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第二部分胸痛综合征的典型案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PartII TheTypicalCasesofChestPainSyndrome(论文文献综述)

蔡亚秀[1](2021)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带来沉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防控中青年心血管事件刻不容缓。然而,中青年人群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存在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严重等危险因素。既往研究中,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受试群体缺少对中青年人群的关注,尚不明确健康教育在该人群中的效果。研究目的:构建基于行为改变轮(Behavior Change Wheel,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方案,并验证该方案对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知识知晓度、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和院前延迟意向积极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经成立专家小组,通过专家咨询及预实验确定干预功能与干预技术,形成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研究采用类实验平行对照设计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选取浙江省丽水市社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26名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3名,对照组接受60~120分钟/次,共2次的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接受每月1次,60~120分钟/次,共4次的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采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健康行为能力(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SRAHP)、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测量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干预后和随访3个月后的心血管疾病知识知晓度、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和院前延迟意向。同时,采用干预组研究对象参加健康教育的依从率评价该健康教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以BCW理论为基础,结合适宜的干预功能和干预技术,本研究构建了可行性较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方案。126名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被纳入到本研究中,中途退出9名,失访3名,最终完成健康教育者114名,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57名;干预组健康教育参与依从率为93.65%,对照组研究对象健康教育参与率为92.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总分、脑卒中首发临床症状、冠心病首发临床症状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发作时处理措施维度和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HPLP-Ⅱ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HPLP-Ⅱ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HPLP-Ⅱ总分、运动、健康责任、营养、压力应对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行为能力:SRAHP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SRAHP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SRAHP总分、运动、健康责任、营养、心理安适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院前延迟意向:院前延迟意向量表的得分情况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干预组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总分、症状程度判断、习惯反应样式、促进就医因素、阻碍就医因素、就医决策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症状警觉维度在干预期及随访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对提高个体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可减少院前延迟意向,并且干预效果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强;社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对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参与度较高。此干预项目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实践路径及评价体系,可在社区基层医疗层面推广应用。

张曦[2](2021)在《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导师贾海忠教授通过其三十余年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发现,使用白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颈源性胸痛症状。本文旨在总结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颈源性胸痛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对现代文献检索,总结和整理了传统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名、病因病机、多种治疗方法的认识与在现代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手段的认识。第二部分为经验总结。通过跟随导师门诊、聆听讲授及整理病案,总结导师对此病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即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展开阐释,并进行病案分析、记录典型案例以供学习与讨论。结果:1.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颈源性胸痛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已形成初步认识。2.导师贾海忠教授认为,颈源性胸痛的临床首要诊断特点是表现出疼痛性质多样的胸痛,包括刺痛、胀痛、隐痛、窜痛,持续时间大于10分钟,且与颈部姿势有关,常因某一姿势或长时间固定某一动作而诱发,可伴睡眠易醒或睡中易惊醒其次可以找到颈部疾病的证据,包括颈椎椎体、小关节、椎间盘病变,或颈部软组织病变,等等。颈源性胸痛的病机为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治疗原则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基础。3.《奇经八脉考·带脉篇》提到:“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带脉约束着纵行的各条经脉。贾海忠教授认为,人体中各纵向经脉理应在不同维度上得到约束,以保证机体协调活动,也就是说在非带脉区经脉也应有相应的脉约束着。通过长期对胚胎学的研究,创立了独特的“纬脉理论”体系。纬脉的数目共有43对,包括12对脑纬脉、8对颈纬脉、12对胸纬脉、5对腰纬脉、5对骶纬脉、1对尾纬脉。4.同一纬脉的层次按照胚胎发育来源可分为三层,即外层(肤层)、中层(筋膜、肌肉、骨骼、血脉、血液)、里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上皮层),按照形态解剖可分为皮肤层、筋膜层、肌肉层、骨骼层、脏器层五层,任何一层局部的变化都会引起同纬脉水平的反应,正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成分特征方面可分为三类,即纬毗连脉、纬卫脉与纬血脉。5.贾海忠教授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治疗颈源性胸痛效果显着,治疗体系完整,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导师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患者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后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显着。通过“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治疗可以快速改善患者就诊时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配合颈部太极操可巩固疗效,加之中药颈舒六味汤加减,起到全身调节的作用。

郭利萍[3](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e Winter心电现象临床资料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De Winter(DW)心电现象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心电图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及预后,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恩施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患者共90例,将其分为DW心电现象组(n=30)和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60)。对比研究DW心电现象组(DW组)和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心功能分级、心电图演变特征、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预后。结果:(1)6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30例患者符合DW心电现象,占急性心肌梗死的4.5%;(2)本组资料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W组患者年龄更小(56.03±11.51vs.61.70±9.44岁,P=0.015),其中男性24例(80%),女性6例(20%),50-69岁年龄段患者共20例(67%);(3)DW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发病至就诊时间早于对照组,心率、MYO、CTn T、NT-pro BNP、WBC、NEUT、AST低于对照组,TC、TG、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W心电现象患者发病至首次心电图记录时间为143.6(23-326)分钟,平均心率为70(44-105)次/分,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基本正常;(5)部分DW心电现象患者心电图可动态演变,其中有6例(20%)患者的心电图演变为STEMI心电图表现,平均演变时间为96.67(34-185)分钟;(6)冠脉情况:DW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有21例(70%),其中LAD近端病变13例,中段病变2例,LCX病变5例,钝缘支病变1例。两支血管病变6例(20%),其中LAD+RCA 1例,罪犯血管为LAD;LAD+对角支1例,罪犯血管为对角支;LAD+LCX 1例,罪犯血管为LAD;LCX+对角支2例,罪犯血管为对角支;RCA+LCX 1例,罪犯血管为RCA。三支病变血管(LAD+LCX+RCA)2例,罪犯血管为LCX、LAD各1例;其中1例患者冠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狭窄,术中考虑冠脉痉挛。DW组侧枝循环形成率低于对照组(10%vs 16.7%,P=0.596);(7)DW组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低于对照组(10%vs 28.3%,P=0.04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OR=0.389,95%CI:0.201-0.753)、MYO(OR=0.991,95%CI:0.984-0.997)、CTn T(OR=0.998,95%CI:0.997-1.000)、NEUT(OR=1.142,95%CI:1.028-1.268)、TC(OR=4.591,95%CI:1.823-11.559)、TG(OR=11.914,95%CI:2.590-54.804)、发病至就诊时间(OR=0.841,95%CI:0.207-0.784)与DW心电现象相关(P<0.05)。结论:(1)DW心电现象占AMI的4.5%,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较对照组小,主要集中在50-69岁,且多伴高脂血症;(2)DW心电现象主要在发病后2小时左右出现,部分DW心电现象患者的心电图可演变为STEMI心电图表现,平均演变时间为1.5小时;(3)DW心电现象的罪犯血管主要为前降支近中段单支血管病变,也可出现在回旋支、分支病变及多支病变;冠脉痉挛也可观察到DW心电现象。DW心电现象患者侧枝循环发生率较低;(4)早期对DW心电现象进行干预,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冠脉血管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心梗后生活质量;(5)MYO、CTn T、WBC、NEUT、TC、TG、发病至就诊时间与AMI患者DW心电现象发生相关。

窦豆[4](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曲文白[5](2021)在《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类型,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运动耐量是SCAD患者预后的最强预测因子,与患者心肌缺血情况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本研究立足SCAD这一重大卫生问题,以运动耐量改善为切入点,心绞痛疗效、中医疗效及生存质量改善作为次要评价指标,开展气血理论指导下芪参丹芍颗粒(原名:益气活血方)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及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目的:1.基于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芪参丹芍颗粒对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疗效及安全性。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部分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阳性对照的非劣效性试验设计,选取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作为阳性对照药。将纳排标准筛选后的SCAD受试者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SCAD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加用芪参丹芍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温水冲服;对照组加用盐酸曲美他嗪片,每次1片(20mg),每日3次,三餐时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代谢当量提高值。次要疗效指标为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的其他指标[运动试验持续时间、运动试验阳性情况、运动诱发心绞痛情况、运动至ST段压低0.1mV的时间、运动中ST段下降最大幅度、最差ST段水平、Duke平板评分(Duke treadmill score,DTS)、最大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心绞痛相关指标(心绞痛疗效、心绞痛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证候及主要症状(证候疗效、症状疗效、证候积分)及生存质量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和 SF-36 健康调查简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在治疗 4 周后较基线的变化。安全性指标包括生命体征、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血糖)和尿常规]、不良事件等。设置远期随访(入组后6月和12月),关注指标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分别对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和符合方案分析集(per protocol set,PPS)进行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和依从方案受试者分析(per-protocol,PP),对两个数据集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对主要疗效指标进行非劣效检验及多因素分析,其中非劣效检验为单侧检验。2.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从TCMSP数据库获取芪参丹芍颗粒9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相关实验文献补充活性化合物,通过TCMSP数据库及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活性化合物的相应靶标。使用GeneCards、NCBI、CTD和TTD数据库分别获取SCAD和运动耐量的靶标。将中药活性化合物靶标与疾病靶标取交集,获得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潜在靶标。将中药与疾病的交集靶标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通过 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全链网络,即药物-化合物-作用靶标-疾病网络。提取PPI网络与全链网络中度值高于均值的靶标作为核心靶标。通过R 3.6.3和clusterProfiler软件包,以P<0.01对核心靶标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富集分析结果及SCAD&运动耐量与核心靶标的相关文献研究,构建芪参丹芍颗粒干预SCAD&运动耐量的潜在机制网络,并运用Pathway builder tool 2.0对其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1.临床试验部分①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108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4例。共脱落6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4例,对照组另有1例受试者已完成治疗,但拒绝接受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未予纳入PPS集。②基线情况:ITT分析与PP分析均提示,组间在人口学资料和病史、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使用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等基本临床特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③组间比较:ITT分析及PP分析均提示,在主要疗效指标-代谢当量提高值方面,试验组不劣于对照组(P<0.05),ITT分析试验组提高1.33±1.88 METs,对照组提高1.05±1.73 METs,PP 分析中试验组提高 1.39±1.90 METs,对照组提高 1.16± 1.79 METs;在中医证候疗效、乏力症状疗效等中医相关指标和SAQ总分、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运动试验持续时间、运动中ST段下降最大幅度、运动至ST段压低0.1mV的时间、最差ST段水平、最大心率、DTS、RPP、运动诱发心绞痛情况、运动试验阳性情况等运动耐量指标,心绞痛疗效、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停减率等心绞痛相关指标,中医症状疗效(胸痛、胸闷、气短、心悸、自汗)和SAQ心绞痛稳定状态评分、治疗满意程度评分、疾病认识程度评分、SF-36总分、躯体健康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精神健康总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组内比较:ITT分析与PP分析均提示,在代谢当量、运动试验持续时间、DTS等运动耐量指标,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等心绞痛相关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SAQ总分、SAQ各子项评分、SF-36总分、MCS、PCS等生存质量指标的改善上,两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敏感性分析结果:除了组间SAQ心绞痛发作情况评分的变化外,ITT分析与PP分析结果均一致,脱落病例对本研究结果无明显影响。⑥主要疗效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组别、静息心率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代谢当量提高值与基线代谢当量呈负相关(P<0.05),如果放宽P值限制至0.2,则代谢当量提高值与基线CCS心绞痛分级呈负相关(P<0.2),与基线SAQ总分呈正相关(P<0.2)。⑦两组治疗期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远期随访中对照组一年期随访发生MACE 3例,试验组无MACE发生。2.网络药理学研究部分①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标-疾病”网络,涉及中药活性化合物167个,中药-疾病交集靶标126个,核心靶标62个。②核心活性化合物: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核心化合物。③核心靶标:IL6、VEGFA、CASP3、HIF1α、COX1等核心靶标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中发挥重要作用。④富集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分子功能55个、细胞组分29个和生物过程835个(P<0.01)。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98条信号通路(P<0.01),涉及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⑤构建获得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潜在机制网络。结论:1芪参丹芍颗粒能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其疗效不劣于阳性对照药物TMZ,安全有效,远期预后良好。2在试验药物改善代谢当量方面可能存在以下规律:在控制组别、静息心率、RPP、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等因素的情况下,基础代谢当量水平越低,治疗后代谢当量提高越明显;心绞痛状况越轻(CCS心绞痛分级越低,SAQ评分越高),治疗后代谢当量提高越明显。3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情况,其疗效与TMZ无明显差异。4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中医证候及胸闷、胸痛、乏力、气短、自汗和心慌症状,且在改善中医证候及乏力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TMZ。5芪参丹芍颗粒能改善SCAD患者生存质量,且在改善CHD相关生存质量(SAQ),特别是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方面的疗效优于TMZ。6芪参丹芍颗粒可能通过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核心化合物作用于IL6、VEGFA、APOB、CASP3、HIF1α、COX1等核心靶标,调控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干预炎症、血流剪切力、脂质沉积、血管生成、细胞凋亡、自噬、氧化应激、血栓形成等生物过程,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及优化心肌能量代谢,综合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症状及运动耐量。

高艺[6](2020)在《生脉散加味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选用生脉散加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进行干预,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探索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二科就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气虚血瘀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生脉散加味。临床观察周期为3个月,对治疗前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例患者,因未坚持服用药物、失访等原因,因此,最终入选患者试验组38例,对照组39例。3个月临床观察周期结束后,两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五大项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总积分及各症状(胸痛、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自汗等)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两组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本研究应用生脉散加味合并西药治疗,不仅显着改善气虚血瘀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机体功能状态,提高活动耐力及生活质量,且无不良反应,临床使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王淞[7](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胡嘉元[8](2020)在《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进入强调个体化的 4P(Personalized、Predictive、Preventive、Participatory)医学时代,个体化临床诊疗正在逐渐成为临床实践与研究的主流;中医学自古以来一直践行着“因人制宜”的个体化思想,其中“谨守病机”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纽带,病机集中体现了中医临床从接诊到辨析,再到确立成熟治疗方案的原创思维。目前仍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思维探讨等阶段的研究远不能够满足中医临床个体化实践应用与评价分析的需求,对中医病机本质内涵及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研究亦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基于对病机内涵的挖掘分析,探索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构建,结合应用系统的研发,以期建立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实践体系。研究目的:在挖掘分析中医病机知识本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中四诊-病机-论治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构建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探索中医规范化临床实践的方法学研究;构建、研发及验证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基于病机的临床个体化诊疗实践。研究方法:1.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中医病机理论分析、临床病机探讨与应用研究文献。阅读、整理与分析中医病机论述并提取病机相关元素,通过文本标准化处理与专家征询,对病机相关元素进行修订与分类提炼,确定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及其知识框架。辨析、提取并标注每项病机内涵要素的详细信息,以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对病机内涵信息进行共现分析,应用Gephi0.9.2软件制作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采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回顾性临床数据进行病机内涵的诊疗实体映射分析。2.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建立基于已证实临床确有疗效的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探索建立病机主导下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案文献。分析纳入临床医案的基本信息;应用2016版中医医案报告规范(CARC)对临床医案进行报告质量评价。阅读、分析并提取医案的临床四诊信息、病机内涵和治则治法。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临床四诊信息-病机内涵-治则治法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以IBM SPSS Amos 24软件制作临床诊疗关联结构模型。3.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构建基于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和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应用Drupal内容管理系统研发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的分析流程为临床病例信息录入-中医病机内涵辨识报告-基于病机的治则治法与参考方剂报告。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中文分词工具、正向最大匹配算法、文本向量表示等方法实现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4.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实例应用临床跟诊学习的形式采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真实诊疗案例作为系统应用分析的范例。以系统基础数据层的字段规则及统一化文本集对临床病例信息进行预处理,便于病例信息的系统输入、分析、处理与报告。讨论临床真实案例系统应用分析的结果,与临床医师的诊疗思路、治法处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研究结果:1.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1)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检索获得2017-2019年发表的病机相关文献810篇,经去重与筛选后纳入分析文献共412篇。全文阅读412篇文献,提取中医病机相关元素共47项。经文本标准化处理与专家征询后,确定10项中医病机内涵要素,为病性、病程、基本病机、病因、病位、病势、病机演变、病情、病理因素和体质。共现分析各项病机内涵要素,构建了以基本病机为核心的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基本病机与各项内涵要素均有紧密的关联性,与病因、病位、病理因素的相关度最高。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为病机辨识提供了基础的思维构图,概括了辨识病机所需的全面、重要的信息和关键点。2)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辨析、提取并标注每项病机内涵要素的详细信息,制作了病机内涵要素知识图谱及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形成了以基本病机、病因和病机演变为中心的网状知识结构图,构建了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与辨析病机内涵的知识体系。3)中医病机内涵的临床数据映射分析:共采集334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回顾性病例数据,男性病例130例,女性病例204例;病例的年龄均值为75.6± 10.2岁,主要集中在75-84岁年龄段;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例数最多(89.2%),其次为高血压(79.9%)和心力衰竭(66.8%),中医诊断以胸痹和心衰最多;对回顾性病例数据进行病机内涵分析并制作了回顾性临床数据的病机内涵知识图谱,直观地显示334例病例的病机内涵结构与趋势。2.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建立1)中医临床医案信息:检索获得2016-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4504篇,经去重与筛选后纳入分析文献159篇,共包含211则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案,对医案中211例病例纳入分析。其中男性病例120例,女性病例91例;病例平均年龄58±14.88岁,主要集中在55-64及65-74岁年龄段;病例的西医诊断包括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21类疾病;中医诊断为心衰病、心悸、胸痹、真心痛和眩晕5类。2)医案报告质量评价:211则医案的病例临床资料、中医四诊信息报告基本完整(97.6%),中医治则治法(83.4%)、中药(177)治疗方案、复诊的临床信息(89.6%)及医案讨论(85.8%)报告较为完整;病例身高、体重、职业及随访信息报告完整度较差;211则医案的报告质量整体较高。3)医案诊疗信息:提取了 211例病例的性别、年龄、西医诊断、中医诊断、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病因和病史共10项临床信息。基于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分析、提取了 211例病例的病机内涵。各医案的治则治法秉承治病求本的宗旨,以补益脏腑虚损和祛除病理因素为核心要义。4)基于病机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挖掘、分析个体化四诊信息与病机内涵,病机内涵与治则治法的对应关联性,构建了四诊信息与每项病机内涵要素以及病机内涵与治则治法的临床关联结构模型,形成了中医四诊与病机本质的思维链接、临床诊疗关系分析框架、以症-机-治为特点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3.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构建1)系统构架:系统由后台技术和系统运行两大区域构成,系统运行区域,包括用户管理层、业务操作层;后台技术区域,包括基础数据层与数据处理层。用户管理层在系统管理员的监督下完成用户登录、账号管理、信息安全及数据维护;业务操作层是信息录入与结果报告的主界面,是用户完成系统操作的主窗口;基础数据层是系统的知识库,包括结构化病例信息采集规则及统一化文本集、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3个主要的资源库;数据处理层是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录入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处理、数据交互及结果反馈的技术支持。2)系统功能:通过四个层级的构架,相应技术、算法的接驳,能够实现中医临床病例信息的规范采集与录入,病机为主导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支持的基本功能,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与辅助决策。4.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1)临床真实案例信息:共采集临床病例48例,男性病例26例,女性22例,55-64岁年龄段的病例数最多,病例的中医诊断以胸痹和眩晕最多,均为19例。对48例患者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中医诊断为眩晕和胸痹的患者各4例,心衰和心悸的患者各1例共计10例病例进行系统应用分析。2)系统应用分析结果:系统分析整体与临床真实诊疗情况接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合理性与实用性;部分病例的基本病机较复杂,系统辨识结果不能够达到实际临床诊疗的要求。分析与患者的个体化临床特征、病机内涵复杂度以及系统构建技术、分析、处理等因素相关,需进一步拓展实践、完善与提高系统性能,提升临床实用价值。结论:本研究在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和基于病机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的基础上,研发并实践应用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本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建立了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和实践体系,将助力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策略优化与效率提升,为中医临床个体化创新性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

段则明[9](2020)在《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几年,我国急诊中心中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建设经历了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自2016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三大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后,三大中心建设迎来规模的爆发增长。急诊中心的闭环式、中心化发展浪潮开启。以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为代表的现代急诊中心正式成为大型综合医院建设与更新的新趋势。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和西北地区医疗条件最优越的中心城市,急诊中心的精细化建设尤为重要。但是三大中心建设也面临诸多问题。在规范方面,关于三大中心建设的急诊中心规范并未及时更新,致使医院急诊中心建设无规可循。在医院方面,并没有成熟的三大中心建设案例可以参考,现有的三大中心多是功能房间散点拼凑式的结合,没有实体的专门区域设置。本文立足于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中心,围绕现存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解析法、实态调研法、学科交叉法和图解分析法展开研究。通过筛选,确定调研范围,在调研范围内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并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和西京医院做重点研究。总结出这些典型案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现状特点。存在问题主要为:(1)大型综合医院三大中心均为散点联合式的布局,相较于单元化整合布置形式抢救效率较为低下。(2)急诊中心规模与医院规模不匹配。很多医院为急诊中心预留的面积较少,导致急诊中心空间较为拥挤。(3)空间流线组织效率低下,很多急诊中心的内部流线没有形成闭环,导致患者走回头路形成拥堵。(4)忽视室内空间品质。这些问题对基于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研究提供了思路。单元化整合布置更加适合急诊中心追求高效的性质;规模面积不是限定急诊中心的硬性条件,要结合分级诊疗和医院的专科优势进行布局;对空间组织的分析发现网格型空间布局是水平方向的空间布局形式;人性化环境需要被逐渐重视,在设置有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应在一级标识中增加三大中心的标识系统,帮助直接前往三大中心的患者作出提示。增加知觉环境方面的考虑。其次,通过对其他几个典型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和南京六座城市的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并从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两个角度予以解读,系统梳理这些典型案例的设计要点。最终应用到基于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建筑设计中。接着从规划到空间布局再到功能房间设计对急诊中心的建筑设计做出系统论述。(1)基于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的空间布局分为竖直方向的空间布局和水平方向的空间布局.(2)对基于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内主要功能房间进行了量化分析,包括复合手术室、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留观室、输液室等。最后将研究结果运用到一个实际案例中,更加直观的展示实际理念及设计要点。案例采用竖直方向的布局方式,以创伤中心为例,通过对创伤中心的平面功能空间、流线分析等展示研究成果。

孙文卓[10](2020)在《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了解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特点,临床路径的发展现状及不足,设计开发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护理版临床路径;2.将构建的临床护理路径投入临床应用,研究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1.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制定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护理临床路径表初稿。确定专家纳入标准及专家名单,运用两轮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增减、修改,构建出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2.将构建的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投入临床应用,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1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并进行急诊护理处治的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典型胸痛患者和不典型胸痛患者,共计305例。2018年7月-2019年3月为实施护理路径前阶段,共16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4月-11月为实施护理路径阶段,共145例患者为观察组。通过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分诊正确率、急诊处治时间等,验证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应用效果。结果1.构建了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该临床护理路径包括接诊分诊,辅助检查、初步处理,解读检验结果、协助排查心梗,初步分流,协助鉴别诊断5个一级指标;包含院前处置、问诊内容、优先安置于抢救室就诊、做好转运准备等在内的25个二级指标;包含是否完成首次心电图采集、是否使用药物、MEWS评分、疼痛评分等在内的54个三级指标。两轮咨询问卷的回收率为100.00%、95.24%,专家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1.90%、45.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65,判断系数0.982,熟悉程度0.748;两轮专家咨询,协调系数为0.23、0.30。2.通过该护理路径表在临床的使用,老年急诊胸痛患者分诊正确率从89.38%提高到96.55%(P<0.05);在急诊科的平均处治时间从51.99min缩短到39.86min(P<0.05);观察组患者处治后疼痛评分从5.23下降到2.16(P<0.05)。以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在急诊科期间的医疗花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轮德尔菲咨询专家的权威性高、积极性高、协调程度好,表明对于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护理路径表,专家意见较一致,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对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对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的分诊正确率,缩短了患者急诊处治时间,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可见急诊科对于老年胸痛患者的早期正确处治,取得了一定成效。该临床护理路径表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二、PartII TheTypicalCasesofChestPainSyndrom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artII TheTypicalCasesofChestPainSyndrome(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1.1.2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日益凸显
        1.1.3 中青年缺乏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范畴及危险因素
        1.2.2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相关知识和健康行为现状
        1.2.3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
        1.2.4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现状
    1.3 研究构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假设
    1.7 主要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1.7.1 中青年
        1.7.2 心血管事件
        1.7.3 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
        1.7.4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1.7.5 健康行为能力
        1.7.6 院前延迟行为意向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第一部分:构建基于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方案
        2.1.1 健康教育方案依托的理论基础:行为改变轮理论
        2.1.2 干预方案构建
        2.1.3 确立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
    2.2 第二部分:验证基于BCW理论的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对象
        2.2.3 样本量计算
        2.2.4 分组方法
    2.3 干预内容及方法
    2.4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2.4.1 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测量工具
        2.4.2 研究主要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2.4.3 研究次要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2.5 资料收集的步骤
        2.5.1 收集原则
        2.5.2 收集方法
        2.5.3 收集内容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研究干预阶段
        2.6.3 数据处理阶段
    2.7 资料分析
        2.7.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2.7.2 两组研究对象各变量基线水平比较
        2.7.3 干预效果评价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基线资料比较
        3.1.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1.2 研究对象的基本生活行为方式资料
        3.1.3 研究对象疾病相关的临床资料
    3.2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研究指标的基线比较
        3.2.1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疾病知识掌握水平比较
        3.2.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比较
        3.2.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健康行为能力比较
        3.2.4 干预前两组研究院前延迟意向比较
    3.3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3.3.1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疾病知识影响的效果评价
        3.3.2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影响的效果评价
        3.3.3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健康行为能力影响的效果评价
        3.3.4 健康教育对两组研究对象院前延迟意向影响的效果评价
        3.3.5 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的依从性评价
4 讨论
    4.1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基本特征
    4.2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疾病知识水平
    4.3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可促进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4.4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健康行为能力
    4.5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院前延迟行为意向
    4.6 基于BCW的健康教育在社区情境中的可行性分析
    4.7 本研究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及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源性胸痛的中医药治疗源流及进展
        1 概述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综述二 颈源性胸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颈椎的解剖结构
        1.1 颈椎的椎骨
        1.2 颈椎的关节
        1.3 颈部的韧带组成
        2 支配心脏与心脏的神经解剖结构
        2.1 心脏的运动神经
        2.2 心脏的感觉神经
        3 颈源性胸痛的发病机制
        3.1 脊神经根受压学说
        3.2 交感神经紊乱学说
        3.3 交感反射学说
        3.4 椎动脉-延髓-交感神经学说
        3.5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说
        4 临床表现
        5 诊断
        6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胸痛的治疗
        6.1 药物治疗
        6.2 物理治疗
        6.3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6.4 化学疗法
        6.5 小关节微创介入治疗
        6.6 手术治疗
        6.7 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诊治思路
    前言
    1 颈源性胸痛的诊断思路
        1.1 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
        1.2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3 诊断标准
    2 “纬脉理论”的阐述
        2.1 “纬脉理论”的提出
        2.2 “纬脉”层次与成分特征
    3 颈源性胸痛的特色疗法详述
        3.1 遣方用药
        3.2 “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灸选穴
        3.3 太极操
    4 病例分析及典型病案讨论
        4.1 研究对象
        4.2 病例分析
        4.3 典型病案讨论
    5 调护
    6 小结
    7 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e Winter心电现象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e Winter 心电现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及获奖
致谢

(4)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研究进展
        1 冠心病心脏康复与运动耐量
        2 运动耐量的检测方法
        3 影响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因素
        4 西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
        5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研究进展
        1 冠心病运动耐量的相关古籍论述
        2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情况
        3 中医治疗改善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的机制研究
        4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疗效及安全性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设计
        3.1 设计类型
        3.2 对照
        3.3 样本量估算
        3.4 随机序列生成及分配隐藏
        3.5 盲法
        3.6 试验流程图
        3.7 研究对象
        3.8 治疗方案
        3.9 观察指标及评价
        3.10 数据记录、核查及管理
        3.11 统计分析
        3.12 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3.13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3.14 知情同意
        3.15 资料保存
        3.16 经费资助
    4 研究结果
        4.1 试验完成情况
        4.2 基线分析
        4.3 疗效指标
        4.4 安全性分析
        4.5 远期预后-MACE发生情况
        4.6 合并用药情况
        4.7 服药依从性
    5 讨论
        5.1 研究设计
        5.2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
        5.3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
        5.4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中医证候与主要症状
        5.5 芪参丹芍颗粒改善SCAD患者生存质量
        5.6 芪参丹芍颗粒治疗的安全性与远期预后
        5.7 芪参丹芍颗粒用于改善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优势
        5.8 对于曲美他嗪中医证候及主要症状疗效的思考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芪参丹芍颗粒提高SCAD患者运动耐量的机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生脉散加味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临床观察周期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3.3.1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
        3.2.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统计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1.1 性别分布
        5.1.2 年龄构成分布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指标分析
        5.2.1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分析
        5.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比较
        5.2.3 两组患者血hs-CRP比较
        5.2.4 两组患者LDL-C比较
        5.3 安全性指标分析
讨论
    1 选方依据
    2 方药分析
    3 疗效分析
        3.1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分析
        3.2 中医证候量表分析
        3.3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3.4 低密度脂蛋白(LDL-C)
        3.5 安全性指标分析
    4 理论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中医药研究进展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的中医病名
    二、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的中医病因病机
    三、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中医辨证分型与治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8)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病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自然语言处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
    1.1 基于文献的中医病机内涵要素构建
        1.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
        1.1.2 中医病机内容提取与内涵要素确定
        1.1.3 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
    1.2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1.2.1 中医病机内涵要素知识图谱
        1.2.2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1.3 心血管疾病回顾性临床数据的中医病机内涵映射分析
        1.3.1 心血管疾病回顾性临床数据的采集
        1.3.2 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的中医病机内涵
        1.3.3 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的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研究
    2.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基本信息
        2.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
        2.1.2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报告质量评价
    2.2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诊疗信息
        2.2.1 中医临床医案四诊信息
        2.2.2 中医临床医案病机内涵分析
        2.2.3 中医临床医案治则治法
    2.3 基于医案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
        2.3.1 医案四诊信息与病机内涵关联性
        2.3.2 病机内涵与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3.1 系统的搭建
        3.1.1 系统整体构架设计
        3.1.2 系统搭建工具及运行环境
        3.1.3 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系统分析
    3.2 系统操作界面及运行展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
    4.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真实案例信息
        4.1.1 临床案例信息采集
        4.1.2 临床案例抽样
        4.1.3 临床案例信息预处理
    4.2 临床真实案例的系统应用分析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建设
        1.1.2 分级诊疗制度
        1.1.3 基于急诊中心的三大中心政策出台
        1.1.4 典型疾病类型的特征变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基于三大中心建设的急诊中心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意义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急诊中心的三大中心概述
    2.1 分类
        2.1.1 散点式联合布置
        2.1.2 单元化整合布置
    2.2 胸痛中心
        2.2.1 发展历程
        2.2.2 分级诊疗
        2.2.3 医疗工艺
        2.2.4 功能布局
    2.3 卒中中心
        2.3.1 发展历程
        2.3.2 分级诊疗
        2.3.3 医疗工艺
        2.3.4 功能布局
    2.4 创伤中心
        2.4.1 发展历程
        2.4.2 分级诊疗
        2.4.3 医疗工艺
        2.4.4 功能布局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地区急诊中心现状及案例研究
    3.1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概况
        3.1.1 医院数量
        3.1.2 医疗水平
        3.1.3 区位分布
        3.1.4 发展趋势
        3.1.5 总图现状
    3.2 西安地区基于急诊中心的三大中心建设概况
        3.2.1 胸痛中心
        3.2.2 卒中中心
        3.2.3 创伤中心
    3.3 调研范围与对象选择
        3.3.1 调研范围
        3.3.2 对象分类与选择
    3.4 西安地区典型案例现状分析
        3.4.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水平组合)
        3.4.2 西安市第三医院(竖向组合)
        3.4.3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独立布置)
    3.5 急诊中心现状问题总结及原因分析
        3.5.1 现状问题
        3.5.2 原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综合医院急诊中心规划布局
    4.1 总图梳理
        4.1.1 院前广场
        4.1.2 外部流线
        4.1.3 规模大小
        4.1.4 部门联系
    4.2 空间组织方式
        4.2.1 建筑布局
        4.2.2 空间布局
    4.3 内部流线组织
        4.3.1 人流流线组织(包括医护人员、病患及其他流线)
        4.3.2 物品流线组织(包括洁净、污染物品流线)
        4.3.3 救护车辆流线组织(包括陆地、空中流线)
    4.4 人性化环境设计
        4.4.1 标识系统
        4.4.2 知觉环境
    4.5 本章小结
5 急诊中心的功能构成
    5.1 急诊中心概述
        5.1.1 传统急诊中心
        5.1.2 基于三大中心建设的急诊中心
    5.2 诊疗区
        5.2.1 分诊台
        5.2.2 诊区
        5.2.3 候诊空间
        5.2.4 治疗室
        5.2.5 清创室
    5.3 急救区
        5.3.1 抢救室
        5.3.2 手术室
        5.3.3 洗胃室
    5.4 留观区
        5.4.1 留观室
        5.4.2 输液室
        5.4.3 急诊病房
        5.4.4 重症监护室(ICU)
    5.5 其他相关区域
        5.5.1 公共区
        5.5.2 医护办公区
    5.6 本章小结
6 案例实践-西安凤城医院急诊中心建筑设计
    6.1 医院概况
    6.2 创伤中心建筑设计
        6.2.1 创伤中心位置与规模
        6.2.2 功能空间
        6.2.3 流线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单元化整合布置
        7.1.2 三大中心
        7.1.3 人性化环境
    7.2 展望
        7.2.1 急救车急救前移
        7.2.2 物流机器人立体网络
        7.2.3 标准化急救单元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二.图目录
    三.表目录
    四.调研问卷
致谢

(10)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临床路径在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PartII TheTypicalCasesofChestPainSyndrome(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蔡亚秀.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2]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D]. 张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e Winter心电现象临床资料分析[D]. 郭利萍.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4]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芪参丹芍颗粒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D]. 曲文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生脉散加味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D]. 高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D]. 胡嘉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段则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孙文卓.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胸痛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中医论文 健康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上一篇:试论诗歌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下一篇:纳洛酮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