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徐婧,程岩岩,张立德,丛国倩[1](2021)在《中医治法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医学中没有对血管性痴呆的确切记录,但散见在"文痴""呆病""痴呆""善忘"等难治病范畴中。该病病变过程复杂多变,或从虚致病,或虚实夹杂。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既从整体出发,又着眼于局部,达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论述该病的中医研究,为临床更好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王俊兰[2](2021)在《眼区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眼区电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把纳入的9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眼区电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都需要予以内科标准治疗和头针治疗。眼区电针组的治疗方法是针刺双侧眼区的肾区、心区后再接电针,常规针刺组的治疗方法是针刺印堂、太溪(双侧)、悬钟(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得气后,足三里接电针仪正极,三阴交接电针仪负极。电针使用疏波,频率为20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一次,一周6次,一疗程三周。测定并统计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前后的ADAS-cog量表、MMSE量表、ADL量表和SDSVD量表评分,并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眼区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5.56%,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57.78%,眼区电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ADAS-cog、MMSE、ADL和SDSVD量表评分进行组内对比,P<0.05,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AS-cog、MMSE、ADL和SDSVD量表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眼区电针组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眼区电针疗法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精神状态,改良其中医证候;2.眼区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取穴少,见效快,疗效显着,安全可靠,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李雪娜[3](2021)在《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深入探讨该疗法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支撑和临床研究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病例均来源于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需科门诊患者。按照血管性痴呆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60例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均可接受中风病恢复期常规治疗,如降压、调节血脂、血糖等药物可按医嘱照常服用,以排除影响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干扰因素。治疗组取穴:神庭至风府之间的督脉,及其两侧旁开1.5寸的膀胱经:三线头部腧穴均每间隔1.5寸取1穴排刺、双侧颈夹脊穴排刺;对照组取穴: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灸学》中痴呆的针刺处方:印堂、神庭、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侧)、足三里(双侧)、悬钟(双侧)、太溪(双侧)。疗程: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分别于入组即刻、第4疗程末,对两组患者进行ADL、MMSE、HDS-R评分及痴呆总疗效评价,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类型、受教育程度及痴呆程度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MMSE评定: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评分均值较治疗前均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ADL评定: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评分均值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4.HDS-R评定:两组治疗前、后HDS-R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评分均值较治疗前均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5.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30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30例,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无脱落病例及晕针、滞针等不良情况发生。研究结论1.本研究表明: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均有效果,均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智力及日常生活能力。2.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智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3.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疗效显着,可有效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且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张雅静[4](2021)在《醒神通督法温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从醒神通督立法,以温针灸为主要手段治疗血管性痴呆,对比观察与单纯针刺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探究醒神通督法温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优势所在。方法:本研究纳入的60例血管性痴呆病例,均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的患者。本研究随机将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的内科基础治疗,均辅助西药以控制血压、血糖等对症处理。针对中风病则予以针刺、康复治疗。其中试验组予以醒神通督法温针灸治疗,取穴以百会、神庭、印堂、四神聪、太溪(双侧)、悬钟(双侧)、水沟、大椎、风府、后溪(双侧)、颈夹脊(C3~7)、大钟(双侧)、神门(双侧)为主穴;配穴则依据个体症状、证候加用腧穴。操作方法:上述诸穴均以毫针针刺。百会、大椎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2~3分钟,继施以艾条温针灸(艾条固定在艾条悬灸架上或手工操作,艾火须靠近针柄或正对腧穴,热度以患者耐受为准),每间隔3~5分钟去除1次艾火灰烬,以防灰烬脱落烫伤患者皮肤,每次施灸30分钟,其余诸穴得气后皆施以平补平泻法。对照组予以单纯针刺疗法,取穴以百会、神庭、印堂、四神聪、太溪(双侧)、悬钟(双侧)为主穴;配穴则依据个体症状、证候加用腧穴。操作方法:百会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2~3分钟,其余诸穴得气后皆施以平补平泻法,每次针刺30分钟。两组治疗时均取侧卧位,均连续治疗30天为一疗程,每两个疗程之间间隔一日,共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本研究选取的评估指标有:简易精神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SDSVD)及Fugl-meyer assessment评定量表(FMA)。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取双侧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P<0.01时,说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当P<0.001时,说明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FMA和MMSE采用相关性分析,R>0时,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的绝对值越接近1代表相关性越显着。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程度、文化程度、基础疾病、原发疾病类型、证型类别、治疗前主要观察指标(MMSE量表、ADL量表及SDSVD量表)、次要观察指标(FMA评定量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患者MMSE量表评分均较前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L量表评分及SDSVD量表评分均较前下降(P<0.001),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FMA量表评分较前升高(P<0.001),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试验组MMSE量表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DL量表评分及SDSVD量表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01),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FMA量表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01),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表明醒神通督法温针灸或单纯针刺疗法对于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一定的效果,并且醒神通督法温针灸的作用优于单纯针刺疗法。3.MMSE量表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显效16人(53.3%),有效12人(40.0%),无效2人(6.7%),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9人(30.0%),有效12人(40.0%),无效9人(30.0%),总有效率70.0%。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醒神通督法温针灸在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4.ADL量表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显效7人(23.3%),有效21人(70.0%),无效2人(6.7%),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2人(6.7%),有效17人(56.7%),无效11人(36.7%),总有效率63.3%。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表明醒神通督法温针灸在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疗效显着优于单纯针刺疗法。5.治疗前后证型积分结果显示:试验组显效10人(33.3%),有效19人(63.3%),无效1人(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2人(6.7%),有效19人(63.3%),无效9人(30.0%),总有效率70.0%。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不同,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说明醒神通督法温针灸在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证型积分上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6.对照组FMA量表评分和MMSE量表评分相关性分析提示,FMA量表评分和MMSE量表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7.试验组FMA量表评分和MMSE量表评分相关性分析提示,FMA量表评分和MMSE量表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1.醒神通督法温针灸或单纯针刺疗法对于改善血管性痴呆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效果;2.从醒神通督立法,以温针灸为主要手段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3.血管性痴呆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有助于认知功能的提高。

刘静[5](2021)在《探讨运动针刺干预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VaD神经元保护及Caspase-3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运动针刺对Va D大鼠认知功能、海马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下游凋亡蛋白Caspase-3在血清中表达水平的影响,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运动针刺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Va D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能及其对血清中Caspase-3蛋白水平的影响。从而了解运动针刺治疗Va D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可为运行针刺治疗Va D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研究:本实验以健康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Olsson法建立Va D动物模型,将造模术后存活的大鼠予以水迷宫行为学测试以检验造模是否成功,然后将造模成功的Va 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模型组、头针丛刺组、运动训练组及运动针刺组,每组各8只。然后另外随机选取8只进行分离未结扎颈总动脉的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和8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正常组。分组完成后即可开始治疗,头针丛刺组予以皮内针针刺百会穴及左右旁开2mm三个穴位,运动训练组予以运动康复训练,运动针刺组即予以头针丛刺联合运动训练治疗,持续治疗时间为2周,治疗结束后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第1-5天进行定向航行实验,第6天撤掉逃生平台后开始空间探索实验,通过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分析运动针刺对Va D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先采集各组实验大鼠全血标本,再断头剥离出各组大鼠海马组织,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中通路蛋白PI3K、AKT蛋白在各组实验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运用ELISA定量法检验各组实验大鼠血清中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2、临床实验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Va D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Va D患者给与盐酸多奈哌齐等基础西药常规治疗,而治疗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运动针刺治疗,运动针刺是针刺百会及左右四神聪两穴的同时予以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周期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Va D患者进行相关痴呆量表评分(MMSE、HDS、ADL)及血标本的采集,运用ELISA法检测Va 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并对Va D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安全性能评估。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在定位航行实验结果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针刺组、头针丛刺组及运动训练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不同程度缩短(P<0.05),其中以运动针刺组干预效果最为明显;在空间探索实验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首次到达逃生平台时间明显延长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针刺组、头针丛刺组及运动训练组大鼠首次到达逃生平台时间不同程度缩短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不同程度延长(P<0.05),其中以运动针刺组干预效果最为明显。2、Western-Blot及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I3K、AKT蛋白明显降低,血清中Caspase-3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针刺组、头针丛刺组及运动训练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I3K、AKT蛋白呈不同程度升高,血清中Caspase-3水平不同程度降低(P<0.05)。其中以运动针刺组干预效果最为明显。3、临床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Va D患者血清中Caspase-3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经运动针刺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后,可发现Va D患者血清中Caspase-3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发现,两组Va D患者血清中Caspase-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Va D患者的学习记忆功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以治疗组最为明显。结论:1、动物和临床实验研究发现Caspase-3在Va D患者及大鼠血清中含量升高,表明Caspase-3表达异常与血管性痴呆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2、运动针刺防治Va D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细胞信号通路,并下调Caspase-3蛋白的表达。

王瑞瑞[6](2021)在《“认知康复组穴”针刺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肾精亏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评价“认知康复组穴”针刺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肾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并分析“认知康复组穴”针刺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水平和生活能力的影响,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方法:将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认知康复组穴针刺联合盐酸多奈哌齐)与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各31例,两组在给予卒中后二级预防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盐酸多奈哌齐治疗,治疗开始剂量为5mg,每晚口服1次,服药3天后无明显不适剂量改为10mg,继续口服治疗共4周;治疗组予以认知康复组穴针刺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认知康复组穴取穴为百会、四神聪、神庭,(双侧)肝俞及肾俞,(双侧)太溪、悬钟、三阴交、足三里。治疗组药物服用剂量及疗程同对照组,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每日1次,1周总治疗6天,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统计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性。结果:1.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Mo CA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P<0.05)。2.MMSE量表: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MMSE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Mo CA量表:两组治疗后Mo 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Mo 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ADL量表: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认知康复组穴”针刺联合多奈哌齐和单纯使用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前者临床疗效较单一西药治疗更具优势。2.“认知康复组穴”针刺在改善肾精亏虚证中医证候方面存在明显治疗优势。3.“认知康复组穴”针刺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在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认知水平,早日回归家庭生活。

陈雪艳[7](2021)在《隔龟板灸治疗痰浊阻窍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隔龟板灸治疗痰浊阻窍型SIVD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艾灸干预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状态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痰浊阻窍型SIV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对应的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多奈哌齐5mg qd口服,观察组予隔龟板灸治疗。治疗4周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及两组间治疗前后MMSE、Mo CA、ADL-R、SDSVD积分、Hcy含量、AD7C~NTP水平的变化来观察隔龟板灸治疗痰浊阻窍型SIVD的临床疗效。结果:(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3.3%;观察组86.7%;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着。(2)两组患者MMSE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数据有可比性,统计学无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MMSE积分均有提高,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积分差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Mo CA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数据有可比性(P>0.05),统计学无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Mo CA积分均提高,组内比较差异明显(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 CA积分差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患者ADL-R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ADL-R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ADL-R积分均下降,统计学有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无显着性差别(P>0.05)。(5)SDSVD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对照组与观察组SDSVD积分均有下降,对照组积分为9.80±2.24,观察组积分为8.00±1.43,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的差别(P<0.01)。(6)Hcy含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Hcy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cy含量均有下降,对照组21.50±4.97,观察组为22.13±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统计学无意义(P>0.05)。(7)尿液中AD7C~NTP的值:治疗前,两组患者AD7C~NT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液中AD7C~NTP均下降,两组治疗均有疗效(P<0.01),但观察组的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隔龟板灸能够改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2)隔龟板灸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脑代谢、保护神经元、抗炎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

杨潇[8](2020)在《“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对该针法作出客观性评价,同时分析探讨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及“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作用机理,为日后应用该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每周针刺6次,每次留针30分钟,3周一疗程,共治疗6周。治疗结束后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中医症候。认知功能由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量表)、画钟测试(四分法)两个量表进行患者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的评分进行评判;中医辨证量表(SDSVD量表)评价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的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后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量表)、画钟测试(CDT)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提高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治疗组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各疗程对比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痰浊蒙窍型的中医证候。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P>0.05,表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中医症候表现。2.治疗组在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总体疗效表现上和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改善,但两组在中医证候方面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刘龙梅[9](2020)在《健脾调神针刺法治疗痰浊阻窍型脑出血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ES)及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SDSVD)评分变化,与常规针刺法对比,探讨健脾调神针刺法对痰浊阻窍型脑出血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ICH-VCI)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选用健脾调神法,对照组选用常规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记录两组患者的Mo CA、MMES及SDSVD评分变化,比较疗效差异。结果:3个疗程结束后,两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Mo C A、MMSE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认知、提高精神方面两组疗效相当;Mo CA各成分中注意力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DSVD总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注意力及中医证候方面疗效更优。结论:两组均可提高患者认知情况、精神状态,改善中医证候、提升生活质量。健脾调神针刺法在改善注意力及中医证候方面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李硕[10](2020)在《基于调心通督针刺法观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调心通督法调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为该技术推广提供临床依据,同时为血管性痴呆的针灸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的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主穴:百会、四神聪、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辅穴:悬钟、合谷、太冲。观察组为调心通督针刺法组,主穴:百会、神庭、水沟、内关、大陵、劳宫。辅穴:大椎、命门、风府。两组患者每日针刺1次,每周5次。穴位针刺后均行平补平泻手法,捻转、提插幅度和频率采用均等的手法,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留针过程分别于刺后10min、20min、30min行针一次,每次行针1min。两组均根据患者病情予以基础药物治疗。两组观察周期为4周,予以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 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并评估综合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MMSE、Mo C A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MMSE、Mo CA量表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对改善痴呆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MMSE、Mo CA量表评分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调心通督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两组治疗前TCD检查,脑血管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血管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调心通督针刺法可明显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痴呆症状,且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两种针刺方法均可提高VD患者相应痴呆量表评分,不同程度改善痴呆症状,对VD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调心通督针刺法对VD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组。3.调心通督针刺法可明显提升VD患者的脑部血流灌注,且优于常规针刺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疗效差异的部分机制。4.调心通督针刺法操作简单方便,疗效确切,值得在血管性痴呆的康复临床中推广运用。

二、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治法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今认识
    1.1 古代医家的认识
    1.2 现代医家的认识
2 对血管性痴呆辨证分型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3.1 经典方剂
        3.1.1 四物汤类方
        3.1.2 补阳还五汤
        3.1.3 地黄饮子
        3.1.4 通窍活血汤
        3.1.5 升降散
    3.2 经验方
    3.3 中成药
4 针刺对VD治疗的研究
    4.1 针刺治疗VD的动物实验研究
    4.2 针刺治疗VD的临床实验研究
5 讨论
    1)在辨证论治下选方治疗。
    2)临床试验多元化。
    3)基于“体质可调”预防血管性痴呆。
    4)拓展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
    5)病情评估指标统一化。

(2)眼区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血管性痴呆治疗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2.1 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2.2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
        2.3 血管性痴呆的现代医学治疗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及分组方案
        2.2 主要设备
        2.3 治疗方法
        2.4 临床评价方法
        2.5 统计方法
        2.6 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3.结果分析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评价
        3.3 两组患者MMSE量表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ADL量表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SDSVD量表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ADAS-cog量表评分比较
讨论
    1.选题依据
    2.眼针选穴依据
    3.眼区电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3.1 眼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3.2 电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3.3 眼区电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4.量表的选择
    5.疗效分析
        5.1 临床疗效
        5.2 两组患者MMSE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5.3 两组患者ADL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5.4 两组患者SDSVD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5.5 两组患者ADAS-cog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或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线资料收集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3.3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3 现代医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现状
    4 立题意义
    5 头穴理论依据
    6 颈夹脊穴理论依据
    7 排刺针法的应用
    8 观察指标的应用依据
    9 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
    10 存在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醒神通督法温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中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及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
    2.5 安全性评定
    2.6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2.7 不良事件预防及处理
    2.8 注意事项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基线资料特征
    3.2 结果
    3.3 相关性分析
    3.4 安全性指标评价
4 讨论
    4.1 醒神通督立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理论探讨
    4.2 取穴依据
    4.3 温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理探讨
    4.4 临床疗效分析
    4.5 量表的选择依据
5 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探讨运动针刺干预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VaD神经元保护及Caspase-3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喂养标准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VaD大鼠模型制备
        1.4 动物分组
        1.5 实验干预方法
        1.6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
        1.7 实验标本取材及保存
        1.8 检测方法及实验步骤
        1.8.1 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表达的实验操作
        1.8.2 ELISA定量法检测Caspase-3 表达的实验操作
        1.9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定位航行实验结果分析
        2.2 空间探索实验结果分析
        2.3 PI3K及 AKT在海马组织中蛋白表达结果
        2.4 Caspase-3 蛋白表达结果
    3 讨论
        3.1 VaD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行为学检测
        3.2 血管性痴呆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3.3 血管性痴呆与PI3K-AKT通路的关系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实验过程
        1.9 ELISA 定量法检测 Caspase-3 表达的实验操作
        1.10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两组VaD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VaD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比较
        2.3 两组VaD患者治疗前后HDS评分比较
        2.4 两组VaD患者血清中Caspase-3 表达比较
        2.5 两组Va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的比较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相关认识
        3.2 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3.3 讨论头针丛刺法治疗VaD选穴处方理论依据
        3.4 运动针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3.5 西医基础抗痴呆药物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3.6 Caspase-3与VaD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4 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认知康复组穴”针刺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肾精亏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及处理
        1.7 脱落病例处理
        1.8 知情同意书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的估算
        2.2 研究设计
        2.3 分组方法
        2.4 盲法实施
        2.5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及评价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总疗效评定
        3.3 安全性评价
    4 研究质量控制
        4.1 统计学方法
        4.2 质量控制方面
        4.3 伦理学审批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完成情况
        5.2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5.3 治疗结果与分析
        5.3.1 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变化比较
        5.3.2 两组治疗前后 MoCA 评分变化比较
        5.3.3 两组治疗前后 ADL 评分比较
        5.3.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5.3.5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6 讨论
        6.1 中医学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认识
        6.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认识
        6.3 针刺治疗PSCI机制研究进展
        6.4 本研究确立“肾虚”的理论依据
        6.5 认知康复组穴的治疗依据
        6.6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隔龟板灸治疗痰浊阻窍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排除、纳入、剔除及脱落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2.1 基础治疗
        3.2.2 对照组
        3.2.3 治疗组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记录项目
        4.2 安全性指标
        4.3 疗效性指标
    5 疗效评定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资料比较
        7.2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7.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量表积分比较
        7.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CA量表积分比较
        7.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R量表积分比较
        7.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VD量表积分比较
        7.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7.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液中神经丝蛋白含量比较
    8 发生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
二、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SIVD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临床症状
        1.3 危险因素及可能发病机制
        1.4 治疗现状
    2 祖国医学对SIVD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SIVD病名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SIVD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学治疗SIVD的现状
        2.3.1 中药治疗SIVD
        2.3.2 针刺治疗SIVD
        2.3.3 艾灸治疗SIVD
        2.3.4 其他综合治疗
三、讨论
    1 隔龟板灸研究背景
    2 隔龟板灸发挥作用机理
    3 痰浊阻窍型病因病机
    4 隔龟板灸选穴依据
        4.1 关元
        4.2 中脘
        4.3 百会
    5 多奈哌齐治疗依据
    6 观察指标选取依据
    7 治疗结果分析
四、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缺血性皮质下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病例中止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情况
        2.2 治疗方法
        2.3 疗程
        2.4 针刺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
        2.5 观察指标
    3 观察结果与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健脾调神针刺法治疗痰浊阻窍型脑出血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试验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2.6 患者知情同意
        2.7 安全性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处理
        2.9 技术路线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治疗结果分析
        3.3 不良反应
讨论
    1.立论依据
        1.1 中医学对ICH-VCI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ICH-VCI的认识
    2.健脾调神针刺法的立论依据
        2.1 健脾调神法的理论依据
        2.2 健脾调神针刺法的治疗依据
    3.处方分析
    4.结果分析
        4.1 疗效分析
        4.2 认知情况评分
        4.3 精神状态评分
        4.4 中医证候评分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10 年中医治疗脑出血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随机分组表
    附录三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
    附录四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ES)
    附录五 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SDSVD)
    附录六 技术路线
致谢
论文着作

(10)基于调心通督针刺法观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盲法
        2.3 治疗方案
        2.4 异常情况处理
    3.观察项目及临床疗效评定
    4.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2.两组治疗前后Mo CA及 MMSE评分的比较
    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两组治疗前后TCD血流速度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
        1.1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2 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
        2.1 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
        2.2 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理的研究
        2.3 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
    3.立题依据
    4.指标选择依据
    5.疗效分析
    6.创新点与体会
    7 存在问题和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文献综述 血管性痴呆的综合康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治法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J]. 徐婧,程岩岩,张立德,丛国倩. 世界中医药, 2021(08)
  • [2]眼区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 王俊兰.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3]头穴联合颈夹脊穴排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雪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醒神通督法温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雅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探讨运动针刺干预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VaD神经元保护及Caspase-3表达影响的研究[D]. 刘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认知康复组穴”针刺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肾精亏虚证)的临床研究[D]. 王瑞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隔龟板灸治疗痰浊阻窍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D]. 陈雪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健脾调神针刺法治疗痰浊阻窍型脑出血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龙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调心通督针刺法观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D]. 李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血管性痴呆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读说写结合,相得也益彰
下一篇:时代的产生与崛起:邓小平教育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