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黄国栋,张少伟,周南开[1](2020)在《卫星积液征:硬膜外血肿的一种重要CT征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硬膜外血肿(EDH)周边硬膜下积液伴随现象(简称卫星积液征)的CT影像学特征及在ED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科技大学盐田医院及重庆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30例急性EDH患者和12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比较2组患者卫星积液征出现的频率,传统CT表现正确诊断率及传统CT表现+卫星积液征正确诊断率的差异;明确卫星积液征的具体特征及其与血肿的形态特征、分布间的关系。结果 30例急性EDH患者中,卫星积液征出现率为63.3%(19/30);122例急性SDH患者中,卫星积液征出现率为2.5%(3/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48,P= 0.000)。30例急性EDH患者中,传统CT表现正确诊断率为86.7%(26/30);传统CT表现+卫星积液征表现正确诊断率为93.3%(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667)。卫星积液征长度为(1.1±0.9) cm,范围为0.2~3.1 cm;宽度为(3.6±2.0) mm,范围为1.4~7.5 mm。额颞部EDH患者的卫星积液征出现率较顶枕部患者明显增高(73.9%vs. 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诊断合并有脑挫裂伤、脑疝等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者卫星积液征出现率则较轻中型患者显着降低(22.2%vs. 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卫星积液征是诊断EDH的一种重要的CT新征象,其与血肿部位及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尹胜[2](2020)在《中青年患者轻度颅脑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索中青年轻度颅脑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科236例有CT阳性表现的中青年轻度颅脑创伤患者病例资料,按年龄分成青年组(1844岁)及中年组(4560岁),统计性别、年龄、受伤原因、致伤机理、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入院时头颅CT阳性表现、是否有蛛网膜囊肿、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凝血障碍疾病、脑梗、脑手术史等、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史、饮酒吸烟史、入院时凝血指标包括APTT及PT等,随访患者,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两组进一步分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组和无慢性硬膜下血肿组,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在两年龄组中各临床指标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关系,并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进行逐步Logistics回归分析可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青年患者中,慢性硬膜下血肿组与无慢性硬膜下血肿组在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蛛网膜囊肿、颅骨骨折、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年患者中,除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蛛网膜囊肿、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外,两组在APTT及PT、高血压、糖尿病、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吸烟、饮酒等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青年组中,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颅骨骨折及蛛网膜囊肿与轻度颅脑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独立相关;在中年组中,除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颅骨骨折外,还有高血压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亦是轻度颅脑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作青、中年患者脑实质与颅骨最大距离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分别0.780、0.855,最佳截断值为3.5mm、2.6mm。结论:(1)青年患者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颅骨骨折及蛛网膜囊肿;中年患者独立危险因素是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颅骨骨折、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高血压。(2)青年患者硬膜外血肿,中年患者硬膜外血肿、蛛网膜囊肿、APTT、PT、糖尿病、饮酒及吸烟亦与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有相关性。(3)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3.5mm、2.6mm可作为预测青、中年患者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较好指标。(4)有上述临床特征的中青年轻度颅脑创伤患者应加强临床随访,不适及时就诊。
陈斌,杨少锋,李永生,罗丽兰[3](2019)在《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性硬膜外血肿早期诊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保守治疗)和观察组(血肿清除术),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确诊时间与部位、预后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确诊时间及确诊部位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确诊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性硬膜外血肿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促进患者预后改善的关键。
陆云鹏[4](2018)在《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已经成为一个威胁公众健康的社会问题,交通事故伤是导致TBI发生的首要原因。TBI后所致硬膜外血肿主要由于脑外伤导致颅骨和硬脑膜间出现血肿,手术治疗是目前清除硬膜外血肿最为有效的方式。由于硬膜外血肿的发病较急,极易导致脑疝形成,且术后易出现并发症,最终增加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因此探讨影响TBI致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尤为重要。目的:探讨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汇总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血肿部位、血肿量、合并颅内其它损伤、并发症及手术方式等。对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并严格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分,Ⅰ为死亡、Ⅱ为植物生存、Ⅲ为重度残疾、Ⅳ为轻度残疾、Ⅴ为恢复良好,能正常学习工作。本次研究以ⅠⅢ级作为不良预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检验标准: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单因素分析: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不良预后组与预后良好组在年龄(χ2=4.761,P=0.029)、瞳孔改变(χ2=10.827,P=0.001)、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χ2=5.271,P=0.022)、术前GCS评分(χ2=6.452,P=0.011)、血肿量(χ2=3.953,P=0.047)、手术方式(χ2=5.648,P=0.017)、合并颅内其它损伤(χ2=3.953,P=0.008)、并发症(χ2=4.675,P=0.03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在性别(χ2=4.675,P=0.570)、血肿部位(χ2=1.776,P=0.212)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多因素分析:年龄(P=0.023,OR=1.575,95%CI:1.1252.062)、瞳孔改变(P=0.008,OR=3.157,95%CI:2.2515.035)、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P=0.018,OR=2.231,95%CI:1.8233.539)、术前GCS评分(P=0.012,OR=0.507,95%CI:0.3210.833)、合并颅内其它损伤(P=0.036,OR=2.035,95%CI:1.5793.152)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影响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单因素包括:年龄、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血肿量、手术方式、合并颅内其它损伤、发生并发症,而性别、血肿部位对患者不良预后无影响。2.年龄、瞳孔改变、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合并颅内其它损伤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与临床经验相符。
黄斌,徐靖,张福春[5](2017)在《临床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手术30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临床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为提高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对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临床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常用的五种手术方式的适用范围、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情况,总结不同位置、程度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目前可执行的最佳手术治疗方式。根据循证结果指导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3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治疗。将该30例患者设为循证组。收集实施循证医学证据前1年急性硬膜外血肿28例患者手术治疗情况,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式选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循证组30例患者采用血肿清除术治疗21例,去骨瓣减压术9例;对照组28例患者行血肿清除术治疗16例,去骨瓣减压术12例,两组手术术式的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脑水肿。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循证组(P<0.05),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循证组预后情况总体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对指导急性硬膜外血肿外科手术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曹亮辉,康良[6](2013)在《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至2012年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5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结果 75例患者中59例治愈,8例好转,2例重残,6例死亡,总有效率为89.33%。结论急性硬膜外血肿是临床上的急重症,通过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张文建,王建,李进芳,石国伟,贾连鑫,高永中[7](2012)在《微创钻孔置管尿激酶溶血治疗硬膜外血肿31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创钻孔置管尿激酶溶血治疗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晋城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6月至2011年9月采用微创钻孔置管尿激酶溶血治疗的31例颅内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约占同期颅内硬膜外血肿手术(155例)的20%],分析总结其手术特点、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31例患者均获满意治愈,GOS评分均为5分,无死亡病例。术后3 d内血肿排除干净24例,术后4~5 d血肿排除干净7例。结论微创钻孔置管尿激酶溶血是一种创伤小、手术简单的硬膜外血肿治疗方法,但应掌握好适应证。
卞怀祥,梁锋[8](2011)在《3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体会》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3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进行总结分析。本组病例均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结果恢复良好26例,轻度致残3例,死亡1例。结论本组患者及时手术治疗,多预后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尤其脑疝形成者采用急诊钻孔减压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疗效肯定。
王楠斐,钟天英,伍伟俊[9](2021)在《儿童急性液性硬膜外血肿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液性硬膜外血肿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22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1例。对照组行钻孔引流术,观察组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或同时进行去骨瓣减压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24、48 h后,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硬膜外血肿患儿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术(或同时进行去骨瓣减压术),能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风险,缓解疼痛程度,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应用效果显着。
鲜亮[10](2021)在《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影响的激光散斑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改良模型的构建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改良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模型,为脑创伤研究提供合适模型。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基于Miller的模型构建方法,改良组基于改良的针头、注射部位和操作方法。通过比较两组大鼠的生理指标、行为评分、死亡率、磁共振表现和HE染色结果对改良后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大鼠的生理指标基本一致。两组大鼠的行为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生存率高于传统组。MRI显示改良模型的血肿较厚且集中在注射侧。HE染色提示改良方法对注射部位周围皮层的侵犯少,比传统模型干扰因素更少。改良模型相比于传统模型能更好模拟人类血肿,且模型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结论改良模型是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虽然死亡率与人类存在差异,但改良进后的模型操作简便,模拟人类血肿效果更好,并且改良模型可应用于如血流研究等更多方面研究。第二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的影响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大鼠的脑表面血流改变。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在顶部打磨7mm×5mm透明骨窗。sham组不注射血肿;0.2m L组注射血肿量0.2m L;0.4m L组注射血肿量0.4m L。使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透过透明骨窗观测血肿对侧半球脑表面上矢状窦、静脉、动脉的血流变化,分别于术前、术后及术后的30min、60min、90min、120min分别计算血流灌注率,并监测颅内压。对比急性硬膜下血肿前后和不同血肿量下的血流变化情况。结果两个实验组术后及术后的30min、60min上矢状窦、静脉、动脉的血液灌注率对比术前及sham组显着下降。两个实验组术后的90min、120min上矢状窦的血液灌注率与术前及sham组相比有显着差异,而静脉、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术前颅内压与sh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各个时间点的颅内压对比术前及sham组显着升高。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各时间点上矢状窦、静脉、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各个时间点的颅内压对比术前及sham组有显着差异。综上,发生急性硬膜下血肿后,大鼠颅内压升高,上矢状窦及血肿对侧脑表面静脉、动脉血流将显着下降一定时间,在血肿形成后的90min时静脉、动脉可代偿恢复,而上矢状窦则无法恢复;对于大鼠,血肿量在0.4m L以下时,血流下降的程度与血肿量的多少并无关系。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一方面会造成高颅压,还会造成大脑血液循环障碍,这可能是造成继发性损害的因素。因此,在临床中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时,在术前就应通过影像学等手段关注患者的脑循环情况,以避免术后可能出现的脑循环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第三部分:大鼠急性脑膨出时脑表面血流的改变及机制目的探讨术中急性脑膨出大鼠的脑表面血流改变的机制及其影响,对脑外伤术中脑膨出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三组。三组大鼠制作急性硬膜下血肿模型后,在冠状缝后2mm,矢状缝左侧4mm处钻一个2mm的骨孔,将一枚可注水球囊置入硬膜外腔。之后在血肿注入侧半球开一骨窗,骨窗大小10mm×5mm,将颅骨去除,缓慢逐步切开硬脑膜并行血肿清除术。sham组在血肿清除后不做操作;0.05m L组在血肿清除后,将球囊缓慢充水0.05m L,诱导脑组织膨出10分钟后撤去球囊;0.1m L组在血肿清除后,将球囊缓慢充水0.1m L,诱导脑组织膨出,10分钟后撤去球囊。使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透过骨窗观测血肿清除侧半球脑表面静脉、动脉的血流变化,分别于血肿清除后、球囊充水后、球囊充水后10min、球囊撤去后、球囊撤去后10min分别计算血流灌注率。对比脑膨出前后、去除脑膨出因素前后和不同膨出程度下的脑表面血流变化情况。结果两个实验组大鼠在球囊充水后及球囊充水后10min时,静脉、动脉血流显着下降。球囊撤去后及球囊撤去后10min,静脉、动脉的血流与术前相比显着下降,而相比于球囊充水后及球囊充水后10min,静脉、动脉显着上升。球囊充水后颅内压显着升高,高于正常颅内压;球囊撤去后颅内压显着降低,且低于正常颅内压。两实验组相比,血肿清除后静脉、动脉的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囊充水后及球囊撤去后各时间点,静脉血流有显着差异,动脉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除血肿后,两实验组大鼠颅内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球囊充水后各时间点,颅内压有显着差异,球囊撤去后各时间点,颅内压无显着差异。综上,当脑组织膨出时,静脉及动脉血流都会显着下降;若脑组织持续膨出,这种循环障碍会持续存在;当及时的清除脑膨出诱因,降低颅内压,这种循环障碍可得到缓解,但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到没有膨出的状态。不同程度的脑膨出对于动脉血流的下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对于静脉的血流下降有明显的不同。结论脑膨出越严重就会伴随越严重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且静脉的循环障碍相比于动脉更显着。因此,研究者们需要关注脑血液循环与术中急性脑膨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静脉循环。脑循环障碍可能与术中急性脑膨出互为因果,这也提示了临床医生,对颅脑损伤的患者在术前就要关注患者的脑循环问题,在术中及后续治疗过程中,更要时刻预防或及时处理脑循环障碍。若术中急性脑膨出仍然发生,应尽快明确原因,去除诱因可尽量地缓解循环障碍,可避免产生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创伤性颅脑损伤与慢性硬膜下血肿 |
| 1.2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 |
| 1.3 颅脑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研究现状 |
| 1.4 研究目的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 2.2.2 患者的疾病相关检查资料 |
| 2.3 治疗方法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颅脑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危险因素概述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1.1 纳入标准 |
| 1.1.2 排除标准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确诊时间的比较 |
| 2.2 两组患者确诊部位占比的比较 |
|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比较 |
| 2.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资料收集与处理 |
| 2.1.1 一般资料 |
| 2.1.2 入选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1.4 仪器设备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患者临床资料统计 |
| 2.2.2 预后评估 |
| 2.3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患者入院类型及病情评估 |
| 3.3 患者治疗情况分析 |
| 3.4 患者预后情况分析 |
| 3.5 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 3.6 影响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硬膜外血肿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 4.1.1 性别 |
| 4.1.2 年龄 |
| 4.1.3 瞳孔改变 |
| 4.1.4 受伤后距离手术时间 |
| 4.1.5 术前GCS评分 |
| 4.1.6 血肿部位 |
| 4.1.7 血肿量 |
| 4.1.8 手术方式 |
| 4.1.9 合并颅内其它损伤 |
| 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部分:脑外伤致硬膜外血肿的诊疗与预后 |
| 1 硬膜外血肿的定义、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 |
| 1.1 硬膜外血肿的定义及临床特点 |
| 1.2 硬膜外血肿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
| 1.3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诊断 |
| 2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治疗 |
| 2.1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保守治疗 |
| 2.2 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 |
| 3 影响TBI的预后相关因素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附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排除标准[3]: |
| 1.3方法: |
| 1.4 观察指标[4]: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手术方式及预后: |
| 2.2 治疗效果: |
| 2.3 术后并发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影像学资料 |
| 1.4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影像学资料 |
| 1.3 手术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发病特点 |
| 3.2 治疗体会 |
| 3.3 预后情况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2.3 两组12、24、48 h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改良模型的构建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部分研究不足 |
| 本研究创新点 |
| 第二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部分研究不足 |
| 本研究创新点 |
| 第三部分:大鼠急性脑膨出时脑表面血流的改变及机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部分研究不足 |
| 本研究创新点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缩略词表 |
| 附录 B 学术成果 |
| 附录 C 综述 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相关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