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我国草业发展前景广阔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我国草业发展的前景广阔(论文文献综述)

江舟[1](2021)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生产从提升粮食和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过渡。草地资源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衍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生态与经济利益。通过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产模式,对人工草地进行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及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促进意义。(1)本文首先对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安徽省蚌埠市,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扬州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草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功能分类与选择评估指标(2)通过熵权法分别对燕麦、金花菜、箭筈豌豆、毛苕子进行适应性评价,测定牧草产量与品质,并分析牧草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利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品质、牧草产量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建立适宜在淮河生态经济带推广的牧草生产模式。(4)依据田间试验数据以及文献,利用当量因子法、价格替代法、评估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天然草地与人工牧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牧草种植与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从而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转型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种植生产机遇”、“大众对于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社会认知机遇”、“农业食品安全的要求导致饲料粮需求增加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市场机遇”是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权重分析分别达到0.2141、0.1279、0.1078。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提供畜牧产品功能(供应草产品)”、“为人类提供食用价值”、“土壤改良”是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权重分别为0.3 102、0.1154、0.0876,以此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指标。(2)依据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评价结果,燕麦品种牧乐斯牧草产量与品质表现最好,干草产量达到1664.35 g·m-2,粗蛋白含量为11.49%、相对饲用价值为137.02,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15%,豆科牧草中,润扬白箭筈豌豆收获干草产量最高为1041.59 g·m-2,淮扬金花菜在参试品种中牧草品质最高,粗蛋白含量达到27.81%,相对饲用价值为176.24。金花菜对提升土壤养分效果最为显着,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平均提升56.25%、49.34%、24.47%、57.19%。(3)建立了“燕麦-金花菜”间作的南方牧草生产模式,可以提高80%的土地利用率,可收获较高的燕麦干草产量与总干草产量2177.42 g·m-2,与燕麦单播相比干草产量增加了 28%。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养分,间作模式中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燕麦单播,比燕麦单播平均提高了 22.34%、63.88%。(4)在大丰地区盐碱地条件下,“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模式中,干草产量最高达到2116.42 g·m-2,土地当量比最高达到1.70,燕麦粗蛋白含量比单播燕麦提升16.76%。“燕麦-箭筈豌豆”间作、混播与燕麦单播相比,对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有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 15.42%~34.05%、2.15%~7.33%、28.71%~50.24%。(5)依据当量因子法,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为1123.05亿元人民币(Chinese Yuan,CNY),其中“土壤形成与保护”的价值在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中最高,达到302.49亿元CNY,娱乐文化功能的价值最低,仅为6.20亿元CNY。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人工牧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牧草间作、混播生产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高于牧草单播模式。“燕麦-金花菜”间作模式在扬州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42544.38 CNY·hm-2,“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51198.68 CNY.hm-2。(6)经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进行苜蓿生产,种子费与农机费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0.574 6、0.5923,即每增加1%的种子费与农机费投入,苜蓿收益分别可以增加0.574 6%、0.592 3%。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苜蓿生产总成本为10178.67元·hm2,与小麦生产成本相比增加了10.58%,然而毛利润增加了 175%。苜蓿、燕麦、金花菜生产肥料费用与小麦相比分别下降了 58.05%、24.62%、58.06%。

罗梅,杨小琴[2](2021)在《我国草业装备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草业装备作为草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为草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草业机械化能改良草地和提高牧草品质,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建设,助力牧区农民脱贫致富。论述了国内外草业装备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草业装备发展存在的问题,对草业装备促进草产业高效发展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草业装备发展的方向,以期为我国草业装备战略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王倩[3](2021)在《基于农户视角的甘肃庆阳草畜产业结构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甘肃庆阳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旱作农区,中部和南部旱塬区以小麦、玉米、苹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北部丘陵沟壑区以小麦等粮食作物和小杂粮作物种植为主。现有的种植业结构已逐渐不能满足当地居民对食物结构的多元化需求,也难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优化农牧业结构,协同发展粮、草、畜产业,是提高农业系统经济效益,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是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庆阳市原有草畜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稳定高效的发展模式。通过对现有草畜产业结构及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当地发展的草畜产业结构优化途径和发展对策,对于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和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首先通过走访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户,分析了庆阳市草畜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通过在旱塬区的西峰区和丘陵沟壑区的环县调研198个农户的粮、草、畜生产状况对比分析了两个研究区域草畜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农户收入结构差异,最后针对两个区域农业资源特征提出了粮草畜协同发展的优化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庆阳市草畜资源较为丰富,但天然和栽培草地优化利用模式还不成熟。庆阳市天然草地面1920.0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6.9%;可利用草地面积1035.4万亩,占总草地面积的54.2%。野生牧草分属98科、384属、749种,2019年约产鲜草28.58亿公斤,载畜量为198.88万羊单位。全市紫花苜蓿留存面积已达到352万亩,全市集中连片种植紫花苜蓿带240个,500亩以上的54个,千亩以上的18个。目前天然草地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放牧和舍饲结合的家畜健康养殖模式规范化程度低、推广面积小。(2)环县和西峰区农户粮食和饲草种植结构及家畜养殖偏好差异较大。环县农户在种植小麦、玉米、胡麻等粮食作物的同时还更偏向于种植苜蓿、燕麦等饲草,而西峰区以小麦和苹果种植为主,近年推广了一定面积的饲用玉米。环县农民牲畜养殖率较高,尤其是羊养殖,西峰地区以牛养殖为主。西峰区平均每户种植粮食4.3亩,环县平均每户16.7亩;西峰区平均每户种植饲草0.27亩,环县平均每户7.11亩。西峰区城镇化较高,非农收入是于农户收入主要来源,而环县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西峰区,农牧业收入在农户收入中占据主导位置。因此,西峰农户年平均总收入比环县农户高,但环县农户的农业收入比西峰农户更高,无论是粮食种植收入、饲草种植收入、家畜养殖收入均高于西峰,而西峰农户的非农收入较高。(3)建议在西峰等黄土旱塬区利用有利地形和资源条件,扩大栽培草地种植面积、推广果园林下种草,发展粮-草-果-家畜耦合的农牧业生产模式,在环县等丘陵沟壑区域种植燕麦和苜蓿等优质牧草,并结合天然草地优势,发展放牧和舍饲相结合的农牧业生产模式,实现农牧产品的多元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加强舆论宣传,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特色品牌化、营销市场化的新型草牧草业生产模式。

王秀芳[4](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王军亮[5](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张静[6](2019)在《我国牧草加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文中指出牧草产业是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近几年的发展极其猛速。在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农牧民收入的增加、生态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的诸多牧草加工企业由于受自然和社会等客观因素及企业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查阅整理、实地调研访谈、向各地区投放调查问卷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牧草加工企业的现状进行总结归纳,摸清牧草加工企业家底,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工企业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并从专业的角度进一步为其发展提出建议与对策。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归纳我国牧草加工企业的现状为以下几点:①近年来,我国牧草加工企业的数量在持续增长,截止到2018年7月,存续企业总数达到了 3286家。2012年之前全国牧草加工企业缓慢增长,企业数量呈平稳趋势,2012年以后,企业数量呈直线增长趋势,每年都有上百家牧草加工企业注册成立,;甘肃、内蒙古、河北三个省(自治区)是牧草加工企业的主要集中地,企业数量均达到400家以上;上海、海南等地区企业较少。②牧草加工企业中以商品草生产为主的单一型牧草加工企业最多,但综合型、草畜结合型、机械服务型企业也在适应各地区的农牧需要日益兴起。在这些形式不同的牧草加工企业中,超过56%的企业都是投资资金在500万人民币以下的中小型企业,龙头企业少之又少。企业形式的多元化,共赢发展才是未来牧草加工企业的发展之路。③虽然全国的牧草加工企业数量庞大,但有很多注册存续的企业并没有实际的生产力,以空壳公司的形式存续,或者大部分企业生产水平无法达到预期。要想控制“僵尸企业”的增长相关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及对策。从各企业生产的草产品种类来看,虽然依旧是以草捆为主,但是发酵型草产品等其它类型产品正在逐年增加。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产业高效发展需求尚不匹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孙蕊,柴凤久,刘泽东,高海娟[7](2017)在《浅谈饲草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饲草是畜牧业生存的基础,是一切畜产品安全生产的源头,是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饲草产业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现针对我国饲草草业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该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昝林森,闫文杰,柳泽新,成功[8](2016)在《西部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草牧业,对我国草业和畜牧业建设意义重大。文章在研究我国西部地区草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西部地区草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时、合理、科学的建议。

宝牡丹[9](2016)在《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草地面积极为广阔,而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草地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方面综合考虑下,教育部将草学从二级学科提升到了一级学科,而正因如此,草学迎来了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然而就在对目前草学学科教育进行调查中却发现,如今草学对人才的培养并没有作到对相关专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化,教师团队也不够强大,这使得草学在我国产业发展的地位还非常薄弱。因而我们对草学学科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禅述了草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明确了草学在未来发展中的广阔前景。

高雅,林慧龙[10](2015)在《草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现状及其发展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地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国土资源之一,充分合理的利用这种资源禀赋,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草业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我国草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将草产业的运行按照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划分,在每一环节中分别将国内外草业经济发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产品生产环节、企业组织与产品加工环节和市场及配套环节中,我国草产业发展都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充分发挥我国草地资源的发展潜力,在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这一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需要尽快进行草业生产方式和经营形式的变革,由政府与企业相互配合,完善草产品市场的运作机制,尽快设立草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行业代码,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草原立法,将草原立法的出发点由确定所有权转移到指导和规范草产业的运行上来。

二、我国草业发展的前景广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草业发展的前景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1)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提出和发展规划
        1.1.2 草地农业发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意义
        1.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状况
    1.2 南方草地农业系统的建立与人工草地利用模式的形成
        1.2.1 牧草的引种应用和适应性评价
        1.2.2 淮河流域牧草的引种与品种比较适应性评价
        1.2.3 国外草地农业的利用模式对淮河经济带草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1.2.4 草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应用
    1.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4.1 当量因子法
        1.4.2 功能价值法
        1.4.3 遥感技术
        1.4.4 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问题
    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AHP分析法步骤
        2.1.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矩阵构建
        2.1.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层次构建
        2.1.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分析因素评价
        2.1.5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战略层次分析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AHP分析
        2.2.2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层重要性分析
        2.2.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指标层重要性分析
        2.2.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总层次排序
    2.3 讨论
        2.3.1 利益相关者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认知
        2.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草地农业发展的影响
        2.3.3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2.3.4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业发展领域的扩展
    2.4 结论
第3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1 牧草生产性能
        3.1.3.2 牧草品质
        3.1.3.3 土壤肥力测定
        3.1.3.4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生产性能的适应性评价
        3.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牧草品质比较
        3.2.3 燕麦种植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壤肥力的影响
        3.2.4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的生产性能比较
        3.2.5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牧草品质比较
        3.2.6 淮河生态经济带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对土壤肥力影响
        3.2.7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3 讨论
        3.3.1 燕麦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价
        3.3.2 豆科牧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表现
        3.3.3 豆科牧草对淮河流域土壤肥力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淮河生态经济带金花菜与燕麦生产模式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4.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4.2.4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燕麦牧草品质的影响
        4.2.5 淮河生态经济带间作对金花菜与箭筈豌豆牧草品质的影响
        4.2.6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间作模式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2.7 “燕麦-金花菜”间作与“燕麦-箭筈豌豆”间作的综合评价
    4.3 讨论
        4.3.1 间作对金花菜、箭筈豌豆与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3.2 不同间作比例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3.3 牧草间作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牧草生产模式对牧草生产性能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燕麦-箭筈豌豆”牧草生产模式对于牧草产量的效应影响
        5.2.2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与混播对于牧草品质的影响
        5.2.3 箭筈豌豆与燕麦间作混播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
        5.2.4 “燕麦-箭筈豌豆”间作与混播的综合评价
    5.3 讨论
        5.3.1 不同因素对牧草混播、间作模式中牧草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5.3.3 不同牧草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4 结论
第6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
        6.1.2 数据来源
        6.1.3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1.4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6.2.2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间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2.3 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3 讨论
        6.3.1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趋势
        6.3.2 淮河生态经济带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意义
        6.3.3 人工牧草生产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与生产意义
        6.3.4 合理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产模式
    6.4 结论
第7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经济效益分析与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3 分析模型及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与小麦生产的成本和收益比较
        7.2.2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种植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
    7.3 讨论
        7.3.1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的优势
        7.3.2 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成本的因素
        7.3.3 淮河生态经济带牧草生产前景
    7.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我国草业装备的现状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草业装备发展现状
2 草业装备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牧草资源匮乏,畜牧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需求动力不足
    2.2 装备制造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差
    2.3 产品市场竞争力差,技术创新原动力不足
    2.4 草业机械及配套设施保有量不足,规模化经营缺乏影响机械化进程
    2.5 装备推广普及困难,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
3 发展草业装备的意义
    3.1 草业装备发展可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建设
    3.2 草业装备发展可推动畜牧业发展
    3.3 草业机械化可以改良草地和提高牧草品质
    3.4 草业机械化助力牧区农民脱贫致富
4 草业装备发展方向
    4.1 草业装备与草业产业联动发展
    4.2 草业装备向集成化、智能化与绿色化设计制造发展
    4.3 加速适合山区草业机械的研发和推广
    4.4 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牧草全程机械化经营

(3)基于农户视角的甘肃庆阳草畜产业结构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草畜业发展现状
        1.3.2 我国草畜业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庆阳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来源
        2.3.1 问卷调查
        2.3.2 查阅资料
        2.3.3 走访调查
    2.4 数据整理
    2.5 草产业发展现状
        2.5.1 草地类型和面积
        2.5.2 天然草场饲草料生产现状
        2.5.3 人工草地的发展现状
        2.5.4 农作物秸杆资源利用现状
        2.5.5 资金扶持及设备情况
    2.6 畜牧业发展现状
        2.6.1 产业分布
        2.6.2 产业发展及规模
    2.7 小结
第三章 农户尺度草畜产业结构及经济效应
    3.1 样本区基本情况
    3.2 调研农户家庭及农牧业结构
        3.2.1 农户家庭结构
        3.2.2 农户农牧业结构
    3.3 调查农户经济效益分析
        3.3.1 农户收入结构
        3.3.2 调查农户效益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农户草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模式优化
    4.1 农户草畜产业存在的问题
    4.2 草畜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对策
第五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牧草加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牧草加工业发展状况
        1.2.2 国际牧草加工业发展状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牧草加工企业总体现状分析
        3.1.1 牧草加工企业数量动态分析
        3.1.2 牧草加工企业地域布局
        3.1.3 公司、合作社数量对比
    3.2 企业规模及资金实力分析
    3.3 企业类型分布情况
        3.3.1 纯牧草加工企业分布
        3.3.2 综合型加工企业分布
        3.3.3 机型农机服务型牧草加工企业分布
        3.3.4 草畜结合加工企业分布
    3.4 牧草加工企业生产情况调查
        3.4.1 各省生产量分析
        3.4.2 牧草产品类型分析
    3.5 牧草加工企业基本配置情况
    3.6 企业人员配置情况
        3.6.1 员工学历层次
        3.6.2 生产方面人才配置
    3.7 调查企业产品层次
    3.8 企业带动农户形式
4 牧草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及建议
    4.1 牧草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4.1.1 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
        4.1.2 企业形式的单一化
        4.1.3 产品类型多元化,还不完善
        4.1.4 生产能力无法达到预期
        4.1.5 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4.2 发展对策及建议
        4.2.1 合理建设牧草加工企业、完善相关管理政策
        4.2.2 牧草加工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共赢发展
        4.2.3 丰富草产品种类,把控产品质量
        4.2.4 实行加工机械一体化,提高生产能力
        4.2.5 加强人才配置,扩大企业队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浅谈饲草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饲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饲草产业发展对畜牧业的重要意义
    1.2 饲草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2 饲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牧草产业种质繁育及生产技术现状
    2.2 牧草产业的配套机械现状
    2.3 牧草产业发展市场化现状
3 牧草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展望

(9)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调整前草学学科教育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
        2.专业设置不统一
        3. 师资力量及知识体系有待加强
二、草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及人才市场前景
    (一)草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二)草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

(10)草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现状及其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草业经济的重要意义
    1.1 草业经济发展有利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2 草业经济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1.3 有利于加快草原地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 我国草业经济及配套法律发展现状
    2.1 草业经济取得丰硕成果
    2.2 草原立法及配套政策
3 国内外草业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3.1 草产品生产环节
    3.2 企业组织及产品加工环节
    3.3 市场及配套环节
4 我国草业经济未来发展建议
    4.1 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4.2 加快转变草业经济生产方式
    4.3 草产品市场机制的完善
    4.4 草产业配套法律制度的补充及其他
    4.5 加速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增添草业的项目和代码,确认草业经济的存在和重要性

四、我国草业发展的前景广阔(论文参考文献)

  • [1]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江舟. 扬州大学, 2021
  • [2]我国草业装备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 罗梅,杨小琴.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1(04)
  • [3]基于农户视角的甘肃庆阳草畜产业结构及经济效益分析[D]. 王倩. 兰州大学, 2021(09)
  • [4]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5]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6]我国牧草加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D]. 张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7]浅谈饲草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 孙蕊,柴凤久,刘泽东,高海娟. 现代畜牧科技, 2017(09)
  • [8]西部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A]. 昝林森,闫文杰,柳泽新,成功.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4 西北地区农牧结合发展草牧业研讨会论文集, 2016
  • [9]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J]. 宝牡丹. 农民致富之友, 2016(07)
  • [10]草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现状及其发展建议[J]. 高雅,林慧龙. 草业学报, 2015(01)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畜牧业论文

上一篇:要“普及”规模,还要创新机制
下一篇: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麻醉在肛周疾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