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劭芬[1](2021)在《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治疗消渴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血清CX3CL1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选取肝肾阴虚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观察、比较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光凝术相较于单纯激光对于DR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机理与CX3CL1水平的相关性,为中医药在DR治疗的可行性方面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及住院部的肝肾阴虚型DR患者,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激光治疗,每7天1次,共4次,观察组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杞菊地黄汤,疗程为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眼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第28天)BCVA、眼底照相、FFA、CMT、血清CX3CL1的水平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的变化,并应用SPSS25.0软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的年龄、性别分布、DR病变分期、BCVA、CMT、CX3CL1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情况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后,两组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CVA提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眼底出血、渗出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新生血管数量、无灌注区面积、微血管瘤数量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疗效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MT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CX3CL1水平比较:两组血清CX3CL1水平经治疗均得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经治疗,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总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疗效分别为90.5%、72.7%,观察组总体疗效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纯激光治疗与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对于DR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两组相比,观察组效果更佳,可以帮助患者保留最佳视力,在改善眼底出血、渗出面积,减少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生成数量,缩小无灌注区面积,减轻黄斑水肿等方面均发挥了显着效果。2.单纯激光治疗与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均可以降低血清CX3CL1水平,推测观察组疗效更佳的原因可能与血清CX3CL1水平的降低有关。3.单纯激光治疗与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在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更为显着。
陈家敏[2](2021)在《消渴散瘀汤联合577nm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消渴散瘀汤联合577nm激光治疗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DR的有效治疗,寻求从中西医结合方面治疗DR,以提高DR的整体疗效。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眼科会诊及住院的辨证为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分期为Ⅲ~Ⅴ期的DR患者,共3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8眼。对照组予577nm激光光凝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消渴散瘀汤加减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的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荧光渗漏、遮蔽等情况,眼底照相检查视网膜出血吸收情况及记录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DR分期、BCVA、CMT、中医证候评分方面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37、0.738、0.796、0.398、0.669、0.797)。其中,对照组年龄(61.39±8.89)岁;BCVA(0.33±0.18);CMT(329.44±105.82)μm;中医证候评分(27.11±2.56)分。实验组年龄(60.72±10.36)岁;BCVA(0.38±0.16);CMT(345.22±113.31)μm;中医证候评分(26.89±2.59)分。2.治疗后BCVA比较:对照组治疗后BCVA(0.45±0.23)较治疗前(0.33±0.18)提高(Z=-3.106,P=0.002,n=18);实验组治疗后BCVA(0.58±0.15)较治疗前(0.38±0.16)提高(Z=-3.764,P=0.000,n=18);实验组治疗后的BCVA优于对照组(Z=-1.994,P=0.046)。3.治疗后CMT比较:对照组治疗后CMT(237.56±53.76)μm较治疗前(329.44±105.82)μm改善(Z=-3.724,P=0.000,n=18);实验组治疗后CMT(211.17±35.23)μm较治疗前(345.22±113.31)μm改善(Z=-3.636,P=0.000,n=18);实验组治疗后的CMT优于对照组(Z=-2.010,P=0.044)。4.治疗后FFA比较:实验组有效率83.3%,对照组有效率72.2%;实验组的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荧光渗漏及遮蔽情况优于对照组(Z=-2.018,P=0.04)。5.治疗后眼底视网膜出血吸收情况比较:实验组有效率94.4%,对照组有效率88.9%;实验组眼底视网膜出血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Z=-2.201,P=0.028)。6.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15.28±1.96)分较治疗前(27.11±2.56)分好转(Z=-3.734,P=0.000,n=18);实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11.83±2.64)分较治疗前(26.89±2.59)分好转(Z=-3.733,P=0.000,n=18);其中,实验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Z=-3.535,P=0.000)。7.中医疗效比较:实验组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有效率为77.8%,两组DR患者治疗后均有效;实验组中医疗效优于对照组(Z=-2.147,P=0.032)。结论:577nm激光治疗DR,和消渴散瘀汤联合577nm激光治疗DR相比较,中药联合激光更能有效提高患者视力,减少视网膜水肿,促进视网膜出血的吸收。总结出消渴散瘀汤能够在577nm激光治疗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DR的基础上增加治疗效果,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陈水龄[3](2020)在《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目的采用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动物模型,为CNV的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模型参考。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分别在光凝后1d、3d、5d、7d、14d、21d采用眼底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 CNV 的变化情况。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眼组织中CD105因子表达的情况。结果1.光凝后1d光斑处无荧光素渗漏;光凝后3d、5d仅有少量光斑处有荧光素渗漏。光凝后7d CNV生成率为70.18%,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为128.30±11.21。光凝后14d CNV生成率为78.18%,平均光密度值为182.12±6.59,与光凝后7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21d,CNV生成率和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光凝后时间的增加,CNV中央厚度逐渐增加,光凝后7d CNV厚度为48.92±2.81μm,较光凝后1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14d CNV厚度为61.98±5.06μm,较光凝后7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 CNV厚度为61.78±4.03μm,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D1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视网膜组织CD105表达呈阴性,光凝后1d、3d、5d组光斑处可见少量棕黄色反应物表达,光凝后7d组光斑处棕黄色反应物逐渐增多(P<0.05),光凝后14d组较光凝后7d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组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532nm激光光凝可以成功建立BN大鼠实验性CNV动物模型。2.CNV在光凝后7d至14d生长迅速,至21d逐渐稳定,此模型具有成模速度快,成模率高、重复性好、成本低的优点,可作为CNV基础研究的动物模型。3.眼底照、FFA、ICGA、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动态观察CNV的变化。第二章目的观察中药单体姜黄素对BN大鼠实验性CNV的抑制作用,以及对AKT/p-AKT/HIF-1 α/VEGF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为姜黄素治疗CNV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诱导BN大鼠建立CNV模型,造模后的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姜黄素中剂量组和姜黄素高剂量组,在光凝后14d进行眼底照、FFA与ICGA检查。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不同组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组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4.采用RT-qPCR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正常组未打激光,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CNV生成率分别为78.18%、73.21%、77.19%、75.86%、74.5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82.12±6.59、119.22±8.03、166.45±8.33、164.34±5.69、149.22±6.4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升高(P<0.05),其中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光凝后14d,雷珠单抗组CNV中央厚度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中AKT、p-AKT、HIF-1α、VEGF因子表达呈阴性,未见棕黄色反应物。光凝后14d,模型组光斑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4.mRNA结果显示:光凝后14d,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光凝后14d,AKT蛋白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高剂量姜黄素(400mg/Kg/d)对激光诱导的BN大鼠实验性CNV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2.姜黄素抑制BN大鼠实验性CNV的机制可能与抑制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第三章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19(adult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line-19,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 AKT、HIF-1 α 和VEGF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CoCl2诱导ARPE-19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模型,应用CCK-8法筛选造模试剂CoCl2、实验药物姜黄素和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的浓度,同时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2.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RT-qPCR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HIF-1α和VEGF mRNA表达量的影响。3.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p-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CCK-8细胞活性检测:随着CoCl2浓度的增加,ARPE-19细胞活性呈现先增长后抑制,当CoCl2终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终浓度在0-100μM时,ARPE-19细胞活性未见异常;当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雷珠单抗在终浓度为2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浓度为40μg/mL、8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和正常组均显着降低(P<0.05)。因此,我们选择终浓度100μM的CoCl2作为造模浓度;终浓度6.25μM、25μM、100μM的姜黄素作为低、中、高剂量组浓度;终浓度为20μg/mL的雷珠单抗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浓度。2.RT-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blot结果显示: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和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CoCl2可成功建立APRE-19细胞化学缺氧模型。2.CoCl2在终浓度为100μM时可增加细胞中AKT、HIF-1α和VEGF mRNA及p-AKT、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3.高剂量姜黄素(100μM)可降低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中AKT、HIF-1α和 VEGF mRNA 及 p-AKT、HIF-1α 和 VEGF 蛋白的表达。4.姜黄素(100μM)对CoCl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具有保护作用。第四章目的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1.将ARPE-19细胞条件培养液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作用于HUVEC细胞;采用CCK-8法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2.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水平迁移的影响。3.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垂直迁移的影响。4.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侵袭的影响。5.采用Matrigel基质胶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1.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UVEC细胞水平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水平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水平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水平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其中,高剂量组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UVEC细胞垂直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垂直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垂直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垂直迁移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垂直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HUVEC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侵袭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细胞侵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较模型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UVEC细胞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管腔形成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管腔形成较模型组显着较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RPE-19细胞姜黄素低(6.25μM)、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水平迁移;其中高剂量组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垂直迁移。2.ARPE-19细胞姜黄素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侵袭。3.ARPE-19细胞姜黄素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管腔形成。4.姜黄素可在细胞水平抑制血管的生成。
荆菁[4](2020)在《加减无比薯蓣丸治疗气阴两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加减无比薯蓣丸治疗气阴两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气阴两虚型NPDR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3例。取每例患者符合NPDR诊断标准的眼纳入统计,若患者为单眼发病,则取患眼入组;若为双眼发病,则采用随机数法取其中一只眼入组。将纳入患者按随机数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32只眼)和对照组(31例,31只眼)。试验组使用自拟方加减无比薯蓣丸汤剂口服进行治疗,组方为:薯蓣15g、肉苁蓉10g、五味子15g、菟丝子20g、牛膝15g、泽泻15g、生地黄20g、山茱萸10g、茯神10g、巴戟天15g、泽兰15g、黄芪30g、党参60g、炙甘草15g、三七3g(冲服)。服用方法:口服,日一剂,分二次温服(三七粉另外用温水冲服,日二次);对照组采用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进行治疗,服用方法:羟苯磺酸钙胶囊,进餐时吞服,0.5g/次,每日3次。两组患者试验前均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且治疗前后基础降糖方案原则上不变。两组连续服药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评分、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和中医证候积分,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1),且试验组的视力提高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治疗后的眼底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1),且试验组的眼底表现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3.两组治疗后的CMT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1),且试验组的CMT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4.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1),且试验组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5.试验期间两组各出现1例不良事件,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结论:1.中药汤剂加减无比薯蓣丸具有益气养阴,养肝明目,补肾健脾,祛瘀通络之功效,和羟苯磺酸钙胶囊两者针对气阴两虚型NPDR的治疗疗效确切,均能显着提高视力、降低眼底评分、降低视网膜厚度、缓解中医证候。2.对于气阴两虚型NPDR的治疗中,中药加减无比薯蓣丸与羟苯磺酸钙胶囊相比在提高视力、有效降低眼底评分、降低视网膜厚度、缓解中医证候方面有明显优势。
高荔姗[5](2020)在《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评价活血利水方在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中的疗效。方法:所有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经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患者60例6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30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例2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8例28眼)单纯予玻璃体腔内注射0.5mg/0.05ml康柏西普注射液3次,每次均间隔1个月,治疗组30例30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例3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7例27眼)在对照组方案前提下联合口服活血利水中药6个疗程,每个疗程15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中药加减,活血利水方组成(桃仁12g,川芎10g,当归10g,牛膝10g,茯苓10g,猪苓10g,白术10g,薏苡仁10g,桂枝10g,泽泻10g,陈皮15g,熟地10g,地龙6g,桔梗6g,枳壳6g,甘草10g)。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同时根据治疗3个月后复查FFA显示的血管壁渗漏情况、眼底照相提示的视网膜出血情况评价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两组BCVA(Log MAR)值比较:经过1个月的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的BCVA均有所提高,Log MAR值分别由基线0.88±0.27、0.84±0.30下降至0.73±0.31、0.67±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BCVA逐渐提高,Log MAR值分别为0.62±0.20、0.49±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BCVA提高至最佳,Log MAR值分别为0.45±0.37、0.27±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2)两组CMT比较: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由基线492.20±157.83μm、518.63±130.39μm降至418.21±116.85μm、399.57±78.2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9>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为386.50±142.48μm、333.03±85.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回落至最低315.87±105.11μm、268.10±91.1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3)疗效比较:对照组30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0例、15例、5例,有效率83.33%(25/30),治疗组30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16例、1例,有效率96.67%(29/30),总有效率90.00%(5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结论:(1)单纯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以及活血利水中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均有疗效,但后者更佳。(2)活血利水中药的干预能更有效减轻网膜血管壁的渗漏,促进网膜出血灶的吸收以及黄斑水肿的消退,改善视功能,起效稍慢,但疗效较稳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贾琼[6](2020)在《芪明颗粒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眼肾损害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芪明颗粒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眼肾损害患者血清炎症因子NF-κB、MCP-1、TNFα的干预作用,从炎症机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眼肾损害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基础降糖、降压、降脂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芪明颗粒,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效应指标:视力、眼底、肾功能及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以及炎症因子NFκB、MCP-1、TNFα指标的变化,同时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的波动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本试验拟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80例,最终完成73例,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的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血压、血糖、血脂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血压水平以及治疗前后的HAblc和各项血脂水平均未见明显波动,P>0.05,无统计学差异。3.两组视力及眼底病变的改善情况: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眼底出血、渗出较治疗前均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对照组眼底出血较前有所减轻(P<0.05),但眼底渗出未见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视力、眼底病变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肾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hUT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对于eGFR,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4hUTP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对eGFR的改善情况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的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达83.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F-κB、MCP-1、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上述炎症因子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值分别为0.014、0.015、0.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安全性评价:本试验过程中,有受试组的2例患者出现腹泻,停药1周后自行好转,未见其余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论:芪明颗粒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对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眼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罗园[7](2020)在《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STZ所致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基于前期对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动物模型降血糖作用的研究,选用多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从血糖、血脂、胰岛功能等方面,探讨变叶海棠水提取物降血糖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购入健康昆明(KM)种小鼠150只,体重18-20 g,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预留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小鼠按50 mg/kg连续10天予STZ腹腔注射,末次腹腔注射后禁食不禁饮16小时后剪尾取血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当FBG≥11.1 mmol/L则认为造模成功。成模小鼠按血糖值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变叶海棠0.75 g/kg剂量组,变叶海棠1.50 g/kg剂量组,变叶海棠3.00 g/kg剂量组,变叶海棠6.00g/kg剂量组。所有小鼠据10 ml/kg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均予灭菌蒸馏水灌胃,罗格列酮组予罗格列酮(2.67 mg/kg/d)溶液灌胃,变叶海棠四组由低到高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变叶海棠水提取物浸膏溶液(0.75、1.50、3.00、6.00 g/kg/d)。连续给药38天。实验期间每周固定时间检测小鼠未禁食体重及空腹血糖,第32天测量胰岛素低血糖试验(ITT),第35天测量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实验结束时摘除眼球取空腹血,分离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清蛋白GSP、空腹胰岛素FINS、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离胰脏组织,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法)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法观察胰岛β组织凋亡情况并计算胰岛β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体重明显减轻、空腹血糖值明显升高(P<0.01);ITT、OGTT各时间点血糖值均升高(P<0.01或P<0.05);血清TG、TC、LDL-C、GSP含量显着升高(P<0.01);血清FINS、GLP-1含量显着降低(P<0.01)、胰高血糖素含量略有升高,但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HOMA-β显着降低、HOMA-IR显着升高(P<0.01);模型对照组小鼠胰腺组织出现细胞明显变性、空泡、坏死,胰岛β细胞凋亡率上升(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叶海棠各剂量组小鼠体重稍有上升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叶海棠各剂量组小鼠在给药第2、3、4、5周空腹血糖值显着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叶海棠各剂量组小鼠在ITT、OGTT各时间点血糖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叶海棠各剂量组小鼠TG、TC、GSP血清含量略有下调,但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变叶海棠各剂量组小鼠LDL-C血清含量降低,以1.50、3.00 g/kg剂量组LDL-C血清含量值下降显着(P<0.05或P<0.01),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HDL-C血清含量略有上调,但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叶海棠各水提取物组小鼠血清GLP-1略有升高,变叶海棠3.00、6.00 g/kg剂量组小鼠血清胰高血糖素略有降低,但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变叶海棠各水提取物组小鼠血清FINS升高,以变叶海棠6.00 g/kg剂量组明显(P<0.05);变叶海棠各水提取物组小鼠HOMA-β升高,以变叶海棠3.00、6.00 g/kg剂量组明显(P<0.05);变叶海棠各水提取物组小鼠HOMA-IR降低,其中以变叶海棠1.50g/kg剂量组较为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叶海棠各剂量组小鼠胰腺细胞和/或胰岛细胞变性坏死程度改善,胰腺组织内β细胞凋亡率降低,其中以变叶海棠1.50、6.00 g/kg剂量组细胞凋亡率下降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或P<0.05)。结论:变叶海棠可明显改善STZ所致糖尿病模型小鼠糖代谢、脂代谢,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和/或修复胰岛组织功能,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及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等有关。
朱雯丽[8](2020)在《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研究及对MMP-9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胰岛功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干眼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相关发病因素的相关性,探讨其发生的相关机理。2.观察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MMP-9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方法:1.观察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胰岛功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干眼指标、MMP-9及发病因素等的相关性选取111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采集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四诊信息等基本资料,测定患者MMP-9、糖代谢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干眼相关指标,根据C肽值将其分为低胰岛功能组(C肽≤1ng/ml)和非低胰岛功能组(C肽>1ng/ml),比较MMP-9与糖代谢、干眼指标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另: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健康志愿者38名(仅测静脉血MMP-9水平)为健康对照组。2.观察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疗效及对MMP-9的影响选取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二冬消渴方干预,共治疗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包括治疗前后的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泪液分泌测定(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uorescein,Fl)、MMP-9、症状积分等,并根据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总体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胰岛功能等糖尿病相关指标、干眼指标、MMP-9及发病因素等的相关性①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血清MMP-9大于健康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②低胰岛功能组和非低胰岛功能组患者在年龄、病程、BMI、FBG、PBG、LAGE、SIt、BUT、MMP-9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低胰岛功能组FINS、F1均高于非低胰岛功能组,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MP-9 与 F1 呈正相关(P<0.01),与年龄、病程、BMI、FCP、FINS、FBG、PBG、LAGE、BUT无显着相关性(P>0.05);空腹C肽与SIt呈正相关性(P<0.01),与FI呈负相关性(P<0.01)。2.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临床疗效①症状总积分: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经治疗后均有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改善更明显(P<0.05)。②糖代谢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CP、FINS、FBG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 PBG、LAGE 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 FCP、FINS、FBG、PBG、LAGE 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CP、FINS、FBG无统计学差异(P>0.05);LAGE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PBG比较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干眼相关指标:治疗组SIt、BUT明显增加,F1评分明显降低,(均P<0.01);对照组SIt增加、Fl降低(P<0.01),BUT增加(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It、BUT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Fl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MMP-9:治疗后两组患者MMP-9均明显降低,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⑤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显效17眼,有效32眼,无效31眼,总有效率为62.50%;对照组显效8眼,有效29眼,无效43眼,总有效率为46.25%,两组有效率经χ2检验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观察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腹泻1例,随访自行好转,未影响研究进展。结论:①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MMP-9与F1呈正相关,血清MMP-9水平可能是反映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严重程度和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②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SIt与空腹C肽水平呈正相关,F1与空腹C肽水平呈负相关,提示血清C肽水平可能影响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的严重程度。③二冬消渴方可明显改善SIt、BUT、F1,降低PBG、LAGE,降低血清MMP-9水平,对于改善干眼症状,减少血糖波动,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性,具有较好作用。④二冬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2型糖尿病性干眼疗效较好,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综合疗效有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⑤二冬消渴方在治疗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过程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李春楠[9](2020)在《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和评价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气阴两虚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spexin(SPX)的影响,探究其治疗新诊断T2DM的作用机制,为T2DM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并整理符合研究要求的64例气阴两虚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生活指导(饮食+运动)的常规治疗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八味芪丹胶囊(4粒/次,3次/天,口服),观察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血糖血脂指标、胰岛细胞功能及抵抗指数、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血清spexin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等的变化,并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1.血糖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FPG、2h PG、GA较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的GA较对照组降低的更显着(P<0.05),两组间FPG、2h P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TG、TC、LDL-C均较前降低(P<0.05),两组HDL-C均较前升高(P<0.05),治疗组TG、TC、LDL-C的降低及HDL-C的升高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3.胰岛细胞功能及抵抗指数比较:治疗后两组HOMA-β均较前升高(P<0.01),两组HOMA-IR均较前均降低(P<0.01),治疗组HOMA-β的升高及HOMA-IR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4.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次数比较:在2周的治疗时间内,治疗组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血清spexin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spexin水平均较前升高(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的更显着(P<0.01)。6.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气阴两虚型新诊断T2DM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能够更好的调节糖脂代谢水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因子spexin的水平,影响受胰岛素受体介导的spexin基因的表达,从细胞因子途径,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参与糖脂代谢过程,调节代谢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新诊断T2DM的目的。通过研究证实八味芪丹胶囊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李青松[10](2019)在《杞精明目汤及胶原交联对结膜胶原蛋白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2X2析因设计,评价杞精明目汤及结膜胶原交联(CXL)对结膜胶原蛋白的影响;杞精明目汤联合结膜CXL治疗结膜松弛症(CCh)的效果。同时通过2X2析因设计,在动物模型中验证杞精明目汤及结膜胶原交联(CXL)对结膜胶原蛋白的影响。方法1.164名CCh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41人):对照组、中药组、CXL组、中药+CXL组。对照组仅手术切除松弛结膜,不施加中药及CXL干预;中药组给予杞精明目汤颗粒制剂口服;CXL组行结膜CXL;中药+CXL组接受口服杞精明目汤颗粒制剂和结膜CXL。3月后切除松弛结膜组织。试验前及试验后3个月,分别对四组进行OSDI量表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评分,并以OSDI评分进行疗效评价;OCT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切除结膜组织的HE染色、Masson染色和透射电镜病理观察;切除结膜组织中胶原蛋白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40只新西兰大白兔结膜松弛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中药组、CXL组、中药+CXL组。对照组无干预;中药组给予杞精明目汤灌胃;CXL组给予结膜CXL;中药+CXL组给予杞精明目汤灌胃和结膜CXL。3月后切除结膜组织。在实验前及实验后3个月,分别进行OCT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切除结膜组织的HE染色、Masson染色和透射电镜病理观察;切除结膜组织中胶原蛋白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本研究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眼别、病情、病程组间均衡。1.疗效指标1.1 OSDI量表积分:对照组、中药组、CXL组、中药+CXL组治疗前4组均衡,治疗后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8,P<0.001),治疗后根据主效应检验及疗效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中药+CXL组>中药组>CXL组>对照组。1.2 中医证候积分:对照组、中药组、CXL组、中药+CXL组治疗前4组均衡,治疗后4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04,P<0.001)。治疗后根据主效应检验及疗效指标优劣从高到低依次为:中药+CXL组≥中药组>CXL组>对照组。2.临床指标2.1 人眼球结膜OCT成像测量球结膜厚度显示:四组随访前至随访3个月球结膜上皮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4,P=0.984),但球结膜固有层厚度(F=51.064,P<0.001)和全层厚度(F=42.08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2、3月时四组球结膜固有层厚度和全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1、2、3月时四组间球结膜固有层厚度和全层厚度LSD多重比较及主效应检验显示中药+CXL组及CXL治疗两组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及中药组。2.2 共聚焦显微镜:对照组球结膜固有层胶原纤维排列稀疏;中药组球结膜固有层中胶原纤维排列松散、紊乱;CXL组和中药+CXL组球结膜固有层胶原纤维排列较对照组致密。3.实验指标3.1 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照组球结膜固有层胶原纤维排列稀疏、紊乱;中药组球结膜固有层中胶原纤维排列松散,细胞数量较对照组略增多;CXL组和中药+CXL组球结膜固有层胶原纤维排列较对照组致密,细胞量更多。3.2 透射电镜检查通过Image-Pro-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对结膜胶原纤维直径进行测量:对照组与CXL组、中药+CX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药组与CXL组、中药+CX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效应检验显示,采用CXL治疗胶原纤维直径值有明显变化。3.3 RT-PCR检测显示: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四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FⅠ=213.029,FⅢ=887.175,P<0.001);四组间比较显示,对照组与CX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单独效应检验显示,采用中药治疗能增加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中药联合CXL治疗更明显。3.4 WB检测显示: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四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Ⅰ=278.85,FⅢ=79.32,P<0.001);四组间比较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主效应及单独效应检验显示,采用中药及CXL治疗均能增加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中药联合CXL治疗更明显。3.5 免疫组化使用Image-Pro-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结果分析得到结膜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染色光密度值:四组眼结膜样本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Ⅰ=166.426,FⅢ=170.78,P<0.001);四组间比较,对照组与中药组、中药+CX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XL组与中药组、中药+CX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与CXL组、中药组与中药+CX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效应检验显示,采用中药及中药联合CXL治疗变化明显。第二部分动物实验本研究纳入造模成功后动物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组间均衡。1.兔眼球结膜OCT成像测量球结膜厚度显示:四组干预前至干预3个月分别测量球结膜上皮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06,P=0.681),但固有层厚度(F=8.859,P<0.001)和全层厚度(F=7.70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1、2、3月时四组球结膜固有层厚度和全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1、2、3月时四组间球结膜固有层厚度和全层厚度LSD多重比较及主效应检验显示中药+CXL组及CXL治疗两组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及中药组(P<0.001)。2.共聚焦显微镜:对照组结膜固有层纤维排列紊乱,中药组结膜固有层胶原纤维含量增多,CXL组较对照组更紧密,CXL+中药组结膜固有层纤维排列更为紧密。3.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显示:对照组结膜胶原纤维排布松散,偶有断裂情况,中药组结膜组织胶原纤维增多,CXL组胶原纤维排布较密,胶原纤维较粗,中药+CXL组胶原纤维含量较多,胶原纤维排布紧密,胶原纤维粗。4.透射电镜检查通过Image-Pro-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对结膜胶原纤维直径进行测量:对照组与CXL组、中药+CX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药组与CXL组、中药+CX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效应检验显示,采用CXL治疗胶原纤维直径值有明显变化。5.RT-PCR检测显示: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四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FⅠ=2182.228,FⅢ=1029.534,P<0.001);四组间比较显示,对照组与CX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单独效应检验显示,采用中药治疗能增加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量,中药联合CXL治疗更明显。6.WB检测显示: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四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Ⅰ=104.81,FⅢ=83.55,P<0.001);四组间比较显示,除Ⅰ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中药组与中药+CX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效应及单独效应检验显示,采用中药治疗能增加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中药联合CXL治疗更明显。7.免疫组化使用Image-Pro-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结果分析得到结膜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染色光密度值:四组眼结膜样本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Ⅰ=331.077,FⅢ=207.257,P<0.001);四组间比较,对照组与CXL组比较、中药组和中药+CX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效应检验显示,采用中药治疗能增加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中药联合CXL治疗更明显。结论1.杞精明目汤和结膜胶原交联均可以改善结膜松弛症患者的症状;2.杞精明目汤可以增加结膜组织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含量,胶原交联运用于结膜组织,可增加结膜胶原纤维的直径;3.胶原蛋白可以作为结膜松弛症治疗的新靶点;4.杞精明目汤可以上调结膜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结膜松弛症的作用机制之一;5.杞精明目汤联合结膜胶原交联可更有效的治疗结膜松弛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及处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主要药物和仪器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估算 |
| 2.2 分组方法 |
| 2.3 治疗方法 |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 2.5 血清CX3CL1 检测 |
| 2.6 中医临床症候积分 |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 2.8 统计方法 |
| 2.9 随访 |
| 2.10 安全性观测(详见附录J) |
| 结果 |
| 1 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
| 1.1 病例收集 |
| 1.2 观察组、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
| 2 治疗前两组观察指标、血清CX3CL1 水平及症候积分比较 |
| 2.1 两组治疗前BCVA情况比较 |
| 2.2 两组治疗前CMT数值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前血清CX3CL1 水平比较 |
| 2.4 两组治疗前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 |
| 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3.1 两组BCVA比较 |
| 3.2 两组眼底出血、渗出面积疗效比较 |
| 3.3 两组微血管瘤、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疗效比较 |
| 3.4 两组CMT数值比较 |
| 3.5 两组总疗效比较 |
| 4 两组血清CX3CL1 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 4.1 两组血清CX3CL1 水平比较 |
| 4.2 两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 5 随访 |
| 讨论 |
| 1 中医对消渴内障的认识 |
| 1.1 溯源 |
| 1.2 消渴内障病因病机 |
| 2 选方依据 |
| 2.1 杞菊地黄汤方解 |
| 2.2 杞菊地黄汤及主要药物药理研究 |
| 3 现代医学对DR的认识 |
| 3.1 炎症在DR发病机制中的角色 |
| 3.2 CX3CL1在DR进展中的作用 |
| 3.3 DR的西医治疗关键——抗炎 |
| 4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 4.1 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
| 4.2 CX3CL1 在本课题研究中的效果分析 |
| 4.3 中医症候积分效果分析 |
| 4.4 总疗效结果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CX3CL1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资料 |
| 1 资料及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与剔除标准 |
| 1.5 主要仪器和药物 |
| 1.6 治疗方法 |
| 1.7 疗效性观测指标及判定 |
| 1.8 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
| 1.9 统计学分析 |
| 第二章 结果 |
| 2 结果 |
| 2.1 治疗前2组患者的情况比较 |
| 2.2 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疗效判定结果 |
| 2.3 随访及并发症 |
| 第三章 讨论内容 |
| 3 讨论 |
| 3.1 DR的流行病学 |
| 3.2 西医对DR的认识 |
| 3.3 祖国医学对消渴目病的认识 |
| 3.4.现代医学对DR的治疗 |
| 3.5 中医治疗消渴目病 |
| 3.6 消渴散瘀汤的药物药理作用 |
| 3.7 577nm激光联合消渴散瘀汤治疗DR的优势 |
| 3.8 临床疗效分析 |
| 3.9 不足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章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 |
|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 1.3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 |
|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CNV模型 |
|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
| 2.4 制备病理学标本 |
| 2.5 HE染色 |
|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 3.1 眼底照、FFA及ICGA图像 |
| 3.2 HE染色图像 |
| 3.3 免疫组化图像 |
| 3.4 统计学方法 |
| 4. 结果 |
|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
| 4.2 HE染色结果 |
| 4.3 CD105免疫组化结果 |
| 5. 讨论 |
| 5.1 CNV模型建立的方法 |
| 5.2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的机制 |
| 5.3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CNV模型的评价 |
| 6. 结论 |
| 第二章 姜黄素通过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BN大鼠CNV的实验研究 |
|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
| 1.3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0 实验药物配制 |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CNV模型 |
|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
| 2.4 病理学标本制备 |
| 2.5 HE染色 |
|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 2.7 RT-qPCR检测mRNA表达 |
| 2.8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
|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 3.1 眼底照、FFA与ICGA图像 |
| 3.2 HE染色图像 |
| 3.3 免疫组化图像 |
| 3.4 RT-qPCR结果分析 |
| 3.5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
| 3.6 统计学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
| 4.2 HE染色结果 |
| 4.3 免疫组化结果 |
| 4.4 RT-qPCR结果 |
| 4.5 Westernblot结果 |
| 5. 讨论 |
| 5.1 新生血管与中药单体 |
| 5.2 姜黄与姜黄素 |
| 5.3 姜黄素与眼部新生血管 |
| 5.4 CNV的中医认识 |
| 5.5 姜黄素抑制CNV的机制 |
| 6. 结论 |
| 第三章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AKT、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 |
| 1. 实验细胞、试剂、药物及仪器 |
| 1.1 实验细胞 |
| 1.2 实验试剂 |
| 1.3 实验药物及溶液的配制 |
| 1.4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ARPE-19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
| 2.2 造模试剂CoCl_2、实验药物姜黄素及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浓度的筛选 |
| 2.3 实验分组与干预 |
| 2.4 CCK-8法检测实验各组ARPE-19细胞的活性 |
| 2.5 RT-qPCR检测 |
| 2.6 Westernblot检测 |
| 3. 结果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 3.1 CCK-8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分析 |
| 3.2 RT-qPCR结果分析 |
| 3.3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
| 3.4 统计学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正常ARPE-19细胞形态 |
| 4.2 CoCl_2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 4.3 姜黄素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 4.4 雷珠单抗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 4.5 RT-qPCR结果 |
| 4.6 Westernblot结果 |
| 5. 讨论 |
| 5.1 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
| 5.2 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模型的机制 |
| 5.3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 |
| 6. 结论 |
| 第四章 非接触共培养体系观察ARPE-19细胞姜黄素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 1. 实验细胞、药物、试剂及仪器 |
| 1.1 实验细胞 |
| 1.2 实验试剂 |
|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
| 1.4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HUVEC细胞株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
| 2.2 CCK-8检测 |
| 2.3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水平迁移 |
| 2.4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垂直迁移 |
| 2.5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 |
| 2.6 Matrigel基质胶法检测细胞管腔形成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正常HUVEC细胞形态 |
| 4.2 CCK-8结果 |
| 4.3 划痕实验细胞水平迁移结果 |
| 4.4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垂直迁移结果 |
| 4.5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侵袭结果 |
| 4.6 Matrigel基质胶实验细胞管腔形成结果 |
| 5. 讨论 |
| 5.1 细胞迁移 |
| 5.2 细胞侵袭 |
| 5.3 细胞管腔形成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创新性 |
| 不足与展望 |
| 综述一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姜黄素在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生期间学术表现 |
| 致谢 |
| 附: 查新报告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试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气阴两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 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概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黄斑水肿的诊断 |
| 1.2.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1.6 病例资料检查方法 |
| 1.6.1 最佳矫正视力检查 |
| 1.6.2 眼压检查 |
| 1.6.3 眼底照相 |
| 1.6.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
| 1.6.5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 |
| 1.7 分组及治疗方法 |
| 1.7.1 治疗组 |
| 1.7.2 对照组 |
| 1.7.3 手术治疗 |
| 1.7.3.1 术前准备 |
| 1.7.3.2 手术方法 |
| 1.7.3.3 术后注意事项 |
| 1.8 观察指标 |
| 1.9 疗效判定标准 |
| 1.10 统计学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2.2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BCVA(Log MAR)比较 |
| 2.2.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比较 |
| 2.2.2 治疗组组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比较 |
| 2.2.3 对照组组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比较 |
| 2.3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CMT比较 |
| 2.3.1 对照组与治疗组组间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
| 2.3.2 治疗组组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
| 2.3.3 对照组组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
| 2.4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眼底照相及FFA结果比较 |
| 2.5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 3 讨论 |
| 3.1 研究背景 |
| 3.2 发病机制 |
| 3.3 治疗方法 |
| 3.3.1 药物治疗 |
| 3.3.1.1 抗VEGF治疗 |
| 3.3.1.2 激素治疗 |
| 3.3.1.3 溶栓治疗 |
| 3.3.1.4 卵磷脂络合碘 |
| 3.3.2 激光治疗 |
| 3.3.3 手术治疗 |
| 3.3.3.1 玻璃体切割术 |
| 3.3.3.2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 |
| 3.3.3.3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 |
| 3.4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认识 |
| 3.4.1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4.2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治疗 |
| 3.4.2.1 中药治疗 |
| 3.4.2.2 中医其他外治疗法 |
| 3.4.3 活血利水方的研究基础 |
| 3.4.4 活血利水方组方原则及导师经验 |
| 3.4.5 活血利水方各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 3.5 疗效观察与研究结果分析 |
| 3.5.1 疗效分析 |
| 3.5.2 安全性分析 |
| 4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1.7 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方案设计 |
| 2.2 治疗方案 |
| 2.3 合并用药与禁止用药 |
| 2.4 不良事件观察 |
| 2.5 观察指标 |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 3.2 两组基础治疗情况 |
| 3.3 两组对视力及眼底的影响 |
| 3.4 两组对肾功能的影响 |
| 3.5 两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 3.6 两组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
| 3.7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MCD的认识 |
| 1.1 DR、DKD的病理改变 |
| 1.2 DR、DKD的发病机制 |
| 1.3 NF-κB、TNFα、MCP-1与DR、DKD的相关性研究 |
| 1.4 DR与 DKD的相关性分析 |
| 1.5 西医对DR、DKD的治疗 |
| 2 祖国医学对MCD的认识 |
| 2.1 病名及病因认识 |
| 2.2 病机认识 |
| 2.3 治法探讨 |
| 3 芪明颗粒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
| 3.1 组方分析 |
| 3.2 现代药理研究 |
| 4 芪明颗粒对气阴两虚型MCD眼肾损害患者的疗效分析 |
| 4.1 对视力、眼底病变的影响 |
| 4.2 对肾功能的影响 |
| 4.3 芪明颗粒对炎症因子及中医证候的影响 |
| 4.4 安全性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实验结果 |
| 1.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模型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 2.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体重的影响 |
| 3.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空腹血糖值的影响 |
| 4.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胰岛素低血糖试验的影响 |
| 5.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影响 |
| 6.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模型小鼠模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清蛋白GSP的影响 |
| 7.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模型小鼠模型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高血糖素(Glucagon)、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影响 |
| 8.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胰岛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 9.变叶海棠对糖尿病模型小鼠模型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 |
| 讨论 |
| 1.中西医对糖尿病及其机制的认识 |
| 2.糖尿病动物模型选择与建立 |
| 3.阳性药——罗格列酮的认识 |
| 4.变叶海棠文献研究 |
| 5.本实验中变叶海棠对STZ所致糖尿病模型小鼠生化指标影响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及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
| 1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中医机制 |
| 2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西医机制 |
| 3 中药有效成分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研究进展 |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 1.2 发病因素和机制 |
| 1.3 临床治疗 |
| 2 中医学对2型糖尿性干眼的研究进展 |
| 2.1 病因病机 |
| 2.2 辨证分型 |
| 2.3 辨证论治 |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性干眼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相关性分析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研究对象分组 |
| 2.6 研究内容 |
| 3 临床疗效研究 |
| 3.1 病例来源 |
| 3.2 诊断标准 |
| 3.3 纳入标准 |
| 3.4 排除标准 |
| 3.5 脱落标准与处理 |
| 3.6 病例的剔除 |
| 3.7 治疗方法 |
| 3.8 观察指标 |
| 4 疗效评价标准 |
|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 4.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 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6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1 相关性分析结果 |
| 1.1 2型糖尿病性干眼患者与健康人群的MMP-9比较结果 |
| 1.2 不同空腹C肽水平患者各指标的比较 |
| 1.3 血清C肽水平与干眼指标的相关性 |
| 1.4 MMP-9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
| 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 2.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
| 2.3 治疗前后各临床及实验室观察指标比较 |
| 2.4 总体疗效分析 |
| 2.5 安全性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1 二冬消渴方的立论依据 |
| 1.1 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病机关键在于“阴虚热盛,目窍失润” |
| 1.2 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治疗当以“滋阴清热,润燥明目”为大法 |
| 2 二冬消渴方组方及单味药分析 |
| 2.1 二冬消渴方的方义 |
| 2.2 单味药分析 |
| 3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相关性 |
| 4 相关性结果分析 |
| 5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
| 5.1 糖代谢指标的改善 |
| 5.2 干眼相关指标的改善 |
| 5.3 MMP-9的变化 |
| 5.4 二冬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性干眼的临床疗效 |
| 结语 |
| 1 研究结论 |
| 2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症状体征量化观察表 |
| 附录2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2.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新诊断T2DM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脱落病例标准 |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 3.研究方法 |
| 3.1 分组方法 |
| 3.2 治疗方案 |
| 3.2.1 基础治疗 |
| 3.2.2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
| 3.2.3 对照组 |
| 3.2.4 治疗组 |
| 3.2.5 疗程 |
| 4.观察内容 |
| 4.1 安全性指标 |
| 4.2 疗效指标 |
| 5.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 5.1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 |
|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 5.3 主要试剂盒及仪器设备 |
| 6.统计学处理 |
| 观察结果与分析 |
| 1.一般临床资料 |
| 2.治疗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
| 3.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
| 4.治疗前后HOMA-β、HOMA-IR比较 |
| 5.治疗后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
| 6.治疗2周内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 |
| 7.治疗前后血清spexin水平的比较 |
| 8.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 9.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
| 10.安全性观察 |
| 讨论 |
| 1.现代医学对新诊断T2DM的认识 |
| 1.1 T2DM主要发病机制 |
| 1.2 新诊断T2DM的临床特点 |
| 1.3 T2DM的治疗方法 |
| 1.3.1 生活指导 |
| 1.3.2 口服药物降糖药治疗 |
| 1.3.3 注射降糖药物治疗 |
| 2.胰岛素强化治疗 |
| 2.1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适应证 |
| 2.2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优势 |
| 2.3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缺陷 |
| 3.Spexin的相关研究 |
| 3.1 Spexin与 T2DM的关系 |
| 3.2 Spexin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
| 4.中医对T2DM的认识 |
| 4.1 中医关于T2DM的历史源流 |
| 4.2 中医学对T2DM病因的认识 |
| 4.2.1 禀赋不足 |
| 4.2.2 情志失调 |
| 4.2.3 饮食不节 |
| 4.2.4 劳欲过度 |
| 4.3 中医学对T2DM病机的认识 |
| 4.4 中医学对T2DM的治疗 |
| 5.导师对T2DM的病因病机认识 |
| 6.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 |
| 6.1 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 6.2 临床常见中医证型 |
| 6.2.1 气阴两虚型 |
| 6.2.2 脾虚痰湿型 |
| 6.2.3 阴虚血瘀型 |
| 6.2.4 湿热中阻型 |
| 7.八味芪丹胶囊的前期研究 |
| 7.1 八味芪丹胶囊的方药分析 |
| 7.2 八味芪丹胶囊临床研究 |
| 7.2.1 八味芪丹胶囊对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 7.2.2 八味芪丹胶囊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研究 |
| 7.2.3 八味芪丹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
| 7.2.4 八味芪丹胶囊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白内障防治的机制研究 |
| 7.2.5 八味芪丹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制研究 |
| 8.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T2DM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 |
| 8.1 安全性评价 |
| 8.2 对血糖的影响 |
| 8.3 对血脂的影响 |
| 8.4 对HOMA-β、HOMA-IR的影响 |
| 8.5 对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的影响 |
| 8.6 对血清spexin水平的影响 |
| 8.7 对中医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 1.中药联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
| 1.1 胰岛素强化的优势 |
| 1.2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缺点 |
| 1.3 中药在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 2.中医辨证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 |
| 2.1 气阴两虚型 |
| 2.2 脾虚痰湿型 |
| 2.3 阴虚血瘀型 |
| 2.4 湿热中阻型 |
|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杞精明目汤及胶原交联对结膜松弛症球结膜胶原蛋白的影响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设计 |
| 1.2 伦理学原则 |
| 1.3 临床汤剂 |
| 1.4 实验仪器 |
| 1.5 实验试剂 |
| 1.6 实验抗体 |
| 1.7 溶液配制 |
| 2 试验方法 |
| 2.1 样本量的计算 |
| 2.2 临床分组 |
| 2.3 OSDI量表评分 |
| 2.4 中医证候积分 |
| 2.5 试验操作 |
| 2.6 技术路线 |
| 2.7 数据采录 |
| 2.8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四组纳入病例及脱落病例数据集 |
| 3.2 四组患者眼别、性别、年龄一般资料组间均衡性检验 |
| 3.3 四组患者OSDI量表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指标 |
| 3.4 四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 |
| 3.5 四组患者实验室指标 |
| 4 讨论 |
| 4.1 临床疗效 |
| 4.2 临床指标 |
| 4.3 实验室指标 |
| 5 小结 |
| 第二部分 杞精明目汤及胶原交联对兔眼球结膜胶原蛋白的影响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技术路线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兔眼结膜组织的眼前节OCT图像 |
| 2.2 兔眼结膜组织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 2.3 兔眼结膜组织的HE染色结果分析 |
| 2.4 兔眼结膜组织的Masson染色结果分析 |
| 2.5 兔眼结膜组织的电镜观察 |
| 2.6 兔眼结膜组织中胶原蛋白m RNA相对表达含量的RT-PCR检测 |
| 2.7 兔眼结膜组织中胶原蛋白的WB检测 |
| 2.8 兔眼结膜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创新点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文献综述 胶原交联技术在眼表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在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之一 龙胆五苓合剂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
| 附录三: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摘要 |
| 附录四:科研成果和学术活动 |
| 附录五:伦理审查批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