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如意[1](2021)在《综合利用玉米深加工副产物固态发酵饲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20年玉米产量已达2.6亿吨。随着玉米产量的增加,玉米深加工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主要产品有玉米淀粉、淀粉糖、柠檬酸和燃料乙醇等。生产玉米淀粉的副产物玉米皮、玉米浸泡水和生产柠檬酸的副产物黑曲霉菌渣和石膏,目前大多被廉价出售或随处堆放处理,没有充分利用其价值,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本研究综合利用玉米深加工副产物作为饲料原料生产绿色、营养且经济的生物饲料对饲料行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筛选可以降解呕吐毒素的菌种,为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去除提供技术支撑。首先,采用滤纸片法考察9株益生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互作关系,平板上主要有三种现象:(1)滤纸片周围有明显的透明圈,说明菌种间有拮抗作用;(2)滤纸片周围有菌体生长,说明滤纸片上菌种占生长优势;(3)滤纸片周围既没有透明圈也没有菌体生长,说明菌种间无拮抗作用。根据菌种间的抑制程度最终选取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5株益生菌作为发酵菌种。考察了种子培养基中玉米浆浓度对菌体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在p H为6.5的条件下,酿酒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添加5 g/L玉米浆;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添加15 g/L玉米浆。考察种子培养基中菌体浓度和活菌数变化规律,并绘制了各发酵菌株生长曲线和OD600与活菌数的关系曲线,确定种子培养时间为18 h。其次,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活菌数、粗蛋白含量和p H为指标,考察了装料量、初始p H、含水量、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优化得出固态培养的工艺条件为:装料量70%、初始p H 5.8、含水量55%、接种量12%。在该条件下,发酵后色泽均一、质地松散;总活菌数为9.6×109cfu/g;粗蛋白含量达21.2%,比发酵前增长了14.3%;p H为4.8;电镜照片显示发酵后的玉米皮表面结构有一定破坏,变得粗糙多孔。最后,从霉菌污染的玉米、含有呕吐毒素的玉米浆浓缩液和老酸浸泡液中共分离出28株呕吐毒素降解菌,考察了呕吐毒素降解菌在LB培养基(p H 7.0)和玉米浆(p H 4.0)中对呕吐毒素的降解能力。在呕吐毒素浓度为2 ppm的LB培养基中,A2对呕吐毒素降解率最高,为37.75%;在呕吐毒素浓度为5 ppm的玉米浆培养基中,3#2代菌对呕吐毒素降解率最高,为25.25%。
柴青宇[2](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魏水华[3](2021)在《中国腊八粥,一部最生动、绵长的叙事小说》文中研究说明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节令常常对应食物,比如清明对应馃团、中秋对应月饼、重阳对应糕点,而腊八则自然让人想到粥。一碗由多种谷物混煮而成的甜粥,能够在冬令时节提供温暖的温度和饱腹的口感。对中国北方人来说,腊八粥有着尤其重要的象征意义:"过了腊八就是年",意味着喝下这碗粥,阖家团圆、欢庆一年收获的春节也就不远了。究竟是怎样的机缘赋予了腊月初八喝粥的仪式,并在复杂的流传过程中诞生出多姿多彩的表达?腊八粥,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高艳蕾[4](2020)在《中美农产品加工技术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成为了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价值的增长点,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加工业各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随着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消费结构和方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方便、快捷、安全、营养、健康、特色的加工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这些新变化都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应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美国作为农业大国和技术大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一直引领世界潮流,但目前在加工领域对于中美农产品的比较分析还比较少。通过文献分析法找到中美农产品加工业比较的重点在于技术的比较,选取不同领域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通过纵向比较分别得到中美两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横向对比中美两国在不同领域的技术发展,找出中国在农产品加工技术上存在的差距。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晚,处于成长转型期,在技术研发上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但缺少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以常规方式为主,高新技术应用少,接下来加工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关键。结合美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需要整合科研力量,联合攻关,破解技术瓶颈。如基于小农户生产现状的产地初加工技术的改良和推广,精深加工技术的优化,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尤其是加强特色传统工艺现代化技术的研发。研发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加工的因素,尤其是传统饮食习惯对现代化加工技术的影响不容忽视。结合美国发展经验,中国要加大政策补助和资金投入,逐渐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产权保护、推广,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适应中国消费习惯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完善农产品加工检测标准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5](2020)在《国家发展改革委 商务部关于《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文中提出根据国务院部署,我们对《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形成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1.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http://www.moj.gov.cn、http://www.chinalaw.gov.cn),进入首页主菜单的"立法意见征集"栏目提出意见建议。
范晓航[6](2020)在《蔗糖产业发展新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食糖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食糖消费大国。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较弱,产品品种单一,甘蔗副产物利用率低,设备和人工利用率较低,自动化水平低,食糖替代品发展迅速,进口糖冲击国内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蔗糖成本与价格倒挂、产业严重亏损,导致糖业发展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找出蔗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蔗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的问题,分析总结了蔗糖产业的产业特性,探讨了蔗糖产业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产业内外部竞争环境,分析比较蔗糖产业制糖生产和原料蔗生产成本的变化,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蔗糖产业发展建议,在此基础上构建蔗糖产业发展新模式。为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蔗糖产业资源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不完善,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制糖生产成本过高与价格倒挂,面对进口糖和淀粉糖对国内食糖市场的侵蚀,缺乏足够市场竞争力,甘蔗种植和制糖生产两个环节的成本压缩空间极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蔗糖产业资源属性,分别从甘蔗资源、土地资源、设备和人工资源及经营模式等方面提出,通过种养结合和间套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地收益;充分利用甘蔗资源,生产多元化、高值化产品;分制原糖、集中精炼,利用特色资源补充糖业,提升设备和人工资源利用率;实现农工一体化经营,构建产业生态圈,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组织管理创新,实现蔗糖产业经营模式转型。对促进蔗糖产业健康发展,提升资源要素利用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蔗糖产业农工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生态化、多元高值化、功能材料化、自动智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7](2018)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中指出豫政办[2017]144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和《河南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11月29日河南省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7—2020年)为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发[2017]18
郑立友,石爱民,刘红芝,胡晖,段玉权,刘丽,杨颖,于淼,王强[8](2016)在《粮油加工副产物损失及利用现状与对策建议》文中认为我国是粮油生产、加工大国,每年生产大量的粮油产品,产生大量的加工副产物,但此类加工副产物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通过总结分析粮油加工副产物损失及利用现状,以明确我国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粮油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天津市粮油学会[9](2013)在《天津市食用油加工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滨海新区食用油加工集群开展综合利用的报告》文中认为通过本报告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大力发展油脂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滨海新区拥有以城市为单位的全球最大的食用油加工集群,以其充足的原料基础以及开展综合利用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通过政策支持和企业协作,完全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滨海新区食用油行业闯出一条新路,走出发展中的困境,彻底摆脱行业亏损的阴影。
国家发改委产业司课题组[10](2013)在《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工业连接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更是承载着国民营养健康的民生产业。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把食品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稳定增收、改善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文献综述 |
| 1.1 微生物发酵饲料 |
| 1.1.1 微生物发酵饲料发展背景与面临问题 |
| 1.1.2 微生物发酵饲料发展历程 |
| 1.1.3 微生物发酵饲料特点 |
| 1.1.4 微生物发酵饲料常用的益生菌 |
| 1.2 固态发酵技术 |
| 1.2.1 固态发酵技术 |
| 1.2.2 影响固态发酵的因素 |
| 1.2.3 固态发酵反应器 |
| 1.3 玉米深加工副产物概述 |
| 1.3.1 玉米皮 |
| 1.3.2 玉米浆 |
| 1.3.3 石膏 |
| 1.3.4 黑曲霉菌渣 |
| 1.4 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 |
| 1.4.1 呕吐毒素 |
| 1.4.2 玉米赤霉烯酮 |
| 1.4.3 黄曲霉毒素 |
| 1.4.4 伏马毒素 |
| 1.4.5 赭曲霉毒素 |
| 1.5 呕吐毒素污染情况及其去除方法 |
| 1.5.1 呕吐毒素污染情况 |
| 1.5.2 饲料中呕吐毒素去除方法 |
| 1.6 呕吐毒素检测方法 |
| 1.6.1 酶联免疫法(ELISA) |
| 1.6.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 1.6.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 1.6.4 薄层色谱法(TLC) |
| 1.7 课题研究思路 |
| 1.7.1 研究内容 |
| 1.7.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 2 多种益生菌混合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培养基 |
| 2.2.3 实验试剂 |
| 2.2.4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培养方法 |
| 2.3.2 发酵菌种互作关系 |
| 2.3.3 不同玉米浆浓度对发酵菌种生长影响 |
| 2.3.4 同属发酵菌种混合种子培养 |
| 2.3.5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及OD_(600)-活菌数拟合曲线绘制 |
| 2.3.6 分析方法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混合固态培养菌种的确定 |
| 2.4.2 不同玉米浆浓度对发酵菌种生长影响 |
| 2.4.3 发酵菌种混合培养 |
| 2.4.4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及OD_(600)-活菌数拟合曲线绘制 |
| 2.4.5 多菌混合培养平板计数方法确定 |
| 2.4.6 多菌混合固态培养可行性探索 |
| 2.4.7 单菌及多菌固态培养过程研究 |
| 2.5 本章小结 |
| 3 益生菌发酵玉米皮生产饲料的发酵工艺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培养基 |
| 3.2.3 实验试剂 |
| 3.2.4 实验仪器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培养方法 |
| 3.3.2 玉米皮固态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 |
| 3.3.3 正交实验设计 |
| 3.3.4 分析方法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容器及密封方式对发酵的影响 |
| 3.4.2 装料量对发酵的影响 |
| 3.4.3 初始pH对发酵的影响 |
| 3.4.4 含水量对发酵的影响 |
| 3.4.5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
| 3.4.6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 3.4.7 单菌与混菌固态培养的比较 |
| 3.4.8 确定固态培养时间 |
| 3.4.9 混菌固态培养有机酸及乙醇含量 |
| 3.4.10 扫描电镜分析 |
| 3.4.11 混菌固态培养放大实验 |
| 3.4.12 不同试剂调节pH对发酵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4 DON降解菌的筛选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 |
| 4.2.1 实验样品与试剂 |
| 4.2.2 实验菌种 |
| 4.2.3 培养基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标准溶液配制 |
| 4.3.2 DON降解菌的富集 |
| 4.3.3 DON降解菌的筛选 |
| 4.3.4 DON检测 |
| 4.3.5 菌株对DON的降解能力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DON降解菌的筛选 |
| 4.4.2 DON降解菌的降解能力 |
| 4.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
|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
|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
|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
| 1.2.6 研究述评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 1.4.1 研究创新 |
| 1.4.2 研究不足 |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
|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
|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
|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 2.2.1 农村产业融合 |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
|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
| 2.3.1 分工理论 |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 2.3.4 创新理论 |
|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 2.4 本章小结 |
|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
| 3.2.1 整体发展概况 |
|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
|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
|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
|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
|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
|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
|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
|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
| 3.5 本章小结 |
|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
|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
|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
|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
|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
|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 4.3.2 数据来源 |
|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
|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 4.4.1 耦合关系模型 |
|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
|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
| 5.1.1 障碍分析模型 |
| 5.1.2 障碍度分析 |
| 5.1.3 障碍因子分析 |
|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
|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
|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
|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
|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
| 5.4 本章小结 |
|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
|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
|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
|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
|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
| 6.2.1 玉米精深加工 |
| 6.2.2 水稻精深加工 |
| 6.2.3 大豆精深加工 |
| 6.2.4 乳业精深加工 |
| 6.2.5 蔬菜精深加工 |
| 6.2.6 渔业精深加工 |
|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
|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
|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
|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
|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
|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
|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
|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
|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
|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
|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
|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
|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
|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
|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
|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
|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
|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
|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
|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
| 6.7 本章小结 |
|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
|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
|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
|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
|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
|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
|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
|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
|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
|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
|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
|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
|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
|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
|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
|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 7.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 腊八节吃粥的由来 |
| 南北方对腊八粥的改革 |
| 各地腊八粥的花样做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综述 |
| 1.2.1 国内外研究情况 |
| 1.2.2 研究评述 |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中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变化 |
| 2.1 中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历史与变化 |
| 2.2 中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农产品加工分领域技术成果 |
| 3.1 粮油加工业 |
| 3.2 果蔬加工业 |
| 3.3 肉类加工业 |
| 3.4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农产品加工的关键技术 |
| 4.1 产地初加工技术 |
| 4.2 精深加工技术 |
| 4.3 新兴食品加工技术 |
| 4.3.1 生物技术 |
| 4.3.2 高静压技术 |
| 4.3.3 纳米技术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及趋势 |
| 5.1 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 |
| 5.2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
| 5.2.1 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 5.2.2 技术进步引领加工业转型升级 |
| 5.2.3 加工业呈现区域化、特色化发展 |
| 5.2.4 加工产业聚集明显,企业规模扩大 |
| 5.2.5 行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企业实现标准化安全生产 |
| 5.3 美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
| 5.3.1 研发功能营养产品的相关技术 |
| 5.3.2 工艺技术改良,实现资源高效可持续发展 |
| 5.3.3 多学科合作,发展联合技术研究 |
| 5.4 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
| 5.4.1 特色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有机融合 |
| 5.4.2 农产品产后分级、贮藏保鲜技术 |
| 5.4.3 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发展,开发新产品 |
| 5.4.4 建立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
| 6.1 资金投入和政策补贴 |
| 6.2 技术成果研发、转化、保护与推广 |
| 6.3 农产品检测标准体系的完善程度 |
| 6.4 传统饮食习惯与现代化加工体系的碰撞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中国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政策建议 |
| 7.1 加大政策补助和资金投入 |
| 7.2 完善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加快技术研发、产权保护和推广 |
| 7.3 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 |
| 7.4 大力发展适应中国消费习惯的农产品加工技术 |
| 7.5 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 |
| 7.6 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 |
|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
| 关于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说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蔗糖产业现状 |
| 1.2.1 国外糖业发展现状 |
| 1.2.2 国内糖业发展现状 |
| 1.3 国内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
| 1.3.1 国内产业经济现状 |
| 1.3.2 广西产业经济现状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蔗糖产业发展竞争环境分析 |
| 2.1 蔗糖产业的产业特性 |
| 2.1.1 资源性 |
| 2.1.2 生产季节性 |
| 2.1.3 战略性传统产业 |
| 2.1.4 半公益性 |
| 2.1.5 地域性 |
| 2.1.6 半市场化 |
| 2.1.7 关联度高 |
| 2.2 产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 2.2.1 政治环境 |
| 2.2.2 经济环境 |
| 2.2.3 社会环境 |
| 2.2.4 技术环境 |
| 2.3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 2.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 2.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 2.3.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 2.3.4 替代品的压力 |
| 2.3.5 行业内的竞争 |
| 2.4 产业内外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 |
| 2.4.1 产业发展优势 |
| 2.4.2 产业发展劣势 |
| 2.4.3 产业发展机会 |
| 2.4.4 产业发展威胁 |
| 2.5 蔗糖产业竞争环境的矩阵分析 |
| 2.5.1 蔗糖产业竞争环境的SWOT-PEST分析矩阵 |
| 2.5.2 蔗糖产业的竞争战略SWOT矩阵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蔗糖产业生产成本分析 |
| 3.1 制糖生产成本分析 |
| 3.1.1 制糖生产成本及售价 |
| 3.1.2 原料蔗成本 |
| 3.1.3 吨糖加工成本 |
| 3.1.4 企业运营成本 |
| 3.2 原料蔗生产成本分析 |
| 3.2.1 原料蔗种植成本 |
| 3.2.2 甘蔗种植的物质与服务费用 |
| 3.2.3 甘蔗种植人工成本 |
| 3.2.4 甘蔗种植土地成本 |
| 3.2.5 甘蔗收益对比分析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蔗糖产业发展建议 |
| 4.1 蔗糖产业发展方向 |
| 4.1.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 4.1.2 提高工业生产水平 |
| 4.1.3 发展全产业链 |
| 4.2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
| 4.2.1 扶持产业龙头企业 |
| 4.2.2 建设精深加工生产基地 |
| 4.2.3 推进产业布局优化 |
| 4.2.4 产业发展目标 |
| 4.2.5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
| 4.3 对蔗糖产业进行重新定位 |
| 4.3.1 蔗糖产业重新定位 |
| 4.3.2 产业政策重新定位建议 |
| 4.4 强化蔗糖产业对市场的影响 |
| 4.4.1 蔗糖产业市场战略 |
| 4.4.2 市场战略保障措施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蔗糖产业新模式的构建 |
| 5.1 蔗糖产业发展新模式构建基础 |
| 5.1.1 设计原则 |
| 5.1.2 设计目标 |
| 5.2 蔗糖产业发展新模式的构建 |
| 5.2.1 绿色生态农业模式 |
| 5.2.2 甘蔗资源充分利用模式 |
| 5.2.3 提高设备人力效率模式 |
| 5.2.4 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 |
| 5.3 蔗糖产业发展新模式的保障措施 |
| 5.3.1 完善政策法规 |
| 5.3.2 完善体制机制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粮食加工副产物 |
| 1.1 小麦 |
| 1.2 稻谷 |
| 1.3 玉米 |
| 2 油料加工副产物 |
| 2.1 大豆粕 |
| 2.2 菜籽粕 |
| 2.3 棉籽粕 |
| 2.4 花生粕 |
| 2.5 葵花籽粕 |
| 3 存在问题 |
| 3.1 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
| 3.2 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
| 3.3 缺乏标准化建设与管理 |
| 3.4 缺乏政策服务 |
| 4 相关建议 |
| 4.1 拓宽加工利用途径,挖掘增值空间 |
| 4.2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
| 4.3 推进标准化建设与管理 |
| 4.4 加强政策服务力度 |
| 1 国内外油厂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现状 |
| 1.1 油脂加工副产品的构成 |
| 1.2 国外油厂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现状 |
| 1.2.1 油脂水化油脚的利用 |
| 1.2.2 油脂脱酸皂脚的利用 |
| 1.2.3 油脂脱臭馏出物的利用 |
| 1.2.4 油脂脱色漂土的利用 |
| 1.3 国内油厂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现状 |
| 1.3.1 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朦胧阶段 |
| 1.3.2 当前油厂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现状 |
| 2 滨海新区油厂开展综合利用的优势 |
| 2.1 现代食用植物油加工集群已经形成 |
| 2.2 天津食用油产能在全国举足轻重 |
| 2.3 食用油加工企业对新区贡献较大 |
| 2.4 扭亏是油厂开展综合利用的动力 |
| 2.5 滨海新区油厂拥有综合利用的经验 |
| (1) 中粮天科 |
| (2) 益海嘉里 |
| 3 滨海新区油厂综合利用效益分析 |
| 3.1 油厂开展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
| 3.2 油厂产值开发水平潜力巨大 |
| 3.3 油厂综合利用品种尚待挖掘 |
| 4 国内油厂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
| 4.1 综合利用生产资料短缺 |
| 4.2 综合利用产品结构单一 |
| 4.3 综合利用行业发展无序 |
| 4.4 综合利用品牌意识不强 |
| 5 对新区油厂及综合利用的建议 |
| 5.1 对新区油厂综合利用的发展建议 |
| 5.1.1 深入开发油厂资源, 大力发展副产品综合利用 |
| 5.1.2 综合利用采取的模式 |
| 5.2 对新区专业公司综合利用的建议 |
| 5.3 对新区政府扶持综合利用发展的建议 |