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宏[1](2020)在《魔芋胶复配体系及盐离子在水晶皮冻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皮作为一种传统的肉制品原料,具备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丰富等优点,在我国多地都有流行,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食品。近些年来我国猪肉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国内的猪肉副产品加工程度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国猪肉产业的整体进步。胶冻类食品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肴,以猪皮等为原料制作的水晶皮冻是这一大众凉菜的代表。水晶皮冻质地清晰,具备一定的透明度,口感清爽,价格也很便宜,也因此得到了很多热衷健康饮食的人们的青睐。目前,对于胶冻类食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悬浮饮料,软糖和果冻等中,而在肉制品中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水晶皮冻的凝胶黏性小,凝胶熔点过低等不足,对商业化量产和运输造成一定限制。以此为背景,研究一种品质优良且具备商业化能力的水晶皮冻产品,对于提高我国猪肉产业的副产品加工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选用猪皮作主要原料,首先从传统加工工艺中的水晶皮冻配方入手,研究亲水胶体对皮冻的品质影响,从8种常见的亲水胶体中,以凝胶强度等作为指标,进行筛选,选出最适合添加到水晶皮冻中亲水胶体,然后通过最优混料设计,探讨最适合于水晶皮冻品质的复配胶比例。然后在此配方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盐离子和亲水胶体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同时研究降低钠盐的含量,以生产出风味俱佳、绿色健康的新型水晶皮冻产品。最后研究了采用不同的杀菌方式对水晶皮冻品质的影响,及其在4℃、-4℃、-18℃三种贮藏温度下的理化指标、微生物和感官评分的变化,为水晶皮冻的贮藏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挑选8种常用于肉制品中的亲水胶体,魔芋胶、卡拉胶、可得然胶、瓜尔胶、海藻酸钠、结冷胶、黄原胶和琼脂作为指定范围,设计八因素高低两水平Placket-Burman试验,选择凝胶强度、熔点和持水力作为筛选指标,其中魔芋胶对皮冻的凝胶强度影响最大,影响因子为6.42;结冷胶对皮冻的熔点影响最大,影响因子为7.35;黄原胶和结冷胶对皮冻的持水力都有显着影响,分别达到5.68和3.36。综合Placket-Burman筛选试验结果,考虑综合作用,最终确定如下三种胶:魔芋胶、卡拉胶和结冷胶,作为改良水晶皮冻品质的亲水胶体。2.结合上一章的筛选结果,通过应用D-最优混料试验设计,以皮冻的凝胶强度、持水力、熔点和综合感官评分为指标,考察卡拉胶、魔芋胶和结冷胶不同配比对皮冻品质的影响。运用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产品的影响。最终得到优化后水晶皮冻配方中三种胶的质量分数分别为:卡拉胶22.6%、魔芋胶60%,结冷胶17.4%,同时进行验证试验,优化的水晶皮冻的凝胶强度、持水力、熔点和感官评分分值分别为435.27g、87.12%、54.2℃、4.21,与预测值相符。因此,通过添加复配胶改良皮冻生产方法可行,且对降低成本具有一定意义。3.选择最优复配胶比例,研究不同盐离子Na+、K+和Ca2+对皮冻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皮冻的流变特性和凝胶特性,观察亲水胶体及盐离子在水晶皮冻中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三种盐离子对皮冻的品质都有积极的影响,添加Na+时,需要较大用量才有不错效果,添加量为2.5%时皮冻弹性模量最大,且有最高的凝胶强度501.2 g,在添加量2%时有最高的熔点56.2℃;K+和Ca2+在较小用量,添加量分别为0.6%和0.2%时便能很好的改善水晶皮冻的凝胶强度和熔点等特性,此时皮冻凝胶强度分别为552.4 g、496.5 g;熔点分别为56.1℃和57.0℃。4.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继续进行正交试验,研究三种盐离子的最优添加比例,以凝胶强度和感官评价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钠盐作为最重要的风味来源,添加量仍然占最大比例,虽然K+和Ca2+在添加量较高的情况下,产品的凝胶强度和熔点会有更好的表现,但此时会产生异味,且会有较重的金属味,因而严重影响皮冻的口感,所以综合考虑下,选择NaCl添加量为1.5%、KCl添加量为0.4%、CaCl2添加量为0.1%,此时的皮冻感官评价最佳,且具有优良的凝胶强度和较高的熔点。5.采用不同杀菌方式对水晶皮冻微生物指标及感官指标具有显着影响(P<0.05)。结果显示,三种杀菌方式作用效果由高到低分别为:高温高压杀菌>巴氏杀菌>紫外线杀菌,考虑到紫外线杀菌虽成本较低,但效果一般,高温高压杀菌虽然效果最好,但会破坏产品的风味及口感、营养成分也会有一定程度流失,因此,最终选择巴氏杀菌(70℃,20 min)作为最优杀菌方式。6.当贮藏温度一定时,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水晶皮冻的pH值均呈降低趋势;菌落总数、TBA值和TVB-N均不断增加。此外,当贮藏时间一定时,贮藏温度越高,菌落总数、TBA值和TVB-N越大。4℃环境下贮藏15 d时,TVB-N值达到了21.56 mg/100g,超过了标准;在-4℃时贮藏25 d,皮冻的菌落总数与TVB-N值与国家标准接近。因此,最适合水晶皮冻的贮藏温度为-4℃,在此温度下贮藏期限为25 d。
单银银[2](2013)在《海蜇水晶冻食品的制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蜇资源丰富、富含胶原蛋白等营养物质、但易自溶导致巨大浪费,且仍缺少深加工产品,因此研究海蜇资源利用的新途径非常有必要。而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使得方便快捷、营养美观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其中水晶冻产品占据重要位置,尤其是深得女士及儿童的喜爱。联想到海蜇晶莹剔透、物美价廉,试想把海蜇这种水产品开发成一种水晶冻,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符合人们越来越高的营养要求。本实验突破了对新鲜海蜇块的脱腥、保水及蜜制技术的研究。(1)研究了海蜇块的脱腥工艺,结论是:最佳的脱腥方法为先后使用活性炭颗粒、酵母和柠檬酸的3%NaCl溶液来复合脱腥。具体即首先用活性炭颗粒处理,条件为温度40℃,作用时间60min,活性炭颗粒溶液浓度0.5%,过滤清洗,然后用酵母处理,条件为温度30℃,作用时间40min,酵母溶液浓度0.5%,最后用柠檬酸的3%的NaCl溶液处理,条件为温度40℃,作用时间120min,柠檬酸溶液浓度为0.5%;整个过程块肉:浸液=1:2。结果三甲胺含量由新鲜海蜇伞部的37.86×10-5mg/Kg降为1.75×10-5mg/Kg,腥气与腥味的感官评定值为95分。脱腥前后海蜇块的质量指标正常。(2)研究了海蜇块的保水工艺,结论是:4℃时四种保水剂比例为磷酸三钠: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卡拉胶=30:29:28:65,三种磷酸盐的复合总浓度为0.35%,保水时间为2.5h,整个过程块肉:浸液=1:2。此时结果为海蜇块的水分含量为85.68%、凝胶强度为0.1604N*cm、感官评分为93.67、贮藏损失为9.4%,综合评分为42.11分。保水前后海蜇块的质量指标正常。初步研究了海蜇块的蜜制工艺,结果显示:采用分次加糖法在30℃下先后分四次加入蔗糖(和柠檬酸),加糖的间隔时间为60min,最终使糖液达到过饱和状态,酸度达到0.2%(其中蜜制溶液含0.05%山梨酸钾),蜜制效果最好。此时结果为海蜇块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7.55%,感官评分为99分。蜜制前后海蜇块的质量指标正常。(3)研究了海蜇水晶冻的调配过程,配方为:选择卡拉胶:魔芋胶:明胶=0.7:0.1:0.2复配,复合胶总量为1.2%,经过酶解、脱腥、脱盐、浓缩过的海蜇液用量为17%,经酸浸、脱腥、保水、蜜制好的海蜇块6~10块,白砂糖用量12%、柠檬酸用量0.2%、柠檬酸钠用量0.1%、山梨酸钾用量为0.1%、柠檬香精及日落黄微量。最后建立了海蜇水晶冻的质量表标准:感官评定标准是胶体呈淡黄色,具有柠檬的香气,爽滑嫩弹、酸甜可口,组织形态均匀,海蜇块晶莹饱满,有嚼劲,酸甜,脱离包装后能基本保持原有的形态,无明显絮状物等;微生物指标及理化指标符合国标,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20%等;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含量约为2.5%等:4℃、20℃、37℃的条件下的产品保质期分别为300天、180天、60天。
王锴[3](2012)在《结冷胶以及结冷胶/明胶共混凝胶特性的研究及其在水晶肴肉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镇江肴肉又名水晶肴肉,以瘦肉鲜红、皮色洁白、卤冻透明、光洁晶莹、香味浓郁而闻名。现行水晶肴肉的生产加工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整体性差,口感粗糙,卤冻熔点较低等,严重影响水晶肴肉食用品质,不利于产品的储藏和消费。结冷胶和明胶是良好的胶凝剂,广泛应用于多种食品配方,具有独特的凝胶特性。本文研究了结冷胶、结冷胶明胶共混凝胶凝胶特性,以及复配胶在水晶肴肉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为:(1)测定添加不同浓度结冷胶、NaCl和明胶凝胶的质构特性、凝胶形成温度、凝胶熔化温度和凝胶透明度,分析结冷胶浓度、NaCl浓度和明胶浓度对结冷胶以及共混凝胶凝胶特性的影响;(2)制备添加不同量结冷胶和明胶的水晶肴肉,测定添加不同量结冷胶和明胶卤冻的质构特性和熔点。通过感官评定得出结冷胶和明胶的最适添加量,优化出最佳配方。并对最佳配方设计二次杀菌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共混凝胶硬度随NaCl浓度增加而增大,当NaCl浓度为1.5%时,硬度达到最大值,高于1.5%时硬度下降;结冷胶和明胶浓度对共混凝胶硬度影响较大;结冷胶形成的凝胶弹性差,与明胶复配使用,弹性显着提高,并且弹性随结冷胶浓度增大而降低,随明胶浓度增大而增大;NaCl浓度对共混凝胶凝胶温度影响较大,并且凝胶温度随NaCl浓度增大而升高;结冷胶浓度决定了共混凝胶的熔点;凝胶透明度随结冷胶和NaCl浓度的增大下降明显。结冷胶和明胶复配可以弥补各自单独使用的不足,且复配胶兼具高熔点和入口即化的特性。(2)结冷胶和明胶复配用于水晶肴肉卤冻,硬度和黏着性随结冷胶和明胶浓度增大而增大;卤冻弹性较不添加结冷胶时降低,但仍保持较高弹性;卤冻咀嚼性和胶着性低于未添加结冷胶的卤冻,并且咀嚼性随明胶浓度增大而增大;结冷胶浓度决定了卤冻的熔点,水晶肴肉卤冻熔点随结冷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结冷胶的添加能够有效改善水晶肴肉品质,根据感官评定得出结冷胶和明胶最佳添加量:结冷胶0.2%、明胶3%以及结冷胶0.25%、明胶2.5%。结冷胶0.2%、明胶3%的配方杀菌后形态变化较明显,不适于二次杀菌;而结冷胶0.25%、明胶2.5%添加量的配方二次杀菌参数为70℃水域杀菌20min,杀菌后形态无明显变化。
贺庆梅[4](2011)在《肉制品加工中使用的辅料(六) 品质改良剂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肉制品加工中,品质改良剂是一种不可缺少添加剂,具有改善肉制品的弹性和结着力,增加持水性,改善制成品的鲜嫩度,并提高出品率等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加工肉制品中常用品质改良剂、品质改良剂在加工肉制品中应用现状以及应用趋势。
杨珊珊[5](2010)在《鸡肉糜脯加工工艺以及品质改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肉脯是我国的传统风味食品。鸡肉纤维细,肌肉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但因为其肌肉纤维短而乱,使其的肉脯加工品质劣于猪肉或者牛肉脯,给企业的生产和利用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对鸡肉脯加工工艺的研究以及其硬度和纤维感的咀嚼特性的改善做了研究,得到以下结果。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斩拌程度对肉糜的pH、保水性、挥发性盐基氮(TVB-N)等的影响。综合感官评价、质构等方面,结果显示用家用小型绞肉机斩拌时间宜在12s~24s。通过质构分析和感官评价,腌制6h的效果最好。经过正交实验和分析,最佳的烘烤条件为:烘制温度为60℃,烘制结束水分含量为35%-42%,烤制温度为120℃,烤制结束水分含量为25%。研究了不同保水剂对鸡肉糜脯品质的影响。在水分活度相同的情况下,甘油、山梨醇和海藻糖均可以提高水分含量。而且甘油和海藻糖添加量相同时保水程度相似。尤以9%甘油和9%海藻糖效果最为明显。在硬度改善方面,三种保水剂也都有降低硬度,改善质构口感的作用。当甘油添加量大于3%时,硬度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在9%尤为显着。添加9%山梨醇对硬度降低程度在组内最显着。海藻糖有别于一般糖类的特殊特性使得其有很强的保水作用。3%,6%,9%添加量均有很显着的提高水分含量的作用,从而显着降低鸡肉脯的硬度。添加甘油的鸡肉脯的脂质氧化程度(TBARS)值要高于对照组,然而在储藏的过程中,该值不断降低,在6个月之后,其值明显的低于对照组。TVB-N值随着甘油含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添加山梨醇组的TBARS值始终低于对照组。添加海藻糖组在储藏过程中TBARS和TVB-N值均显着低于其他保水剂组。确定了添加小麦蛋白对鸡肉糜脯的品质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最佳条件为:鸡肉绞打时间为18s,小麦蛋白含量为35.09%,小麦蛋白细度要保持23mm之间。通过验证试验,证明响应曲面法(RSM)优化小麦蛋白添加肉脯是合适有效的。质构化小麦蛋白在质构改善,尤其是粘聚性的改善非常明显。另外对于加工完之后的收缩率的降低与其他组相比也非常明显,这对于工业生产具有实际的商业意义。
张晓敏,张捷,李锋[6](2008)在《水晶肴肉中卤冻的抗融化性质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不同的复配胶体和TG酶对水晶肴肉卤冻的抗融化作用,通过实验筛选出经济高效的抗融剂,确定了复配比例,结果如下:在煮制肴肉汤料时加入1%的明胶,并将汤料冷却至60℃以下,添加0.5%的TG-S酶,混合均匀后,汤料按原工艺使用。
白艳红[7](2005)在《低温熏煮香肠腐败机理及生物抑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温肉制品鲜嫩、营养丰富,但杀菌温度相对较低,杀菌不彻底,易发生微生物腐败,货架期较短,是我国低温肉制品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低温熏煮香肠微生物菌相分布和消长规律;分离鉴定了优势腐败菌;分析了腐败变质的规律及机理;研制成功了两种复配生物型抑菌剂,低温贮藏条件下货架期分别延长13d 和22d;通过溯源,提出全程质量控制措施,并准确确定了关键控制点。实现了对熏煮香肠的低温抑菌。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经二次杀菌成品细菌总数为1.5×102cfu/g,残存微生物菌相构成主要是乳酸菌、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乳酸菌来源于原料肉、天然肠衣、辅料和香辛料;假单胞菌来源于原料肉;芽孢杆菌主要来自香辛料和玉米变性淀粉,原料肉和天然肠衣中也有存在。 2. 在7℃和20℃两种条件下贮藏,贮藏温度对菌相构成没有显着影响,贮藏期间各菌均有增繁,其中耐热芽孢杆菌增长最快。腐败菌经分离鉴定,2 株鉴定到属,分别为Y2 和Q2;10 株鉴定到种,分别为优势菌R1、R2、Y3、R4、R5、S1(R2)、S2、S3、S4(Y3)和Y1,以及弱势菌R3 和Q3。 3. 7℃和20℃条件下贮藏,随贮藏时间延长,pH 均下降,TVB-N 和TBARS 均先升后降;贮藏温度对TBARS 值没有显着影响,对pH、TVB-N 和细菌总数有显着影响。7℃贮藏条件下产品货架期约为20℃条件下的23 倍。 4. 腐败产品胀袋气体主要是CO2、易挥发烷烃、酮和有机酸类物质。 5. 1#、2#两种高效复配生物型抑菌剂经工业化生产验证,7℃贮藏条件下货架期分别延长13d 和22d。 6. 建立了低温熏煮香肠的HACCP 体系,其中关键控制点为原料、修整、搅拌、熏煮、剪节、杀菌和成品检验。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对低温熏煮香肠腐败微生物菌相分布和消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低温肉制品腐败变质的规律及机理,为生物防腐和其它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2.研制成功两种复配生物型抑菌剂,低温贮藏条件下货架期分别延长13d 和22d。确定了生物防腐和全程质量控制综合措施,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3.提出了以未被抑制的细菌活菌数为指标的稀释平板计数抑菌实验方法,将API快速鉴定和16SrRNA 基因序列分析法相结合用于肉类腐败微生物的快速鉴定。
彭顺清,吴峰,王飞,吴应利,黄朝昆[8](2000)在《增稠剂与腌制时间对水晶肉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的明胶或猪皮胶以及进行 2 4h、4 8h腌制对水晶肉冻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以腌制 2 4h、添加 5%明胶或 50 %猪皮胶的水晶肉冻品质最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猪皮概述 |
| 1.1.1 猪皮基本营养价值及特点 |
| 1.1.2 国内外猪皮利用现状 |
| 1.2 胶冻类食品概述 |
| 1.2.1 常见胶冻类食品的由来及发展 |
| 1.2.2 胶冻类食品传统制作工艺 |
| 1.3 改善皮冻品质的研究 |
| 1.3.1 亲水胶体在肉制品中的作用 |
| 1.4 食品中常见的亲水胶体 |
| 1.4.1 魔芋胶概述 |
| 1.4.2 κ-卡拉胶概述 |
| 1.4.3 结冷胶概述 |
| 1.5 肉制品中盐离子对亲水胶体的影响 |
| 第2章 引言 |
| 2.1 选题背景和研究对象 |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3 主要研究内容 |
| 2.3.1 皮冻中亲水胶体的筛选 |
| 2.3.2 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皮冻配方 |
| 2.3.3 盐离子与亲水胶体对皮冻品质的影响 |
| 2.3.4 皮冻的贮藏期品质变化研究 |
| 2.4 技术路线 |
| 第3章 皮冻中亲水胶体的筛选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1.3 数据处理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各亲水胶体对皮冻熔点的影响 |
| 3.2.2 各亲水胶体对皮冻凝胶强度的影响 |
| 3.2.3 各亲水胶体对皮冻持水力的影响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水晶皮冻配方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与试剂 |
| 4.1.2 仪器与设备 |
| 4.1.3 试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 4.2.2 模型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
| 4.2.3 复配胶不同比例组合对凝胶强度、持水力、熔点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
| 4.2.4 配方优化及验证试验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亲水胶体和盐离子对皮冻品质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试验方法 |
| 5.1.3 数据统计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 5.2.2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水晶皮冻杀菌及保藏技术研究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 |
| 6.1.2 试验方法 |
| 6.1.3 数据分析 |
| 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6.2.1 不同杀菌方式对微生物菌落总数的影响 |
| 6.2.2 水晶皮冻低温保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
| 6.3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海蜇的研究现状 |
| 1.1 海蜇的分类 |
| 1.2 海蜇的生物学特性 |
| 2 海蜇的营养成分和作用 |
| 2.1 胶原蛋白 |
| 2.2 氨基酸 |
| 2.3 海蜇毒素 |
| 2.4 糖蛋白 |
| 2.5 多糖 |
| 2.6 脂肪酸 |
| 3 海蜇的养殖及加工利用现状 |
| 3.1 海蜇的养殖现状 |
| 3.2 海蜇的加工利用现状 |
| 4 水晶冻行业的现状及趋势 |
| 4.1 水晶冻行业的发展现状 |
| 4.2 水晶冻行业的发展趋势 |
| 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 第二章 海蜇块的脱腥工艺研究 |
| 引言 |
| 1 材料与仪器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新鲜海蜇的简单预处理 |
| 2.2 四种不同的脱腥方法 |
| 2.2.1 活性炭颗粒脱腥法 |
| 2.2.2 酵母脱腥法 |
| 2.2.3 茶多酚与β-环糊精复配脱腥法 |
| 2.2.4 柠檬酸的3%食盐溶液脱腥法 |
| 2.2.5 四种脱腥方法的比较 |
| 2.2.6 复合脱腥技术的研究 |
| 2.2.7 脱腥前后海蜇块质量指标对比 |
| 2.3 指标测定方法 |
| 2.3.1 腥味感官评定 |
| 2.3.2 三甲胺含量测定 |
| 2.3.3 质构参数(TPA)测定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活性炭颗粒脱腥的工艺优化 |
| 3.2 酵母脱腥的工艺优化 |
| 3.3 茶多酚与β-环糊精复配脱腥的工艺优化 |
| 3.4 柠檬酸的3%食盐溶液脱腥的工艺优化 |
| 3.5 四种脱腥方法的比较 |
| 3.6 复合脱腥技术的工艺优化 |
| 3.7 脱腥前后海蜇块质量指标对比结果 |
| 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海蜇块的保水与蜜制工艺研究 |
| 引言 |
| 1 材料与仪器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最佳保水时间的确定 |
| 2.1.1 保水时间对水分含量的影响 |
| 2.1.2 保水时间对凝胶强度的影响 |
| 2.1.3 保水时间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
| 2.1.4 保水时间对贮藏损失的影响 |
| 2.1.5 保水时间对综合评分的影响 |
| 2.2 各保水剂最佳浓度的确定 |
| 2.2.1 不同磷酸盐的浓度对水分含量的影响 |
| 2.2.2 不同磷酸盐的浓度对凝胶强度的影响 |
| 2.2.3 不同磷酸盐的浓度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 2.2.4 不同磷酸盐的浓度对贮藏损失的影响 |
| 2.2.5 不同磷酸盐的浓度对综合评分的影响 |
| 2.2.6 卡拉胶的浓度对保水效果的影响 |
| 2.3 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复合保水剂的最佳配比 |
| 2.4 复合保水剂总量的确定 |
| 2.5 保水前后海蜇块的质量指标对比 |
| 2.6 海蜇块蜜制工艺的初步研究 |
| 2.7 蜜制前后海蜇块的质量指标对比 |
| 2.8 各指标测定方法 |
| 2.8.1 水分含量 |
| 2.8.2 凝胶强度 |
| 2.8.3 感官评价 |
| 2.8.4 贮藏损失 |
| 2.8.5 综合评分 |
| 2.8.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最佳保水时间的确定 |
| 3.1.1 保水时间对水分含量的影响 |
| 3.1.2 保水时间对凝胶强度的影响 |
| 3.1.3 保水时间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
| 3.1.4 保水时间对贮藏损失的影响 |
| 3.1.5 保水时间对综合评分的影响 |
| 3.2 各保水剂最佳浓度的确定 |
| 3.2.1 不同浓度的磷酸盐对水分含量的影响 |
| 3.2.2 不同浓度的磷酸盐对凝胶强度的影响 |
| 3.2.3 不同浓度的磷酸盐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 3.2.4 不同浓度的磷酸盐对贮藏损失的影响 |
| 3.2.5 不同浓度的磷酸盐对综合评分的影响 |
| 3.2.6 不同浓度的卡拉胶对保水效果的影响 |
| 3.3 响应面分析确定复合保水剂的最佳配比 |
| 3.3.1 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
| 3.3.2 复合保水剂最佳配比的确定 |
| 3.4 复合磷酸盐总量的确定 |
| 3.5 保水前后海蜇块质量指标的对比结果 |
| 3.6 海蜇块的蜜制 |
| 3.6.1 分次加糖法蜜制海蜇块 |
| 3.6.2 蜜制前后海蜇块的质量指标的对比结果 |
| 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海蜇水晶冻的制作工艺研究 |
| 引言 |
| 1 材料与仪器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海蜇水晶冻的制作工艺流程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新鲜海蜇块的加工工艺 |
| 2.2.2 新鲜海蜇液的加工工艺 |
| 2.2.3 海蜇水晶冻的制备 |
| 2.2.3.1 混合胶用量的确定 |
| 2.2.3.2 海蜇液用量的确定 |
| 2.2.3.3 辅料用量的确定 |
| 2.2.3.4 海蜇水晶冻最佳配方的确定 |
| 2.2.4 产品质量标准的建立 |
| 2.2.4.1 后期指标的确定 |
| 2.2.4.2 保质期的确定 |
| 2.2.5 各指标测定方法 |
| 2.2.5.1 混合胶凝胶的感官评定标准 |
| 2.2.5.2 海蜇水晶冻的感官评定标准 |
| 2.2.5.3 产品后期指标检验方法 |
| 2.2.5.4 保质期的评定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混合胶用量的确定 |
| 3.2 海蜇液用量的确定 |
| 3.3 辅料用量的确定 |
| 3.4 海蜇水晶冻最佳配方的确定 |
| 3.5 产品的质量标准的建立 |
| 3.5.1 产品的后期指标 |
| 3.5.2 海蜇水晶冻的保质期 |
| 4 本章小结 |
| 总结 |
| 本文的创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水晶肴肉 |
| 1.1 水晶肴肉简介 |
| 1.2 水晶肴肉的由来及其发展 |
| 1.3 水晶肴肉的现代化加工工艺 |
| 1.4 现行工艺生产的水晶肴肉存在的问题 |
| 2 结冷胶 |
| 2.1 结冷胶概述 |
| 2.2 低酰基结冷胶功能特性 |
| 2.3 结冷胶在食品中的应用 |
| 3 明胶 |
| 3.1 明胶概述 |
| 3.2 明胶功能特性 |
| 3.3 明胶在食品中的应用 |
| 4 部分亲水胶体的特性 |
| 4.1 琼脂 |
| 4.2 卡拉胶 |
| 4.4 海藻酸钠 |
| 4.5 果胶 |
| 4.6 凝胶多糖 |
| 5 结冷胶和明胶复配的选择 |
| 6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NaCl存在下结冷胶以及结冷胶/明胶共混凝胶特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NaCl浓度对结冷胶凝胶特性的影响 |
| 2.2 结冷胶浓度对凝胶特性的影响 |
| 2.3 明胶浓度对共混凝胶特性的影响 |
| 2.4 不同浓度NaCl、结冷胶和明胶对共混凝胶特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结冷胶/明胶复配胶在水晶肴肉中的应用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质构 |
| 2.2 卤冻熔点 |
| 2.3 感官评定 |
| 2.4 二次杀菌工艺设计 |
| 3 讨论 |
|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全文结论 |
| 工作展望 |
| 致谢 |
| 在读间发表文章 |
| 主要内容: |
| 术语解释: |
| 1肉制加工品中常用的品质改良剂及作用 |
| 1.1多聚磷酸盐 |
| 1.1.1焦磷酸钠 |
| 1.1.2六偏磷酸钠 |
| 1.1.3三聚磷酸钠 |
| 1.2淀粉 |
| 1.3变性淀粉 |
| 1.3.1醋酸酯化变性淀粉 |
| 1.3.2交联淀粉 |
| 1.3.3交联酯化变性淀粉 |
| 1.3.4低黏度淀粉 |
| 1.4大豆蛋白 |
| 1.5小麦面筋 |
| 1.6明胶 |
| (1) 营养作用 |
| (2) 乳化作用 |
| (3) 粘合保水作用 |
| (4) |
| 1.7卡拉胶 |
| 2品质改良剂在加工肉制品中应用现状 |
| 3调味品在加工肉制品中应用趋势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肉脯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
| 1.2 鸡肉的营养价值及工业化现状 |
| 1.2.1 鸡肉的营养价值和性质 |
| 1.2.2 肉鸡加工的发展现状 |
| 1.3 半干肉制品以及栅栏技术 |
| 1.3.1 半干肉制品 |
| 1.3.2 栅栏技术 |
| 1.4 质构化小麦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
| 1.4.1 植物蛋白改性 |
| 1.4.2 质构化小麦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
| 1.5 海藻糖的特性以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
| 1.6 TPA 的定义及在食品的应用 |
| 1.7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 1.7.1 研究意义 |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鸡肉糜脯的加工工艺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原料 |
| 2.2.2 实验试剂 |
| 2.2.3 仪器和设备 |
| 2.2.4 实验方法 |
| 2.2.4.1 斩拌时间单因素实验 |
| 2.2.4.2 腌制时间单因素实验 |
| 2.2.4.3 烘烤条件正交实验 |
| 2.2.5 分析测定方法 |
| 2.2.5.1 水分含量的测定 |
| 2.2.5.2 水分活度的测定 |
| 2.2.5.3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
| 2.2.5.4 鸡肉糜保水性的测定 |
| 2.2.5.5 肉脯的感官评价 |
| 2.2.5.6 脂类氧化程度的测定 |
| 2.2.5.7 色差的测定 |
| 2.2.5.8 pH 的测定 |
| 2.2.5.9 肉脯的TPA 测定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鸡肉斩拌时间对鸡肉脯加工特性的影响 |
| 2.3.1.1 斩拌时间对肉糜性质的影响 |
| 2.3.1.2 斩拌时间对鸡肉糜脯成品质构的影响 |
| 2.3.1.3 斩拌时间对鸡肉糜脯成品感官的影响 |
| 2.3.2 肉糜腌制时间对鸡肉脯质量的影响 |
| 2.3.2.1 腌制时间对肉糜性质的影响 |
| 2.3.2.2 腌制对肉脯色差的影响 |
| 2.3.2.3 腌制时间对肉脯硬度的影响 |
| 2.3.2.4 腌制对鸡肉糜脯成品感官的影响 |
| 2.3.3 烘烤条件对肉脯质量的影响 |
| 2.3.3.1 不同烘烤条件对肉脯样品色差的影响 |
| 2.3.3.2 不同烘烤条件的成品质构分析 |
| 2.3.3.3 烘烤条件正交实验结果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添加保水剂对鸡肉糜脯品质的改善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仪器和设备 |
| 3.2.3 实验方法 |
| 3.2.3.1 实验方案设计 |
| 3.2.3.2 水分含量 |
| 3.2.3.3 水分活度的测定 |
| 3.2.3.4 质构的测量 |
| 3.2.3.5 TBARS 测定 |
| 3.2.3.6 TVB-N 值测定 |
| 3.2.3.7 霉菌和酵母菌计数 |
| 3.2.3.8 感官评价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水分含量的影响 |
| 3.3.2 对成品硬度值的影响 |
| 3.3.3 储藏过程中硬度变化 |
| 3.3.4 TBARS 值的变化 |
| 3.3.5 TVB-N 的变化 |
| 3.3.6 酵母和霉菌数 |
| 3.3.7 感官评价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添加质构化小麦蛋白对鸡肉糜脯品质的改善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原料 |
| 4.2.2 实验试剂 |
| 4.2.3 仪器和设备 |
| 4.2.4 实验方法 |
| 4.2.5 收缩率的测定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添加小麦蛋白的量对鸡肉糜脯质量的影响 |
| 4.3.1.1 小麦蛋白含量对肉脯质构的影响 |
| 4.3.1.2 小麦蛋白含量对肉脯感官的影响 |
| 4.3.2 小麦蛋白绞打细度对鸡肉糜脯质量的影响 |
| 4.3.2.1 小麦蛋白绞打细度对肉脯质构的影响 |
| 4.3.2.2 小麦蛋白绞打细度对肉脯感官的影响 |
| 4.3.3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鸡肉糜脯的工艺参数 |
| 4.3.3.1 模型方程的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
| 4.3.4 鸡肉脯品质总分的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
| 4.3.5 模型的验证以及中心点参数对质构的影响 |
| 4.3.5.1 模型的验证 |
| 4.3.5.2 质构化小麦蛋白对硬度的影响 |
| 4.3.5.3 质构化小麦蛋白对粘聚性的影响 |
| 4.3.5.4 质构化小麦蛋白对收缩率的影响 |
| 4.3.5.5 感官评价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肉和肉制品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
| 1.1.1 肉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
| 1.1.2 肉制品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
| 1.2 肉类加工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
| 1.2.1 肉类加工业的发展历史 |
| 1.2.2 肉类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
| 1.2.3 肉类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
| 1.3 我国低温肉制品的研发生产现状与趋势 |
| 1.4 微生物对肉及肉制品的安全危害及致腐特性 |
| 1.4.1 微生物对肉类食品安全的危害 |
| 1.4.2 微生物对肉和肉制品的致腐作用 |
| 1.4.3 影响肉类微生物性腐败的主要因素 |
| 1.4.3.1 肉和肉制品的pH 对微生物的影响 |
| 1.4.3.2 肉和肉制品的Aw 对微生物的影响 |
| 1.4.3.3 肉和肉制品的加工及贮藏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
| 1.4.3.4 肉和肉制品的氧化还原电位(Eh)对微生物的影响 |
| 1.5 肉类腐败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 1.5.1 腌制、干燥、发酵、烟熏等传统方法 |
| 1.5.2 防腐抑菌剂的使用 |
| 1.5.2.1 化学防腐剂 |
| 1.5.2.2 天然生物型防腐抑菌剂 |
| 1.5.3 高新技术的应用 |
| 1.5.3.1 新型包装保鲜技术 |
| 1.5.3.2 脉冲电场杀菌技术 |
| 1.5.3.3 微波技术 |
| 1.5.3.4 辐照技术 |
| 1.5.3.5 超高压技术 |
| 1.5.3.6 栅栏技术和HACCP 体系的应用 |
| 1.6 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研究进展及趋势 |
| 1.7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
| 1.7.1 研究的目的 |
| 1.7.2 研究的意义 |
| 第二章 低温熏煮香肠的贮藏特性研究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材料 |
| 2.2.1.1 样品 |
| 2.2.1.2 试剂及培养基 |
| 2.2.1.3 仪器及设备 |
| 2.2.2 研究方法 |
| 2.2.2.1 感官观察 |
| 2.2.2.2 pH 值测定 |
| 2.2.2.3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
| 2.2.2.4 TBARS 值的测定 |
| 2.2.2.5 水分活度(Aw)的测定 |
| 2.2.2.6 细菌总数测定 |
| 2.2.2.7 腐败样品胀袋气体成分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样品初始理化参数及性质 |
| 2.3.2 贮藏期间样品的感官特征变化(见附图1) |
| 2.3.3 7℃贮藏条件下样品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的变化 |
| 2.3.3.1 pH 的变化 |
| 2.3.3.2 TVB-N 值的变化 |
| 2.3.3.3 TBARS 值的变化 |
| 2.3.3.4 细菌总数的变化 |
| 2.3.4 20℃贮藏条件下样品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的变化 |
| 2.3.4.1 pH 值的变化 |
| 2.3.4.2 TVB-N 值的变化 |
| 2.3.4.3 TBARS 值的变化 |
| 2.3.4.4 细菌总数的变化 |
| 2.3.5 不同贮藏条件下贮藏特性的比较 |
| 2.3.6 腐败样品胀袋气体成分分析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腐败微生物的菌相分析及优势腐败菌的分离、鉴定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材料 |
| 3.2.1.1 样品 |
| 3.2.1.2 培养基 |
| 3.2.1.3 试剂 |
| 3.2.1.4 试验条 |
| 3.2.1.5 主要设备及仪器 |
| 3.2.2 研究方法 |
| 3.2.2.1 腐败菌菌相分析 |
| 3.2.2.2 优势腐败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腐败菌菌相分析 |
| 3.3.1.1 低温贮藏条件下不同阶段腐败菌菌相分析 |
| 3.3.1.2 室温条件下不同贮藏阶段腐败菌菌相分析 |
| 3.3.2 优势腐败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
| 3.3.2.1 菌株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和部分生理生化特性 |
| 3.3.2.2 API 系统鉴定结果 |
| 3.3.2.3 16S1RNA 鉴定结果 |
| 3.4 讨论 |
| 3.4.1 优势腐败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产品腐败变质 |
| 3.4.2 肉和肉制品腐败菌菌相组成及影响因素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抑菌剂的筛选及最佳配比的优化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材料 |
| 4.2.1.1 菌株 |
| 4.2.1.2 混合菌悬液的制备 |
| 4.2.1.3 培养基 |
| 4.2.1.4 抑制剂 |
| 4.2.1.5 主要设备和仪器 |
| 4.2.2 研究方法 |
| 4.2.2.1 抑菌剂的初步筛选 |
| 4.2.2.2 抑菌实验方法的筛选和确立 |
| 4.2.2.3 单一抑菌剂对腐败菌菌株的抑制 |
| 4.2.2.4 浓度对NI 抑菌活性的影响 |
| 4.2.2.5 加热温度和时间对LY 抑菌活性的影响 |
| 4.2.2.6 R2 被NI 和LY 抑制后的生长变化 |
| 4.2.2.7 复配抑菌剂最佳配比的优化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抑菌剂的初步筛选 |
| 4.3.2 单一抑菌剂对腐败菌的抑制 |
| 4.3.2.1 NI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
| 4.3.2.2 LY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
| 4.3.2.3 WSC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
| 4.3.2.4 COS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
| 4.3.2.5 SDA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
| 4.3.2.6 PS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
| 4.3.2.7 SL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
| 4.3.2.8 EDTA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
| 4.3.2.9 GDL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
| 4.3.3 NI 的浓度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 4.3.4 加热温度和时间对LY 抑菌活性的影响 |
| 4.3.5 R2 被NI 和LY 抑制后的生长变化 |
| 4.3.6 复配抑菌剂最佳配比的优化 |
| 4.3.6.1 1#抑制剂最佳配比优化结果 |
| 4.3.6.2 2#抑菌剂三因子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实验结果 |
| 4.3.6.3 复配抑菌剂的作用效果验证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防腐抑菌剂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材料 |
| 5.2.1.1 产品 |
| 5.2.1.2 试剂及培养基 |
| 2.2.1.3 仪器及设备 |
| 5.2.2 研究方法 |
| 5.2.2.1 pH 值测定 |
| 5.2.2.2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
| 5.2.2.3 细菌总数测定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37℃恒温贮藏条件下不同产品的腐败率和胀袋率 |
| 5.3.2 7℃贮藏条件下不同产品的贮藏特性 |
| 5.3.2.1 pH 值变化 |
| 5.3.2.2 TVB-N 值变化 |
| 5.3.2.3 细菌总数变化 |
| 5.3.3 20℃贮藏条件下不同产品的贮藏特性 |
| 5.3.3.1 pH 值变化 |
| 5.3.3.3 细菌总数变化 |
| 5.3.4 贮藏期间各产品的主要感观变化 |
| 5.3.5 不同抑菌剂的成本核算 |
| 5.4 讨论 |
| 5.4.1 肉制品的个体差异性 |
| 5.4.2 肉制品货架期的预测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腐败微生物溯源及控制研究 |
| 6.1 前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材料 |
| 6.2.1.1 培养基 |
| 6.2.1.2 设备及仪器 |
| 6.2.2 研究方法 |
| 6.2.2.1 加工环境的卫生检验 |
| 6.2.2.2 加工设备、操作台的卫生检验 |
| 6.2.2.3 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检验 |
| 6.2.2.4 原、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细菌总数测定 |
| 6.2.2.5 水的细菌总数测定 |
| 6.2.2.6 主要加工原、辅料和香辛料的菌相分析 |
| 6.2.2.7 低温熏煮香肠HACCP 体系的建立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加工环境的卫生条件 |
| 6.3.2 加工设备及操作台的卫生状况 |
| 6.3.3 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状况 |
| 6.3.4 主要添加物及包装材料的卫生状况 |
| 6.3.5 原料肉、半成品、成品的卫生状况及加工过程的微生物消长规律 |
| 6.3.5.1 原料肉的卫生状况 |
| 6.3.5.2 从解冻到一次搅拌过程中的细菌总数变化 |
| 6.3.5.3 腌制后细菌总数变化 |
| 6.3.5.4 二次搅拌后细菌总数变化 |
| 6.3.5.5 灌制后细菌总数变化 |
| 6.3.5.6 熏煮后细菌总数变化 |
| 6.3.5.7 晾制和真空包装后细菌总数变化 |
| 6.3.5.8 二次杀菌后细菌总数变化 |
| 6.3.5.9 低温熏煮香肠加工全程的微生物消长规律 |
| 6.3.6 主要加工原、辅料菌相的初步分析 |
| 6.3.7 低温熏煮香肠HACCP 体系的建立 |
| 6.3.7.1 低温熏煮香肠生产过程危害分析和预防措施 |
| 6.3.7.2 各CCP 的控制标准 |
| 6.3.7.3 低温熏煮香肠产品HACCP 计划表 |
| 6.3.7.4 低温熏煮香肠的HACCP 的监控记录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图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试验分组 |
| 1.2.2 加工工艺 |
| 1.3 测定项目 |
| 1.3.1 感官评定 |
| 1.3.2 主要化学成分 |
| 1.3.3 保藏期 |
| 2 试验结果 |
| 2.1 感观评分 |
| 2.2 主要营养成分 |
| 2.3 保存期 |
| 3 讨论与分析 |
| 4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