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50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林[1](2021)在《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回顾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临床疗效,挖掘所用中药的基本特征,配伍特点,内在联系;(2)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机制;(3)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10年之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特征。方法:(1)研究一: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病房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的PNS(水肿病脾肾气虚型)患者共108名,实验组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治疗,两组各54例,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纳入实验组54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中药方剂共268付,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采用Aproiori关联规则,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实验组268付中药的基本特征。(2)研究二:根据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所有已知靶点,从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校正,再通过OMIM和Genecard数据库寻找目前已知的PNS靶点,分析蛋白互作用网络;基于R Stuidio1.2.5042版本的R 4.0.0软件做GO和KEGG富集分析;Pub Chem数据库寻找药物成分的二维结构式,并将这些药物成分作为配体,Chem Bio3D Ultra 14.0对下载的药物成分进行最低能量值转化,PDB数据库搜索主要蛋白的结构式,受体蛋白经Py MOL 2.4.0去除水分子后摘除配体,并保存为pdb格式,使用Autodock Tools 1.5.6把配体统一转换成pdbqt格式,并对受体进行加氢,根据原配体所在位置设置网格盒子(Grid Box)参数,以参数使用Autodock Vina做分子对接验证。(3)研究三:根据Cite Space 5.7.R2软件,检索2010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关于中医药治疗PNS的文献,以Cite Space5.7.R2对导出的Refworks格式数据进行转换,并导入Cite Space5.7.R2中,筛选与去重后进行可视化展示。在参数设置中,以1年作为时间切片;节点分类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参考2019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版),统计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据,对作者单位进行统计,设立表达矩阵,做聚类校正分析,校正方式以VBA语言为主。结果:(1)研究一:PNS患者在12周治疗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均改善,实验组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的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两组无差异(P>0.05)。对实验组所用的中药进行挖掘,共发现205味中药,频次最高的中药是黄芪,最常见的药对是黄芪+白术,关联分析得出的最终药物共有8味,分别是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芡实),祛风除湿(青风藤、防己、茯苓),活血化瘀(丹参和鬼箭羽);对所有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分成3类,最佳的一类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防己,芡实,金樱子,杜仲),祛风除湿(青风藤,薏苡仁,威灵仙,猪苓,冬瓜皮,蝉蜕),活血化瘀(鬼箭羽,土鳖虫,川芎,当归)。(2)研究二: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先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有效成分及靶标,共找出有效活性成分124个,其中防己4个,黄芪20个,甘草93个,白术7个,根据相应靶标,蛋白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度值最高的五个成分,分别是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在PNS的基因检索中,共选出1778个基因,“药物-疾病”有46个共同靶标,GO分析主要与DNA结合转录因子,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RNA聚合酶II等有关;KEGG富集分析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能与糖基化终产物受体通路,卡希波肉瘤通路,液体剪切应力通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前列腺癌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等有关。为验证相关分子的结合能力,把排名前五的成分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作为配体,将基因排名前五的蛋白作为受体,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山奈酚与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天冬酶-3(CASP3),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的受体1IL6,2XZT,3V3V结合自由能良好,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PNS的靶点。(3)研究三:文献计量学的时间分析指出,在2010年至2018年间,文献发表量虽然出现波动,但是总体上为上升趋势,2019年之后,文献发表量开始下降。发表机构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2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篇),天津中医药大学(16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4篇),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篇)。作者频数排名分别是邓跃毅教授(14篇),杨洪涛教授(9篇),余仁欢教授(9)。湖北省中医院的王小琴教授2018年-2020年期间文献量开始突现。发表期刊以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最多(36篇),其次是光明中医(26篇),河北中医(19篇),湖南中医杂志(16篇)等。关键词排名前5的分别是肾病综合征(317次),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41次),特发性膜性肾病(95次),中医药疗法(85次),膜性肾病(63次),中医药治疗(58次);其中以特发性膜性肾病为关键词的研究在2018年突现强度最大,突现时间一直持续到2020年,防己黄芪汤的突现时间最长,从2017年持续到2020年;对关键词的中药方剂进行归纳,排名前五的中药有防己黄芪汤(55篇),真武汤(46篇),肾炎康复片(30篇),五苓散(25篇),六味地黄丸(16篇);对关键词证型进行归纳,排名前5的证型分别是脾肾阳虚证(41次),脾肾气虚证(35次),气阴两虚证(26次),湿热瘀阻证(22次),血瘀水停证(22次)。结论:(1)数据挖掘的中药基础方显示为加减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PNS的疗效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治疗后在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未见统计差异;(2)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能通路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关键药物成分可能是槲皮素和山奈酚,关键的作用靶点可能是IL-6,CASP3,MAPK8;(3)文献计量学的突现词强调了将来的研究热点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关键词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证型是脾肾阳虚型,且真武汤也是常出现的方剂之一,所以真武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依然是众多学者的关注点。

程姣[2](2021)在《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分析其用药规律,传承其学术思想,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诊治。方法:(1)跟诊学习:通过跟诊抄方、临证分析、个案讨论等方法学习并归纳刘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2)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学习并整理刘宝厚教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关键点。(3)数据挖掘: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宝厚教授门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处方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处方及用药规律,整理刘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学术思想。结果:(1)刘宝厚教授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肝、肾亏虚为本,其中尤以脾肾亏虚为要,风邪,湿热及血瘀为标。(2)刘宝厚教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出了“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瘀血不去、肾气难复”的病机观点。治疗上主张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从风论治,常以激素的使用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点分阶段辨证论治。(3)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所录入的200首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共使用中药142味,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有48味,使用频次前十的药物依次是:黄芪、当归、地龙、水蛭、石韦、女贞子、生地黄、益母草、炒白术、防风;四气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刘教授用药以寒、温、平性为主;五味频次统计结果显示用药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统计显示入肝、脾、肺、肾经药物较多;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45个,其中位于前五的药对依次是:水蛭-地龙,黄芪-当归,黄芪-地龙,水蛭-黄芪,水蛭-黄芪-地龙;基于熵聚类算法,得出关联度较大的药对36个,核心组合18个及新处方9个。结论:(1)刘宝厚教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主张“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治疗上注重祛邪,常以激素使用不同阶段作为中西医结合点辨证论治,具以有鲜明的诊疗特色。(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客观论证了刘宝厚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注重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内外风兼治等,其结果符合刘教授“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瘀血不去,肾气难复”、“从风论治”等学术观点,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励梦迪[3](2020)在《中药汤剂联合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张宗礼教授治疗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以中药汤剂联合激素为主要干预措施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张宗礼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并总结张宗礼教授的临床治疗经验和理论思想。方法:第一部分:通过万方数据知识平台、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对2009年12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发表的所有运用中药汤剂联合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检索并筛选。将筛选后纳入的文献通过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偏倚评价,并使用Review Manager5.3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搜集并筛选出张宗礼教授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有效病例58例,222诊次。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将相关病例资料录入,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挖掘,得到药味个数统计、药频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等结果。结果:1.本次共纳入25篇文献,包含2060例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经Meta分析后结果示:(1)临床有效率:RR=1.27,95%CI[1.22,1.33],Z=10.61,P<0.00001;(2)24小时尿蛋白:(1)年龄≥41岁:MD=-0.95,95%CI[-1.04,-0.87],Z=23.30,P<0.00001;(2)年龄<41岁:MD=-0.84,95%CI[-0.88,-0.79],Z=35.48,P<0.00001;(3)年龄均数未明:MD=-1.07,95%CI[-1.15,-0.99],Z=26.18,P<0.00001;(3)血浆白蛋白:MD=4.99,95%CI[4.43,5.55],Z=17.45,P<0.00001;(4)甘油三酯:MD=-0.77,95%CI[-0.84,-0.70],Z=22.08,P<0.00001;(5)不良反应发生率:RR=0.54,95%CI[0.44,0.66],Z=5.87,P<0.00001。2.本研究共纳入中药处方222首,涉及中药共126味,药物使用频次达2776次,其中用药频次最高为生黄芪;使用药物频次≥20次的常用中药有35味,其使用率占总频次的85%;在药物四气统计中,以寒性药物为首,占总频次的59.3%,第二为温性药物;在药物五味统计中,以甘、苦味药物为首;在药物归经分析中,归肝、肺、脾、胃、心、肾经的中药使用频次最高;在常用中药的功效类别统计中,利水渗湿药为首,补虚药次之,此二类占总频次的57.4%;令“支持度个数”为88,获得12味中药及28条规则;令“关联系数”为8,同时“惩罚度”为2,获得18个药物核心组合及9首新方。结论:1.以中药汤剂联合激素为主要干预措施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在提高有效率、减少蛋白尿、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脂、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均优于单纯激素治疗,说明中药汤剂联合激素治疗本病有着肯定的疗效,值得深入探索,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本结论有必要通过更多可靠且质量更高、样本量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2.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证,其病机以肺脾肾三脏气虚,水、湿、热、瘀内蕴为主,故张宗礼教授在治疗该病时,扶正祛邪并重,在多用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的同时,注重使用补虚药扶正以固本,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辨证应用以行气活血化瘀去标,体现了张宗礼教授选药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标本同治的辨治特点。此次研究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了可靠参考,为张宗礼教授中医肾病学术思想的总结与传承开展了有效探索。

甘小金[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统称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难治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优势,但各中医妇科专家对该病的认识和用药特点不尽相同。王子瑜教授耕耘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70余年,治疗该病的疗效显着,其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独具个人特色,亟待研究并总结。目的在数据挖掘和文献总结的前提下,探讨王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辨证和用药规律,为中医同道提供些许临床经验。方法1辨证规律研究收集2005-2015年间王老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病例150例,采用SPSS24.0及Weka3.9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贝叶斯网络分析;王老学术继承人参与统计和讨论结果的全过程,即人机结合模式。2用药规律研究收集王老2005-2015年间王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中药处方502个,采用SPSS 24.0软件、SPSS Modeler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合王子瑜教授学术继承人的访谈结果,对结果进行筛选并解析。结果1辨证规律研究150份病例共收集61项症状、10种舌象、9种脉象,常见症状为小腹疼痛、经色暗红、血块偏少、腰部酸痛、经前经期乳房胀痛、小腹坠胀、经量偏少、经量偏多、肛门坠胀、经色鲜红,常见舌象为舌色暗红、舌色暗淡,常见脉象为弦脉、细脉;最多见的证候为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血瘀是所有病例均有的证候要素,肾虚、肝郁、气滞、血瘀形成的证候要素组合占71.33%;贝叶斯网络对寒凝、湿热、气滞、肝郁、肾虚的分类识别率分别为94.67%、90.67%、86%、82.67%、77.33%;并量化各症状对证素的贡献度,从而分出主症与次症:寒凝证的主症为经色暗红、经期恶心呕吐、小腹凉、经期冷汗、肢冷,湿热证的主症为白带色黄、舌质胖大,气滞的主症为经前经期乳房胀痛、舌质胖大、舌色暗红,肝郁的主症为经前经期乳房胀痛、脉弦,肾虚的主症为腰部酸痛、脉弦、脉细。2用药规律研究203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共就诊493次,中药处方502个,共涉及131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6100次,高频次(≥40次)中药有35味;共使用中成药13种。王老常用中药有当归、赤芍、丹参、香附、元胡、没药、莪术、白芍、益母草、蒲黄,常用中成药是乌丹丸,使用人次占比50.4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皮-陈皮,桂枝-桃仁,蒲黄-五灵脂等3组药对间距为1,关系最为紧密;采取人机结合方法将高频次中药分为10类,C1:青皮、陈皮;C2:桂枝、桃仁、炮甲、三七;C3:柴胡、橘核;C4:吴茱萸、小茴香、肉桂、细辛、乌药;C5:山药、山萸肉、党参、杜仲、黄芪、茯苓;C6:莪术、三棱、石见穿、荔枝核;C7:白芍、熟地、川芎;C8:香附、益母草;C9:蒲黄、五灵脂、元胡、没药;C10:当归、赤芍、丹参。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已知药对当归-赤芍、当归-白芍、当归-赤芍-白芍、莪术-三棱、蒲黄-五灵脂及元胡-没药的支持度都在25%以上,置信度均在88%以上;青皮-陈皮、乌药-小茴香、乌药-吴茱萸、香附-益母草等4组药对与聚类分析结果(C1、C4、C8)相符,山萸肉-山药-熟地具备药串关系。结论王老以瘀血阻滞胞宫、冲任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核心病机,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肾虚血瘀、气滞血瘀是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肝郁、气滞、血瘀是该病常见证候要素;贝叶斯网络对寒凝、湿热、肝郁、气滞的识别率较高,主症与临床实际情况部分相符。.治疗方面,王老以活血消症为核心治法,其中又以活血为要,活血有补肾活血、行气活血、益气养血活血、温经活血等不同,消症有破血消症、软坚散结之别;用药具有攻补兼施、忌过攻伐、药味精简、效专力宏、分期施药等特点;常用中药有当归、赤芍、丹参、香附、元胡、没药、莪术、白芍、益母草、蒲黄等;常用乌丹丸配伍汤剂口服;常用药对、药串有①当归-赤芍、②当归-白芍、③当归-赤芍-白芍、④莪术-三棱、⑤蒲黄-五灵脂、⑥元胡-没药,⑦香附-益母草、⑧乌药-小茴香、⑨乌药-吴茱萸、⑩青皮-陈皮、(11)山萸肉-山药-熟地、(12)柴胡-橘核、(13)桂枝-桃仁。

刘玉旋[5](2020)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了解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IMN中医证候的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制定IMN中医证候学临床调查表,采集IMN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指标、中医症状、舌脉信息,建立IMN数据库。病例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85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91例,总计276例。应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描述IMN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影响IMN中医证候分布的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276例IMN中,男女比例1.3:1。发病年龄平均在51.07±13.90岁(18~83岁),青年组77例(27.90%),中年组161例(58.33%),老年组38例(13.77%),本研究病例以青中年为主。男性与女性的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I平均在25.09±3.53,偏瘦组 7 例(2.54%),正常组 135 例(48.91%),超重组 134 例(48.55%)。2.临床特点276 例 IMN 患者中 Ⅰ 期 163 例(59.06%);Ⅱ 期 105 例(33.70%);Ⅲ 期 7例(1.81%);Ⅳ期1例(0.36%)。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者61人(22.10%),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者215人(77.90%)。CKD 1期195例(70.65%),CKD 2期57例(20.56%),CKD 3 期 18 例(6.52%),CKD4 期 6 例(2.17%)。24 小时尿蛋白定量 4.07±3.53g,<3.5g 151 例(54.71%),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在 3.5g~8g 93 例(33.70%),24小时尿蛋白定量>8g 32例(11.59%)。血浆白蛋白为31.44±8.41g/L,≥30g/L的148例(53.62%),血浆白蛋白在20~30g/L之间的有102例(36.96%),血浆白蛋白≤20g/L26例(9.42%)。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128例(46.38%);伴有血尿者167例(62.55%);伴有高血压者130例(47.10%);伴有并糖尿病者35例(12.68%);伴有高尿酸血症者102例(37.00%)。3.中医证候特征(1)症状频数前十五名神疲乏力(89.13%)>腰脊酸痛(85.14%)>浮肿(63.04%)>肢体困重(54.71%)>睡眠差(52.54%)>食少纳呆(48.55%)>夜尿多(44.20%)>便溏(38.77%)=少气懒言(38.77%)>口干(37.68%)>面色晦暗(31.16%)>胃脘胀闷(28.99%)>面色萎黄(24.28%)>面色(?)白(23.91%)、头晕(23.91%)。(2)虚证、实证分布情况276例IMN中,表现为虚证54例(19.57%),实证有30例(10.87%),虚实夹杂证者192例(69.57%)。在54例虚证中,脾肾气虚证20例(37.04%),脾肾阳虚16例(29.63%),肝肾阴虚证11例(20.37%),肺肾气虚证5例(9.26%),气阴两虚证2例(3.70%)。在30例实证中,湿热证15例(50.00%),湿瘀互结9例(30.00%),水湿证 5 例(16.67%),血瘀证 1 例(3.33%)。(3)虚实夹杂证分布情况脾肾气虚证兼夹实证者总计97例,脾肾气虚证兼夹实型最多的是水湿证36例(37.11%),其次是血瘀证18例(18.56%)、湿瘀互结证17例(17.53%)、湿热证15例(15.46%)、湿浊证11例(11.34%)。脾肾阳虚证兼夹实证有46例,兼夹最多的是湿浊证18例(39.13%),其次水湿证12例(26.09%)、湿瘀互结证7例(15.22%)、血瘀证5例(10.87%)、湿热证4例(8.70%)。肝肾阴虚证兼夹实证者有25例,兼夹血瘀证10例(40.00%)最多,湿瘀互结证8例(32.00%),湿热证3例(12.00%),湿浊证3例(12.00%),水湿证1例(4.00%)。肺肾气虚证兼夹实证有20例,其中兼夹水湿证7例(35.00%),血瘀证6例(30.00%),湿瘀互结证5例(25.00%),湿热证2例(10.00%)。气阴两虚证兼夹实证4例,其中兼夹血瘀证3例,占75.00%;兼夹湿瘀互结证1例,占25.00%。(4)舌苔与脉象分析舌色:淡白舌111例(40.22%),其次依次分别为紫暗舌81例(29.35%),红舌44例(15.94%),淡红舌40例(14.49%)。舌形:正常舌93例(33.70%),胖大(齿痕)舌86例(31.16%)、瘀斑舌55例(19.93%),偏瘦(裂纹)舌30例(10.87%),点刺舌12例(4.35%)。苔色:白苔179例(64.86%);黄苔97例(35.14%)。苔质:薄苔 112 例(40.58%),厚苔 60 例(21.74%),腻苔 55 例,(19.93%),水滑苔 44 例(15.94%),燥苔 5 例(1.81%)。脉象:沉脉 163 例(59.06%)>涩脉53例(19.20%)>弦脉38例(13.77%)>数脉13例(4.71%)>滑脉9例(3.26%)。4.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因素分析病程>2年组肝肾阴虚证比例较<2年组明显偏高(26.39%vs 1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蛋白尿>3.5g组脾肾气虚证比例较24小时蛋白尿<3.5g组明显偏高(56.20%vs 35.1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30g/L组脾肾气虚证(55.15%vs 34.55%)、血瘀证(31.40%vs 17.82%)比例较>30g/L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超重组湿瘀互结证(42.96%vs 19.23%)比例较正常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糖皮质激素组肝肾阴虚证(27.27%vs 13.09%)、肺肾气虚证(20.00%vs 7.33%)比例较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组明显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高血压组脾肾阳虚证比例较不伴高血压组明显偏高(33.61%vs 15.3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血尿组肝肾阴虚证(21.79%vs 6.67%)、血瘀证(29.45%vs10.53%)比例较不伴血尿组明显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虚证和5种实证在性别、年龄分组、CKD 1、2期、病理分期Ⅰ、Ⅱ期间总体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脾肾气虚证与年龄、24小时蛋白尿、尿红细胞、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与总蛋白、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具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脾肾阳虚证与血肌酐具有正相关性,与肾小球滤过率具有负相关性。结论1.IMN中医证候包括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其中以虚实夹杂证为最多。虚证分布中,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实证分布中,湿热证>湿瘀互结>水湿证>血瘀证。虚实夹杂证中脾肾气虚证、肺肾气虚易兼水湿证,脾肾阳虚易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易兼血瘀证。根据IMN的证候特点,本研究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两虚,在此基础上产生湿、热、痰、瘀、湿瘀互结等病理产物及其临床表现。2.IMN中医证候分布可能受病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是否肥胖、使用激素、伴发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李欣航[6](2020)在《伴高尿酸血症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指病理表现以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MN根据发病原因分为继发性膜性肾病和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其中 IMN 是 MN 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我国成人发生大量蛋白尿的最常见肾脏病因。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表明IMN呈现出自然病程的多样性,约30%患者可自发完全缓解,约30%患者可部分缓解,剩余30%~40%的IMN患者则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进而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由此可见,IMN并非一种良性疾病,早期确诊、判断预后及有效治疗是临床中的主要任务。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生化异常现象,由尿酸盐生成过量和(或)肾脏排泄尿酸量减少而引起。多项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等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和进展相关,但是高尿酸血症与膜性肾病发病和进展的关系尚不明确。IMN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水肿”、“腰痛”、“尿浊”等病的范畴。现代医家结合IMN的肾脏病理学表现从宏观与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辨证论治,使得中医药在IMN治疗中应用得更加广泛与精准,同时也展现出中医药治疗IMN的一定优势。然而,中医学对伴有高尿酸血症IMN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拟从伴有高尿酸血症IMN展开,探讨其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进一步评估高尿酸血症与中医证候、临床及病理的相关性,丰富中医学对IMN的认识,以期为中医诊治提供一定依据。目的初步探讨伴高尿酸血症IMN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6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病科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MN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研究,共纳入303例IMN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将303例患者分为伴高尿酸血症组(100例)和血尿酸正常组(203例)。通过收集与比较2组IMN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资料、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初步探讨伴有高尿酸血症IMN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1 一般资料1.1性别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53.00%vs 47.00%)和(52.7%vs 47.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发病年龄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1.71±13.82岁和49.25±13.17岁,2组患者均以中、老年组为主,伴有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可能更大、发病年龄比例有偏高的趋势,但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3病程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症组的病程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4.00(11.50)月和5.75(10.25)月,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资料2.1中医主要症状分布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症组的主要中医症状包括:水肿、泡沫尿、乏力、腰酸、腹胀、口干、口苦及气短等,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出现口苦的比例较高(P<0.05),其余中医症状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2中医证候分布(1)中医证型总体分布:303例IMN患者中单纯本虚证者、本虚标实证和单纯标实证所占比例分别为3.96%、96.04%和0.00%。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单纯本虚证(5.00%vs 3.45%)、本虚标实证(95.00%vs 96.55%),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虚证:伴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脾肾气虚证(38.00%vs 30.54%)、肺肾气虚证(9.00%vs 14.29%)、脾肾阳虚证(18.00%vs 15.27%)、肝肾阴虚证(12.00%vs 14.29%)以及气阴两虚证(23.00%vs 25.62%);其中脾肾气虚证在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分布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本虚证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标实证:伴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水湿证(30.00%vs 36.95%)、湿热证(63.00%vs 52.70%)、血瘀证(58.00%vs 55.67%)和湿浊证(7.00%vs 10.34%);其中湿热证在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分布比例较高,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标实证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临床资料3.1合并症(1)高血压:伴有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1级的比例低于血尿酸正常组(28.00%vs 31.53%)、高血压3级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36.00%vs 20.69%),2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其他合并症: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血脂异常(81.00%vs 71.92%)、2 型糖尿病(23.00%vs 27.57%)、冠心病(26.00%vs 23.65%)、大动脉硬化(38.00%vs 28.08%),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2肾功能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的肾功能各指标比较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血肌酐(Scr)[86.70(42.75)vs 67.85(34.90)]μmol/L、血尿素氮(BUN)[6.18(4.52)vs 5.07(2.89)]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82.10(38.77)vs 97.35(30.80)]mL·min-1·1.73m-2,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Scr、BUN水平较高,eGFR明显较低,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5、P<0.01)。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中慢性肾脏病(CKD)1期占比较低、CKD 2期占比较高,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组内CKD 2期占比高于其他各分期(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其高血压分级与CKD分期呈正向相关(P<0.01)。3.3其他生化指标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胆固醇(TC)水平[6.80(2.92)vs 6.00(2.56)]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4.66(2.01)vs 3.42(1.97)]mmmol/L高于血尿酸正常组,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生化指标在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4血红蛋白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的血红蛋白(HGB)水平分别为136.58±15.60g/L和143.30±23.16g/L,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尿蛋白定量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24h-UTP水平分别为3.42(4.59)g/24h和3.18(3.35)g/24h,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6尿检红细胞计数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的高倍镜检(HP)红细胞计数≥5/HP分别为29例(占29.00%)和52例(占25.6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理资料4.1病理分期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均主要集中在Ⅰ期(39.00%vs 46.80%)和Ⅱ期(51.00%vs 48.60%),2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免疫荧光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均以IgG(88.00%vs 93.60%)和补体C3(70.00%vs 62.07%)沉积为主,伴有少量的IgM、IgA和Clq沉积,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3肾小球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发生球性硬化和节段性硬化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分别为28.00%vs 12.32%、11.00%vs 5.91%),2 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均P<0.05);发生肾小球系膜区增生、新月体形成、缺血性硬化的比例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4肾间质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发生肾间质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分别为 86.00%vs 72.91%、89.00%vs 78.82%),2 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4.5肾小管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均以灶状萎缩为主(63.00%vs 61.0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肾血管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小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与血尿酸正常组(9.00%vs 25.12%)、小动脉玻璃样变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33.00%vs 16.75%),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P<0.05)。2组间小动脉管壁增厚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血尿酸正常的IMN相比,伴有高尿酸血症IMN具有以下特征:(1)中医证候:主要症状为水肿和泡沫尿,中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标实证以湿热证常见;(2)临床表现:常伴有基线肾功能较差、高胆固醇血症,易出现严重高血压;(3)肾脏病理:肾小球球性硬化、节段硬化、间质纤维化、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小动脉玻璃样变的发生率较高。

马晓[7](2020)在《加味实脾饮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加味实脾饮对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型水肿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更多的思路,同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资料来源: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住院及门诊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患者作为观察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标准治疗,包括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改善循环、利尿、抗凝、调脂、降压、控制血糖、激素等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加味实脾饮治疗,中煎,每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每次150ml,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随访2个月,观察有无不良反应。3.观察指标: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包括血生化(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及中医症状积分,综合评估加味实脾饮对脾肾阳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患者心电图、血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安全性指标。4.数据处理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疾病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6.70(4),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0(4),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24h尿蛋白定量、水肿程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肌酐、尿素氮无统计学差异(P(29)0.05)。3.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4),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0(4),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指标评价: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电图、血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较治疗前无明显异常,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味实脾饮联合西药治疗能升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患者血清白蛋白,减少蛋白尿,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使患者水肿明显减轻,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加味实脾饮临床应用中疗效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具有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王瑞[8](2020)在《黄芪六味地黄合五苓散加味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观察 ——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脾肾气虚证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黄芪六味地黄汤合五苓散加味对脾肾气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1.将患者随机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人。对照组予行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服用黄芪六味地黄汤合五苓散加味,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即观察总疗程为8周。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肾功(Scr、BUN、Ccr)、血脂(TC、TG、LDL-C)及中医各症状、证候积分等,并采用医学统计学方法比较和分析其疗效。结果:1.肾病综合征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总有效率达进行组间比较(P<0.05),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P<0.05),比较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值均<0.01),其结果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4.中医各症状:治疗组全部中医症状治疗前与治疗后各组的组内比较结果(P<0.01),对照组的部分中医症状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比较结果(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P<0.05),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5.24小时尿蛋白定量(UPRO)、血清白蛋白(AL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RO、ALB组内比较(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P<0.01),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6.尿蛋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值均<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7.肾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BUN、Ccr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8.血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LDL-C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P值均<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9.其余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便常规、心电图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黄芪六味地黄汤合五苓散加味可有效改善脾肾气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中医症状,减少患者尿蛋白(PRO)、24h尿蛋白定量(UPRO)、增加血清白蛋白(ALB)、降低血脂(TC、TG、LDL-C)。提示黄芪六味地黄汤合五苓散加味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减少尿蛋白,从而达到延缓患者病情发展的目的。

欧美凤[9](2020)在《肾病综合征大鼠NO相关指标变化研究及当归芍药散加味黄芪对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以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药物作用下,NO相关指标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变化,研究NO是否可通过AVP-NOS/NO-AQP2途径调控AQP2,影响肾病综合征水液代谢,并通过观察当归芍药散加黄芪与单用当归芍药散对肾病综合征大鼠的治疗作用对比,结合前期研究,进一步探讨当归芍药散加黄芪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为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也为当归芍药散合用黄芪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第一部分不同药物干预下肾病综合征大鼠NO及相关指标的变化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L-Arg组、L-NAME组、AVP组,连续给药四周;使用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24h尿液,BCA法测定大鼠24h尿蛋白;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AVP、NO,尿液NOx、AQP2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肾功能指标BUN、Cr、TC、TG、TP、ALB;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组织nNOS、iNOS、AQP2蛋白表达。第二部分不同药物干预下IMCD3细胞NO及AQP2的变化MTT法筛选不同浓度AVP对IMCD3细胞损伤的研究;将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V1a R拮抗剂组、V1a R/V2R拮抗剂组;试剂盒测定IMCD3细胞上清液NO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IMCD3细胞nNOS、iNOS、AQP2蛋白表达。第三部分当归芍药散加味黄芪对肾病综合征大鼠的药效学研究将肾病综合征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当归芍药散组、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黄芪组、阳性药组;使用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24h尿液,BCA法测定大鼠24h尿蛋白;实验动物体组成测定分析仪测定大鼠体内阻抗数值;试剂盒检测血清Ig-M、Ig-G、IL-6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肾功能指标BUN、Cr、TC、TG、TP、ALB以及大鼠尿液与血清Na+、K+、Cl-水平;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第四部分当归芍药散加味黄芪对肾病综合征大鼠AVP、NO、AQP2的影响将肾病综合征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当归芍药散组、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黄芪组、V2R拮抗剂组;试剂盒检测血清AVP、NO,尿液NOx水平;RT-PCR检测肾组织V2RmRNA、AQP2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组织nNOS、iNOS、AQP2蛋白表达。结果:第一部分不同药物干预下肾病综合征大鼠NO及相关指标变化1、尿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大鼠于造模后第一周末和第二周末大鼠尿蛋白浓度逐渐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四周后,L-NAME组大鼠尿蛋白浓度有明显下降,L-Arg组与AVP组大鼠尿蛋白浓度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肾病综合征大鼠尿液NOx、AQP2含量有所上升,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L-NAME组大鼠尿液NOx、AQP2含量下降,L-Arg组与AVP组大鼠尿液NOx、AQP2含量均有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3、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VP、NO含量增加,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AVP组大鼠血清AVP含量明显增加(P<0.01),L-Arg组与L-NAME组血清AVP含量较模型组差异不明显;L-Arg组与AVP组大鼠血清NO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P<0.05),L-NAME组NO明显降低(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4、L-Arg组与AVP组大鼠血清BUN、Scr、TC、TG含量较模型组有进一步增加,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P<0.05),而L-NAME组血清BUN、Scr、TC、TG浓度均明显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P、ALB浓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较模型组而言,L-Arg组与AVP组大鼠血清TP、ALB含量降低,L-NAME组则呈相反趋势,差异均具有意义(P<0.01,P<0.05)。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NOS、nNOS、AQP2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L-Arg组与AVP组大鼠肾组织iNOS、nNOS和AQP2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L-NAME组明显下降。第二部分不同药物干预下IMCD3细胞NO及AQP2的变化1、MT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当AVP溶液浓度为1×10-6、1×10-7、1×10-8mol·L-1时,细胞基本死亡;当AVP溶液浓度为1×10-10、1×10-11 mol·L-1时,对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当AVP溶液浓度为1×10-9 mol·L-1时,对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IMCD3细胞上清液NO检测结果显示,AVP造模后,模型组细胞上清液中NO水平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以V1a R拮抗剂和V1a R/V2R拮抗剂后,IMCD3细胞上清液中NO水平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P<0.01)。3、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AVP溶液诱导后细胞iNOS、nNOS、AQP2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给以V1a R拮抗剂和V1a R/V2a R拮抗剂作用后,IMCD3细胞中iNOS、nNOS和AQP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第三部分当归芍药散加味黄芪对肾病综合征大鼠的药效学研究1、大鼠于造模后第一周末和第二周末检测尿蛋白结果显示,造模后的大鼠尿蛋白浓度显着升高,且第二周上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给药四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给以相应药物治疗后,各组大鼠尿蛋白浓度均有明显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与单用当归芍药散相比,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大鼠尿蛋白浓度下降更多。2、实验动物体组成测定分析仪测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大鼠体内总含水量TBW%数值明显下降,细胞外液ECF%数值明显上升,细胞内液ICF%数值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体内TBW%数值升高,ECF%数值下降,ICF%数值上升;与单用当归芍药散组比较,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TBW%数值升高明显,且趋于正常值。3、免疫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较正常组而言,模型组大鼠血清Ig-M、Ig-G、IL-6含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给给药组较模型组而言均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用当归芍药散组比较,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大鼠血清Ig-M、Ig-G、IL-6含量上升更加明显,且Ig-M、Ig-G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BUN、Scr、TC、TG含量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个给药组大鼠血清BUN、Scr、TC、TG浓度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单用当归芍药散组相比,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大鼠血清BUN、Scr、TC、TG浓度下降更加明显,且BUN浓度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P、ALB浓度呈现相反趋势,与正常组相比,浓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较模型组而言,各个给药组大鼠血清TP、ALB含量升高(P<0.01);较单用当归芍药散组而言,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大鼠血清TP含量升高更加明显,差异均具有意义(P<0.01)。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清Na+、K+、Cl-浓度明显下降,而尿液中Na+、K+、Cl-浓度呈现相反趋势,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后,各个组大鼠血清Na+、K+、Cl-浓度上升,尿液中Na+、K+、Cl-浓度下降;与单用当归芍药散组相比,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大鼠血清和尿液Na+变化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6、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肾小球基底膜界限不清,有明显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颗粒变性或萎缩,可见蛋白管型;与模型组相比,当归芍药散组,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以及黄芪组系膜细胞核基质增生情况有改善,肾小管病变减轻,足突融合程度无明显变化;与单用当归芍药散组相比,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肾小球,肾小管病变程度减轻。第四部分当归芍药散加味黄芪对肾病综合征大鼠AVP、NO、AQP2的影响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液NOx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之后,大鼠尿液NOx水平有明显降低(P<0.01);与单用当归芍药散组相比,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降低大鼠尿液NOx水平更加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大鼠血清NO、AVP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NO、AVP水平有明显的上升,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个给药组大鼠血清NO、AVP含量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用当归芍药散组相比,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降低血清NO、AVP含量更加明显,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V2RmRNA、AQP2mRNA表达较正常组而言具有明显的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个给药组大鼠肾组织V2RmRNA、AQP2mRNA表达降低,其中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和V2R受体拮抗剂组降低较为明显(P<0.01);与单用当归芍药散组相比,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大鼠肾组织V2RmRNA、AQP2mRNA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iNOS、nNOS、AQP2蛋白相对表达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之后,各组大鼠肾组织iNOS、nNOS、AQP2蛋白相对表达降低;与单用当归芍药散组相比,当归芍药散加黄芪组降低肾组织iNOS、nNOS、AQP2蛋白相对表达更加明显。结论:1、NO参与肾病综合征水液代谢发生机制且途径可能为AVP-NOS/NO-AQP2;2、当归芍药散加黄芪可改善肾病综合征大鼠肾损伤,且较单用当归芍药散治疗肾病综合征整体效果更好;3、当归芍药散加黄芪治疗肾病综合征可能与抑制AVP-NOS/NO-AQP2通路有关。

程丹丹[10](2019)在《辽宁地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横断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医学理论对其进行辨证分型,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期望能够为中医的辨证量化做出贡献,也为中医干预治疗PNS提供一些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对219例于2018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肾内科住院的PN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证型规律,同时收集患者的基础资料、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理化指标及人体成分分析仪的数据,将不同证型患者的各项指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找出不同证型与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1.基本资料:男性153例(68.3%),女性66例(31.7%),男女比例约为2.31:1;平均年龄为45.164±15.88岁;高血压患者93例(占42.5%),非高血压患者126例(57.5%)。2.PNS中医证型的分布:以脾肾阳虚证最多,共94例(42.92%),余依次为风水泛滥证53例(24.20%),湿热蕴结证34例(15.53%),肝肾阴虚证29例(13.24%),肾络瘀阻证9例(4.11%)。3.PNS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关系:各证型之间Hb水平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肝肾阴虚证明显低于其余证型。各证型之间BUN水平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肾络瘀阻证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各证型之间TP、ALB水平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肝肾阴虚证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各证型之间TC水平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证明显高于其余证型。各证型之间GFR水平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风水泛滥证明显高于肾络瘀阻证。4.PNS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各证型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有显着性差异(p<0.01),MN以脾肾阳虚证最多,56例(59.60%);MCD以脾肾阳虚证最多,28例(29.80%);IgAN以肝肾阴虚证多见,9例(31.00%)。5.PNS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的关系:各证型之间IgG水平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肝肾阴虚证明显高于其他证型。6.PNS中医证型与人体成分分析仪数据的关系:各证型之间ECW、Segmental Water(RL)、Segmental Water(LL)、下肢平均水分、ECW/TBW(RA)、上肢细胞外液/总水均值水平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证明显高于其余证型。各证型之间ECW/TBW(LA)水平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肾络瘀阻证明显高于其他证型。7.219例患者中以MN最多,共139例(63.47%),余依次为MCD49例(22.37%),IgAN23例(10.50%),FSGS、MsPGN各4例(均占1.83%)。结论:1.PNS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证多见,脾肾阳虚证TC的水平、浮肿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而ALB、TP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2.PNS肾络瘀阻证肾功能水平低于其他证型。3.PNS肝肾阴虚证IgG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而Hb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4.PNS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之间有一定关系,MN以脾肾阳虚证最多,MCD以脾肾阳虚证最多,IgAN以肝肾阴虚证多见。

二、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研究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讨论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讨论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防己黄芪汤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刘宝厚教授个人传略
    1 个人简介
    2 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启蒙
    3 主要学术思想
        3.1 提出“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的临床医学模式
        3.2 提出治疗肾脏病三大原则
        3.3 创立了“病位病性辨证法”
        3.4 创立了“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方案
    4 科研成果及着作
    5 临床工作及教学
第二部分 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经验总结
    1 刘宝厚教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西医认识
        1.1 对病因的认识
        1.2 对病机及病理生理的认识
        1.3 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肾活检的认识
    2 刘宝厚教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病机的认识
    3 中西医双重诊断—病证结合
    4 中西药有机结合—激素与中医药结合分阶段论治
        4.1 大剂量激素首始治疗阶段
        4.2 激素减量阶段
        4.3 激素维持治疗阶段
    5 祛邪重湿热、血瘀、风邪
        5.1 从湿热论治
        5.2 从血瘀论治
        5.3 从风论治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刘宝厚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软件支持
        1.6 方法
    2 结果
        2.1 频次、频率统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
        2.3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
    3 讨论
        3.1 药物频数及频次统计分析结果讨论
        3.2 药物四气分析结果讨论
        3.3 药物五味分析结果讨论
        3.4 药物归经分析结果讨论
        3.5 组方规律分析讨论
        3.6 新处方的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验案举隅
结语
第六部分 文献综述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现代医学诊治进展
        1.1 概述
        1.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进展
        1.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2 祖国医学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与研究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法治则
        2.4 现代医家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成果

(3)中药汤剂联合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张宗礼教授治疗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药汤剂联合激素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
    1 资料来源
    2 检索方法
    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4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张宗礼教授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中药汤剂联合激素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 Meta 分析
    2 张宗礼教授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附录 2 纳入文献的观察指标
    附录 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 内治法
        2 外治法
        3 针灸治疗
        4 综合治疗
        5 小结
    综述二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研究现状
        1 传承内容
        2 传承方法
        3 传承模式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录入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症状频数统计
        3.3 舌脉频数统计
        3.4 证候要素频数统计
        3.5 症-证候要素卡方检验
        3.6 症状群-证候要素的贝叶斯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王老对内异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4.3 辨证规律分析
        4.4 贝叶斯网络结果分析
    5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纳入标准:
        1.3 处方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处方信息预处理
        2.2 处方药物筛选
        2.3 处方信息录入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中药使用情况
        3.3 中成药使用情况
        3.4 聚类分析结果
        3.5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年龄
        4.2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4.3 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
        4.4 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4.5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5 小结
第四部分 王子瑜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经验总结
    1 阻胞宫、冲任是核心病机
    2 活血消症是核心治法
        2.1 活血以祛瘀
        2.2 消症以除形
    3 乌丹丸是核心组方
    4 小结
    5 验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概况
        1. 流行病学情况
        2. 临床特点
        3. 肾脏病理特点
        4. IMN的药物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治进展
        1. 中医对IM病因病机的认识
        2. IMN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3. 中医证候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4. 中医证候与肾脏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5. IMN的中医药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项目
        5. 制定IMN中医证候调查表
        6. 质量控制方法
        7.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特征
        3. 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4. 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因素分析
        5. 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临床特征
        3. 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4. 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因素分析
        5. 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附表2
个人简历

(6)伴高尿酸血症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特发性膜性肾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 影响IMN预后的主要临床因素
        2 影响IMN预后的主要病理因素
        3 高尿酸血症与CKD预后相关性研究进展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病预后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1 IMN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 IMN预后影响因素和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加味实脾饮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3 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NS的认识
        1.1 概述与流行病学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PNS水肿发病机理
        1.4 治疗
        1.5 药物不良反应
    2 祖国医学对水肿的认识
    3 加味实脾饮立方依据
        3.1 对PNS脾肾阳虚水肿的认识
        3.2 方药组成
        3.3 方义解析
        3.4 单味药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疾病疗效比较
        4.2 观察指标比较
        4.3 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比较
    5 安全性指标评价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黄芪六味地黄合五苓散加味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观察 ——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脾肾气虚证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病例选择
    2.3 病例选择标准
        2.3.1 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诊断标准
        2.3.3 纳入标准
        2.3.4 排除标准
        2.3.5 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2.4 分组
    2.5 治疗方法
        2.5.1 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
        2.5.2 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黄芪六味地黄汤合五苓散加味
    2.6 疗程
    2.7 观察指标
        2.7.1 疗效性观察指标
        2.7.2 安全性观察指标
    2.8 疗效判定标准
        2.8.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判定标准
        2.8.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9 疗效分析
    2.10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临床资料
    3.1 性别比较
    3.2 年龄、病程比较
    3.3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比较
    3.4 尿蛋白定性比较
    3.5 肾功比较
    3.6 血脂、肝功比较
    3.7 血常规比较
    3.8 中医证候比较
    3.9 其余指标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
    4.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2.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2.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比较
        4.2.4 两组患者舌、脉象比较
    4.3 两组患者蛋白比较
        4.3.1 两组患者24h尿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比较
        4.3.2 两组患者尿蛋白定性比较
    4.4 两组患者肾功比较
    4.5 两组患者血脂比较
    4.6 两组患者安全指标比较
        4.6.1 两组患者肝功比较
        4.6.2 两组患者血常规比较
        4.6.3 两组患者其余安全指标和不良反应比较
5 讨论
    5.1 中医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5.1.1 中医对其病名的相关论述
        5.1.2 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5.2 本课题所选方剂及方中单味药的中医研究
        5.2.1 方剂来源
        5.2.2 方剂组方分析及单味药研究
    5.3 对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探讨
        5.3.1 临床总疗效的分析
        5.3.2 中医症候疗效、症候积分及各症状的分析
        5.3.3 蛋白结果的分析
        5.3.4 肾功能结果的分析
        5.3.5 血脂结果的分析
        5.3.6 安全性指标的分析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致谢

(9)肾病综合征大鼠NO相关指标变化研究及当归芍药散加味黄芪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药物干预下肾病综合征大鼠NO及相关指标变化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主要溶液配制
        2.2 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
        2.3 成模标准
        2.4 分组及给药
        2.5 24h尿蛋白浓度检测
        2.6 尿液NO_x、AQP2 检测
        2.7 血清AVP、NO检测
        2.8 肾功能指标检测
        2.9 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nNOS、iNOS、AQP2 蛋白表达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 24h尿蛋白浓度
        4.2 尿液NO_x、AQP2 水平
        4.3 血清AVP、NO水平
        4.4 肾功能
        4.5 各组大鼠肾组织iNOS、nNOS、AQP2 蛋白表达
    5.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药物干预下IMCD3 细胞NO及 AQP2 的变化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来源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主要溶液配制
        2.2 IMCD3细胞培养
        2.3 MTT法筛选不同浓度的AVP对 IMCD3 细胞的生长增殖的影响
        2.4 试剂盒测定IMCD3 细胞上清液NO水平
        2.5 Western blot检测IMCD3 细胞iNOS、nNOS、AQP2蛋白表达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 MTT法筛选结果
        4.2 各组细胞上清液NO水平
        4.3 各组细胞iNOS、nNOS、AQP2 蛋白表达
    5.讨论
第三部分 当归芍药散加味黄芪对肾病综合征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
        2.3 成模标准
        2.4 分组及给药
        2.5 24h尿蛋白浓度检测
        2.6 体内电阻抗检测
        2.7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8 对肾功能的影响
        2.9 对电解质的影响
        2.10 肾组织HE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 24h尿蛋白浓度检测
        4.2 各组大鼠体内电阻抗数值
        4.3 血清Ig-M、Ig-G、IL-6 水平
        4.4 血清肾功能
        4.5 血清、尿液Na~+、K~+、Cl~-浓度
        4.6 肾组织病理观察
    5.讨论
第四部分 当归芍药散加味黄芪对肾病综合征大鼠AVP、NO、AQP2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肾病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
        2.3 成模标准
        2.4 分组及给药
        2.5 尿液NO_x检测
        2.6 血清AVP、NO检测
        2.7 RT-PCR检测肾组织V2RmRNA、AQP2mRNA表达.
        2.8 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nNOS、iNOS、AQP2 蛋白表达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 各组大鼠尿液NO_x水平
        4.2 各组大鼠血清NO、AVP水平
        4.3 各组大鼠肾组织V2RmRNA、AQP2mRNA表达
        4.4 各组大鼠肾组织iNOS、nNOS、AQP2 蛋白表达
    5.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一氧化氮与肾脏疾病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辽宁地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横断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D]. 张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刘宝厚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D]. 程姣.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药汤剂联合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张宗礼教授治疗用药规律研究[D]. 励梦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D]. 甘小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刘玉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伴高尿酸血症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D]. 李欣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加味实脾饮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马晓.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黄芪六味地黄合五苓散加味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观察 ——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脾肾气虚证型[D]. 王瑞.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肾病综合征大鼠NO相关指标变化研究及当归芍药散加味黄芪对其影响[D]. 欧美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辽宁地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横断面研究[D]. 程丹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中医论文 肾病综合征论文 血尿酸论文 当归芍药散论文 尿蛋白的治疗方法论文

上一篇:让古诗教学课堂更有趣
下一篇:安神隐治疗顽固性失眠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