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加味益益附子白姜散治疗腹痈一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腹痈验案(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琳,薛怡,陈江,梁国强[1](2021)在《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薏苡附子败酱散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索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PF级C75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中药组4个组别,通过自由饮用3%DSS溶液的方法制作急性U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组予以1.048 g/mL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溶液,阳性药对照组予以0.031 g/mL的嗜酸乳杆菌(益君康)溶液,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7 d的治疗结束后处死所有小鼠,取小鼠结肠组织和肠内容物。实验过程中监测小鼠的体质量、精神等一般情况,进行DAI评分,HE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小鼠肠道病理变化,进行HS评分。提取肠道菌群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16S rDNA V4区进行测序分析,并采用PCR荧光定量技术对肠道菌群中的乳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t=4.137 0,P=0.000 4),药物干预后,中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DAI评分明显下降(t=2.240 3,P=0.035 0;t=2.081 6,P=0.048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HS评分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其余组别小鼠HS评分均明显降低(空白组:t=5.452 8,P=0.000 2;中药组:t=3.117 1,P=0.009 8;阳性药对照组:t=3.306 2,P=0.007 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和丰度均明显降低,药物干预后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提高,模型组致病菌丰度较高,药物治疗后可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PCR荧光定量检测乳杆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其余组别小鼠肠道中乳杆菌含量均明显增加(空白组:t=3.871 8,P=0.002 6;中药组:t=2.224 3,P=0.048 0;阳性药对照组:t=2.976 4,P=0.012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阳性药对照组和中药组之间未见明显区别(t=2.007 0,P=0.070 0)。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和恢复有益菌和有害菌的丰度比例,从而发挥对急性UC的治疗作用,其中乳杆菌发挥了明显作用。

祝昆艳[2](2021)在《经方灵活运用验案二则》文中指出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在临床中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在应用经方时善于抓住经方的病机,临床中灵活运用,不拘泥于前人定方,总是依病情而灵活变通,活学活用,运用经方治病效如桴鼓。1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脐疮患者男,45岁,主因"反复脐周发炎1年余"就诊,患者1年前出现脐周少量渗液,液体色微黄,伴红肿,无发热,

张成丹,邓洋,李梦琪,黄南,车朝敏,邹纯燕,姚再业,陈昕月,郭金孟,杨瑾,欧阳晓勇[3](2021)在《欧阳晓勇教授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聚合性痤疮临证经验》文中认为笔者通过浅析欧阳晓勇教授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聚合性痤疮的临床验案,认为薏苡附子败酱散辨证关键在于阳郁痰凝夹瘀,临床疗效确切,可推广应用于临床各科。

窦豆[4](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张锁,陈晶[5](2021)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临床应用探析》文中提出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出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用于治疗肠痈之症;所主证候病机多为阳气不振、热毒内蕴、化腐成脓。朱宗元教授临证善用此方灵活化裁,取其善入下焦、寒热并用、温阳健脾、清热祛湿化瘀的功效用来治疗带下病,充分体现了"谨守病机,异病同治"的思想,对临床证属湿热下注型带下病的诊治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丁红平[6](2020)在《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四逆散主治少阳病,具有和解清热、行气解郁、益气养血功效。结合5则验案,介绍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

柴妮,朱惠蓉,叶进[7](2020)在《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文献分析及研究评述》文中指出目的基于文献分析薏苡附子败酱散的研究及应用。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KN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1980年~2018年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建立文献数据库。对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文献年代、文献类型、疾病分布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96篇,文献年代统计中:研究文献数量稳步上升。期刊分布统计中:前3位依次是《四川中医》《内蒙古中医》。文献类型统计中:个案报道及经验总结文献占56.08%,临床研究类文献占36.82%。病症研究中:前3位疾病分科是消化科、妇科、泌尿科。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临床应用广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周步高,刘馥春,张晓云,刘端勇,赵海梅[8](2020)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薏苡附子败酱散YFB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TCMSP)搜集附子薏苡败酱散的有效成分及药物靶点,Geencard数据库搜集UC的疾病靶点,求出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及对应的有效成分;利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网络以及化合物-靶标网络;将靶点交集导入String中,对靶点的节点重要性进行分析;通过R语言对靶点的交集进行KEGG分析。结果:最终得到18个可治疗UC的潜在有效成分,以及可治疗UC的122个靶点、144条信号通路。结论:YFBP可能主要通过AKT1、IL-6、VEGFA、CASP3、JUN、PTGS2、EGFR等多个靶点,PI3K/Akt、AGE-RAGE等多条通路来发挥作用。

孙燕[9](2020)在《薏苡附子败酱散抗肝癌效应及配伍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经方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对象,考察其抗肝癌效应;并从药理效应和化学成分角度,考察薏苡附子败酱散拓展应用于肝癌的配伍特点。方法:采用MTT法评价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液和含药血清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荷Hepa1-6肝癌模型灌胃给药2周,剥离瘤体,以抑瘤率评价药物的整体效应。将薏苡附子败酱散中3味药进行拆方后分为单药组、两两配伍组,采用Hepa1-6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实验,MTT法检测评价其对效应的贡献度;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液的指纹图谱、共有峰归属和抗肿瘤成分来源分析采用HPLC检测,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为Agilent ZORBOX Extend-C18 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pH2.5),洗脱方式为梯度洗脱;设定1.0 mL/min流速,每次进样10 μL;在波长230 nm、柱温为30℃下测定。处方最佳配伍比例考察应用荷肝癌小鼠模型,采用均匀设计U9(94)法,以抑瘤率为评价指标。结果:在体外实验中,相比于对照组,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液能够明显抑制Hepa1-6、HepG-2、SMCC-7721细胞的增殖,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且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同浓度下对Hepa1-6肝癌细胞更敏感,抑制率更高。10%、15%、20%薏苡附子败酱散含药血清组OD值明显下降,含药血清能抑制Hepa1-6肝癌细胞的增殖,且与剂量相关。体内实验中,相比于模型对照组(1.83±0.72)g,7.735、15.47 g/kg薏苡附子败酱散组瘤重分别为(1.21±0.33)g、(0.79±0.33)g,抑瘤率依次为(33.78±17.85)%、(56.95±18.17)%。在拆方实验中发现,单药组中败酱草组作用最强,起效浓度低,附子组次之,薏苡仁组最弱,在两两配伍组中,附子+败酱草组在低浓度下就可发挥对Hepa1-6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作用最强,其次是薏苡仁+败酱草组,最后是薏苡仁+附子组。在以HPLC-DAD建立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液指纹图谱中,51个主要共有峰被标定了出来,并指认其中8个峰,分别为绿原酸(峰9)、咖啡酸(峰11)、芦丁(峰31)、异绿原酸B(峰36)、异绿原酸A(峰37)、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峰38)、苯甲酰乌头原碱(峰41)、槲皮素(峰46),其中3个峰来源于薏苡仁(峰2、28、50);12个峰来源于附子(峰4、5、7、8、10、14、20、25、35、38、41、51);42 个峰来源于败酱草(峰 1、3、6-19、21-27、29-37、39-40、42-49)。对10批薏苡附子败酱散水提液进行考察,相似度均在0.996以上。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液中绿原酸、咖啡酸、芦丁、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槲皮素来源于败酱草;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来源于附子。将均匀设计处理得到的9组数据以抑瘤率为y值进行偏最小二乘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方程为:y=37.5753171-0.203900x1-1.008153x2-3.201963x3+0.005349x1*x1+0.072443x2*x2+0.133768x3*x3-0.021211x1*x2-0.016679x1*x3+0.085996x2*x3(R2=0.7924),当抑瘤率最大时,方程计算出最佳配伍比例为薏苡仁:附子:败酱草=5:9:11。经过验证实验,发现薏苡附子败酱散优化后比例对肝癌肿瘤的抑制作用优于原方比例。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具有抗肝癌效应;对应经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在抗肝癌效应中配伍的君臣有变化,君药为败酱草,其最佳配伍比例为薏苡仁:附子:败酱草=5:9:11,抑制肝癌肿瘤效应优于经方比例。

吴艳敏,罗卫[10](2019)在《李伟莉应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妇科疾病经验撷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薏苡附子败酱散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3味中药材组成。李伟莉善用经方治疗妇科疑难杂症,常以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基础方治疗盆腔炎、盆腔积液、盆腔脓肿、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腹痈验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腹痈验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薏苡附子败酱散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动物
        1.1.2 药物试剂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造模和药物干预
        1.2.3 样本采集
    1.3 指标检测
        1.3.1 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1.3.2 结肠病理组织学(HS)评分
        1.3.3 16S rDNA测序技术对样本中肠道菌群进行检测以及分析
        1.3.4 PCR荧光定量技术对样本中乳杆菌含量进行检测
        1.3.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小鼠DAI评分
    2.2 结肠组织病理评分
    2.3 肠道菌群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
        2.3.1 样本物种分类和丰度分析
        2.3.2 Alpha多样性分析菌群差异
        2.3.3 基于OTU的Beta多样性分析
        2.3.4 LEfSe组间群落差异性分析
    2.4 小鼠肠道中乳杆菌含量
3 讨 论

(2)经方灵活运用验案二则(论文提纲范文)

1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脐疮
2 散偏汤治疗头痛

(3)欧阳晓勇教授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聚合性痤疮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浅析病源
2 病因病机
3 验案举隅
4 方药浅析
5 结语

(4)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临床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方义
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临证经验
    1.谨守病机,异病同治
    2.中西合璧,提高疗效
    3.知常达变,灵活变通
验案举隅
小结

(6)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四逆散方证解析
2 四逆散合方的临床应用
    2.1 四逆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
    2.2 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
    2.3 四逆散合平胃散
    2.4 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2.5 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
3 结语

(7)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文献分析及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选择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纳入及数据建立
    2.2 文献年代分布
    2.3 文献期刊分布
    2.4 文献类型分布
    2.5 文献病症研究
3 主要病症研究
    3.1 消化道疾病
    3.2 妇科疾病
    3.3 泌尿科疾病
    3.4 皮肤科疾病
    3.5 肿瘤科疾病
    3.6 呼吸科疾病
4 讨论与思考

(9)薏苡附子败酱散抗肝癌效应及配伍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一章 薏苡附子败酱散经方抗肝癌效应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液对Hepa1-6、HepG-2、SMCC-7721三株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1.1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Hepa1-6细胞增殖的影响
        3.1.2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
        3.1.3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SMC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薏苡附子败酱散含药血清对Hepa1-6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液对荷瘤小鼠肝癌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薏苡附子败酱散抗肝癌的配伍特点研究
    第一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抗肝癌作用的拆方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薏苡仁组对Hepa1-6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附子组对Hepa1-6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败酱草组对Hepa1-6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薏苡仁+败酱草组对Hepa1-6细胞增殖的影响
        3.5 附子+败酱草组对Hepa1-6细胞增殖的影响
        3.6 薏苡仁+附子组对Hepa1-6细胞增殖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液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共有峰归属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3.2 薏苡附子败酱散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考察
        3.3 共有峰归属分析
        3.4 成分峰的指认
        4 讨论
第三章 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液抗肝癌的最佳配伍比例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小鼠大体状态
        3.2 体质量变化
        3.3 瘤体积变化
        3.4 瘤重变化
        3.5 抑瘤率情况
        3.6 最佳配伍确定
        3.7 优化配伍结果及其验证实验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展望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
    附录二 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液中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专属性考察
        3.2 方法学考察
        3.3 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液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三 薏苡附子败酱散的研究进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李伟莉应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妇科疾病经验撷萃(论文提纲范文)

1 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方义、方证
2 病案举隅
    2.1 盆腔脓肿
    2.2 慢性盆腔炎
3 小结

四、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腹痈验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薏苡附子败酱散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 李红琳,薛怡,陈江,梁国强.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1(12)
  • [2]经方灵活运用验案二则[J]. 祝昆艳. 山西医药杂志, 2021(20)
  • [3]欧阳晓勇教授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聚合性痤疮临证经验[J]. 张成丹,邓洋,李梦琪,黄南,车朝敏,邹纯燕,姚再业,陈昕月,郭金孟,杨瑾,欧阳晓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17)
  • [4]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临床应用探析[J]. 张锁,陈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1)
  • [6]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J]. 丁红平.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09)
  • [7]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文献分析及研究评述[J]. 柴妮,朱惠蓉,叶进.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4)
  • [8]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机制[J]. 周步高,刘馥春,张晓云,刘端勇,赵海梅. 江西中医药, 2020(05)
  • [9]薏苡附子败酱散抗肝癌效应及配伍特点研究[D]. 孙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李伟莉应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妇科疾病经验撷萃[J]. 吴艳敏,罗卫. 中国民间疗法, 2019(15)


附子论文 薏米论文 薏苡附子败酱散论文 薏苡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探索
下一篇: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