奏曲进行分析。第三节对旋律的形态以及常用的发展手法重复、连缀、展衍、变奏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乐曲结束时旋律的上五度和下三度两种固定程式是蒙古族器乐合奏终止的特殊标记。第四节对曲式结构进行研究,在大量的谱例分析基础上,总结出器乐合奏的常用曲式类型。同时对由汉族传统曲牌老八板改编的流行于科尔沁不同地区的四首《老八音》进行总体形态分析,指出不同的音乐思维模式和不同的乐器音色造就不同音乐特征的主张。第五节探讨多声部织体特征,从齐奏式、支声式、衬腔式、复调模仿式四种类型对合奏中各乐器声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分析。第六节就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创作特征做了细致论述。通过本章论述,总结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音乐风格,指出鄂尔多斯“乃日”合奏具有“民歌器乐化”的特点,“阿斯尔”合奏具有“宫廷宴乐的民间化”特点、“东蒙合奏”具有蒙汉文化交融的特点,三个地方性器乐合奏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蒙古族传统器乐文化。第四章阐述了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艺术价值之彰显,提出存承于民间的器乐合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音乐文化内容的观点,其在文化、民俗、审美、信仰等方面都具有宝贵的经验,为当下研究、创作蒙古族传统器乐作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阐明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乐种,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乐种体系中的重要家族成员,对其形式与生存条件、表演习俗、音乐形态特征的研究,目的在于构建蒙古族传统音乐形态研究的理论体系,为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研究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王静波[3](2020)在《《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的编创手法及特色研究》文中认为李末、李世相两位内蒙古作曲家创作的《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后面简称为《小曲36首》)是以蒙古族民歌作为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钢琴作品,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儿童钢琴学习规律为参照,安排了从一级到六级不同演奏程度的钢琴曲,每级都有6首,共36首。因此,钢琴小曲的主题音调也来源于《嘎达梅林》《达那巴拉》《土尔扈特》《达亚波尔》《东山哥哥》《清泉水》《黄色山峰》《小黄鹂鸟》《送亲歌》《洁白的云》等36首蒙古族民歌的旋律。《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不仅保留了原蒙古族民歌旋律的风格特点,还通过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法及许多立体化的编创手法,为蒙古族民歌赋予了新的生命——钢琴曲。本论文主要从《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的编创手法和蒙古族音乐风格在钢琴曲演奏中的诠释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阐释此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音乐创作上的意义。首先,《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钢琴小曲都是以蒙古族民歌的旋律作为音乐材料创作而成,所以在第一章中,对此作品中所用到的蒙古族民歌的创作背景、基本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从而研究作者在改编后的钢琴作品中,怎样体现出原民歌的思想感情。笔者根据36首小曲所表达的内容分为:表达思乡题材的乐曲如《土尔扈特家乡》《达亚波尔》《送亲歌》等作品;歌颂友情题材的乐曲如《小龙哥哥》《东山哥哥》《菊花姑娘》等;叙事性的题材乐曲如《嘎达梅林》《达亚巴拉》《诺恩吉雅》等三个部分,分别进行分析与论述。其次,论文的第二、三章主要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对《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中的每一首小曲所运用的编创技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36首小曲在保留原民歌主题的基础上,追求民歌个性化的编创手法。在音乐织体的安排上创意的运用复调思维处理方法,通过和声运用使原民歌立体化,将原民歌的乐段结构发展成了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结构及变奏曲式等,较深入细致的加以研究阐述。最后,《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对蒙古族民歌主题钢琴作品的创作以及中国民歌主题钢琴组曲的创作都是一个丰富与补充。在前三章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总结归纳《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在创作手法上的一些创新点,并阐释了这部作品在钢琴音乐创作上的意义。《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是内蒙古钢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民歌主题钢琴组曲中具有影响的作品。在国内,尚无人对此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所以笔者认为对《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这部新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本论文写作当中主要结合了作曲理论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在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演奏实践与深入的分析后,阐述出个人对该部作品的理解、创作、演奏、分析等方面的初步认识与总结。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石芳[4](2020)在《大型交响合唱《草原颂》研究》文中认为《草原颂》是蒙古族作曲家永儒布(作曲)与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陈光林(作词),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所创作的大型交响合唱。作品共有九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围绕“草原”主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表达对草原的歌颂与赞美。除绪论与结语外,本文主体内容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草原颂》主题的形象塑造与旋律的语言特色,包含对各乐章“草原”主题内容与发展手法、核心音调的贯穿方式、民歌语言以及语言音韵与旋律结合方法四个方面的分析。第二章研究了《草原颂》的音乐结构,探究《草原颂》的整体结构布局以及作曲家在各乐章所运用的结构原则。第三章研究了《草原颂》中西方作曲技术的创作手法,主要包括旋律中民族调式的运用以及中西方多声语言的表达。第四章主要研究《草原颂》乐队的交响化语言,包括对各乐章交响乐队编制与总体音色布局的分析、交响乐队音响色彩的强化处理手法以及民族乐器运用与音色表达的分析。深入研究《草原颂》,会发掘出作品中包含的大量蒙古族音乐元素。作曲家在核心音调与音乐主题形象的塑造中,融入具有内蒙古风格的音调与民歌语言;在旋律音调的唱腔、唱词方面,将具有蒙古族长调与短调形态的旋律与汉语歌词结合,既保持原有唱腔风格的特色又表现出汉语的语言音韵之美;在作曲技术方面,不仅灵活运用了中西方多声音乐创作技法,还在曲式原则中融入蒙古族传统音乐体裁潮尔道的结构元素;在交响乐队的配器中,加入民族乐器马头琴,丰富了音乐色彩性的表达。从以上各方面来看,蒙古族音乐的体裁、风格特征等多种内容,渗透性地表现在《草原颂》交响合唱的形式中,使作品兼具有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
庆歌乐[5](2019)在《蒙古族当代传统器乐合奏的分布格局与风格流派研究》文中认为蒙古族器乐音乐的发展与蒙古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发展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即形成了社会发展——歌曲、歌舞体裁发展——器乐发展的紧密逻辑关系。从人类乐器产生和发展的进程来看,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弓弦乐器,依次产生并发展进步,呈现出共同规律,蒙古族自不例外,但蒙古族的乐器进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乐器方面来看,蒙古族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乐器,深深镌刻着时代烙印与风格特征。笔者正是在总体认识和把握上述蒙古族乐器演变的前提下,按照历史朝代顺序,重点梳理蒙古族器乐尤其是合奏形式的发展演变线索。全文由绪论、正文(分为上篇与下篇)、结语和附录组成。上篇共分四章:以“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总题目。第一、第二、第三章分别通过史书、游记、文人诗作,诸如《蒙古秘史》《元史·礼乐志》《清会典图》等重要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学成就,回顾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与器乐文化现象,以找寻与蒙古族器乐合奏文化基因上的联系;了解蒙古部落的器乐合奏音乐活动和蒙古汗国时期“汗·斡耳朵”音乐的踪迹;梳理元朝、北元时期“汗·斡耳朵”音乐体制下规模化的元朝宫廷乐队、北元林丹汗宫廷音乐《番部合奏》《笳吹乐章》,对色彩斑斓的乐器种类、乐曲创作以及演奏家等做全面阐述,不乏与人文的、宗教的、民俗信仰的事项相联系;第四章在近现代蒙古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梳理蒙古族宫廷音乐——王府音乐——民间音乐之间器乐文化嬗变的历程。从民国初期蒙古族王府音乐与民间乐队两个社会音乐文化主流,到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背景下蒙汉音乐交流、融合,是近代以来促进蒙古族器乐继续发展的主因;以当代乡村(牧区)、城市为两大音乐文化载体,概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村(牧区)——城市——舞台——学校的存承空间里民间艺人与专业演奏家的互动、民歌改编与器乐曲创作、器乐演奏形式的新变化以及器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下篇共分四章:以“近现代内蒙古地区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流派”为总题目。对内蒙古三个地区的蒙古族器乐合奏展开调查与研究,是本文的写作重点,全文的核心,是论文形成最终结论的重要依据和前提。第五、六、七章分别论述当代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在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个典型色彩区的风格流派归属、分布格局特点,结合当代田野考察,整体描述各个部族的社会历史变迁、人文语境,具体分析各地的音乐形态、乐队编制、乐器组合、演奏技法、演奏风格、曲目面貌、演奏传统等;第八章通过蒙古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渠道、特殊机制以及现代学校教育传承渠道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探讨蒙古族器乐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横向比较找出蒙古族器乐合奏在三个地区的共性与差异,从民歌器乐化、变奏手法以及乐队形态三个方面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本文的论述从上篇的历时性考察到下篇的共时性比较,紧紧围绕乐器——乐队——合奏这条主线。重视蒙古族器乐音乐史料的梳理,关注当代蒙古族器乐合奏的现状;注重蒙古族乐器以及乐队合奏在其当代所属的文化语境中的涵义与定位。观照蒙古族器乐音乐的发展与社会转型、人文语境、社会功能、表演形态、音乐形态以及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深层联系;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结合,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的写作方式为宏观描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主要以历史学、资料学、形态学方法为主,辅以比较音乐学、乐种学、民族音乐学、文化地理学、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1、首次全面论述蒙古族器乐合奏的古代历史、近现代发展嬗变及对其当代内蒙古三个典型地区在曲目形态、乐队形态、风格特色、演奏技法、音乐美学内涵等方面的比较研究;2、对察哈尔器乐曲《阿斯尔》、科尔沁器乐曲《八音》的变奏手法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以上对于蒙古族器乐艺术的研究领域、“后集成时代”少数民族器乐资料库建设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对当今的民族器乐曲创作、理论研究、民族器乐表演实践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李梦彤[6](2019)在《无伴奏合唱《嘎达—远去的鸿雁》中蒙古族风格音乐特征体现及艺术处理》文中指出无伴奏合唱《嘎达——远去的鸿雁》是内蒙古作曲家李世相先生创作的清唱剧《嘎达梅林》当中的一首,本文主要针对无伴奏合唱《嘎达——远去的鸿雁》中蒙古族风格音乐特征的体现以及艺术处理进行分析。无伴奏合唱《嘎达——远去的鸿雁》是以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悲壮的英雄故事作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其体裁来源于西方,但作曲家的创作使得中西方的两种文化结合,展现出了一副全新的画面,作品当中还出现了以中国传统调式与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作为旋律,西方经典和声进行点缀的创作方式。曲中最为具有特色的就是将长调与合唱进行有机融合,这种做法营造出了蒙古族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潮林道”的音乐效果,但却又不乏新意。在对无伴奏合唱《嘎达——远去的鸿雁》进行了一定的音乐本体分析之后,笔者在此基础之上浅谈个人对无伴奏合唱《嘎达——远去的鸿雁》蒙古族风格音乐的艺术处理,在此陈述过程当中,结合了笔者在合唱指挥的实践过程当中所发掘的一些观点,其中主要以“听”、“感”、“寻”为基础进行架构的,一名优秀的合唱指挥一定是对音乐有着一定的理解,并且对于音乐中的情感与内涵是能够以语言陈述的方式描述出来的,这样才能够让合唱队员更加快速、深刻的理解音乐,其具体体现为本文中所提到的“画面”的带入,在“语境”中感受音乐。
赵来恩[7](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合唱民族性的表现特征》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中国合唱经历了民族化的萌芽、根植、探索、创新四个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合唱对传统的西方古典合唱范式有所突破,多元化成为中国合唱发展的主要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性的特征通过合唱创作和表演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本文通过对21世纪初中国合唱作品的分析和合唱表演的舞台研究。探讨中国合唱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性特征。在合唱创作方面表现为:一、在合唱题材的选择上,民歌、古典诗词、民族生活、歌颂生活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题材被更广泛的使用。二、在合唱创作技法上,表现为民族音乐的旋律与音色、民族性的和声风格、“点线对比”的音乐织体等。三、通过现代音乐手法表现出的“和而不同”的和谐观与“空”的意境追求。在合唱表演方面体现为:一、民族性的唱法运用。二、符合中国“冲淡”的美学特征的合唱音响。在贯穿创作表演的过程中,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通过对21世纪初中国合唱对民族性的表现特征加以讨论,我们看到当代中国合唱具有以多样化创作手段展现民族特质、以艺术共通性为基础寻求世界认同的思维趋势,这也是新世纪的中国合唱在寻求世界认同的过程中的重要方式。
施咏[8](2017)在《谈二胡曲元素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江河水》与《赛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胡曲《江河水》的音调运用于流行歌曲《渴望》、《好人一生平安》的创作中,二胡曲《赛马》的音调运用于《High歌》、《康定溜溜城》的创作之中。二胡曲音乐元素运用于流行歌曲创作的文化根源是受声乐先导、声腔化等传统音乐审美理念的影响;其创作构思是建立在二胡曲与流行歌曲表现内容的双向契合、声乐化与器乐化的双向互融基础之上;相关实践与思考实现了"流行音乐民族化"与"民族音乐流行化"双向互进的理论意义。
蔡佳[9](2017)在《李世相草原风格声乐作品艺术特色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草原乐派作曲家李世相创作的草原风格声乐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作品的主题渊源与表现形式、主题构成及旋律发展手法、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多声部运用特点和钢琴伴奏创作手法特点这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从作曲技法的角度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分析。主要以主调旋律线条的几种发展形态、蒙古族传统民歌素材在旋律中的展衍、演唱中采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润腔及钢琴伴奏中对织体形态的选择运用、民族化和声语言的运用、现代和声的借鉴等方面展开横向、纵向、宏观、微观多角度的归纳、整理、分析。全面挖掘李世相在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创作的草原风格歌曲的作曲技法特点,在作品中探寻音乐赋予我们的民族情结和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踪迹,力求将李世相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特征全面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他在旋律曲调、和声音程、旋律润腔的运用上均采用了民族音乐元素,在作曲技法上则借鉴西方艺术歌曲的这种基于传统的创新发展创作手法从某种程度上拓宽了"草原风格原创歌曲"的发展前景,为多种形式的草原风格音乐体裁得到广泛的传播、走进受众的视野提供了契机。
萨日胡[10](2017)在《科尔沁短调民歌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作为科尔沁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尔沁短调民歌深沉、内在、博大,易于反应现实生活,适于歌颂美好事物,所以一直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传唱。本文就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推陈创新这一议题着手,对科尔沁短调民歌受不同时期艺术家所继承、创新和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研究。论文由《绪论》与《科尔沁短调民歌概述》《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时代特征与形态特征》《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创新发展和传承现状》等章内容组成。绪论阐明了选题原因、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借鉴蒙古学研究的理论与成果,也不乏其它方面文献资料的支撑。第一章是对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概述。该章由科尔沁部落的形成、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形成与发展和科尔沁短调民歌的体裁分类及色彩类型构成。第二章是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时代特征和音乐形态特征。该章主要阐述建国之前科尔沁短调民歌的特征和建国之后科尔沁短调民歌的特征。第三章是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创新与发展。该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阐述科尔沁短调民歌被艺术创作中所借鉴、创新与发展的情况。由科尔沁短调民歌在电影音乐中的创新与发展、科尔沁短调民歌在无伴奏合唱中的创新与发展、科尔沁短调民歌在大型音乐体裁中的创新与发展等内容构成。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曲目中的民歌宝库 |
| 二、科尔沁民歌的器乐化 |
| (一)科尔沁地区器乐化的民歌 |
| (二)科尔沁地区民歌——四胡独奏曲的演变 |
| 三、科尔沁地区的民间器乐合奏传统 |
|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之形式与生存条件 |
| 第一节 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形式 |
| 一、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类型 |
| (一)鄂尔多斯“乃日”合奏 |
| (二)锡林郭勒“阿斯尔”合奏 |
| (三)科尔沁“东蒙合奏” |
| 二、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之乐器 |
| (一)吹管类乐器 |
| (二)拉弦类乐器 |
| (三)弹拨类乐器 |
| (四)特色性乐器 |
| 第二节 三种地方性器乐合奏形成的文化条件 |
| 一、民间仪式文化土壤 |
| 二、民间自娱自乐性文化土壤 |
| 三、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三种地方性器乐合奏及其田野叙事 |
| 第一节 鄂尔多斯“乃日”合奏与表演习俗 |
| 一、“乃日”合奏 |
| 二、“乃日”合奏的表演习俗 |
| 三、“乃日”合奏的田野叙事 |
| 第二节 锡林郭勒“阿斯尔”合奏与表演习俗 |
| 一、“阿斯尔”合奏 |
| 二、“阿斯尔”合奏的表演习俗 |
| 三、“阿斯尔”合奏的田野叙事 |
| 第三节 科尔沁“东蒙合奏”与表演习俗 |
| 一、“东蒙合奏” |
| 二、“东蒙合奏”的表演习俗 |
| 三、“东蒙合奏”的田野叙事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之音乐形态分析 |
| 第一节 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形态分析要素 |
| 一、音高与音色 |
| 二、音阶与调式 |
| 三、节奏与节拍 |
| (一)庄严平稳的节奏 |
| (二)舒缓叙事的节奏 |
| (三)欢腾跳跃的节奏 |
| 四、力度与表情 |
| 第二节 调式调性 |
| 一、调式调性的布局 |
| (一)“乃日”合奏的调性调性 |
| (二)“阿斯尔”合奏的调式调性 |
| (三)“东蒙合奏”的调式调性 |
| 二、转调与移调 |
| (一)“阿斯尔”的移调与变调 |
| (二)“东蒙合奏”的转调与离调 |
| 第三节 旋律及发展手法 |
| 一、重复与连缀 |
| (一)重复 |
| (二)连缀 |
| 二、展衍式发展 |
| (一)展开 |
| (二)展衍 |
| (三)围绕中心音展开 |
| 三、变奏 |
| (一)原板加花 |
| (二)即兴变奏 |
| (三)主题材料的多重变奏 |
| (四)增值与减板 |
| 四、结束时旋律的固定程式 |
| 第四节 曲式结构 |
| 一、单段体 |
| (一)由两句构成的单段体 |
| (二)由四句构成的单段体 |
| (三)由多句构成的单段体 |
| (四)派生双乐段 |
| 二、两段体 |
| 三、三段体 |
| 四、变奏体 |
| (一)严格变奏 |
| (二)自由变奏 |
| 五、套曲曲式 |
| (一)固定套曲 |
| (二)即兴套曲 |
| 六、八板体结构 |
| 第五节 多声部织体形态 |
| 一、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乐队编制 |
| 二、旋律与织体形态分析 |
| (一)齐奏式 |
| (二)和音式 |
| (三)衬腔支声式 |
| (四)模仿复调式 |
| 第六节 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创作特征 |
| 一、独特的音乐构思 |
| 二、声乐性加花的旋律 |
| 三、调式表现色彩的重塑 |
| 四、和声的旋律化处理 |
| (一)单声部横向连接的旋律化处理 |
| (二)多声部纵向和弦的旋律化处理 |
| 五、“无词歌”的发现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的价值意义之彰显 |
| 一、文化价值 |
| 二、民俗价值 |
| 三、审美价值 |
| 四、信仰价值 |
|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选题缘起 |
| 0.2 研究现状 |
| 0.3 研究意义 |
| 0.4 作曲家简介 |
| 0.5 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概述及主题来源 |
| 1.1 乐曲原民歌内容及来源 |
| 1.2 乐曲的风格取向及宏观创意 |
| 1.2.1 科尔沁民歌特点 |
| 1.2.2 鄂尔多斯民歌特点 |
| 1.3 乐曲与民歌体裁的关联性 |
| 第二章 保留民歌主题,追求民歌的立体化编创 |
| 2.1 主调音乐织体的表现意义 |
| 2.1.1 分解和弦织体的表现意义 |
| 2.1.2 音型化织体的表现意义 |
| 2.1.3 节奏和弦织体的表现意义 |
| 2.2 复调音乐织体的表现意义 |
| 2.2.1 模仿式复调因素运用 |
| 2.2.2 对比式复调因素运用 |
| 2.3 蒙古族器乐化的特色织体 |
| 2.3.1 马头琴、四胡的影响 |
| 2.3.2 弹拨乐奏法的借鉴 |
| 第三章 遵循民歌风格,赋予民歌个性化的编创 |
| 3.1 民歌框架下的旋律变形化发展 |
| 3.1.1 旋律结构不变,运用声部转换展衍 |
| 3.1.2 旋律结构不变,运用“双手合作”拆分 |
| 3.2 尊重民歌本体的段落扩充展衍 |
| 3.2.1 引子与尾声的创意性设计 |
| 3.2.2 单三部曲式结构 |
| 3.2.3 简易变奏曲式结构 |
| 3.2.4 个性化的结构设计 |
| 3.3 贴切而有新意的和声调性运用 |
| 3.3.1 功能和声的运用 |
| 3.3.2 调式和声的调节 |
| 3.3.3 离调及变和弦的作用 |
| 3.3.4 近关系调的变化 |
| 第四章 蒙古族音乐风格在演奏中的体现与诠释 |
| 4.1 乐曲的速度与节奏掌控 |
| 4.1.1 速度的统一 |
| 4.1.2 节奏的把握 |
| 4.2 乐曲的音色和力度把握 |
| 4.2.1 音色的变化 |
| 4.2.2 力度的把握 |
| 4.2.3 触键方式的使用 |
| 4.2.4 踏板的使用 |
| 4.3 乐曲的和声层次感处理 |
| 4.3.1 声部的控制要求 |
| 4.3.2 和声层次的演绎 |
| 第五章 《蒙古族民歌钢琴小曲36首》的民族音乐传承及社会意义 |
| 5.1 为草原乐派曲作者提供经验 |
| 5.2 丰富琴童钢琴本土音乐的学习 |
| 5.2.1 趣味性 |
| 5.2.2 标题性 |
| 5.3 乐曲集对草原钢琴音乐的意义 |
| 5.3.1 传承性 |
| 5.3.2 保护性 |
| 5.3.3 独特性 |
| 5.3.4 民族性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词曲介绍 |
| (一)词作者介绍 |
| (二)曲作者介绍 |
|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缘由 |
| 三、《草原颂》介绍 |
| 第一章 《草原颂》主题的形象塑造与旋律的语言特色 |
| 第一节 丰富多变的“草原”主题形象塑造 |
| 一、对各乐章主题内容特色与发展手法的分析 |
| 二、“草原”主题塑造的意义与价值 |
| 第二节 主题核心音调的贯穿发展与变换方式 |
| 一、主题核心音调的原始陈述 |
| 二、主题核心音调的变型陈述 |
| 第三节 内蒙古地域风格民歌语言的运用 |
| 一、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地区民歌语言的运用 |
| 二、内蒙古中部鄂尔多斯地区民歌语言的运用 |
| 三、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地区民歌语言的运用 |
| 第四节 语言音韵与合唱旋律线条的结合手法 |
| 一、歌词的语言音韵之美 |
| 二、具有依字行腔特征的词曲关系 |
|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词曲关系与特色唱腔元素的运用 |
| 第二章 《草原颂》音乐结构的特征 |
| 第一节 整体结构特点 |
| 第二节 各乐章结构特点 |
| 一、再现原则 |
| 二、循环原则 |
| 三、并列原则 |
| 四、变奏原则 |
| 五、混合原则 |
| 第三章 《草原颂》中西方作曲技术的创造性运用 |
| 第一节 旋律声部中民族调式的运用 |
| 一、各乐章主题旋律的调式及其分布特点 |
| 二、主题旋律调式色彩变换的手法 |
| 三、六声调式的运用 |
| 第二节 中西方多声语言的表达 |
| 一、中国民族调式和声语言 |
| 二、西方大小调体系和声的运用 |
| 三、对位技术 |
| 第四章 《草原颂》乐队交响化语言的体现 |
| 第一节 交响乐队编制与总体音色布局 |
| 第二节 交响乐队音响色彩的强化处理手法 |
| 一、织体因素中节奏性、色彩性的强调 |
| 二、力度对位与音响呼应形成的色彩强化处理 |
| 三、结构性音色的对比处理手法 |
| 第三节 交响乐队中民族乐器的运用与音色表达 |
| 一、马头琴的形制与音色特点 |
| 二、马头琴在交响合唱中的运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上篇 蒙古族传统器乐合奏发展的历史轨迹 |
| 第一章 蒙古族悠久的器乐文化传统 |
| 第一节 历史的回溯:北方游牧民族器乐文化 |
| 一、匈奴器乐文化 |
| 二、鲜卑器乐文化 |
| 三、突厥器乐文化 |
| 四、契丹器乐文化 |
| 第二章 蒙古部落、蒙古汗国时期的器乐合奏 |
| 第一节 蒙古部落时期的器乐合奏 |
| 一、蒙古部落的宫廷乐队 |
| 第二节 蒙古汗国时期的器乐合奏 |
| 一、成吉思汗时期的器乐合奏 |
| 二、窝阔台时期时期的器乐合奏 |
| 三、贵由、蒙哥汗时期的器乐合奏 |
| 小结 |
| 第三章 元朝、北元时期的蒙古族器乐合奏 |
| 第一节 元朝时期的蒙古族器乐合奏 |
| 一、宫廷音乐中的乐队与乐器 |
| 二、元代宫廷乐队 |
| 三、元代宫廷乐曲 |
| 小结 |
| 第二节 北元蒙古宫廷乐队 |
| 一、历史背景 |
| 二、宫廷乐队 |
| 小结 |
| 第四章 近现代蒙古社会转型与器乐文化之嬗变 |
| 第一节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蒙古族器乐 |
| 一、清代蒙古王府乐班 |
| 二、蒙古族民间乐队的兴起 |
| 第二节 蒙汉音乐交流与蒙古族器乐的繁荣 |
| 一、蒙汉杂居,音乐文化密切交流 |
| 第三节 当代蒙古族器乐合奏发展嬗变轨迹 |
| 一、新时代蒙古族器乐合奏艺术的嬗变轨迹 |
| 第四节 蒙古族器乐理论研究状况 |
| 一、起步阶段:介绍和描述 |
| 二、准备阶段:编写教材—出版资料—乐种评述—发表专题论文 |
| 三、繁荣阶段:形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非遗保护研究 |
| 小结 |
| 下篇 近现代内蒙古地区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流派 |
| 前言 |
| 第五章 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风格流派 |
| 第一节 历史文化背景 |
| 一、科尔沁蒙古部落——迁徙与整合中发展壮大 |
| 二、科尔沁蒙古部落的器乐艺术——音乐文化交流与整合中繁荣发展 |
| 三、科尔沁草原的移民潮——民族器乐发展的新契机 |
| 第二节 科尔沁音乐风格色彩区概述 |
| 一、科尔沁音乐风格色彩区 |
| 二、东西部科尔沁音乐风格的不同色彩 |
| 第三节 民间器乐合奏——科尔沁器乐文化的基本形式 |
| 一、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的乐队编制 |
| 第四节 科尔沁民间合奏曲目及其风格特色 |
| 一、民歌曲调——民歌套曲连奏 |
| 二、史诗曲调——说书曲牌 |
| 三、民歌曲调发展而成的器乐独奏曲 |
| 四、汉族古曲与民间乐曲 |
| 小结 |
| 第六章 察哈尔——锡林郭勒民间器乐合奏风格流派 |
| 第一节 察哈尔:忽必烈的龙兴之地 |
| 一、察哈尔:“上都——大都”,元朝首善之区 |
| 第二节 “察哈尔——锡林郭勒”音乐风格色彩区概述 |
| 一、历史上的察哈尔:蒙古族器乐文化的渊薮 |
| 二、察哈尔——举部西迁的历史记忆 |
| 三、察哈尔音乐文化——流失与重构 |
| 第三节 察哈尔八旗——新宴乐的产生与发展 |
| 一、《阿斯尔》乐曲——察哈尔器乐合奏的奇葩 |
| 第四节 《阿斯尔》乐曲所谓社会功能 |
| 一、《阿斯尔》是察哈尔文化重构的产物 |
| 二、《阿斯尔》音乐与察哈尔蒙古人的礼仪活动 |
| 第五节 《阿斯尔》乐队的编制与乐器 |
| 一、马头琴 |
| 二、四胡 |
| 三、雅托噶 |
| 四、三弦 |
| 五、林比 |
| 六、火不思(改良) |
| 第六节 《阿斯尔》套曲及其风格特色 |
| 一、《阿斯尔》的曲目名称及其表演程式 |
| 第七节 《阿斯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1949—2018 年) |
| 一、正蓝旗关于《阿斯尔》的相关活动 |
| 二、镶黄旗乌兰牧骑关于《阿斯尔》的相关活动 |
| 小结 |
| 第七章 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风格流派 |
| 第一节 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 |
| 一、成吉思汗陵迁入河套地区 |
| 二、鄂尔多斯——礼乐之邦 |
| 三、鄂尔多斯高原:赤潮澎湃,革命摇篮 |
| 第二节 鄂尔多斯音乐风格色彩区概述 |
| 一、宫廷音乐——祭祀仪式——民俗活动 |
| 二、短调为主——古朴高亢——载歌载舞 |
| 三、坐唱形式——唱奏结合——遍地开花 |
| 第三节 “奈日”(宴会)活动与民间坐唱乐队 |
| 一、坐唱形式的基本特点 |
| 二、乐队编制 |
| 第四节 坐唱演奏曲目及其风格特色 |
| 一、传统演奏的民歌 |
| 二、民歌套曲连奏: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的独特形式 |
| 第五节 鄂尔多斯民间器乐与二人台曲牌 |
| 一、“二人台”曲牌——蒙、汉民族音乐交流的典范 |
| 二、二人台牌子曲的灵活性 |
| 小结 |
| 第八章 新时代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的传承与发展 |
| 第一节 蒙古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渠道 |
| 一、蒙古族器乐文化的传承渠道 |
| 二、特殊机制的传承与保护 |
| 三、现代学校教育传承渠道 |
| 第二节 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地区蒙古族民间器乐合奏的比较 |
| 一、音乐形态的共性规律 |
| 二、乐队编制、乐器组合、声部关系的共性与差异 |
| 第三节 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地区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
| 一、科尔沁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
| 二、察哈尔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
| 三、鄂尔多斯民间器乐合奏的风格特征与美学内涵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一)访谈录 |
| 附录 (二)谱例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问题 |
| (三)研究现状 |
| (四)研究意义 |
| (五)研究方法 |
| 本论 |
|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介绍 |
| (一)概念界定 |
| (二)作曲家介绍 |
| (三)作品介绍 |
| 二、音乐本体分析 |
| (一)曲式结构分析 |
| (二)调式调性分析 |
| (三)旋律分析 |
| (四)纵向与横向布局分析 |
| 三、蒙古族风格音乐在无伴奏合唱《嘎达——远去的鸿雁》中的体现 |
| (一)蒙古族风格音乐传统元素的体现 |
| (二)蒙古族风格音乐节奏的体现 |
| (三)蒙古族风格音乐旋律的体现 |
| 四、无伴奏合唱《嘎达——远去的鸿雁》的艺术处理 |
| (一)作品风格的把握 |
| (二)演唱方法 |
| (三)指挥处理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的合唱艺术 |
| 一 合唱艺术的民族性特征 |
| 二 20世纪中国合唱发展简述 |
| 第二节 21世纪中国合唱相关研究 |
| 第一章 21世纪初中国合唱历史概述 |
| 第一节 合唱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
| 一 抒情性合唱的创作主导地位 |
| 二 民歌合唱的编创成为潮流 |
| 三 流行合唱与阿卡贝拉的兴起 |
| 第二节 合唱艺术表演与研究的全面开展 |
| 一 合唱比赛的多样开展 |
| 二 合唱表演的多元趋势 |
| 三 合唱艺术的多视角研究 |
| 第三节 合唱艺术的教育功能理念的提升 |
| 一 学生合唱团的兴起与繁荣 |
| 二 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 |
| 三 合唱创作教学的推进 |
|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合唱创作中的民族性特征 |
| 第一节 合唱题材选择之民族性突显 |
| 第二节 合唱创编技法运用之民族性特性 |
| 一 民族性音乐旋律的引用和延伸 |
| 二 民族性和声音响的使用与拓展 |
| 三 民族性织体特点的运用及表达 |
| 第三节 合唱创作思维之民族性隐现 |
| 一 现代音乐表现手段下“和而不同”的和谐观 |
| 二 合唱音响的“留白”——对意境的追求 |
| 第三章 21世纪初中国合唱中民族性的表演特征 |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合唱音响中民族性的表现特征 |
| 一 民族性的直观体现——民族唱法的运用 |
| 二 民族性的内在表达——东方审美合唱音响的体现 |
| 第二节 舞台视觉中民族性的表现特征 |
| 一 合唱舞台上的民族服饰展示 |
| 二 表演形态的民族生活化呈现 |
| 三 合唱舞台上跨界民族艺术的展现 |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合唱民族性的启示与思考 |
| 第一节 中国合唱民族性的思维表达 |
| 一 以多样化创作手段展现民族特质 |
| 二 以艺术共通性为基础寻求世界认同 |
| 第二节 合唱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一、《江河水》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
| 二、《赛马》主题音调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
| (一) 《High歌》对《赛马》音乐素材的使用 |
| (二) 《康定溜溜城》对《赛马》主题音调的运用 |
| 三、理论思考 |
|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选题意义及价值 |
| 0.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 第一章 主题渊源与表现形式 |
| 1.1 主题渊源 |
| 1.1.1 以描绘草原风情为主题 |
| 1.1.2 以抒发人文情感为主题 |
| 1.1.3 以描绘、赞颂为主题 |
| 1.1.4 以歌颂英雄主义为主题 |
| 1.2 表现形式 |
| 1.2.1 女高音独唱 |
| 1.2.2 女中音独唱 |
| 1.2.3 男高音独唱 |
| 1.2.4 男中音独唱 |
| 1.2.5 重唱与合唱 |
| 第二章 主题构成及旋律发展手法 |
| 2.1 主题构成及旋律线条的展衍 |
| 2.1.1 拱形乐句的旋律线条展衍 |
| 2.1.2 动机贯穿式的旋律展衍 |
| 2.1.3 传统民歌素材重塑式旋律展衍 |
| 2.1.4 旋律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音程组合 |
| 2.1.5 蒙古语特色的"衬腔"展衍 |
| 2.2 旋律润腔特色 |
| 2.2.1 民族风格的润腔 |
| 2.2.2 花腔技巧的运用 |
| 2.2.3 长调体的拖腔 |
| 2.2.4 器乐化的衬腔 |
| 2.2.5 语言韵味的吟诵 |
| 第三章 多声部写作手法运用特点 |
| 3.1 和声运用手法特征 |
| 3.1.1 传统和声技法的运用 |
| 3.1.2 民族化和声语言的运用 |
| 3.1.3 现代和声语言的借鉴 |
| 3.2 灵活的复调手法应用 |
| 3.2.1 模仿复调手法的应用 |
| 3.2.2 对比复调手法的应用 |
| 3.2.3 支声复调手法的应用 |
| 3.3 调性变化手法的运用 |
| 3.3.1 多种离调方法运用 |
| 3.3.2 同主音调式调性转换 |
| 3.3.3 大二度调性转换 |
| 第四章 钢琴伴奏写作手法特点 |
| 4.1 钢琴伴奏中音乐织体的选择与设计 |
| 4.1.1 分解和弦伴奏音型 |
| 4.1.2 柱式和弦及琶音形式的伴奏音型 |
| 4.1.3 特色节奏伴奏型 |
| 4.1.4 音阶式伴奏型 |
| 4.2 伴奏中对旋律的处理手法 |
| 4.2.1 完全重复旋律 |
| 4.2.2 变化重复旋律 |
| 4.2.3 新元素的衬托 |
| 4.3 前奏、间奏及尾奏的创作特色 |
| 4.3.1 前奏的旋律性 |
| 4.3.2 间奏的连接性 |
| 4.3.3 尾奏的终止性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意义及目的 |
| 二、研究相关动态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科尔沁短调民歌概述 |
| 第一节 科尔沁部落的由来 |
| 第二节 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形成与发展 |
| 一、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名称释义 |
| 二、科尔沁短调民歌的生成及发展 |
| 第三节 科尔沁短调民歌的体裁分类和色彩类型 |
| 一、科尔沁短调民歌的体裁分类 |
| 二、科尔沁短调民歌的色彩类型 |
| 第二章 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时代特征和音乐形态特征 |
| 第一节 科尔沁短调民歌的时代特征 |
| 一、建国之前的科尔沁短调民歌 |
| 二、建国之后的科尔沁短调民歌 |
| 第二节 科尔沁短调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
| 一、科尔沁短调民歌具有音调悠长,句幅宽大的特点 |
| 二、科尔沁短调民歌具有结构多样的特点 |
| 三、科尔沁短调民歌具有音域宽广的特点 |
| 四、科尔沁短调民歌的节奏具有歌舞性、说唱性的特点 |
| 五、科尔沁短调民歌具有调式丰富的特点 |
| 第三章 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创新发展和传承现状 |
| 第一节 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创新发展 |
| 一、科尔沁短调民歌在电影音乐中的创新发展 |
| 二、科尔沁短调民歌在合唱曲目中的创新发展 |
| 三、科尔沁短调民歌在其它大型音乐体裁中的创新发展 |
| 第二节 科尔沁短调民歌的传承现状 |
| 一、科尔沁短调民歌的传承特点 |
| 二、科尔沁短调民歌的传承手段及现象 |
| 三、科尔沁短调民歌的传承策略建议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