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友杰[1](2017)在《中药在痔疮治疗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痔疮作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常见病,有十男九痔,十人九痔之说,其发病率占到肛肠科疾病的80%以上。可以引起失血从而导致贫血,引起肛周湿疹肛门瘙痒症,严重的可以因痔疮在肛门口堵塞造成排便困难或痣核嵌顿引起局部水肿坏死及感染,极大的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本文从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入手,首先着重的从中药治疗痔疮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最后做了具体的中医治疗的临床案例分析。
葛畅[2](2015)在《姜春英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痔点位外切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挖掘、总结与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是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方法。导师姜春英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姜春英教授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治学严谨并勇于创新,对环状混合痔、高位肛瘘、高位肛周脓肿、直肠脱垂、功能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等肛肠科疑难疾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对肛管直肠疾病具有独特的手术及操作技巧,对多种术式进行了改良并有所突破,如:“肛垫保留分段断桥缝合术”、“痔点位外切内扎术”解决了治疗环状混合痔的难题,“低位切开顶端旷置清创对顶开窗引流术”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和肛瘘的理想术式,目前已被省内外同行广泛应用。近年来对常见难治疾病如“功能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进行研究,研制出“灵菇合剂”治疗便秘,疗效好且无毒副作用,受到广大患者尤其是老年和小儿便秘患者的好评,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奖;采用中药内服和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好,广大患者慕名而来。本研究旨在为探析姜春英教授中医肛肠科学术渊源,系统总结了导师治疗肛肠科常见病、疑难病及手术技巧方面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有所创新。共分两部分进行阐述。研究方法:1 跟随老师临诊,仔细观察老师四诊方法尤其是肛门直肠检查方法,认真做好跟师笔记。2 研读导师的着作及历年发表的相关文章,结合临床深入研究老师学术思想。3 研读中医四大经典及专业相关中医古籍如《医宗金鉴》、《外科正宗》等,探寻老师学术思想渊源。4 查阅现代中医肛肠科相关文献着作,了解中医肛肠科各医家学术特点,发掘导师特色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5整理分析姜春英教授关于“痔点位”的概念及痔点位外切内扎术手术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成果及结论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姜春英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及肛肠科相关流派医家观点主要从姜春英教授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中医古籍肛肠疾病相关理论汇集整理、中医肛肠学派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导师学术渊源探析,探寻继承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思路与方法。姜老师毕业于西医院校,工作后师从痔漏名家韩长泰老中医、名老中医黄乃健教授,系统学习中医肛肠理论,学习中医经典古籍,尤其重视《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脏腑辨证的思想和《医宗金鉴》对肛肠疾病病因病机“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的思想。在临证中更注重饮食、七情等对机体的影响,倡导“未病先防”。中医肛肠科学外治法与内治法并重,姜老师尤其重视中药熏洗之法与手术治疗。第二部分:姜春英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1对姜春英教授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总结1.1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结合,标本兼治:姜老师认为肛肠疾病虽然是机体的局部病变,但其发生与脏腑有着重要关系,在治疗肛肠局部疾病时要辨别局部病变的性质,同时亦应掌握患者整体情况进行辨证。1.2西为中用,辨病与辨证结合:姜老师认为肛肠疾病的诊治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传统四诊与现代医学方法相结合。只有辨病、辨证均准确,方可得到正确的治则治法。1.3内治法与外治法结合:中医肛肠的特色和优势,是内治法与外治法并重。内治法采用“消、托、补”三法,外治法一般采用外用药物及手术治疗方法。1.4勇于创新,改进术式:对环状混合痔、高位肛瘘、高位肛周脓肿、肛裂、直肠脱垂等肛肠科疑难病的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良。1.5术后创面处理与分期换药:注重术后刀口管理,分期换药,采取多种内服、外用药物消肿止血、止痛促愈。1.6重视预防调护:姜老师认为预防调护可明显降低肛肠病的发生率。1.7灵菇合剂:灵菇合剂是姜春英教授研制的方剂,多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便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8山东省中医院肛肠科特色方药2总结导师治疗痔、肛周脓肿、高位肛周脓肿、高位肛瘘、直肠脱垂、功能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肛窦炎、肛裂、肛周湿疹、肛门瘙痒症、直肠肛管炎、肛门尖锐湿疣、结肠癌术后肠粘连等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临床经验。通过对以上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及手术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论述,提炼出导师治疗肛肠疾病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辨证施治、中西结合、手术与药物治疗并重的学术思想。通过整理姜春英教授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概括总结出姜春英治疗肛肠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和手术治疗特点,从而对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了更深入地认识。第三部分痔点位外切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研究1.研究总结中医对痔的认识、混合痔发病机理的现代研究和环状混合痔手术治疗进展。2.对痔点位外切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并发症和愈合时间进行研究,通过对理论的阐发,探讨“痔点位”的概念、痔点位外切内扎术理论基础和特点。从上述总结研究可以看出:姜春英教授治疗肛肠疾病,整体与局部兼顾,继承与创新并举,手术与药物并重。
袁晓丽[3](2015)在《大黄消痔栓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患者(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应用大黄消痔栓治疗创面水肿和疼痛情况的临床疗效,探讨大黄消痔栓临床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大黄消痔栓在痔术后应用的临床推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混合痔手术患者(湿热下注型)80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0人。治疗组采用大黄消痔栓换药,手术后24h及术后每天换药一次,以6天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凡士林油纱条纳肛进行换药,观察并详细记录术后12h的创面疼痛情况和术后24h、48h直至手术后第6天,换药后1h创面疼痛的变化情况,以及水肿情况。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结果:此项研究临床观察的80例患者全部完成试验,并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后创面等进行的对比分析情况来看,其统计学意义(P>0.05),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统计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水肿和疼痛的积分结果,其统计学意义(P<0.05),有差异性,最终疗效对比结果其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试验证明大黄消痔栓在治疗痔术后肿痛方面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大黄消痔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药物,为中医药治疗痔疮术后并发症提出了新的治疗思路。
张壬钧[4](2014)在《腹针止坠法治疗混合痔术后坠胀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腹针止坠法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肛门疼痛及促进胃肠蠕动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混合痔手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腹针组30例,电针辅助腹针组30例,分别于术后第一天予腹针治疗和电针辅助腹针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第一天内在治疗前、治疗后0.5h、治疗后1h、及治疗后一天肛门坠胀评分、疼痛评分、肠鸣音次数。比较腹针组治疗后疗效,电针辅助腹针组治疗后的疗效,并比较腹针组和电针辅助腹针组在疗效上的差异。两组患者术前准备及术后其他处理相同。结果:治疗后0.5h、1h腹针组术后坠胀分数,疼痛分数经统计学处理低于治疗前,肠鸣音次数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天后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0.5h、1h电针腹针组术后坠胀分数,疼痛分数经统计学处理低于治疗前,肠鸣音次数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天后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腹针组和电针腹针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经秩和检验,0.5h及1h后效果电针腹针组较腹针组为优,1天后效果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腹针止坠法在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及肛门疼痛及促进肠蠕动方面短期均有快速并确切的疗效,1天后疗效不明显。
顾建华,王金双[5](2012)在《益气解毒法对内痔脱肛的临床治疗》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益气解毒法对内痔脱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240人给予清热凉血解毒中药外洗加口服补中益气丸和槐角丸。对照组给予马应龙痔疮膏外用。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疼痛、便血、黏膜改变及直肠脱垂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解毒法对痔疮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刘海鹏[6](2010)在《消痔固脱栓治疗二期内痔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消痔固脱栓治疗二期内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观察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消痔固脱栓治疗,1枚/次,一日2次;对照组患者给予九华痔疮栓治疗,方法同前。两组均以10天为1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便血、脱出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痔核表面粘膜检查情况进行观察,并将其按无、轻、中、重分别进行积分,对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观察结果进行观察及统计分析。结果:在减轻患者症状如便血、脱出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和89.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8%和85.7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稍优于对照组。在痔核表面粘膜修复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稍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0%及82.50%。即应用消痔固脱栓治疗内痔,在减轻患者症状如便血、脱出、及痔核表面粘膜修复等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消痔固脱栓具有抗炎、止血、升提回纳等功效。它不仅可有效减轻二期内痔患者便血、脱出的症状,还可明显减轻痔核粘膜表面的糜烂、水肿、出血,从而加快痔核表面粘膜的修复,且该药药源广,制剂简单、安全,使用方便,值得在内痔保守治疗中推广应用。
熊伟南[7](2009)在《消痔固脱膏治疗痔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消痔固脱膏治疗痔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痔疮的临床治疗用药寻求一种新的有效选择。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3例,对照组65例,治疗组使用消痔固脱膏(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剂室提供)外用治疗;对照组使用九华膏(由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外用治疗。每日早晚各一次,10日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并分别观察内痔、外痔、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的疗效,包括便血、疼痛、脱出、水肿、坠胀,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痔疮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3)两组内痔、外痔、混合痔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痔疮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疗效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消痔固脱膏治疗内痔、外痔、混合痔疗效确切,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消痔固脱膏对各种痔疮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坠胀、疼痛、脱出、水肿、便血等,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3)消痔固脱膏有明显的升提回纳固脱作用,其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痔疮均有肯定的疗效。
杨玉琪,倪凯,赵远[8](2007)在《浅析治疗痔疮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特点》文中认为痔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的肛肠疾病,临床上主要采用以药物为主的非手术治疗,中药外治法治疗痔疮具有一定的优特点。本文简要概述了目前常用的治疗痔疮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剂型特点、治疗特点等,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张华林[9](2005)在《温通膏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通过对温通膏提取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为温通膏临床前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申报中药6类新药打下基础,以期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的标准对药材原料进行鉴别检查;应用SFE-CO2以及醇提法,运用正交试验,对温通膏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进行中试实验,确定工艺路线;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方中川芎、三七、姜黄及月桂氮卓酮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气相色谱(GC)法对桂皮醛、丁香酚、异龙脑、龙脑、樟脑五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依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软膏剂项下有关规定对温通膏进行检测;进行三个月的稳定性考察。 [结果] 1.药材原料 川芎、三七、姜黄、樟脑、冰片、丁香罗勒油、肉桂油等药材符合《中国药典》标准。 2.SFE-CO2工艺研究 对川芎、姜黄等方中含大量的挥发性药效成分药味,采用SFE-CO2提取,应用正交试验对此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用GC-MS法对萃取物进行跟踪检测。结果显示萃取物得率高达9.8%,其中检测出姜黄酮、姜烯、芳姜黄酮、1,8-桉叶素等药效成分。 3.醇提工艺的研究 SFE-CO2提取药渣与其余药材用乙醇回流提取,应用正交试验对此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用TLCS法对三七有效成分Rb1、Rg1含量进行跟踪检测。结果显示Rb1、Rg1的转移率为91.45%。 4.成型工艺的研究 从外观、黏稠性、涂展性、临床使用等方面考察成型工艺的PH值、温度以及水溶性基质卡波姆的用量。结果显示控制PH值在6.0~6.5,温度50℃,卡波姆的用量为总膏体量的2%为最佳。 采用耐热实验,耐寒实验,离心法考察软膏稳定性,结果均无油水分离现象。 5.中试实验 按原处方量放大200倍进行SFE-CO2工艺、醇提工艺、成型工艺的中试实验。结果SFE-CO2工艺中试五批共48Kg,所得萃取物总量为4795g,得率均在9.9~10.2%,与小试得率9.8%相近;醇提工艺的得膏量为26Kg,得膏率为29.7%,相对密度为
郭耀辉,程丽敏,赵文树[10](2004)在《清热活血、升提固脱法外用软膏治疗痔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清热活血、升提固脱为原则 ,用传统方法制成外用软膏—消痔固脱膏 ,治疗痔疮 2 72例 ,总有效率达 92 .3%。结果表明 :消痔固脱膏对内痔、外痔、混合痔具有很好的疗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1 姜春英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 1.1 勤奋读书,严谨治学 |
| 1.2 研读经典,受业名师 |
| 1.3 重视实践,衷中参西 |
| 2 姜春英教授学术思想中医经典古籍渊薮 |
| 2.1 各家学说——历代各医家关于肛肠病的学说 |
| 2.2 《医宗必读》对脏腑辨证的认识 |
| 2.3 《医宗金鉴》对肛肠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法 |
| 3 各流派、各医家观点 |
| 3.1 济川学派 |
| 3.2 丁氏痔科 |
| 3.3 韩长泰 |
| 3.4 黄乃健 |
| 第二部分 姜春英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 |
| 1 姜春英教授学术思想总结 |
| 1.1 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结合,标本兼治 |
| 1.2 西为中用,辨病与辨证结合 |
| 1.3 内治法与外治法结合 |
| 1.4 勇于创新,改进术式 |
| 1.5 术后创面处理与分期换药 |
| 1.6 重视预防调护 |
| 1.7 灵菇合剂 |
| 1.8 山东省中医院肛肠科特色方药 |
| 2 姜春英教授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 |
| 2.1 痔 |
| 2.2 肛周脓肿 |
| 2.3 高位肛周脓肿和高位肛瘘 |
| 2.4 便秘 |
| 2.5 溃疡性结肠炎 |
| 2.6 直肠脱垂 |
| 2.7 肛窦炎 |
| 2.8 肛裂 |
| 2.9 肛周湿疹 |
| 2.10 肛周瘙痒症 |
| 2.11 直肠肛管炎 |
| 2.12 肛门尖锐湿疣 |
| 2.13 结肠癌术后肠粘连 |
| 3 继承与创新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痔点位外切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诊断标准 |
| 1.1 诊断标准 |
| 1.2 内痔分期 |
| 2. 病例选择标准 |
| 2.1 纳入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3. 研究对象 |
| 3.1 病例来源 |
| 3.2 分组 |
| 3.3 一般资料 |
| 4. 治疗方案及手术方法 |
| 4.1 术前准备 |
| 4.2 体位与麻醉 |
| 4.3 手术方法 |
| 4.4 术后处理:治疗组和对照组处理方法一致 |
| 5. 疗效、并发症及其他判定标准 |
| 5.1 疗效判定标准 |
| 5.2 并发症判定标准 |
| 5.3 肛门功能评价标准 |
| 6. 统计分析方法 |
| 7. 治疗结果 |
| 7.1 疗效 |
| 7.2 术后并发症 |
| 7.3 愈合时间 |
| 7.4 肛门功能 |
| 8. 结果分析 |
| 8.1 疗效分析 |
| 8.2 并发症分析 |
| 8.3 愈合时间分析 |
| 9. 结论 |
| 10. 讨论 |
| 10.1 痔点位外切内扎术理论基础 |
| 10.2 对环状混合痔的认识 |
| 10.3 痔点位的概念及痔点位外切内扎术理论分析 |
| 10.4 痔点位外切内扎术特点及优点总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立题依据 |
| 1 痔流行病学 |
| 2 对痔的认识 |
| 2.1 祖国医学对痔的认识 |
| 2.2 现代医学对痔的认识 |
| 2.3 现代医学对痔的治疗 |
| 3 祖国医学对痔病手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病机的认知 |
| 4 现代医学对痔术后各种并发症病因病机的研究 |
| 4.1 尿潴留病因 |
| 4.2 出血病因 |
| 4.3 疼痛病因 |
| 4.4 便秘病因 |
| 4.5 水肿病因 |
| 4.6 肛门直肠狭窄 |
| 5 痔术后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治疗 |
| 6 痔术后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
| 6.1 中药熏洗 |
| 6.2 中药口服药物的治疗 |
| 6.3 外敷法 |
| 6.4 塞药法 |
| 6.5 扩肛法 |
| 6.6 针灸 |
| 7 痔术后肿痛西医治疗 |
| 7.1 口服、肌肉注射止疼药 |
| 7.2 改进手术方式镇痛 |
| 7.3 外用药镇痛 |
| 7.4 长效止痛剂 |
| 7.5 超前镇痛 |
| 7.6 平衡镇痛 |
| 7.7 自控镇痛 |
| 7.8 物理疗法 |
| 7.9 放置排气管 |
| 7.10 心理干预 |
| 7.11 其它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随机分组 |
| 1.7 治疗方法 |
| 1.8 疗效观察指标及标准 |
| 1.8.1 疼痛评分标准 |
| 1.8.2 止痛疗效评定标准 |
| 1.8.3 肛缘水肿评分标准 |
| 1.8.4 安全性指标 |
| 1.9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 2.2 对照组与治疗组术后疼痛积分比较 |
| 2.3 疗效比较 |
| 2.4 水肿积分比较 |
| 2.5 不良反应 |
| 3 结果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大黄消痔栓组方依据和治疗原则 |
| 2.方药功效及药理分析 |
| 3.大黄消痔栓治疗治疗肿痛的机理 |
| 第四部分 结语 |
| 1.结论 |
| 2.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腹针疗法概述 |
| 1 基本介绍 |
| 2 中医理论基础 |
| 3 现代研究 |
| 4 腹针疗法的作用原理 |
| 5 腹针的辨证特点 |
| 6 取穴方法及常用穴位 |
| 7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
| 8 特色及优势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肛肠术后肛门坠胀概述 |
| 1 前言 |
| 2 坠胀的定义 |
| 3 常见的肛门坠胀诱因 |
| 4 肛肠手术导致肛门坠胀的原因 |
| 5 中医对肛门坠胀病因的认识 |
| 6 祖国医学对肛门坠胀的治疗 |
| 7 现代医学对肛门坠胀的治疗 |
| 8 总评 |
| 参考文献 |
| 临床观察 |
| 临床资料 |
| 1 资料来源 |
| 2 中医、西医诊断标准 |
| 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 4 症状评分标准 |
| 5 一般资料均衡性检验 |
| 方法 |
| 1 治疗方法 |
| 2 调查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4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腹针组治疗效果评价 |
| 2 电针腹针组治疗效果评价 |
| 3 腹针组及电针腹针组治疗效果比较 |
| 讨论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 3 腹针处方及其机理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1.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 2.发展方向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3 疗效观察 |
| 3.1 临床症状评价标准 |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 3.3 统计学处理 |
| 3.4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 3.52组疗效比较 |
| 4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一、祖国传统医学对内痔的认识及研究 |
| (一) 相关概念 |
| (二) 历史沿革 |
| (三) 解剖学概要 |
| (四) 病因病机 |
| (五) 古今治疗概况 |
| 二、现代医学对内痔的认识及研究 |
| (一) 相关概念 |
| (二) 相关学说 |
| (三) 痔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
| (四) 致病原因 |
| (五) 内痔的分度 |
| (六) 现代医学对内痔的治疗概况 |
| 临床研究 |
| 一、病例选择 |
| (一) 一般资料 |
| (二) 诊断标准 |
| (三) 纳入标准 |
| (四) 排除标准 |
| 二、药物制备 |
| (一) 方药组成 |
| (二) 药物制备 |
| (三) 药物质量 |
| (四) 药品提供 |
| 三、治疗方法 |
| (一) 治疗方法 |
| (二) 观测指标 |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 五、统计学处理 |
| 六、结果 |
| 讨论 |
| 一、治疗痔疮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特点 |
| (一) 治疗痔疮的外用中药制剂 |
| (二) 治疗痔疮的外用中药制剂的治疗特点 |
| 二、消痔固脱栓治疗痔治疗机理的确立 |
| 三、消痔固脱栓应用前景及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一、中医学对痔的认识及治疗 |
| 二、现代医学对痔的认识及治疗 |
| 临床研究 |
| 工作流程图 |
| 1.临床资料 |
| 2.研究方法 |
| 3.统计学分析 |
| 4.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1 常用制剂 |
| 2 剂型特点 |
| 3 治疗特点 |
| 4 小结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二章 温通膏工艺研究 |
| 第一节 主要药材来源及鉴定 |
| 第二节 工艺研究 |
| 第一部分 SFE-CO_2工艺研究 |
| 第二部分 醇提工艺的研究 |
| 第三部分 成型工艺的研究 |
| 第三节 温通膏工艺中试 |
| 第四节 温通膏工艺的确定 |
| 第三章 温通膏质量标准研究 |
| 第一节 温通膏性状鉴别 |
| 第二节 温通膏TLC鉴别 |
| 第三节 温通膏GC定量分析 |
| 第四节 温通膏检查 |
| 第五节 温通膏质量标准草案 |
| 第四章 温通膏稳定性考察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临床资料 |
| 2 药物组成与配制 |
| 3 治疗方法 |
| 4 治疗结果 |
| 4.1 疗效判定标准 |
| 4.2 结果 |
| 5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