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行思[1](2020)在《预置托槽弓丝正畸牵引根折、冠根折前牙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自主设计预置托槽的0.019×0.025in医用不锈钢弓丝弯制门型曲牵引有修复需求的部分或全部没入龈下的牙根,并对该方法的操作便利性、治疗前后根周软硬组织变化以及正畸牵引角度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10月至XX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由口腔修复科转诊)牙外伤或龋坏导致的龈下(或部分龈下)残根/冠患者14例(共15颗患牙,均经桩核及临时树脂冠修复),分别取半口工作模型。使用结扎圈将托槽预先结扎至0.019×0.025in不锈钢方丝,并根据患者模型牙齿唇/颊面形态及牙弓外形弯制个别弓形,范围为患牙两侧各2~3颗正常邻牙。应用光固化树脂粘接装置于患牙区域,同时于患牙临时冠接近龈缘处粘接舌侧扣进行正畸牵引,并对治疗前后:1.患牙移动速度与牵引时间;2.牵引力方向与牙根伸长方向;3.被牵引牙颈部牙周软硬组织是否伴随牙根移动;4.邻牙是否有不必要移动;5.托槽松动(脱落)后的再粘接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5颗患牙的平均牵引到位时间为3.6个月,平均牵引速度0.68mm/月(0.17mm/周),平均疗程(含牵引到位及拆除前维持时间)7.9个月,均达到预期牵引效果。2.施力点位于牙面方向的牵引力会造成牙根伸长过程中的腭向倾斜,唇向正夹角的牵引力有利于牙根基本沿牙长轴整体伸长。3.在常规正畸力慢速移动牙根过程中,牙根颈部附着的软硬组织伴随牙根伸长出现不同程度伸长改建,改建明显时后期修复治疗前需施行牙龈手术以使龈缘高度、形态与相邻牙齿协调。4.预置托槽弓丝不会造成相邻健康牙齿的异常移动且摘戴方便,利于治疗中牙周检查、托槽脱落再粘接等操作。结论:预置托槽弓丝结合门型弓正畸轻力牵引有修复需要的残根/冠其临床操作便利,可以精确控制牵引距离并有效防止牙根腭倾和邻牙异常移动,矫治效果不易复发,相较其他方法具有明显优势,但慢速牙根伸长移动有时也容易造成患牙龈缘不必要的位置和形态改建。
张磊[2](2018)在《大块充填树脂对Ⅰ类洞和Ⅱ类洞修复体内部适应性的影响&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大块充填树脂和传统树脂分别对Ⅰ类洞修复体髓室底和Ⅱ类洞修复体龈壁边缘封闭性的影响;探究声发射现象分析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两种实验方法在检测树脂修复体微渗漏上的准确性和统一性。方法 总共收集84颗完好的第三磨牙离体牙,其中56颗在体外行根管治疗,根管充填后(?)方制备标准Ⅰ类洞型(4*4*4mm);其余28颗离体牙磨除高耸牙尖,分别在近中面和远中面制备Ⅱ类邻(?)洞型(2*3*4mm)。将两种洞型分别随机分为7组,每组8个窝洞,随后分别采用2种低黏型和3种高黏型大块复合树脂、1种流动复合树脂和1种纳米填料复合树脂进行充填修复。切除多余修复体和牙体组织后,采用声发射分析(AE)记录光固化开始1000s内的声发射现象信号,每个修复体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计算修复体内部和边缘发生脱粘接裂隙的百分比。声发射和光学断层扫描得出的数据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树脂种类及窝洞类型对修复体微渗漏的影响;比较声发射和光学断层扫描两种方法间的相关性。结果在Ⅰ类和Ⅱ类洞型修复体中,AE和OCT的检测结果都显示低黏型大块树脂比其他组表现出更好的内部适应性(p<0.5),高黏型大块充填树脂与传统树脂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复合树脂的种类和窝洞类型对修复体内部密合性都有显着的影响(p<0.5)。AE和OCT结果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13(p<0.5)结论无论是Ⅰ类洞还是Ⅱ类洞充填,低黏型大块充填树脂与高黏型大块充填树脂、传统复合树脂相比有更好的内部适应性,而高黏型大块充填树脂与传统树脂间无明显差异。AE与OCT两种检测方法都可用于检测修复体内部微渗漏的情况,并且两者结果具有显着的线性相关性。临床意义低黏型大块充填树脂修复具有更好的密合性,被推荐用于较深的窝洞。
姜丽丽[3](2016)在《牙冠延长术在残根保存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残根采用牙冠延长术的临床保存修复效果观察,为残根的保存及修复提供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残根的保存率。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因残根及牙列缺损来我科就诊要求修复的患者30例,共32颗残根(前牙10颗,前磨牙8颗,磨牙14颗)。其中男性18位,20颗牙;女性12位,12颗牙;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3岁,所有患牙均符合保存要求。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签订同意书,32颗患牙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12周后,患者无自觉症状,无叩痛,局麻下使用手术刀法、高频电刀法配合高速手机施行牙冠延长术,术后6周开始行桩核冠、联冠、固定桥、覆盖义齿、附着体义齿等修复。随访观察316个月,采用成功,欠佳,失败判断其疗效。成功:患者无自觉症状,修复体边缘密合,固位良好,牙龈健康,龈缘与邻牙协调,无牙周袋,患牙无松动,牙槽骨无吸收,美观效果患者满意。欠佳:牙龈颜色正常,修复体固位良好,边缘略暴露,牙槽骨有轻微吸收,患者较满意。失败:牙龈红肿或退缩,修复体边缘暴露明显,修复体松动或脱落,牙槽骨明显吸收,患者不太满意。结果:32颗患牙,经根管治疗及牙冠延长术后行桩核冠、联冠、固定桥等修复,32颗患牙中29颗成功,表现为患者无自觉症状,修复体边缘密合,固位良好,牙龈健康,龈缘与邻牙协调,无牙周袋,患牙无松动,牙槽骨无吸收,成功率达90.63%。1颗欠佳,为上切牙,行修复后呈现“黑三角”,拆除重新制作后美观效果改善,另有2颗患牙失败,其中1颗患牙修复后12个月,因咬合创伤修复体松动脱落,牙根I°松动,X线示牙槽骨吸收,经调牙合后重新粘回后逐渐恢复;另1颗患牙修复2个月后出现牙龈边缘红肿,并向牙冠方向增生超过1mm,X线示牙周膜间隙增宽,处置方法将修复体拆除,待恢复后重新行牙冠延长术并修复此患牙。结论:残根在掌握好适应症的前提下,使用牙冠延长术后再行修复的方法,可以达到恢复美观及咀嚼功能,延长残根使用寿命,防止牙槽骨吸收的目的。
杜望朔,刘建华,章永平,戴杰[4](2014)在《纤维桩连接自体牙冠过渡性修复冠折年轻恒前牙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年轻恒前牙冠折后使用纤维桩连接粘结和复合树脂粘结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83颗牙)外伤折断片保留完整的上颌恒前牙根据折断位置(中1/3或颈1/3处)和自体断冠再接方式(纤维桩或复合树脂)进行分组,临床随诊观察6个月至2年以上。结果两组1年内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桩粘结组2年的成功率为92.86%,高于常规粘结组的73.9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桩粘结组2年以上的成功率为84.62%,高于常规粘结组的5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桩粘结组中1/3折断组再接成功率高于颈1/3折断组,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纤维桩连接自体牙冠过渡性修复年轻恒前牙冠,疗效肯定,又不影响后期的永久修复,是一种良好的过渡性修复方法。
杜望朔[5](2014)在《纤维桩用于年轻患者恒前牙冠折再接的过渡性修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年轻患者恒前牙冠折后使用纤维桩连接粘结断冠的过渡性修复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断冠再接效果的因素。方法:110例(135颗)冠折断端保留完整的年轻患者恒前牙冠折患者分为直接粘结组(26例,30颗)及纤维桩粘结组(84例,105颗),纤维桩粘结组再按门诊就诊顺序号随机分成LuxaCore组和RelyX Unicem组,其中LuxaCore组(42例,53颗)再按折断部位位于中1/3或颈1/3处折断分为中1/3折断组(19例,24颗)和颈1/3折断组(23例,29颗),RelyX Unicem组(42例,52颗)再按折断部位分为中1/3折断组(20例,23颗)和颈1/3折断组(22例,29颗);另67例(77颗牙)冠折断端缺失的年轻患者恒前牙冠折患者纳入纤维桩+树脂修复组做为对比参照。直接粘结组采用直接粘结再接自体断冠,纤维桩粘结组采用纤维桩连接再接自体断冠,纤维桩+树脂修复组采用纤维桩+树脂修复断冠,经过6个月至2年以上的临床随诊观察至成年后改为永久性修复。过渡性修复后及永久性修复前对患者采用自制满意度评价量表进行满度度评价并进行永久性修复的意向调查。对选择不去除粘结断端而直接牙备后全冠永久性修复的患者继续随访观察修复效果。结果:1年内LuxaCore组和RelyX Unicem组二组成功率均为100%,高于直接粘结组的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x2=7.1053,P<0.05)。LuxaCore组1年~2年的成功率为92.86%,RelyX Unicem组为92.68%,均高于直接粘结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x2=6.3803,P<0.05)。LuxaCore组2年以上的成功率为84.62%,RelyX Unicem组为81.82%,均高于直接粘结组的5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x2=6.033,P<0.05)。纤维桩粘结组中的中1/3折断组再接成功率高于颈1/3折断组,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桩粘结组中选择不去除粘结断端而直接牙备后全冠永久性修复21例,失败1例,失败率4.76%,与纤维桩+树脂修复组失败率无差异。即刻修复满意度调查提示纤维桩粘结组满意度评分为8.41±1.41,高于直接粘结组的7.67+2.09和纤维桩+树脂修复组的6.58±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长期满意度调查提示纤维桩粘结组满意度评分为6.15±1.76,高于直接粘结组的4.58±2.27和纤维桩+树脂修复组的4.30±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1)。改为永久性修复的意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原修复体美观,功能良好是不愿改为永久性修复的主要原因,其中纤维桩粘结组比例最高,达72.97%,高于纤维桩+树脂修复组55.81%。失败病例影响因素分析中,在咬合关系因素上,直接粘结组中正常咬合病例的失败率低于深覆合覆盖病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x2=6.2382,P<0.05)。在牙根发育情况因素上,纤维桩粘结组中牙根未发育完成病例的失败率高于已完成病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x2=6.0287,P<0.05)。在外伤牙松动情况因素上,纤维桩粘结组中Ⅰ°松动病例的失败率高于不松动病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x2=5.564,P<0.05)。在折断线位置因素上,直接粘结组中折断线位置位于龈上的失败率低于位于龈下病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x2=5.5767,P<0.05),纤维桩粘结组中折断线位置位于龈上的失败率低于位于龈下病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x2=25.556,P<0.01)。结论:使用纤维桩连接自体牙冠过渡性修复年轻患者恒前牙冠,疗效肯定,优于直接粘结及纤维桩+树脂修复,患者即刻及长期满意度高,又不影响后期的永久修复,是一种良好的过渡性修复方法;修复过程应注意折断部位、咬合关系、牙根发育情况、牙松动情况、折断线位置对修复成功率的影响。
张燕[6](2010)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的三维模型建立及牙根受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建立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及牙根表面曲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特定载荷情况下,通过对根管大小和牙根表面曲度的变化分析牙根受力分布情况及根折相关因素,并模拟口腔的咀嚼运动,动态载荷下观察牙根的受力和分布,为能更好的预防临床根折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1颗正畸拔除的牙体完整、无龋坏的上颌第二前磨牙(单根管),经测量外形尺寸符合王惠芸所报道的中国人牙的标准范围内。采用CT扫描,经Mimics等相关软件处理转入三维有限元Ansys软件中,重组上颌第二前磨牙形成三维有限元基本模型。在基本模型上通过改变根管大小和根表面曲度来观察根管大小及根表面曲度对牙根应力分布和根折模式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成人上颌第二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基本模型。2.各实验模型受力后,根管壁厚度减少越多,根管壁的应力大小和分布的改变就越明显。同一模型,最大应力发生在根管上1/3处,且最大应力从腭侧逐渐转移至近远中侧。3.根管表面曲度的变化对根管的最大应力值的区域分布有影响。4.动态载荷下,时间在0.15s至0.30s时,根管壁的受力大小和分布随时间变化明显。结论:1.根管壁应力大小受根管大小变化的影响,尤其在牙根上1/3的应力变化较明显。在临床根管治疗操作中,应以彻底去除根管壁感染物质的同时尽量避免对牙体硬组织的过度切削,根管扩大应不超过原始根管的1/3倍是相对安全的。2.通过根表面曲度的改变,应力值增大主要集中在牙根上1/3。同样的根管直径,随着根表面曲度的增加根折的易感性也随之增加。3.动态载荷情况下,对根管壁的受力和分布的研究是可行的。
王志鹏,龚怡[7](2004)在《前牙外伤的治疗现状》文中提出前牙外伤是口腔急诊的常见病 ,其外伤类型多样 ,就诊的早晚往往决定着治疗的方案和治疗的效果。保存活髓、或能保留患牙是治疗的关键。常用的方法有盖髓术、活髓切断术、结扎固定等。本文将对前牙外伤的原因、分型、治疗时机、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综述。
李俊[8](2004)在《(牙合)向牵引在保留前牙残根中的应用及短期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由于人在语言或微笑时显露前牙,所以前牙的缺失、缺损、发育异常和排列异常,虽然只是局部的缺陷与不足,但却严重影响人的容貌美,甚至会影响到人的社交、学习和事业。因此,口腔医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审美意识并从整体治疗的观点出发,让修复后的牙齿不仅颜色逼真,形态自然,而且能保证牙周健康,修复体稳固。本试验讨论了前牙龈下残根的保留,然后桩冠修复;前牙间隙再分配后行单端粘结桥修复两个方面的临床问题。 第一部分:(牙合)向牵引在保留前牙残根中的应用及短期疗效观察 本试验拟从多学科联合治疗的途径出发,通过牙体牙髓、正畸、外科和修复治疗保留损坏位于釉牙骨质交界附近的前牙残根,并作短期随访,评估其临床疗效。 本临床试验收集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门诊修复科病人8例,共10颗前牙残根,其中7颗为外伤所致,3颗为根面龋导致损坏至龈缘下1.5~3.5mm。将患者随机分为Ni—Cr合金桩核组和不锈钢丝临时桩组。患者首先接受完善根管治疗,记录根管治疗长度;然后采用片断弓技术在4~8周内快速(牙合)向牵引残根,暴露所有损坏;正畸治疗结束3~4周左右进行软组织成型和嵴上纤维环切术,然后用临时树脂冠维持牙根的位置和软组织的形态,1个月后去除所有矫治装置,最后进行常规桩冠修复。 试验结果显示: 1.(牙合)向牵引保证了修复体有较合适的冠根比;使修复体的边缘位于正常的牙体组织之上,有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减少龈炎和继发龋的发病率; 2.采用Ni-Cr合金桩核牵引后制作烤瓷冠修复同采用不锈钢丝制作临时桩牵引后再制作桩冠修复体相比,后者的桩核与残根断面的密合性比更好; 3.在短期的临床观察中,没有发现复发倾向; 4. 同拔出残根、直接修复和冠延长术相比,正畸(牙合)向牵引是一种简单、经济、实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第二部分:前牙间隙的再分配与单端粘结桥修复 中切牙缺失间隙偏小的2例患者用局部正畸方法扩大缺牙间隙,然后制作单端粘结桥修复;尖牙缺失间隙偏小的1例患者用局部正畸方法重新分配间隙,然后制作单端固定桥,并评估其临床疗效。 结果: 1.3例患者对修复后的效果都比较满意; 2.修复前采用正畸方法重新分配间隙,然后制作单端粘结桥能达到较好的美学效 果,并最大限度的保护邻牙。
张仁儒[9](2000)在《50例前牙外伤根折髓管内钛丝粘接固定再植临床治疗体会》文中认为
盛汝勤[10](1994)在《外伤折断牙髓内针固定再植术》文中认为本文为探索前牙折断的治疗措施,扩大再植牙的适应症,延长再植牙的植立时间,总结了外伤折断牙再植术100例,其中冠颈折60例,根折22例,残根(牙冠丢失)18例。手术要点是拔除折断牙,以多股钛丝做为髓内针粘接固定,观察五年,并与50例折断牙不锈钢丝粘接固定再植做了比较,多股钛丝做为髓内针者,其五年成活率为90%,而不锈钢丝做为髓内支撑物,其五年成活率仅为30%。实践证明,死髓牙再植的愈后,终为骨性愈着。在骨性愈着的过程中,牙根逐渐吸收,被牙槽骨代替,最终脱落。而多股钛丝在折断牙粘接再植中,既起到了根管内支柱作用,又能在牙根吸收后,紧密地与牙槽骨亲合,使再植牙牢固地植立于牙槽骨内。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龈下残根保留的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研究背景 |
| 研究目的 |
| 研究内容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大块充填树脂在牙体修复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病例报告 |
| Case 1 Esthetical restoration for maxillary lateral incisor with multiple canals |
| Reference |
| 病例1 |
| Case 2 Maxillary anterior intracoronal bleaching esthetic composite restoration after MTA apical plug |
| Reference |
| 病例2 |
| Case 3 Endodontic microsurgery and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 with mandibular posterior tooth |
| Reference |
| 病例3 |
| Case 4 Maxillary anterior esthetic composite restoration after root canal treatment |
| Reference |
| 病例4 |
| Case 5 Minimally invasive cosmetic dentistry for erosion |
| Reference |
| 病例5 |
| Case 6 Esthetical CAD/CAM crowns for incisors |
| References |
| 病例6 |
| 临床工作总结 |
| 个人简介 |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方法 |
| 3. 术后修复步骤 |
| 4.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 结果 |
| 病例报告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 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 1. 2 一般资料 |
| 1. 3方法 |
| 1. 4 疗效评价标准 |
| 1. 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2. 1 再接效果评价 |
| 2. 2 全冠修复效果评价 |
| 3 讨 论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 2.2 临床资料 |
| 2.3 方法 |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 2.5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1 作者简历 |
| 2 科研论文情况 |
| 发表的文章 |
| 1 上颌第二前磨牙的三维模型建立及牙根受力分析 |
| 1.1 英文缩略词表 |
| 1.2 中文摘要 |
| 1.3 英文摘要 |
| 1.4 前言 |
| 1.5 实验一 |
| 1.6 实验二 |
| 1.7 实验三 |
| 1.8 实验四 |
| 1.9 结论 |
| 2 参考文献 |
| 3 综述 |
| 4 已刊文章目录 |
| 5 致谢 |
| 6 个人简介 |
| 前牙外伤的原因 |
| 前牙外伤的类型 |
| 1 牙齿震荡: |
| 2 牙齿折断: |
| 3 牙齿脱位: |
| 前牙外伤的治疗时机 |
| 前牙外伤的治疗方法 |
| 1 牙齿震荡: |
| 2 牙折: |
| 2.1 冠折未露髓: |
| 2.2 冠折露髓 |
| 2.3 根折: |
| 2.4 冠根折: |
| 前牙外伤的愈后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
| 引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