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妍,何月,李睿亚,王杰,阿苏瑞,刘芳芳,李林烨,王茜[1](2021)在《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伴发症状病例报道并文献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PSEK)伴发症状进行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016—2017年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2个蒙古族PSEK家系, 并利用数据库检索1980—2020年国内外已发表的较为完整的40个PSEK家系和156例散发病例, 分析PSEK伴发症状。结果共纳入较为完整的PSEK家系40个, 共714例。PSEK伴发症状较多见, 国外发生率为57.38%, 国内发生率为37.42%;国外最常见的伴发症状为掌跖角化症(PPK), 其次为甲改变、神经症状、发育异常、合并可变性红斑角化症(EKV)等, 且伴发症状较重;国内最常见的伴发症状为甲改变, 其次为PPK、潮湿多汗、瘙痒、疼痛及一些皮肤病等, 且伴发症状较轻。结论 PSEK伴发症状较多, 分子遗传机制尚不明确, 通过测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样本量的扩大可对该疾病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郭杰[2](2020)在《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与血清TSLP、TLR2、IgE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屑病湿疹样变是指在确诊为银屑病(Psoriasis PS)同时又伴有渗出、糜烂、水疱、结痂、抓痕、苔藓化等湿疹样皮损。在临床中可见到部分银屑病患者在病程中皮损出现湿疹样改变,银屑病患者被误诊为湿疹类皮炎的报道也并不少见。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对这类银屑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湿疹治疗后银屑病病情能较快缓解。目前关于银屑病出现湿疹样皮损的机制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已有大量研究提示银屑病与以湿疹样皮损为主要表现的变应性皮肤病之间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尤其在皮肤屏障改变、免疫紊乱方面。文献提示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Toll 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 TLR)2、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在湿疹(Eczema)、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等变应性皮肤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银屑病血热证(进展期)是银屑病炎症较明显阶段,是观察研究银屑病湿疹样变的重要时期。本实验基于变应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对血热证银屑病患者发生湿疹样改变与上述三因子的相关性进行探索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入组患者血清TSLP、TLR2、IgE表达情况,比较三因子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及与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的相关性,进而探索TSLP、TLR2、IgE在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发生湿疹样改变的病情变化中的作用,为银屑病湿疹样变患者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湿疹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深入探索银屑病湿疹样变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基础资料(PASI值、BMI、瘙痒情况)的差异,探索哪些因素参与到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改变的病情变化中。[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的符合中医血热证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共计55例。根据患者皮损有无湿疹样改变分为寻常型银屑病伴湿疹样变组(实验组)和寻常型银屑病无湿疹样变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0例,实验组25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身高、体重、发病年龄、病程、起病诱因、PASI评分、瘙痒程度等指标。用ELISA测试患者血清中TSLP、TLR2、IgE的含量。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平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pearson做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spearman做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以ROC曲线下面积描述三因子对银屑病湿疹样变的预测价值。以P<0.05作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血清中TSLP、TLR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gE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0.05)。2.瘙痒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存在差异性(P=0.043<0.05)。3.实验组BMI和PASI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血清中TLR2与TSLP之间呈正相关性(r=0.853,P=0.00<0.01);IgE与 TLR2(r=0.670,P=0.00<0.01)、TLSP(r=0.675,P=0.00<0.01)呈正相关性。5.TSLP(AUC=0.718,P=0.006<0.01)、TLR2(AUC=0.752,P=0.001<0.01)与银屑病湿疹样变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1.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组血清中TSLP、TLR2的表达明显高于非湿疹样变组。提示着TSLP、TLR2参与到银屑病患者皮损发生湿疹样改变的病情变化中。2体重指数、PASI程度与银屑病发生湿疹样变未见明显相关。3.银屑病的瘙痒症状与银屑病湿疹样变有显着相关。4.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患者血清中TSLP、TLR2、IgE之间呈正相关,TLR2-TSLP对银屑病患者发生湿疹样改变具有预测诊断价值。
高茜[3](2020)在《观察凉血消风散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在皮肤镜下血管变化及与中医证候积分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凉血消风散治疗前后皮肤镜下血管直径及血管截面积的变化,来评价凉血消风散在改善银屑病微血管方面的疗效;并探索银屑病血热证与血管变化的相关性,为银屑病血热证提供立证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19年12月参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的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口服凉血消风散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1、2、3、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运用皮肤镜动态观察皮损处血管直径和血管截面积;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血管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一共记录血热证银屑病患者32例,治疗过程中皮损处血管直径与截面积逐渐变小,有回归正常趋势;经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血管直径、血管截面积相对指数均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中医证候逐渐改善,经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相对指数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型相关性分析,中医证候积分与血管相对指数(直径与截面积)呈正相关,R=0.63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凉血消风散在改善银屑病血热证中医证候和皮损处微血管方面有显着疗效。(2)治疗后血热证中医证候积分相对指数与血管相对指数有一定相关性,在中医证候改善的同时,皮损处血管直径变小,血管截面积变小,逐渐向正常恢复。并且随着时间变化,患者血热证症状的改善与血管回归正常的趋势一致,但两者的趋势并不是完全相同,中医证候相对指数曲线始终高于同时期血管相对指数曲线,提示中医证候改善速度优于血管恢复速度。由于两者之间相关系数并不高,血管指数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患者“血热”的程度,血管变化可以作为血热证银屑病的辅助指标。(3)皮肤镜作为皮肤科常用的检查设备,在疾病诊断、预后评估、观察疗效方面都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结合本研究认为其在血热证银屑病的疗效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林敏[4](2020)在《黄褐斑患者皮损表面微球菌定植情况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黄褐斑患者皮损与正常人皮肤表面的微球菌定植差异。(2)探讨微球菌的药敏情况。(3)探讨黄褐斑患者皮损表面定植的微球菌与皮肤屏障的关系。方法:对90例黄褐斑面颊部皮损及90例健康志愿者相应部位皮肤进行偏振光皮肤镜观察及Lab值测量,检测经表皮水流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及角质层水合作用(Stratum Corneum Hydration,SCH),并采用无菌胶带对上述部位进行粘贴采样,对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提取单菌株DNA,以细菌通用引物做PCR扩增测序鉴定到种。对鉴定出的微球菌进行体外12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90例黄褐斑患者面部皮损标本中,共有39例分离出藤黄微球菌(阳性率43.33%),90例正常人面部皮肤标本中,共20例分离出藤黄微球菌(阳性率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0例黄褐斑患者面部皮损中分离出的52株藤黄微球菌体外对12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52株藤黄微球菌对9种抗菌药物敏感率在70.0%以上,其中利福平、阿奇霉素、红霉素、青霉素及多西环素敏感率均为100.00%,阿米卡星96.15%、米诺环素94.23%、左氧氟沙星90.38%、多粘菌素B 80.77%,对克林霉素(48.08%)、甲硝唑(63.46%)和四环素(65.38%)敏感率较低。90例正常人面部皮肤分离出的23株藤黄微球菌体外对12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23株藤黄微球菌对10种抗菌药物敏感率在70.0%以上,其中米诺环素、阿米卡星、利福平、阿奇霉素、红霉素、青霉素、多西环素敏感率均为100.00%,左氧氟沙星95.65%、四环素78.26%、多粘菌素B 73.91%,对克林霉素(52.17%)和甲硝唑(69.57%)敏感性较低。(3)黄褐斑组内藤黄微球菌检出阳性组Lab A值和Lab B值均高于藤黄微球菌检出阴性组(P<0.05)。黄褐斑组内藤黄微球菌检出阳性组TEWL值高于藤黄微球菌检出阴性组(P<0.05),藤黄微球菌检出阳性组SCH低于藤黄微球菌检出阴性组(P<0.05)。结论:(1)黄褐斑患者面颊部皮损表面藤黄微球菌定植高于正常人,提示黄褐斑的产生可能与藤黄微球菌过多的定植于皮肤表面,与表皮黏附结合,产生的黄色色素超过了皮肤的自净能力有关。(2)黄褐斑患者皮损表面分离出的藤黄微球菌对利福平、阿奇霉素、红霉素、青霉素及多西环素、阿米卡星、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多粘菌素B等多种抗生素敏感,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治疗黄褐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3)藤黄微球菌定植可能与局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关,皮肤屏障的受损导致TEWL升高,SCH降低。
李晓睿[5](2019)在《消银方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治疗银屑病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中药复方制剂消银方可有效缓解银屑病患者的病情,但其具体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建立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给予中药复方制剂消银方加以干预,评价消银方治疗实验动物模型银屑病样皮损的有效性。采用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技术、流式细胞技术以及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消银方对实验小鼠皮肤组织形态、相关免疫分子、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以及可能作用靶点的影响,探讨消银方在银屑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类中药在银屑病治疗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C57BL/6雄性小鼠,采用5%咪喹莫特乳膏背部或耳部外涂造模,并给予不同剂量消银方药物干预,以雷公藤多甙作为阳性对照,观察造模前后小鼠皮损变化情况。通过皮损组织HE染色、CD3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别小鼠皮损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相关分子的表达。制备小鼠真皮与引流淋巴结单细胞悬液,染色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的分泌。将小鼠皮损表皮和真皮分离后行RNA-seq检测。结果:经咪喹莫特造模的小鼠皮肤可出现明显的红斑、肥厚和鳞屑,符合银屑病典型的病理学特征。高剂量消银方不仅可有效改善小鼠的皮肤损害,还可在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免疫记忆环节发挥疗效。模型组小鼠体内IL-17+γδT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高剂量消银方可有效抑制银屑病模型小鼠体内IL-17+γδT细胞的活化。在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皮损RNA-seq检测过程中,应用高剂量消银方干预的小鼠模型与模型组在IL-17rd相关基因表达上也有显着性差异。结论:高剂量消银方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小鼠模型体内IL-17+γδT细胞活化具有相关性,其中IL-17rd可能是消银方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靶点。
高凯敏[6](2014)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文中认为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一支与中医、西医并列的医疗卫生力量。皮肤病学是临床上一门重要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本文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学术发展史包括6部分内容: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中西医皮肤病名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几种诊疗模式;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和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和药理实验的研究。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分别介绍了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方法、当代西医的皮肤病分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通过对皮肤病分类方法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了对皮肤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西医传入之后,中西医学术的交流,首先面临着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的问题。近代最早的皮肤病专科着作中,西医皮肤病名都是直接音译的词汇,后来才出现固定、通用的中文名称。现代医家对于中西皮肤病名的对照研究不断成熟,开始对皮肤病名命名规律及中西皮肤病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出版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和《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演变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背景下,有不同的诊疗模式的出现。本文分别阐述了皮肤病的诊疗模式由单纯中西药相加使用,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再到辨证微观化的发展过程。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等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并且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皮肤科工作者不但对这些重要法则的适应证进行了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现代实验研究,本文对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这些中医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等疾病是目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已经彰显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分别对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和研究概况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目前,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对现代药理证实的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抑制变态反应的20味皮肤科常用药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学科发展史分3部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的创刊与贡献;代表性专业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及专业教育概况;几部代表着作的主要内容和几位代表人物的贡献和学术思想等。
秦万章,温海[7](2010)在《欢迎辞》文中提出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在上海胜利召开了。我谨代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本次会议做出重大贡献的各参展企业和会务组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
马振友,马毳毳,赵波[8](2009)在《中国中医皮肤科人物》文中指出中国中医皮肤科学是在中医外科、疮疡科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科系,是国之瑰宝,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与西医皮肤科学结合,创建了中国特有的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为中国和世界服务,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卫生年鉴2000年统计从事中医皮肤科人员2765人,国家又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皮肤科职称,估计目前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医师不少于5000人,几乎大多数皮肤科医师间接从事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他们共同为中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此对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12位人物做重点介绍,撰述他们的丰功伟绩,用以启迪、激励当代皮肤科医师,进一步大力发展中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
秦万章[9](2006)在《前言》文中研究表明“光阴如箭、日月如梭”,自2000年海南省海口市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以来,勿勿已经有6个年头了,回顾既往,学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世纪、新潮流”皮肤科医药学界中西医结合事业在不断发展, 皮肤科同道的友谊在不断深化,中西医结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六年来在组织上建立
徐丽敏,毛舒和[10](2004)在《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研究思考》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 1.中医对白疕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2.中医对白疕的治疗 |
| 3.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银屑病与变应性皮肤病皮肤屏障、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
| 1.皮肤屏障 |
| 2.抗原提呈与T淋巴细胞活化及失衡 |
| 3.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
| 4.细胞因子 |
| 5.Toll样受体与信号通路 |
| 6.IgE |
| 7.变应性皮肤病与银屑病的相关性 |
| 8.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
| 前言 |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1.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
| 1.6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 2.实验方法 |
| 2.1 实验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
| 2.2 ELISA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操作) |
| 2.3 统计学方法 |
| 3.实验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TLR2、TSLP、IgE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比较 |
|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PASI、BMI、瘙痒的差异比较 |
| 3.4 实验组TSLP、TLR2、IgE之间的相关性 |
| 3.5 实验组TLR2、TSLP、IgE与银屑病湿疹样变相关性 |
| 4.讨论 |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 4.2 血热证作为研究证型分析 |
| 4.3 TLR2-TSLP在银屑病湿疹样变中作用机制探讨 |
| 4.4 瘙痒、PASI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分析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介绍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病例来源 |
| (2)病例诊断标准 |
| (3)病例纳入标准 |
| (4)病例排除标准 |
| (5)病例剔除标准 |
| (6)病例脱落标准 |
| 1.1.2 治疗方案 |
| 1.1.3 观察方法及设备 |
| (1)设备 |
| (2)观察和测量方法 |
| (3)评价指标 |
| 1.1.4 统计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入组病例情况 |
| 1.2.2 病例脱失情况 |
| 1.2.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血管直径及截面积改善情况 |
| 1.2.4 血热证证候积分与血管相对指数的相关性 |
| 1.3 讨论 |
| 1.3.1 银屑病与微血管变化 |
| 1.3.2 皮肤镜在银屑病的应用 |
| 1.3.3 银屑病血热证的立证依据 |
| 1.3.4 凉血消风散对银屑病血热证血管改变的疗效评价 |
| 1.3.5 凉血消风散对银屑病血热证中医证候的疗效评价 |
| 1.3.6 银屑病血热证与血管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
| 1.4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现代研究对银屑病中医辩证分型的认识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病例报告表 |
| 附录2-中医证候评价表 |
| 附录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皮损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小鼠来源及饲养 |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 1.4 实验小鼠的随机分组 |
| 1.5 实验药物浓度的计算与选择 |
| 1.6 实验小鼠的给药及造模 |
| 1.7 实验小鼠的观察指标及方法 |
| 1.8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各组实验小鼠一般状态及体重变化比较 |
| 2.2 各组实验小鼠背部皮损的变化及PASI评分比较 |
| 2.3 各组实验小鼠皮损组织形态学比较 |
| 2.4 各组实验小鼠皮损相关指标免疫组化比较 |
| 3 小结 |
| 第二部分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皮损真皮T细胞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小鼠来源及饲养 |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 1.3 流式细胞检测抗体 |
|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 1.5 主要自配试剂 |
| 1.6 实验小鼠的随机分组 |
| 1.7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 |
| 1.8 实验小鼠的给药及造模 |
| 1.9 实验小鼠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真皮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 |
| 1.10 实验小鼠真皮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 1.11 实验小鼠真皮细胞表面染色方法 |
| 1.12 实验小鼠真皮细胞胞浆及核内染色方法 |
| 1.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各组实验小鼠耳部皮损变化、耳厚度及PASI评分比较 |
| 2.2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3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IFN-γ~+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4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IL-4~+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5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IL-17~+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6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7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IL-17~+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8 各组实验小鼠真皮Treg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3 小结 |
| 第三部分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淋巴结T细胞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小鼠来源及饲养 |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 1.3 流式细胞检测抗体 |
|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 1.5 主要自配试剂 |
| 1.6 实验小鼠的随机分组 |
| 1.7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 |
| 1.8 实验小鼠的给药及造模 |
| 1.9 实验小鼠皮肤引流淋巴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 1.10 实验小鼠淋巴结细胞表面染色方法 |
| 1.11 实验小鼠淋巴结细胞胞浆及核内染色方法 |
| 1.12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2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IFN-γ~+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3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IL-4~+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4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IL-17~+CD4~+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5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6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IL-17~+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7 各组实验小鼠淋巴结Treg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3 小结 |
| 第四部分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皮损再刺激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小鼠来源及饲养 |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 1.3 流式细胞检测抗体 |
|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 1.5 主要自配试剂 |
| 1.6 实验小鼠的随机分组 |
| 1.7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 |
| 1.8 实验小鼠皮损再刺激的给药及造模 |
| 1.9 实验小鼠皮损再刺激组织形态学的观察及流式细胞学检测 |
| 1.10 实验小鼠真皮再刺激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 1.11 实验小鼠真皮再刺激细胞表面染色方法 |
| 1.12 实验小鼠真皮再刺激细胞胞浆及核内染色方法 |
| 1.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各组实验小鼠双耳部皮损变化、耳厚度及PASI评分比较 |
| 2.2 各组实验小鼠再刺激造模后真皮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2.3 各组实验小鼠再刺激造模后真皮IL-17~+γδ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 |
| 3 小结 |
| 第五部分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皮损RNA-seq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小鼠来源及饲养 |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 1.4 主要自配试剂 |
| 1.5 实验小鼠的随机分组 |
| 1.6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 |
| 1.7 实验小鼠的给药及造模 |
| 1.8 实验小鼠真表皮分离 |
| 1.9 真表皮组织RNA抽提 |
| 1.10 RNA质检 |
| 1.11 RNA文库构建 |
| 1.12 簇生成 |
| 1.13 应用Illumina Hiseq3000 系统测序 |
| 1.14 参考数据库及相关软件 |
| 2 结果 |
| 2.1 各组实验小鼠样本测序数据质量统计结果 |
| 2.2 各组实验小鼠样本整体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分析 |
| 2.3 各组实验小鼠样本目的基因集GO功能分析 |
| 2.4 各组实验小鼠样本目的基因集KEGG pathway功能分析 |
| 2.5 动物模型中银屑病相关通路与消银方干预基因的查找 |
| 2.6 消银方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相关通路和基因的影响 |
| 3 小结 |
| 第六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1 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
| 2 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Th1/Th2与Th17/Treg的变化 |
| 3 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疾病相关信号通路探析 |
| 4 消银方的组方构成以及在银屑病从血论治中的应用 |
| 5 消银方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动物模型的作用 |
| 6 消银方在银屑病小鼠模型免疫记忆环节中的治疗作用 |
| 7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模型IL-17~+γδ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 |
| 8 消银方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相关信号通路及关键基因的影响 |
| 创新点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一) 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
| 文献综述(二) 清热解毒凉血药在银屑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摘要 |
|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综述 |
| 1. 前言 |
| 1.1 概念界定 |
| 1.1.1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 |
| 1.1.2 “皮肤病学”与“皮肤性病学” |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2. 中国近现代皮肤病分类方法的沿革 |
| 2.1 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 |
| 2.2 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 |
| 2.3 当代西医学的皮肤病分类 |
| 2.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 |
| 2.5 小结 |
| 3. 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
| 3.1 近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
| 3.2 现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
| 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几种诊疗模式 |
| 4.1 中西药并用的综合治疗 |
| 4.2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
| 4.3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 |
| 4.4 “引中西用”——西药中药化 |
| 5. 关于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 |
| 5.1 活血化瘀法适应证的研究 |
| 5.1.1 硬皮病 |
| 5.1.2 银屑病 |
| 5.1.3 红斑狼疮 |
| 5.1.4 带状疱疹 |
| 5.1.5 疣类赘生物和其他皮肤病 |
| 5.2 养血润肤法适应证的研究 |
| 5.2.1 老年皮肤瘙痒症 |
| 5.2.2 慢性湿疹 |
| 5.2.3 银屑病 |
| 5.2.4 慢性荨麻疹和其他皮肤病 |
| 5.3 清热凉血法适应证的研究 |
| 5.3.1 银屑病 |
| 5.3.2 过敏性紫癜 |
| 5.3.3 皮炎湿疹类 |
| 5.3.4 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 |
| 5.4 补肾法适应证的研究 |
| 5.4.1 脱发 |
| 5.4.2 黄褐斑 |
| 5.4.3 系统性红斑狼疮 |
| 5.4.4 硬皮病及其他皮肤病 |
| 6. 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 |
| 6.1 红斑狼疮 |
| 6.2 银屑病 |
| 6.3 湿疹 |
| 6.4 硬皮病 |
| 6.5 天疱疮 |
| 7. 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药理研究 |
| 7.1 调节免疫中药 |
| 7.1.1 雷公藤 |
| 7.1.2 黄芪 |
| 7.1.3 青蒿 |
| 7.1.4 白芍 |
| 7.2 抑制变态反应中药 |
| 7.2.1 甘草 |
| 7.2.2 白鲜皮 |
| 7.2.3 黄芩 |
| 7.2.4 徐长卿 |
| 7.3 改善微循环中药 |
| 7.3.1 益母草 |
| 7.3.2 川芎 |
| 7.3.3 丹参 |
| 7.3.4 夏枯草 |
| 7.4 抑菌消炎中药 |
| 7.4.1 苦参 |
| 7.4.2 地肤子 |
| 7.4.3 紫草 |
| 7.4.4 青黛 |
| 7.5 抗病毒中药 |
| 7.5.1 大青叶 |
| 7.5.2 马齿苋 |
| 7.5.3 薏苡仁 |
| 7.5.4 板蓝根 |
| 8. 专业学会与专业期刊 |
| 8.1 专业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
| 8.2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 9.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与专业教育概况 |
| 9.1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 |
| 9.1.1 天津市长征医院 |
| 9.1.2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 9.1.3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
| 9.1.4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
| 9.1.5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 |
| 9.2 专业教育概况 |
| 9.2.1 “西学中”教育 |
| 9.2.2 院校学历教育 |
| 10. 代表着作与代表人物 |
| 10.1 代表着作 |
| 10.1.1 《皮肤新编》 |
| 10.1.2 《中西皮肤病学讲义》 |
| 10.1.3 《中西医学汇综》 |
| 10.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
| 10.1.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 10.1.6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
| 10.1.7 《皮肤病研究》 |
| 10.1.8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 |
| 10.1.9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
| 10.1.10 《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 |
| 10.1.11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
| 10.2 代表人物 |
| 10.2.1 赵炳南 |
| 10.2.2 朱仁康 |
| 10.2.3 边天羽 |
| 10.2.4 张志礼 |
| 10.2.5 秦万章 |
| 11. 参考文献 |
| 12. 致谢 |
| 13.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