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若秋[1](2021)在《历代茶赋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
施由明[2](2015)在《再论茶与中国国民性》文中研究说明两千多年来,中国国民在茶中寄托性灵,因为茶性与中国农耕社会环境下的国民性相契合,茶性又与儒道佛思想塑造出的国民性相契合,因而,品茶和玩赏茶艺成了中国国民舒放情感、舒发情怀的媒介。
侯萍[3](2013)在《中国古代茶赋初探》文中认为本文运用辞赋和茶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对茶赋进行初步整理和研究。茶赋兼具茶韵文和茶散文特点而介于二者之间,它亦诗亦文,既有茶诗的整齐句式和谐音韵,又有茶文的杂散句式和行文气势。本文研究的茶赋,是以茶为主要描写对象和写作重点的赋,结合了赋与茶的灵性,既取二者之长又不为其所制,是赋学和茶文化学的结晶与精华。本文的结构与内容:第一章是对茶赋创作进行概说。本章按历史的脉络,选取茶赋创作的关键时期,对茶赋创作情况进行辑录整理,并对影响茶赋创作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二章从茶赋的审美取向角度入手,结合赋的审美知识分别从文体特征美、形式创造美、语言风格美三个方面来展现出茶赋的审美意蕴。本章是对茶赋本体内容的研究,是对茶赋文学审美价值的探究。第三章从茶赋文化体现角度,对茶赋所体现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进行深入探讨。茶赋所包含的深层文化信息是茶赋生命力得以延绵不息的内在支撑。
刘双[4](2008)在《明代茶艺初探》文中提出茶文化源于我国,源远流长,流光溢彩。先秦至于隋唐,尤其是中唐以来,茶以其品性、格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争下席地,成为饮中至尊。明代之时,更是异彩纷呈,变化万端。明代的饮茶方式迥异于前,唐、宋之时,人们的饮茶方式主要是煎、煮法,茶叶在蒸青后被压制成饼状,煎煮前先要碾磨成沫,然后或合水而煮、或盏内冲点;而明代开千古瀹饮之宗,壶泡杯饮法确立,天趣悉备,延续至今,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本文就是对明代茶艺的初步研究,从文献梳理开始对明代茶艺中的茶叶、茶具、饮茶环境等逐一探讨。文献部分在对明代茶文献整体评述的基础上,对有代表性的典籍逐一解读,涉及茶学专着、笔记、小说等体裁,力求全面、真实、丰富的展现明代茶艺。在茶叶一章中,围绕明代人对茶叶品质的要求探讨了明代茶叶的炒青新工艺、名茶好尚及名茶观念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茶具部分中,清晰的展示了古代茶具发展的大致脉络,和明代茶具对过往的继承和创新。如饮茶用盏的形状、颜色、大小的变化,紫砂壶的兴起和风靡,并深入思考了引起这一切变革的社会原因、文化及心理诉求。明代茶人较前人更注重饮茶环境的营造,对品饮的场所、时间、宜忌,茶侣的身份、品味、多寡,侍茶童子等都有极大的讲究。最后一部分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展开研究。
虞文霞[5](2008)在《一枝一叶总关情——宋代士人与茶文化浅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施由明[6](2008)在《述论茶与苏轼的生命历程》文中提出
黄淑美,欧阳中一[7](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提出
施由民[8](2003)在《试论中国茶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施由明[9](2002)在《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文中提出
施由民[10](2001)在《舒放性灵——试谈茶与中国文人的生存智慧》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中国国民在茶中舒放性灵 |
| 二、中国国民性与茶性契合 |
| 1.茶性与农耕民族的国民性相契合 |
| 2.茶性与儒道佛思想塑造出的国民性相契合 |
| 三、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茶赋相关领域研究概况综述 |
| 1.1 茶赋的辑校注评 |
| 1.2 茶赋的专题研究 |
| 第二节 茶赋的研究方法及价值探微 |
| 2.1 茶赋研究的方法 |
| 2.2 茶赋研究的价值 |
| 第一章 历代茶赋创作概说 |
| 第一节 唐前--茶赋的酝酿期 |
| 1.1 唐前饮茶风尚 |
| 1.2 汉赋未见茶赋 |
| 1.3 唐前茶赋考据 |
| 第二节 唐宋--茶赋的发展期 |
| 2.1 唐宋茶赋的辑录 |
| 2.2 律赋文赋的影响 |
| 2.3 茶诗茶词的冲击 |
| 第三节 明清--茶赋的继承期 |
| 3.1 明清茶赋的辑录 |
| 3.2 清代赋风的促进 |
| 3.3 帝王尚茶的推动 |
| 第二章 茶赋的审美取向 |
| 第一节 文体特征美 |
| 1.1 “体物写志” |
| 1.2 “铺采摛 ” |
| 1.3 “主客问答” |
| 第二节 形式创造美 |
| 2.1 句式美 |
| 2.2 声律美 |
| 2.3 典故美 |
| 第三节 语言风格美 |
| 3.1 文人雅客之语 |
| 3.2 市井通俗之语 |
| 3.3 道院禅林之语 |
| 第三章 茶赋的文化体现 |
| 第一节 物态文化 |
| 1.1 饮茶思源 |
| 1.2 择水备具 |
| 1.3 茶功疗效 |
| 第二节 制度文化 |
| 2.1 榷茶制度 |
| 2.2 贡茶制度 |
| 2.3 茶叶经济 |
| 第三节 行为文化 |
| 3.1 茶之礼 |
| 3.2 茶之祭 |
| 3.3 茶之艺 |
| 第四节 精神文化 |
| 4.1 中和之道 |
| 4.2 性灵之味 |
| 4.3 禅心之悟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1、论着类 |
| 1.1 赋的论着 |
| 1.2 茶的论着 |
| 2、论文类 |
| 2.1 赋的论文 |
| 2.2 茶的论文 |
| 3、学位论文类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
| (二) 概念界定 |
| (三) 研究现状 |
| (四)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 一、明代茶文献散论 |
| (一) 茶着概述 |
| (二) 茗文举要 |
| 二、叶茶流变 |
| (一) 瀹饮法的确立 |
| (二) 炒青工艺的盛行 |
| (三) 名茶好尚 |
| 三、茶具革新 |
| (一) 明以前茶具沿革 |
| (二) 明代茶具的革新 |
| (三) 紫砂壶的风靡 |
| 四、饮茶环境 |
| (一) 明以前饮茶环境的喜好 |
| (二) 明人饮茶场所 |
| (三) 明人对茶侣、茶童的讲究 |
| (四) 明人饮茶宜忌 |
| 余论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一、推波助澜的文人茶事 |
| 二、清新隽永的文人茶情 |
| 三、坎坷人生的精神安慰 |
| 结 语 |
| 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国文人审美的过程, 这种审美以空灵的田园山水或超然物外的环境状态为取向。 |
| 二、农业社会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 庄禅思想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审美心态。 |
| 三、高扬中国茶文化的审美取向 |
| 一、相同的功效:舒放性灵 |
| 二、不同的实质:反映不同的民族特性 |
| 一是重视现实人生。 |
| 二是追求人格完善。 |
| 三是讲求和谐。 |
| 四是以庄、禅的境界为审美境界。 |
| 一是重规范。 |
| 二是重礼义。 |
| 三是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意志训练。 |
| 四是独特的悲剧美审美感。 |
| 三、不同的思想文化地位与不同的历史作用 |
| 四、余 论 |
| 一、积极进取, 以茶娱情 |
| 二、无可奈何, 以茶安命 |
| 三、新世纪, 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