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兰兰[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及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寻近10年针灸及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使用规律,为针灸及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提供循证依据,继而揭示与评价针灸及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疗效及价值地位。材料与方法:1.数据采集:通过检索近10年在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万方(WF)数据库中有关针灸或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中文文献。2.文献纳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取258篇文献。3.建立数据库:提取篇名、作者、发表刊物、穴位、方剂、中药等信息,建立其针灸处方数据库及中药处方数据库,同时对腧穴及中药进行规范化处理。4.数据挖掘:采用WPS 2019 Excel表格分别对数据库中腧穴的分布部位、归经,及中药的药类、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同时采用SPSS软件对高频次(腧穴频次≥20次、中药频次≥10次)的腧穴及中药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关联规则分析(Association Rules,AR)进而探寻针灸以及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使用规律。结果:1.本研究通过主题词检索,搜集到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文献925篇,再通过筛选,最终确定本研究的纳入文献258篇。共录入中药处方79个及针灸处方247个,分别包括108味中药、97种腧穴。2.中药结果分析(1)108种中药总使用频次为898次,其中有25种中药使用频次≥10次,占中药种类数的31.65%,但总使用频率累计可达74.61%,使用频次前10的中药依次为:全蝎>僵蚕>白附子>川芎>当归>防风>白芷>黄芪>白芍>甘草。(2)药性统计总频次为898次,其中排名第一的为温性药,共425次,占药物总频次的47.33%,其余为平性255次(28.40%)、寒性176次(19.60%)、凉性39次(4.34%),排名最后的为热性药,仅3次(0.33%)。(3)药味分析总频次为1295次,其中辛味频次最高,为572次,占44.17%,其余为甘354次(27.34%)、苦227次(17.53%)、咸34次(6.80%)、酸34次(2.63%)、淡19次(1.47%)、涩1次(0.08%)。(4)归经分析显示肝经是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时归经最多的经络,其频次为606次,占总频次的28.38%,其余为肺经为353次,占16.53%、脾经,频次为290次,占13.58%、胃经285次(13.35%)、心经195次(9.13%)、膀胱经113次(5.29%)、肾经85次(3.98%)、胆经71次(3.33%)、大肠经67次(3.14%)、心包经50次(2.34%)、小肠经18次(0.84%)、三焦经2次(0.09%)。(5)参与治疗本病的中药共有14类,具体药类及排序如下:解表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止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总使用频次为898次。(6)聚类分析后可将其分为4类,具体如下:第1类:全蝎、僵蚕、白附子、蜈蚣、鸡血藤、天麻;第2类:川芎、甘草、当归、红花、桃仁、赤芍、地龙、黄芪;第3类:白芍、炙甘草、葛根、桂枝;第4类:茯苓、细辛、白芷、防风、羌活、荆芥、蝉蜕。(7)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治疗本病常用的药对有5对:全蝎与僵蚕、全蝎与白附子、全蝎与防风、川芎与当归、川芎与白芷。置信度为100%的关联规则有6组:防风、白附子与全蝎;当归、白附子与全蝎;白附子、川芎与全蝎;防风、白附子、僵蚕与全蝎;当归、白附子、僵蚕与全蝎;白附子、川芎、僵蚕与全蝎。3.腧穴结果分析(1)97种腧穴总使用频次为2400次,其中有20种腧穴的使用频次≥20次,虽然只占腧穴种类的20.62%,但他们的总使用频率累计却为88.83%,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腧穴依次为:地仓>合谷>颊车>阳白>四白>翳风>下关>攒竹>太阳>迎香。(2)腧穴的归经分部分析显示:目前周围性面瘫病的针刺治疗以选择足阳明胃经(35.17%)、足少阳胆经(13.71%)、手阳明大肠经(13.33%)及经外奇穴(9.54%)的腧穴为主。(3)腧穴的部位分布分析显示:面部腧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频次为2400次,占到了79.25%;其余为上肢肘部及肘部以下腧穴、下肢膝部及膝部以下腧穴,他们的使用频率分别为10.67%和8.83%;最后为颈项、腰背及腹部,共计频率为1.25%。(4)腧穴的聚类分析显示:主要分为3类,具体如下:第1类:地仓、颊车、阳白、合谷、四白、太阳、颧髎;第2类:下关、鱼腰、承浆、印堂、攒竹、丝竹空、迎香、牵正、人中;第3类:足三里、太冲、风池、翳风。(5)腧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的穴位配对为阳白与四白、阳白与下关、阳白与攒竹、阳白与太阳。其中置信度最高的前三组分布为:阳白、足三里、下关与翳风;阳白、风池、迎香与翳风;阳白、鱼腰与迎香。结论:1.从中药论之: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中药为全蝎、僵蚕、川芎、白附子、防风、当归、黄芪、白芷、白芍、甘草,主要以辛温为主,归肝经,基本治疗原则为祛痰通络、祛风益气活血为主,治疗方以牵正散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川芎茶调散加减等基础方为主。2.从腧穴论之: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腧穴为: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翳风、下关、太阳、迎香、攒竹,基本以局部治疗为主,加以远端治疗以祛风通络,补气养血,腧穴归经主要以足阳明胃经为主。3.从整体论之:通过本研究分析出的腧穴使用规律及中药使用规律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瘀血阻络、气血亏虚)、治疗原则(祛痰通络、益气活血、除邪扶正)基本一致,希望对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吴敬欣[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急性周围性面瘫中医用药及针刺选穴规律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笔者通过在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收集从2001年1月31日至2021年1月31日关于中药处方或针刺选穴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PFP)选穴情况的文献,运用Excel、SPSS 25.0等软件对文献中的中药处方或针刺选穴等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探析,并通过此方法来总结在此20年期间文献中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中医用药及针刺选穴的规律,从而为中医药临床工作者治疗本病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材料与方法:通过期刊数据库检索,收集从2001年1月31日至2021年1月31日关于中医的中药、针刺等特色疗法对本病有确切疗效的文献。开始通过Office Excel建立中药处方及针刺选穴的数据库。以中药处方中的单味药、针刺处方的单个穴位为变量,通过数据库的统计排版,将出现的中药、穴位统计为1,未出现的中药、穴位统计为0。通过中药、针刺的使用频率及频次分别统计出使用的高频中药、针刺取穴,分析所统计中药的性、味、归经、种类及针刺选穴的归经,并用SPSS 25.0对使用高频的中药、针刺选穴进行聚类分析,以研究中药与选穴的原则及运用规律。结果:1.此次研究在中药方面纳入与中药相关的文献为131篇,其中纳入的处方为308首;相关中药为209味;中药出现的频率总共为3367次。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有14味,前14味中药的总频率为53.82%,也是本病治疗的核心用药。药性方面主要采用温、寒、平性药,使用频率均大于20%,如上药性总使用频率为96.94%。药味方面主要采用甘、辛、苦味药,前三种药味总使用频率为92.64%,且前两者使用频率相差不大。药物归经方面主要采用入肝、肺、心经的中药。在药物分类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为解表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次均大于550次,使用频率均大于15%;其中又分别以辛温解表、补气血、熄风止痉、活血止痛药为主。2.此次研究在针刺选穴方面的文献112篇,纳入的针刺处方为295首,相关针刺选穴89个,针刺选穴出现的频率总共2748次。穴位使用频率较高的有14个,前14个穴位的累计频率为76.42%。所选用的穴位在经络循行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为胃、大肠、胆。结论:1.治疗急性PFP的中医用药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大多具有祛风、活血、行气、化痰、通络等功效,这与急性PFP的发病机制相对应。2.治疗急性PFP所应用的药性以温性与寒性为主;药味主要使用辛味、甘味;药类以解表药、补虚药为主。3.治疗急性PFP的方剂当中更多的人以牵正散、银翘散、通窍活血汤等方剂为基本方进行加减。其中因虫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搜风通络功能,而被众医家广泛选用。4.治疗急性PFP时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所属经络均循行于头面部,在PFP的急性期可以更多的选取局部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与古代医家相比现代医家在治疗急性PFP时太冲穴的使用频率不高。
贾夕莹[3](2020)在《针刺结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规西药与加用针刺结合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组合,旨在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以及相应的实践经验。材料与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期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病k1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的30例患者常规西药治疗,给与治疗组的30例患者常规西药加用针刺结合口服补阳还五汤治疗,口服的西药包括:醋酸泼尼松片、维生素B1片、维生素B12片;针刺的穴位取:攒竹、鱼腰、四白、巨髎、下关、风池、瞳子髎、翳风、合谷;加味补阳还五汤组成如下:生黄芪30g、当归尾10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0g、防风10g、羌活10g、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10g;14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30日,应用SPSS24.0软件对H-B面神经功能评分表及口僻中医症状积分表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评估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和汤药的疗效。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侧分布以及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和口僻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均是P>0.05无统计学差异,即两组具有可比性。2.对于H-B面神经功能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均降低,P<0.05,即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即治疗组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症状。3.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20.00%、13.33%,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73.33%,虽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较高,但P>0.05,即两组都具有一定疗效。结论:给予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口服西药加用针刺结合加味补阳还五汤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症状,并且安全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王敏[4](2019)在《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麻痹对面神经功能动态、静态评分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与常规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探究分期针刺治疗贝尔麻痹是否存在优势。2研究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期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分期组和常规组。分期组,主穴:(患侧)阳白、攒竹直上1寸、丝竹空直上1寸、四白、太阳、地仓、地仓上下各0.5寸2个穴点、颊车、大迎、牵正、颧髎、风池、翳风,(双侧)合谷、太冲。配穴: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患侧迎香;闭目露睛加睛明、上明;体质虚弱者加气海;恢复期加足三里。刺灸法:急性期(1天≤病程≤7天):浅刺过皮,不行针。亚急性期(7<病程≤21天):针刺达浅筋膜层。颧髎直刺,余穴斜刺,平补平泻。恢复期(21<病程≤6个月):针刺至肌肉中层。颧髎直刺,余穴斜刺,平补平泻。常规组,主穴:(患侧)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双侧)合谷、昆仑。配穴: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患侧迎香;闭目露睛加睛明、上明;体质虚弱者加气海;恢复期加足三里。刺灸法:常规组颧髎直刺,余穴斜刺,急性期不行针、针刺不宜过深,亚急性期、恢复期均行平补平泻法。疗程:每日针刺1次,每隔5日休息2日,一共治疗20次。评价指标:主要指标:面神经功能静态评分,面神经功能动态评分。次要指标:H-B评分,FDI评分。评价时点:每次治疗前及全部治疗结束后的第3天,30天,90天。3研究结果(1)主要评价指标:面神经功能静态评分组间比较无差异;面神经动态评分组间比较无差异。分期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静态评分比治疗前面神经静态评分降低,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动态评分比治疗前面神经动态评分升高。常规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静态评分比治疗前面神经静态评分降低,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动态评分比治疗前面神经动态评分升高。(2)次要评价指标:H-B评分组间比较无差异;FDI评分组间比较无差异。分期组,治疗后H-B总分比治疗前H-B总分升高,治疗后FDI总分比治疗前FDI总分升高。常规组,治疗后H-B总分比治疗前H-B总分升高,治疗后FDI总分比治疗前FDI总分升高。4结论急性期开始介入的分期针刺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对于贝尔麻痹均有良好疗效,目前研究结果尚不能证明两组疗效有差异。
韩娟[5](2018)在《针刺联合加味牵正散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8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规范而又科学地评价针刺联合加味牵正散内服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试图阐明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探索出一种更安全有效且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为针刺联合加味牵正散内服治疗,对照组为针刺联合牵正散内服治疗。同时两组均给予激素治疗和B组维生素营养神经治疗。分别于入组第一天和出组当天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和各观察指标积分,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疗效统计分析。结果:1.通过3周的治疗,试验组临床痊愈9例(22.5%),显效29例(72.5%),有效1例(2.5%),无效1例(2.5%),总有效率97.5%,愈显率95%;对照组临床痊愈3例(7.5%),显效28例(70.0%),有效7例(17.5%),无效2例(5.0%),总有效率95%,愈显率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疗程结束后,试验组各观察指标总积分由14.78分下降至2.18分,对照组由14.63分下降至3.65分,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积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1.针刺联合加味牵正散内服与针刺联合牵正散内服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均能达95%以上,但前者与后者相比,其临床效果更为显着。2.针刺联合加味牵正散与针刺联合牵正散治疗均能显着改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症状,但是针刺联合加味牵正散应用效果更好,能更好、更快地恢复面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沈沁暄[6](2016)在《紧张型头痛患者体质分型及牵正散加味治疗紧张型头痛风痰候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紧张型头痛的患病率正逐渐升高,影响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目前紧张型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缺乏针对性特效药物,中医的研究多集中在各家经验的总结及报道上,尚无关于紧张型头痛患者体质类型的流行病学调查,导师在临床上应用牵正散加味治疗紧张型头痛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故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一在紧张型头痛和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上调查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体质类型及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与紧张型头痛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紧张型头痛的体质调节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思路。研究二观察牵正散加味治疗紧张型头痛风痰候的临床疗效,对牵正散加味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一收集了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就诊符合条件的100例紧张型头痛患者及10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通过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头痛情况,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王琦研究组制定的中医体质判定量表及包括钱是否够用、睡眠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在内的15个相关因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二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收集了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就诊符合条件的60例紧张型头痛属风痰候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牵正散加味:白附子6g、僵蚕10g、全蝎6g、地龙10g、川芎l0g、防风10g、白蒺藜10g、葛根15g、白芍15g、细辛3g、炙甘草6g,日一剂,水煎服,150ml bid,对照组给予乙哌立松50mg tid,试验期间停用其它相关治疗药物,两组均用药2周,观察开始治疗前2周及治疗两周内头痛指数及中医证候计分的变化,评定治疗效果及安全性,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成果:研究一头痛组与正常组性别、年龄、婚姻、学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痛组单一体质者占52%,兼夹体质者占48%,正常组单一体质者占73%,兼夹体质者占27%,从9种体质的构成比上看,头痛组分布由多到少依次是阳虚质(31例19.7%)、气虚质(29例18.5%)、痰湿质(26例16.6%)、气郁质(19例12.1%)、血瘀质(18例11.5%)、湿热质(13例8.3%)、平和质(11例7.0%)、阴虚质(7例4.4%)、特禀质(3例1.9%);正常组9种体质构成比由多到少依次是平和质(33例25.6%)、气虚质(23例17.8%)、阳虚质(21例16.3%)、湿热质(13例10.1%)、痰湿质(11例8.5%)、血瘀质(10例7.8%)、阴虚质(8例6.2%)、气郁质(6例4.6%)、特禀质(4例3.1%)。头痛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42.54±7.15,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为39.89±7.35,明显高于正常组的34.80±5.69和33.90±5.14,经方差分析,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对焦虑影响较大,阳虚质、气郁质对抑郁影响较大。紧张型头痛与9种体质的logistic回归显示,平和质为紧张型头痛的保护因素,痰湿质、气郁质为紧张型头痛的危险因素,15个相关因子中,两组在睡眠满意度、用餐是否规律、消极感受3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睡眠满意、用餐规律为紧张型头痛痰湿质的保护因素,消极感受多、经常有压力为紧张型头痛气郁质的危险因素。研究二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头痛类型、头痛强度、半月内头痛指数、中医证候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周后两组2周内头痛指数及中医证候计分均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头痛指数总有效率90%(27/30),对照组为76.7%(23/30),试验组中医证候计分总有效率96.7%(29/30),对照组为66.7%(20/30),试验组在降低头痛指数及改善中医证候方面都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紧张型头痛患者体质较正常人复杂,单一体质少兼夹体质多,平和体质少偏颇体质多,存在正气的亏虚及病理产物的堆积,平和质或可减少紧张型头痛的发生,痰湿质、气郁质可能是紧张型头痛的促发因素,15个相关因子中睡眠满意度、用餐是否规律、消极感受在头痛组与正常组中存在差异,且痰湿质患者更倾向于与睡眠满意度、用餐是否规律相关,气郁质患者更容易受到消极感受、压力的影响。紧张型头痛患者焦虑抑郁水平高于正常人,不同体质患者焦虑抑郁得分存在差异。牵正散加味在降低头痛指数、改善中医证候方面都优于乙哌立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张超[7](2014)在《刺络拔罐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刺络拔罐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的临床疗效,通过与口服激素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的研究疗效进行比较,从而从中医和西医中明确本病急性期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最佳治疗方法,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是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以近翳风穴的痛点为中心刺络拔罐放血,治疗5天为一个疗程,休2天,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共治疗4周20次,治疗结束后进行评估,一个月三个月后随访;对照组是在相同的电针治疗基础上结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强的松),第一到第三天5mg×4片,第四天5mg×3片,第五天5mg×2片,第六天5mg×1片,日一次,早饭后口服。记录2组的数据结果,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得出:1.两组方法分别进行治疗前后自身组内比较P值均是P<0.05,有显着性差异。2.两组方法对于面瘫耳后疼痛消失时间比较χ2=0.577,P<0.05,有显着性差异。3.两组方法分别于治疗结束、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后比较痊愈率、愈显率以及疗效症状评分比较,P值均是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两组方法治疗面瘫均有效2.刺络拔罐法消除耳后疼痛的时间比口服激素法效果快。3.刺络拔罐法治疗伴有耳后疼痛的面瘫患者比口服激素法疗效好。
李菊华[8](2013)在《针药为主治疗气血不足型面瘫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气血不足型面瘫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本研究观察临床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为主、心理辅导与面部肌肉锻炼为辅综合治疗该疾病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探索较佳治疗方法,提高康复率,为针药综合治疗此型面瘫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方法将符合气血不足证型的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针刺综合治疗组(针刺组)和针药综合治疗组(针药组)两组,针刺组32例采用针刺治疗为主,心理辅导与面部肌肉锻炼为辅治疗。针刺取穴在一般面瘫常规所取穴位的基础上加上补益气血,活血调气的穴位,隔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配合适当的措辞和方法适时适度引导患者进行心理调节,树立正确疾病观、康复观;指导患者自行进行面部肌肉锻炼,适当把握锻炼的方法、强度和时限。以上治疗方法均在治疗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针药组32例除采用上述针刺及辅助治疗外,再予牵正散合八珍汤随症加减方口服,日一付,2周为一疗程。在研究开始和完成一定疗程后据病情变化记录面神经功能评分,完成面部残疾指数问卷,记录躯体功能指数FDIP,社会功能指数FDIS,统计分析其变化的显着性意义,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由此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组治愈率为32.3%,愈显率为80.7%,总有效率为93.5%;针药组治愈率为19.4%,愈显率为51.7%,总有效率为77.4%。针药组总有效例数、总有效率、治愈率、愈显率均高于针刺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间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增高(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药组增高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FD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间FDIP、FDIS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DIP、FDIS均增高(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药组增高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种疗法治疗气血不足型面瘫均未出现针刺不良反应,针药组口服中药后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明针药组的治愈率和愈显率优于针刺组,提示针药综合治疗气血不足面瘫有更确切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提高此型面瘫的康复率。2.两组治疗方法都有助于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针药组改善更明显。3.两组治疗方法都可提高患者的躯体功能指数和社会功能指数,针药组提高更明显。4.两组疗法治疗气血不足型面瘫均安全有效。
何楠[9](2012)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以寻求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针药结合组、针刺组。治疗原则:祛风通络,疏通经筋。针药结合组均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取患侧的阳白、太阳、四白、颧髎、下关、迎香、颊车、地仓、水沟、承浆、健侧的合谷等穴,随证配穴:露睛流泪者加攒竹或鱼腰,耳后疼痛者加翳风。每日针刺一次,留针期间配合TDP照射,10天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中药采用家师经验方的“面瘫汤”100ml日一剂,水煎服,每日分三次口服,10剂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针刺组仅采用针刺治疗。治疗期间采用《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1993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制定疗效的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经过医学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程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现,针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6.7%,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4.6%,采用SPSS.Vl7.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P<0.05,说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具有显着差异,针药结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显着;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针刺。
彭晓红,龙绍华,谢春林,徐艳,邓紫刚[10](2012)在《Bell麻痹的临床治疗进展》文中认为从中医治疗方法、西医治疗方法两大方面对Bell麻痹的治疗现状进行了阐述,认为西医在治疗Bell麻痹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药物的副作用较多,而中医药在Bell麻痹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应加强中医药治疗Bell麻痹的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文献参考 |
| 综述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近20年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试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综述一 中医对贝尔麻痹的认识 |
| 1 病名 |
| 2 病位 |
| 3 病因 |
| 3.1 外因 |
| 3.2 内因 |
| 4 病机 |
| 4.1 风邪袭络 |
| 4.2 正气内虚 |
| 4.3 痰浊阻络 |
| 4.4 瘀血阻络 |
| 4.5 肝阳上亢 |
| 4.6 肝郁气滞 |
| 5 治疗 |
| 5. 1中药治疗概况 |
| 5.2 针灸治疗概况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西医对贝尔麻痹的认识 |
| 1 贝尔麻痹的定义 |
| 2 贝尔麻痹的流行病学 |
| 3 面神经的解剖与生理 |
| 4 贝尔麻痹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 4.1 病毒感染学说 |
| 4.2 微循环障碍学说 |
| 4.3 免疫学说 |
| 4.4 内分泌学说 |
| 4.5 遗传学说 |
| 5 贝尔麻痹的诊断标准 |
| 6 治疗 |
| 6.1 药物治疗 |
| 6.2 康复治疗 |
| 6.3 理疗 |
| 6.4 手术治疗 |
| 7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分期治疗贝尔麻痹 |
| 1 理论依据 |
| 2 疾病分期 |
| 3 中药分期治疗 |
| 4 针灸分期治疗 |
| 4.1 治疗时机 |
| 4.2 分期治疗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类型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中止标准 |
| 2.6 剔除标准 |
| 2.7 脱落标准 |
| 2.8 干预措施 |
| 2.9 疗程 |
| 2.10 随访 |
| 2.11 评价指标 |
| 2.12 不良事件处理及记录 |
| 2.13 统计方法 |
| 2.14 技术路线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 3.2 静态平分比较 |
| 3.3 动态评分比较 |
| 3.4 面神经功能总分比较 |
| 3.5 FDI评分比较 |
| 3.6 H-B评分比较 |
| 3.7 主要症状分析 |
| 3.8 随访 |
| 3.9 不良事件结果 |
| 4 结论 |
| 5 讨论 |
| 5.1 选穴依据 |
| 5.2 量表分析 |
| 5.3 针刺作用机制探讨 |
| 5.4 面肌跳动现象讨论 |
| 5.5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面神经功能静态评分表 |
| 附录2 面神经功能动态评分表 |
| 附录3 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 |
| 附录4 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分析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紧张型头痛研究进展 |
| 一、西医研究进展 |
| 二、中医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 |
| 第二节 体质研究进展 |
| 一、古代医家对体质的认识 |
| 二、现代医家对体质的认识 |
| 三、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 |
| 四、体质的临床研究 |
| 第三节 牵正散的来源及研究进展 |
| 一、源流及历代医家论述 |
| 二、现代药理毒理研究 |
| 三、临床应用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紧张型头痛患者中医体质分型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方法 |
| 三、结果 |
| 四、结论 |
| 第二节 牵正散加味治疗紧张型头痛风痰候的疗效观察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方法 |
| 三、结果 |
| 四、结论 |
| 第三章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 临床资料 |
| (一) 一般资料 |
| (二) 疾病诊断标准、分期标准和神经定位标准 |
| (三) 纳入标准 |
| (四) 排除标准 |
| (五) 病例的剔除、脱落与处理 |
| (六) 观察终止标准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治疗方法 |
| (二) 观察方法 |
| (三) 观察指标 |
| (四)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
| (五) 统计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一) 耳后疼痛消失时间快慢的比较 |
| (二) 治疗(4 疗程)结束后两组的疗效比较 |
| (三) 治疗结束后随访(1 个月、3 个月)疗效比较 |
| (四) 治疗结束前后两组 H-B 症状评分比较 |
| (五)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一.面瘫病因病机的中西医认识 |
| (一) 从中医角度浅谈面瘫的病因病机 |
| (二) 从西医角度浅谈面瘫的病因病机 |
| 二、 对于面瘫病伴有耳后疼痛的认识 |
| (一) 耳后疼痛的原因与机理 |
| (二) 对点刺放血治疗面瘫耳后疼痛的认识 |
| 三、 结果分析 |
| 四、 问题和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伴耳后疼痛的概况 |
| 摘要 |
| 1 翳风穴拔罐放血 |
| 2 完骨穴拔罐放血 |
| 3 肺俞穴拔罐放血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2.1 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2.6 脱落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治疗方法 |
| 3.2 观察指标 |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 4 统计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讨论 |
| 1 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 1.1 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诊断的认识 |
| 1.2 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治疗的认识 |
| 2 西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 2.1 西医学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西医学对周围性面瘫诊断、分期和治疗的认识 |
| 2.3 西医学对周围性面瘫预后的认识 |
| 3 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
| 3.1 证型的选择依据 |
| 3.2 针刺穴位及手法选择依据 |
| 3.3 中药方的选择依据 |
| 3.4 辅助治疗的选择依据 |
| 4 评价量表的使用及综合治疗疗效 |
| 4.1 评价量表的使用 |
| 4.2 综合治疗疗效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一般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3 治疗方法 |
| 4 疗效观察 |
| 5 统计学处理 |
| 6 结果与分析 |
| 分析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中医治疗 |
| 1.1 中药治疗 |
| 1.2 针灸治疗 |
| 1.2.1 分期针刺治疗 |
| 1.2.3 针刺加火罐 |
| 1.2.4 针灸加推拿 |
| 1.2.5 针刺表情肌 |
| 1.3 推拿疗法 |
| 2 西医治疗 |
| 2.1 西药治疗 |
| 2.2 物理治疗 |
| 2.3 心理治疗 |
| 2.4 治疗时机与预后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