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玉米高产稳产新品种通单34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同单34(论文文献综述)

魏良明,王振华,郭书磊,张新,张前进,曹丽茹,魏昕,郭金生,鲁晓民[1](2021)在《优良玉米自交系8085泰(BT1)的特征特性及应用》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利用温带自交系8058×泰国玉米育成了优良自交系8085泰(BT1)。该自交系较好地融合了温、热带种质,遗传基础丰富,具有高配合力、高产、品质优良和综合抗性好等特点。国内育种单位以其为亲本选育了浚248、浚9058和新01A3等17个优良衍生系,利用8085泰(BT1)及其衍生系培育了豫玉25、浚单18、浚单20和秋乐368等25个通过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自交系8085泰(BT1)是一个特色种质资源,在机收品种选育、抗逆性与品质改良研究中仍具有利用价值。

刘海静,张香粉[2](2020)在《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变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河南省对主要农作物的审定标准进行了修订,统计分析了自新标准实施以来河南省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审定新品种的变化。发现随着试验渠道的增加和审定品种类型的多元化,审定品种的数量快速增加,联合体试验渠道审定的品种占比增大,企业已经逐渐成为育种的主体;此外,品种审定更加注重品种的优质、安全、高效,一批抗病性强、品质优、适宜机械化和特殊专用品种通过审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

王洪预[3](2019)在《东北春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现有耕地面积条件下,增加密度是挖掘玉米单产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实现我国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最经济有效,农民易于掌握、易于推广应用的措施。现代集约化农业生产条件下,玉米密植栽培后,群体内通风透光和田间小气候均发生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动亦随之改变。玉米高密度栽培易出现病虫害加重、倒伏、空秆、早衰等问题。为保持高产,肥料和农药的用量加大,环境风险增加。因此,密植条件下,种植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基于这一点,本研究于2012年至2018年在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吉林大学农业实验基地(43°54′N,125°16′E)进行了多年田间试验。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重点研究了缩垄种植、玉米宽窄行种植、玉米与大豆间作和玉米与大豆轮作四种种植模式,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春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变化,并总结了四种种植模式下的高产高效氮肥施用技术,以期为我国东北黑土地区春玉米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行距可以显着的影响玉米穗位叶的叶倾角、叶面积以及群体LAI(叶面积指数),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差异显着,表现为40cm>50cm>60cm处理,XY335在开花期最大LAI为5.91,ZD958最大LAI为6.12。随行距的增加LAD(光合势)有降低的趋势,小行距(40cm)处理下群体光能利用率显着或极显着的高于其它处理。整个生育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S型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行距下玉米籽粒产量与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籽粒产量GY和生育期光合势LAD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达显着水平。(2)宽窄行种植模式,增产与否与玉米耐密性及株型密切相关。株型收敛、耐密性强的玉米品种,宽窄行种植更易获得高产。宽窄行与等行距种植方式均表现随种植密度增加,百粒重下降,穗粒数减少,此时产量提高,依靠有效穗数的增加。宽窄行种植模式下,N肥深施(种下15cm)较N肥浅施(种下10cm)有更好产量表现。底肥结合追肥的氮肥施入方式,显着优于底肥一次性的施入方式。相同密度条件下,缓释尿素较常规尿素有更大叶面积,更高收获指数,更低根冠比,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宽窄行种植方式与均匀垄种植方式相比,显着降低穗腐病的发生。(3)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要获得间作优势,需加大间作主作物玉米的种植密度。主作物玉米的种植密度在在9.2万株/公顷之间时,产量最高,可达14044kg/hm2,额外增收大豆947 kg/hm2。间作体系最佳氮肥施用量为255公斤/公顷。以生物学产量计算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02-1.17,以籽粒产量计算的LER为1.06-1.16,均大于1,说明该间作系统具备间作优势。(4)玉米短期连作种植,与轮作玉米相比,籽粒产量变化不显着,但衔接大豆茬口的轮作玉米,与衔接玉米茬口的连作玉米相比,籽粒产量均有增加趋势,且随轮作年限延长,增产趋势更加明显,轮作5年以后,轮作玉米籽粒产量显着高于连作玉米(F=5.70,P=0.0245),增产幅度在20%以上。玉米多年连作(连作7年)后,土壤有机质和pH值均有下降趋势;玉米和大豆轮作7年后,土壤有机质变化不显着。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无明显规律。玉米连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连作玉米特有细菌属为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和(RB41)属,而轮作玉米特有细菌属为慢生根瘤属(Bradyrhizobium)和(CandidatusSolibacter)属。玉米连作后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轮作玉米相比,玉米多年连作后,子囊菌门(Ascomycetes)和被胞菌门(Toectomyces)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10.23%和0.63%;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s)相对丰度升高了12.03%。在真菌属分类水平上,轮作土壤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李懿璞[4](2017)在《ZmCCT不同等位基因效应及转录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玉米开花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适宜种植区域的重要因素。玉米茎腐病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严重土传病害,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在我国每年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约为5%-10%。前期研究发现ZmCCT具有一因多效性:既能通过光周期途径调控玉米开花期,是影响玉米开花期和种植范围最为重要的基因;同时能够调控玉米对禾谷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研究还发现,ZmCCT基因上游2.4kb处的一个CACTA转座子插入是造成ZmCCT在开花期和茎腐病抗性差异的原因。ZmCCT启动子序列变异很大,结合转座子有无,目前在玉米种质中发现了 15种ZmCCT单倍型。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方法将9个无转座子ZmCCT单倍型导入到7个受体自交系中,在回交后代和改良杂交种中鉴定了无转座子ZmCCT单倍型的开花期和抗病性效应。另外,研究了 ZmCCT在低氮和高盐胁迫水培条件下对根长、干重性状的影响;ZmCCT和响应逆境胁迫基因的在胁迫后的表达模式。最后,对ZmCCT转录调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9个无转座子ZmCCT单倍型导入到郑58,昌7-2,83B28,A5302,京24,F349,豫87-1自交系中,在回交后代中进行了前景选择、表型选择、重组选择和背景选择,获得了 63个改良系。分子标记鉴定表明,改良系中供体亲本插入片段约0.7-5.1Mb,背景回复率高达90.3—99.9%。2.调查开花期和茎腐病抗性发现:无转座子ZmCCT单倍型表现出不同的光周期敏感性,且受到导入材料遗传背景的影响。在禾谷镰刀菌茎腐病抗性中,无转座子ZmCCT单倍型表现则比较一致,可以有效降低禾谷镰刀菌茎腐病的病情指数,受遗传背景的影响较小。3.无转座子ZmCCT对开花期、禾谷镰刀菌茎腐病抗性具有剂量效应。在杂交种中,杂合状态的ZmCCT对穗长、百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和产量有正向效应。结合开花期、抗病性等分析,单倍型H5在中国玉米育种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4.在低氮和盐胁迫的水培条件下,利用扫描仪和相关分析软件,发现无转座子的ZmCCT 比有转座子的ZmCCT更有利于植株根部生长,Real-time PCR分析发现ZmCCT表达量在胁迫后先升高,再下降,能够响应低氮和高盐胁迫,提高玉米的抗逆水平。5.利用酵母GAL4系统研究ZmCCT的转录自激活活性,发现ZmCCT具有很强的转录自激活活性,转录自激活结构域位于CCT结构域之前。6.构建了 2×Flag-ZmCCT标签表达载体并转化玉米受体自交系B73,获得了T1代转基因玉米植株。构建了 ZmCCT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ZmCCT蛋白的DNA靶序列,解释一因多效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杨艳[5](2016)在《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能够改善群体结构,增强玉米群体抗逆性,提高产量,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育种学目的,存在生育期、农艺性状和籽粒品质等表观性状不一致的现象,难以达到农业机械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市场营销的要求;加之玉米种子生产经营的独立性在间作组配时给生产操作带来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利用。鉴于上述问题,本文从品种选育与利用的角度考虑,提出“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模式”。试验以国审玉米品种豫单606为材料,对其父本进行相应改良,然后将母本与改良父本重新组配获得单亲改良杂交种,再根据豫单606与其改良杂交种的特征特性,对间作组合进行合理搭配;并利用河南——海南两地一年两季生态差异在大田条件下对其间作效果进行鉴定,主要研究了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复合群体对产量、农艺性状、抗病性及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合理间作存在“1+1>2”的效应。606||607间作组合产量比预测产量(相应两杂交种单作产量平均值)增加0.8%12.7%,所有试验地点平均增产6.2%;606||613组合比预测产量增加0.6%7.1%,三试点平均增产2.6%。增产原因主要在于行粒数和百粒重的增加。606||607间作群体产量普遍高于组合中高产单交种单作的产量。此外,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合理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2.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群体606||607和606||613整体株高及其整齐度、穗位高与对应杂交种单作相比呈现下降趋势,该趋势能够优化群体结构,改善群体内通风透光状况;而基部第三节茎粗有增加趋向,这种变化对于复合群体的抗倒、稳产、增收具有积极影响。3.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合理间作能够提高群体的抗病能力,在病害发生严重的环境条件下效果尤为显着。豫单606与其单亲改良杂交种的南方锈病和穗腐病等病害抗病指数虽然较为接近,但复合群体气传性病害的抗性确有提高;对于畸形穗等遗传和生理性病害来讲,发病率高的杂交种群体密度被稀释,降低了群体发病率,最终提高间作产量。4.606||607和606||613间作组合不仅可提高群体产量,还相对增加了蛋白质含量,但差异不显着。原因可能是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与原品种母本相同,仅在父本的抗性方面有所差异,使得间作后群体籽粒品质受花粉直感效应的影响要小于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群体;另一方面,本试验在选择间作材料期间,就已出于对保证复合群体籽粒商品性的均匀一致考虑,按照穗型、粒型等表现对候选改良杂交种进行了筛选。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合理间作没有影响其籽粒营养品质的一致性,且在籽粒商品性一致方面能够满足现代玉米工业及饲料加工需求。

王学荣[6](2014)在《玉米品种和栽培措施在山西玉米高产创建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随着山西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玉米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成为全省粮食单产发展潜力最高的农作物。但是,从各玉米生态区的自然条件分析发现,干旱、土壤贫瘠、叶斑病等因素为限制当地玉米生产发展的常见因素。其中,干旱是限制玉米发展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在一些玉米生态区,玉米高产中品种选用的不适应、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或不合理等原因,致使优种增产潜力未能充分挖掘,制约着玉米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影响玉米高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旨在通过分析、总结适宜山西省玉米栽培优化模式的推广,为进一步挖掘山西玉米增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近年来,主推玉米高产品种具有区域性限制,玉米高产品种不可能在所有玉米生态区大面积推广而取得与生产试验相同的产量。2、良种与良法必须配套,一个高产品种,必须有相应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才能获得较高产量。3、山西在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和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土壤肥力和合理密植同等重要,而且土壤肥力是提高密植的前提和基础。4、在山西推广地膜覆盖取得成效的情况下,推广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尤其是农家肥)、土壤深松整地作业、免耕或少耕、全程机械化操作(播种、施肥、中耕,化控、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统防统治)、适时晚收等综合栽培管理技术是玉米高产的重点工作。以二增(增肥、合理增密)为核心,改稀植大穗型品种为耐密型品种、改等行距为宽窄行种植、改盲目施肥为测土配方分次施肥、改人工作业为全程机械化作业、改提早收获为适时晚收、改收获后秸秆焚烧为秸秆粉碎还田,即在山西玉米高产区域推广“二增六改”综合栽培管理技术。在山西玉米种植土壤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推广少耕穴灌聚肥节水、地膜或秸秆覆盖蓄水保墒培肥技术。

杨虎[7](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雒峰[8](2009)在《二十年来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河南省不但是全国玉米主产省之一,而且在育种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因此探讨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现状对我国玉米生产和育种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河南省1986年-2008年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资料,分析了20年来河南省玉米品种和种质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审定品种的抗病性、品质、产量变化规律,为今后河南省玉米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方向提出了参考意见。1、随着我国对玉米需求量不断增加,河南省审定品种和年推广品种的数量逐年增多,但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以上的品种数量每年基本维持在4-5个,500万亩以上的品种1-2个,说明各个时期河南省玉米主导品种是非常明确的。2、随着育种主体的多元化,近几年河南省在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上有突破的新品种不多。从试验中发现有苗头品种、已审定品种、推广的品种看,基本为紧凑、中秆、中粗穗、耐密型,近似品种较多,品种类型趋同,育种材料的血缘没有大的突破。3、二十年来,河南省选育的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低密度和高密度组平均单产由1988年的481.8kg、484.8kg,增加到2008年的624.7kg、658.6kg,增幅分别为30%、36%。说明通过遗传改良使得产量性状得到逐步提高,遗传增益显着。4、河南省选育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粗淀粉含量是逐年提高的,特别2004年新选育的品种上述两种成分提高明显;粗脂肪、赖氨酸含量则变化不明显。说明在产量性状改良的同时,育种家也兼顾了品质指标的改进。今后在品种选育上加强高淀粉、高油资源的挖掘和创造,开展高淀粉、高油玉米选育,以满足加工工业和畜牧饲养业对玉米的要求。5、河南省选育的品种抗病性总体来看,大小斑病得到有效控制,对茎腐病、瘤黑粉病抗性有所提高,但2007年以后,茎腐病、瘤黑粉病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南方锈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说明在抗病性改良上进展不大。这与Reid类群×四平头种质过度利用,加之田间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田间隐蔽有极大的关系。今后育种中应兼顾多种病害抗性材料的选择。6、为了适应未来机械化收获和综合抗性的需要,河南省玉米育种的总体目标应该在保证高产的前提下,选育株型紧凑、耐密植、生育期适宜、灌浆速率和脱水快、综合抗性强、稳产、茎秆硬、根系发达抗倒伏的品种。7、通过对二十年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分析,确定了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原则:豫北高产区种植耐肥、耐密中早熟高产品种,兼顾品种抗病性和抗倒伏性,豫西南种植稀植大穗中晚熟品种,兼顾品种抗病性和抗倒伏性,豫东南在高产的基础上突出品种的抗病、抗倒性。

邢宝龙,李育才,李洪,杨志斌[9](2009)在《早熟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探究与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外引种质,采用F1复合双交,是一个简便、快速、有效的选育玉米自交系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地选育出了早熟优良玉米自交系同303。再利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玉米自交系长453作母本、同303作父本,育成高产大穗型早熟玉米杂交种同单36号,突破了现有4大血缘的局限,以金皇后血缘材料和美国先锋血缘材料进行杂交,建立了金皇后×P群的新模式。

王延波[10](2008)在《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玉米产量的提高只有依靠提高单产来实现,而单产的提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手段来完成。科技创新的实质就是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创新。通过材料创新、方法创新、技术路线创新、最后实现产品的创新。新品种选育是产品创新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通过选育出新品种并对其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形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进而发挥措施效益。本项目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综合阐述了国内外玉米生产概况、育种发展历程与现状、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现状。通过了解这些,使得我们更充分认识到我国玉米育种、栽培及生产与国外存在着差距,为进一步解决存在的不足提供理论基础。2、玉米属天然异花授粉植物,遗传基础杂合,使得玉米育种包含分离筛选自交系和组配鉴定杂交种两个步骤,以及因此产生的利用自交系间F1代的杂种优势的育种程序,形成了玉米育种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掌握玉米育种的基本知识,非常有必要梳理玉米育种的基本理论。通过确定育种目标、选择原始材料、实施适当的选择方法、相关的鉴定程序等,最后完成了玉米育种的全部过程。3、作者从1988年到2008年,经过20年育种实践,作为第一选育人育成10个玉米杂交种,分别为辽单30、31、34、565、566、568、573、526、527和辽单青贮529,其中,4个通过国家审定,6个通过辽宁省审定。这些品种育成完全是在育种理论指导下结合育种经验来完成的。文中还进一步阐述了每个品种的选育过程,原始材料的选择思路,采用的选择方法,以及对所利用的选择方法给以后的育种工作带来的启示,总结育种经验与教训,所有这些对从事育种工作的后人有很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4、结合育种理论与实践,为了使玉米产量、品质、综合抗性及适应性等上一个新的台阶,提出了玉米超高产育种。超高产育种实质上就是制定的育种目标更高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育种方法及技术路线进行创新。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杂种优势理论指导下,将过于追求单株生产潜力的育种策略转移到依靠群体增产的方向上来,提高杂交种的耐密植性及广泛的适应能力,降低生产成本等。采用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形态改良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使高配合力、理想株型与多抗广适三方面有机地结合,遵循循环育种策略来最终实现。在超高产育种实践中,提出了理想株型指标、育种材料的选择、育种方法的创新及异地鉴定技术等。最后论述了开展超高产育种工作以来所取得的进展。5、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品种辽单565、526和丹玉39作为供试材料,在锦州、阜新和海城三个地点开展5种栽培形式(常规种植、大垄双行种植、宽窄行种植、缩距增密种植和二比空种植)与4个种植密度(5.25万株/hm2、6.0万株/hm2、6.75万株/hm2和7.5万株/hm2)的优化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栽培形式下,品种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及穗部性状的变化,总结提出了3个品种的优化栽培技术:辽单565是一个高产稳产型品种,获得高产的前提条件必须改变种植形式,依靠常规种植方式很难实现,同时需要扩大密度。至于采用哪一种栽培形式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缩小行距增加密度或大垄双行增加密度来实现,种植密度以6.75-7.5万株/hm2为宜。辽单526株高、穗位偏高,适应性一般,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在辽西采用缩距增密和大垄双行栽培形式,密度6.0万株/hm2左右为宜。辽南采用常规种植或大垄双行栽培形式,种植密度以6.0-6.75万株/hm2为宜。丹玉39是一个适应能力很强的品种,对种植形式要求不是非常苛刻,通常情况下采用常规种植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要想获得高产也需要选择适宜栽培形式和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选用大垄双行、缩距增密和宽窄行栽培形式为宜,种植密度6.0-6.75万株/hm2可获得高产。6、通过育种与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对玉米育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如何加强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做到良种良法相配套,最终实现粮食增产等进行了讨论。

二、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同单3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同单34(论文提纲范文)

(1)优良玉米自交系8085泰(BT1)的特征特性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8085泰(BT1)特征特性
    1.1 生物学特性
    1.2 抗病抗逆性强
    1.3 籽粒品质好
    1.4 配合力高
2 8085泰(BT1)及其衍生系的应用情况
    2.1 直接应用
    2.2 8085泰(BT1)衍生系及其应用
3 8085泰(BT1)及其衍生系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分析
    3.1 杂种优势群
    3.2 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4 问题与展望

(2)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审定品种数量
2 审定品种类型
    2.1 高产普通品种
    2.2 优质品种
    2.3 绿色品种
    2.4 适宜机械化粒收品种
    2.5 特殊专用品种
3 试验渠道
4 育种主体
5 讨论

(3)东北春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玉米宽窄行种植方式
        1.2.2 高光效种植方式
        1.2.3 行距对玉米株型结构及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
        1.2.4 行距对玉米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1.2.5 行距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1.2.6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
        1.2.7 玉米和大豆轮作种植模式
        1.2.8 玉米产量形成的相关理论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缩垄种植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群体形态指标
        2.3.2 群体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2.3.3 群体透光率的测定
        2.3.4 群体物质积累量和转移速率
        2.3.5 群体产量和穗部性状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缩小行距对玉米株型结构的影响
        2.4.2 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生理的影响
        2.4.3 缩小行距对玉米群体透光率及光能利用的影响
        2.4.4 缩小行距种植对玉米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2.4.5 缩小行距种植对玉米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2.4.6 不同行距处理玉米籽粒产量与相关性状的分析
    2.5 讨论
        2.5.1 缩垄种植与群体产量的关系
        2.5.2 不同行距配置与光能利用的关系
        2.5.3 缩垄种植与群体结构的关系
    2.6 小结
第3章 宽窄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N肥利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密度对宽窄行与等行距种植玉米产量影响分析
        3.3.2 玉米宽窄行种植氮肥施入方法研究
        3.3.3 宽窄行种植对穗腐病发病率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玉米大豆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定指标
        4.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间作玉米最佳种植密度
        4.3.2 间作玉米最佳氮肥施用量
        4.3.3 间作玉米根系形态变化
        4.3.4 间作边行优势效应
        4.3.5 间作系统土地当量比(LER:Land equivalent ratio)
        4.3.6 间作体系和单作体系氮肥利用效率差异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连作和轮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连作和轮作玉米产量
        5.3.2 连作和轮作玉米农艺性状
        5.3.3 连作和轮作玉米穗部性状
        5.3.4 连作和轮作玉米功能叶片光合生理特性
        5.3.5 连作和轮作玉米土壤肥力和生物学特性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ZmCCT不同等位基因效应及转录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开花期的研究进展
        1.1.1 影响植物开花期的信号途径
        1.1.2 影响玉米开花期QTL的定位
    1.2 玉米茎腐病的研究进展
        1.2.1 玉米茎腐病的分布及危害
        1.2.2 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及发病机制
        1.2.3 玉米茎腐病发病症状及防治对策
        1.2.4 玉米茎腐病的抗性遗传及QTL定位
    1.3 CCT结构域基因家族
        1.3.1 CCT结构域基因家族分类
        1.3.2 CCT结构域基因的功能
        1.3.3 CCT基因结构形成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1.4 转座子的研究进展
        1.4.1 转座子的分类及结构
        1.4.2 转座子的作用
    1.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ZmCCT不同单倍型对开花期、抗禾谷镰刀菌茎腐病效应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玉米材料
        2.2.2 病原菌
        2.2.3 培养基
        2.2.5 试剂
        2.2.6 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构建ZmCCT不同单倍型改良系
        2.3.2 开花期性状调查并计算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s,GDD)
        2.3.3 人工接种、自然发病和田间性状调查
        2.3.4 前景选择、重组选择和背景选择
        2.3.5 田间产量相关性状调查
        2.3.6 ZmCCT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ZmCCT不同单倍型改良系的获得
        2.4.2 ZmCCT不同单倍型对开花期的遗传效应
        2.4.3 受体自交系茎腐病抗性鉴定
        2.4.4 ZmCCT不同单倍型禾谷镰刀菌茎腐病抗性的遗传效应
        2.4.5 鉴定ZmCCT单倍型H5和H6的遗传效应
        2.4.6 无转座子ZmCCT单倍型在杂交种的效应
        2.4.7 ZmCCT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5 讨论
第三章 ZmCCT耐低氮和高盐胁迫效应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玉米材料
        3.2.2 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苗期玉米的水培、营养胁迫处理及性状调查
        3.3.2 植物组织RNA的提取
        3.3.3 第一链cCDA的合成
        3.3.4 Real-time PCR
        3.3.5 调查低氮和高盐胁迫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状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在低氮、盐胁迫条件下水培苗生长状态分析
        3.4.2 ZmCCT近等基因系水培苗在低氮、盐胁迫条件下表达分析
        3.4.3 ZmCCT转基因功能互补水培苗在低氮、盐胁迫条件下表达分析
        3.4.4 分析昌7-2(H5)的后代在胁迫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状
    3.5 讨论
第四章 ZmCCT转录调控机制初步探究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载体
        4.2.2 酶与试剂盒
        4.2.3 溶液配制
        4.2.4 转化菌株
    4.3 方法
        4.3.1 PCR产物连接与转化
        4.3.2 质粒小提
        4.3.3 切胶回收
        4.3.4 DNA纯化
        4.3.5 BD不同长度ZmCCT载体的构建
        4.3.6 2×Flag-ZmCCT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4.3.7 Cas9-ZmCCT载体构建
        4.3.8 ZmCCT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3.9 酵母Y2H Gold感受态的制备
        4.3.10 BD/BD-不同长度ZmCCT转化酵母Y2H Gold感受态细胞
        4.3.11 转录自激活活性分析
        4.3.12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4.4 结果与分析
        4.4.1 ZmCCT转录自激活活性分析
        4.4.2 2×Flag-ZmCCT载体构建及转基因植株鉴定
        4.4.3 Cas9-ZmCCT载体构建
        4.4.5 ZmCCT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5)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作物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1.1.1 种质遗传多样性衰减
        1.1.2 生物灾害加重
    1.2 农田作物多样性复合群体的构建
        1.2.1 作物种间多样性复合群体构建
        1.2.2 作物种内遗传多样性复合群体构建
        1.2.3 影响复合群体种内遗传多样性效果的因素
    1.3 种内遗传多样性复合群体稳产增产效应及其机制
        1.3.1 种内遗传多样性复合群体增产效应及其机制
        1.3.2 种内遗传多样性复合群体稳产效应及其机制
        1.3.3 种内遗传多样性对复合群体的其他效应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
    3.2 试验材料
        3.2.1 间作试验杂交种的改良
        3.2.2 间作试验杂交种真实性鉴定
        3.2.3 间作试验杂交种特征特性
    3.3 试验设计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1 农艺性状测定
        3.4.2 抗逆性调查
        3.4.3 计产与考种
        3.4.4 土地当量比(LER)的计算
        3.4.5 籽粒品质分析
    3.5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1.1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产量变化
        4.1.2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穗部性状变化
        4.1.3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变化
    4.2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4.2.1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株高变化
        4.2.2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株高整齐度(1/CV)变化
        4.2.3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穗位高变化
        4.2.4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的茎粗变化
    4.3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抗病性的影响
        4.3.1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南方锈病的影响
        4.3.2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穗腐病的影响
        4.3.3 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畸形穗的影响
    4.4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1.1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复合群体产量的影响
        5.1.2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复合群体农艺性状的影响
        5.1.3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复合群体抗病性的影响
        5.1.4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对复合群体籽粒品质的影响
        5.1.5 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2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6)玉米品种和栽培措施在山西玉米高产创建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范围的界定
        1.1.1 玉米高产创建
        1.1.2 玉米品种和栽培措施
    1.2 玉米高产研究动态
        1.2.1 我国玉米高产情况
        1.2.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高产情况
    1.3 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1.3.1 选题的意义
        1.3.2 选题的目的
第二章 山西玉米产业分布情况
    2.1 生态条件及种植区划类型
        2.1.1 生态区域条件
        2.1.2 种植区划
    2.2 种植区划的发展过程
    2.3 山西玉米生态现行区划
        2.3.1 玉米春播特早熟区
        2.3.2 玉米春播早熟区
        2.3.3 玉米春播中晚熟区
        2.3.4 夏播中早熟玉米区
    2.4 耕地土壤情况
第三章 玉米高产创建中玉米品种和栽培措施分析
    3.1 山西玉米生产情况
    3.2 山西玉米生态区高产创建情况
        3.2.1 玉米春播特早熟区高产情况及效果
        3.2.2 玉米春播早熟区高产情况及效果
        3.2.3 玉米春播中晚熟区高产情况及效果
        3.2.4 玉米夏播中早熟区高产情况及效果
    3.3 效果分析
        3.3.1 推广示范优良品种
        3.3.2 推广配套高产技术
        3.3.3 科技的进步作用
    3.4 玉米高产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3.4.1 玉米高产的区域限制
        3.4.2 品种选用的不适应
        3.4.3 水份管理技术不到位
第四章 山西玉米高产创建的发展对策措施
    4.0 玉米高产理论
        4.0.1 建立高光效基础群体原则
        4.0.2 控制植株群体沿着生物学轨道发展
        4.0.3 提高干物质生产的能力
    4.1 玉米高产创建的产量与损失估计
        4.1.1 玉米高产创建产量的估计
        4.1.2 玉米高产创建产量的损失估计
    4.2 高产玉米品种培育
        4.2.1 玉米种质弱点
        4.2.2 发展策略与对策措施
    4.3 土壤培肥管理
        4.3.1 土壤肥力不足
        4.3.2 发展策略与对策措施
    4.4 综合栽培管理
        4.4.1 栽培管理粗放
        4.4.2 发展策略与对策措施
    4.5 推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5.2.2 加快玉米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工作力度
        5.2.3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二十年来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文献综述
    1.1 河南省玉米生产概述
    1.2 河南省玉米品种选育和利用
    1.3 河南省玉米新品种的研发、审定、推广情况
    1.4 河南省玉米种质资源的类型与应用
    1.5 河南省不同玉米种质类群利用情况
    1.6 河南省审定玉米杂交优势利用模式
    1.7 生产需求与育种目标
2 引言
3 材料、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材料
    3.2 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玉米品种的利用情况
        4.1.1 河南省玉米总播种面积、主导品种播种面积所占比例动态变化
        4.1.2 河南省玉米主栽品种推广面积的动态变化
        4.1.3 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数量动态变化
        4.1.4 河南省玉米品种布局利用情况
    4.2 河南省玉米品种审定情况
        4.2.1 河南省玉米品种审定概况
        4.2.2 河南玉米区试试验组别设置和对照种变化
        4.2.3 河南玉米审定品种籽粒品质的变化
        4.2.3.1 玉米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
        4.2.3.2 玉米品种脂肪含量的变化规律
        4.2.3.3 审定玉米品种淀粉含量的变化规律
        4.2.3.4 审定玉米品种赖氨酸含量变化规律
        4.2.4 河南省审定玉米品种抗病性的变化
        4.2.5 河南省审定玉米品种株型、粒型、熟期、密度变化
    4.3 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产量分析
        4.3.1 1988-2001年直播组区域试验产量分析
        4.3.2 1988-2001年麦套组区域试验产量分析
        4.3.3:2002-2008年不同密度组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分析
    4.4 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分析
        4.4.1 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的遗传组成
        4.4.2 河南省审定品种杂优模式分析
        4.4.2.1 按品种密度看杂优模式
        4.4.2.2 按品种熟期看杂交模式
        4.4.2.3 河南省玉米种质改良进展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工作业绩

(9)早熟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探究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的杂优模式在早熟玉米中的利用 (同单36号的选育)
    1.1 父本同303的选育
        1.1.1 选育经过
        1.1.2 生物学性状
    1.2 母本长453的引进
    1.3 杂种F1 (同单36号) 的选育
        1.3.1 选育经过
        1.3.2 特征特性
        1.3.3 抗病性及品质
        1.3.4 产量表现
2 结论与讨论
    2.1 选育早熟玉米自交系的新方法
    2.2 探究新的杂种优势模式
    2.3 早熟玉米的育种思路和育种策略

(10)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玉米生产概况
    1.3 国内外玉米育种发展历程
    1.4 国内外玉米育种现状
    1.5 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
    1.6 国内外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第二章 玉米育种理论
    2.1 玉米育种的特殊性
    2.2 育种目标
    2.3 原始材料选择
    2.4 选育方法
    2.5 转基因育种
第三章 玉米育种实践
    3.1 一环选系的利用
    3.2 二环选系的利用
    3.3 近缘系间杂交选系的利用
    3.4 综合种选系利用
    3.5 近期开展的育种工作
第四章 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
    4.1 超高产育种理论
    4.2 超高产育种实践
    4.3 超高产育种进展
第五章 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关于育种目标
    6.2 关于国外种质选系的利用
    6.3 国内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6.4 轮回选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6.5 关于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
    6.6 耐密植育种是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6.7 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6.8 超高产育种任重而道远
    6.9 关于本文中涉及到的品种综述
    6.10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论文图表统计

四、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同单34(论文参考文献)

  • [1]优良玉米自交系8085泰(BT1)的特征特性及应用[J]. 魏良明,王振华,郭书磊,张新,张前进,曹丽茹,魏昕,郭金生,鲁晓民. 中国种业, 2021(06)
  • [2]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变化趋势分析[J]. 刘海静,张香粉. 中国种业, 2020(10)
  • [3]东北春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比较研究[D]. 王洪预. 吉林大学, 2019(02)
  • [4]ZmCCT不同等位基因效应及转录调控机制研究[D]. 李懿璞.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2)
  • [5]玉米单亲改良杂交种间作效应研究[D]. 杨艳.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6]玉米品种和栽培措施在山西玉米高产创建中的作用研究[D]. 王学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7]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8]二十年来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研究[D]. 雒峰.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9]早熟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探究与利用[J]. 邢宝龙,李育才,李洪,杨志斌. 山西农业科学, 2009(04)
  • [10]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D]. 王延波. 沈阳农业大学, 2008(01)


玉米论文 种业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上一篇: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如何写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