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治疗蛇带疮后疱疹性神经痛1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蛇串疮后遗神经痛治验1例(论文文献综述)

蒋姗,李云,郭杰,刘晓谦,王悦,樊佳,闫利华,王智民[1](2022)在《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经典名方吴茱萸汤主治病症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吴茱萸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着《伤寒论》,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全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组成,具有温中补虚、散寒降逆之功。该文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归纳吴茱萸汤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为明确吴茱萸汤的"病-症-方-药"内在关系及其现代临床适应症、临床参考用量提供依据。全文以"吴茱萸汤"为关键词,搜集了2000~2020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出现的253例完整病例,涉及中药处方292首。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病案数据库,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主证范围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其辨证特点、发病规律、用药规律等进行总结。结果发现,吴茱萸汤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主要治疗头痛、眩晕、呕吐、泄泻、痛经、恶阻等病证;症状以"虚、寒、逆"为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神疲乏力、手足厥冷、纳差、面色晦暗、眩晕、恶风寒、腹痛、大便溏泄、腹胀、寐差及舌淡苔白、脉沉弦细等;发病主要集中在女性及中年人群;用药大多随症加减,原方药物剂量以吴茱萸6~15 g,生姜10~15 g,党参10~15 g或人参9~12 g,大枣4~6枚为常见,加味按频次高低依次为半夏、白术、茯苓、甘草、川芎等。

李莲英,李爱民,洪荣庆[2](2020)在《蜈蚣粉外敷联合刺血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蜈蚣粉外敷联合刺血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2019年1—7月收治的60例PHN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阿昔洛韦+甲钴胺片+加巴喷丁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蜈蚣粉外敷与刺血拔罐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治疗前后其他症状积分、临床治疗效果、睡眠质量、不良反应,以及出院3、6个月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痒、触觉敏感、灼烧感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3、6个月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蜈蚣粉外敷联合刺血拔罐法治疗PHN效果肯定,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睡眠质量,缩短疼痛开始缓解时间,降低疼痛程度,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何佳[3](2020)在《香木活血酊治疗带状疱疹(气滞血瘀型)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验证香木活血酊在带状疱疹疼痛(气滞血瘀型)的疗效。研究方法:本课题实际纳入共病例65例,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桃红四物汤加减口服,外用香木活血酊;对照组给予桃红四物汤口服,外用云南白药酊。每周复诊1次,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全程治疗结束后观察记录症状改善情况,计算积分。显效及痊愈患者疗程结束后随访,连续随访2个月,了解患者复发情况。研究结果:1.治疗前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及就诊时疼痛相关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具有可比性。2.统计两组总体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100%,治愈率42.42%,对照组总有效率100%,治愈率25%,经统计学分析后,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总体疗效没有明显差异。3.两组患者在治疗一周、两周后,其疼痛评分,疼痛间隔时间、疼痛持续时间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后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经四周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疼痛间隔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试验组连续随访2月,其累计复发1例,复发率4.34%,对照组累计复发两例,复发率10%,经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6.试验组累计有5例发生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导致其中3例脱落,对照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在总体疗效上来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具有不错的疗效,疗效差异不明显。2.香木活血酊针对气滞血瘀证4周后疗效好于云南白药酊3.云南白药酊的安全性较香木活血酊安全性更高。

徐先鹏[4](2020)在《基于“调神”理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基于“调神”理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入组条件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试验期间治疗组脱落1例,实际完成29例;对照组脱落2例,实际完成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选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以及局部阿是穴;夹脊穴沿脊柱方向斜刺进针,捻转得气后连接电针;阿是穴根据疼痛部位大小采用局部围刺法,以上操作留针时间均为30min。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基于“调神”理论,选取百会、神庭、本神(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穴,其中百会穴针尖向后平刺,神庭、本神穴针尖分别沿经脉循行向上、向下各平刺一针,针刺得气后捻转,频率约200次/min,捻转2min,留针30min再次捻转,内关、神门穴直刺进针,操作完成后起针。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结束后1月末随访和治疗结束后3月末随访几个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观察和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采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有效率。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入组前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2周和4周后的各项评分较入组前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结束后1月末随访和3月末随访治疗组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4.治疗完成后,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治愈率为31.03%;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2.14%,治愈率为10.71%。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经过等级资料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于“调神”理论针刺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应用常规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有效,且联合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2.基于“调神”理论针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减轻疼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且联合组较常规针刺组有更好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叶文珍[5](2020)在《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介绍萧贤忠辨治皮肤疾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一、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主要从中医世家,代代传承;厚德精医,仁心仁术;勤求博采,传承传新三个方面阐述了萧贤忠从医的经历、精湛的医术、晨兢夕厉、心怀患者的高尚医德对萧贤忠学术观点形成的影响。二、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主要阐述萧贤忠在皮肤疾病方面的病机观、辨治观、预防观。萧贤忠认为,皮肤病病因病机应以“整体观”为指导。其发病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虫毒、蛇毒、药毒、食物毒、疫疠之毒、外来伤害等,内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先天等。各个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瘀滞或虚损,经络失和失养,肌肤不固,失于濡润,反映于外则表现为各种皮肤病变。萧贤忠辨证治疗皮肤疾病亦重视“整体观”,强调“外科实从内出”的观点。其根据辨证结果和皮肤病特点将内治法大致归纳为:疏风解表止痒、清热燥湿收敛、和解疏肝理气、清热凉血消斑、健脾除湿利水、解毒杀虫止痒、活血破瘀软坚、温经散寒通络、养血润肤止痒、补益肝肾扶正等。萧贤忠认为这些治法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治疗时应该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采用一个或两个及两个以上治法,依法立方,证法方相应,疗效可奏。在临床处方上,萧贤忠善于应用古方辨治皮肤病,常用方剂有:双解汤、五神汤、香薷散、除湿胃苓汤、五根汤、防风通圣散、逍遥散、化斑汤、疏风清肝汤、银翘散、消风导赤散、泻白散、甘露饮等。并根据经验自拟经验方治疗,如止痒汤、消疣汤等。萧贤忠临床用药强调,在疾病治疗的始末一定要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萧贤忠临床常配合特色外治疗法,常用萧氏自制大成散、三黄洗液等治疗。另指出,皮肤病的预防也需遵循“整体观”,防治结合,效果更佳。三、萧贤忠论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主要从概述、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防护措施五个方面论述了萧贤忠诊治粉刺、乳痈、湿疮、丹毒、白疙、蛇串疮、奶癣、疔疮、瘾疹、风瘙痒十种疾病的临床经验。萧贤忠立志于中医外科事业,将萧氏—族治疗皮肤疾病的中医经验薪火相传,并逐渐发扬光大,为我国中医事业贡献出—份力量。

黄敏敏[6](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郭慧[7](2020)在《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比观察针刀联合治疗、穴位注射、常规口服西药三种治疗手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差异;对比观察针刀联合治疗与穴位注射及常规口服西药三种治疗方式治疗PHN患者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的变化。方法:此次试验选择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案,把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配为常规药物组、穴位注射组及针刀联合组,每组33例。常规药物组口服加巴喷丁、甲钴胺治疗,穴位注射组在常规药物组的基础上给予局部穴位注射利多卡因,针刀联合组在穴位注射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刀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三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变化、临床疗效指数及HAMA指数变化。结果:针刀治疗组在VAS疼痛方面治总有效率96.87%;穴位注射组在减轻VAS痛总有效率是93.75%;总有效率83.87%,比较三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PHN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焦虑状态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良好的效果,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高渝[8](2020)在《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单用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疗效上及安全性上的差异,进一步探析梅花针配合走罐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上是否比单用药物治疗更具有优势,以期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课题病例7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仅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梅花针配合走罐法治疗,每周2次,2周为1疗程,进行总治疗4周的治疗观察,并拟对痊愈患者进行治疗后3月内的随访,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并对患者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后的VAS评分及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进行评分比较,观察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以分析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上是否具有优势,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分析得出。结果:1.疗效比较:4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愈显率为71.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8%,愈显率为3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治疗1疗程及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治疗1疗程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治疗组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3.PSQI睡眠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两组均能改善睡眠质量;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治疗组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4.两组在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组痊愈患者均无复发,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和单独使用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能改善患者疼痛情况,但梅花针联合游走罐疗法的临床疗效更佳,不良反应较小且较为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可以帮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改善睡眠质量,临床应用更具优势。

曹婷[9](2019)在《带状疱疹病例分析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统计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专业量表和中医证候,调查分析带状疱疹临床特征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尽早干预,尽可能达到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病率的目的。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或者住院带状疱疹病人,填写带状疱疹病例表,统计患者的一般个人资料(性别、年龄、民族、BMI值、烟酒史、运动量、性情、饮食习惯及合并基础疾病史)、发病前情况(是否首次发病、医学气象学资料)、此次发病情况(发病诱因、首发症状、初诊时间、首次确诊、疼痛性质、累及脊髓节段、皮疹分型、院前治疗史、疼痛评分、皮损面积、皮疹专科情况、中医证候评分、ERSG评分、HAMD评分、此次治疗情况、疱疹评价指标及并发症等)。将皮疹消失3月后仍有疼痛等症状的病例分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组,反之为带状疱疹组。统计全部病例的资料,分析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并将两组资料两两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大部分病例来自于住院病人;女性病例是男性病例的1.6倍;超过60%的病人患病年龄>60岁;52%的患者BMI值正常,超重和肥胖的病例占47.40%;有吸烟史的占21.56%,有饮酒史的病例占20.18%;有合并基础疾病的占86.70%,共涉及到188种相关疾病,其中频率最高的高血压,其次是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等;绝大多数患者均为第一次患病;一年四季发病率相对平均,每个季节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有63.3%的患者有明确的发病诱因,劳累为最主要的发病诱因,其次是情绪因素;57.14%的患者先出现疼痛再出现皮损,29.49%的患者皮损和疼痛同时出现;患者第一次就诊确诊率为81.65%;首诊时间为4.15±2.975天;疼痛性质主要为针刺样疼痛、烧灼样疼痛及刀割样疼痛,疼痛程度以中、重度疼痛居多,VAS评分均值±标准差为6.07±1.858分;病毒累及神经最多的是胸段,其次是颈段、腰段和骶段,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绝大部分的皮疹为寻常型,面积为2.08±1.147%;中医证型最常见的是肝胆湿热证,其次是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等,最常见的舌质是红,其次是舌质淡红、舌质暗红、舌质红绛等,最常见的舌苔是薄黄苔,接下来依次是黄腻苔、黄厚腻苔、白腻苔、薄白苔等;脉象最常见的是滑数脉,其余依次是弦脉、细涩脉、弦滑脉、濡脉、沉滑脉、弦细脉等。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评分均值±标准差为33.34±5.917分,其中情绪异常组136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值±标准差为7.14±4.274分。占比最多的是没有抑郁症状,其次是可能有抑郁症状。绝大多数患者治疗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38.07%患者有并发症,出现占比最多是皮损处感染。2、经过单因素分析,患者是否合并肿瘤病史、院前是否治疗、是否中医治疗、是否使用抗病毒、镇痛、营养神经等药物、皮损面积、中医证候积分、ERSG评分及等级(肝经因子、抑郁因子评分)、HAMD评分及等级、疼痛评分、此次治疗情况(是否抗病毒、镇痛以及使用激素类药物)、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以及缓解时间等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存在差异。再将上述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皮损面积、肝经因子以及HAMD等级P<0.05,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将这3个因素再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皮损面积、HAMD等级两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与皮损面积和HAMD等级有关。皮损面积回归系数为0.397>0,P=0.023<0.05,Exp(B)=OR=1.48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皮损面积每增加1%,病人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率增加1.487倍。HAMD等级回归系数为1.721>0,P=0.000<0.05,Exp(B)=OR=5.59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HAMD等级每增加1级,病人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率增加5.591倍。

董方[10](2013)在《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火针疗法与西药治疗的疗效,研究火针“火郁发之”法的作用机制,并为其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对比不同证型治疗效果的差异,发现火针治疗的适应证;统计带状疱疹患者中既往水痘病史,探索水痘获得性免疫与带状疱疹发病的关系。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病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及维生素B1治疗,两组均治疗10天。研究过程中,记录患者疼痛、皮损等情况。并于试验的第30天、60天、90天随访时,记录有无后遗神经痛发生,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综合疗效。结果:基线情况:60例纳入病例,实际完成60例,脱落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初诊病程、生命体征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基线有可比性。皮损评价:两组治疗在止疱、结痂≥50%及脱痂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促进皮损恢复方面,火针“火郁发之”疗法优于西药治疗。疼痛评价: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能有效的减轻神经疼痛;但火针治疗镇痛起效快。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缓解≥30%的时间、疼痛完全消失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火针“火郁发之”疗法在止痛的速度、程度上均优于西药治疗。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人数比较在试验第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试验第60、9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试验第30天,治疗组在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试验第60、90天,两组疗效相当。综合疗效评分:治疗前两组综合疗效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疗法均能改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的总体症状;两组间治疗前后综合疗效评分的差值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火针治疗两证型疗效:肝经郁热及脾虚湿蕴型患者经火针治疗在脱痂时间及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在脱痂时间上肝经郁热型优于脾虚湿蕴型,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方面脾虚湿蕴型优于肝经郁热型。水痘病史:纳入的60例患者中有水痘病史的占8.3%,考虑水痘患者的体内VZV-IgG抗体呈阳性,具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获得性免疫,因此既往水痘病史对带状疱疹发病上有一定预防作用。安全性及耐受性评价:两组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火针疗法与西药疗法在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方面,均能有效治疗皮损及减轻神经疼痛,但与西药相比,火针治疗可以更快的停止水疱增多,加快皮损的结痂及脱痂,更快地止痛,缩短急性期的疼痛时间,更大程度的减轻疼痛,减少30天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两种方法的耐受性及安全性均较好。火针疗法可更好地消除脾虚湿蕴证型的疼痛;更快地促进肝经郁热型患者皮损康复。既往水痘病史对带状疱疹发病上有一定预防作用。

二、蛇串疮后遗神经痛治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蛇串疮后遗神经痛治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经典名方吴茱萸汤主治病症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收集
    1.2 医案纳入标准
    1.3 医案排除标准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病证分布规律
    2.2 症状分布规律
    2.3 舌、脉分布规律
    2.4 吴茱萸汤证一般发病规律
        2.4.1 依据不同人群的发病规律
        2.4.2 依据主证的发病规律
    2.5 吴茱萸汤一般用药规律
        2.5.1 吴茱萸汤原方药物用药规律
        2.5.1. 1 吴茱萸
        2.5.1. 2 姜
        2.5.1. 3 参
        2.5.1. 4 大枣
        2.5.2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配伍规律
        2.5.3 吴茱萸汤服法规律
3 总结

(2)蜈蚣粉外敷联合刺血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比较
    2.2 两组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症状积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比较
    2.7 两组患者随访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香木活血酊治疗带状疱疹(气滞血瘀型)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样本估计
        2.4 病例分组
    3.病例筛选
        3.1 诊断标准
        3.1.1 西医诊断标准
        3.1.2 中医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剔除、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法
        4.1.1 基础治疗方案
        4.1.2 试验组治疗方案
        4.1.3 对照组治疗方案
        4.2 观察内容
        4.2.1 一般观察项目
        4.2.2 疼痛评分观察
        4.2.3 综合疗效观察
        4.2.4 复发率观察
        4.2.5 安全性观察
        4.2.6 疗程及随访
        4.2.7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及日常护理
        4.2.8 不良反应的处理
    5 数据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脱落情况及原因分析
    2 基线研究
        2.1 受试者性别分布情况
        2.2 年龄分布情况
        2.3 两组初诊时疼痛强度评分
        2.4 两组初诊时疼痛间隔时间评分
        2.5 两组初诊时疼痛持续时间评分
    3 综合疗效评价
        3.1 两组疗程结束后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2周、4周疼痛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2周、4周疼痛间隔时间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2周、4周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比较
    4 随访情况比较
    5 不良反应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1.1 现代医学认识
        1.2 祖国医学的认识
        1.3 创新性
    2 文氏皮科对于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文氏皮科对带状疱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
    3 桃红四物汤选方依据
        3.1 桃红四物汤方义分析
        3.2 桃红四物汤加减分析
        3.3 桃红四物汤药理研究
    4 酊剂的选择依据
    5 试验组选择依据
        5.1 香木活血散组方分析
        5.2 香木活血散药物组成分析
        5.3 香木活血散组成药理研究
    6 酊剂的选用与使用注意
    7 对照组选择依据
    8 结果讨论
        8.1 整体疗效分析
        8.2 组内治疗前后分析
        8.3 组间治疗的前后分析
        8.4 复发情况分析
        8.5 安全性分析
    9 典型病例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1
附录 1 患者知情同意书(一式两份)
附录 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综述
    1.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概况
    2.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疼痛机制的认识
        2.1 外周机制
        2.1.1 周围神经炎症
        2.1.2 离子通道表达
        2.1.3 外周敏化
        2.2 中枢机制
        2.3 免疫因素
        2.4 情志相关因素
    3.带状疱疹疼痛的西医治疗
        3.1 口服药物治疗
        3.2 其他治疗
    4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4.1 关于病名的认识
        4.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内治法
        4.4 针灸
        4.5 中药熏药(蒸)治疗
        4.6 其他外治法
    参考文献2

(4)基于“调神”理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概况
        1.1 病名探究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概况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病理机制研究
        2.3 临床治疗方案
    3.小结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分析
        2.6 医学研究伦理准则
    3.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资料比较
讨论
    1.立题依据
    2.选穴依据
        2.1 “调神”理论选穴依据
        2.2 电针夹脊穴依据
        2.3 阿是穴围刺依据
    3.疗效分析
        3.1 镇痛疗效分析
        3.2 情志改善疗效分析
    4.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1 萧贤忠生平简介
    2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2.1 中医世家 代代相承
        2.2 厚德精医 仁心仁术
        2.3 勤求博采 传承创新
第二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
    1 病机观
    2 辨治观
        2.1 辨证原则
        2.2 治则治法
        2.3 遣方用药
    3 预防观
第三章 萧贤忠辨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举隅
    1 粉刺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临证经验
    2 乳痈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临证经验
    3 湿疮
        3.1 概述
        3.2 病因病机
        3.3 临证经验
    4 丹毒
        4.1 概述
        4.2 病因病机
        4.3 临证经验
    5 白疕
        5.1 概述
        5.2 病因病机
        5.3 临证经验
    6 蛇串疮
        6.1 概述
        6.2 病因病机
        6.3 临证经验
    7 奶癣
        7.1 概述
        7.2 病因病机
        7.3 临证经验
    8 疗疮
        8.1 概述
        8.2 病因病机
        8.3 临证经验
    9 瘾疹
        9.1 概述
        9.2 病因病机
        9.3 临证经验
    10 风瘙痒
        10.1 概述
        10.2 病因病机
        10.3 临证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生活调摄
    2.5 治疗疗程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病例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3 疼痛评分
    4.4 治疗病程对比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6 生活质量评分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4.8 补体C3、C4的检测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讨论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疼痛评分
    6.2 治疗病程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6.4 生活质量评分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及工作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研究设计
    2.2 随机化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内容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项目分析
    3.2 治疗前后VAS对比
    3.3 治疗前后HAMA对比
    3.4 不良反应分析
    3.5 总体疗效评定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药诊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论与经验
    4.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4.3 对于穴位注射认识及在治疗PHN的临床应用
    4.4 针刀的概念、针刀技术在治疗PHN的临床应用
    4.5 临床观察分析
    4.6 不足与展望
    4.7 结果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浅谈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病例报告表

(8)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研究方案
        2.4 治疗方案
        2.5 治疗疗程与随访
        2.6 疗效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7 安全性评价
        2.8 统计方法
        2.9 统计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立证依据
        2.1 血瘀致病
        2.2 兼夹湿邪致病
    3.加巴喷丁选用依据
    4.梅花针结合游走罐治疗依据
        4.1 梅花针叩刺依据
        4.2 游走罐选用依据
        4.3 针罐结合方法
    5.夹脊穴及阿是穴选用依据
        5.1 夹脊穴
        5.2 阿是穴
    6.选用VAS疼痛评分依据
    7.研究结果分析
        7.1 性别、年龄及病程情况
        7.2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患者基本情况表
附录3 :VAS评分表
附录4 :PSQI评分表
附录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带状疱疹病例分析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蛇串疮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1、病因病机
        2、蛇串疮的治疗
        2.1 中药内服
        2.2 外治法
        3、祖国医学对致病因素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带状疙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1、定义
        2、危险因素
        2.1 年龄
        2.2 皮疹发生的部位、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
        2.3 性别
        2.4 精神心理因素
        2.5 机体免疫情况
        2.6 其他因素
        3、发病机制
        3.1 周围神经发病机制
        3.2 中枢神经发病机制
        4、预防
        4.1 疫苗
        4.2 早期积极治疗带状疱疹
        5、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局部治疗
        5.3 神经阻滞治疗
        5.4 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带状疱疹病例临床特点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二、结果
        1、病人一般资料
        2、发病前情况
        3、此次发病情况
        4、本次诊疗情况
    三、讨论
第二部分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险因素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统计方法
    二、结果
        1、单因素分析
        2、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
        1、年龄
        2、性别
        3、基础疾病史
        4、治疗是否及时
        5、疼痛评分
        6、皮损面积
        7、激素使用
        8、中医治疗
        9、肝主疏泄功能
        10、心理因素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带状疱疹病例登记表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
    带状疤疹病例汇总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病因学研究
        三、发病机制
        四、症状研究
        五、带状疱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辨证
        四、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实验方案
        四、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情况
        二、皮损评价
        三、疼痛评价
        四、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五、综合疗效评分
        六、治疗组不同证型疗效评价
        七、耐受性评价
        八、安全性评价
        九、脱落、剔除原因分析及依从性评价
    第三节 讨论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三、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带状疱疹机理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蛇串疮后遗神经痛治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经典名方吴茱萸汤主治病症及用药规律分析[J]. 蒋姗,李云,郭杰,刘晓谦,王悦,樊佳,闫利华,王智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04)
  • [2]蜈蚣粉外敷联合刺血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J]. 李莲英,李爱民,洪荣庆. 中国医药导报, 2020(25)
  • [3]香木活血酊治疗带状疱疹(气滞血瘀型)疼痛的疗效观察[D]. 何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调神”理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徐先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D]. 叶文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郭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带状疱疹病例分析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险因素研究[D]. 曹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研究[D]. 董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带状疱疹论文 神经痛论文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论文 带状疱疹的饮食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成为专业发展中的反思实践者
下一篇:对全球私立高等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