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654-2联合艾维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654-2联合爱维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倪晓凤,杨春松,刘燕,张淼,张伶俐[1](2022)在《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DCBE)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数据库,搜集DCBE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7月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9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DCBE的总有效率优于空白对照、甲钴胺、维生素B12、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B2等;对于糖尿病足,DCBE的总有效率优于空白对照、敏感抗菌素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CBE的总有效率优于空白对照。DCBE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59%,但差异与各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显示,DCBE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性干眼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均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张伏芝[2](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组方筛选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新药开发不仅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需要,也是医药卫生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中药组方是中药复方新药研发的第一步,是决定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或体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病程长且发病后致残、致死率高。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以1.14亿人次高居世界第一,而DPN的发病率已达到糖尿病总人数的50%以上。气虚血瘀证是DPN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治疗该证的中药复方非常丰富,但目前临床使用的中成药只有木丹颗粒一种。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相结合的方式,从大量临床治疗DPN文献中发掘药物使用规律,并筛选出适合进行药物开发的新组方,为进一步的新药研发奠定基础。目的:开发中医药文献数据自动抽提系统提高文献数据挖掘的效率,采用文献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方法发现中医治疗DPN用药规律,筛选优化新药候选组方,建立基于中医临床文献和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组方新方法。方法:1、中医药文献数据自动抽提系统的建立制定临床文献抽取系统的数据仓储结构,以糖尿病肾病临床文献作为系统数据源进行抽提,测试系统采集药物的使用结果,人工校验抽提结果完成系统迭代。2、基于中医临床文献分析DPN用药规律收集2008-2019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维普数据库中发表的主题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的文献以及PubMed 数据库中检索词为(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ANDTCM 的文献,筛选后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构建复杂网络的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中医临床用药的功效、频次、性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治疗DPN气虚血瘀证的组方优化于TCMSP、TCMID、ETCM数据库搜索候选药物化学成分并通过OB、DL、Caco-2进行筛选,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药物靶点,于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DPN的相关基因,在HSDN数据库中获取DPN气虚血瘀证症状对应标准词,DPN相关基因与气血血瘀证DPN症状相关基因进行网络模块富集计算获得DPN气虚血瘀证的基因,进行候选中药靶点和DPN气虚血瘀证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计算候选中药与DPN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性系数以及贡献系数,确定累计贡献系数达到80.00%的组方为优化方。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治疗DPN气虚血瘀证新组方与木丹颗粒药效比较计算优化方与木丹颗粒相关性系数总和,比较优化方与木丹颗粒总相关性系数,确认两者疗效差异。结果:1、成功建立了中医药文献数据自动抽提系统,并通过人工校对该系统对糖尿病肾病临床文献的抽提结果,完成了系统改进和迭代。2、纳入治疗DPN的文献461篇,涉及中药275种,总使用频次6361次。频数统计结果显示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黄芪;各类药物功效中以活血祛瘀药使用最多,其次为补气药;药物性味以甘味、温性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肝经药物居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当归→黄芪,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中药为黄芪、当归、川芎、鸡血藤、桂枝、红花、地龙、赤芍、丹参、桃仁。3、确定候选组方中药为黄芭、当归、川芎、鸡血藤、桂枝、红花、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甘草、山药、白术、党参、牛膝、水蛭、川牛膝、延胡索、没药、乳香、姜黄、土鳖虫、穿山甲、苏木。DPN气虚血瘀证相关基因共336个,富集通路214条,相关性系数最高的中药为红花,优化后组方为红花、黄芪、丹参、没药、甘草、山药、延胡索、党参、鸡血藤、牛膝,该组方累积贡献度占总候选组方83.47%。4、木丹颗粒各组成中药的总相关性系数(2.61×106),低于优化方总相关性系数(4.15×106)。结论:1、开发了可以自动抽提中医临床文献中药物使用情况的新系统。2、发现了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是中医临床防治DPN的主要治法及用药规律。3、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优化了一个治疗DPN气虚血瘀证的候选组方,且其疗效优于木丹颗粒。4、初步建立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组方筛选优化新方法。

林礼芳[3](2020)在《电流感觉阈值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电流感觉阈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内分泌科124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电流感觉阈值和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检测结果,比较两者结果差异,并根据检测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四组,即CPT和TCSS均异常组、CPT和TCSS均正常组,单纯CPT异常组、单纯TCSS异常组。比较组间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1)单纯CPT异常组患者36例(29.03%),单纯TCSS异常组5例(4.03%),CPT和TCSS均异常组44例(35.48%),CPT和TCSS均正常组39例(31.45%)。(2)CPT异常患者80例(64.52%),TCSS异常患者49例(39.52%),CPT异常率高于TCSS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一致性尚可(K=0.476)。CPT的灵敏度为89.80%,特异度为52.00%。(3)有症状患者共33例,在有症状亚组中,CPT的异常率为32/33=96.97%,TCSS异常率为29/33=87.8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组患者共91例,在无症状组亚组中,CPT的异常率为48/91=52.75%,TCSS异常率为20/91=21.9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尚可(K=0.232)。(4)在CPT异常组亚组中,感觉过敏者共42例,感觉减退者共38例。在感觉过敏患者中,TCSS异常率为7/42=16.67%;在感觉减退亚组中,TCSS异常率为18/38=47.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尚可(K=0.312)。(5)四组间性别、吸烟、TC、TG、HDL-C、空腹C肽、OGTT2h血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病程、BMI、LDL-C、HbA1c、FBG、2hC肽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PT可以评估T2DM患者周围神经感觉神经的功能状态,其灵敏度高,能够发现无症状和感觉过敏阶段的DPN,可在疾病早期对患者进行有效检测。(2)DPN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大、长病程、FBG升高、HbA1c升高、BMI升高、LDLC升高,C肽降低。(3)CPT可能对DPN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叶茹[4](2016)在《血痹方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初步探讨血痹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神经传导速度、定量温度觉检查、血液流变学、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等指标的综合干预效果,分析血痹方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经筛查后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招募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纳入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安慰剂组20例,治疗组给予血痹方(配方颗粒剂)日1剂,2次/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配方颗粒剂)日1剂,2次/天,服药12周。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主要指标、中医症状总评分和中医症状单项评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改善中医证侯:血痹方较对照组能够明显改善气虚血瘀证侯,血痹方改善证侯的有效率为88.9%,安慰剂改善证侯的有效率为15.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改善单项症状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自汗的的有效率分别是61.1%、44.4%、61.1%、77.8%、61.1%、66.7%,“倦怠乏力”的疗效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性(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延缓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两组患者治疗后胫神经(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上升的趋势,治疗组上升程度较对照组大。胫神经(右)、腓总神经(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下降的趋势,治疗组下降的程度较对照组小。在组内和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腓总神经(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在对照组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组前后有上升趋势,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腓浅神经(左)、腓浅神经(右)和腓肠神经(右)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下降的趋势,治疗组下降的程度较对照组小。对照组前后腓肠神经(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对照组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组前后没有差异。其他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在组内和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肠神经(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在治疗组有上升趋势。提示对照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更快,治疗组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展,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改善定量温度觉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后温觉(左)、温觉(右)、热痛觉(右)均有下降趋势,治疗组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但是在组间和组内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冷痛觉(左)、冷痛觉(右)、冷觉(右)均有上升趋势,但是在组间和组内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前后温觉(左)、热痛觉(左)、温觉(右)、热痛觉(右)均有下降趋势,治疗组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热痛觉(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血痹方可以使患者对温觉和热痛觉的感觉更加灵敏;(5)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5(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100(1/S)、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均有上升趋势,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全血粘度5(1/S)、全血粘度50(1/S)、全血粘度100(1/S)、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组鲜有差异,提示血痹方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血流流变学指标的稳定。血痹方组可以降低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1/S)、全血粘度200(1/S)、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高切相对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卡松黏度,其中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5(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200(1/S)、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高切相对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卡松黏度均有上升趋势,其中全血粘度1(1/S)、全血粘度200(1/S)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痹方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护内皮细胞;(6)对血糖和血电解质有一定影响。研究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了血痹方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使患者对温觉和痛觉的感觉更加灵敏、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血电解质有一定的影响。初步说明了血痹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

熊广华[5](2015)在《乌头红花桂枝腿足浴方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0例的初步临床观察》文中认为本篇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由中医综述和西医综述两篇组成。中医篇主要概述了近15年来中药腿足浴疗法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上的具体运用,立足于局部辨证的固定方类腿足浴法和整体辨证分型论治的腿足浴法两大类,前者包括固定方、固定方加减变化、固定方联合中药内服、固定方联合西药、固定方联合中药注射液以及固定方联合针灸按摩,后者主要是指在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下选用腿足浴方。文中还分析了腿足浴方的组方思路和用药特点,探讨了腿足浴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机制,提示中药腿足浴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西医篇主要回顾了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机制认识和治疗研究,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长期严重的高血糖及由此导致的代谢障碍、微循环异常、氧化应激自由基增多、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和自身免疫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且是这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本篇针对这些可能的机制部分分别阐述了每类药物的应用情况,虽然各类药物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总的效果不理想。临床研究部分,目的观察乌头红花桂枝腿足浴方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1:将符合标准的住院病人40例,经签署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常规加腿足浴组和常规组各20例,两组病人均采用降糖、整体辨证指导下中药汤剂内服及西医常规用药硫辛酸静点治疗,常规加腿足浴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腿足浴,腿足浴方为乌头红花桂枝汤。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糖变化情况,并制定中医症状积分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评分表及血糖记录表。以患者症状积分及神经病变积分的改善度为主要疗效指标,以血糖的变化为次要疗效指标。2:常规加腿足浴组20人中有12人自愿在疗程2周后,继续接受腿足浴巩固治疗2周,并同意配合随访调查以了解其症状及血糖进一步改善情况,这12位患者组成了随访组。结果常规加腿足浴组总有效率95.0%,常规组总有效率65.0%。经卡方检验显示常规加腿足浴组优于常规组(p=0.048,<0.05)。结果还显示常规加腿足浴组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06<0.01),尤其是对患者肢体疼痛、下肢发凉及肢端感觉异常症状的改善,而在体征方面的改善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134>0.05)。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乌头红花桂枝腿足浴方与硫辛酸合用可明显提高DPN的临床疗效,且中药腿足浴的独特优势在于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更明显,其疗效与疗程可能呈正相关,提示基于中药腿足浴综合治疗DPN有着明显优势,乌头红花桂枝腿足浴方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率红莉,汪津洋[6](2014)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就近年来DPN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归纳和综述。结果:用于对因治疗的西药包括控制血糖的药物(如胰岛素、磺酰脲类药物等)、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钙离子拮抗药、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降低血黏度及抗凝和溶栓药物(如前列腺素E1及其类似物、阿司匹林等)、改善代谢紊乱的药物(如肌醇、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等)、抗氧化的药物(如α-硫辛酸、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增加神经营养与修复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等),用于对症治疗的西药主要是减轻或缓解疼痛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中医药治疗DPN的方法包括内服中药(如活血化瘀类中药)、使用中药注射剂(如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针灸刺络、熏洗足浴。结论:DPN的发病机制复杂,其治疗除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从其他途径入手,针对导致DPN的各种病因探索更有效、更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寻找治疗的新靶点将是今后研发DPN治疗药物的方向。

吴畏[7](2013)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介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药物,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最新研究文献,分析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用法及效果。结果: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抗氧化应激治疗药物及中医中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都有较好疗效。结论:糖尿痛神经病变的治疗应在血糖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防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达理想疗效。

黄忠雄[8](2013)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其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本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患者与住院病人中非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与糖尿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有无相关性,并观察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67例,分为A、B两组。A组入院前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B组入院前接受100mg拜阿司匹林(qd、p.o)、75mg泰嘉(氯吡格雷)(qd、p.o)治疗30天以上。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聚集率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另外收集本院内分泌科非糖尿病患者20例作为C组,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A、B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C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组、C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B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内分泌科非糖尿病病人血小板聚集率高,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越高,周围神经损伤越严重,神经传导速度越慢。拜阿司匹林、泰嘉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从而改善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景丽娟[9](2013)在《神经血管治疗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神经血管病变治疗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已确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n=57)给予神经血管病变治疗仪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照组(n=63)给予甲钴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临床症状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变化,进行比较。结果:1、所有患者在治疗后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并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MN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并且治疗后治疗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MNS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临床症状总体改善率上治疗组较对照组症状改善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神经血管病变治疗仪联合甲钴胺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并且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郑文巧[10](2012)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药物治疗》文中认为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后者尤为常见,约28%的糖尿病患者有周围神经病变的证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DPN)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包括高血糖毒性所致多元醇旁路的激活、非酶促糖基化产物(AGE)的沉积、局部血流微循环障碍、脂代谢紊乱、氧自由基损伤、免疫失调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等。临床治疗亦比较棘手,但首先要控制好血糖。目前临床上对DPN治疗药物:①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如前列地尔(凯时)、尼莫地平(钙离子拮抗剂)、山莨菪碱(654-2)等;②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如甲钴胺(甲基维生素B12)、神经生长因子、爱维治等;③改善代谢药物治疗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抗氧化应激药物-a-硫辛酸、依达拉奉等等。另外有些中药在治疗DPN中亦均有很好疗效。

二、654-2联合爱维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54-2联合爱维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暴露因素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有效性评价
        2.3.1 糖尿病神经病变
        2.3.1. 1 DCBE vs.空白对照
        2.3.1. 2 DCBE vs.甲钴胺
        2.3.1. 3 DCBE vs.维生素B12
        2.3.1. 4 DCBE vs.维生素B1+维生素B12
        2.3.1. 5 DCBE vs.维生素B2共纳入2个RCT[25,55]。
        2.3.1. 6 DCBE vs.α-硫辛酸
        2.3.1.7 DCBE vs.其他药物
        2.3.2 糖尿病足
        2.3.2. 1 DCBE vs.空白对照
        2.3.2. 2 DCBE vs.敏感抗菌素
        2.3.2. 3 DCBE vs.复方丹参注射液
        2.3.3 糖尿病性干眼症
        2.3.3. 1 DCBE vs.空白对照
        2.3.3.2 DCBE vs.重组牛碱性细胞生长因子
        2.3.3. 3 DCBE vs.氧氟沙星
        2.3.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2.3.4. 1 DCBE vs.空白对照
        2.3.5 其他疾病
        2.3.5. 1 糖尿病肾病
        2.3.5. 2 糖尿病睡眠障碍
    2.4 安全性评价
        2.4.1 ADE发生率
        2.4.2 与其他药物的比较
3 讨论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组方筛选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复方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综述二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西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药文献数据自动抽提系统的构建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仓储设计
        1.2 数据源介绍
        1.3 数据采集
        1.4 抽取结果人工审核与优化
    2 结果
        2.1 系统功能展示
        2.2 系统使用方法
        2.3 测试用数据源
        2.4 输出结果展示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中医临床文献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数据库构建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单味中药使用频次
        2.2 中药功效频次统计分析
        2.3 中药药性统计分析
        2.4 药对使用情况分析
        2.5 治疗DPN中药核心网络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组方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相关数据资源
        1.2 中药相关活性成分收集及靶点预测
        1.3 DPN气虚血瘀证基因预测
        1.4 DPN气虚血瘀证及中药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
        1.5 单个候选中药与DPN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性系数计算
        1.6 单个中药在组方中对DPN气虚血瘀证的贡献系数计算并优化组方
    2 结果
        2.1 DPN气虚血瘀证症状对应的英文标准词
        2.2 DPN气虚血瘀证相关基因
        2.3 DPN气虚血瘀证相关基因KEGG通路富集结果
        2.4 候选中药的有效成分及靶点
        2.5 候选中药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
        2.6 候选中药与DPN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性系数
        2.7 候选中药对候选组方的贡献度与优化后组方
    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新组方与木丹颗粒药效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相关数据资源
        1.2 中药相关活性成分收集及靶点预测
        1.3 DPN气虚血瘀证基因预测
        1.4 DPN气虚血瘀证及中药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
        1.5 木丹颗粒组成药物与DPN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性系数计算
        1.6 优化方与木丹颗粒总相关性系数对比
        1.7 优化方与木丹颗粒治疗DPN气虚血瘀证作用通路对比
    2 结果
        2.1 木丹颗粒组成药物的有效成分及靶点
        2.2 木丹颗粒组成药物的KEGG通路富集
        2.3 木丹颗粒与优化方的总相关性系数
        2.4 木丹颗粒与优化方的总相关性系数对比
        2.5 优化方与木丹颗粒治疗DPN气虚血瘀证的作用通路对比
    3 讨论
结语
    主要研究结果
    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电流感觉阈值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4)血痹方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论述
        2 病因病机
        3 临床辨证论治
        4 中医其他治疗
        5 讨论
        参考文献(一)
    综述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临床表现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3 危险因素
        4 发病机制
        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的机制
        6 治疗
        7 讨论
        参考文献(二)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设计
        2.4 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基线时人群可比性分析
        3.2 疗效指标结果
        3.3 安全性指标的检测
        3.4 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理论探讨从“脏腑热、经络寒”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4.2 血痹方的组方依据
        4.3 研究结果和分析
        4.4 研究结论
        4.5 结语
    参考文献(三)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乌头红花桂枝腿足浴方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0例的初步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基于中药腿足浴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概况
        1 中药腿足浴法治疗DPN有效机制探讨
        2 中药腿足浴法在DPN治疗上的具体运用
        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概况
        1 控制血糖
        2 纠正代谢紊乱
        3 改善微循环
        4 神经营养与修复药物
        5 拮抗氧化应激
        6 抗免疫损伤
        7 其他具有综合作用或特殊作用的药物
        8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对象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临床试验观察表
附:知情同意书
致谢
个人简历

(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西药对因治疗
    1.1控制血糖
    1.2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1.3降低血黏度及抗凝、溶栓药物
    1.4改善代谢紊乱
    1.5抗氧化
    1.6增加神经营养与修复神经
2西药对症治疗
    2.1三环类抗抑郁药
    2.2抗惊厥药
    2.3部分抗心律失常药
3中医药治疗
    3.1内服中药
    3.2使用中药注射剂
    3.3针灸刺络
    3.4薰洗足浴
4结语

(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治疗
    1.1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ARIs)
    1.2 抗氧化应激治疗药物
        1.2.1 α-硫辛酸 (ALA) 。
        1.2.2 依达拉奉。
    1.3 神经营养与修复药物
        1.3.1 甲钴胺 (甲基维生素B12) 。
        1.3.2 神经生长因子 (NGF) 。
        1.3.3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
    1.4 改善微循环药物
        1.4.1 前列腺素E及其类似物。
        1.4.2 钙拮抗剂。
        1.4.3 西洛他唑。
        1.4.4 山莨菪碱 (654-2) 。
        1.4.5 丁咯地尔。
        1.4.6 阿魏酸。
2 对症治疗
3 结语

(8)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其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神经血管治疗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选入标准
        1.2 诊断标准
    2 分组和治疗方法
    3 临床观察指标
        3.1 体格检查
        3.2 生化指标
        3.3 神经系统检查
    4 数据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2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
3 抗氧化应激药物
4 神经营养修复药物
5 中药治疗

四、654-2联合爱维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倪晓凤,杨春松,刘燕,张淼,张伶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2
  •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组方筛选与优化[D]. 张伏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电流感觉阈值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D]. 林礼芳.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4]血痹方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分析[D]. 叶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5)
  • [5]乌头红花桂枝腿足浴方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0例的初步临床观察[D]. 熊广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 率红莉,汪津洋. 中国药房, 2014(04)
  • [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进展[J]. 吴畏.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10)
  • [8]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其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研究[D]. 黄忠雄.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 [9]神经血管治疗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D]. 景丽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1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药物治疗[J]. 郑文巧.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2(03)


糖尿病论文 中医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周围神经病论文 全血粘度论文

上一篇:山西浑源大云寺急需维修
下一篇: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